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本|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推荐十八篇)
发布时间:2020-02-09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推荐十八篇)。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高中作文频道小编[风雨过后彩虹的残缺。]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君主论》的优秀作文,这篇君主论共有400字,是一篇很优秀的原创作文,这篇君主论很值得大家参考和学习。
“为君者,百姓之福所系也”。在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除去不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君主便是万人之神。掌天下生死,定山河兴衰。但权力与责任也几乎等价。
因此,为君,应当爱民。君王既已得天下,天下万物都为王之子孙。君王体恤其子孙,更是分内之事。子孙乐,则君乐;子孙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应当勤政。君王,总统天下,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兢兢业业十三年。乃得当朝盛世。君唯勤政,方可知百姓状况,国家形势,及时定夺。君若恶劳,即使百兴也会毁于一旦。
为君,也应当重才。君王也应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之中贤者多,则正义所在,贪官污吏自无地形容,朝堂自一片浩然正气。届时,君通民意,民知君贤,天下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凡是为天下之人思虑,不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有损百姓利益。即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天下。
高二:杨乘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节制并不仅仅代表物质的节制,精神上也不可缺少,都同等重要!节制本身的含义是指限制、控制;在精神上所指的是有目的的,限制或控制某一方面的欲念。
就说说在学习上父母会认为手机是“罪恶”,因为会侵蚀人们的大脑,会觉得跟鸦片一样上瘾,从而无法自拔。的确手机对人们的影响相当大的,但是有利有弊。
利:从而方便了人们查阅资料,通话等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人们当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弊:易上瘾,无法自控,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使人交流沟通越来越少,冷漠等。
现在我们就说说对学生相关的问题。家长、老师都在说让学生节制玩手机,我想起我以前有个朋友就是无法摆脱手机的控制,老师也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没收,通知家长样样都有,那位朋友却还是想方设法的存钱去买,这样不能节制的话,也许国家以后就会加一条法律“未成年不许购买和使用手机的权利”。虽然为了孩子好,但这样的节制也会让人民群众引起不满的矛盾。
节制也是自己心理上的作用来控制自己的大脑使它怀有这样的想法,造成对手机的依赖性逐渐加强,如果想要克服它,这可是一场艰难的“心理战”!那就要先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洗涤”“净化”。
如何“净化”也成了众人的难题,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都是相同的,附有一定关联,第一看你如何正确的使用手机。有的人一碰手机就只会玩玩游戏,看看视频什么的。如果真正用于工作,学习的话想必没人会让你节制吧,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现在的人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智能手机,如果都不节制而用来干一些“不好”的事情,这社会迟早会“沦陷”。
第二点,看你在什么场合。现在电视公益广告上都写着一部手机破坏了一整个家庭的和谐美满,相互之间感情越来越淡然,面对面吃饭都是用的流行的社交软件聊天,这样相见不如不见!
第三点,看你的时间的掌握。你工作学习累了玩手机适用于放松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节制时间啊,有规划合理的算计好时间来运用它,你要做它的支配者,万万不可做奴隶!如果你一整天都无所事事你可以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健身,陪家人之类的,科学家表明如果你天天玩弄手机,会伤害眼睛,影响IQ【智力】,影响睡眠,会导致肿瘤、心脏病、老年痴呆、耳鸣、听力下降,损害皮肤等多种不良症状,弊大于利,规划好时间有多余的时间来做其它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的例子千千万,节制也不仅仅限制于手机。要么你合理的控制它,也不要让它来占有你!
节制不改,结果必然!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课耀眼的明珠,他在人类历史让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君主论》是他的主要作品,成书于1513年,当时梅迪奇成为弗洛伦撒的主人,马基雅维利被免去了一切职务,他赋闲在家写了<;君主这本书,并将其献给梅迪奇以求一官半职,但是这并没有让梅迪奇对他产生多少好感,最后马基雅维利忧郁而死。
《君主论》在欧洲的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时的欧洲这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破企鹅的需要政治上的突破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一时期,封建领主制度即将崩溃,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淡化。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也迫切的需要一个政治理论上的引导,所以《君主论》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需要。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书的历史价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不自然的从哲学方面论述了国家改革的客观性,他说“随着统治年代的久远并且连续不断改革的记忆以及造成改革的原因也不是会被遗忘消失,因为买次改革总是会为下一次变革留下再次进行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时不能避免的。当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这个出发点,他认为作为君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在人民的大脑处于主题地位,在一个新的执政者上台的时侯首先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树立一面旗帜,其他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要在这面旗帜下去运作,这样人们曾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服从他的管理。
当然,这也应该是在新政权建立时给予人民一定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马基雅维利捍卫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利益,反对改变现状。
在二战后两极对抗的格局下,政治意识形态的竞争将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竞争双方向自己的人民表明他们的政治制度时最优越的时候,改变就意味着死亡。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安全感也在这个政治思想下变得稳固强化。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广播电视台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政治思想斗争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影响。
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意识形态竞争越来越激烈,
两极分化格局结束后,政治体制的渗透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警觉。
马基雅维利说: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只有善会灭亡,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忘恩负义的、易改变的、不可信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竭尽所能。
因此,作为君主,保持政权稳定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一种手段。在国际舞台上,外交能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对外政策的对抗。君主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如同狐狸一样狡猾,他洞察不可预策的国际形势,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不过韬光养晦的政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强硬的外交立场时必须的,对待敌人要像狮子般凶狠。
“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
”意思是说,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势力,谁就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和平年代比在战争时期更值得注意;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
武力使人类社会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本来就是邪恶的,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生死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
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凶恶,这样才能保证他的统治地位。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
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质的深刻理解,连君主都害怕。
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专制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
马基雅维里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
牺牲几个贪官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政府”、“好皇帝政府”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
