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范例十八篇)
发布时间:2024-08-07《观沧海》教案(范例十八篇)。
《观沧海》教案 <一>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实景虚景
景物特点景物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日、月、星辰、银河、大海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观沧海》教案 <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 品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 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诗歌品析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六、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思考练习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观沧海》教案 <三>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带度,3、学生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教师注意知道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诗歌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教案《《观沧海》教案设计》。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观沧海》教案 <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庆幸极了,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释: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竦 峙:峙:挺立。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竦:高。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词③词类活用④重点实词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观沧海 翻译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拥抱中。 银河的灿烂,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内。 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注释 ①《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共五部分,开头是“艳”辞(即序曲),下分四解(四章)。此选第一解和第四解。两解的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2(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途经碣石山,作此诗。诗中描写登山观海所见到和想像的雄浑壮丽的景象。沧海,大海(指渤海)。 ③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滦河入渤海口附近,后陷入海中。一说指今河北昌黎县西北之碣石山。 ④澹(dàn)澹:水波动荡。 ⑤竦峙(sǒngzhì):高高直立。竦,通“耸”。 ⑥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⑦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⑧星汉:银河。烂,都像从大海里出来一样。行,运行。其,代指大海。星汉,银河,常用作星辰的总称。 ⑨“幸甚”二句:乐府本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这两句是配乐时附加的歌词,与正文没有直接的关系。意思是: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咏唱自己的志向。幸甚,表示非常庆幸。 赏析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爱诗章”。在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之际,常常“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建安十二年(207),军阀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师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作下此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言明观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廖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临”,登临。“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沧”,水深而呈暗绿色。“沧海”,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诗句,皆为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全景:大海波涛动荡,山岛巍然屹立。“何”,多么,含叹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样子。“何”字用得已极饱满有力,“澹澹”两字更是千锤百炼而得者,着此两字,整个沧海便浑然一色了,若换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显得过于平实,又欠生动,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勾勒耸立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定神细看,瑟瑟秋风中的海竟然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何等雄伟的景象,何等雄浑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笔力!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泣秋风、感伤落英者何其多?晏几道叹息“红叶黄花秋意晚”(《思远人》),耿玉真长恨“玉京人去秋萧索”(《菩萨蛮》),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大开悲秋文学之先声。然,独立寒秋,曹操却极写海的磅礴壮美,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扫悲秋情调,其志凌绝顶以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足见曹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格外渺小,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若”,好象。“星汉”,银河。这四句诗,融想象和夸张为一体,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辞气直有干云之势,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曹操素有“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雅称,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千百年来,曹操之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属合乐时的套语。“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咏志”,用诗歌来抒发志向。通常,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但在此诗中却与诗内容紧密相关,因为诗人写景志在抒发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诗面上写的是海的浩瀚辽阔,气象万千,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一统北中国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气度正大严瑾,诗体高华安雅。其艺术价值尤为值得一谈。 犠莨鄞耸,大处落笔,宏观构象,造境高敞;诗意深远,格调高古,气韵沉雄;措笔秀丽工整,不务铺排词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转和谐,语言流丽、清新隽永。诗人在词语的选择上,如“竦峙、丛生、丰茂、萧瑟、灿烂”等等,大多典要、高华、壮丽。而全诗十四句,除却首尾句明显不对仗外,其他每两句之间多作对仗,因此诵读全诗,觉声调铿锵,雄整而浏亮。 牬送猓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与情为一体。诗中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人情抒发三者历转而下,于自然流转中见朴直蕴藉,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登临的特有心情,从而把景的描绘同情的感发完美结合,可谓“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令人感受鲜明、强烈,体味无穷。加之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更是给写景造成一种“隔”的感觉,人们必须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使全诗显得曲折含蓄,而与诗人的情绪表里一致,映照生辉。这种将诗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加以想象和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诗意,这种提炼精粹、化赋为诗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牐牬耸构思奇巧,别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观”字在诗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诗人的描写、想象、抒情均借此次第展开,结构章法寓于天然浑成之中,风格本色而朴直。 