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集合16篇)_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发布时间:2019-11-24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集合16篇)。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
内容提要:李柏称为“关中三李”之一,是一位儒家的隐者。他在思想上对儒学(包括理学、心学、关学)的有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体悟和阐发,特别是对儒家的隐逸思想有诸多发挥,这实质上是吸取佛道思想的结果。他以儒为本,兼取佛道,有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李柏的学术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关键词:李柏;儒家的隐者;思想构成
一
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生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28年),“生而赤面伟躯,器宇异常儿。”①9岁一入小学,就常吐奇语,令师生惊叹。17岁时,偶读朱子小学,见古人嘉行嘉言,便焚去案头科举时文,受塾师怒斥而不顾,发誓要学古人。后来又屡次避乡试,漫游山野。后因母逼责,应试受博士弟子员。母逝后,他守墓三年,后只身入太白山中,发愤读书,成为关中大儒,与李二曲、李因笃并称“关中三李”。李柏饱经艰难,曾避兵移家入太白山,生计颇为艰难,但他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48岁时曾举贡太学,但旋即谢去。51岁时曾至周至访晤李中孚(二曲),切磋学艺。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李柏61岁,应好友之邀游南岳,漫游江、汉、洞庭湖、衡山等地,归后有《湘中草》诗集问世。南游归家后,正逢西岐大旱,李柏举家迁至陕西洋县等地,又有《汉南草》问世。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李柏自洋县携家北返,寓居樊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李柏卒于眉县故居。李柏生前有诗文集《槲叶集》问世,“其文率出自胸臆,不蹈袭前人;诗则自成一家”①(王尔辑《墓碣》)是其思想情感的结晶。
综观李柏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是儒家的隐者。所谓“儒家的隐者”是指信奉儒家学说,但又由于诸多原因,不出仁,不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隐以求志、坚定儒道的士人。一般学术界认为,儒家学说是人世的,汲汲于治国平天下的,这是对的。但不要忘了从孔子起就有了隐逸思想,如他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②如他还有想“居九夷”(《论语·子罕》)②想法,这都是一种隐者的“避世”思想。这种思想影响了他的弟子,出现了像原宪这样不追求官职,安贫乐道的隐者。原宪忠实地实践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②和“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②的思想,在孔子卒后三十七岁时就“亡在草泽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③。儒家的隐者之所以走避世之路,主要是在因时的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政治的清明与否,治世还是乱世,以及自己的理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自己的人格是否得到尊重来作出选择的。李柏就是如此,他自己曾说:“柏也,山林而儒服者。”这就是说他是一个隐匿山林的儒者。
二
从以严格的学术角度来看,李柏的.思想似乎是丰富多样而又杂乱无章,多是灵感式的诗文,随感式的札记,包括题叙、书信和格言,没有构思精致、严谨充实的论文。他没有开门授徒,也没有留下师生切磋学问、阐发思想的材料,这一定程度影响了他在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影响。然而,只要我们深入其思想深处,会发现他的思想还是有线索可寻的,可以整理出一个头绪来。概括地说,李柏作为儒家的隐者,还是对儒家学说及其各种变化了的新形态,如理学——心学、关学以及一些基本观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悟与阐发,特别是对儒家隐逸思想作了许多发展,它实际上是吸收佛道思想的结果。从总体上看,李柏思想是以儒为本,兼取佛(禅)道,有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这里我得再说明一点,前面我说“儒家的隐者”是说明儒家内部有一个趋向于避世的隐者传统,这表现在思想上就是儒家隐逸思想。笔者是这样想的,儒家的隐者在“隐”(不仕、避世)上与佛、道是一样的,但儒家的隐者却笃信儒家的基本思想,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等,他们避世而不出世,不为官而作民,但也不抛弃家庭亲情和尘世的友情。这一传统最远可追到伯夷、叔齐、许由、巢父,春秋战国以后,特别是道教的确立,佛教的传入,儒家的隐逸思想从道佛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发展。汉代以后,儒学主流虽说取得了独尊地位,然而一则社会历史周期的动荡使儒士们遭遇困窘,二则儒学的独尊使士人都钻研儒学,可并不是每个儒生都得到重用的,于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得时用,怀才不遇,于是只好走隐逸之路。这其中也有个别人是试图走终南捷径的,但主体上还是安贫乐道,清高自守,往往成为地方贤达、乡间名士,成为正统儒学的朴素的花边。在腐败的时代往往还透露出一丝真实人性的亮色。
