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热门12篇)_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25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热门12篇)。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祖国上下也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五一长假又要到了,大家是不是非常想趁着这个假期让爸爸、妈妈带着我们出去走走呢?

老师课下为大家找到了一条不错的出游路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铁路示意图。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铁路示意图,了解图中的信息。

1、观察铁路示意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可以先和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观察结果。谁愿意把你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对学生观察到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来估计路程的长短。

1、多媒体出示可爱的蓝灵鼠并由蓝灵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到北京的路程近?

2、全班汇报交流估算结果。

(1)郑州到石家庄是412千米大约就是400千米,石家庄到北京是283千米大约就是300千米。400+300=700千米。而青岛到济南是393千米大约是400千米,济南到天津是360千米天津到北京是137千米大约是140千米。400+360+140=900千米所以郑州到北京近一些。

(2)分段比较路程来估计的:郑州到石家庄是412千米大约400千米,青岛到济南是393千米大约也是400千米,所以这两段路程大约一样,再看石家庄到北京是283千米大约是300千米济南到天津是360千米比300千米多60千米而且到达天津后还要走137千米所以郑州到北京近一些。

(三)认识数量关系。

1、多媒体出示兔博士并由兔博士提出问题。

兔博士: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我都看到了,真是很出色呀!我也想来凑凑热闹,我这里也有两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1)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能到达郑州吗?

请同学们试一试。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计算结果。(在汇报结果时可以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和大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多媒体出示答案:(1)1185=590(千米)

(2)987=686(千米)

4、介绍速度和路程的含义并总结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

(1)多媒体出示兔博士:同学们计算的都非常正确。像上面的问题中,火车每小时行的千米数我们称为速度。一共行驶的千米数,我们称为路程。

大家知道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试着总结一下。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总结的结果。(在汇报时要提示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

(4)多媒体出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5)教师由这个关系式提问:由此你还能想到哪两个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三、试一试:

1、请同学们根据铁路示意图上的信息利用总结出的数量关系式,试着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开往青岛,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

(1)火车开出1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离青岛还有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解答结果。

(1)8510=850(千米)

(2)北京到青岛137+360+393=890(千米)

890850=40(千米)

3、出示课本66页第二题。让学生了解铁路信息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图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并提出问题,可以找你喜欢的同学来解答你的问题。

四、练一练。

根据两条铁路路线(例题和试一试中的2题中的路线)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并根据同学们课下调查的汽车、火车和飞机的速度及兔博士网站上的提速信息来估计一下到达目的地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根据学生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为大家提供五一出游路线,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环节,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观察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及畅所欲言的机会。

这一部分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书中的卡通人物蓝灵鼠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主动去解决问题。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熟悉的兔博士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两道应用题的解答,从而总结出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充分相信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把学生推倒了探索主体的位置。

通过兔博士介绍路程和速度的概念结合学生自己列出的算式让学生总结出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式,从而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追问及引导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做一个铺设并为后面的练习做一个准备。

在教学试一试这一环节时,重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的解决一些此类的问题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学生放手去做,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培养。在汇报交流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不同方法都给予适当的鼓励。

此环节的设计是把课本上的练一练的两道题整和成了一道题。目的在于加强两道题的整和性,题目更贴近于学生们的生活与本节课联系更紧密。本课开始的多媒体出示铁路示意图每个城市可以用一幅有特色的图片来表示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此环节在为孩子们提供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注意教师的适当引导:引导学生观察铁路示意图,注意图中城市的方位。

学生在汇报观察结果时可能出现:我知道了哪个城市在哪个城市的哪边或哪个城市到哪个城市之间有多少千米等等,只要能回答到这两个点上都要给予鼓励与表扬。

在学生估算的同时要提醒学生结合铁路示意图中的数据来估算。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估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已做说明)学生的回答只要能比较出郑州到北京比青岛到北京的线路近,就要给予肯定。鼓励思维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计算结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方法做及时的指导。这时教师的引导性语言也非常重要例如: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调动起学生说的欲望和积极性。还有可以任选一道题来和大家说说这样给学生充分自由空间。

在兔博士介绍路程和速度的含义的时候每说一个概念在原题上标出来(利用多媒体显示)

试一试部分教师在全班巡视的时候一定要起到适当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

在练一练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两条线路出游,五一长假到底怎样安排,还得同学们自己决定,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并根据同学们课下调查的汽车、火车和飞机的速度及兔博士网站上的提速信息来估计一下到达目的地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二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潮阳区金灶邹阳德真小学

陈楚容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至第56页例3,练习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表示法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用教具直观演示,增强感染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品味成功的喜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由形象到抽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已有感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你们看,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有关速度的信息。(教具出示信息:图片)

1、出示课本45面彩图挂图:从这些关于速度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教师肯定学生对课本45面彩图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叙述。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速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继续探究:以上列举的速度中,都是以“每小时”为单位时间,如果出现其它的“单位时间”呢?(板书:时间)

(3)小结:比较速度的大小,就要有相同的单位时间才能比较,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等。

3、“路程”的含义:路程就是指两点间的长度,可以是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直线的距离。

