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读后感(通用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7-06一座城池读后感(通用十二篇)。
⬭ 一座城池读后感
今天终于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将一座城池看完了,一直不太明白韩寒和郭敬明到底两个人的区别在哪里?读完此书,总算开始对他有了一点了解。
他,外表很帅很酷的年轻小伙子,爱开赛车,有着年轻人的放荡不羁和这个年纪的叛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子,竟从他的笔下写出的文字,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的手笔如此老练到位,在幽默了一把使读者发笑过后,留下的是讽刺二字耐人寻味。可见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如果说高考是一部杀人的机器,那么这个说法我赞同。虽然不绝对,但至少将我们这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压抑得快成神经病了。
韩寒,曾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杀入决赛。决赛时迟到的他竟以杯中窥人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我不能说他是个怪才,但至少是个奇才。
⬭ 一座城池读后感
梧桐树下,
你倾国的容颜,
举世风双的风姿。
文人墨客为你挥下锦绣佳篇,
而你却,
微微一笑,敛去万千光芒。
古朴的城池中,
你身着墨蓝旗袍,
嫣然一笑,万花憔悴。
远远地望你,
亦是一道风景,
冰冷而又美丽。
古城女子的别样,
使人万般的惆怅,
不想去破坏那份美好。
纤尘不染的飘逸,
淡粉色的微笑,
只使人念念念念。
⬭ 一座城池读后感
《一座城池》,有些事是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至少不会发生的那样夸张。惊叹韩寒的讽刺和搞笑能力!看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在疯狂的抢夺一切能拿到的东西,真是令人发指。
更让我吃惊的是,下午和父母出门,车开到一个古玩市场边上,堵车了,而且古玩市场门口许多三轮车都空了,一会儿过去,几个人从前面跑过来,怀抱许多水果,芒果、桃子、葡萄等等,一个个满脸喜色,把水果放到车上就又跑了回去,一会又是满载而归。车终于开动了,原来是地上有许多水果,砸烂的砸烂了,汽车轧烂的轧烂了,剩下不多的可以要得就都被抢走了。从路口右转过去,一路上零星有几个烂西瓜什么的。
其实,是有人在路边摆摊,被城管抓着了,一车的水果都zhōu在地上。这也能叫城管?只会越管越乱,一地的水果谁去收拾?爸爸说能要的水果都烂了虽然浪费,但给城管他们也会吃掉,被拣走也会被吃掉。最后还感叹了一句:中国人这素质啊。我无语。这件事谁都有错,我也不细说了。我可算是亲身体验了书中的激烈场景,无语……
⬭ 一座城池读后感
内容简介:激发心灵潜力,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你就是一座金矿,世界因你而不同。将一张足够大的纸重复对折51次,它的厚度将会是多少?如果我们不经过计算,而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至多说它会很厚。现在让我们来计算一下,以一张普通的纸厚约0.075毫米计算,将它对折51次,也就是乘以2的51次方,就会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168884986公里。翻开地理词典,我们会看到地球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49600000公里——将一张纸对折51次之后的厚度,竟然比这个距离还要遥远!如果我们将自己的人生折叠51次,不也同样能达到一个“成功的厚度”吗?我们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种种内在的潜力,这种潜力只要能唤起一点点,就会从失败走向成功!