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标签,集中到君主一个人身上,以此树立君主的威信——所谓“权威”,不过如此。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君主论》一直被视为政治治理方面的古典名著。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领悟到了很多有关君主和政治的深刻道理。以下是我的读后感。首先,我认为这本书非常现实和实用。它并没有对君主的定义和角色进行抽象的探讨,而是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讨论了君主在政治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它阐释了君主应该如何保持权力和掌握权力,以及如何有效地行使职责。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在历史上,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对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对书中所介绍的不同君主类型也有很深的感悟。如书中所言,“有些拥有国家的统治者却不能算作全衷的君主,因为在名义上面这些统治者或许是君主,但在实际上却缺少一些君主应有的品质。”这段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不仅在于权力的掌握,还在于他的德行与智慧。只有既有权力掌握的能力,又有德行与智慧的统治者,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君主。
此外,在这本书中,我还发现了与人性和政治权利有关的深层次探讨。君主得以成为统治者,往往是通过掌握政治权利实现的。而通过对于政治权利的探讨,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权利和人性之间互动的复杂关系。作者提出了政治权利的理论,强调了重要性,并提出了君主应该如何处理权利的问题。这反过来又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决策问题,成为我在管理领域中用以权衡的重要知识点。
总体而言,《君主论》是一本生动的读物,它直接面对人们在君主政治方面遇到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政治管理经验。同时,作者对于人类政治权利探究也是书中的一大亮点,这种深刻的道德思辨也可以让我们对于人性和政治权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是一本值得每一个政治领袖认真阅读,理解和反思的深刻经典著作。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巅峰之作,主要论述了君王应该怎样进行统治。这是一部影响历史进程的巨著。作为管理系的学生,我读过这本书。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想法。
在第六章《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成为君主的新君主》中,马基雅维利写到“在一个全新的君主国里,由于君王也是新上任的,我以为统治起来的困难的大小,就取决于征服者即君主的能力的大小。那些由布衣成为君王的人,如果不是得意于自己的能力就是得意于命运所赐,很明显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助于将困难减轻,然而,那些很少依赖命运的君王,很可能就能做到长治久安。”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马基雅维利把君王的成功归于两点——能力和命运。
在历史上有很多君主都是靠好的命运登上一国之主,但也有很多君主是靠自己,像摩西、居鲁士、罗慕洛、提修斯,还有一些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的人们,大都是凭着自己的才能而并非依靠命运登上君王的宝座的。马基雅维利又写道“但通过他们的行迹和生活,我们可以断定,他们所依赖的是机遇并非命运,机遇为他们选择的形式赋予了内容。没有机遇,他们的意志力很可能就会浪费,但若没有意志力,机遇也会白白地放过。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经过几百对现代的社会也有借鉴作用。在现代的社会中,就业压力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许多许多的中国人都关注着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如何使自己升官······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能力、机遇、意志力。
这三个不是分开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人有这三样东西,他离成功就不远了。但是很少有人能三者兼具,我认为“机遇”这是最难的,它就像是中奖的彩票,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概率非常的小。没有那么多的机遇,那就提高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当你的能力和意志力都超过周围的人那你就比别人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王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马基雅维利写到“所有的国家,不管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是半新半旧的混合国,其立国的根本乃在于健全的法律和优良的军队,因为没有优良的军队,法律就无法健全;所以有一支好的军队必然有健全的法律。
”在我看来,君主必须把统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军队是这个建立这个基础的因素之一,但没有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对军队作用的突出。国王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持他的统治,但不应该用它来通过残暴和勒索来赢得胜利。
在军队的观点上,现代的学生——我很不同意马基雅维利的看法,这看法的不同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6世纪的意大利,那时候由于世界**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经济发展迟缓,政治上处于封建割据、领土**的境地;而此时欧洲的法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些强国趁机而入,使得整个意大利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中。马基雅维里写作的目的是使意大利免受包括教皇在内的北方列强的侵略。
所以在他看来,军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强大的军事支援,这个国家才能无敌。
在第十六章《慷慨与吝啬》中,马基雅维利写到“被人们称为慷慨或许是件好事。但我认为,一旦你因慷慨而出名,你就会因此受苦;即使你明智而恰当地运用这一品质,不为人所知地慷慨行事,也不会赢得人们得人可,甚至得不到相反的名声。所以,一个人为了希望在人们面前享有慷慨之名,就不得不大肆挥霍,以至于常常会将自己的财产耗尽。
到最后,为了继续想保持住慷慨之名,他讲必然会额外地加重人民的负担开始横征暴敛,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一个君王如果利用慷慨来沽名钓誉,就一定会危害自己,所以,一个明智的君王应当对此慎思,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
马基雅维利的这些观点和我们一般想的君主很不一样,一般的人们都会想一个好的君主必须是慷慨的,但是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好的君主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慷慨的君主只会危害到自己。事实上,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君王创业所费的财物,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老百姓的,还有是别人的。
如果财产是国王的,他可以非常慷慨;若财物是老百姓或者是别人的,那听他就没有权利来慷慨了。而且一个君王的慷慨都是建立在对他子民的剥削之上,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有很多慷慨的君王但他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都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因为他们的慷慨使很多百姓不能好好地生活,他们的慷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君主应该是个残忍的人还是善良的人?马基雅维利写到“君王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当太介意,只要能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他的一丁点残酷行为,比起过分的仁慈导致邪气纵横、杀人越货存出不穷而言,算是仁慈多了,因为后者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君王执行刑罚只是针对个别人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君主的残酷和仁慈应该自己把握,不能只用一个残酷或仁慈来概括。在论语中有中庸一说,其实君主在在处理大小事务中,特别是涉及到需要君主残酷或仁慈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待犯了错误的人,可以杀鸡儆猴,也可以赦免犯人让其感激君主。
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也许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不大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来思考现代社会应当如何发展。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主体性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史过程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这一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形成了科学的.主体性理论.
作 者:侯继迎 姚涛 HOU Ji-ying YAO Tao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刊 名: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ERN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3) 分类号:B811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性理论 演进⬖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思想评论:论刺激-On Stimulations 论刺激
【内容提示】
近些年,社会上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动不动就想寻找刺激,有物质刺激、精神刺激等。公益之事没有物质奖不干。集体主义淡漠了,个人利益的风气增长了。请你就这一问题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下词语供参考:
1.stimulation n.刺激(作用)
2.social phnomnon 社会现象
3.collctivism n.集体主义
【作文示范】
On Stimulations
In rcnt yars, mor and mor popl ar sking for stimulations. This social phnomnon has also sprad widly among us studnts.
