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台北故宫观后感|台北故宫观后感(经典十三篇)

发布时间:2018-09-27

台北故宫观后感(经典十三篇)。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这其实是一篇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感。这本纪录片力荐。

其实,“匠心”和“匠人”并不算新概念,只是觉得近年来重新被关注,又一次热乎起来。这种“热乎”正好说明了一种缺失——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凡事都讲究高效率,一切都变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静静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那些愿意花时间、用双手去打磨制作一件艺术品的心态显得弥足珍贵。

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纪录长片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看完纪录片,很想也去故宫修文物。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资质,心向往之。也许是希望,自己面对这样一份工作,能够沉下心来做一点事。

后来想明白,小到能够静下来写文章,大到过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一点“匠心”才行。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概要「国际设计联盟」(ida)由世界三大设计组织:国际工业设计社团协会(icsid)、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icograda)以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所组成,以因应全球化趋势,期盼透过跨领域的结盟,共同面对个别组织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和使命。

2006年行政院责成经济部,结合各级**、设计产业以及学术界等各单位的资源与力量,以台湾创意设计中心为代表,以台北市为主办城市,成功自全球13个国家、19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在2007年正式获得ida授权主办「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会」,主题定为「交锋,design at the edges」。

2011年适逢建国百年,行政院将**一百年定为「建国一百年,台湾设计年」,从年头到年尾,串连全台各地设计活动,并***由「台北世界设计大会」及「台北世界设计大展」两大设计盛会,引爆设计年的最高潮。

「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展」横跨三大展场:「松山文创园区」、「南港展览馆」及「台北世贸展览1馆」,是设计年系列中规模最大的活动,也是台北继听奥与花博之后的重要国际盛事,集结了企业、设计公司、设计院校以及设计推广组织,以善念设计之手法,诠释主题「交锋」,让全民体验世界设计产业的脉动与能量,并且欣赏台湾设计师的巧思与风采。

「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展」在松山文创园区使用1号到5号仓库及製菸工厂作为展览场域,总面积超过4,000坪,除了以主题「交锋」策划的「设计交锋展」外,其他还有「国际工业设计展」、「国际室内设计展」、「国际平面设计展」、「国际工艺设计展」,以及「亚洲文创跨界创作展」等国际级展览。它不仅由专业团队策划,而且从宏观国际的角度,邀请国内外设计师参加盛会;同时,还结合多种文艺演出,丰富展览内容。此外,松山文化创意园还设有“台湾设计灯展”、“设计玩家展”、“金点设计展”和永久性“台湾设计博物馆”,展示台湾集工业、经济、设计生活美学于一体的高品质设计形象和实力!

参观完展览后,在公园漫步,享受台北都市学生难得的闲暇时光,探索1937年建成的历史建筑,感受展览中聚集的新创意能量,领略古今独特的氛围。

展区配置图

主题说明

design at the edges 交锋

设计实践与其他领域互动后的前瞻性突破设计

当设计与其他领域结合时,设计就像一种服务。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非**组织,掌握时代脉搏和需求,都能突破现状,改善人类生活。

不同设计类别相互激盪后的前瞻突破设计

不同的专业设计类别之间有共通的原则吗?区隔不同专业设计类别的准据又为何?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三大类,如何相互带来新的突破,将是本次主题的重点。

呈现全新的、前卫性、实验性及挑战设计眼界的作品与概念

除了跨领域、跨范畴的互动,设计也需要超越当下的自我,挑战设计的可行性,呈现出新的、前卫的、实验性的理念和作品。

作品举例

作品相片:-作者:李明穎 ming-ying lee

作品描述:竹子独特的质地和编织技术,用来描述动物的姿势,在生活空间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我对这些作品的了解:这是我在这次展览中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第一眼就给我亲切的感觉。看完了作品的说明介绍,也让我更喜欢这个作品,以藤编竹子的方式,编织出鹿的身型,不只保留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其实也给我有种这只鹿就像在森林中奔腾的感觉,因为他的身体就是由竹编的方式表现的,更容易给我这种感觉。

利用竹编方式构成路的身型,我觉得很特别,也好可爱,让我第一眼看到就好想把他带回家!

