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读后感(实用十九篇)
发布时间:2019-12-24最后的姿势读后感(实用十九篇)。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中国最严重的8级群众起义。在那次大**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故事。其中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最令人感动。
那天下午,他正在为同学们讲课,这堂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同学们正认真地听他讲课。
忽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千秋老师一下子反映过来,是**!他大声喊到:
“大家快跑!什么也别拿走!快……”同学们都赶紧跑到操场去了。
但就在大楼即将倒塌的那一刻,他看到4名学生逃不掉。这时,他没有逃走,而是组织学生躲在课桌下,但他把手放在课桌上,将学生护得死去活来。当消防队员举起谭先生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谭先生已被砸碎,但仍有4名学生活着!
谭老师这种举动,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出谭老师与学生们“血浓于水”的感情,也体现出他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还时刻惦记着学生的崇高精神,在无情的灾难和笨重的水泥板面前,他像一座山一样,保护了无辜的学生,自己却倒下了。。。。。。
谭老师去世了,同学们再看不见讲台上那个幽默风趣的老师了,也永远不会听到那个绘声绘色的声音了。但他的身体躺在桌子上,保护学生,这成了他最后的姿势。他用这种姿态向人们诠释了一位教师的道德之魂——爱与责任。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这也让我们知道,**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不是我们的意志;废墟可以埋葬我们的身体,但不是世界的大爱!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一种英雄的爱―爱他人舍自己。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二、说学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只是略有耳闻,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他们脑海中,或许只有个模糊的影子。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可通过仿写感悟环境侧面描写的妙处。
所以应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观看5、12大地震视频资料,再现当时情景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诵读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一课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表演增加对谭老师所受痛苦及其体现其舍己为人精神的理解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1、以读激情结合表演,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自由阅读表演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平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阅读感悟表演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1)读的练习: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2)说的练习: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
(3)写的练习。如在感悟品读最后姿势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进行练笔,由“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在播放课件《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后请同学们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学会感恩该从那些小事做起?
(4)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孩子们,这样的姿势在你们眼中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姿势吗?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这又是什么样的姿势?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5)说说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会怎样做。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5月12日,一个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日子里,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一个又一个爱的姿势,永远清晰地刻在了所有学生的脑海里……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谭老师的那一声吼,把同学们从惊呆中拉了回来……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那短暂的几秒钟,谭老师做出了一个决定——牺牲自己,保护学生!而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样子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人们对他的赞颂。
教师,是一个可以为了学生不顾一切的职业。
5月12日下午,是吴忠洪老师的英语课。
“beach、beach……”2点28分,距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带领大家复习完了旧单词的吴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又一个单词。
然而就在这时,地板剧烈地摇动起来,门窗“哐哐”地发出响声,桌上的东西全被甩了出去。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同学们,面对突发的地震,一下子就全傻了。“同学们,快跑!快点下楼,地震了!”吴老师扯着嗓子的吼声,把同学们从惊呆中拉了回来。
眼看门框要倒,吴老师牢牢地将门框扳住,引导着同学疏散。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吴老师忽然转身跑向四楼——还有两名同学还在楼上!