4、速度的表示

(1)描述: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是速度。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2)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

1 (3)把课本45面的挂图中的速度改写成统一速度表示法。

三、提供思维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很密切,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继续来学习。

(2)学生小组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板演。 80 × 2 = 160(千米)

(边板演边讲: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 小时就要行两个80千米,两个80千米的和可以列式为80 × 2)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想一想: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来吗? 80

× 2 = 160(千米) 速度

时间

路程

(2)请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关系式 教师板书:速度 × 时间 = 路程

(3)引导学生继续探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板书: 160 ÷ 2 = 80 (千米/时)

160 ÷ 80 = 2 (小时)

路程 ÷ 速度 = 时间

路程 ÷ 时间 = 速度

3、出示例3: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1)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出各个数量表示什么

四、课堂练习:大家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1)卡车2小时可行120千米,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2)小丽乘一辆速度为70千米/时的车回家,要走210千米,几小时她能到达?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并用 统一的方法来表示速度,还学习了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八第5-6题。

2、课外作业:(1)完成练习八第7-9题。(2)熟记三个关系式及速度表示法。 板书设计: 速度

时间

路程

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

× 2 = 160(千米) 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 速度 × 时间 = 路程

60 ÷ 2 = 80 (千米/时)

160 ÷ 80 = 2 (小时)

路程 ÷ 速度 = 时间

路程 ÷ 时间 = 速度

例3(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225

× 10 = 2250(千米)

答:10分钟可行2250千米。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三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个内容是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排行榜,使学生知道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2、合作学习。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大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公共汽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比一比谁跑得快?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这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接着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四

“时间”这个词大家一定很认识吧!那么它有着怎样的速度呢?肯定会有这样的回答:60秒钟是一分钟,60分钟是一小时,24小时是一天......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时间不只这么些速度还有良多种它过的是快是慢呢?

假如时间是在游乐园渡过的,那么时间一定是快的.。固然天天仍是24小时,一小时仍有60分钟,可我们的快乐把时间忘乎所以了,也许玩了一天认为自己才玩了一小会儿。这时的时间你也把你忘了吧。所以说你忘了时间,时间也会忘了你。你把时间丢下了,时间也会把你丢下的。

假如时间是在你不喜欢的地方渡过的时间,那么时间像长城一样长。好比课堂,你就像中药一样煎熬,非常的苦,课堂上老师讲有用的东西,津津有味,你却在底下消磨时间,等考试了,你将会后悔铺张的这段时间,所以那段日子你非常痛苦,还没等你温习多长时间,便考试啦。答卷的时间对你来说非常短暂。试卷发下来后你会更加感叹时间太短。

时间对每个人都永远的公平,时间的是非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实际的1小时对有些人来说是2小时,非常漫长,而对有些人来说却只是10分钟,十分短暂。

让我们把每一分钟时间都过得充实快乐吧!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五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aN=

任务二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习: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六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决定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单位。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学习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理解速度的现实意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 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小汽车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大客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大客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像一时、一分、一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 )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师:会算速度了吗?看下面几道题,然后口答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出示PPT) 1、小青骑自行车,3小时骑了3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2、一架飞机4分钟飞行了48千米,这架飞机的速度是(         )。3、 “神九”飞船在太空2秒飞行了约24千米,“神九”飞船的速度约是(      ). 根据学生叙述写成12千米每时、每分、每秒,再用“/”来代替“每”。改为12千米/时、12千米/秒。读作:12千米每时,表示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2千米/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为8米/时;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感受一下。学生会发现蜗牛的速度很慢,光的速度很快等。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你能根据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四、实际运用:

1、闯关游戏:第一关1)、蝴蝶的飞行速度是500米∕分,6分钟可以飞行(         )米。

2)、自行车3时行驶30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3)、章鱼每分钟游70米,(      )分钟能游完210米。

2、第二关: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8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小明从家出发步行6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三种方法。比时间、路程和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七

今天下午,我自己解开了一道数学题。这道数学难题给了我一个小启发。

下午2:15,我刚刚睡醒中午觉。我穿好衣服坐在座位上,翻开《快乐寒假》,按照今天的计划去完成当天的作业。做到第三题的时候才发现这道题是一道数学难题,题目是这样:爸爸提出,因为是冬天,一家人准备去旅游,所以要添置雪地靴、防寒服等。他开车带全家人去商场选购。他去的时候车速是每小时40千米,他开了1小时30分钟,回来的时候走高速,只花了40分钟,假如来回行使的路程一样,请问回来的时候车速是多少?