作品名稱:***印刷作者:王怡方王怡芳

作品说明:这是一台瓦楞纸板折成的印表机,其材质以列印过的文件纸**所制成,省去了包装的成本也利于**,瓦楞纸板侧面的波浪结构,利于机体散热,纸盒打开后,即成为纸张的支撑架。显示灯设置在纸板内侧,利用其透光率传递信息。

手柄设计具有电线存储、手持打印机的功能,是对个人生活理念的宣示,也是对地球环境保护的功献。

对于作品的心得:这个设计是让我走近一眼就被吸引的设计,很特别也很有环保意识的概念,外表也不因为它是**的材料而觉得丑陋,反而为它添加有如无印良品清淡的风格。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环保外观的设计理念,没想到看到描述后才发现可以用!

**说明里,打开印表机还真的有像平常我们使用的印表机一样,有墨水机器,很令人讶异,也好喜欢这个设计,既美观又环保,提着出门也不尴尬。

作品名稱:竹骨 bamboo skeleton

作品相片:

作者:徐維澤 wei-tse hsu

作品说明:藉由延续旧有文化的记忆纹理,当人们与物件再接触时,这些物件便重新产生生命,在研究工艺与设计相结合时,重新运用传统六角边技艺,设计竹编的手法与结构,呈现竹编所蕴含的结构美与手感温度,诠释出灯具的新风貌。

对作品的心得:第一眼看到这个灯具,即时没有靠近它就觉得它带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光线也因为特别编织的方式,透出不同与以往的光线角度,不管是灯具还是光线透出的方式都很有美感。

过去工艺与现代感巧妙地结合,成功地让它的记忆纹理深深刻画在脑海里。

作品名稱:彈竹 bouncing bamboo

作品相片:-作者:徐雲天 sky hsu

作品说明:把竹子温润的质感和优异的弹性,让大家透过接触去体验,透过力学结构展现出其弹性,也达到乘坐的舒适性,运用环保的层积竹材制成椅子,又可全部**,将工艺融入人的生活。

对作品的心得:这作品推翻了我以往对于竹子硬质的感官,发现用竹子原来不只是有如墙壁上的质感表现而已,利用竹子居然还可以构成如此弯曲优美的弧度,让人看得很舒服,很想上前摸一摸它的质感,是不是也有如看到的一样滑顺,感觉坐上去就好舒服。

作品名稱:竹電扇作者:周玉潤

作品相片:

作品说明:假日的午后主林在微风中摇晃沙沙的声音传递着一丝清凉与悠闲运用竹子的理性与感性特质透过工艺家的巧手技艺把风扇的功能用细腻的情感包覆起来让设计与工艺交锋科技与自然交锋自然底存在于我们的环境中。

作品的心得:

作品名稱:2011-2012秋冬约翰·库概念系列电影《洞》

作者:古又文

作品相片:

作品说明:服装设计师古又文首次以导演身份与法国编曲家an ton that 舞蹈家marjorie hanno-teaux 以johanku 2011-12 a/w作品(the hole)为灵感交锋创作出结合舞蹈**以及时装的当代概念影片。

作品的心得:。

作品名稱:島嶼瓢蟲紀

作者:周育如

作品相片:

作品简介:从设计师的角度看,生态与中国互动动作艺术产生共鸣,唤醒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意识。

源作品的心得:一眼看到时,我超级喜欢的那个瓢虫真的超级可爱的,除此之外,还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对生态的维护。你也可以跟别人交流,认识更多在台湾生活不同的人,挂**,挂**也不是很奇怪。设计一片叶子真的很可爱。

