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合同范本|寻觅中华读后感(集合十一篇)_寻觅中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1-01

寻觅中华读后感(集合十一篇)。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一

当董永走到半路时,他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人。那位女子说:“我知道你的事情,就像嫁给你为妻。

”董永同意了。于是,俩人到了财主的家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三百匹细绢都织完了,财主只好放他们走了。

在半路上,那位女子恋恋不舍地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由于你感动了玉帝,所以玉帝叫我来帮助你,现在时间到了,我该回去复命了。”说完,凌空而去。

多么动人的故事!我看完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董永为了埋葬父亲完成自己的孝意,竟然不惜要“卖身”来“葬父”。虽然他很穷,但他有普通人做不到的孝道。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中华孝经》这本书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类似董永这样的故事,我们要以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的榜样。然而那些反面例子,我们要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警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干那样的事情。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二

以朗读的方式把《寻觅中华》看完了,没有一个字略过一种崇敬让我情不自禁。余教授用及其感性、极其温柔又及其豪迈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历史波澜壮阔的盛景。我的印象里也知道不少历史事件。但它们大都好像跟自己没太大关系。也知道一些人物,但那又遥远而又陌生。在余秋雨教授的引领下,我跟我们的先人用心灵对上了话。让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再次观察历史。原来我们其实就是他们。

在阅读中常常是哽咽的读不下去的情景,文字没有了,眼前一片金戈铁马的`热闹又叠映着秋风落叶中那些瘦骨嶙峋但又神采卓越的不屈身影。

看看那些连年的纷纷战火,不禁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安定繁荣的太平盛世而庆幸。转而又看到那些战火中惨遭迫害的先人们留下的一部部文化经典又让身在繁荣盛世的自己感到羞愧。于是我开始了对自身价值的认真思考。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三

昨晚在翻《寻觅中华》的时候,又读到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秋雨时分--中华文化记忆”中听余先生曾经讲过的一段令我非常吃惊的发掘记录:

那就是在yh127这座甲骨窖穴发现后装箱运至安阳火车站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奇特的气象变化。殷墟边上的洹河居然向天喷出云气,云气变成白云,又立即变成乌云,并且很快从殷墟上空移至火车站上空,顿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倾泻在装甲骨的大木箱上。(《寻觅中华》第42~43页》)

我当时听完这个故事,不,应该是记录,并没有先去考虑这段记录是否真实,确实大为感动。用余秋雨的话是“再明白不过,上天在为它送行,送得气势浩荡,又悲情漫漫”。重新读到这段记录,昨晚突然响了雷,接着便是滂沱大雨……于是我便在猜测这是否又是上天的一次送行,送什么呢?

不知道。

终于走过即便史书也略带稍许神话色彩的黄帝和夏商周时代,早上读《古道西风》时,我知道,到了先秦了,迎面而来的将是百家争鸣,我眼中的中国的轴心时代。这我明天再谈。

我想起书中提到的1911年辛亥革命时那批勇敢的斗士发布的文告中最动人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最后所署的年份——黄帝纪年四六零九年。写在这里,我算了一下,今年是黄帝4706年。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四

原来赵子元这种行为是受李爷爷传染的,童年时,李爷爷也是这样,一天,一辆车冲向一位小孩,李爷爷看见后,不顾生死,推开那位小孩,就这样,李爷爷的手臂受伤了!但他却十分幸庆,因为那位孩子没事,正是如此,赵子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向李爷爷学习。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虽然同情落水的人,但没这个勇气,而且更不敢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救人,可能只会袖手旁观,连怎样救人的想法都没有,只会瞎着急,着急得来,一条生命即将从世界消失。所以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行为,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我们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会顾得了别人,因此我们应该帮他人求救或报警。

这段视频让我懂得了:“以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应该号召身边的人去学习,见义勇为,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到的。”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五

一次次打动我、令我回味不已的,是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写就的文字。譬如谈到我国唐朝的弱点,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就像我们看人,一个处处强大、无懈可击的人,与一个快乐天真、却也常常闪失的人相比,哪个更可爱?”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譬如评论伟大诗人屈原:“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