作为儒家的隐者,李柏对儒家隐逸思想的诸多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选择隐居道路的原因 儒家士人选择隐遁避世之路,大都有客观的原因,往往是社会变革、动荡之际,政治黑暗,士人分化,思想混乱,一部分儒家学者看到圣贤之道不可能行于世,便为了守道而退隐。李柏生当明末,亲眼看到明王朝走向灭亡,却又无可奈何。他曾多次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首先,明末多盗,是因为“近世嘉庆天启以来,笃实君子在野,虚文小人满朝延,上欺其君,下虐其民,民不堪命,聚而为盗,盗满天下由盗满朝延也”①(《过函谷关论》)。其次,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培养出来的都是只知背诵时文,头脑僵化,无见解、无真才实学的“白面书生”,国家依赖这要样的人必然会落得个大厦倾颓的结局。李柏在河南看到李自成大乱后留下的千里无人烟的凄凉情景,但他把这一罪责归结到统治者,“明季文臣不能无罪矣!”正是对社会政治的观感,他既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又极端反感举业。进入清朝,满人入主中原,强烈的正统观念和夏夷意识使他像许多前朝遗民一样,不愿与满清王朝合作,便走上了放浪山水,隐居求志的道路。对此,后人曾寄予深切的同情。赵舒翘曾说:“雪木先生生当明季,抱草莽孤愤无所发抒,遂放浪山水间,其志亦大可悲矣”(《跋淡园亦山园记墨迹卷》)。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李柏还从历史上寻找理论依据。在《岁寒斋记》①中,他说:“《易》曰履霜坚冰至,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皆圣人教天下以善处岁寒之道也。……伯夷遇岁寒于周者,庞德公、管幼安遇岁寒于汉魏之际者也,陶渊明遇岁寒于晋宋者也,……”。我们完全可以再补充一句:“李雪木遇岁寒于明清之际。”
选择隐居道路的原则 李柏选取隐居之路的指导思想是“六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都出自《论语》,应该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自然也应是儒家思想。李柏对这六句话多有阐发,他在《语录》中有一则,说此六则“何等决绝,何等勇断,认为当时士人“因循荏苒,以为通达权变,故终身不济事。”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六则箴》①,认为六则的大义是“因乎时者也”,“时者无可无不可也,可以行则行,可以仕则仕,可以卷怀则卷而怀之。”并举历史上帝尧、许由、诸葛亮来说明知时的重要。关于知时,孟子曾经说孔子是“圣之时者”,
还说:“士穷不失义,大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利天下”(《孟子·尽心上》)。穷达知时应该是原始儒家一个重要观点,这已为新发现的郭店楚简所证明。楚简儒家文献中有一篇《穷达以时》,这里的“时”就是指时遇、时世之意。或穷或达取决于“时”,君子应知时。在知时的基础上,才能作出选择。选择无非是廊庙或山林。在《驳王维与魏居士书》①中李柏引用严子陵的话:“士故有志,去山林,去廊庙,因乎时也。时可利见,辞烟霞而依日月;时可潜隐,弃轩冕而友鹿豕。”因时而异,作出选择。他自己就是这样的,“宇宙事业有两,曰山林,曰廊庙。廊非吾事也”(《寄张素石》)①,于是就走入山林。
隐者之志趣 走山林之路,也得有坚定之意志、高尚之情趣,不然可能如唐朝卢藏用,把隐居作为追求高官厚禄的“终南捷径”,留下笑柄。李柏少有隐志,后来终生不仕,坚定不移,他曾经把隐志比如钢铁,“时不可为则存铁心,养铁膝,蓄铁胆,坚铁骨,以铁老汉可也,慎无捷径于终南”①(《铁墨吟序》)。在《后题牵饮上流图》①中他说:“士固有志,志在丘壑,无论生帝代即生皇代亦隐也。”他特别推崇陶渊明的人品诗品,许多诗文抒发这种思想情绪,原因便在于陶渊明的志向很坚定。陶渊明生为晋人,志在为晋,耻食宋禄。李柏认为既然走了隐者之路,就要有隐者高尚的情趣,这就是要追求一种淡泊、清白、高洁的逸情高韵。他写《淡园记》①阐发“淡”之大义:“子思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诸葛孔明:‘淡泊足以明志’。邵康节曰:‘元酒味方淡’。庄子曰:‘虚静怡淡’,又曰:‘游心于淡’。”他例举了历史上辞富贵高位隐居求淡的人,说明“淡则心逸而日休,不淡则心劳日拙,是以学道君子为此而不为彼。”在《仲贞张公淡园跋》①一文中他还把“淡”看成一种至德之境:“淡之风清,淡之韵高,淡之用简,淡之致闲,淡之清静,淡之气穆,淡之思定,淡之操严,淡之行廉,淡之量弘;弘则不忮,廉则不贪,严则不滥,定则不扰,穆则不浮,静则不躁,闲则不劳,简则不烦,高则不俗,清则不污。……淡之德至矣。”与“淡”相近的是“清”。李柏多处歌颂隐者之“清”,还把清看成“圣人之道”。在《花之圣人》①中他通过梅花、菊花、莲花、牡丹花的生性及古圣贤逸爱各有所衷情进行比较,最后说“梅,花之圣人也”。因为“天下之名园胜圃,万花烂漫,逞艳斗媚,一旦时移运去,夏日烈斯凋残矣,秋风起斯摇落矣。惟梅也,万国飞霜而独傲霜,四海雨雪而独凌雪。”他把伯夷与梅相比,孟子曾说伯夷为“圣之清者”,那么,“梅之清,夷之清也”,“天下皆冬而梅无冬,与天下皆周而夷无周,同一清也。清之圣,圣人之道也。”李柏隐于山林后最爱太白山的雪和月,他写了许多诗文,抒发其高洁清白的情趣。如《太白山雪月》①云:“我爱月下雪,我爱雪上月。月光荡雪花,乾坤胥白彻。高士怀素心,宁与雪月别。一滴饮贪泉,雪残月亦缺。”在《太白山月歌》中描写冬天入太白山,见到的是白雪、白月、白鹤、白石,特别是太白山月在昏晓及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最后把雪月之清白洁净与历史上古圣先贤的事迹结合起来,如见山月思渭川,姜太公钓于渭滨,后辅周八百年;见山月思首阳,伯夷叔齐“清风吹? ?м毕恪钡鹊取@畎淄形镌⒅荆?杈笆闱椋?泶镒约旱闹救ぃ?源撕笕吮硎玖嗽尢荆骸跋壬?Р豢梢皇乐?牛?窘嘈蟹迹?ㄈ痪?住保ㄍ跸芍蕖吨乜?lt;槲叶集>》序)。
孔颜之乐 隐居不仕,必然要守贫贱,手磨难。然而儒家之隐者大都安贫乐道,以贫贱为乐,自苦中寻乐,真乐在其中。李柏终生不仕,无奉无禄,又加之天灾人祸,生计一向十分艰难。他在穷愁潦倒之时,但在心灵上与孔颜沟通,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在《万味珍馐解》①中,他写道全家人曾经“绝麦”、“绝盐”,每天只喝两餐玉米粥,但他以孔子绝粮于陈蔡、孟子绝粮于邹薛,子思居卫三旬九餐,陶潜归里叩门乞食为例,说明“大圣大贤犹有此厄”,自己的饥饿算什么呢?他在《山房咏怀》①中写道:“贫贱休嗟隐者骨,山家富贵世无知;茹毛口御三皇膳,结草身安帝王居。……客来如论玄薰事,笑指飞鸿过太虚。”在《可以集叙》①中写道:“贫贱之乐,孔颜之乐”,并举古人为例:古人有七日不火者,有三旬九餐者,有併日而炊者,有食木子像栗者,有采蕨茹芝者,有屑榆者,有咬菜根者,有一食常坐者,有餐氈齿雪十九年者。这些人都“主于中不动于外,抱节仗义不忘沟壑者之所乐。”他自己“母寡兄幼,兵盗赋役旁舞,萧条四壁,饥寒四十余年”,但“自信性能安贫且好读书,好与客谈山林,好看剑,好吟诗作文,好蒲团静坐,好临水把钩,故终日罗勒有余而尚未有戚戚不足之意。”