作品名称:筑寮-龙山马头再生

作品相片:

作者: 黃鬱雯/謝旻芳

作品說明:

一。以沿海地區魚寮竹编手法的原型呈現為現代空间形象的場所特征,塑造地方藝術生態空間。

2。利用和保护原有水域、风、光、水、紅樹林、雨水等资源再利用,形成環境友好、節能的觀光漁港。

三。打破傳統漁港經營設計模式,打造“自然、文化、工业”特色漁港。

對於作品的心得: 當我看到這件作品,感受到清晰自然的築寮房屋真的很漂亮,陽光照亮的築寮,使我覺得雖簡樸但簡單自在且美觀,而且節能又環保的空間,成為觀光漁港說不定真的會很不錯,我喜歡它的建築風格,營造出鄉下那種漁港氣氛,對我來說是很不錯的作品之一。

作品名稱: 摺石食

作品相片:

作者: 黄逸文/吴怡慧

作品说明:将环保材质应用在夜市抛弃式的小吃包装袋上,包装袋同时可做为免洗餐盒,为台湾夜市饮食文化加分。对于作品的心得:

我觉得在这种夜市小吃就是需要这种抛弃式的包装袋,因为每次买夜市的小吃时都只能装在袋子裡,除了这个功用就没其他的了,所以我觉得这作者很聪明把包装袋变成盘子似的形状来装小吃,这样的包装袋就能有两种公用,而且也满实用性的,我觉得还不错的设计。

对于本次参观的具体收穫或心得:

因为2011台北世界设计展在台北,所以我和同学约好周六一早赶往台北。刚到松山文创园区设计大展时,发现人潮真的很多,大多的作品有来自许多国家大学的,举例:中国、美国,当然也少不了台湾,大概逛完一大圈设计展以后,发现这次的设计属于工业发展型的一种,比较偏机能实用性,但也兼具美观的特质,也带有当地文化做搭配,但还是以机能实用性为准,不过还是有些许的非机能性作品。

参观松山菸馆收穫很多,虽然有一些在"新一代设计展"和"一克拉梦想展"有看过,但还是有许多吸引我的作品!这个设计展每个区块、每个展览者、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也带给大家惊奇的感觉,许多作品的发想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普遍见到的小事情,在看着这些作品时,都会想着,他是怎麽发明的?为什麽他想的到我就想不到呢?

一边在讚叹着他的作品一边感叹自己对周遭事物都观察不周。由这个设计大展让我对日常生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这世界上其实有许许多多很棒的创意发想,许许多多的创意产品,在这个设计展中,我看见更进步的未来,有了那麽多改善生活、增添乐趣的创造,让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善!!走完松山文创园区以后,我们又到台湾设计馆,「台湾设计馆」顾名思义就是台湾籍的设计者所设计的作品,不论是商品、非机能性商品等等..大概走完以后我最喜欢的是「摺石食〕这项作品,因为本人很喜欢吃夜市小吃,如果有了这麽方便的包装袋,也会带给我一种方便食用的感觉,食用的心情也会跟着好转吧。

其中有一个作品《彩虹屋》,《彩虹屋》的设计理念是将屋主的个性与风格注入到建筑当中,创造出宛如艺术作品的空间设计,,要成为这些人才真很不简单,所以我要更努力和这大师学习!