自己就是一座金矿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罗兰说过,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地去追求,那就叫做立志。的确,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还是一个残疾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座金矿,只要去挖掘,就能发现其中的无价之宝。这座“金矿”,是由千百万年来人类进化所赋予每个人的特定素质构成的,在后天开掘性的塑造中,它将各自焕发出独特的光泽和能量。之所以是“金矿”,并不是标志着“矿物含量”的“品位”,而是指每个个体的人所能给予世界的独特的奉献——哪怕发出的只是区区嘤声,也确实蕴含着自身独特的音韵。明代庄元臣就在他的《叔苴子·内篇》中说过:“禽虫之鸣,亦有专能,乌之哑哑,鹊之唶唶,蝉之嘒嘒,虫之唧唧,动于天者,人虽欲效之而不能似也。若鹦鹉鸲鹆,失其真而慕为人言,则人固得而胜之矣。”大致是说,各种虫鸟,能呜叫出各自独特的声音最好,而不必像鹦鹉、鸲鹆那样,因师法人言之巧而丧失心声。
自己就是一座金矿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成功是一种生活方式,成功的定义就是:每天在各方面持续不断地进步一点点。世界顶尖成功者自我激励的六大成功法则和誓言:1.决定你必须成为最棒的;2.向最顶尖的人学习;3.与最棒的人交朋友;4.接近最顶尖的人;5.必须做最顶尖的人做的事情;6.你一定会成为最棒的。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成与败、强与弱的差别只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觉和重用自己。
⬭ 一座城池读后感
一声号角划破天空,我吃了一口腥臭的泥土,狼狈地任凭衣衫被枝杈钩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摸索一条出路。我看见那些黄皮肤的人生生咬下一口黄皮肤的肉,接着我被自己绊倒。又是一声号角,切断了我与生命的联系。我自己也是黄皮肤。黎明刚好来到……
我们在一座城里做着这么一个梦,千万人在一座城里也做着这么一个梦,因为恐慌所以反而,然后反抗恰巧成为了遵从。人说,恨即是爱。我们最恨的是自相残杀。
某天我去拜访某领,他说,小朋友,不要总是打扰大人做事情。“啪”,我的博客被封了。因为我打扰了大人做事情,大人是权威,我打扰他就是我不好,必须受到惩罚,让我不能说话,以此附和我是小朋友。大家一起来封杀,就比“大家一起杀人”少了点暴力,多了份血腥。其实,这也不能怪大家,只是环境而已,很
少有人能跳出来指责自己是个坏人。
⬭ 一座城池读后感
《从前有一座丛林》读后感
《从前有一座丛林》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丛林世界。小说中,丛林不仅是物种众多,生命力旺盛的自然环境,更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存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丛林中。这座丛林生态丰富,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生活其中。丛林里的树木参天,太阳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下斑斓的光线,阳光照耀下的树干和树叶散发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光彩。在这个世界里,动物们互相依存,和谐共处。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男孩从小生活在丛林里,他和动物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例如,他和一只聪明并善良的猴子结为了不离不弃的朋友。在猴子的教导下,男孩学会了如何在丛林中寻找食物、建造临时住所以及注意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书中的丛林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更是一个无声而深沉的智慧存在。它赋予了动物们智慧和能量,让它们在这个生存竞争激烈的丛林中找到生存的法则。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动物们聚集在一棵巨大的树下开会商讨的情节。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物们不同的声音和表情流露出对丛林的热爱和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她。正如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可以从自然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各种物种之间相互合作、依存的生态系统如何运作以及各种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
《从前有一座丛林》唤起了我对大自然的巨大敬意和爱护之心。同时,它也提醒我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宜居的地球家园。