14日清晨7点,救援战士从一片瓦砾中找到了吴老师的遗体。在他的身下,大家又抬出了两名学生的遗体,虽然3个身体早已僵硬,但吴老师仍然将两个学生紧紧地护在身下……
5月12日的大地震,一名又一名老师,做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决定。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今天我在语文课本上认识了一位忠于职守、爱生如子的好老师——谭千秋。5.12这个灰色的日子,事情的主人翁谭老师用他并不强健的身躯死死的护住身下的四名学生。学生们获救了,但是讲台上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他再也不能走上讲台了,他永远的倒下了。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谭老师的同事说:“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等第一个撤离到安全地带。”但谭千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在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不顾自己的安危誓死保护自己的学生的伟大壮举,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他不仅在言语上教育学生,更在行动上为我们上了生动的最后一课,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这种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正如人们所赞颂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之后,我掩卷深思。谭老师为了学生不顾生死,令人感动、令人敬佩。老师能对学生如此,而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在学校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踏踏实实学做人。在家里我们要听父母的话,体贴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我们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我们用努力学知识学做人用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国家社会。请永远铭记: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精灵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摘星小姑娘:当我学小精灵把最后一个字印在脑子里后,哈!突然蹦出来好多种感觉。第一个:幸福;第二个:愉快;第三个:温馨;第四个:惋惜……幸福感虽然第一个出现,却不是最浓的。或许是为他们而感到幸福。这是别人的幸福,为什么我觉得更快乐?嘿!你瞧,我又学会了一个精灵的本领:指尖的幸福传到心里,再用心去感受那感觉。那么第二个是快乐。不知道是从约许身上散发出来的,还是作者幽默所给予的。虽然总是遭到追杀,但约许还天真到一直保持快乐。一直觉得他似乎在处理问题上很稳重,但又时时掺杂着很傻的快乐。这才是约许。整个故事是有些沉重的,我们的快乐便是作者幽默笔触的化身。这也是为什么整个故事读起来并不那么沉重的原因。说到温暖,这是慢慢体会到的。蒙瑟,萝碧和莎琴娜的家,可爱的阿士垂德,约许那些没有逻辑的话,你怎么不觉得温暖?那是向往的生活,理想的国度和现实中难以寻找的小孩。惋惜有很多原因。蒙瑟和莎琴娜死了,小龙死了,还有约许没早点儿干掉大利加城的法官!但是故事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的,那是童话。这个故事前半截儿是有些灰暗的,总这样觉得。但后面渐渐明亮起来。是因为萝碧吧。女孩总是美好的。还有龙,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但后面的牺牲有点不可信。因为龙在我的心目中是万能的,强大的。不过这也是所谓的“世上无完人”吧。这个读后感有些乱七八糟,不过我是这么想的。苦丁:永远的精灵,永远的梦想好多年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好多年没有这样地牵挂着一个书中的人物,至于在工作的时候或入睡之前的时候,也放不下。那个最后的精灵约许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我,我的心。我不止一遍地想像着他的模样,想着他与外婆告别时的不舍,他那些永远不会流出来的泪水。约许来到人类的世界,小小的他,不得不开始经历孤独,恐惧,恶意。泥泞,寒冷,饥饿,未知的危险,大利加城的行政长官可恶的嘴脸,还有人类世界的种种险恶等等无不在威胁着他还十分脆弱的生命。想着这些的时候,我就……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第二课时,则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地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订正)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四、作业: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1、过渡:课文又将我们带入那场灾难,读读课文2-7自然段,用笔把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这些句子。
环节一
⑴、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为课文打下凝重的底色)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从“!”你又读出什么?课桌摇晃、楼房摇晃,你会感受到什么,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⑶、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意味着——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
读读这句话,感受危险迫在眉睫。
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这地动山摇中,我仿佛看到那所学校的孩子——)
环节二
出示四句环境描写,从课桌摇晃到地动山摇楼房塌陷这种人间惨剧,这种过程一共多长时间?
短短的几秒钟啊!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
2、换一种线条,把描写谭老师的句子画下来,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体现出谭老师的精神,请你认真去读,并且把感受批注下来。
⑴、“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在这句话里讲了大公无私,“大公”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已经有了——
无私的意思是——
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用悲壮的一幕来实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⑵、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想象谭老师当时怎样大声喊吗?(神态,动作)指导朗读。
来不及多想,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没有少想,就是——
谭老师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在教室里拿着摄像机拍,你的镜头里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如果你的镜头转向谭老师,你又会看到什么?
当孩子们逃向生的希望的时候,教室里有一个人没有动,说说当时谭老师在干什么?