我是第一次自己去台北看设计展而且连拒看了两场很过瘾,第一场在101复进的世贸馆看展我看到了自己的国家学生的设计和其他国家的设计,还有本土的设计师们的设计很兴奋又开心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设计,各式各样的设计都有,我都看不完的感觉,我们虽然上午的展有走完场地,但是好像满赶的应该是没看完的样子下午在松山的设计展,有好多展场每看到,哪裡的展场个个都排满人潮想要看却因为太多人排不到。我因为上午看展太开心了所以用了很多力气下午时我们只看了一个今点设计展裡面的设计个个都设计的很好,种类也很多不过因为脚很酸又累就休息了这样的活动很棒可以让学生多多吸收新知识扩展视野希望以后还会有这类的活动。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纵然时光易逝,风云变幻,故宫自岿然不动,从古老的中国一直矗立到如今,留下惊鸿一瞥的世间大美令世人瞻仰。作为个近600岁的“老者”,故宫见证了华夏大地的文化变迁,历史的沧桑巨变,它聚集了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中国最具底蕴的所在,同时也是历史留给后人最大的谜题”以故宫为背景,以创新为宗旨,以弘扬为目的,《上新了,故宫》用独特的方式展现着文化的魅力,以“零距离”的形式靠近观众,与《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打破大众对于古板文化的认识,以鲜活的姿态展示给观众,但《上新了,故宫》不同于以往的解读历史解读文物,同时也融合了多种元素。

用年轻化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在明星嘉宾参与度上,同样采用高人气的偶像明星,但是方式却大相径庭,没有主持人的存在,以邓伦等明星嘉宾为讲述者和参与者,明星嘉宾即是为观众讲述历史内容者,也是以一个好奇者的视角走进文物世界,使观众更有代入感。新一期节目中,王刚和严屹宽等三位明星以讲述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礼物时,走进故宫,犹如探索寻宝般带领观众寻找曾经的秘密。也在寻找过程中,以明星嘉宾对历史进行影视化演绎,使观众在文化中获得理性与感性,同时进入部分未开放区域,使观众更加深入的了解故宫。

同时采用当代流行的萌态捕获观众的内心。以“宫廷御猫”的萌语和萌态吸引着年轻观众,以当下最流行的方式展示古板文化,用不同于《国家宝藏》等节目的萌系解说词,增加了不少趣味性,让观众深入其中。

《上新了,故宫》同时结合文物特色和明星嘉宾的观点,为故宫周边寻找灵感,使产品既有文化的魅力又有时代的特色,使其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作为世界上鲜少盈利的博物馆,故宫仅靠门票等系列的收入远远不足以支撑支出,通过《上新了,故宫》以每一期联合创新的故宫周边,带动文创的发展,同时带动故宫的发展。《上新了,故宫》通过创新带动文创的发展,走进观众,走进故宫。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

后来我不止一次逛过卢浮宫,庞大的馆厅和拥挤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略一遍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和雕塑,使劲举着手机拍一些满是后脑勺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巴黎那么热闹的地方,总有更带劲的去处,博物馆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卢浮宫游客之一。

这记录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我一个人背着小包,里面装着711买的海苔包饭矿泉水跟一点零食,在故宫里晃悠一直到广播说关门,随时走累了就坐下晒晒太阳,春风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脸和手臂,心里对未来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来,也觉得微微的震荡,曾经向往的远方终于在脚下。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在微博上被安利,没想到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三集。

闲暇时也喜欢逛逛博物馆,虽然不免有走马观花、附庸风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铜、亲切的木雕、朴拙的陶、精致的瓷、飘逸的书、灵动的画跳出历史课本真切地呈现在眼前时,都会觉得捕捉到了历史的余香。以往也被展厅的设计、文物的铺陈惊艳过,但是却不知道一件文物在来到大众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历史的尘埃,才让我们得以一窥她的魅力。在修复师用他的双手吻醒她之前,她还一直都是个睡美人呢。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物,我们的文化将无所依附,无法传承,无法通过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传播我们民族的价值和审美。文物修复师就是这些文物忠诚的守卫者,慈爱的守护者。今后再次参观博物馆时,我想我会对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愿用心感受它们从容沉稳的呼吸吐纳,我愿静静聆听他们讲述的精彩故事。我会关心它在千百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战火、硝烟、流离、辗转,我会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护和细致修复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焕发。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为了增广见闻,老师为我们办了一次春游──去故宫博物院参观。我们搭上车 ,一路上我们从车内眺望窗外,发现了一幢与众不同的建筑物。屋顶的形状长得很像庙宇,但是青绿色的。一开始我还以为要来这里拜拜,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并垂头丧气的下了车。