牎豆鄄缀!肥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络绎缤纷,读之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使人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观:欣赏。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其,很。 至:极点。 哉:语气词。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 以:用。 志:理想。 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一、教学准备: 相关时代背景,曹操《步出夏门行》《苦寒行》等诗歌。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心态。 2、结合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精神。 3、结合相关诗歌,了解诗人的气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描写大海的著名诗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毛泽东主席来到秦皇岛后,想起这首诗,挥笔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的名句。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人千古不忘呢?我们来看这首诗。 2、开宗明义,直面主题 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怀胸襟的诗句是什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什么样的胸怀?(包容万物,胸怀宏大) 3、条分缕析,渐入主题 那么诗人在此之前描写了什么景物来衬托这一胸怀呢?请大家读诗歌的前八句,看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归纳一下内容并思考这些描写与诗人宏大胸怀之间的联系。(学生回答,总结) 提示:“日月之行”四句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那么现实中是什么景象?“观沧海”这一题目在诗中如何点明?诗人脚下的碣石山什么样? “东临……竦峙”交代观海的地点及环境。 提示: ①在这几句诗中,有哪些词语的含义与地点相关?(临,登上。竦峙,耸立。均能感受到观海的地点之高。) 创作背景1:走向人生巅峰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建安十年(公元2),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后,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公元2)夏,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率师北征,一战告捷。 总结:此刻,站立于高山之上的曹操统一了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北方,正处于自己人生的巅峰。 ②曹操眼前的大海什么样?(“水何澹澹”,起伏不定)为什么曹操不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描绘大海的广阔或平静,而是描写这样的景象呢?结合背景来看。 补充材料:平定北方的战争经历了整整七年时间,虽然官渡一战获胜,但战胜袁绍及其家族还是极其艰险的。特别是在北方进军的过程中,曹操甚至开挖了两条运河来运送物资。为此,他曾经写下了著名的《苦寒行》来记载这次艰苦的行军过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登上高耸的太行山,陡峭道路艰险难行!羊肠小路弯曲盘旋,车轮颠跛屡次摧折。幽幽深林冷落凄寒,北风哀号催人心碎!) 那么,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的内心有什么关联? 总结:表现出曹操起伏不定的内心。 “树木……涌起”描写眼前的.景物 提示: ③但秋风吹来,从“萧瑟”一词中,你可以发现,眼前郁郁葱葱的一切很快会发生什么变化?(凋零)“洪波涌起”,说明此刻风很大,才能卷起巨浪,刚才还只是起伏不定的大海会在转瞬间涌起巨浪吗?(这是曹操内心的反应)那么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大的浪涛呢? 创作背景2:此刻曹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他获胜之后,他最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年仅37岁。在官渡之战前,由于势力相差悬殊,曹操也曾经犹豫过,是郭嘉帮他分析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优劣之势,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在进军北方的时刻,面对艰难的道路他也曾迟疑过,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给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机,最终使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极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此前他虽然也失败过,但都能东山再起赢得胜利,可此战失利后,他曾几次进兵南下都无功而返,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此失去。赤壁之战败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认为如果郭嘉还在自己不会如此惨败。 总结:眼前的景物让曹操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在飞逝的时光中,曾经茂盛繁华的一切,转瞬间都会凋零、消失。 4、延伸阅读,深究主题 面对变幻无常的生命,曹操又拿出了什么态度?请大家看《步出夏门行》的另一章《龟虽寿》:(学生朗读,并依据注释理解诗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烈士:有节气有壮志的人。盈缩:指寿命。养怡:谓保持身心和乐。) 为什么他会拿出这样的心态?(统一天下的重任还未完成,他还要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我们再来看结尾的几句诗,“日月之行”,还可代表什么?(飞逝的时间)“星汉灿烂”还可代表什么?(浩翰无垠的星空)曹操胸怀博大,他还包容了什么?(时间与万物)他不在意时间的流逝,而带着包容万物的胸襟试图去建立更大的功业。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有什么关联?(是他心态的表现)岛上的景物让他联想起了什么?(时间的飞逝,生命的脆弱)面对这一切,曹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包容时间万物,建立伟业的期望) 我们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曹操亲历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亲眼目睹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因此把重整山河,再现盛世作为自己的责任。尽管在写作《观沧海》时曹操已经步入暮年(曹操时年52岁,终年65岁),但依然是以昂扬的精神试图书写生命新篇章,这才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四、教后记: 《观沧海》已经教过多次,我感觉到,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的诗歌与他本人的政治、军事生涯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了解曹操,对于理解诗歌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曹操诗歌的风格大体是统一的,因此引用其它相关内容的诗歌,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朗读自然是重中之重。在朗读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将朗读的高低起伏与诗歌中诗人心情的起伏对应,以此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平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时也要注意朗读语调的变化,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魅力。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当作于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观:欣赏。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其,很。 至:极点。 哉:语气词。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 以:用。 志:理想。 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大全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原文翻译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与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与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与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与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与“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观沧海》教案 <五>
《观沧海》教案 <六>
《观沧海》教案 <七>
《观沧海》教案 <八>
篇1:观沧海 翻译<\/h2>
篇2:观沧海全文及翻译<\/h2>
篇3:观沧海翻译<\/h2>
篇4:《观沧海》翻译<\/h2>
篇5:观沧海翻译<\/h2>
篇6:观沧海翻译<\/h2>
篇7:观沧海翻译<\/h2>
篇8:《观沧海》原文及翻译<\/h2>
篇9:观沧海原文及翻译<\/h2>
篇10:《观沧海》原文翻译<\/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