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本|古诗课件(必备11篇)
发布时间:2020-12-07古诗课件(必备11篇)。
⬬ 古诗课件
美术教学课件资料
一、教学目的:
1. 训练学生根据命题记忆,想象,并有绘画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2.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年级美术教案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根据命题记忆,想象的能力。关于色彩的应用。
教具:放大范图若干张。二年级美术教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画笔是小朋友的好伙伴,我们常常用它描画心中的梦想。可是小朋友知道吗?小画笔也有自己的梦想和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请小朋友说说,画画他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小画笔的童话》
2,读画。书本上有许多美丽的图画其中小画笔的一家画的小朋友和小画笔快乐地玩耍。画笔和天上的小星星-----画笔像树木一样的生长。这幅画和画笔小树林画得有点相似,这几幅画都把画笔拟人化,突出他们的可爱和实用。欣赏范图:小画笔愁眉苦脸,原来它们抱怨主人不好好爱护它们,把它们弄得遍体鳞伤,有的还折断了。这幅画教育我们什么?
3,作画步骤:
(1)先划出小画笔或小朋友的.基本形。
(2)添画出画笔的花纹,还有四周的环境和背景。尽量表现出情节。
(3)将整幅图涂上鲜艳美丽的颜色。
三,巡回辅导。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本课作业。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
四,进行小结。
表扬画的好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给全班同学欣赏。指出不足之处。
五、小结:
表扬画得较好的、有进步的同学,作业给全班同学观摩;同时也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回去对照自己的家,修改一下,下一节课再给这幅画涂上色彩。
⬬ 古诗课件
主题:赏析唐代诗歌唐代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的创作达到极高水平,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充满了生命力。本篇文章将从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瑰丽世界。
一、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为文人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文化的繁荣也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多彩的素材。唐代的战争、风景、爱情、个人经历等各种与生活相关的题材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表现。
二、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
唐诗以其具有音乐性、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特点而著称。唐诗的风格多样,但通常都采用了韵律严格、格律周密的形式,而这也是唐诗表现力的基础。同时,唐诗的语言表现也非常丰富,诗人们丰富的语言技巧和意象的运用将唐诗达到了高峰。在表现艺术方面,唐诗具备明确的思想性和感性,其价值观多为逼真写实的人生观和理想人生目标之美。
三、代表作品欣赏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其以简洁的语言将北国奇峰之盛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文字组织松默紧凑,声音转折自然流畅。
(二)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表现出秋天景致下萧条凄凉的心境。用哀伤和愤怒的笔调表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艰窘境遇,从而揭露“忠诚”的悲惨命运。
四、总结
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珍品之一,多才多艺的诗人们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将每一首唐诗都变得光彩照人。唐代的诗歌除了体现出历史的变迁和生活的百态,还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关于文艺审美的典范和创作的灵感。
⬬ 古诗课件
1、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2、建筑、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3、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4、抓词语
5、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6、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7、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8、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9、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10、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11、抓诗眼
12、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13、抓诗句
14、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15、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16、: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17、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18、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19、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20、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创作背景;第二、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22、: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3、抓诗题
24、: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5、: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26、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 古诗课件
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诗中的句句皆有意境,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课件是常见的学习任务之一,通过学习古诗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古诗课件的主题。一、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学习古诗鉴赏,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鉴赏古诗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同时,应让学生多练习识别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例如比喻、拟人、对仗等。通过鉴赏古诗,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还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情感。
二、古诗背诵
古诗背诵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背诵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背诵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音和语调,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活哲理和情感,让学生认真领悟古诗的深入寓意。
三、古诗创作
古诗创作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创作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同时,古诗创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创作中体验和领悟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在古诗创作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创新,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新的古诗作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初中古诗课件是学习古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鉴赏、背诵和创作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开拓自己的美学视野,获得生活中更深入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古诗课件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 古诗课件
1、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2、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3、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4、西岭:西岭雪山。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7、就是两个两只的意思啊,比如说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说两只黄鹂在柳树上面叫啊!