我们在又长又宽的楼梯上走着,我走得汗流浃背,好像这阶梯永无尽头一样。好在,不必爬得很高,就可以到“庙门口”了。我从室外往里头一看,发现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神像,看起来比较像是博物馆。左顾右盼后才看到在一面牌子上写着“故宫博物院”几个字,而且门外也有好多人在排队等着参观呢!一走进院里,第一个投映在我眼前的是古代战争时所使用的头盔,虽然已经过了好几百年了,但它们仍金光闪闪。

接着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以前的.书法,那些优雅的文字就像美丽的天鹅似的,姿态万千。还有古代的画,画上的景色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到了古埃及区,见到了人人惧怕的木乃伊,那恐怖的模样真让人心惊肉跳。走着走着,忽然发现我们迷路了,这使得我们心慌意乱。一路上我们还看见了一块朽木,我心想:“这种破破烂烂的东西竟然也敢摆出来展览?”在一阵慌乱之中,发现了老师,才让我们喘了一口气。我们深怕再次迷路,所以赶紧溜出了“迷宫博物院”。

结束了这趟旅程,我回忆起来,真是非常的惭愧。不管怎么说,院里的物品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宝物,实在不能说是破破烂烂的东西呀!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北京的故宫举世闻名,随着故宫名扬四海的桥,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桥—金水桥。

金水桥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正中间最为宽大,专供皇帝使用,上面雕龙,正对午门中心,统称御路桥。

旁边的桥专供王公大臣使用,明清的大臣们上朝时,大臣们都要从自己的府邸抬驾到天安门下架,走进午门。

介绍完它的用途,该介绍它的形状了,金水桥是一座石拱桥。中间的扶手上雕有飞龙和各种精美的物品。瑰丽多彩的金水桥下的河水像金色的头发一样,走在上面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金水桥全由名贵的汉白玉制成,造型优美,千姿百态,旁边的石桥上雕刻的是神态各异的狮子,有的静卧在窝里;有的则开心的嘻戏;有的则张牙舞抓的玩,总之金水桥的狮子真是千变万化。

站在美丽的金水桥上远眺,望见了巍峨雄壮的紫禁城,是我开阔了眼界。这座金水桥事故共的景色越发突出,更加优美。我爱回旋别致的金水桥;爱它那独特的魅力;爱她那美丽的景色;爱它那悠长的历史……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8月19日,星期日,晴

昨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台湾,开始了我们的台湾之旅。

今天,我们来到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有三层,爸爸妈妈说里面有很多很多珍贵的文物,因此我们先租好了语音讲解器,这样就能更好地参观了。

我们从一楼依次向上参观,看了很多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我很喜欢青釉和红釉。后来,我们又到了三层的展厅,看到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这块玉石晶莹透明,白菜帮子雪白雪白的,叶子绿油油的,雕刻地栩栩如生。在翠玉白菜旁边,我还看到了一块红烧肉。解说器中说,这是一块天然的玉石,工匠只经过简单地打磨,就把它加工成了一块东坡肉,看起来跟真的肉一样,我看到它口水都快要留出来了。有了语音讲解器可真好,我们边听边看,学到了很多知识。

不知不觉就到傍晚了,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看完所有的宝贝,爸爸的朋友就来接我们了。我们一起去吃了牛排。吃完饭,我和爸爸朋友的两个女儿玩起了猜字游戏。我写我们的中文汉字,两个姐姐写了她们的中文繁体字,我们猜得很开心,玩到了很晚。

