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思想总结(经典12篇)_易经的思想总结
发布时间:2024-07-04易经的思想总结(经典12篇)。
〈1〉易经的思想总结
君子以作事谋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迹,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能经众正,可以王矣。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不恒其德,或承其羞。
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君子以懿文德。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2〉易经的思想总结
1、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3、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5、人之所助者,信也。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8、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9、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1、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12、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1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4、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5、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16、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埋,其道光明。
17、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18、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19、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20、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2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22、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3、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24、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5、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26、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27、一阴一阳之谓道。
28、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9、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30、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3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3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3、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34、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5、《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6、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8、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40、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41、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42、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43、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
4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4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46、天地闭,贤人隐。
47、蒙以养正,圣功也。
48、君子以果行育德。
49、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50、君子以作事谋始。
〈3〉易经的思想总结
这一小节的结论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经》的道理,是根据天文的观察而来,根据地球物理的观察而来,根据生物的观察而来,根据人类活动而来,根据中国古代的医理而来,以及人类生命的变化中观察而来。
所以在天就成象,在地就成形,太陽、月亮、星星、山川、河流、圣人要像其物宜,天就以乾卦作代表,太陽就以离卦作代表,地就以坤卦作代表,月亮就以坎卦作代表,震卦代表了雷电,艮卦代表了高山,巽卦代表了气流、空气,兑卦代表了海洋、江 河,一共八个现象,所以叫做八卦。
卦是自然界随处可以看到的现象,不需要科学 仪器的研究,只要你不是瞎子,天体的八个现象,人人都不得可以看得到。所以在天成象,象就是现象,在天体上挂着的现象。
可是在地球上的生物呢?同天体都有关系,在地成形,有形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地球上万物的.变化,乃至人、物的生长,都与自然天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变化见矣,这中间就看出它的变化来了。
《易经》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是一个变的原则。大家千万记住,宇宙间没有不变的事,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东西。而且天天在变,随时在变,随地在变,无一而不变,也不可能不变。
所以我经常告诉年轻人,讲恋爱谈爱情,爱情是会变的呀!天地间很少有真的爱情,爱情是人文自然的产物,也随人为的意识而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不变的,所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学了《易经》,就知道变化的道理,以及变化的必然性。大体上说,我们普通人是随变化而走的,一点都作不了主。圣人呢?懂了这个法则,能领导变化,那了就是超人了。天地间的变化他了如指掌,下一步要怎么变,他都知道了。
譬如一盘食品,端出来是请大家吃的,你不吃它,过会儿主人就收拾走了。你懂得去吃它,那就是你的智慧。吃与不吃你的本事了。所以我常常说,第一等人领导变化;第二等人呢?把握变化;末等人呢?只有跟着变化走了。该变死,就跟着死,该活,就跟着活吧;这是普通人。
所以,懂得《易经》就应该知道领导变,其次变是应变,最末等的人不必谈啦,跟着变化而走,与万物同化而已。我们知道天地宇宙万物随时都在变化之中,但是这一切的变化也都有它的法则——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人与万物都是变化来的。道体变为有形天体时,就有风云雷雨日月星辰等现象;在地球上就有山川动植等等万象的形状。
因此我们研究了《易经》,再看西方的宗教,《圣经》上说,上帝根据他的形象创造了万物。这话没有讲错,是宗教徒们解释错了,这个上帝,这个天,不是天地的天,是形而上的一个法则。
万物的情形,是形而下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是由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说的那个东西变来的,它具有固定的形态。
就是这么一个作用,被宗教家套上宗教的外衣,拿来卖钱混饭吃,乱讲起来了。把那个上帝——形而上的那个不可知,讲得有形有象,以讹传讹,又可怕,又讨厌。说穿了,那都是自然的法则。
譬如我们小时候看章回小说,都晓得凡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天上星宿下凡来的,什么星宿下来变成什么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是从中国文化来的。譬如算命,什么叫算命?是星相学,是性命之学。
真正算命算得好的人,必须要懂得中国的天文,那就会算命了。看相算命叫做星相之学,他的根据是科学的,是根据天文的变化来的。
我们现在算命所用的甲子乙丑四柱,它是代表天体某一星座,在某一年、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候所放射的功能,这个功能影响了地球新生人类的生命。