李柏主体思想是儒家的,特别是对儒家隐逸思想多有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佛禅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李柏隐退山林,自有众多的禅林、道庵,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他从历史上的高僧高道那里汲取智慧的思想,使他的思想呈现儒释道糅合的驳杂色彩,并有鲜明的三教合一的倾向。
与李柏交往的禅师主要是憨休禅师。当时憨休住在敦煌寺院,二人之间多有往来,李柏留下了许多文字,如《憨休和尚语录叙》、《送憨休禅师敲空遗响集叙》等著名诗文,反映了他吸收佛(禅)思想的痕迹。李柏对憨休颇为崇敬,认为其乃“所谓英雄回首而逃禅者”。他与憨休不仅谈佛、谈禅,还谈儒学,“溯源象山,派分东越”,还谈经济、谈文章,这样自然会萌芽儒佛结合的思绪。他对憨休《敲空遗响》一文甚为欣赏,并循着憨休“空”的思路阐发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圣人,皆以空为把柄者。是故孔子曰:‘空空如也,空无知也。’老子曰:‘空无所空,空无物也。’佛曰:‘万法归空,空无法也。’”“空”实际上乃三教圣人所教人的无穷大道,它无形无相,长住不坏,圣人的传教,是以空敲空,空生响,空无尽,响亦无尽,空无坏,响亦无坏。因此,“三教圣人把柄在空”,“空之义大矣哉?”在《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①中李柏更明确地表示三教归一的看法:“天有三光,治有三统,教有三种。”他在与憨休禅师讨论这个问题时,憨休举例说,孔子曰欲无言,佛曰无一字。既曰无言复删修六经,不知其几千万言也,其几千万言不过言其无言而已。既曰无一字,可为说经八万四千,其说经八万四千不过说其不一字而已。儒曰爱人,佛曰慈悲;儒曰万物一体,佛曰昆虫草木皆有佛性;儒曰戒慎惧,毋自欺,佛曰念起即觉,以智慧剑斩断葛藤;儒曰不勉而中,不思二得,佛曰出有入无,法轮常转,自在无边等等,这些实质上是一致的,故说“教有三种,道归一致”。
李柏对老庄也甚为喜好,对道学有自己深刻的体悟。他评价韩信,认为韩信的被杀,罪在不读《老子》。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而韩信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违反了天之道,并以张良与老子相提并论,认为张良深谙老子之道,老子被孔子视为龙,张良也有龙之德。什么是龙之德?李柏在《答焦卧云亢龙说》①中作了回答,因为《易》乾卦有亢龙之论,所谓亢龙即知进不知退,汉代霍光就是如此,而周公则知进知退,为有龙德之人。所谓龙德就是“因时变化”,“潜见跃飞无所不可”,“学者贵乎知时,知时则知龙德矣,则知《易》矣。”可见
,李柏论儒者隐逸时的知时之论,其实是吸取道家和《周易》的结果。李柏深受庄子思想浸润,如“齐生死,忘人我,泯得失,一寤寐”①(《语录》),就深得庄学之旨。他屡次阐发庄子“有用无用”之论,如说“君子处世露才不如敛才,有用不如无用,故瞽者鲜坑长平之土,而躄者不焚赤壁之火”①(《无才》)。在《柴关》①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认为“桂以香伐,桐以声斩,……麝以脐灾,猩以血擒,自古然矣。”李柏还有许多诗表达庄周梦蝶,人生如梦如幻的思想。《游郡东湖序》①便是这样一篇洋洋洒洒,堪与《庄子》媲美的美文,情与景融,现实与梦幻不分,千万年与今日同一,我与蜂鸟混然同在梦中游,我化蜂鸟,蜂鸟亦化我,我梦蜂鸟,蜂鸟亦梦我,“往古今来,世界皆梦幻也”。《梦》①一诗还写道:“把梦思量梦更长,觉为蝴蝶梦为庄,因缘说破真堪笈,悔在邯郸做一场。”
三
尽管李柏思想中有浓郁的佛道色彩,但总体上他还是一个隐退山林的儒生,他是以儒为本,兼取佛道的,这一点应清楚。但是,在李柏当时和身后,是有人对他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责的,但真正理解他的人还是多数。钱仪吉在《太白山人传》①中说:“吾眉乾隆间县志称李雪木先生奇服诡行,任情放诞……不肯随俗俯仰,宜人以为怪诞,然其皎然自立,志在圣贤,则人罕有识者。”高熙亭在《重刻<槲叶集>叙》中评述李柏:“始则见朱子小学而燔时文,即则学业文章诚足羽翼六经,发蒙振聩。……而世之论者若谓其不专习程朱之书,刻程朱之集,袭程朱之语录,而为书攻其称异于程朱者,以张吾道之门户,遂不许为名儒而屏之关学之外,盖有不可解者矣。”沈杏卿《重刻<槲叶集>序》中说李柏“平生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读,贯穿百家而惟守关闽之学为宗旨。”近世贺瑞麟在《创修李雪木先生祠堂记》①中也写道:“吾秦当国初,多硕儒鸿才,博学高士。周至李二曲先生,富平李天生先生,及眉县李雪木先生,并称为关中三李。云二曲理学,天生文学,雪木则高隐。成就虽各不同,要其根本之地,未尝不一。……且先生(李柏)修德立言,亦自有其理学,亦自有其文学,与二曲、天生性情气谊深相契合者也。”余堃在《学宪余公履邑候》①中说:“故儒雪木李先生,亮节清风,征车不就……《槲叶集》逸情高韵,托旨深远,不谓永嘉之开,复闻正始之音,关中元气醇厚,代有绝学,典型不坠,端在斯人。”萧柳庵在《<槲叶集>叙》中曾引李柏自己在明亡之际,尝步观九原,顾墟墓累累,叹曰:“百年或化为荒烟蔓草,学者当为身后计。欲为身后计,当别有正学。”这“正学”就是先生追慕终生的圣贤之道。由以上看来,李柏总体上还是个儒者,只不过生不逢时,故知时而退,又始终生活在乡间山林,在社会地层,与许多平民百姓一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但他又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有思想有激情,上观千古,慕古圣先贤的佳言佳行;中述关闽,发展理学、心学;下顾及后世,将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德操、清白的志趣、高洁的人格留给后人;旁及佛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有一定的地位;他以隐为名,然而在理学、文学上也有建树,有成就,成为关中三李之一。总之,作为一位带有强烈诗人风格的思想家,李柏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不可忽视的学术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中、陕南的士风、学风,他的思想及情操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① 李柏.槲叶集[M].清光绪重刻本.