临走前,我想到可能以后很久才能再见到两个姐姐,有些依依不舍。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早上九点,火车到达北京了。出站之后有组委会的人接我们到达星光梅地亚酒店,以后几天我要住在这里,钢琴比赛也在这里举行。办完报道手续,就该吃中午饭了,我找到了我的同学赵茜乔,她也来参加钢琴比赛。

下午我们迫不及待的就去了天安门广场。出了地铁站,走了没几步,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就出现在眼前,我们叫着、笑着冲向天安门,红色的城墙,金色的房顶,在城楼的正中间,悬挂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头像,城楼的左边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右边写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参观完天安门,我们就去了故宫博物院。

顺着天安门往里走,就到了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先后居住过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宫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俗称“外朝”。后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他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高大的城门,辉煌的建筑,到处是高大的石狮子和雕刻的龙和凤,处处显示出古代皇帝的威严与尊贵。只是故宫里特别冷,凛冽的寒风吹得我哆哆嗦嗦的。正好组委会的老师打电话要我们回去参加排练,我们就匆忙得赶了回去。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这座宫殿,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先后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了中国约5个世纪,是世界皇宫之牛耳。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我怀着仰慕激动的心情,和家人一起游览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过了午门,穿过故宫城门,就来到了太和殿。我顺着两旁的汉白玉台阶,一阶一阶的向上走去。看着阶梯中间那精雕细刻的云龙石雕,我情不自禁的惊叹那时的人们是怎么制作出这巧夺天工的云龙石雕的。

离开了太和殿,经过乾清宫时导游耳机上传出声音:“乾清宫是清康熙前的皇帝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处理政务。”哦,怪不得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很多乾清宫的特写,原来它是一处这么重要的地方呀。路过交泰殿时又听到:“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我不由得感慨:"原来古人连起个房子名都有这么多的含义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坤宁宫,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大床,我不由想起: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用长方形的枕头呢?这使我非常不解。一扭头,就看到了古代时用的夜壶,这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古装剧:慈禧太后在宫殿里建造了现代的厕所,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上前请凑使用厕所,太后允许。他进去了好大一会,一出来全部的人都笑了,满脸黄色的东西。太监不解的说:“这厕所是怎么用的啊?我拉完,就去拉上面的绳子,结果半天也不出水冲,后来我就爬到那看,结果水一下子冲我一脸,哎呀,恶心死了。”听完太后就哈哈大笑起来。我想着想着便咯咯地笑出声来。爸爸妈妈问我笑什么,我便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们,他们听完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游览过苏州园林和丽江古城的庭院,我欣赏过古村镇四合院里典雅古朴的摆设,却从来没有见过像故宫那样陈设地精美别致,美奂美轮,栩栩如生。我不由得对我国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手艺惊叹不已,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一起去北京旅游,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游览故宫了。

故宫又名紫禁城,过去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起居、怡情养性、上朝览政的宝地。传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精雕瑰宝处处可见,显尽了中国古代的灿烂历史和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与智慧,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在依旧焕发着别样的光彩。

走过太和门,故宫的宏伟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红墙黄柱,琉璃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着昔日皇朝的奢侈与辉煌。要想包揽这万屋之城的壮丽景观,可真是不容易。随意走进其中的几间小屋,那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就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古代的战袍,冷热兵器,文房四宝,图书茶具,天文器械无所不有,然而让我惊叹的便是那个古代工艺品——象牙球了,别看它只是小小的一颗,没什么特别的。仔细一看,你便会为它那精细的雕刻,玲珑小巧的造型而大为赞叹,看那玉龙金凤,相依相伴,翩翩起舞,不仅是球的表面到处是锦绣图章,而且一层包裹着一层,仿佛镂空的一般。我想,恐怕是用上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不见得做得如此美轮美奂吧。