8、视听结合,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白鹭飞上青天,是视觉。
9、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衬托,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11、“窗含”、“门泊”句有互文见义,“万里”含夸张描写角度。
12、拟人,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1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14、泊:停泊。
15、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1、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6、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17、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18、作者:杜甫
1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0、扩展资料:
21、这个课文是2年级下册第17课。
22、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
23、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24、这个课文是2年级下册第17课的杜甫的绝句。
25、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26、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2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运用了对仗、对偶的写法。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28、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古诗课件
《寓言两则》课件
学习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两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2.生字、生词卡片。
3.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自然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释题。
a.揭示课题,正音。
b.释题:问:“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第1、2自然段。
a.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b.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捡到兔子)
c.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窜—乱跑;撞—碰)
d.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名读、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第自然3段。
a.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b.齐读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b.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c.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d.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e.老师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f.齐读课文。
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9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问题。
3.指导写字。
4.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 古诗课件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 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 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 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 古诗课件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2、(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3、三、杜甫简介
4、二、译文及注释
5、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6、两个黄鹂鸣翠柳鸣字会意义解释:鸣叫,唱歌。
7、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绝句》
8、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9、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10、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绝句有四种基本的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即为其一:
13、(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14、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15、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含。包含,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16、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17、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18、此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19、(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20、鸣,就鸣叫,鸣唱,是黄鹂鸟歌唱的意思(黄鹂鸟的歌声并不是很动听的)。
21、(3)泊:停泊。
22、西岭:西岭雪山。
23、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24、就是两个两只的意思啊,比如说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说两只黄鹂在柳树上面叫啊!
25、(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26、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7、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28、这首古诗的全名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9、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30、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1、作者:杜甫
3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3、泊:停泊。
34、平,指平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仄,指仄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上声、去声的字和古代的入声字。按照读音来区分,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地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曲难听,较短促。
3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6、“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37、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38、这首诗创作于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39、鸣字会意字解释是鸟的嘴巴在叫就用鸣字。
40、鸣,鸣叫,这里是两个黄鹂(于)翠柳鸣,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41、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44、首句的首字可以不论平仄(七绝首句仄起不入韵),但第二个字必须是符合格式。在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唐人用韵情况编著的《平水韵》中,“只”字属于平声字,“个”字属于仄声字,所以只能取“个”而舍“只”。
45、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46、“两个黄鹂呜翠柳”出自《绝句》作者是唐代杜甫。
47、一、全文:
48、(1)西岭:西岭雪山。
49、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50、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51、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2、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泊,停泊,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 古诗课件
1、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2、解诗全看老师的个人修为和文化底蕴。
3、每一首古诗背后都是一个故事,都适合做演讲。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岳飞的《满江红》元稹《离思五首》
4、选中文字,动画中选择“飞入”
5、《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6、在飞入的效果后有箭头(上下左右),先记下箭头就可以改变方向了。选择需要的”自右上角飞入“。PPT的动画功能比较强大,可以选择各种出现和消失的动画,用户也可以自定义路径,是一个比较强的功能。
7、制作朗诵ppt古诗词,需要专门的软件。
8、《将进酒》《蜀道难》《侠客行》(唐·李白)
9、古诗吟诵时的背景音乐有克罗地亚狂想曲、蓝色多瑙河、梦中的婚礼、白日梦思乡曲、天空之城、爱的纪念。
10、“十九首”以句首为标题,分别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回以疏》、《生年不满白》、《凛凛步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11、《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2、有了软件制作根本不是事。你可以网上下载。
13、《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14、《雨霖铃》《望海潮》《戚氏》(宋·柳永)
15、《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摸鱼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16、李白的《将近酒》,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赤壁怀古》,等等这些都适合朗诵演讲。
17、既然演讲,至少篇幅不能太短。所以唐代白居易的诗《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李白的《将进酒》等,非常适合演讲。
18、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19、《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20、你先用幻灯片放映里的“排练计时”播放幻灯片手动的和文字同步。然后你在选择幻灯片放映方式里的切片方式为“如果有排练计时的使用它”。默认是选择的。这样就OK啦还是不会可以在线给我留言本人很乐意回答
⬬ 古诗课件
开头: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一课堂所要涉及的领域是古诗词鉴赏。在语文常规考试中,诗歌鉴赏已成为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第一部分: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尽快进入诗境的方法,那就是意象。“意象”是相对人存在的客观事物(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是含蓄的,所以古代诗人的抒情方式不那么暴露,意象成为诗人接二连三使用的载体。
而形象的魅力在于包容古人的情感,无声地唤起后人的共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对,就是壮阔。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它们给人的感觉,历经千年都是基本稳定而不变的。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将告诉您几种基本的图像使用类型。
第一种是全面解读意象,全面就是要充分考虑意象的形态、环境等因素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意象。李商隐有一首诗叫:远书梦两长,唯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后两个句子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李商隐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这两幅图象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我们可以问三个问题。首先,这两句话里写的是什么形象?