②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③ 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59.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2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作 者:孙荣春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淮安,223001 刊 名: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美育 思想 启迪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3
论文摘要:初唐四杰在唐初文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他们的人格精神和创作实践存在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特质。
论文关键词:初唐四杰;人格精神;儒家思想
朝代的更迭往往会伴随文化思想的变革。出现于初唐高宗朝中后期的四杰,其文化心态和艺术精神相对于前朝文人及当朝的龙朔诗人,呈现出新的特质,在他们的人格品德和创作实践上都有深刻的反映。
1、 “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
初唐四杰的得名,历来众说纷纭,学者曾作详细的考证。一般来说,“四杰之称大抵始于咸亨初年。”《旧唐书•裴行俭传》言:“时有后进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以文章见称。”可见四人的齐名缘于其文。唐人称颂四人才藻相类,喜欢对其品评比较。其实四杰不仅文才相似,综观一生,同样福薄命舛。纵使少负才名,无奈沉浮辗转,处境悲凉。王勃天资聪慧又有家学渊源,相传六岁能文;杨炯幼时博学聪敏,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骆宾王七岁以一首《咏鹅》显示过人才气,流芳千古。但命运不但没有偏袒才子,还额外降祸。王勃二十七岁遇险溺水而死,生命刚刚启幕就匆匆收场。杨炯一生宦海浮沉,官卑职小,晚年凄惨寂寥。卢照邻虽活到了六十岁左右,但三十八岁即得恶疾,几成残废,因难以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而殁。骆宾王的结局更是说法不一,无论兵败被诛还是投江自尽,都无尽悲凉。引用王勃《别薛华》中的“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评价四人实为贴切。
2、初唐四杰的人格品德
传统文人受正统儒家文化熏陶形成“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的思想,四杰也不例外。青年时的王勃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抱负,他以才华为进阶石,以极高的政治热情撰写《上刘右相书》,直陈政见,挥斥时弊,希望跻身台辅,决策中枢,“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受到当权者的重用。杨炯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卢照邻为邓王元裕赏识,被授邓王府典签。骆宾王宦海几浮几落,但政治热情始终不减。四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王勃的'《滕王阁序》云:“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其经世济国的宏愿。杨炯以《从军行》、《紫遛马》、《战城南》、《送刘校书从军》等边塞诗赞美边塞将士保卫边疆、建功立业的爱国抱负,更流露豪情壮志。卢照邻的《咏史》吟咏汉代季布的风云际遇,寄寓了他兼济天下的进取意识、积极入世的愿望和坚持操守的精神。骆宾王虽一生坎坷,但从未放弃政治抱负,《从军行》表现了他投笔从戎、忠君报国的凌云壮志。
有学者撰文说明王勃、杨炯的儒学思想源于关陇儒学和河汾之学。卢照邻、骆宾王所受的儒学教育基本上是齐鲁之学。朝代的更迭致使统治思想亦产生变革,唐朝的统治者自然摒弃前朝的不良影响,从新的角度发掘儒家思想的内涵,“贞观君臣继承了周、隋以来北方儒学强调的‘王道政治’的理论,并明确标举以‘尧舜周孔之道’为其政治指导思想。”四杰接受的正是这样的儒家思想,这成为他们经世济国、兼济天下的宏图伟愿的根源。前面说到,命运对初唐四杰十分不公。在表达宏图伟愿的同时他们又有不少抒写内心苦痛的诗文。四杰将怀才不遇的个人感伤与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结合,表现出不卑不亢、白璧无瑕的高风亮节。王勃才高位卑,政治上屡遭挫折,一首《别薛华》将悲凉不幸浓缩字里行间,但他没有停留于此,《采莲曲》以优美的文辞、真挚的情感抒发采莲女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反映连年征战的社会现实。卢照邻的五言诗《曲池荷》寄寓了他抱才不遇、早年零落的心境,《赠益府群官》透露出个性耿介、不同流合污的品德。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既表现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无奈,又坦白了光明磊落的心迹。相对于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略早一些的龙朔诗人的利欲熏心、阿谀献媚,初唐四杰以诗文表白心迹,显示其兼济天下、刚正不阿的胸襟品质。
3、初唐四杰的诗文创作
前面分析四杰的人格品德大都是以其创作的诗文为佐证。但初唐四杰对文坛的变革不是完全颠覆性的。“历来认为,初唐文学思想是以对六朝绮靡文风的批判作为起始的,但是,无论是初唐史家还是以‘四杰’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并未完全摆脱六朝文风的影响。”四杰承袭了六朝文体,对于声律对偶等形式因素,四杰并未排斥。真正为他们所不屑的,是内容贫乏格调萎靡的馆阁体诗风。四杰继承前代文体而批判前代文风。
无论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是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都是对仗工整、文才华丽的骈文典范。《滕王阁序》用典繁多而贴切达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挥洒自如而通畅易晓,两文都摆脱了齐梁以来骈文碓砌辞藻的弊病。初唐四杰对于骈文并不是一概否定,好的文学样式应该在有才华的人手中大放异彩,而不应落入平庸之辈,成为一堆无意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这正是王勃等人既否定前代文人,同时自己的创作又颇为讲求形式技巧的原因所在。
此外,初唐四杰因所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希望能跻身上层。所以尽管他们有高洁的品德,但对朝廷的态度还是以雅颂为主。这种雅颂建立在经世济国、兼济天下的思想基础上,言之有物,以理服人。这和龙朔诗人舍道弃儒后的献媚和娱上有本质的区别。正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所批评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一方面是指龙朔文人由于为文绮碎、雕刻而导致形式上的柔弱无骨、缺乏感情的力度,另一方面则指龙朔文士由于轻儒弃道而导致人格上的柔媚无骨。”初唐四杰对当时文风的批判可见一斑。
总之,初唐四杰无论人格品德还是创作实践都给初唐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们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4
在范仲淹颇为丰富的思想体系中,究竟有无民本思想,学术界多数人持肯定态度,仅有少数人意见相左.本文不去妄自评判争论的谁是谁非,仅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重点解析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渊源、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借以评述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高度.偏颇与舛误之处,冀期方家斧正.
作 者:穆朝庆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11(3) 分类号:G127.61 关键词:范仲淹 民本思想 忧乐观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5
教育团体的内部管理与人员素质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工作要理顺领导层面的主体地位,明确思政的教育理念,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高校的日常思想教育中去。
2.1构建健全的思想教育工作框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以党委为领导核心,统一分配下属各部门、各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责,构建责任框架的树形结构。校党委要针对本职工作内容定期开展有方向、有重点的调研活动,讨论教学的改进方案,进行交流与工作总结。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性与理论性相对较强,在工作开展之前就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调动教学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意义。
2.2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
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的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当教学机构更多的将自己定位为服务角色时,我们的工作将更加细致,将会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同。由于当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较为分散,统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根本解决所有对象的心理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点到点式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一个能在人才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团队,辅导员通过在生活中与学生沟通可以更好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辅助思想政治课程有效开展,保障人才健康成长。
2.3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质量
在工作中高校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目前各高校已将思政教育作为教学中的必修课程,而由于探索研究的程度不足,其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思政教育“走场”不精同时又占用了人才大量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可谓两败俱伤。我们应避免过份注重人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的现象,杜绝思想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端正态度为人才铸造一座坚固的思想堡垒。
2.4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
国外的思想教育特别强调政治氛围自然化,在生活中影响人才的潜意识。学生无论是在家庭或是学校都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而我国应试教育下人才被过多的束缚,造成其思想的形式化、机械化,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因此重新理清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教育工作本身应具有系统性与阶段性的特点,人才的教育不是单方向的灌输,而是应采取双方互动的原则,使学生获得主动权并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教育要首先营造民主平等的环境,从是非观到人生理想引导人才逐步融入到社会主义制度中。
2.5更新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如今网络成为了最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因而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应合理的利用这块有利阵地。各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中开展党政窗口,及时传达先进的理论思想,并针对当前的时事设立相应的论坛通道,由党政老师参与管理保证学生间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好方法,实践能够将人才推向社会、推入集体。我们不应孤立的被动授课,要使人才获得教育的主动权。
新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时局依然动荡不安,经济危机的余温尚在,就业压力巨大,资本主义国家加快脚步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不良风气影响着人才的人生观与政治信仰。在此种形势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制约,但只要正确分析当前局势,找到“瓶颈”的要害所在,努力研究科学合理的改革工作路线,人才必将肩负起历史的伟大使命,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美]全球化的利弊[N].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1,4(4.