向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走去。那种气派就更不用说了,走上那宽大的台阶,看到那精美的龙壁,看到那透亮的地板,威严金黄的龙椅,看到那六根高大的缠龙金柱,更是美丽,听导游说,这大殿中就连一块地板都可以称作无价之宝,它运用材料之珍贵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它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皇帝出宫御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专贵和威严。这太和殿真不愧为世人皆知的“金銮殿”呀!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出神武门,回头望望“故宫博物院”那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不禁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发生的事情以及杰出的伟大人物数不胜数,建筑物也不可计数。在这些建筑中,我努力寻找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建筑——沈阳故宫。

为曾来到沈阳故宫,我却早已闻其名。听人说:“沈阳故宫被一堵高大的红墙包围着,每一座建筑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高大地站立在白色栏杆里面。”我又通过书籍查阅资料,沈阳故宫占地6万余平方米,共有建筑114座,五百余间。

来到沈阳故宫,它可比我想象得更加雄伟。沈阳故宫分为沈阳故宫东路、沈阳故宫中路和沈阳故宫西路。它始建于1625年,完成于1783年。160年间三个不同时期经三位清代皇帝御批修建。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1625-1626年间,建了沈阳故宫东路——大政殿、十王亭、銮驾库、奏乐亭。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政殿。它建于1625年,高19.2米,是八角形建筑。共有六扇门,象征“八方归一”;俗称“八角殿”,坐落在1.5米高的须弥座台基上,从里到外没用一根钉子,大政殿的八角顶代表满族的“八旗制度”。它不仅是沈阳故宫的标志,也是沈阳故宫的符号。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1627-1637年间,建造了沈阳故宫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崇政殿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点。后面是三层高的凤凰楼,它建在3.8米的高台上,是清代沈阳的最高建筑。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1754-1783年间,建造了沈阳故宫西路。从红色建筑中,文朔阁更会让你眼前一亮。它是沈阳故宫中唯一一座以黑、白、蓝、绿为主的色调的建筑,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外观二层,内部三层,此楼阁收藏《四库全书》。

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有三个不同的特点。北京故宫殿高宫低;屋顶是黄琉璃瓦;建筑牌匾左边是汉文,右边是满文。沈阳故宫宫高殿低;黄琉璃瓦镶嵌着绿边;建筑牌匾左边是满文,右边是汉文。

沈阳故宫没有北京故宫外面清澈见底的护城河;没有北京故宫面积大;没有北京故宫雄伟……但是沈阳故宫奥秘无穷,记载着清代的历史和光辉的一页,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台北故宫观后感 ⬕

为了增广见闻,老师为我们办了一次春游──去故宫博物院参观。我们搭上车 ,一路上我们从车内眺望窗外,发现了一幢与众不同的建筑物。屋顶的形状长得很像庙宇,但是青绿色的。一开始我还以为要来这里拜拜,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并垂头丧气的下了车。

我们在又长又宽的楼梯上走着,我走得汗流浃背,好像这阶梯永无尽头一样。好在,不必爬得很高,就可以到“庙门口”了。我从室外往里头一看,发现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神像,看起来比较像是博物馆。左顾右盼后才看到在一面牌子上写着“故宫博物院”几个字,而且门外也有好多人在排队等着参观呢!一走进院里,第一个投映在我眼前的是古代战争时所使用的头盔,虽然已经过了好几百年了,但它们仍金光闪闪。

接着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以前的书法,那些优雅的文字就像美丽的天鹅似的,姿态万千。还有古代的画,画上的景色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到了古埃及区,见到了人人惧怕的木乃伊,那恐怖的模样真让人心惊肉跳。走着走着,忽然发现我们迷路了,这使得我们心慌意乱。一路上我们还看见了一块朽木,我心想:“这种破破烂烂的东西竟然也敢摆出来展览?”在一阵慌乱之中,发现了老师,才让我们喘了一口气。我们深怕再次迷路,所以赶紧溜出了“迷宫博物院”。

结束了这趟旅程,我回忆起来,真是非常的惭愧。不管怎么说,院里的物品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宝物,实在不能说是破破烂烂的东西呀!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0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