Last wk, it was our class' turn to clan th school campus. This tim, in ordr to arous our nthusiasm for th labor, our classmastr announcd that thos who attndd th labor would gt som kind of matrial rwards①. Although vryon knw th rwards would b unimportant in trms of mony, two thirds of th studnts in our class attndd th labor, as thy flt thy got a kind of stimulation from it. How unimaginabl it was! Why should such things happn?
Many yars ago, it was rgardd as an honour to srv th popl and socity. But in rcnt yars, although socity, scinc, and tchnology hav bn gratly dvlopd and our living conditions hav bn improvd, som popl fl lonly and spiritually② mpty. Whil sking prsonal intrsts and fam, thy hav bcom much mor slf-cntrd. Finally thy los touch with th collctiv③. Thy only do things that can bnfit thmslvs. By and by thy fl lonly vn with a lot of matrial comforts. This is why thy must sk for mor stimulations to chr up thmslvs. Sking for matrial stimulations is not a propr way to gt rid of lonlinss. A bttr way out is to car mor for th collctiv and othrs. Only by this mans can thy gt back what thy hav lost by avoiding social activitis.
For us young popl, bsids our studis, w also nd collctiv activitis. In taking part in ths activitis, not only can our livs b nrichd④, but w can also train our sns of collctivism and thus b spiritually rwardd. So why don't w also look for som spiritual stimulation, fllow studnts?
【词语解释】
①rward[ri'w&:d] n.报酬;酬劳;奖赏
②spiritually['spiritju li] ad.精神上;心灵上
③collctiv[k 'lktiv] n.集体;集体事业
④nrich[in'ritM]v.使富裕;使丰富
【写法指要】
本文的论点是“sking for spiritual stimulations instad of matrial ons”(寻求精神刺激而不要寻求物质刺激),这是从整篇文章中归纳出来的。全文运用多种推理方法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作者在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三段用事例法论证某些学生为得到一点物质刺激而参加集体劳动;第四段用归纳法论证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原因;第五、六段用演绎法论证青年人应该关心集体和他人的道理,我们可以从这两段总结出作者的三段式推理过程:
大前提:大家都应该关心集体和他人;
小前提:我们青年人是大家的一部分;
结论:我们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思想评论:论刺激-On Stimulations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在1988年元月,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宣言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说明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更应汲取孔子思想的精华,时刻准备着把这些精华渗透进语文教学中,那么,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弘扬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孔子认为:“人之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那么,究竟什么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每次对“仁”的解释都不一样,更准确地说,孔子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释“仁”。就事论事,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孔子教学的特点,他从来不抽象地讨论问题,对“仁”的解释也是这样,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表现,灵活机动,随事点拨,针对性非常强。但是它也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论语》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个答案十分朴素,但它却是孔子对“仁”的最高概括。做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尽管十分朴素,其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意义。孟子对孔子说的爱做了全面、精辟的概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十个字透露了孔子讲爱的三层含义,那就是,第一层:“亲亲”,对亲人的爱;第二层:“仁民”,对大众的爱;第三层:“爱物”,对万物的爱。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孔子思想精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感染源和模仿对象,所以要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到不在学生面前说消极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不迟到,不说脏话,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集体活动遵守秩序等。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如果学生听到我们说的一套,做的又不一样,那么爱憎分明的他们就会从心底里排斥我们,从而,不听从我们的教诲。因此,我们要把《师德规范》当作检测仪,以学生为镜,不断的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拥有良好的师德。
如孔子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说的是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说的是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是说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当然,孔子经典语录举不胜举,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经典语句来引导学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的教育方法最著名的是“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 一律地说教灌输,而是在了解学生的习性和个性心理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纲领。教育如同栽培桃李的人,本来夏天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可教育不当就会被荆棘所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在这里,他实际上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除了孔子思想中的道德文化以外,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如“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仁人志士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就自我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作者:王于)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君主论》与《圣经》齐名,被称为**的圣经,这本书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本恶论,他所描述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的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丑恶现象为蓝本的。要是高中时期的我,读完君主论,一定会对其十分推崇,然后心中坚信着人性本恶的理论,最后干一些愤世嫉俗的事情。但现在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健全大脑和未完成良知的21世纪大学生,我不同意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
之前,我对孔子那一套“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觉十分不耐烦,但是对类似于像君主论这样:告诉我,我该怎么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宣扬“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样极端做法的书籍非常感兴趣。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我觉得我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世界不像我想的那么黑暗。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踏入社会,没有看到社会的阴暗面。
但不管社会有多黑暗,我认为社会总会有正义。下面我简要介绍君主论。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涵盖了君主制权力的形式、管理和维护。
在第一部分(1-11),作者讨论了君主政体的类型和获得它们的途径。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
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运气获得,通过犯罪。
在第二部分(11-14),作者讨论了军队的类型和君主在军事事务中的责任。军队包括:增援部队、混合部队、雇佣军和他们自己的部队。
