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汇编14篇)
发布时间:2025-01-14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汇编14篇)。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着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当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有关于橘子的那个暗骂人的梗。偏巧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所写下的那篇饱含父子亲情的《背影》放今天变成了一句骂人的巧话。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虽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就已经见到过,可是还是不知道被用来坑了多少人。这年头若是你没有认认真真的好好读几本书,真的是被人骂了不知多少次还不明就里呢。所以说阅读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读经典之作,否则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别人的笑柄。
顺着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也曾经凑热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的也买了不少书回来。不过不要说是完全阅读理解透彻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没有看完几本。为什么弄成贪多嚼不烂的局面?因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好,可是也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产物了,说白了就是代沟太多太深,没有个明白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单凭一腔热血去琢磨,想要领悟其精髓,还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师来指点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典常谈”和“文艺十六讲”。经典长谈从最基本的《说文解字》开始讲起,之后历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我们熟悉名称却又不熟悉内容的经典国学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让读者明白如何去读经典文学,轻松且顺畅的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为什么当下有许多人书看了不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一到下笔写文章就驴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云了呢?说到底还是对文字的掌控力不够啊!在此书的后半部分《文艺十六讲》中,朱自清先生将为读者讲述什么是文学,教授读者如何了解并欣赏文学与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学作品,一针见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篇篇细致详实的文章带领读者去领悟文字创作的精要,在阅读中学会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到底,读与写,其实是彼此带动,相互作用的。只读不写,难以真正的将感悟化为己用,只写不读又难以让人吸取更多的内涵营养。关于如何去读,如何去写,朱自清先生在这本书中都已经为我们讲了许多,至于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领悟了。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最近阅读了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国史十六讲》,感觉收获很大。本书主要以时间和朝代为序,分十六个专题概述了中国自史前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作者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对各朝重大历史事件与思想文化的理解,将中国古代历史完整,简略,却又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史学研究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
首先,以各朝各代的代表为每一讲标题,重点更为清晰。名为《国史十六讲》,在形式上分十六个章节,以讲座的形式概述中国历史。章节名称特点鲜明,通过标题读者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各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侧重点。总的来看,作者更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谶纬、清议、玄学,再到宋朝开始继续发展的新儒学,包括有明一代的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都有列专题进行专门叙述。而其他的部分思想文化也间接地在文中提及,即史前和夏商周等思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文化,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及清朝前期的文字狱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史十六讲》里含有作者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无时不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以及灵活的写作技巧。本书包含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作者将中外同时期的文化做比较,也结合了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其研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也使得本书有视野开阔的鲜明特点。以第一讲为例,史前史一般由于枯燥很难激起读者的兴趣,然而作者在第一章中即以对西方人类起源说中的主流观点夏娃理论发出质疑,并且以中国的考古成果进行考证。
这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表明了历史研究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抱着质疑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这样历史研究工作才能不断的有新的突破与进展。此外,本书旁征博引,清晰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对学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个大致的掌握。而且,樊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援引不少诗词及成语典故,使得语言表述更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再次,书中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同时期的比较,在通览全局历史方面有较大的帮助,也对各地读者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解释了中国分封制下的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的区别,指出了两者的不同。此外,也对东林非党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指出朋党与政党的区别。对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与东学传入西方也有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值得注意的地方。