那么,地球人类在同一秒钟内有多少出生?中国人、外国人同一秒的时间中出生的人,八字都是一样,命运也应该一样吗?不一定!那又是怎么算法呢?算命除了根据星相八字,中间还加了地区、地形等因素;一个孩子生在同一房间,早一秒钟后一秒钟,或者妈妈立着来生、躺着来生,都会有变化,这就很难算了。
所以说,谁能算得准?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有生。算命有没有百分之百准确的?没有!最高最高的准确度也不过百分之九十九,因为那一份形而上的不可知、无法计算,这个道理要懂得。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的道理。这是孔子的报告。
孔子这一篇先把纲要提出来报告,我们明白了这个纲要之后,还要了解先后卦位,对下面这一段才能更透彻地了解。
〈4〉易经的思想总结
总以为《易经》是本算卦的书,自从读了曾仕强教授《易经的智慧》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易经》最初都是阴阳相对,至周文王时,才演变成64卦,重于占卦之用。六千年前,我国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人民一穷二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大自然的威力明显压倒了弱小的人类,因此可以预测未来吉凶的“预测学”就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中华伟大的部族首领“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总结宇宙万物的生息规
律,创建了一套占卜未来的学问,叫做“八卦”(包括: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卦象)。伏羲利用火来烧乌龟壳,观察龟壳焚烧后裂缝的特点,把裂缝特点“映射”为八卦中的某一卦,并按照一定的卦义来预测事情的吉凶。
在懵懵懂懂的原始社会里,“八卦”在被发明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各种事
情起到了很大的“自圆其说”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当汉字体系成熟以后,“八卦”由于机理过于简单而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高层次文化需求。
为了解决“八卦”的单纯性,使之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人类文化层面需要--
三千年前,周文王利用坐牢的“空闲时间”写了一本书,名叫《周易》--周文王把八卦中的卦象两两相加,用“叠罗汉”的方法对八卦进行叠加,之后排列组合,演绎出了“六十四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八卦”变成了《易经》。
易学则是中国文化的缘起,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了解易经、易图、易学,有助于我们掌握易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结构和中华文明传承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分析成功、面对失败,有助于我们的生活、事业和人生规划,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分析未来、把握今天。同样,易学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易经》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因此,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1.简易
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準化、资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结构、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
2.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產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构和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结构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变易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易经?乾卦》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其含义是天道循环,君子应当像天道一样周而复始,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其中也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
作为人应当自强自立,既要进步又要学会进步,在进步中掌握规律以最佳的状态,借助外力去达到完美的结果。卦辞又说“初九,潜龙勿用”,这里的勿用不是没有用,而是要如何用,它告诫人们掌握正确的方法,把握最佳的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企业的发展道理相同,通过对企业架构的分析,确立管理模式,合理统筹员工。特别是在一个企业的初期,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未来趋势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要学会“潜龙勿用“,当时机成熟后才会“飞龙在天”大展宏图。
易学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其中涉及企业管理与发展的认知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
易即变革,易即创新,易即发展,易即和谐,大道自然。通过研习易学,我们可以在继承和回归易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和突破西方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哲学思维的历史局限和知识缺陷,建立起更符合人性伦理、社会发展和生命运动的自然本源的易学思维、管理模式,进而探索自然管理法则,解析企业组织,建立全息的创新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战略决策、组织变革、创新管理、危机管理、人本管理、情商管理、和谐管理建立起新的理论平台,为企业、政府等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创新和发展,提供简单易行、科学实用的组织诊断和管理模型,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战略管理工具。
〈5〉易经的思想总结
总以为《易经》是本算卦的书,自从读了曾仕强教授《易经的智慧》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易经》最初都是阴阳相对,至周文王时,才演变成64卦,重于占卦之用。六千年前,我国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人民一穷二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大自然的威力明显压倒了弱小的人类,因此可以预测未来吉凶的“预测学”就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中华伟大的部族首领“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总结宇宙万物的生息规律,创建了一套占卜未来的学问,叫做“八卦”(包括: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卦象)。伏羲利用火来烧乌龟壳,观察龟壳焚烧后裂缝的特点,把裂缝特点“映射”为八卦中的某一卦,并按照一定的卦义来预测事情的吉凶。
在懵懵懂懂的原始社会里,“八卦”在被发明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各种事情起到了很大的“自圆其说”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当汉字体系成熟以后,“八卦”由于机理过于简单而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高层次文化需求。
为了解决“八卦”的单纯性,使之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人类文化层面需要--三千年前,周文王利用坐牢的“空闲时间”写了一本书,名叫《周易》--周文王把八卦中的卦象两两相加,用“叠罗汉”的方法对八卦进行叠加,之后排列组合,演绎出了“六十四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八卦”变成了《易经》。