从政治角度看,任何军队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的实质性领导服务。因此,要使军队忠诚,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军队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上的,不能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
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第三部分(15-23),论述君主如何维护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
第四部分(24-26)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和政治,并建议当时的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这本书的逻辑看似严密,但是实在是经不起推敲,你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失望,对国民十分没有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介绍了君主应该怎么做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马基雅维利说:“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当你对他们好的时候,他们就属于你。当需要还很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给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孩子,但是当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会背弃你。” 。
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正义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死活更值得关心。因此,他建议君主应该在仁慈和残忍之间选择残忍,而不是总是仁慈,但是不要让一个人的名字对自己残忍而没有仇恨。
他从历史中得到具体的做法,所有被杀的人都要经过正式的审判和定罪,这样才能保证威严、表面上的仁慈和正义。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马基雅维里建议君主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从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人。比如《君主论》第十八章中写道“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但那些只依赖狮子的人并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坏的,他们对你不值得信任,你也不必对他们值得信任。
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高中作文频道小编[橙七の]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一单元作文:君主论》的优秀作文,这篇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一单元作文:君主论共有400字,是一篇很优秀的原创作文,这篇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一单元作文:君主论很值得大家参考和学习。
“为君者,百姓之福所系也”。在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除去不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君主便是万人之神。掌天下生死,定山河兴衰。但权力与责任也几乎等价。
因此,为君,应当爱民。君王既已得天下,天下万物都为王之子孙。君王体恤其子孙,更是分内之事。子孙乐,则君乐;子孙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应当勤政。君王,总统天下,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兢兢业业十三年。乃得当朝盛世。君唯勤政,方可知百姓状况,国家形势,及时定夺。君若恶劳,即使百兴也会毁于一旦。
为君,也应当重才。君王也应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之中贤者多,则正义所在,贪官污吏自无地形容,朝堂自一片浩然正气。届时,君通民意,民知君贤,天下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凡是为天下之人思虑,不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有损百姓利益。即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天下。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一本真正的好书理应这样
尼克罗.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代表之作,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这本被称为**的圣经的书,是许多君主的床头或身上必带的书,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必看的一本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君主,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适合我们日常的生活。
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下面,让我们用看一本人生哲学的眼光来看一下这本伟大的著作——《君主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简介,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如何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依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主在统治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和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凶猛。上述是原书的简介,接下来让我们用人生哲学或者说是成功学的眼光看一下这几句话。
首先,每个人都要懂得发展自己,个人能力是所有人立身于社会的资本,只是拥有能力,在这个社会上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用最合适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拥有狐狸那样的智慧和狮子那样的勇气,这样才能立身社会。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主体,领略书中的人生哲理。
一、《君主论》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世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它启发了执政的君主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己的君主政体。
这无疑是君主建国之初首先考虑的原则。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有许多种,有的人是富二代,有的人是穷二代,但是,有些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富,有些人靠运气获得成功,有些人纯粹是啃老本。但你想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类人时,你应该参考一下那些已成功人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长成自己真正适合的那类人。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不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做到并付出自己的努力,我们肯定会得到回报。
因此,成功的第一部分是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这是马基雅维利巩固其权力地位的第二条原则。
其实,我们做人也理应这样,要成功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方能获得成功,取得我们的地位,这样做,才能没什么困难的保持自己的地位。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正是自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的能力才是自己的力量,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可借用不可完全信赖。历史上通过别人获得成功最终又归于失败的历史数不胜数,所以,我们要成功就要努力,就要靠自己的能力。
三、《君主论》赤裸裸地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它认为,人们必须认世到世界上有两种战斗方式,一种是使用法律,另一种是使用武力。前者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后者是动物行为。
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前者常常使人无法跟随自己的心,迫使人们诉诸后者。这就要求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狮子不能防御陷阱,狐狸不能抗拒豺狼,所以,君主做狐狸是要发现陷阱,做狮子是要吓走豺狼。
这段话似乎有点片面,但其中有一定的道理。自古以来,有句老话说国王被敌人打败了。纵观历史,每个成功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我一直信奉性恶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当可以为恶且事后可以伪善时,大多数人都会去做。
历史是由胜利者(我们从历史中了解的道的人)撰写或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历史上有些人是虚伪的。不过,我们当前是法治社会,个人力量面对国家机器的时候犹如螳臂当车,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方式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太善良,会被社会淘汰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或者像狐狸一样聪明,像狮子一样勇敢。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时不能只凭借一腔热血,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后通过合适的方式去做,然后,当我们遇到任何难题时,我们都不应该当时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勇气,坚定地一直走下去,我们一定会成功。