最后,除了重点对文化史的探究外,对政治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论述也是详略得当,重点分明。书中的图片及数据使得论点更为清晰。关键字用黑体标出,更便于读者阅读。诸如论述秦汉时中央集权体制初建的维持方法,解释魏晋风度的特点,分叙唐朝佛教的各派别等等。以黑体字表明论点,并于后文详细分述。这有助于读者把握重点,理清各部分的基本脉络,并且加深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
《国史十六讲》确如先生所说,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但是其简练的文笔却最大的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深入浅出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主次鲜明,重点清晰,对于我们了解以及研究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是史学论文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xx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经典常谈》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说到朱自清先生,往往都会说到《荷塘月色》和《背影》。可我认为《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价值不低于《荷塘月色》《背影》。
朱自清先生在序里说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在那个时代是很受用的。所有人都在求知的路上,而这本书给他们指明了一条路。
这本书与其说是谈经典,不如说是经典导读。朱自清先生用浅明的语言在13篇文章中为我们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介绍的顺序也是由浅入深,所以把《说文解字》放在了第一篇。先理解字义,再去读晦涩难懂的文章。
在第一篇中,详细的介绍了字的由来,字创作发展的过程以及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个条例都举了相关的例子,读起来更加轻松。
第二篇介绍《周易》。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介绍《周易》的背景及创作,而是从“八卦”入手再引出《周易》。通过传说故事介绍了八卦图的由来。同时也补充第一篇介绍了甲骨文的创作及内容【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用刀刻在甲骨上】。之后开始正式介绍《周易》。讲了《周易》成为儒家经典的过程,《周易》的地位等。
第三篇开篇就介绍了《尚书》的地位【是中国最古的记言书】。后面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以及“尚”和“书”单独的解释。讲到了《尚书》的经历,以及为什么是“五经”中残缺最严重的。介绍这些同样用的是故事,生动有趣。最后讲到《尚书》的两个版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以上就是我最近阅读《经典常谈》的随笔,虽然我才阅读了三章,但我已经充分感知到了《经典常谈》的重要性及趣味性。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暑假里匆匆观览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先人留下的许多的文化遗产。这些经典多而难读,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似乎见到了这个,整理了经典,就有了《经典常谈》一书。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等著作,是群经,史,子,集四部中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这样的`次序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说起《说文解字》,原先我家有一本,一直没有人看以至于忘记了家里的这本书,后来有需要就又买了一本,放到书柜里时才发现原来那里已经有一本了。《经典常谈》也是这样,假期里想看一本书,一翻,这个书有两本,不同出版社出版。买了一次还要再买一次,想来这书确实是好书啊,就是没有去读它。经常是买了书不读的大有人在啊。在我们的生活里,慢慢地读书、品味书香已经成为奢侈的事物,大人、小孩读点好书不容易啊。
朱先生的这本书被称为“经典常谈”,其实应该是“经典导读”。众所周知,我国旧时的教育就是读经的教育,读经是唯一的项目,新式教育废止了读经。民国后,虽然有读经运动,但是都失败了。在近年的素质教育浪潮中,逐渐地,读经成为热门项目,如我这般的人,读书的时候没有读经典,做了妈妈后,和孩子一起读,虽然没有国学基础,但是朱先生的经典导读应该算是通俗易懂。书是薄薄的一本,即使一些生僻的文字,读起来也不会费很多时间。所以,建议大家有空读一读,从经典文字中去关注华夏文化,就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经典常谈》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来,从易中天说三国到于丹讲论语的热播,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的流行,国学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可是很多人对国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概知道是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单就国学的古籍而言,已经是浩如烟海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国学爱好者该如何入门?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本《经典常谈》便不可不读。
该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是国学知识和文艺理论最好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也是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全面地呈现了朱自清先生在文艺和国学经典通俗化方面的见解与体悟,各位读者朋友也可以用这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一本好书犹如一壶上等佳酿,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这个假期我被朱自清先生写的《经典常谈》散发出的芬芳所吸引,它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回味无穷。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心中颇为不屑:国学固然精彩,但它的晦涩难懂使不少人望而却步,而我读这本书意义何在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扉页。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朱自清先生竟然把国学写活了,他的语言平实自然,浅明而切实,我情不自禁地一章一章地翻看下去。其中最触动我的当属《辞赋第十一》。
《辞赋第十一》讲的是屈原与《离骚》。一句“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铭记的一个人。”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空。屈原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啊,是一个浮游世外、清白不污的节士啊。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让我体会到了屈原对于楚怀王变心的埋怨。“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馋而怒。”体现了屈原的憋屈与无奈……也许屈原没有错,也许楚怀王也没有错,他们只是遵循自己的本心罢了。
屈原也许感慨过自己生不逢时,若是生在中国强势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在,他也许会欣慰吧。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实力弱小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军事实力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仅仅用了7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的道路。