易学则是中国文化的缘起,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了解易经、易图、易学,有助于我们掌握易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结构和中华文明传承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分析成功、面对失败,有助于我们的生活、事业和人生规划,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分析未来、把握今天。同样,易学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易经》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因此,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1.简易
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準化、资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结构、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
2.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產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构和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结构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变易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易经?乾卦》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其含义是天道循环,君子应当像天道一样周而复始,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其中也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
作为人应当自强自立,既要进步又要学会进步,在进步中掌握规律以最佳的状态,借助外力去达到完美的结果。卦辞又说“初九,潜龙勿用”,这里的勿用不是没有用,而是要如何用,它告诫人们掌握正确的方法,把握最佳的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企业的发展道理相同,通过对企业架构的分析,确立管理模式,合理统筹员工。特别是在一个企业的初期,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未来趋势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要学会“潜龙勿用“,当时机成熟后才会“飞龙在天”大展宏图。
易学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其中涉及企业管理与发展的认知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
易即变革,易即创新,易即发展,易即和谐,大道自然。通过研习易学,我们可以在继承和回归易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和突破西方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哲学思维的历史局限和知识缺陷,建立起更符合人性伦理、社会发展和生命运动的自然本源的易学思维、管理模式,进而探索自然管理法则,解析企业组织,建立全息的创新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战略决策、组织变革、创新管理、危机管理、人本管理、情商管理、和谐管理建立起新的理论平台,为企业、政府等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创新和发展,提供简单易行、科学实用的组织诊断和管理模型,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战略管理工具。
〈6〉易经的思想总结
1、三一大有 三二得睽 三三得离 三四噬嗑三五得鼎 三六未济 三七得旅 三八得晋
2、二一得夬 二二得兑 二三得革 二四得随二五大过 二六得困 二七得咸 二八得萃
3、五一小畜 五二中孚 五三家人 五四得益五五为巽 五六得涣 五七得渐 五八得观
4、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5、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6、《易经》,天地万物变易之学。易是变化,经是道理。探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真理,进而引及人事,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7、八一得泰 八二得临 八三明夷 八四得复八五得升 八六得师 八七得谦 八八得坤
8、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9、《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10、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11、《易经》从头到尾都在讲解做人的道理,自始至终强调的都是个人自身的修为,顺乎天道,反省自身,提高自己的德和行,才能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能改变你命运的人只有你自己,这是《易经》的一条根本法则,
12、翻译成白话,“万事万物随时位变化而好像没有固定,六爻循环变动,上下移动而好像没有规则;阳刚与阴柔相互交替变化,好像没有原则,其实是唯有变化,才能适应发展。”这是对变易非常恰当的阐述。
13、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14、天助自助者。
15、《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16、周易来源甚早,自连山,归藏。具河图,洛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五行生克冲合中,展现阴阳互用的辩证法思想。
17、教人厚德博载物,
18、政治、文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19、六十四卦简易口诀
20、三百八十四爻。
21、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22、易经,没有核心思想,易经,来到地球,被,华夏民族先人,发现,发扬,光大,的,作用,就是,为了华夏民族一路走好,走下去,而,不犯大错,知,道,行,事,以,德,承,道!!!!!!!!!!
23、易经教人进的修业的思想,讲宇宙规律的书,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24、《易经》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
25、一一得乾 一二得履 一三同人 一四无妄 一五得垢 一六得讼 一七得遁 一八得否
26、六一得需 六二得节 六三既济 六四得屯六五得井 六六得坎 六七得骞 六八得比
27、、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28、不易、易简。
29、《易经》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0、《易经》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经典,两千多年以来,是我们研究和传承的不朽之作,它是最早的”辩证法”,它是讲”自然规律”,及自然界中的万物及人类发展中,两面性,既”天,地,阴,阳,开,合……”等,揭示自然规律的盛衰,物极必反,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暖花开,夏雨冬雪,这些自然现象。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告诉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尽力做到”天人合一”,一件事情,既看到它的益处,也要看到它的不足,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易经》既高深,又普通,高深到,人们研究两千多年,还是没有研究透。说它普通,就是”大道至简”,我们普通人,也知道其中的”自然规律”,比如”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等等。虽然在一些人眼中《易经》,被当成了”算卦”的书,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易经》的辩证思维方式,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是有很好”启迪,警示”作用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理解,感悟,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只要我们每个人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尽力而为就行了。(一家之言,难免偏面,望大家批评指正)2019/10/18/于北京
31、易经,易字拆开是一个日,一个月,就是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平衡,讲的是宇宙大自然的规律。
32、而八字算命恰恰打破了这条法则,他让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寄托在算命先生身上,寄托在画符念咒风水起名择日剖腹产等旁门左道上,使众生丧失了自己的心性,失去了自我,这是灵魂的窃取,你说这个罪过有多大?