[2]石国亮.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青年探索,2005(1:41-43.
[3]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政治思想教育,2006(876.
[4]徐建楠,施向荣.思想政治教育:大的与管理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6
21.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壮成长。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几大系统中,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已占80%,一批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人才成为各系统、各专业的带头人。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22.读读词语,找找有没有特殊的词语,如果有,就在特殊的词后加上特别的标点。
23.生命的广阔,不是跟合适的人相处得投机,而是与不堪的人周旋得从容。
24.世上本没有红色的玫瑰。是谁,用茎上的刺割破手腕,鲜血滴答,和着眼泪,染红了这雪白的花蕾。
25.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毛泽东)
26.红色是圣诞节常用的一种颜色。
27.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杰出代表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记载着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千年梦想。今天,经历岁月沧桑的中华民族,正在使祖先的飞天梦想在现实中精彩绽放中国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地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和组合体飞行,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8.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月4日,青年志愿者组织了一次“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的活动。目的是让志愿者通过缅怀民族英烈的英雄业绩,更清楚地认识到奉献精神的意义,更好地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29.藏头诗: 七月流火,一片欢腾,颂扬党恩,歌声如潮,党史辉煌,旗帜鲜明,飘动激情,扬帆万里。
30.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31.做“红色基因”坚定的实践者。“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红色基因既然根植于肌体细胞,每一名赣鄱儿女要自觉行动跟进拾级而上,围绕着“青山绿水”做文章,抢抓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和中央支持赣南苏区发展契机,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发展目标,用生命唱响红色基因的强音,用壮举诠释红色基因的内涵,以“务实为民清廉”的成效赢取群众的口碑,迸发红色基因无穷活力。
32.人生如烟,如云,如风。转瞬即逝。“只有倒退的人与车,没有倒退的时间和路”,既然我们走到了今天,又占有如今的社会地位与责任,只有前进,前进,再前进!莫倒退。青年人,更重要的是看到明天,抓住今天,在宁静中奋进,也许在明天旭日出山之前,你又创造了奇迹!
33.妈妈,您知道吗?您的孩子们无论走到哪,我们的根永远在您这。我们就像是天上的风筝,飞得再远,还是牵挂着您,思念着您,您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34.一名党员,一身正气,一份真情,心系群众,一种责任,廉洁公正。
35.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够成功立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致默默无闻。
36.体育就是一种娱乐,大家应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输赢。不要总是把体育上升到爱不爱国的高度。
37.辛亥革命网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开展中华革命传统教育的空前热潮。
38.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39.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40.世间有一财富,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它似耀眼的剑刺破迷茫的天,如磅礴的水冲开前方的困难,又像崎岖的路,引你走向胜利的彼岸。它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胜利。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7
1 . 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2 . 单纯追求教学质量是低层次低水平的,只有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全面健康积极地发展,只有最大程度地让每位教师每位职工的人生价值得到最佳体现,学校的方方面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协调融洽凝聚,这样的学校才能说是较好的。
3 .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4 .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5 .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6 . 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就会染病。一狄更斯
7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8 . 勒哈贝罕行为邪恶,因为他没有专心致志寻求上主。
9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 .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8
仁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仁体此刻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此刻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资料,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个性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明白、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资料、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就应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礼貌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一样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十分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9
有关我国秦汉时期儒家法律思想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内涵儒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个学派。从出土的简帛文献中来看,道、儒两家为先秦显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日“世之显学,儒墨也”。儒家学说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两大阶段. 即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学派的儒家. 但先秦儒家思想的系统化已经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把恢复周礼视为最高的德行.注重道德教化。孟子的思想体系与孔子基本相同,被称为孔子的继承者。苟子的思想,基本体系源于孔孟.但有较大变化.他更注重法的作用.是儒法合流、礼法统~ 的先行者。总之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是西周的“礼制”和“明德慎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仁”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之一。孔丘的“爱人”有亲疏之分,必须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爱人”也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也不同.如在君臣关系中,他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使君使臣不以礼.臣也必须事君以忠.不但群臣之间如此,一切上下级关系也是如此。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坚持“父子相隐”、“亲亲为大”原则。(3)提倡“德治”。德治主张以德服人,以德治理国家.依靠统治者品德的影响和社会教化而治国。“德治”在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主要继承了西周“明德慎罚”的思想。先秦儒家仁政学说必然导致“德治”的结果.史料记载‘.孑L子过泰山侧,有妇女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日:‘何为不去也?’日‘无苛政。’夫子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闭此即反映了孔子提倡“仁政”、“德治” 和反对暴政的思想。
主张“人治”。“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故为政在人。”儒家学派认为治理国家起关键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法.法律是由人来掌握和应用的,人是把握法的主体,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与法相应以人为重,“有治人, 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 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二、秦律中的儒家法律思想分析秦朝统治者奉行法家学说,“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的指导思想一直在秦国法制建设中起着指导作用。秦律虽然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制定出来的,但秦律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一定影响,某种程度地表现出了法律思想的连续性与继承性。具体来说,儒家法律思想在秦律中的体现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分析:
秦律对不孝的处罚体现了儒家法律思想。秦律规定家长可以以“不孝”的罪名请求官府处死敢于违背自己意愿的儿子(实际上不孝并不一律处以弃市),? 殴大父母,黥为城旦春。’今殴高大父母,可(何)论?比大父母。”殴大父母”及“殴高大父母”属于不孝行为。“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黥为城旦春。当黥公士、公士妻以上,完之。”儒家思想以孝为百善之先.大力提倡孝道,并把孝与忠即父权与君权相联系.认为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忠君。秦律对不孝之人进行法律惩罚,以维护君权统治,实际上也符合了儒家思想的要求。
由此可见.秦律吸收了儒家注重伦常的法律思想。
秦律中有关“非公室告”与“公室告”的诉讼制度也贯彻了儒家的宗法等级秩序思想。《法律答问》有“贼杀、伤它人为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的规定.也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 儿子对父母以及奴妾对主人肆意加诸自己的刑罚提出控告.属“非公室告”,宫府不予受理。还有诸如? 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又袭其告之,亦不当听。”这些规定明显体现了儒家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思想精神。
秦律对“家长权”以及夫妻关系的'规定体现了儒家的法律思想。秦律中父在家庭中享有许多特权,秦律规定“父盗子,不为盗”,由此可以推知“别居”之子也是包括在内的,在父子同居的情况下.由父亲掌管支配全家的财产,这说明法律确认父对子的财产享有支配权以及对别居之子的财产有部分支配权。家长未经官府允许擅自刑杀子及奴婢要给予惩处,但处罚程度轻于普通的杀伤罪。“擅杀子,黥为城旦春。