也许屈原在楚怀王听信谗言时候十分无奈吧,但当今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也不是谁的一言堂了。
可是……可是时光永远的留住了屈原,《离骚》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盛放的烟花。
恍惚了一下,却是释怀了。屈原的爱国情浓厚之深令我汗颜,也令我敬佩。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屈原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我仿佛同古人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就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一接触到“经典”一词,我所存储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与经典隔着一段距离,也可能是因为“经典”“文艺”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经典之与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莲,只可遥望,不可轻嗅。我遇上经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阳春白雪。《周易》、《尚书》、《说文解字》、《史记》等等这些古文经典,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属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触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终于改变了一点我对“经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他的文章素朴缜密,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他是公认的“美文大师”,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欣赏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会沉下心去读。这次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也是一样。 随着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的热播,国学热也一度兴起,越来越多人的开始重视国学文化的研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国人终于不再闷着头往前冲,而是可以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经典文学了。但是,对于这些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听文学大家去讲,对别人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也是心向往之,却不愿静下心来手持素卷去阅读。我想,这还是与我们不知如何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古文有关,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在序中也指出,有很多人为了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做了大量功课,诸如把经典文学直译成白话文,把人吸引到经典的大道上去。他认为《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就是引领读者航到经典海里的一艘船。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常谈,有十三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在第一个章节,作者从仓颉造字开始,我国文字的演变梳理了一遍。
所有国学经典的流传都离不开文字这个媒介,作者从《说文解字》开始,更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还有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都被作者一一解读,并对它们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追溯。这就为读者理清了时间点,以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剖析解读,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文艺十六讲,共有十六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从什么是文学讲述,对于文学一词,一直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作者还在这一部分引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胡适之先生的说法,文学就是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秒。当然这一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所有人的认可。
作者还从古文欣赏谈到教本与写作,为提高写作能力做了注解,让读者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在《诗与幽默》一章中,我看到了诗里的幽默,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含蓄优雅的,也有一些诗是诙谐的,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感受诗里的幽默,也不泛是件趣事。《文艺十六讲》,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你会发现控制文艺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
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使我明白,经典文学也是充满趣味的。愿每个人都畅游经典,与文艺为伴。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薄薄一本素色的小册,我倘徉其中,与几千年的中华经典做了一次浪漫的约会。阳光之下,轻抚这一朵永恒的文化凝聚而成的朝花,嗅得满心的温润冷香。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之一。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他的作品是我国现代白话散文的巅峰,也正是他那如此透彻之至的文化修养造就了他非凡的成绩。为了引领中学生走进哲学与文学的大门,先生特此撰写了《经典常谈》。
全共书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本书抛弃了其他哲学书特有的“架子”,以平易近人的亲切面孔示人。运用优美精炼的词句,将平板枯燥的高深哲学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回想当初,我手捧《经典常谈》,心中的疑惑甚甚至不屑自不必说:这样一本薄书,真的能那样好地写出我国的'文化经典吗?我素来最不喜哲学,一直是敬而远之,因为哲学太过高深玄秘,而我痛恨那种半懂不懂、如坠云雾的感觉。然而,当我抱着如万钧之山的偏见去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我真是太低估朱自清先生了。
-
一起合同网新人必读指南合集:
- 朱自清常谈读后感 | 14只老鼠读后感 | 感恩演讲读后感 | 北宋名家词选讲读后感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匠心独运的生动描写、凄婉别致的用词造句,当真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学术散文集!每一章,我读得如饥似渴,时而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所震撼,时而被凄凄切切低吟“美人迟暮”的屈原所感动,抑或是沉醉于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中,而在《诗经》里流连忘返。在这本书中,我领悟了造字与用字的基本法,浏览了各篇经典的文字介绍,甚至浅学了那么点作赋的技巧,并深深为我国几千年的智慧所折服,开始从心底对哲学产生兴趣。
在散文般亲切温和的语调中,还能深刻地学习哲学文化,本书仿佛闪烁出温润如玉的光辉来,散溢出温凉如水的清冽来。读了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谢谢您,朱自清先生!