33、教人自强不息
34、《系辞下》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35、七一大畜 七二得损 七三得贲 七四得颐七五处盅 七六得蒙 七七得艮 七八得剥
36、四一大壮 四二归妹 四三得丰 四四得震四五得恒 四六得解 四七小过 四八得豫
37、教人惩愤窒欲,教人谦虚谨慎,
38、《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39、我理解的是易经无思想中心。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O』!无它即可(阴),有它也可(阳)。我为我所用者从最容易开始。
40、六十四卦《卦象次序》口诀:
41、易经必背口诀:
42、在世间无时无刻的变化中,唯有变化是不变的,这叫不易。也有人解释说,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二者意思一样。
43、乾天刚建,自强不息。坤地方直,厚德载物。水积雷响,屯积助长。山下流水,启蒙德育。水在天上,需等饮食。天升水落,讼兴不争。地下藏水,师出有名。水漫于地,密交亲比。风行天上,小畜积雨。天下有泽,和悦慎履。
44、易者,不变,变易也。阴阳五行是易学的核心思想,是道家解释万千世界的金钥匙。
45、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这叫变易。
46、朱熹卦序歌
47、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48、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49、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核心思想,核心思想就是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
50、柔相济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其实,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军事家也都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51、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百姓用为占卜事象。
52、八卦为基础,逐个搭配,八八得六十四。所以六十四卦!
〈7〉易经的思想总结
1、何为阴阳
2、卦有何用
3、易经的智慧—144集
4、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5、当秦朝几乎把所有书都烧掉的时候,我们很庆幸《易经》这本书没有被烧掉。为什么?因为有人告诉秦始皇,说《易经》这本书不值得烧,因为它是占卜的书,让老百姓用一用也无妨,何必烧它呢?秦始皇就说,既然是没有用的书,那就不要烧了。正是因为《易经》逃过了秦火这一大劫,所以更多人就认为《易经》真神,能算到自己可以躲过秦火这一劫。这是后人演绎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得很广,但是我们劝各位不要相信这些。
6、不要认为老天爷会保佑你,绝对没有这种事情。那个“自”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这句话是说“你自己努力,老天就会帮助你”,要把人跟天联系起来。我想这也是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人跟天联系在一起,叫做天人合一。老天只帮助应该帮助的人,不会帮助不应该帮助的人,这叫自然规律。老天绝不会因为你多拜就保佑你,那样跟贿赂有什么两样?如果连老天都可以送送礼就被打动,可以多拜几次就保佑你,那老天算什么呢?贪官污吏而已!所以,老天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老天会说,你好好做,我就按照自然的道理帮助你;你不好好做,我也会按照自然的道理收拾你,我怎么会有私心呢?
7、曾仕强教授指出,不管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过分相信就是迷信。自古以来,《易经》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占卜的书,但是占卜对未来的预测为什么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理解占卜的作用呢?
