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古诗村居的意思(汇总16篇)

发布时间:2021-08-17

古诗村居的意思(汇总16篇)。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篇

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图。首句用“ 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 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 手法。第二句的“欲断魂”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 了一层愁绪。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动作代回话 ,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 远不近之间。

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欲断魂”是说行人被雨打得“狼狈不堪”,欲=“想要...”,不是“想”或“想念”;断魂 = 现在的口语“魂儿都要掉了”.就古汉语而言,断魂不等于“死去的人”.作者也被雨浇了.清明啊,还很冷,故想喝杯酒暖暖身子.就有了下句的“借问酒家...”

这首诗在汉语世界里流传极广,从诗词的艺术高度来说,它无特殊高明的地方,但它来得自然,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这才是作诗最难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推敲出来的“一字千金”不好,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前面曾用了很多其它的字,如:“过”“掠”等字,最后,还是推敲出个“绿”,果然此绿字成了诗眼,全诗皆活.但是,推敲是人力可为的,可诗出自然只能偶尔碰到,不是人力所能追求的.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2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3篇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这首诗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情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这首诗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只。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zhū),萸(yú)。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潭面没有风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

远望洞庭湖非常美丽。

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这首诗通过写汪伦送别好友李白,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4篇

这天早上,我吃完早饭,觉得清闲,便出去走走。

走着走着,我被一栋低小的茅屋吸引了。只见茅屋的后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清翠的鸟鸣不时的从树上传来,一条清澈的小溪从门前流过,这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我。

屋前有两位老人,远远的听到他们说:“咱家的大儿子呀,到了该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我顺着他拐杖指向的方向看,大儿子正在东边的豆子地里除草呢。他笑着,仿佛在想,等豆子熟了,卖了钱,买些肉给爸爸妈妈吃。

“咯咯”两声响,我的视线转移到二儿子身上,他正在编制鸡笼呢。看着眼前这些调皮的小鸡们,二儿子好像在想,小鸡小鸡,别调皮,等笼子编好了,你们就有新家了。

这是,我眼睛的余光飘到了三儿子的身上,三儿子正在剥莲子呢,三儿子还小,不能干大儿子和二儿子的活,便剥蓬子。不过剥下来的蓬子没有自己吃,而是放在面前的碗里,好像是剥给两个辛苦的哥哥吃的。

看到这样的田园风景,我不禁诗性兴大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5篇

春天的景色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历代的诗人、作家都用自己的笔赞颂春天,反映春天的特点。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村居》,诗人高鼎是怎么来反映春天,赞颂春天的特点的呢?

出示古诗,讨论要求学生说出两点:(1)作者选取一个典型的地方描写具体的事物,反映春天的美丽。(2)他具体描写春天一群孩子放纸鸢的情景,反映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这理解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改写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复习来解决它,是对的。)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6篇

朝代:清代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赏析: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6篇《村居古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7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⑶欲断魂:用来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此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杜牧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杜牧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杜牧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杜牧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杜牧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杜牧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杜牧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杜牧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杜牧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杜牧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杜牧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杜牧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杜牧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杜牧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杜牧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杜牧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杜牧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8篇

    独守心静,若遗忘,天堂依旧

    —题记

    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时常为了买玩具或新衣服而哭闹;时常为了吃饭而与父母争吵;时常为了父母的唠叨而厌倦家庭。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宝,他们的天使;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拘束,他们的地狱,这对父母不公平,我们从小哼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父母将孩子视若珍宝,而我们却无视父母的努力,我们身在天堂,却无法静心去做父母的天使。

    这个社会上有一群被遗忘的天使,他们渴望有个家做他们背后的天使,他们会为了一个新玩具而开心地跳;为了一顿略好一些的饭菜而欣喜;会为了没有父母而难过。他们从不放弃希望,父母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信仰,一个偌大的孤儿院,只有一个管理员,他们感受不到家的温馨,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疼爱,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如同折翼的天使坠落凡间。