四、《君主论》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或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应该大刀阔斧,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那些非用暴力解决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义,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当守信是好事时,国王应该守信。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它还告诉君王:“必须学会将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混充善者,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目的高于手段。对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老鼠都是好猫。
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只要你成功了,人们就会认同你。这个社会有时如此简单:弱者吃强者,是这生存。
人们永远看不到结果,看不到你所做的努力和采取的手段。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却不能像真正的君主那样不顾社会伦理道德,毕竟我们处于国家统治之下而不是统治国家。即使我们能像一个真正的君主那样去做,我们也需要掩盖它,因为社会更喜欢伪君子而不是真正的人。
五、《君主论》还主张君主应当显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国家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君主论》中关于教会王国的论述中指出:
“教会王国在取得政权以后,便受到宗教习惯的保护,这种君王不需要有军队,因为他们有人心所不能企及的崇高大义所支持。”他们显然是由上帝所树立,也是由上帝所把守着,如果轻易地对它加以评论,那就是狂妄无知的行为。
这段话并不是说我们真要信奉宗教,而是说我个人都要有信仰,有追求,这种信仰不只包括宗教,还包括科学,某个伟大人物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但当我们有信念和追求,我们的心就会充满力量,我们将是不可战胜的。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这样才能被社会接受。
心中有力量、坚持到底的人,即使没有突出的才华,也会受到尊重。
六、在政治手段问题上,马基雅维利认为,用注定要失败的方法去追求某个政治目标是徒劳的,即使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也必须要选择能够实现它的手段。手段问题不应与最终的善恶有关,而应以纯科学的方式处理。成功的意义是实现目标,不管它是什么。
假若世界上有一门“成功学”,专门研究恶人的成功,肯定会和研究善人的成功做得同样好。因为**的成功案例比圣人的成功案例多,有时更多。如果这门学科建立起来,对圣贤和恶人都同样有用,因为一旦圣人参与政治,他们就必须像恶人一样,希望自己能成功。
这段话初步理解,好像是说圣人参政后会像恶人那样,为达目的不则手段,希望自己成功。事实上,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善恶,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不止在政治方面,各行各业总有一些我们界定的善人和恶人,抛开善恶不谈,本质上他们都是成功的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之道。
因此,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设定目标,然后向所有能帮助我们成功的人学习。最后,我们会成功的。
如果一本好书,每个人读来都有自己的理解,那这就是一本好书,《君主论》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历经近五百年仍旧不过时,给我们以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从人生哲学或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稳。
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君主论》读后感《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所写的一本政治学经典巨著,该书曾经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和讨论。这本书首次阐述了现代政治理论中“真实政治”的概念,是一本政治实用主义的代表作。
读过《君主论》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书中的内容揭示了人类社会运行的真实路径和政治竞争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认识现代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尼科洛·马基雅维利通过对当时欧洲各国政治乱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君主”的法则,将其分为两类,即“仁义之道”与“权谋之法”。
首先是“仁义之道”,它要求君主以“仁慈、诚实、勇敢、谦虚、公正”等品质统治国家,这种方式追求的是人性的光明面,对于一些民主国家来说,这样的思想也是十分贴近现代价值观的。但这种方式对于皇帝来说就殊为不足,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认为,用“仁义之道”来谋求权利会使一个君主成为一个对待国家问题时软弱无能、对对手过分信任而导致国家被反噬的倒霉鬼。
其次,是“权谋之法”,这种方式要求君主以各种手段——保持强大的实力、降低朋友的影响力、削弱敌对势力、追求增加权力、利用敌手之间的矛盾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这种方式追求的是国家经营的实用目标,而非道德目标。历史上不错的皇帝往往都是这种方式管理国家的,如秦始皇、汉武帝等。
最后,在整个《君主论》中,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始终强调自己是一个忠实的理论拥护者,他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可以信赖和利用的方式,而自然、人性和人道这些观念是不能成为政治原则的。他旨在揭示出真正的权力游戏规则,而非道德准则,在《君主论》中几乎没有美好的形象可以看到,只有各种丑陋的权力斗争。这种犀利的风格确实让人感到有震撼力,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现代人看待现代政治的新视角,同时也对于我们如何面临现代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时常变化的政治形势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之看《君主论》对我们现代人有很好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这本书以其犀利、明快的文字,警惕着我国政治家和公务员们不能偏离国家的历史如同导航般磨练我们,使我们看到了需要跨越的门槛,在现实的行动中达到必要的修炼,规划和发人深省的能力。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本文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德育的过程、原则及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对德育的认识主张,并就现实意义提出有关看法。
孔子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极富首创精神的真诚教育家。在其自由讲学的毕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行素质教育有着深远 的意义。
贵的是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来服务和促进,所以他说:“君子怀德。”(《里仁》)。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并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和关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存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也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照孔子的这一思想,反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虽被屡屡强调,但在实施中,却主要通过一两门课程和一些不连续不系统的活动来进行。而不是象孔子所言,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这种德育思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效果多流于形式,并不太理想。结果导致每一次加强德育工作,就多上哪几门课,或搞了多少活动,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无人过问。如此多次恶性循环之后,终于造成如今德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被动局面。
现代教育心理认为,道德品质的形式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在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时,也谈到由知到行的过程。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阶段。孔子强调学生要“知德”、“知仁”、“知礼”、“学道”、“适道”,还说:“有德者必有言,”(《宪问》),说明欲明道知德,应先从有德者之言入手,对道德规范有所认识。
-
一起合同网(Hc179.cOM)良心强推:
- 十八大反腐思想总结 | 十八大新思想总结 | 入党推荐个人思想总结 | 推荐合同]实习协议书篇一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阶段,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只有有道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与恨什么人,可见仁德里包含有爱憎两种情感的。“仁者不忧”(《子罕》),这“不忧”也是一种子情感.“诗可以兴”,“兴于诗”,讲的也是激发人们的一种情感,“好德”与”“忧道”是一种积极情感,“好色”与“忧贫”是一种消极情感,道德教育可以促进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方面转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知之”是低层次的情感,“乐之”是高层次的情感,道德教育可以促进低层次情感向高层次情感方面转化.
所谓“意”,即道德意志阶段。孔子强调学生要“志于仁”、“志于道”,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区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突出道德意志的'重要性。“苟志于仁矣,无恶矣”(《里仁》),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德,仁德就可以达到,充分表现了他对实行仁德的信心。“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就是说道德观念虽认识了,若不能守住它,保持它,即使认识了也会丧失,换句话就是,道德如果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转化为信念,道德就会失去规范行为的作用;道德规范必须由道德认识转化道德信念,才能对道德行为发生指导和约束作用。
所谓“行”,即道德行为阶段,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听其言观其行”(《公冶长》)。他说志士必须随时随地“克已复礼”(《颜渊》),视、听、言、动都会合于道德规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他认为知与行是一致的,否则根本谈不上道德,言行不一是不道德的表现。
