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的意思(通用14篇)_己亥杂诗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2-03-01己亥杂诗的意思(通用14篇)。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己亥杂诗的意思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诗词,原文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己亥杂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引导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相信亦有不少人都学过,那么相关的《己亥杂诗》的注音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
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
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才 。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那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但只有这样,而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亦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而“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而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人介绍:
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721)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工诗善画,兼通音乐。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鉴赏: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在这首诗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
这不是王维擅长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对景物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有“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这也许就是这首“杂诗”平中见巧的魅力所在吧。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20xx年太原中考半命题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作文题目20xx年太原中考半命题作文范文中考范文那天,如果我低头看一眼_550字那天,如果没有上这堂课_750字
又是一堂作文课。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张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良同学拖出门外。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哪知张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熟悉陈俊良吗?熟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张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说陈俊良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服装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张老师叫陈俊良走进教室,我们这才打量起来:他上穿一件天蓝色拉链衫,下着海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解放球鞋。张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就去观察校园的花圃。这次我们看得可仔细了,对花圃的每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生活习性及生活规律,都进行深入的观察,有的还翻查有关参考书。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较好。通过这件事,我们懂得:要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ò),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ò),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学者。共有《己亥杂诗》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诗人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已亥杂诗》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己亥杂诗》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己亥杂诗》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己亥杂诗》创作背景: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才 。
【翻译】:
在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简析】:
《己亥杂诗》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龚自珍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品评】:
其中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如万玉哀鸣。”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x片战争甬东之役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诗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这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己亥杂诗其一》中的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很是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⑴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
⑵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龚自珍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龚自珍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龚自珍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龚自珍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龚自珍于18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龚自珍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我功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龚自珍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龚自珍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龚自珍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龚自珍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龚自珍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华民族、灭亡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龚自珍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龚自珍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龚自珍变革的信心。
整首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龚自珍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1、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4、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5、写作背景:
6、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7、扩展资料
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万马齐喑写出了社会政局毫无生气,风雷则指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10、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生气——这里指生机勃勃的局面。喑(yīn)——沉默,没有声息。
12、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喑(yīn):没有声音。
14、出自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意思是: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15、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16、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译文: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17、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18、重:重新。
19、“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引申而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0、嘉庆十九年,从徽州护送妻子的棺柩回到杭州,存放在湖西的茅家埠。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21、题目的意思是己亥年写的一组诗,“己亥”是清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杂诗”组诗,《己亥杂诗》的作者是龚自珍,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写了315首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龚自珍的诗提倡“更法”、“改革”,批判清王朝的腐朽,表达了对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饱含爱国情怀。
22、降:降生。
23、九州:中国。
24、恃(shì):依靠。
25、己亥杂诗
26、作者:龚自珍
2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生气的意思是生气勃勃的局面,而喑的意思是沉默不说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28、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翻译: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己亥杂诗·第二百二十首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29、究:终究、毕竟。
30、抖擞:振作精神。
31、“己亥”是指年份,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题目是说己亥年写的一组诗。此诗指的时间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首诗的题目是《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32、拘:拘泥、束缚。
33、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3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35、这首诗中,诗人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 己亥杂诗的意思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浩荡离愁:是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落红:指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组诗作是在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在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这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
一起合同网小编为您推荐己亥杂诗的意思专题,欢迎访问:己亥杂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