总之,《从前有一座丛林》是一本令人陶醉的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丛林世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加深了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启发了我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和保护。我相信它会一直陪伴着我,激励我时刻关注并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 一座城池读后感
刚拿到这本洁白封面的新书,就看见一行小小的英文——The ideal
city,心中幻想着这是怎样的一座城池,繁华的?宁静的?古朴的?美丽的?神奇的?还是其他的天堂般美丽仙境般奇妙的城池?
故事讲述了从学校肄业的“我”因为一次群架事件,和朋友“健叔”从上海逃到了一个城镇。健叔是高我一年的同学,我们住在长江旅馆里,整日在这个城市里闲晃。后来我们认识
了新朋友王超,从此,王超和他的桑塔纳就和我们混在了一起。我们跟着王超去他的学校看姑娘,无意中参与了一次行为艺术,这让我忆起了自杀身亡的同桌和他短暂的爱情。我们仍然在这个城市里闲晃着。我不时做着我的奇特的梦,想着我曾经的女朋友。在一场大雪中,我想起了和姑娘C在一起的事情,我至今不能确定是否真的很喜欢她。我们在雪中出了车祸,而城南响起了爆炸声。我们冲上街头,发现整个城市都疯狂了。在混乱中,我和永久妹妹相遇,我们无目的地奔跑着,而我又想起了C。
幽默风趣的文笔,个性丰满的人物,读完全文,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种满是调侃的语气时时让我忍俊不禁,我最起码笑出声五次,内心微笑更多。
幽默之外更多的是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写出了生活在这个社会低层的人的不辛,揭示的
是这个社会的黑暗面。他只是写,把他这些年来的感悟写出来,这些感悟无法用言语来述说,只能把它们穿插在这个有些沉重的故事里面,人性中丑陋,中国现实社会中不均衡,一些年轻人的盲目,一些官员的腐败,一些社会的病态,在他的这部新书里都表露了出来。
一座城池,这是怎样的一座城池,各种各式的人,自私是人的本性,在这个城池里,在韩寒的笔下都一丝不挂的裸露出来了,
血淋淋的,让人心情沉重,这本书好笑的情节言语不少,可是怎么都让我沉重。
⬭ 一座城池读后感
从他出道一直到现在都是喜欢的,喜欢他的叛逆,他思想的天马行空。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对世界有着独特的理解。
多年来,他一直在成长。他的文笔不华丽,但能刺伤人。他用幽默讽刺世界的黑暗和世界的荒凉。
不断地做他想做的事,让我们有和他一样的叛逆,却没有勇气背叛我们的生活,背叛我们的父母,背叛我们那些坚持嫉妒他的原则的人。
但韩寒不只这些。他一直在追求他的梦想和生活方式。正如他在《就这么漂来漂去》写的,人有喜欢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
他写作,他赛车,他一直在做他喜欢的事。
在他这本新书里,一座城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是他一直崇拜的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钱老是韩寒喜欢的一位作家。有时候能在他的文章里看出一些钱老的影子,钱老号称过目不忘,是一位思维敏捷的作家。韩寒的思维也很敏捷。
一座城池看过来,韩寒所要表达的,我想他个人也不清楚,他只是写,把他这些年来的感悟写出来,这些感悟无法用言语来述说,只能把它们穿插在这个有些沉重的故事里面,人性中丑陋,中国现实社会中不均衡,一些年轻人的盲目,一些**的腐败,一些社会的病态,在他的这部新书里都表露了出来。
看过了,明白了,很沉重,很沉重,像心里某个一直坚守的东西一下坍塌,那个城堡垮了,像他书里最后那一声巨大的**。人性中所有的丑陋都被释放了,只剩下漫无目的的奔跑,我想逃离,逃离生活,逃离这个病态的社会。
宣传时说这是他写作的一个里程碑,我想大概也是,这些年来他成熟了不少,他不会再那样赤露的去批判什么不好,什么好,毕竟他已经23岁了,不小的年纪了,更都是感悟,对生命的感悟。
他书中描述的爱情大多与金钱有关,但他并不认为所有的爱情都是不纯洁的。
在书中的主人公与c的那段的讲述中,他描述了一个单纯的小姑娘和一个有点傻的小子,故事是那样的单纯,读来让人感动。
⬭ 一座城池读后感
韩寒的作品只看过《三重门》,所以是不是《一座城池》是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不明白,但作者自己觉得最喜欢,那就够了。我个人感觉《城池》比《三重门》还是成熟很多的,至少笔锋更加犀利,玩弄起文字来也更加顺畅,而且更贴近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现代人的扭曲的生活。
看看韩寒的书让我想起另一位80后的少年作家郭敬明,只看过《梦里花落知多少》,也不记得《幻城》是看没看完了。还记得那会全班女生传阅《梦里》,因为个个都说熬夜看到三四点,抵不住诱惑也千辛万苦借来看,因为想尝尝彻夜读小说的滋味,所以尽管有很多时间,还是非得在一个晚上看完才睡。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口口声声说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影响我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她们都说看得泪流满面,用掉好几包面纸,搞得几天眼睛浮肿,这点我倒真还学不来。觉得他笔下的故事比韩叙述的小人物的故事要惨烈很多,但是仅此而已,讲述很惨烈的故事并不就是显得青春很残酷,而叙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许就是我们每一天发生的故事,也许平淡无奇,但是犀利的笔锋写出来的就能让人赤裸裸地看见生活的残酷。一句话,故事的残酷没有文字的残酷来得直击人心。而且韩的文章更贴近我们,尽管看起来很多事情荒诞可笑,但是,其实生活就是上演着这些荒诞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觉得好笑,然而这就是每一天真实发生着的,我们看着的经历着的。《一座城池》更贴近生活,医疗,教育,煤矿,工作,现代感情观,自杀,看热闹,哪一个不是我们每一天都在讨论的,只是换个角度换个语气叙述,但是一样的讽刺。