这些是我从余秋雨先生新著《寻觅中华》中摘得的句子。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所讨论的是多半为人们熟悉,或者自以为熟悉的历史片段,但是,他总能给出许许多多“熟悉”之外的.东西,让人感叹原来自己所谓的“熟悉”,不过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点表象知识。而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个角度的思考,能够直击人心。这方面除前文所引述的几段外,我还想举个例子:书的总序中,余秋雨说他的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祖母的照片,那是一个靓丽前卫的女郎,实在和自己谨慎、俭朴的父母反差太大。学生好奇,便开始调查,结果谜团没解开,反而更迷惑了。对此,余秋雨先生说:“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在大段的记述后,结语竟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初初的反映是愣怔,继而释然,真的,还有比这句更精辟的点拨吗?

一次次打动我、令我回味不已的,是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写就的文字。譬如谈到我国唐朝的弱点,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就像我们看人,一个处处强大、无懈可击的人,与一个快乐天真、却也常常闪失的人相比,哪个更可爱?”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譬如评论伟大诗人屈原:“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

这些是我从余秋雨先生新著《寻觅中华》中摘得的句子。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所讨论的是多半为人们熟悉,或者自以为熟悉的历史片段,但是,他总能给出许许多多“熟悉”之外的东西,让人感叹原来自己所谓的“熟悉”,不过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点表象知识。而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个角度的思考,能够直击人心。这方面除前文所引述的几段外,我还想举个例子:书的总序中,余秋雨说他的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祖母的照片,那是一个靓丽前卫的女郎,实在和自己谨慎、俭朴的父母反差太大。学生好奇,便开始调查,结果谜团没解开,反而更迷惑了。对此,余秋雨先生说:“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在大段的记述后,结语竟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初初的反映是愣怔,继而释然,真的,还有比这句更精辟的点拨吗。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六

余秋雨在书中所讨论的是多半为人们熟悉,或者自己觉得熟悉的历史片段,如黄帝、神话、唐诗等,但是,他总能给出许多“熟悉”以外的东西,让人感叹原来自己所知的“熟悉”,不过是众人所知的一点基础知识。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看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用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个角度,能够直入人心。

余秋雨所创新的散文文体,被学术界、文化界称为“文化散文”,这种散文气势磅礴、豪迈苍凉、雄奇沉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忧思豪壮的名士风度,悲天悯人的学者情怀。《文化苦旅之寻觅中华》的出现,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散文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七

《中华少年》这篇文章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们身为中华少年,应学会顽强拼搏,决不向困难卧倒。鲁迅先生说过: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中华的少年就是中华的民魂。

——雪莲!它象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无论它生长在冰山上还是雪山上,都一样绚丽多彩。

——乳燕!它象征着勇敢拼搏的精神。在狂猛的海风中,它依然能够欢蹦乱跳。

——山丹丹!我耸立在黄河边缘,历尽了风吹雨打。但我仍然抬起头,用最美丽的微笑迎接每一天。

做为一个中国青少年,我们不仅要学会挺身而出,还要倾听母亲的疾苦。

2008年,**成了不速之客。它来到四川省汶川县,摧毁了人们美丽的家园,夺走了许多生命,一些孩子成为孤儿。2010年,洪水再次袭击了四川地带。

不过,我们的祖国母亲都挺过去了。因为我们人民强。不怕困难。

在困难面前,我们临危不惧。

《中华少年》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一句名言“少年强,侧国强;少年富,侧国富。”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添光。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八

从猜测黄帝,问卜殷墟,到走进魏晋田园,最后对明清的郁闷,余秋雨先生用一篇篇散文优雅地叙述着中华文化的兴衰变迁。其实都是朴素的语言,读起来确是字字珠玑,你会被他带到另外一片世界,会对高雅而特异的魏晋人士而向往,会对盛唐海纳百川的文化而骄傲,也对明清文化专制统治而扼腕叹息。

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余秋雨先生对当代文化的一系列论述。

“清代结束之后的近代和现代,实在一言难尽。文化信号很多,而文化实绩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论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文化破坏很多,而文化创造很少。”余秋雨先生如是说到。

一百年前,正是兵荒马乱,国运维艰的时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化的这种状态尚可理解。

幸在它只有十年!