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杀之。勿罪。今生子,子身全殴(也),毋(无)怪物,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举而杀之,可(何)论? 为杀子”,“擅杀、刑、髡其后子,谳之。” 可见因为孩子多而杀死无辜的婴儿.仅处以较轻的黥城旦之刑.对“后子”之罪行要议,仍然是减轻处罚之意。秦律中妻在家庭中的地位比后世略高.夫与妻同处于家长的地位。妻子告发丈夫的罪行,可以保证自己的陪嫁奴婢、衣服、器具等不被没收,但妻子对这些财产的所有权是不完全的.并且即使妻告丈夫有罪,也得不到丈夫所掌管的家产。
此外.妻子享有某些法定特权也是由丈夫的官秩与爵位决定的,“啬夫不以官为事,以奸为事,论可(何)殴(也)? 当口(迁)。(迁)者妻当包不当?不当包”,由于丈夫为啬夫犯罪被迁徙.妻子可免于随同;“当黥公士、公士妻以上,完之”.即丈夫公士以上,妻子犯罪当处黥刑的可保持身体完好。总之,就家庭成员相互关系来说.父母)地位高于子(女),夫的地位高于妻,符合儒家的礼治要求。
三、汉代儒家法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一)儒家法律思想指导地位之确立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以亡秦覆辙为鉴,认识到单纯依靠暴力镇压不可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转而求助于“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汉初的黄老思想与先秦法家的重刑学 说以及发展到极端的秦代重刑思想完全不同.在此影响下.文帝景帝时期废肉刑.使汉初的刑罚日趋宽缓,汉初轻徭薄赋和约法省刑。删繁就简,去苛从宽,顺应人心,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进步。但到西汉中期以后.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社会治理日趋复杂,黄老思想无法适应社会现实,致使各项制度出现缺陷,终于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大儒.在继承先秦儒家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其它学派特别是法家和黄老学说中有利于当时统治的内容.把先秦儒学理论发展成为一种实用的理论.并被推崇成为政治、社会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则。汉代新儒学思想包括: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目的和具体运用,都从神学方面来加以说明.使之符合“天人感应”之要求:对先秦商鞅、韩非之法和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论和实践. 持批判态度,强调“德主刑辅”和“明德慎罚”;重视法律的惩戒作用, 同时又更强调礼法结合和经律互用.甚至将封建宗法等级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原则置于律令之上: 以先秦儒家经典为准则,援引比附,要求无悖于《公羊春秋》的精神.同时又使之和神学的说教结合在一起。新儒学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德主刑辅”.在统治方法上以德礼教化为主,刑罚惩治为辅.贯彻先德礼后刑罚、德刑结合、礼法并用的原则。董仲舒等学者适应了当时社会之需要.对先秦儒家学说进行了系统改造,使汉代新儒学得以形成.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及其致力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努力,与汉武帝时期加强君权、强化中央集权的要求相符合,儒家法律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已是必然选择,于是汉代法律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法律的儒家化也就日益明显。
二)汉律中儒家法律思想之体现汉代法律发展的特点是法律的儒家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指导。将儒家法律思想逐渐引入和融入到具体的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之中、汉代法律原则中的儒家法律思想汉代的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都深刻地体现儒家的法律思想:(1)“三纲五常”原则。董仲舒根据先秦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忠孝仁义”的说教.进一步把它发展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思想,成为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董仲舒认为“阳贵阴贱”,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由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市。”f1四‘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㈣(2)“君亲无将,将而诛焉”原则。“??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鸩兄,经传大之。臣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恻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
该原则要求君臣、父子这间的关系不允许违反,即使只有反抗思想而没有行为,也是犯罪,同时尊尊原则高于亲亲原则。(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相互隐瞒犯罪不受法律制裁,这符合儒家“父子相隐”的精神,到汉宣帝时该原则进一步在法律中细定,但凡遇谋反、谋大逆等直接危害统治的重大犯罪, 则引儒学另一观点“大义灭亲”为据,而不再适用“亲亲得相首匿”。(4)“恶恶止其身”原则。只应惩罚犯罪者本人,不牵连无辜者,这一直是儒家的主张。
反对株连无罪者.不仅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也符合人民利益和符合法理精神,当然两汉之世,未真正废除过连坐法,“恶恶止其身” 更多是为标榜之用。
“春秋决狱”审判方式中的儒家法律思想董伸舒创立的天人感应说、阴阳五行说,由于这种思想的核心是论证君权至高无上, 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因而为统治者所重视,自然成为封建法律的核心指导思想。同时,由于“天”的威力对统治者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这种思想中某些观点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利益,所以其能通 过“罢黜百家.独遵儒术”被广为宣传,这样就为引礼入法的“春秋决狱”准备了较好的条件。同时.在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以后,西汉出现了意识形态与法律实践分殊的现象.即意识形态领域儒学上升为正统.但在法律领域,仍汉承秦制.法律和司法活动仍体现秦律和法家的基本精神.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完备法典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制定出来.于是以儒家的观点解释现有的法律、直接“引经决狱”变成为可能和必要。
“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始.其审理案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引经文以论狱.根据儒家经典的基本义理来断案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乙及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董仲舒日: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董仲舒从《诗经》和《春秋》中引出“养父如同亲父”和“父为子隐”两条原则.判决甲虽隐瞒乙杀人罪而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春秋决狱”的第--re情况是引古判例以断案。“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日:殴父也,当枭首。(仲舒)论日: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㈣董仲舒援引《春秋》中记载的许止进药致其父病故而未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判例.对当时的殴父案进行分析,认为甲无殴动机.不应对其处枭首之刑由上可知.“春秋决狱”的核心方法是“原心定罪”,即“春秋决狱”强调对行为人的主观真实动机和目的进行深入探究,主观方面的善恶将影响对行为人的制裁。“《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f塌“春秋决狱”的“原心定罪”符合儒学德善的要求,是对客观归罪说的否定.但往往会走向主观归罪的极端,其既具有积极意义,又具有消极影响。很明显,透过“原心定罪”,无论是引经文以论狱还是引古判例以断案, 其背后的指导精神和依据都是儒家思想和信条。
汉代行刑制度中儒家法律思想“刑以秋冬”是中国古代的死刑执行制度.凡判死刑者,春夏不能执行,须待秋后处决,故称秋决。早在春秋时期“刑以秋冬”已经形成,“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㈤秋冬气候肃杀,执行死刑“敬顺天时”、“代天行罚”,反映了神判的色彩。汉代“秋冬行刑”的制度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冬执行。秋冬行刑是“司法时令”说的体现,也是儒家法律思想.特别是新儒学法律思想的要求和体现。汉代中期以后,儒家思想获得大一统地位,“董仲舒大谈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以阳为德,以阴为刑,德主生,刑主杀,阳居大夏,阴居大冬。由于天意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所以应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于是“秋冬行刑”就成为依据“天人感应”理论、坚持“则天顺时”的自然结果,秋冬时节“天地始肃”,杀气已至,则应从事断狱活动和对死刑予以执行 秋冬行刑在汉代成为定制,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刑以秋冬”除体现儒家法律思想外.当然也与中国是农本国家相关.审判与执行重大刑案往往牵涉当事人较多,“上逆天时,下伤农业”,所以“刑以秋冬”尽管与迷信相联.并有诸多争议和批判,却仍然在中国法制发展中历经久远。
四、结语综上可知.秦代法律思想尽管由法家居于主导,秦律还是受到了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其涵盖了诸多儒家思想成分.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汉虽承秦制,但法律思想却发生了重大转折,最终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家法律思想成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在有关法律制度、法律原则中得以充分体现。就主流法律思想来看.秦汉时期经历了法、道、儒各家思想的前后更替.使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向“德刑并用”和“德主刑辅”转化,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指导思想是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如此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0
法律学说侧重讲求“宽猛相济”,“恩威并施”的综合治世,董仲舒在孟,苟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并对儒家思想改造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专制,使其成为了正统思想和法律思想。后世儒学随社会发展不断改进,一直统治中国千余年,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在各方面均有体现。正视这种影响对了解我国法律思想发展脉络和当今法制发展则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仁”的观点,基于此呼吁“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观点。随着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1.在上