由上述可知,孔子的言谈已经对道德品质形成的四个阶段―知、情、意、行均有涉及。由于孔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期待其对该过程的论述并没有明确地集中论述,但这至少可以推断,在孔子思想中,已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而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有许多教育者对此认识和实践有所不及,这也是造成德育水平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精神上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确定志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个人的努力方向。他经常和其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要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引导学生立志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子认为,“立志”是起点,若要有成就还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他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喻矩。”(《为正文》)。少年有志,十余岁确立志向,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喻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和阶段性。对物质享受,孔子认为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的要求太多太高,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他说:“士学于道,而耻恶衣恶习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也即一个人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因此,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对于他自己,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子路》)。
另外,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长期艰苦的、持之以恒的意志锻炼。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子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阳货》),意思是坚固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对孔子的这个思想,其学生曾参说:“坏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恪守,取决于一个人的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孔子的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学习。
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这个关系上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孔子所说的“道”,是指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就守信方式而言,笔者的观点也与人们的看法不同。“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英明的君主就会可以也不应该遵守信义。”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们对君主不信守承诺,那么君主也同样无需对他们守信。
三、国家兴衰
国家的兴衰问题上,及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何失去了他们的国家这一问题上,作者尖锐地指出,分析了原因。一是军队的软弱,二是军主自身的软弱。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即希望自己的国家能从野蛮人手中解放出来。君主,一个聪明能干的君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四、局限
实际上这本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马基雅维利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引起君主的注意,他教唆君主“要有些兽性”,但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他没有考虑到。他把君主可能会使的手段和伎俩都公之于众,还用最**的想法解说君主各种做法的原由,让君主再也不能使用。
用了会被看轻会被唾弃,不用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让一个君主左右为难。
《君主论》在欧洲的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时的欧洲这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迫切地需要政治上的突破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一时期,封建帝制即将崩溃,**集权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淡化。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也迫切的需要一个政治理论上的引导,所以《君主论》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君主论》读书报告
《君主论》是一本有趣的书,很简短,但是很精辟。马基雅维里也的确是个伟大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利,从服官到罢官,从冤狱到放逐,与妻子儿女一家七口过上了贫穷的乡村生活,后来由于迫切的需要改革的社会形势又被重新起用,直至最后贫病中死亡。
在罢官以后,马基雅维里并没有沉沦,他只是把这种不幸归因于命运,并相信不幸已成为过去。他变得更加审慎,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他依旧保持着忠诚老实和善良的美德,还创作了《君主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在《君主论》这本书的开头,马基雅维里根据内容将君主国进行划分:世袭君主国,新君主国以及混合君主国。他认为,相比较而言在世袭君主国里保持政权相对的比较不困难,只要君主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在常务的事情上工作勤勉,遇到意外的事件随机应变,就可以将统治维持下去,并且这种平稳的统治管理的时间越久,稳定性就越强。
即使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格外强大的力量篡位导致君主被夺权,当篡位者一旦发生祸患的时候,君主就能光复旧国。而新君主国,则会出现重重困难。因为一个国家新建立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隐藏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暴露出来,比如说,被管理者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或因管理者的承诺无法立刻兑现而产生的不满;支持管理者上台的人要求更多无法取得的利益,还有不可避免的开罪于心的属民等等。
至于混合君主制,他所遇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所有新君主制固有的困难。所以,一个新的君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第一,灭绝旧君血统,但不能改变他的法律和赋税;第二,征服者亲自前往占领地并驻节在那里,也可以是往占领地的要害之地派遣殖民或者驻扎军队(鉴于殖民比较不奢靡而且比较忠实可靠,触犯的人少,所以殖民比驻军要好);第三,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因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第四,考虑当下的困难,更要放眼未来,在患难可以预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第五,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才能去扩张领土,否则将会受到非难。
后来,马基雅维利谈到君主应该如何统治君主制。他说,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会给国家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是一位君主和一群忠心的臣仆来统治,那么就会稳定团结一致,是难以被占领的,但一旦被占领,则极易被分裂;如果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则存在着潜在的分裂的危机,因此极易被占领,但很难保有。
君主想要统治一个共和国,要么毁灭它,要么亲自去,要么建立一个好的寡头政府,然后让那里的人民按照自己的法律生活。如果是这个国家原来是君主国,那就稍微简单了。但总结起来,无论它原先是什么国家,新的君主都必须好好借助市民的力量。
一个君主想要获得一个国家的统治权,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他人的力量、运气或邪恶的方式。当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靠运气的人,也是保持自己地位最稳定的人。但他们毕竟是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君主,总会面临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建立并推行新的制度。
因为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强烈反对,而那些支持新制度的人会因为没有尝试而心不在焉。因此,当对手进攻时,他们只防守一些半心半意的人。为此,君主要么说服他们,要么强迫他们。前者通常效果糟糕,执行力差,后者一般利用武力、职权的控制力(革职、调任)能够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这样,以后君主的管理才会如鱼得水。至于那些单纯靠别人承认自己掌权的好意和幸运的统治者,他们会比较危险,因为他们倚仗的这两种因素都是变化无常毫不稳定的,而且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奠定好基础。第三种,也就是以邪恶之道获取君权的君主,他们往往之后还会利用残酷的手段来铲除异己以求得到长久稳定的统治。
如果这些人杀人、出卖朋友、缺乏信用、没有同情心或宗教信仰,就不能称他们有能力。他们可能赢得统治,但他们不能赢得荣誉。君主最重要的是与人民生活在一起。他有时可以使用残忍的手段,但这些手段必须能够为他的臣民的利益工作。人性使人会记住带给他的任何损害,所以损害的行为应该一下子干完,而恩惠则要像滔滔江水一样绵延不绝,一点一滴,满满赐予,而且,君主需要保证人民有需求,因为只有有需求,才会有满足,有满足,才会有忠诚。
在这里,我想到马基雅维利向君主介绍的美德。他认为,君主是不需要仁慈的。一个伟大的君主不应该介意有一个残酷的名声,特别是一个新的君主制。