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开漂洋过海,走遍世界。然而,文化似乎永远跟不上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滞后,越来越迷乱,越来越失去了公信力。

余秋雨先生引用了作家王小波的一句话,中国文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人,一种是不让别人做事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一种人的力量大得多。例如,巴金说过,中国存在着某种人物,那种人物数量不多,影响极大,平日不知道藏在哪里,一有风吹草动就冒出来,在报刊上一会儿揭发这个,一会儿批判那个。看到这家院子里的花草茂盛,就大声咒骂;看到那家阳台上的鸟声动听,就抡起棍棒。正是这批人,使中国作家一直处于恐惧之中,无法写出像样的作品。

时至今日,尚有人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批评他人,哗众取宠,网上看见一则新闻,一位八零后作家竟炮轰鲁迅伪大师。我想,鲁迅先生是否大师尚不重要,可先生当时的作品背景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人,单凭这一点,两人层次一下区分开来,至于你怎么贬低践踏,鲁迅先生也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了。

难道,现代的文化就限于这种怪圈了吗?不是的,真正的大文化,不是藏于隐世著作,而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价值,渗透于千家炊烟万家灯火之间。

有一个渔村的渔民出海打鱼,一定会在出海前走很远的路,到一个读书人家里求得一大叠字纸,压在船底。他们说,天下没有比文字更重的东西了,就靠它压住风浪。他们不认识文字,却尊重文字,这大概是人没接收教育而体现出的最原始的状态,这便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

我相信,总会有这样一种人,出现在中华文化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刻,打破怪圈,走向自由。而中华文化也与世界亲密相容,偶尔闪现出千年积累的高贵,亦如生活在这种文化下的子民,品行善良,思想丰富,道德高贵。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九

《寻觅中华》读后感



《寻觅中华》是一部令人非常震撼的纪实文学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中国各地旅行的经历和见闻,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带领读者领略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读完这本书,我被作者深深地影响和震撼,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奔波在中国各地的旅行过程,描述他在景区、名胜古迹等地的所见所闻。无论是壮美的山水风景还是古老的庙宇建筑,作者都用精心的文字将其现场再现。而且,作者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民间传说,令人兴奋不已。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中国,这种亲身体验使得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非常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让读者了解到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他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书法、绘画和国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和思想理念。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学。



在读完《寻觅中华》后,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文明、千姿百态的传统艺术和智慧的思想理念,让我对中国充满了敬畏和兴趣。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这本书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除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对旅行的渴望和追求。作者穿越了中国的各个角落,寻找真正的中华。他不仅积极与当地的居民交流,还融入当地的生活,希望通过旅行,找到那个与自身深度共鸣的中华。这种对旅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激发出我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总而言之,《寻觅中华》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好书。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方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也对旅行和探索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我相信,这本书将引领更多的人走进中国,寻找并体验中华的独特魅力。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十

初三那年暑假,看完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后,顺着他的著作单一路向下摸,终于让我遇见了他的《寻觅中华》。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一本以地理为基础横向展开的“山河之书”,那么《寻觅中华》便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基础纵向梳理出来的“中国文脉”。如果说《文化苦旅》在各具特色的或人文或自然的风光下,将一个个故事与感触娓娓道来,那么《寻觅中华》便是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跋涉,描绘出一个个人物细致的容颜。

从上古神话的瑰丽开始,这里有三皇五帝旷日之战的壮阔,这里有夏商周问卜祷告的苍凉,这里有春秋战国思想碰撞的灿烂,这里有汉唐盛世历史变迁的辉煌……是,这明明是最熟悉的历史,却有着最别致的感触。

老子的西风古道、孔子的生命情调、墨子的黑色光亮,他们的身影不再凝固于晦涩难懂的典籍,而将满篇的文言文化为生动而温暖的话语。屈原的挣扎无奈,司马迁的隐忍屈辱,三曹的褒贬不一,他们的经历不在桎梏于一成不变的史书,而将人性的`复杂生动淋漓的诠释。

我听到了最黑暗最混乱的夜里,那声竹林七贤吟啸的千古绝响;我嗅到了田园阡陌间,那朵陶渊明执于手中菊花清香;我看到了盛世辉煌乱世衰微中,唐诗几男子的傲骨与坚守。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一次次在我的脑海中炸响:《诗人是什么?》《从何处走向大唐?》《哪里来的陌生人?》在寻寻觅觅中寻找答案,在磕磕绊绊中瞥见曙光。