8、《易经的奥秘》一共2本,通常情况下,《易经的奥秘》和《易经的智慧》是一起的,就是卖书,也是一起按套装卖。
9、其他易经相关内容:
10、一个人不能为了结果才去做事情,因为一问结果,做事的动机就不纯正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就算不能赚到钱,也要去做,这样才对。如果只是有利可图才去做,那就已经是小人了。从这点来分析,我们就知道现在社会中的很多观念,其实是不合乎《易经》的道理的,也就是不合乎自然的道理。
11、一个人做事情,不能问结果怎样才去做。一个男人要娶一个太太,可不可以先想一想娶到她就可以得到女方三千万家产?不可以,决不能动这个脑筋!可不可以考虑娶她是因为将来她会帮你成功?也不可以。这些动机都是不对的。
12、曾仕强易经
13、这里可以下载,下载工具建议用快车,希望能帮到您
14、天底下只有一个道理,就叫自然律。人顺着自然的道理去走,就能吉无不利;不按照自然的道理去走,迟早有凶有祸,这是必然的。所以说,很多书上把“自天佑之”解释为“来自上天的保佑”是不对的。上天凭什么保佑你?老天又没有手没有脚,也没有嘴巴。自然是各种现象的一种循环往复,一种变化,并没有神在里面。你自己争气,自己走正道,自己守规矩,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会在旁边帮助你。这不是老天对你好,而是顺着自然律在走。就像你搭上这班火车,自然会到达成都,你搭上那班火车,自然会到达西安一样,是同样的道理。
15、易经的妙用—2集
16、命就是人在宇宙自然中潜在的自然规律,就是命加运气。
17、破解命运
18、命当然可以算,但要有正确的观念。如果说希望算得准的,这是没出息的人,只会按照命来走。如果想算不准的,说明你了不起,创造性很强。命测不准是正常的。固定的事物,能测准,变化的事物,富有生命的,测不准。
19、道德经与人生
20、易经六十四卦朗诵合集
21、《易经》的四大功能,就是象、数、理、占。什么是象呢?天文、地理都是象。而《易经》中的数,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定数,它是活的。理又是什么意思呢?理就是推理,它跟科学最接近。那么,占卜是不是一种迷信呢?
22、易经的奥秘第四个功能是占卜。《易经》里面有很多吉、凶,那就是占卜的用语,你可能占出来是“吉”,也可能占出来是“凶”。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易经》主张命定论,其实他们都错了。《易经》不主张命定论,它里面最常用的字是“如”。“如”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如果这样,你会怎么样;如果那样,你会怎么样。《易经》的吉凶是有条件,是可以变动的。会占卜的人不会铁口直断,凡是铁口直断的都是不太会占卜的人,可是我们现在就喜欢那种铁口直断的人。因为占卜时搞得神神秘秘的,然后铁口直断地说结果就是这样,就可以收钱了。但是你按照《易经》的道理讲,如果这样做结果会是吉,如果那样做结果会是凶,大家就认为你不过是讲道理而已,谁还肯交钱呢?这就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
23、占卜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都会说,占卜就是要知道结果,这就全错了。
24、汉代以后,《易经》就分成两派。一派是讲易理,就是把《易经》哲学化,把《易经》看成是一种哲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取法的对象就是自然,是从自然里面归纳出的道理。另一派是讲相术,就是专门来算卦或者占卜的。
25、曾仕强:
26、易经的奥秘—15集
27、第十二集:破解命运
28、《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相应的爻辞,学者们认为,这些爻辞所讲的都是治国育民的道理,而用《易经》来算命的人则说,这些爻辞就是你未来的命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爻辞呢?
29、易经与企业决策管理
30、《易经》把宇宙所有的事情划分成六十四种代表情境,就是六十四卦。当你卜到某一个卦时,你就知道自己现正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再去查那个卦,它会告诉你,在这种情境下你要注意哪些,然后你就照那样去做,知所警惕,当然可以趋利避害。所以《易经》是用来查的,而不是拿来预知结果的。用占卜来学习每一个卦,是正常的。用占卜来给自己做人做事多一种参考,也是合理的。占卜以后就绝对听它的,这种态度不对。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一个可能的结果做参考,这样理解和应用《易经》,才是懂得占卜的人。