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注意谭老师的动作吗?拉、撑、护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谭老师,你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的血肉之躯,
为孩子挡住---------
为孩子挡住---------
给你我的翅膀,让你继续飞翔。
3、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三、评价人物品质
1、学生轻读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身上。”
“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⑴、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⑵、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歌颂人物品质
1、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5、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五、升华情感
1、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有人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
成为永恒
弧线
⑴、学生自读
⑵、指导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交流所搜集的资料,交流感受。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确信无疑的一切,将会被一个充满鲜血的古老预言狠狠撕碎……T。它曾经是希腊字母里最神圣的一个,甚至比希腊语还要古老。它是太阳和古老诸神的象征,是苏美尔人的塔木兹(春天的太阳神),是罗马人的米特拉神(古波斯的光神),是希腊人的阿提斯神。它庄严神圣,当埃及国王们被传授这些神秘之事时,它就一直挂在他们的嘴边。然而,在接下去的那些漫长而屈辱的岁月里,它被魔化、被焚毁,成为禁忌,却又被秘密传播……它是生命,是复活,是血祭。3000年后——全球各地的电视台,都将直播镜头对准了一个披着绿袍的僧侣。因为他出现在几乎不可能攀登上的圣堡之巅,然后用自己的手臂和身体拼成了那个被禁忌的符号:T!而正当全世界的观众们通过现场直播目睹到这一画面时,那个不知名的僧侣忽然一跃而下…
最后的预言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是一本精彩刺激、让人不忍中途放下的宗教悬疑惊悚小说。和《达芬奇密码》不同,《最后的预言——T:圣印复活》的篇章短小紧凑,每一节只有1200字左右,非常适合快速阅读。此起彼伏的悬念,也令人始终保持兴奋感不能放手。
最后的预言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小说虚构了一座位于土耳其的城市“废墟市”,它的城中城——Citadel,全球闻名,也就是教廷圣城,类似于梵蒂冈。圣城建在三千米高的巨石上,在这座圣城的藏书室里隐藏了一个千年秘密。一天黎明,一位叫塞缪尔的僧侣站在巨石的顶峰,张开双手呈十字状,正当围观的人群越聚越多之时,他一跃而下,以确保自己坠身教廷管辖之外。随即,他被救护车拉走。法医验尸后,发现他浑身都是伤疤,腹中有一小片写了一个电话号码的皮革,这个电话号码引来了各路人马,记者、教廷、警察、慈善机构纷纷现身,追踪、绑架、死亡、谜团层出不穷,各种阴谋交织。最令人惊奇的是,塞缪尔身上的伤痕居然奇迹般的自然愈合。原来,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古老的预言…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让我感受深刻。没错,就在2008年5月12日那一个平静的下午,汶川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天难。在那一瞬间有多少人的生命已经开始向死亡靠近,有多少人将永远地告别这个日新月异、色彩斑谰的世界,“多”这个字,已经无法形容数量了。在这一时刻,也诞生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谭千秋!一个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那四个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动!这个举动早已让“老师”这个词变成了“父亲”……
每个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而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天,一位母亲用自己的姿势诠释了母爱。“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在熟睡。”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一个未知姓名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脊背,顶住轰然倒塌的房屋,用温暖的怀抱保护熟睡的婴儿。抢救人员发现母亲时,她已因缺水而永远停止了呼吸,手里抱着的孩子嘴里还含着母亲的半段拇指。原来,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生存下来,把自己的拇指咬下一半,让自己的孩子靠吮吸自己拇指的血液生存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她用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弥留之际,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天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而爱却不怕天灾,能战胜天灾!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总评:感情真挚,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
句意不通,表意不明,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
作者的文笔不错,可能做事不够细心,如果你写好文章后能再检查一篇,修改读不通之处,那文章的水平会更上一层楼的。
加油哦!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第一次读完《最后的姿势》,我有点似懂非懂。
当读完第二次后,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是什么意思,这种形容不恰当。
灾难从天而降,教学楼瞬间倒塌,成为废墟。大家都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了!这时,谭老师及时张开双臂保护了4名学生。
他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生命的桥梁,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伟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人,感动了所有人。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这最后一个手势已经深深地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的永恒记忆!句子像被谁切断了,不完整。
写完这篇作文后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对的。
不要怕麻烦。好文章都变了。学会自己修改每一句话。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就这样,谭千秋向全世界全世了爱与责任的精神。
结尾对人物的赞美,真挚,感人。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
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
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
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了这篇课文,我的心好久不能平静了。
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也是有血有肉的。为了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谭先生什么都忘了。
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
但他没有。他留下来保护了四个学生。
谭千秋,一位普通人的老师,再一次用他51岁的生命告诉人们什么是爱和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把老师身上的污渍照得像范葆葆。
他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和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
双手捧着桌子,保护好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5月12日,对谭先生来说,xx师最英勇的一天,正如人们对他的赞美: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学习了《最后的姿势》,我热泪盈眶。
课文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
xx年5月12日那一天,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他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
他们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谭先生讲话。
轰隆隆!**发生了,谭老师急组织学生们先跑出去,而他自己,却为保护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几个学生而被砸死……
难道谭老师自己跑不出去吗?不!老师离门是最近的。
想象一下,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跑出去,一群学生死了;另一个是跑出去,死了。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谭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多大的勇气啊!据我所知,他有一个小女儿。他有没有勇气抛弃他可爱的小女儿?不!