文章多次描述人们争着想去看热闹的情景,而且近乎荒谬近乎疯狂,那些人连命都不顾只为看一眼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别人的事情,并且恨不得事态发展地无可收拾,好看一场好戏。文章描述这群人近乎病态的心理,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当中多数人都是这样,每一天孜孜不倦地想明白别人怎样,最好比自己坏一百倍,自己就觉得特爽,尽管根本和自己无关,每一天都想看好戏上演,看到太平淡的结局会心有不甘,喜欢全部人为了同一件事而方向一致的感觉,尽管根本无法解释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害怕自己离群,害怕当异类,害怕赶不上潮流,就是这样不安,诚惶诚恐地过着每一天。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被这个社会戏弄了,所以我们就应继续戏弄这个社会的别人。”
个人觉得小说里数次叙述的梦境满搞笑,也许纯粹是胡扯,但是梦境的东西本来就是难以解释的,喜欢那些梦境是因为他确实把梦境描述的很梦境,能够说是虚无飘渺也能够说是乱七八糟。
原以为结尾是安排他们离开这座城池的,但是出乎意料,却描述这个城池又陷入一场极度荒谬的灾难中,疯狂的人们做出疯狂的行为,然而“我”明白经过这个晚上一切又会恢复原状的,生活还是原先那个样貌。我再次明白,所谓一座城池,但是是大中国大社会的缩影,不管多么荒谬,也不管我们自己是多么地可笑,我们还是逃离不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只能这样继续走下去,就算不明白是走向哪里。生活如此不牢靠,不明白会突然发生什么,但是我们也只能这样走着。
但是还是有一句话让我觉得是很感性很喜欢的:我们总是用一个瞬间很喜欢一样东西,然后用很多年的时间来拷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样东西。
⬭ 一座城池读后感
这本韩寒所认为满意的作品《一座城池》,我到此刻才读到。时间也算有些晚。读的时候一个人边看边笑,实在忍不住了,便大声笑出来了。幽默幽默幽默,韩式幽默在这本书里又再一次体现的淋漓致尽,并且俘获住了我的心!
一座城池的故事脉络可能不是十分清楚,没有明确的叙述什么,他的作品还是这样,像《长安乱》《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故事从某一个点简单开始,在某一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刻他选取了结束。一点开始和一瞬间的结束却连接起了十分引入的青春故事。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没有个性大的逻辑性,由“我”衍生而出的回忆即使与此刻毫不搭界,但也是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人公轻易回忆,轻易回到现实。或许有人厌恶如此毫无理性的小说,但恰恰我觉得这就是韩寒吸引我的地方。他以自由散漫的结构叙述了几个人的青春,顺便,嘲讽了一些东西。他的自由与勇敢,我钦佩。从他的第一篇文章中,我都为一些气质被吸引了。
《一座城池》里的“我”我想必须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觉得未来是已经安排好的,只是还没有发生,所以每个人都在无限逼近这个时刻而已/他也相信世界上存在的东西都不可怕,你怕的只是自己的想法/文中还有许多关于时间、空间的叙述。巧的很,虽然此刻的教科书上都露出了“唯物主义正确万分”的断定端倪,或者很有意的灌输给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但从我的潜意识中分类,我就应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我想世界之外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力量,他营造了这样一个真实、唯物的世界,一切看起来都是客观、理性的。但有可能,在人类将所有把戏玩尽后,将地球折磨的不像样,一个雄厚声音缓缓说到:该结束了。所有事情然后都结束了嘛。就像一场游戏一样。
最后的叙述是讲述了外面发生了爆炸,将玻璃都震碎了,人们开始抢劫店铺。那边的情节真是幽默,人们的贪婪表现地极限。哦不,或许他想表现的不是贪婪,而是中国人的小市民面貌。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轻巧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面目。“围观心态”(就是凑热闹)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不讲理的道理”也出现多次……韩寒说的很轻巧,也说得很幽默。每当我笑完之后,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悲凉。虽然夸张好笑,但他所嘲讽的确实存在。
最近小时代也很流行。韩寒与郭敬明的比较自然又是一个话题。我欣赏韩寒,但无意嘲讽郭敬明。我觉得他们两个都很清醒,他们都很清楚明白这个社会的弊端黑暗在哪里。韩寒不会选取沉默,他以另种方式时时刻刻都在做抗争,但郭敬明是否能理解他为装糊涂呢。写的文字是那么的不真实虚幻,他是一个很好的经商人,我承认,文字风格也是一个人自己的选取,我们无法干预。但比起郭敬明,韩寒的这份清醒,清醒下的自由与勇敢是我最欣赏的!