我想了一会儿,想不通,就把这道难题放下,先做了其它相对容易的的题目。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新想起那道关于路程与速度的题目,用草稿纸列解出来:

1小时30分钟=1.5小时,40千米∕小时×1.5小时=60千米(总路程),

40分钟是1小时的三分之二,60÷2=30千米,30×3=90千米∕小时(回来的时速)。

晚上的时候,我一翻看答案,果然是90千米∕小时。

这个小启发就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先做容易的,再静下心来攻克难题,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八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数学教学如果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能更好的获得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本节课先从赛跑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本节课先创设松鼠、小兔、猴子比快慢的情境,一是为了激趣,二是为了激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认知,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当学生发现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后。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示给学生,从解决淘气和笑笑谁上学走得快这个生活问题出发,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时间不同怎么比大小,可以直接比较吗?还得知道什么?如果再知道距离(路程)怎么比快慢?这样学生会思考去求“一分钟的路程”并进行比较。然后顺势引出速度含义,让学生初次明白可以通过比较速度(一分钟的路程)来比快慢,初步让学生体会速度含义。之后又组织学生计算“神七”飞船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后,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自主建构“路程÷时间=速度”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经历了速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理解了“路程÷时间=速度”,而且能够初步领悟建模的基本方法,学会了数学思考,逐渐形成一些数学思维活动经验。本环节还通过航天飞船的速度与骑自行车的速度的冲突意在让学生明白计量速度时得交代清楚指定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才可以表达清楚。意在让学生对速度描述在单位计量层面更精准。在解读生活中的速度环节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丰富对速度、时间和路程模型的认识以及对速度的感知。最后是通过练习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教学之后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听课教师的听课反馈意见现在总结如下不足:

1、对于本课的重难点速度的认识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在涉及到一些重难点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展示之后应该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理解。

2、教学中有些环节时间应该更加充分一些,兼顾差生。

3、对于速度的单位中的“/”如果给学生加以解释,那样学生会更明确复合速度的真正含义。

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九

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加速度越大 D.物体运动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也为零

C 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2m/s D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2m

4.一个小球以3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墙壁后经过0.1s后以2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则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为 ( D )

5.图1-5-2为两个物体的速度图像,由图说明在0-10s甲、乙谁作加速运动,谁作减速运动;加速度各是多少;谁的加速度大。

甲作加速运动,乙作减速运动;1/3m/s,-0.3m/s;甲的加速度大。

6.汽车以108km/h的速度行驶,急刹车后6s停止运动,那么急刹车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为多大?急刹车后2s时刻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十一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1.(展示吉普车和公共汽车)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辆汽车,瞧……我们来猜一猜,哪辆车开得快一些?(学生先独立思考)

生:我认为是公共汽车开的快,因为平时我观察到它的速度比较快

…….

生:我认为是吉普车快,它上面坐人少一些,没有那么重,所以吉普车快些。

……

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谁更快一些。(逐步出示其它条件)

师:根据这些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生: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所以公共汽车快一些。

算式:120÷2=60210÷3=70

师:你们刚才所比较的其实就是它们的速度。

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说吉普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也就是说公共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

千米∕时是表示的是速度的单位,它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表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来读读看。(千米每小时)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其它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那根据刚才我们所比较的是两辆车的速度,那根据刚才你所列出的算式,你能说一说速度是与什么有关的吗?

生:(议论纷纷)有可能是长度和时间,有可能是时间,有可能是路程和时间……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在数学上说,是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师:你来说一说,刚才的数学信息中,哪个是路程,哪个是时间呢?

生:120千米就是吉普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

210千米就是公共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

2时是吉普车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

3时就是公共汽车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

师:你能从下面的一些信息中找出那些是路程,那些是时间,那些是速度吗?

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口答

师:看来同学的知识还真不少,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算式,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式呢?

生:速度=路程÷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师:板书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2.合作探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其他关系式。

师:猜猜看,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还有哪些联系呢?你从“我发现了”这张探究纸上来进行推理论证吧。

3.反馈: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二.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同学们真爱思考,能通过自己的推理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吧!

1.秋游:学校要去秋游,我们来算算从我们学校出发到东莞需要多长时间?

2.火车时刻表:接着我们到火车站去走一走吧!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之 十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速度的方法。知道速度的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学数学的情感。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话说比赛后兔子越想越不服气,它又要和乌龟比比谁的车更快,请看。

二、质疑导思,再识速度

1、认识速度。

(1)出示情境图,

兔子:我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

乌龟:我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谁的车更快?

(2)画线段图分析,小组交流。

(3)比较:都要先求出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4)问:“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说着多麻烦啊,谁能更简单的来表达它的意思?(一速度)速度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那么120千米可以怎么说?2时呢?(板书:路程,时间和)

(5)找一找:(找出下列各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

l 神洲七号飞船在太空中每秒飞行7.8千米,20秒可以飞行156千米。

l 小林家距离学校1200米,他每分钟走60米,20分钟就可以到达学校。

(6)归纳求速度的方法并介绍速度单位表示方式。

师:根据刚才这道题,你能说一说怎样求速度吗?(第一辆车2时行了120千米,2时是时间,120千米是路程,速度=路程÷时间)说明每小时行60千米出可以写成“60千米/时”,那么每小时70千米可以怎么表示?

(7)课件出示“关于速度的小知识”,发现:物体在单位时间(1时、1分、1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8)试一试;(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

l 一列火车2时行驶了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

l 自行车3分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l 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2、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

(1)出示试一试。

(2)问:已知什么条件,所求是什么?

(3)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

(4)各小组汇报,归纳: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2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