舍不得,但他为了更多可爱的学生,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可见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心。
普通百姓教师谭千秋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精神。人们称赞他英雄不朽的精神!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大**是我国人员**最为惨重的一次大**。
在那次大**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
其中,潭千秋先生的英雄事迹最为感人。
那天下午,他正在给同学们讲课,他谈到了生命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这是无私的,为了他人,为了集体,为了国家,学生们都在认真听他的讲座。
突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他离门口最近,最容易逃生,但他没有那么做,大喊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一个接一接个地跑了出去,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同学没有跑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他让同学们钻到课桌底下,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
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一块水泥板,大家都惊呆了,谭老师的头被水泥板砸得都深凹下去,可还死死地撑着,同学们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
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了他那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深情,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一样,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死死地保护了这四个孩子。
他面对死亡毫无畏惧,面对倒下的水泥板,毫不畏缩。他的精神深深**动了我的心。
谭先生走了。站台上没有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幽默的声音。
不过,谭先生并没有死。他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态,永远在我们心中。
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做到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同学们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
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精神。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谭千秋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平凡到让我们感到陌生。虽然平凡,但在20xx年5月12日,汶川**让他变得不那么平凡。而现在的他的精神已经铭记在了我的心中,他的精神会永传千秋!
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深深地感到,当时他的行为是多么令人震惊!在共产党来的那一刻,谭先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学生。当四名学生呗困时,谭先生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了他们。他抛弃了家人和孩子,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保护学生。
然而,在谭老师眼里,学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虽然这是谭先生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但这个动作在我心中是神圣而崇高的!虽然谭先生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心中!他恪尽职守,舍已为人的形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叫《母亲的姿势》。书上的内容是:一天,一户人家的家里失火了,而男主人却自己逃掉了,只剩下女主人和她的三个女儿,女主人将她的孩子一个个地拖上去,但自己没能幸运地跑出来,大火吞食了她,当消防官兵赶到时,他们发现那位母亲至死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这位母亲是多么伟大啊!而我以前就不认为母亲有多么伟大。有一次,晴朗的天空突然沉下了脸——大暴雨来临了,雨势很急,还不时听见“轰隆隆”的雷鸣声,我却冒雨前进。这时,我看见妈妈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了,我激动地喊了一声“妈妈”,妈妈看我淋得就像落汤鸡一样,非常着急,冒雨让我打着伞,把我带回了家,后来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发到空间里,有人留言:母亲真伟大!而我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妈妈应该做的,谈不上伟大。但我读了《母亲的姿势》后,我再也不认为那些是母亲该做的事了。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广东第二课堂》里的一篇文章《母亲的姿势》。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位母亲,她半夜起床,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里出事了。当她把子女和丈夫叫醒时,楼下已经是火海一片了,而她的丈夫破门而出后只顾叫人救火。她和儿女们被困火海,绝望之余,一名小工帮助她救出了五个孩子,而她自己却困死在火海之中。消防员发现她的尸体时,她还跪在地上,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保持着托举的姿势。”这成了一座完整的母爱的丰碑,这一动作绝对是全世界最优美的舞蹈,无人不为此泪流满面,无人不为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有人常说:女人是脆弱的,但这一评价从来就没有用在母亲身上,因为母亲的形象总是高大坚强的!