毕竟,新君主制充满了危险。这是不可能避免的名称残酷。人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人性是恶劣的。而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这是不可靠的。
所以一个君主,应该让他的臣民畏惧自己。当然,君主不能让人恨自己。他不可掠夺人民的财产,也不可触摸人民的妻儿。否则,君主将悲惨地灭亡。
当然,一个明智的君主,光没有仁慈是不够的。他不能信守诺言,不能慷慨(除非他想成为一个君主)。当然,如果一位君主把这些表露出来,那是更加不行的。
他不可能有这些美德,但他必须尽力表现出来;他不应该偏离善良的道路,但他必须之道在必要时如何作恶;他还必须小心,不要从嘴里说出缺乏美德的话。他必须让他的公民和属名觉得他是非常慈悲为怀、笃信守义、讲究人道、虔诚信神的。他还必须避免被轻视和憎恨。因此,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出伟大、勇敢、庄重、毅力和智慧。他应该让他的臣民认为,没有人能指望欺骗他或躲避他。
很明显,真正的成就是君主获得人民敬畏的好办法。所以一个君主应该做出伟大的事业、卓越的范例。选贤举能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任用优秀的人才势必会增加君主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一个君主,必须能判断出身边的大臣的优劣。君主不能让大臣的光芒盖过自己,要让大臣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后盾,没有自己,就没有他们。
君主也不能让谄媚的奸佞小人影响自己的决策,他得让良好的忠言产生于自己的贤明,让谄媚消失于自己的贤明。同时,如前面所提到的,君主要生活在人民当中,所以在每年适当的时候与人民一起欢度节日和赛会是必要的。还有就是,不要同比自己强的国家结盟,除非迫不得已,也不要在两邻国发生战争时宣布保持中立。
最后还要重视地方势力,比如说行会和部族集团。
最后,谈谈捍卫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军队。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君主要想使他的国家长久,就不能只依靠雇佣军。因为雇佣军不忠不义,而且有野心、无组织、无纪律,傲慢又怯懦,在关键时刻根本不足以信任、不足以倚仗。
并且,君主也不能依靠外国援军,虽然那些援军可能是良好的有用的,但是他们更是危险的。所以,马基雅维里说,就雇佣军而言,其懒散怯懦是最危险的;而若就外国援军而言,其英勇剽悍确实最可怕的。总而言之,君主需要拥有自己的军队。
唯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安全的。一个君主若没有自己的军队,那他的政权也是不稳固的。正如书中所引用的那句话一样,“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牢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础的权力和声誉了。
有了自己的军队以后,君主要把军事制度和训练作为自己的专业。他必须不断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思考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加上阅读历史,研究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行动,以史为鉴,充实自己的军事思想。
以上算是对《君主论》这本书的总结,刚看完的时候觉得这样一本书,写的都是君主国,讨论君主国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顺便还提到了对人性的看法。这样的书,似乎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并不怎么明显。后来想想,或许现代社会中的那些企业就可以当做是一个个君主国,里面的“统治者”,也就是高层管理者。
这样的一个个“国家”,也有兼并,有联合,有阴谋,有狡诈。他们的“统治者”,也要任命“臣仆”,也要像君主一样,不具备那些美德,但要表现出那些美德,要让“臣民”敬畏自己,但不能让“臣民”憎恨蔑视自己,不能让“臣民”的光芒盖过自己,要有突出的成绩,还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总之,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具备人性和兽性,要有狮子的凶骇,也要有狐狸的智慧。
这样看来,《君主论》就像一部兵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衡量一种政治体制的成熟健全程度,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最高权力能否顺利而且高质量地继承。顺利,意味着没有政治动荡、没有流血乃至战争;高质量,指最高权力必须移交到能胜任治理国家重任的人手里。
在君主制社会,最高权力的继承名义上是通过“皇位世袭制”进行,但实际上权柄经常被人乘机窃夺,继承了皇位并不等于拥有了最高权力——君权,所以本文把着眼点放在“君权继承”而不是“皇位继承”上。
一、选择继承人的两难困境——“立贤”与固定顺序继承的冲突
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君主制王朝夏开始,最高权力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产生了如何在王室成员中选择合适的接班人的难题。
由于专制君权是一种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它使得王朝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君主的个人素质。中国的君主制社会长达四千年之久,先后出现了几十个王朝,没有一个王朝是葬送在英明的君主手里的。因此,“立贤”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皇帝们自己都说,天下“有德者居之”嘛。
但要具体确定谁是“贤者”,则是一件困难的事。
1、“贤者”的标准不好确定。按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标准来说,君主应该是人们道德的表率。但在嘴里说的是儒家道德,实际行的是法家手段的“儒表法里”的社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皇帝会是一个“好”皇帝吗?唐高宗李治以“仁孝”著称,却不分忠奸、懦弱无能,终被武则天架空,李唐宗室屠戮殆尽。李治是李唐王室的大罪人,这样的储君决不是君主们想要的。
2、储君作为一个被领导者表现得再好,也不等于他就会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即使象唐太宗李世民这样亲手选拔过无数能臣良将的“千古一帝”,在挑选继承人时也犯过许多错误,遑论他人。何况储君看君父的脸色行事,常常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少暴君在当太子时就伪装得很好,比如隋炀帝。
3、没有一个公开、公平的“选贤”过程,储君是由君主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的,“贤能”与否取决于君主的眼光。
4、君主们并不是总以“社稷”为重,他们常常只凭个人喜好,甚至因宠爱某个后妃就想立其子为储君。
尽管“立贤”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这么多的困难,但还不是作为选择储君的'标准被放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人力不能改变的选择标准,王室成员就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坐上君主的宝座,而这种“努力”的结果往往就是王室内乱,自相残杀。
固定的继承顺序可能带来一个不合格的君主,君权不能顺利继承则可能带来动乱乃至战争。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君主们把王室的团结、王朝的稳定放在了第一位,正如中国最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总结:立储一事,最要紧的是要使臣民知晓,“太子之位”[1]不“可经营而得”[2]。
至于那位“命里注定”的君主是不是“婴幼病弱、低能白痴、昏聩糊涂、暴戾狂狷、神经变态”[3],会不会“荼毒天下,为祸至巨”[4],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所以,在“立贤”与“固定继承顺序”之间,实际上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延续了四千年的君权继承制度,居然就是这么一个有如此重大缺陷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产物。
历朝历代中,明朝执行固定继承顺序(嫡长继承制)最坚决、最彻底,皇帝们基本能够做到不为自己的偏爱所动,传位嫡长子的自觉性最高,大臣们为维护这一制度更是不遗余力。建文帝朱允炆、洪熙帝朱高炽以嫡长孙(子)的身份继位,而在老皇帝眼里更有才能的永乐帝朱棣、汉王朱高煦落选,就证明了这一点。明朝其他皇帝的即位也都符合嫡长制原则(景宗在英宗被俘后即位,事出有因)。
明朝坚决贯彻“嫡长制”收到了一定效果,体现在钦定的接班人都能比较顺利地继承最高权力上(建文帝其实也继承了除北京外的全国的最高权力达三年之久),这是比前代好的一面。但“嫡长制”的初衷——明确继承顺序以杜绝皇室成员争位——却没有完全实现。终明一世,有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先后造反。
不仅如此,“嫡长制”的固有缺陷——“立嫡以长不以贤”却在明朝得到了充分的暴露。明朝十七位皇帝(至崇祯),除去在位几个月的光宗朱常洛不提,其它十六位皇帝有八位[5]按柏杨的说法属于“草包恶棍型”,其恶行世所罕见。明朝276年(1368——1644)的统治,这八位就占了173年,近63%的时间。尤其糟糕的是,从武宗朱厚照开始,连续出现六位“昏(暴)君”统治中国达173年直到明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皇帝来自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教育程度最高的汉族,然而却集“荒唐、荒淫、贪婪、懒惰、昏庸、无能、残暴、苛刻、猜忌……”等等人类最恶劣的品质于一姓,甚至于一身。明朝不合格皇帝比例之高,正如清初大思想家唐甄的总结“一代之中,十数世有二三贤君,不为不多矣;其余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6]
'p>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明皇族素质如此低下?唐甄的回答是“帝室富贵,生习骄恣,岂能成贤!”[7]他之所以没有发觉问题可能出在嫡长继承制身上,是因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长幼尊卑”的等级关系就是天理,皇位继承当然要符合“嫡庶长幼”的尊卑顺序。与唐甄大致同期但更有名的顾炎武,有个非常有名的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惜他说的“天下”,竟然是这个尊卑顺序!看来人们的脑子都被“天理”这个“大酱缸”(柏杨语)酱死了,面对君权继承的两难困境,似乎再也找不到出路了……'p>
分析两难困境出现的原因,关键是一个“乱”字:“立贤”之不行是因为“易乱”,固定顺序继承是为了“防乱”。仅仅为了君权能够“顺利”继承,整个君主制社会上上下下就忙活了四千年,继承人的素质问题被迫让位于“不生乱”这个主要矛盾,致使不少更有才能的皇室成员(本文的“王/皇室成员”不包括女后和外戚),眼看着不如他们的人登上皇位而徒呼奈何。bifU1/ ??Fq ]~=} 0`%R\`f9EkfGdG@|j8`%:WC|vX
但为什么完全符合长幼尊卑等级关系这个“天理”的固定顺序继承法,只是在“家天下”三千多年之后的明朝才得到了较彻底的贯彻,不可僭越的等级关系为什么在以前的朝代屡遭僭越?究竟是谁在“捣乱”?论文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最高权力的交接来自免费论文网
于是就有了本文的第二部分:
二、是谁破坏了君权继承的固定顺序?