(青苔和红树,苔是青苔,树是红树,今天老师告诉你们,青色和红色原本是很明丽的色彩,但是如果在雨、雾和月等的笼罩之下,其色调就不免显得黯淡模糊而反添清冷和寥落)第二,意象处于怎样的环境?(雨中)第三,图象有什么形态?(我们来看,无论是“寥落”,还是“愁”,这些都是人所具有的情感特征,因而这两句最大的艺术手法就是借景抒情,而诗人所抒之情不言而喻)。
第二种是意象的对比
意象的对比就是说,通过甲意象与乙意象的对比而不是只看甲意象或乙意象,才可以得出诗人作诗的真正意图。钱起有首诗是《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木兰树的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带我归。
(问: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景物是由物体组成的,所以我们可以先在每句话中找到一个或多个图像:
黄鸟;辛夷花、杏花;幽竹;清阴。通过归纳,我们会发现,前三个意象恰恰写尽了暮春春残的景致,而读到后两个意象,我们就会发现一种潜在的对比,无论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我窗下的幽竹却始终不改清阴(青翠的样子)。因而以后两个意象和前三个意象的对比,我们可以深入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情感,是赞美一种始终如一的品质而非感叹春光流逝。
第三种是感知意象群
在做诗歌鉴赏题的诗候,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诗歌中的情感很难把握,因为诗歌中有多种意象。这就需要我们对意象群有较强感知。意象群是什么?
它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图象的组合。这是王维的诗(空山雨后,秋高气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我们所见,诗中的意象有:空山、明月、松树、清泉、石(石)、竹、莲、渔船。
我们不妨组合一下,明月和松搭配是一个静态,清泉和石头搭配是一个动态,竹本身蕴含由静到动的过程,而莲和渔舟搭配又是一个动态。尝试着将四个情境结合起来就会发现,所有意象都包裹在“空山”之中,所要突出的都是一个“静”字,因而它们就组成了一个闲静、淡泊的意象群,这也是王维在这首诗里所要表达的心境。其实,对图象群的感知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图象的特征。
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特点和代表意象的意义,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谢谢。
⬬ 古诗课件
课件是一种教学资源,它可以使老师在课堂上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方便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学习。下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相关资源,从如何制作课件、课件的使用、课件的优势与劣势等方面,详细探讨课件这一主题。一、如何制作优秀的课件?
课件的制作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如借助现有的 PowerPoint、Prezi、WPS等软件,或是使用专业教学软件,如 百家云课堂、授课云等。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无论用何种软件,课件的排版文字和图片应简洁、美观,让学生便于理解。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适量使用动画和音效,但是不要太过于花哨,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与理解。
3.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可以制作不同难度的课件,涵盖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4.合理使用互联网资源,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视觉和听觉的体验。
二、课件的使用方法。
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不同的教学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适度使用课件。
1.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之后,可以借助课件设计互动游戏、问答环节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在巩固学习的阶段,可以让学生使用课件制作自己的笔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笔记技能。
三、课件的优缺点。
1. 课件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思考能力。
2. 课件可以较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课件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在线上保存和同步学习内容。
4. 课件对于制作时间和流程的要求较高,如果制作不好,也会适得其反。
5. 学生可能会过度依赖课件,不再注重课堂互动。
总之,课件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具有很多优势,同时也有缺点。在使用和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取其优、避其劣,发挥出课件的最大作用。
-
想了解更多古诗课件的资讯,请访问:古诗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