31、易经的奥秘第二,没办法决定的时候可以卜。古代的时候,当大臣们深思熟虑,想尽一切办法,最后还是不能下决定的时候,可以占卜。如果有明确的意向和决定的方向,是不可以占卜的。
32、《易经的智慧》就是把《易经》64卦讲解的很清楚,64卦的排列和《易经》的64卦的排列是不一样的。《易经的奥秘》是把《易经》的原理详细的讲解,能够让人看得懂,能理解,会运用。此外,还有《人性的奥秘》等。
33、老子的人生智慧—12集
34、我们把历史翻开来看,在夏、商、周的时代,民智未开,《易经》被用来占卜,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时的占卜是有条件的。
35、易经的奥秘第一个功能是象。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看象,是有道理的,因为天文、地理都是象,天文是天的象,地理是地的象,看天文、看地理都是看象。天有天文,地有地理,同样,人有人相,这个相是假不了的。因为人的相是由心来决定的,心决定相的转换,叫做相随心转。心转了,人的相就跟着心变了,所以人的相貌是时时刻刻在变的。不要以为自己的舌头伸出来就一定很直很正,你可以拿镜子对着自己,伸出舌头看看,能够伸得很直就不错了。很多人一伸出来,不是歪左边就是歪右边,这种舌头伸出来就歪的人,心已经不正了,他已经变了,要靠自己来调正,不可能靠医生。你要正正心,调一调。正心很重要,心一正,五官就都正了。由这些你就明白,看相不是迷信;不会看相的人乱讲,或者会看一点点的人,用它来骗财骗色,那才叫迷信。这个观念大家要搞清楚。
36、何为太极
37、易经的奥秘第二个功能是数。《易经》的数,不是数学。数学是死的,《易经》的数是活的。如果说一切有定数,大多数人听了会很反感,会说这是宿命论,其实错了。定数是指最后的结果。比如,考试最后只得分,那这个就是定数,老师给的成绩定了就是定数,谁也不能改。所以定数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过程怎么会定呢?任何过程都是变化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加加减减,总成绩及格了,这是最后的定数,不及格也是最后的定数。所以说,定数是讲最后,不是讲过程。
38、姜子牙的人生智慧
39、百家讲坛曾仕强讲《易经的奥秘》1-15集(完)
40、揭开算命神秘的面纱,无论是风水还是命运,都是一种客观规律,而《易经》所揭示的,正是宇宙人生所潜在的这种共同的客观规律。
41、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不管你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再信下去就是迷信了。迷信是程度问题,而不是说哪个东西是迷信。天底下哪有迷信这种东西?人信得超过了应有的度就是迷信,信到差不多就不叫迷信。
42、何谓易经
43、无论是谁人的命都有这三个特性:创造性:否则文明从何而来。自主性:人想的都不一样。局限性:多少科学家想突破多少难题,没有实现。人生的命有可控的,有不可控的,当不可控的时候,就是无可奈何,就是命,就是局限性。
44、《易经》的智慧我们中国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公。关公没有成功,但是我们却拜他。我们中国人崇拜什么样的人?崇拜做有价值事情的人。关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忠义的楷模,我们拜关公是拜他的忠义,不是拜他的丰功伟绩。所以,会拜关公的人是用自己的忠义跟关公的忠义互动。我们只不过是借由拜关公,激发出自己的忠义,让自己向忠义的方向去努力。
45、解读坤卦
46、善易不卜
47、《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部分人都解释错了,认为是有来自上天的保佑,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吉祥,都不会不利。
48、乾坤人生
49、易有三义
50、八卦成图
51、《易经》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这是谁都不会否认的。
52、易经与人生
53、易经的奥秘第三,占卜完以后不一定要听。如果占卜完了,就完全百分百地听信占卜的结果,那就是命定论。
54、何为八卦
55、古人云:不学《诗经》不会说话,不学《易经》不会卜卦。自古以来,《易经》就被定位成一部占卜的书,因为人们对占卜的盲目相信,《易经》不仅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恶名。那么《易经》为什么会成为一部占卜的书呢?