中国传统法律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根据德主刑辅的原则,刑法原则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杀”的指导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废除肉刑,这是儒家人治对法律的具体影响。此外,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复审的创立无不闪耀着当政者以民为本的儒学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对古代刑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家庭本位的观点对使古代法律化。孔子从“亲亲”的家庭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父子相隐”,这不仅是引礼入法的表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刑法适用与诉讼。从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带有明显亲情原则的刑法规定,如“亲亲相隐”“存留养亲”“宽纵复仇”。此外,这种法律思想还体现在男尊女卑对法律适用的影响以及爱护老幼的人本色彩。
2.在民事法律中
中国古代的民事法律一向不发达,这与儒家主张的息讼有很大关系,但儒学还是深刻的作用着传统的发展。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对法律与关系把握最好的。他提出的“薄税产”“制民之产”,告诫统治者不要暴敛,重赋。后世的明君都把其作为民事的基本原则和富国之策。
儒家思想毕竟是与封建大一统相适应的,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也要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体到土地所有制度上就是坚决贯彻地主土地私有制,并制定严格的户籍赋税制度。本着重农抑商的原则,在商业发展中也有大量限制。即使在封建社会最为发达开放的唐朝,集市也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开放。在婚姻继承制度上,女人的地位也低于男人,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3.关于行事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封建法律的特色,其本身却饱含了的特色。从选官制度看,汉代举孝廉强烈的体现了儒家重孝对的影u向,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儒家重门第,区分,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表现,隋唐后科举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家“为政在人”的思想,科举其本身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因为国家以儒学考生,举人都是因儒学而致世。而在为官之上,儒学影响也颇大。举例来说,官员的品级不论多大,父母去世都要弃官守丧,否则有悖伦常,遭人谴责。连明朝首辅张居正也不例外,其不为父守丧虽有皇帝夺情,也不免他人非难。
(三)对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
1.在法律解释上
儒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统治地位的,其在法律上的确立经历了很多过程,而其中法律解释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一种学说成为法律思想,不单单是一部法律就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解释使大多数人了解,接受,并通过此使法律更好的适用于实践。儒学在汉代确立后,就是通过以经断律和以经注律使儒学法律化,再经过后世纳礼入律最终到《唐律》一准乎礼,法律的儒家化告成。
2.在司法实践中
儒学对司法实践影响的最大体现就是《春秋决狱》,将儒家经典直接作为律文案例实践。此外,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从刑狱时令到灾异赦宥,都有浓厚的对自然与和谐的考虑。另外,秉承儒家一贯的等级观念,封建法律大多都规定了特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遵循着不平等的原则。而且与司法不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一大特色。
二、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影响的利弊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向来主张“礼主刑辅”,使法律与思想,感化紧密结合,并且儒家主张阿“礼乐刑政”并举,这些对我们今天建设自己的法律体系都有深刻影响。而且儒家一直教导人们经世致用,有一种“天下为公”的无私精神和“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瑰宝。
诚然,儒家思想不可避免的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其思想上的保守与落后,以及它对法治精神的极大破坏。其表现最为明显的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它导致了人们对法律的轻视和对诉讼的惧怕。礼教为主,法律为辅,人们往往崇尚礼节,鄙视法律,尤其是诉讼。而畏官,畏法也常常使人们不敢为自身权利诉诸法律。其次,它是导致中国封建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儒家的影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民法附于,而民事法律关系由礼来调整,一旦触犯了礼就科以刑罚。
儒家学说不论其精华还是弊端都对中国封建法律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其加以,将其利用到现代法律的构架中,使其再次章显作用。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1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儒家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节、和、勇、让等。本文主要从仁、礼、和几方面举例浅析儒家思想的共同体精神之所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内容,而以“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从“孝悌”到“泛爱”的人类之爱。“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它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敬和服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儒家提倡的“仁”出于血亲之爱的博爱思想。且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原则的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讨厌那种无原则的爱,称左右逢源毫无原则的人为“乡愿”。当然,这是儒家伦理思想情感具有阶级性的体现。
(二)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是“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内在诉求,是为人之本。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汉朝之后,特别主张以“礼”教化异族,提倡和睦共处。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其中就包含着以礼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思想,即反对以武力作后盾处理国际关系;主张利用和平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和”
孔子以和作为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也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而强求简单的同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其行政伦理的规范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其一,儒家强调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能不顾原则、标准地盲目随从及人为附和。其二,儒家认为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团结而不是相互利用和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其三就“和”的重要性,儒家也作出了论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中,共同体一直是其存在的主要形态。但是,从学术上专门对共同体进行探讨却是社会学产生以后的事情。从“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者滕尼斯以及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可以看到,共同体代表的不仅仅是传统社会,它更代表了一种社会结合方式和一种特定的精神实质。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得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与这种社会结构相一致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精神。从滕尼斯的这些经典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所谓共同体精神,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内涵:
(一)共同体精神表现为一种彼此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造成了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难分彼此,对自己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形成了共同体中无形的凝聚力,以至彼此的依赖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最终使得共同体几乎成为一个个凝固的整体。
(二)共同体精神主要包含了“共同”和“共有”的内容。由于有了“共同”,才有可能对所有物的“共有”。就像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才会不分彼此,共同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三)共同体精神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既是共同生活的结果,也是共同体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
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防止和纠正人的异化,提升个人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具有现实意义,孔子告诫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爱”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也正是共同体精神的实质所在。“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人间一切问题,莫不起自后者——为我而不顾人;而前者——因情而有义——实为人类社会凝聚和合之所托。”为什么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可以为了对方而忘了自己,有的却会不顾对方的人格而随意践踏?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前者是发生在彼此非常熟悉的共同体内部,而后者则发生在彼此陌生的社会。而儒家“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践行方法与共同体精神实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2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3、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4、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
【一起合同网hC179.com】顶流精选:
- 儒家法律思想总结 |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总结 | 儒家文化思想总结 | 儒家代表哲学思想总结 |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5、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6、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7、核心内容:通俗地说就是仁爱,爱世人爱世界。怎么就不昰原创了?