⬭ 一座城池读后感
韩寒的小说总是充满着不稳定的因素,《一座城池》如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更如是。他的小说里,作者风格太过突出,所以对于改编者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小说的时候,读者可以闭着眼睛想象我就是韩寒,林夕亡命天涯就是韩寒亡命天涯,他的潇洒和不羁,他的谨小慎微,读者都会从中解读出韩寒的影子。可是当看到电影开头,房祖名站在操场上时,观众难免有短暂的出戏,因为我不是我,你需要重新接纳另外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
开片近十分钟,一直是我的旁白,讲述自己的肄业故事,讲述跟健叔辉煌的创业史,以及一同肄业从待业青年到打架斗殴疑似致人死亡,直到开始踏上逃亡之路才开始进入真正的核心故事。44岁的王太利继《老男孩》之后再度饰演大学生,叔侄两个的逃亡之路注定是一出荒诞而艰辛的小人物抗争史。
《一座城池》看似荒诞,但是在有些人看来确实无比的真实无奈。我一直都觉得《一座城池》本身就是个矛盾的结合体,林夕将自己困在这座城池,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到最后当林夕跟健叔再度回到那个导致他们逃亡的破操场时,旁白说,我终于逃出了自己的一座城池。可是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里,都是在讲述一个乌托邦的故事,在林夕和健叔的眼中,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哪一座存在的城池能够容纳他们。对于长江旅社,他们是过客,对于大荣公寓他们同样是过客,生命里总是处处充满着不安全因素,即使做梦,都总是会被突然袭击,或许这就是迷惘的无处安放的青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可是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最标新立异的代表无异就是韩寒跟郭敬明。关于两个人之间的比较,长此以往以至于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了,可是随着《小时代》掀起的奢靡之风,跟即将上映的《一座城池》,两个人又毋庸置疑的被搬到台前做比较。郭敬明创造的世界纸醉金迷,让所有人意淫仰视,而韩寒创造的世界放荡不羁,有人看到曾经的自己,有人看到想动身却一直未能付诸行动的自己。相比而言,前者让人想要逃离这个世界,而后者,却让人很想跟这个世界谈谈。
当林夕看着自己的妻子挺着大肚子惬意而过时,他扳手指头数日子的样子让人无奈的笑了,啊,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当林夕跟健叔结束一年的逃亡回来选择自首时,派出所竟丝毫查不到在他们眼中那场惊心动魄斗殴的点滴线索,观众看着落魄的俩人苦涩的笑了,逃了一年,不是逃命,而是逃避迷茫的青春。
⬭ 一座城池读后感
读完韩寒的《一座城池》,我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可是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人性中丑陋、中国现实社会中不均衡、一些年轻人的盲目、一些官员的腐败、一些社会的病态,在他的《一座城池》里表露无遗。
两个误认自己犯罪杀了人的“逃窜犯”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一段生活,然后经历这个城市里的人生百态,看到这座城池里的黑暗。
这就是故事的情节,虽然十分简单,可是却如同一个巨大的垃圾桶,里面装着各色各样的垃圾,灰色的生活,灰色的人生。没有希望的,却又让人常常想入非非的世界。充斥着的永远都是无法言诉的、幽默下的沉重,让人捧腹大笑之余,更加多的是沉思。
尤其是结尾,虽然显得有些仓促,但是对无政府主义的描写,也有些深刻。人是不能脱离规则而存立的,失去了束缚那么世界就会乱套。韩寒想表达的也许是,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可言,绝对的自由并不能存立,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本性里有这样适应自由的基因,如果给他们绝对的自由,那么他们所做的事情,所带来的后果是不能预计的。
一座城池,一个畸形社会的缩影,韩寒强烈地抨击构成社会主题的小居民的低素质。本书大量描写了发生一系列事故后“围观者”的心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大荣公寓楼下的杂货商店发生的火灾,群众关心的是看消防车怎么灭火,而不是火是不是会烧着人。在原本很小的火灾中,以一个老太婆的一脸盆水的泼出而结束了这场火灾。而群众居然想出了以老太婆扰乱治安来制止老太婆继续救火。在大火扑灭之后,消防车为了不让围观看如何灭火的观众失望,居然开起消防龙头,而之后十秒钟人群的散开又预示着什么。这一连串精彩的描写不禁使我摇着头想着眼前的一切。
韩寒的《一座城池》用幽默的语言去刻画令人沉重忧伤的社会缩影,正如韩寒亲自提笔写的序言:这部快速而缓慢的,幽默着忧伤的小说,纯粹的是不需言多余的序言的。
-
想了解更多【一座城池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一座城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