56、易经与家庭
57、解读乾卦
58、易经的奥秘第三个功能是理。《易经》的理是推理,其实它跟科学最接近。一个人按照道理去推,他就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占卜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因为那个“理”是固定的,所以照着理去做事的结果也应该是固定的,这没什么神奇,而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形势到这里,结果就一定是这样的;顺着道理去走,最后就是这样子。这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难。
59、易经的奥秘第一,只能占国家的大事。占卜国家要不要战争,今年会不会风调雨顺,会不会国泰民安,会有什么变故,这个可以。但不能占你的这个股票会不会赚钱,不可以占自己的私利。
60、《易经》的智慧说实在话,老天不会保佑任何人。老天就是自然,自然怎么会保佑任何人呢?它如果保佑了这边,就保佑不了那边。自然就是这边该下雨就下雨,那边该干旱就干旱,它跟仁不仁完全没有关系。老天如果保佑任何人,那就是偏心,就是不公平。老天是该下雨就下雨,该出太阳就出太阳,该刮风就刮风,不管你有什么反应。
61、目录二:曾仕强道德经系列
62、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多一种参考。
63、卦的象数理
64、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了许多关于占卜的故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遇到事情总喜欢卜一卦,可是卜的卦有时候灵,有时候就不灵。既然卜卦的结果并不一定正确,人们为什么还要卜卦?卜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65、超越吉凶
66、易经的奥秘第七集善易不卜
67、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68、详解易经64卦-大道易行
69、不管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过分相信就是迷信。
70、一棵树,它能长就长,从来没有想到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如果树想到长大以后会怎么样,那它就宁可不长了,因为长大后一定会被砍掉。任何人只要想到结果,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因为人生的结果是一模一样,非常平等的,就是一口棺材而已。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共同目标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历程,有例外吗?好像没有。如果你想得很长远,想到最后都是死,那就什么都不要做了。这样是死,那样也是死,那干脆现在就死了算了,这种观念显然是不对的。
71、姜太公是辅助周朝建国的军师,当时武王想要伐纣,犹豫不决,就去占卜,结果卜了一个不好的卦。姜太公劝说武王不可以相信那个卦,因为整个情势对西周是有利的,不能因为占卜的结果而丧失良好的机会。最后周武王出兵,果然把商纣灭掉,建立了周朝。姜太公的时代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他当时就说,占卜是用蓍草,是用龟壳,人不靠自己的脑筋去想,而去相信这些龟壳和蓍草,那不是很奇怪吗?姜太公当时就明白这个道理。
72、道德经的奥秘—21集
73、经过我几十年的观察,命:就是先天带来的人生规划。尽人事:后天的规划尽量做好,听天命:配合先天的规划到什么程度。二者吻合。命一定好。二者矛盾,你的人生就太劳累,很难操作。每个人的命有不同的范围,纵然你有再大的表现,也超不出这个范围。
〈8〉易经的思想总结
《易经》是“群经之首,万思之源”,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乾卦的“自强不息”,坤卦的“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探究《易经》者成千上万,显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关注。
《易经》的由来
我们平时讲《易经》,亦称《周易》。其实《易经》是个统称,分为三部《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周易》只是周朝时期的《易经》,前面的两部在历史的洪流中丢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所以《周易》和《易经》这两个词现在通用,但是从源头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夏代时期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为什么选择“艮挂”为第一卦?艮,代表山。古时西北高山众多,古人想像山是最重要的,于是“艮卦”被放在了首位。到了商代,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发现大地很重要,五谷杂粮都是从大地里产生的,所以把“坤卦”放在《归藏易》首位。到了周代,人们则认为天很重要,所以把“乾卦”放在了《周易》首位。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朝、周代;周全;周转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不易、对易等不同解释。《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说明《周易》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由哪个人写了这本书,现在著书都有作者,而《周易》的作者不详。历史上认为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开始画八卦时就是“一画开天”,充满阳刚之气,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伏羲的智慧恰恰来自于个人的发现和智慧。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剧,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在了如何连接昨天与今天的剧情,少了思考,那基本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的智慧是要在静修中产生的。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一定要守戒才能入定。由“定”才能够生“慧”,一分定生一分慧。伏羲画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时,又据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后在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易经》的哲学解读,作了《易传》。自此,《易经》有了两大板块——《易经》本经与《易传》,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化。
《易经》的表达系统
《易经》与其他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文字以外还有符号、图形。《易经》有三大表达系统:符号系统、图表系统、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最基本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间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就是“两仪”。
“两仪”通常指“阴阳”,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中国人对于“阴阳”的看法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不断转换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之间是曲线的形式,可以印证中国文化是曲线文化,我们讲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铺垫,然后再说实质,而不像西方表达得那样直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易经》除了符号系统之外,还有图表系统,像《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这些主要是用图表来阐述易理易数。这里的《河图》和《洛书》,据说当年伏羲看到黄河里面的河马背上驮着图,即是《河图》,而大禹看到洛水里乌龟背上驮着书,也就成就了《洛书》,两者被称之为“天书”。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
,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
,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9〉易经的思想总结
大道無象,唯易為始
--《易經》讀書心得
大道至簡,雖易卻包羅萬象。大道無象,從易能明白本心。《易經》作為我國最古老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讀《易經》,我們能更好的思考人生,思考自己。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教、文字、數術、哲學等產生了重要影響。《易經》中提出的陰陽八卦學說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之一,被稱為道家“三玄之一”。《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稱為“群經之首”。《易經》強調與時諧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重要來源。《易經》回答了許多哲學方面的問題,是真正一分為二的觀點,《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範疇的先聲,對後世影響深遠。
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自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無外乎“理、象、數”三個要點。用現代的觀點,“理”就類似哲學的範疇,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規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理它的變化過程,從而得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和後果。
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易經》從乾坤二
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循此而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易經》八卦關乎人生命理,懂《易經》,掌握其中的規律,相當於掌握自己的命運,趨吉避凶乃人之天性,雖然命運存在不可控的部分,但懂得《易經》,讓我們能夠更多的把握人生的可控部分,讓有限的人生盡可能的精彩。
孔子學習《易經》之後說:“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說:“善《易》者不蔔。”由此可見,真正讀懂《易經》的人,不是用它來占卜的,但是這本自古流傳的“蔔筮”的書,不占卜又用來做什麼呢?《易經》的流派分為義理派和象數派,前者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後者則是將周易應用於占卜和計算。周易無所不包,以《易經太極圖》《太極球》《無極球》的迭加圖,構建大自然與宇宙本體的模型,這與後世的研究驚人的相似。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思想是“天人合一”,這一思維模式是《易》所開啟的,先秦的思想家多吸收《易》的思想,建立各自的思想理論體系。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八種性質也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表示,它們共同組成了八卦。八卦,分為先天伏羲八卦和後天文王八卦兩種。先天八卦:乾