(一)首先就是君主本人
“家天下”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君权继承制度,由于资料缺乏已不可考。
第二个王朝商朝的“君权继承顺序”经历了三个阶段:
刚开始,是“兄死由弟继承,弟死由少弟继承,直到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以此类推。”[8]但是,“这种制度本身是潜伏着动乱因素的。因为继位之弟往往不肯把王位再交还兄之子,而要传给自己的儿子”[9]。于是产生了“九世之乱”(商朝在第十一位国王仲丁以后,到第十九位国王阳甲的九个王间,发生了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国力大为削弱,称为“九世之乱。”引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71页)。动乱使商朝的国力大为削弱,竟然到了为避敌锋屡次迁都的地步。
吸收了“九世之乱”的教训,商朝把继承顺序由“兄终弟及”改为“兄终弟及+嫡子继承”,即:继承王位的最小的弟弟死后,王位不再交给长兄之长子,而是由这个弟弟的长子继位。这是“因为长兄之子在未继位以前处于无权的地位,而王权在手的幼弟,可以利用手中的王权,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以企图永久占据王权。为了防止王权的争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传位于时王的儿子,以保证王权的顺利传递”[10]。
但是这个改革还有问题。长兄之所以把王位传给弟弟们,是因为幼弟死后王位会回到自己的儿子手中,而现在幼弟企图靠手中的权力使王位永久在自己的后代中传递,与其那样,长兄不如趁早直接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为什么还要把王位传给弟弟们呢?于是“嫡长子继承制”出现了。
注:嫡长子继承制规定的继承顺序:嫡长子(正后所生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偏妃所生长子)——庶次子——其它宗室
由“兄终弟及”改为“嫡长继承”,其实是从“择优录用”向“固定顺序继承”的一种倒退。因为“兄终弟及”使王位始终在成年人手中传递,而且继位者年龄越来越大,相应地控制局势的能力也应该越来越强,经验也应该越来越丰富,这对君权的平稳继承及治国安邦当然是很有利的。另外,“兄终弟及”使所有王室成员都有机会登上王位,无疑是一种公平的作法,可以消除“嫡长制”下没有机会即位的王室成员通过动乱争夺王位的想法。
现在我们看到了,最初的固定顺序继承法就是被怀有“私心”的君主们自己破坏的。他们置王室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与不顾,炮制了所谓的“嫡长继承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幼子即位或无子即位的情况,这时君权极可能不能平稳继承,大权极易旁落于非王室成员之手,动乱也极易产生。即使将来少年君主顺利继位掌权,他的治国经验怎么能跟早已成年的王叔们相比呢?
然而,即使对本来就已千疮百孔的嫡长继承制,君主们还要加以破坏。因为它不仅约束了无继位资格的王室成员,也约束了君主本人,使他不能因宠爱某个后妃就让其子继承王位。这对于那些从不愿受任何制约的君主们来说无疑是很不爽的。在此后三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反复看到,即使很英明的君主有时也极想摆脱固定顺序继承法的约束,更别说那些昏庸之辈了。
可能是第一起君主自己破坏嫡长继承制,从而带来严重恶果的案例发生在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导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宗周,并杀幽王于骊山下,使存在近300年的西周王朝灭亡。”[11]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其它势力对君权的争夺
除君主外,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势力:储君(太子)、宗室诸王、女后、外戚、宦官、武将、权臣(主要指文官,尤其是宰相)、分封贵族、世家大族。他们都曾经是最高统治集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君主维持统治的主要依靠力量。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君主失去对他们的控制,这些势力就会反过来成为君主及君权继承的重要威胁。
⬖ 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 ⬖
《君主论》是尼可洛·马基雅弗利所著的政治理论著作,书中针对君主治理的方法、策略和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它不仅深刻地剖析了政治运作的精髓,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第一部分:了解《君主论》
《君主论》是尼可洛·马基雅弗利于1513年创作的一部政治著作。通过对古代罗马的历史和当时君主制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研究,马基雅弗利对于君主制政治制度以及如何有效的治理国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全书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政治思想中的“实用主义”观点,强调了政治实践中的实用、利益、权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或统治者必须具备许多特点,例如机智、勇气、果断、残忍和革新等能力。
第二部分:书籍的精髓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很多以后成为治理国家经典的理论和观点。其中,最闻名最具有争议性的推论就是“为了统治国家对道德和信仰没有约束力”这一结论。
尽管这一结论引起了争议,但是马基雅弗利在书中更深刻的论述了日常政治中的实用性和权利的重要性。在比较早期的行政学中,马基雅弗利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他认为统治者需要精通兵法和宝剑之术,以便对付敌人。
第三部分:对书籍的反思与感悟
阅读《君主论》给人很深的印象就是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融入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治理国家的经验。作者善于从具体的人事事件中得出普适的行政原则,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在现实中,政治家或管理人员的决策通常受到种种制约。但是,《君主论》想表达的意思是,权力是必然的,而制约因素也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低成本地实现正面的效果便是《君主论》所想告诉我们的。在我们日常行政和实践中,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君主论》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政治著作,它深刻阐述了政治运作中的法则、策略和成功之道。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运作,也可以为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人物提供援助。
-
想了解更多【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网的资讯,请访问:君主论主体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