余秋雨曾亲身面对过那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浩劫,曾被“国民性”这一可以称之为深层文化的国家民众的集体潜意识深深刺痛。曾经想过“少沾文化的边”宁愿终身从事体力劳动他,最终还是在那个风雨漂泊的年代,潜藏在浙江的一座山上,开始了对中华经典的系统研读。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在独自探访祖先留在书本之外的文化身影的路上,触摸到了中华大家庭很多的秘密,远比想象的精彩。他决定把自己的阅读和写成文章,用最感性的“宏伟叙事”与广大读者对话,最终开启了一派“文化散文”的风潮。

不可否认,余秋雨的历史地理散文对大众来说,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更无法否认,他的散文是把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人引领向更深层次的寻觅的桥梁。也许他的观点我们不会全然接受,但是正因为前方有了他所开辟的道路,我们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能更加容易的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那么就以《寻觅中华》总序中的一句话做结尾吧:“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重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愿每一个人,都能从这本书里,寻觅出那份独属于自己的中华文化史。

寻觅中华读后感 之 十一

我想梦回唐朝,那个繁荣昌盛的地方;我想梦回诗歌,那个浩荡千爽的时代。

——题记

倘若问我:“假如你穿越,你会去哪?”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我只钟爱唐朝。”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的答案一样的,因为她太招人喜欢了,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朝代。

唐宋是分不开的,提到唐朝就会想到宋,但是人们总会用盛唐弱宋来区别她们。

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首先大在心态。

提到盛唐,就不得不提出那个曾让世界骄傲的城市—长安。长安很大,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两个繁荣的城市加起来大了一倍;长安很繁荣,东市、西市万商云集,百业兴盛,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长安很开放,有三万多名留学生,有不少人在中国做官。

唐朝的文化可以用胡汉交融,中西贯通来形容了。在那个封建的古代,这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长安绝不会盛气凌人地把异域民众的到来看成是一种归顺和慑服。恰恰相反,她是各方文明的虔诚崇拜者。因为她知道单调意味着枯燥,丰富代表着多彩。因此唐朝敞开自己的怀抱,去追逐拥抱每一个与她亲近的“人”。唐朝也是自信的,她不畏惧任何文明,也不担心任何外来文明把大唐文明侵蚀。

平心而论,唐朝并不强大,她似乎比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朝代元朝弱很多。铁木真率领着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横扫欧亚。但我相信,人们更对唐朝津津乐道,她像个孩子似的,对未来充满憧憬,一切都是那么蓬勃。

现在我们来想一个问题,假如唐朝没有诗歌会怎样?

结果可想而知,天注定,诗歌与唐朝密不可分。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论唐诗,首先当然是李白。在我看来,李白永远是一个青年,他不羁、他放纵。他是一个野性行者,他四海为家、游山玩水、孤独流浪。其实李白的家境并不很差,相反,他完全可以依靠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可是那样,他又不是李白了。他的生命需要陌生,他的生命属于陌生。

每每想到李白,我的脑海里总会勾勒出一个画面:微醺的李白,躺卧在悬崖边,白衣飘飘,帽子上的流苏顺着风飞扬,手里拿着一壶酒,不时的喝上几口……

说完李白,我们就要提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两人因诗相识,因诗而相互佩服。

当我漫步在书香满溢的诗歌词赋中,我往往能窥见杜甫飘飘然于书中走来,向我展开他的人生长卷。“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是雄奇壮美的人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凄苦悲愁的人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接济天下的人生……你的人生如此瑰丽多彩!你的人生如此沉郁苍劲。

唐朝,因为有了诗歌而丰富,因为有了李白、杜甫而不能令人忘却。

中国不是一个强国,如果我们想要挤进强国行列,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中国正站在一道门槛前,门槛外是无边的光明与和谐;门槛内是一片黑暗与冷寂。让我们坚定信心,努力跨过那道坎儿,为实现中国的真正崛起而奋斗!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尽在“”微信公众号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3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