    我曾去过一所孤儿院,我一直望着那个冷冰冰的大门,也许推开大门就是另一个世界里面的孩子可能有些病,身体虚弱,也可能抗拒外人,害怕受到伤害,也许沉默寡言,成天抱着洋娃娃望着天空。在我脑中闪过一系列画面后,首先看到一位温柔的中年妇女,身后站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开心和害怕,也许是因为见到陌生人吧,走进这个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了这个世界的悲凉,孩子们围成一圈好奇地看着我,陪他们玩游戏,给他们一些小礼物,看着他们开心且满足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其实很幸福,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玩耍,回头一看,一个女孩坐在床边望着天空,手了拿着一条星星项链,傍边放着半罐纸叠的,五颜六色的星星,我想院长问清了她的情况,原来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从那以后就变得不爱说话,经常望着天空发呆,我渐渐地走到他身边,仿佛没有察觉到有人一样一动不动,我抚摸着她的头发,她依旧不动,就这样陪她站了很久,一同望着天空,女孩开口说话了∶“你说,真的有天堂吗?”我惊讶于他的淡然,回答道∶“嗯,也许吧”女生继续说∶“爸爸妈妈说人死后白天会在天堂守护自己爱的人,夜晚会变成星星看着自己爱的人,他们说回会做我背后的天堂”我看了看天空,告诉她∶“爸爸妈妈就是你的天堂,但是他们希望你能够开心,能够和别人交朋友这样他们才能放心,你已经是大孩子了,爸爸妈妈不能永远守着你,他们会每天看着你成长,所以不能让他们失望啊!”女孩将旁边的半罐星星,他说∶“我带的项链是爸爸妈妈流下来的,他们说如果叠满一罐星星,我就可以看到他们”“我陪你叠吧,这样你就可一尽快见到爸爸妈妈”我笑着说,他用一种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终于帮她叠完了,离开以后,我走在黄叶遍地的小路上,我想他一定可以在梦中见到自己的父母。

    我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但我们的世界有太多险恶,相对之下他们的世界是那么单纯,关爱社会,关爱孩子使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不能给他们一个家,但愿做他们背后的天堂。

    何处是天堂?那里能够温暖天使的心房,能够唤起天使的信仰,能够寄托天使的梦想!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9篇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0篇

    清平乐·村居原文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清平乐·村居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1篇

    村居苦寒原文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1]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2]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3]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4]

    翻译:

    八年十二月:指813年(元和八年)农历的十二月。蔽:遮,挡。蒿(hāo)棘(jí):蒿草与荆棘。亦泛指野草。大寒岁:数九隆冬,天寒地冻。褐裘: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絁(shī)被:绸被。絁,一种粗绸。无垅亩勤:不干农活。

    赏析: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2篇

    1、注音是:qingpingyuehuangtingjian

    2、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3、《清平乐·村居》注音版朗诵:

    4、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5、唤取:唤来。

    6、宋代:辛弃疾

    7、qīngpíngyuè·cūnjū

    8、chūnwúzōngjìshuízhī。chúfēiwènqǔhuánglí。bǎizhuànwúrénnéngjiě,yīnfēngfēiguòqiángwēi。

    9、zuìxǐxiǎoérwáng(wú)lài,xītóuwòbāoliánpéng。

    10、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3、清平乐春归何处

    14、máoyándīxiǎo,xīshàngqīngqīngcǎo。

    15、dàérchúdòuxīdōng,zhōngérzhèngzhījīlóng。

    16、《qīngpínglè·cūnjū》

    17、高鼎村居文字注音版:

    18、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9、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20、—xīnqìjí

    21、清平乐·村居

    22、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3、解:懂得,理解。

    24、zuìxǐxiǎoérwúlài,xītóuwòbāoliánpéng。

    25、黄花当户。已觉秋容暮。云梦南州逢笑语。心在歌边舞处。

    26、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27、qīngpínglèchūnguīhéchù

    28、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9、értóngsànxuéguīláizǎo,mángchèndōngfēngfàngzhǐyuān。

    30、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1、《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3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3、qīng-píng-lè

    34、huángtíngjiān

    35、清平乐·村居拼音版注音:

    36、因风:顺着风势。

    37、chūnguīhéchù。jìmòwúhánglù。ruòyǒurénzhīchūnqùchù。huànqǔguīláitóngzhù。

    38、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39、shǐjūnyīxiàoméikāi。xīnqíngzhàojiǔzūnlái。qiělèzūnqiánjiànzài,xiūsīzǒumǎzhāngtái。

    40、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41、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谁的读音有两种,通用!)

    42、cǎozhǎngyīngfēièryuètiān,fúdīyángliǔzuìchūnyān。

    43、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44、zuìlǐwúyīnxiàngmèihǎo,báifāshuíjiāwēngǎo?

    45、zuìlǐwúyīnxiāngmèihǎo,báifàshéijiāwēngǎo?