故事中把母爱这巨大的雕像高高地树立在人们的心上。这个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近在我们身边的深圳,人们也将铭记这位伟大的英雄母亲的名字——卢映雪。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它讲述了5。12大地震时,一位普通的教师做出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让我备受感动,他就是——谭千秋。
在5月12日,谭千秋在上课,忽然楼房摇晃起来,谭老师马上反应过来,当机立断叫学生有序地逃生,当谭老师知道还有4位学生没有逃出去的时候,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桌面上,用身体护住学生,学生毫发无损,可自己却被砸得血肉模糊。我想:论条件,老师在地震的时候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自己逃跑,可谭千秋却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学生着想,只想保住学生。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样教师队伍中的败类。当救援人员从废墟扒开压在谭千秋身上水泥板时,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尽职尽责,一心为学生,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歌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他这样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世界上生命爱最深刻?是父母的爱;世界上什么爱最让人感动?是父母的爱;世界上什么爱让人看了会泪流满面?还是父母的爱。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场特大泥石流中,泥石吞没了一个小山村,村里人无一生还,但一个小女孩除外,她是在她妈妈的手上,而妈妈又是在爸爸的肩上这样用两条命换来了这个小女孩的生命……。
“多么伟大的爱啊!”我说后不禁叹到,但是什么给了父母这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能使整个村庄夷为平地的泥石流中仍屹立不倒,后来,书中的文字告诉了我,是爱,是一对父母给女孩伟大的爱,父母可以为了孩子失去生命,而我们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让父母少操一些心呢?
还记得2008年5月12号,下午发生了一点从汶川传来的地震,我们刚从楼上撤下来,妈妈就赶来了,她头发非常乱,像刚起床似的,而且鞋都掉了一只,她看见了我,一把把我搂在了怀里,而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文章虽在纸上,可是爱特别是父母的爱,都是无处不在,父母为我们只会做一点小事,可这些小事多了会化成一件大事,来吧!让我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做一些为所能及的事,洗碗,拖地这些小事都会给父母莫大的温馨。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胜地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因为是英诺森提的代表作,慕名而买。就图而言,大师一贯的风格就是画面用色饱满,层次丰富,视角多变,细节细腻;就文而言,多处包含了文学名著的典故和哲学意味的隐喻,比较晦涩难解,加上翻译比较平庸,也就大致读个半懂。整体来看,本书真正的读者对象绝对在大学以上,最适合成年的绘本爱好者,就算为了大师的图,也绝对值得收藏,就是特别想给出版社一点建议,对于这种大师级的作品,不要因为作品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而降低对译笔的文字要求,比如“书摘与插图”中的一页“最后汽车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海边旅馆脚下停下来”,这里的“非同寻常”和“旅馆脚下”都译得相当蹩脚,完全不合乎中文的语言习惯。为使本书成为真正的经典,值得打磨译笔……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昨天上午,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这次的地震来的要比唐山大地震还要大。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在五月十二日,谭老师早早地就起床来到学校上班。下午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忽然课桌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叫学生往外跑。可是时间太短,有四位同学出不去了。谭千秋老师立即把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并把自己的双臂张开,趴在桌子上,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位同学。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在地震时,谭老师最有可能离开教室,可他不忘学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救自己的学生。谭千秋老师在学生眼里是非常合适,优秀的一名教师。谭老师上课的内容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再也见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撒谎那个再也见不到他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是的灵魂。我们要永远记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谭千秋老师。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谭千秋老师具有一种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他这种最后的姿势定格在永恒的瞬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正如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
更多精彩最后的姿势读后感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最后的姿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