先生曾说,《经典常谈》最先是作《国学概论》的。可他认为,他是想用本书引领我们走进经典文化,而不是只读一本书就认为自己已经通透。这太死板了,而且也有违初心。就如同,看过一朵花并不代表看过整个春天,掬起一捧水并不代表捧起了整片海洋,我认为,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本书就如同一枚朴素别致的叶夹在树叶中,靠着它我们才能翻开整本书。
一盏青灯如月,缥缈光影散落在字里行间。永恒的花啊温润的玉,谢谢您,朱自清先生!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
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朱自清先生常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表示赞同,自从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后,我对辞赋《离骚》的感悟越发深刻。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有着爱国忠君之前的楚国大臣,因为君王的昏庸,时局的动乱悲愤写下《离骚》,里面蕴涵着屈原无限的伤心,同时也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一个忧国忧民的贤臣的形象跃然纸上,那句“恐美人之迟暮”更是将楚怀王比作美人,“爱美人”难道不是屈原的真实心境吗?“香草美人”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也是古今忠贞爱国之人的典范。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忠君爱国之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他们都报效祖国,哪怕为国捐躯,可见忠诚爱国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国际形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我们能做些什么维护国家安全的事呢?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无意碰见国家的秘密军事行动时,请用眼睛将这份震撼留存在心底,千万不能拍照上传网络,不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一些破坏国家安全的人趁机获取情报。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维护国家利益,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中国文学经典赋予我们的使命。
那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肺腑之言,激励的不仅是屈原,也激励着我们一代的人。我们不仅要学习“离骚”精神,让它在心里开花结果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叫“离骚”精神代代相传。
当然,《经典常谈》之中不是只有《离骚》,还有《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国学书籍,里面蕴含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精神,让中国文学经典永流传。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我希望有更多人来品读经典。”这是朱自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经典常谈》,如其名,就是先生在谈论讲述我国文化经典,且专门为中学生准备的。先生本意是想让我们多品读经典,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求索探寻的精神。
书中的第一章,是谈论《说文解字》这一经典著作的。先生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汉字的演化,并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探寻的问题:仓颉真的`能一个人造出字吗?用先生的话说就是:“推出一个圣人,方便统一文字”好似醍醐灌顶。在阅读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增长,不光是知识上,还有品格上。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越读下去,越感到我的贫穷,那种精神上的贫穷,一本本经典著作,之前我从未探寻了解,可它们却饱含了多少知识,一篇篇都是精华。想必须如果我全部读完,眼界也不可能那么低。
更令我感慨的是,中华民族拥有那么多前人宝贵的经验,却极少人会去探寻。《说文解字》中,足足包含了九千多字,能组成多少个优美的句子呢?可人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只有三千多字。假如能提升到四千字,文化水平会有多大的提高啊!
时代变迁,现在的中华民族,只有极少数人能有这种精神,这种孜孜不倦求索探寻的精神。中国人才为什么少?少的'就是这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如何去发展,去创新。像那些伟人,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专业上不懈探索?不探索,就不会有成功。平常学习,老师会给你讲课,讲题。但课下,谁不要去探寻,研究题目的意义研究题目的意义,谁不要去不懈的弄懂每一个知识点?不探寻,你的成绩如何提高?
先生为什么写这本书?或许他就是看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忙忙碌碌,只为明天怎么活,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为了如何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先生有感而发,写下此书,希望人们可以去求索,探寻,把自己代入更高的领域,让我们去探寻传统文化经典,之后可以一步步提升自己。
读完此书,你是否也感慨万千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探索求知的精神,探索经典,探索世界,探索更好的未来!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
《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
《常谈文艺十六讲》是一本关于文艺的理论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杨洪涛。该书分为十六讲,每讲都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艺的各个方面,从作品创作到艺术形式,从文学到音乐,几乎囊括了文艺的方方面面。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文艺的认识也得到了一次突破,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文艺的多元性。文艺不仅包括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还涉及到了对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等的反映和抒发。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各个艺术形式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文艺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例如,在第八讲中,作者详细解析了音乐艺术的内涵和表达形式,让我对音乐的魅力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我原本以为文学是最能够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发现每个文艺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都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文艺的各个方面,还深入剖析了文艺的本质和创作方法。在第十二讲中,作者讲述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例如艺术的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等。通过对这些原则的解析,我明白了文艺作品为什么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艺术的真实性使作品具有可信度和可感知性,思想性让作品具备政治、社会意义,艺术性则是作品表达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文学,也适用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对文艺创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和理解了优秀的文艺作品。
这本书还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第十六讲中,作者讲述了中国文艺的变迁和发展。从早期的古代文学到现代文艺的多样化,中国文艺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中国文艺的回顾,我明白了文艺作品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社会需求。只有作品与时俱进,与社会紧密相连,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回响。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也是我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牢记的。
小编认为,读完《常谈文艺十六讲》让我对文艺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文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反映社会的重要媒介。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明白了文艺的多元性、创作方法和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更加欣赏和理解了文艺作品的魅力。这本书是我在文艺道路上的重要启示和指南,也让我对未来的文艺创作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
欲了解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