    46、—辛弃疾

    47、huánghuādànghù。yǐjuéqiūróngmù。yúnmèngnánzhōuféngxiàoyǔ。xīnzàigēbiānwǔchù。

    48、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49、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50、蔷薇(qiáng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51、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52、使君一笑眉开。新晴照酒尊来。且乐尊前见在,休思走马章台。

    53、sòngdài:xīnqìjí

    54、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55、寂寞:清静,寂静。

    56、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57、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58、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9、最近我一直在查找资料,偶然发现,三年多前《咬文嚼字》杂志曾发表了一篇金文明先生(就是那位狂“咬”余秋雨的金先生)的文章,金先生倒是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他首先从相关资料中找到了《永遇乐》词的源头(这不难,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了),并稍加分析,但《永遇乐》词的源头的资料仅只言片语,他的分析也难服众。金先生接着又称他的恩师(一位德高望重又满腹经伦的前辈)读《永遇乐》时,“乐”就读“lè”,这也难令人信服。金先生的第三点证据倒让人不得不服,他找出万树的《词综》,从《词综》的编排体例上找到了答案。《词综》在排列词牌名时,是按词牌名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排的,词牌名最后一个字同样是“乐”,但由于读音不同,排列的顺序也不一样,清平乐”的“乐”读“yuè”,《永遇乐》的“乐”读“lè”!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3篇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4篇

    1、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

    2、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4、拓展资料

    5、《村居》的古诗意思: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6、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7、清·高鼎

    8、等到日高起床,地上投下像花儿一样斑驳的日光,公鸡在桑树间啼鸣。

    9、wiki/%E6%B8%85%E5%B9%B3%E4%B9%90.%E6%9D%91%E5%B1%85/23026341?prd=home_search&search_id=3dpfszsxj1a000&view_id=1ios97s6uk9s00

    10、《村居晏起》是唐代诗人于濆创作的诗词作品。

    1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2、《村居》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交代是二月早春时节,描写出田园春色的美好;三四句写人,写孩子们放学放风筝的情景,让人融入其中,充满着春日祥和、安静的氛围。

    13、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春景,利用小草、黄莺、杨柳等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春天,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三四句写人物活动,描写儿童放纸鸢的情景,非常的有趣,表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14、村舍少闻事,日高犹闭关。

    15、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16、清平乐·村居

    17、作者:高鼎

    18、朱门与蓬户,六十头尽斑。

    19、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20、《村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极富人情味思想感情。《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2、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3、居安即永业,何者为故山?

    24、《村居》高鼎

    25、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贫苦人家,人到了六十岁,头发都会斑白啊。

    26、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27、【参考资料】

    28、能够安居的地方就能够兴业,哪里是自己的故乡呢?

    29、来自头条百科:

    30、全诗原文如下:

    31、《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日常生活画面,借此来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的乐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3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3、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4、翻译:早春二月,青草已经开始生长,黄莺也开始飞来飞去,柳条随着春风摆动,就像是轻轻地抚摸着河堤,草木间蒸发着水汽,就像是烟雾一样,杨柳都沉醉在这美好的景色里。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早早的回到家中,趁着东风放风筝。

    35、居住在偏僻的小村,每天没有什么事情,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家家的门还没有打开。

    36、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37、起来花满地,戴胜鸣桑间。

    38、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村居》作者韩偓 朝代唐代 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前欢入望盈千恨,胜景牵心非一途。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垆。《村居》作者:佚名有树巢宿鸟,无酒共客醉。月上蝉韵残,梧桐阴绕地。独出村舍门,吟剧微风起。萧萧芦荻丛,叫啸如山鬼。应缘我憔悴,为我哭秋思。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5篇

    村居-古诗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作者]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古诗村居的意思 · 第16篇

    在清朝民间一位诗人,为了散心,也为了缓解心中的忧郁,来到乡村一位知已家。这位诗人就是商鼎。

    朋友看到商鼎来了,便拿出酒,菜来招待商鼎,但商鼎说“:我想出去走走。”“哦,早点回来啊”

    商鼎步行来到了郊外,田野草儿正茁壮成长。天空中黄莺快乐地飞羟,正是二月江南,河边大堤上,杨柳

    的柔枝摇摆着,好象在抚摸堤岸。又像是一位少女在梳洗自己的头发。它们陶然迷醉于春烟中。看了这一

    切,商鼎愉快了许多。

    “快,快来啊!”不知谁叫喊了一声,一大群孩子从商鼎身边跑了过去。手中拿着风筝。好象老师也通情

    达理。早让孩子们放学归家。自己也好去踏青。孩子们在青草地上飞快跑着。嬉笑着,好象忘了一切顾虑。

    商鼎说:“多么天真可爱的儿童啊!我若那么快乐就好了。”他顿时眼睛一亮。写下了《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今天。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3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