8、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9、仁,义,礼,智,信。
10、并且并且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人们思想的正统。它教化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热爱祖国,和睦相邻,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忠孝双全,是中国人最高的心灵指导和行为指南,至今影响深远!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和追捧!
11、“仁”,大家耳熟能详,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高达109次,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字,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人的一种向善本性,他提倡要有“爱人”之心,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宽容待人,要互敬互爱,孟子将这种思想总结为“仁者爱人”。
12、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13、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14、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15、“仁、义、礼、智、信”。
16、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17、简单说,儒家的核心思想,五个字:
18、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19、儒家思想核心内容是仁,就是爱人。
20、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中国人的骨髓。“仁”,简言之,就是要要用热忱的心由近及远地去爱所有的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21、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2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23、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为历代儒客尊崇。
24、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25、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3
一个人,成熟的自然个体,生存于世间,摆在最为重要位置的就是立身处世了。在纷繁芜杂的当今社会,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有自己对事物理解的不违背道德伦理的观点和态度。如何能让自己洁身自好、自由坦荡的行走于物欲横流的当代,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当代正步入社会和成熟年代的青年必须深切体会和完满地意识到的一个基本而首要的问题。
《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任,焉得知?这三句话和我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基本是一个意思,至少两者所要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当然,前者比后者出现的时间要早,是否孟母亦是受孔子三句话的影响而有三迁之举?古人做学问,教子训弟,都希望在一个仁德所在,君子云集的地方进行,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影响。
我想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是个民风浮躁,甚至是赌博成风的庄子,我想大部分人是无法潜心做学问的。周围生活的人群,都是靠挤在繁华街市做生意和小买卖为职业,平时都喜欢为芝麻小事翻脸吵架,邻里之间关系不和谐,我想这样的小区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不会具备宅心仁厚、谦恭热情的品质的。
强调外因,就是说要立好身处好世,必须有一个好的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颜氏家训、慕贤》: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鲍鱼,在古代汉语的意思是指用盐浸渍的鱼,有臭味)颜氏的这几句话,意思比较简单,讲人该选择那类人相处,从另一点上也说明了外因对一个人的影响,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人的品质会发生变化。
《颜氏家训、涉务》: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专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从这个“士”字里可看出,这句话是写为在朝为官的君子看的。意思是说:士君子处世,可贵的是对事对物有益处,不只是高谈阔论,摆出一副左有雅琴右有经书的样子,以耗费国君给予的俸禄和职位。
我自己是十分喜欢这几句话的。当下的一些做官做职的,且不说那些自身本无文化修养的,那些有文化的官人,最喜欢干最没有文化的事。钱可买通,女人可乐通,酒可醉通。要不,为何说中国做官的腐败无能。就知道在大会上虚谈阔论,没有任何实际凑效的行动。自以为读了几年书,就到处传道授经、提字签名,作为文化官人,忘了自己的职责,不去潜心修学问,不去引导和传播优秀的文明文化。
其实,我觉得真正有心潜力做文学的人是不会走官道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向来是偏颇的。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古人行世,自有其乐趣,孟子这里所说的三乐,我觉得有点阿Q意味在里面。一乐里,说到家庭,二乐,说到行世态度,三乐,说到自己的职业。或者说第三乐,才是最为纯粹的快乐吧。而一乐和二乐,是对乐趣理解的深化,如此已是乐趣,那人生就没什么遗憾的地方乐吧!
苏轼《答毕仲举书》: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颜李遗书、颜习斋先生年谱》: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这两段文字,且不去分析人生态度的消极和积极问题。单单以立身处世来论,他们觉得只要生活安稳无病无灾,穿粗衣、吃饱饭就行,不做损害他们之事,甘愿艰苦的劳动,这样就没什么过错了,因此也就满足了。
我想这是最为质朴直白和简单的立身处世的要求吧,但是,往往是最为人所忽视的。我想有了这些简单而纯粹的人生态度,那么出世行事,焉有失败之理?那么人生,焉有虚度和无为之说?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4
在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层出不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学思想经过历史长期的积淀,影响极为深远。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以及将儒家将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位于世界文化之林。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精华。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二、儒学思想的核心及现今的价值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又称儒学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真性情,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大学生学习‘仁’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在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爱国,是“仁”的最高境界。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者应努力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让大学生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教育当代的大学生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学生从高中进入高校之后,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学生思想动态上的改变,难免有些浮躁,这时教育者该做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使他们不误入歧途。儒家思想中的“和合”,是指事物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就这些“和”的方面而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追求全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使校园充满学习文化的氛围,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儒学思想的现今价值有:儒学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对于调和社会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在儒学中很注重人格的修养,在当今这个物质发达、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儒学社会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体系。
三、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变化过快,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无法跟随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是:
1.对儒家文化的本质知之甚少
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知之甚少的原因,主要有: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给了大学生太多的诱惑,使学生无法细细品读儒家文化的精髓,消减了对品味古典文化的兴趣;从道德行为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物质欲望在急剧增加,他们的功利心也日益加重,从而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上。
2.忽视儒学原著的自我阅读和体悟
当代大学生对于丹等人的儒学观点十分热衷,他们在讲述儒家经典文化的同时夹杂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更把深奥的儒学思想演绎得简单化、通俗化,丢失了儒学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学生没有对儒家经典文化进行阅读与体会。
四、将儒学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
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做到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观念塑造,还有注重在师德上的建设。
1.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
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应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学生。
2.培养学生的品行及塑造学生观念
在教育内容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认知情感上,不但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更要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是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深化,重内涵。
3.注重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运用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学文化。积极开创使学生感兴趣的新局面。
在世界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儒学思想以其强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对大学生实现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追求会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追求的目标。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5
11、一个学者不能没有恒心。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为仁慈已经发挥了作用不是很沉重吗?死后,不太远。
12、福润家,德润身,心宽体胖,所以君子必诚。
13、想把工作做好,就得把工具磨利。
14、没有远见,一个人注定会在事后遇到麻烦。
15、礼尚往来。给予而不接受,是不恰当的。往而不来,非礼也。礼貌是好的,粗鲁是不好的。所以说:有礼貌的人千万不要学也。
16、当你看到圣人时,试着与他平起平坐;当你看到圣人时,看看你的内心。
17、如果你不能侍奉一个人,你就不能侍奉一个鬼。
18、生与死,富贵在天上。君子不吃亏,以礼待人,四海之内皆兄弟。
19、做过的事就做了,没做过的事就做了。
20、温故而知新,可以当老师。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篇16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
想了解更多【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网的资讯,请访问: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