一、兌
二、離
三、震
四、巽
五、坎
六、艮
七、坤八。後天八卦:坎
一、坤
二、震
三、巽四、五為中宮,乾
六、兌
七、艮
八、離九。作為兩種不同的八卦形式,以之為依託的其他理論也有不同,形成的關於《易經》八卦理論就更加複
雜與多樣化。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來源於《易經》,如今已被我們耳熟能詳,它告訴我們人應該自強不息,努力奮鬥。而且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實現人的存在。“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上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時”指與時勢一致。《易經》認為,人要學會識時之義,知時之行,用時之機,待時而動,觀時之變,時行時止。這種主動適應性,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易經》分為《經》《傳》兩個部分,《經》分《上經》《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合六十四卦。《傳》一共有七種十篇,分別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總體哲學思想是“陰陽”,根本精神是“生生之謂易”,辯證法則是“通變致久”。《易經》告訴我們要懂得變通,對待事物要一分為二來看待,而且事物的發展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是這最後的終結也另一新的開始。《易經》認為萬物都是變化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人就應該去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才能保持長久。
《易經》在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上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它對
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對道家、儒家等流派的思想有指導作用,是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同時對我們自身的發展也有著指導作用。它告訴我們應該自強不息,適時而變,一分為二地思考問題,明確“中”“時”的人生哲學,遵循天道的規則,不違天逆常,學會應變之道,時行時止。《易經》對我們自身發展的指導作用也不可小視,因此讀《易經》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讀完我很有收穫。
大道無象,天道緲緲,但是讀《易經》,我們能夠遵循天道的規律,適應萬物變化的形勢,合理地發展自身,完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10〉易经的思想总结
一、关于认识论的句子
1.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
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 不知常,妄作凶。
【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3.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5.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译文】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8. 物壮则老。
【译文】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9.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10.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译文】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11. 固至誉无誉。
【译文】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12.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13.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交冲下而成新的和谐体。
1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1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不停地动作可以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
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
17.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
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
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9.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
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20. 祸莫大于轻敌。
【译文】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
21.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
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22.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译文】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23.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供奉给
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二、关于人生观的句子
1.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失去。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私?反而可以
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
4.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时。
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译文】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译文】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把宠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样重要。
8.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9.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保持纯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欲。
10.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执着于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11.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12. 知其雄,守其雌。
【译文】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
1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明智,能认识自己才是聪明。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知道满
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
14.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之。
【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
大加嘲笑。
15.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文】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16.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7.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
杂的事,终身都不可救治。
18.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译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心。
19.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只有总想表现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夸夸其谈,而这种人才是“不知”
之人。
21.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
前面。
22.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
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23.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
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24.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译文】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25.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26.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2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
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三、关于政治主张的句子
1.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以“无为”的方式治理政事,就没有不天下太平的。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
"来看待。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政令越是繁多,越是行不通、失败的越快,不如持守虚静。
4. 悠兮,其贵言。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
5. 希言自然。
【译文】少发圣言号令扰民,就可以任运自然。
6.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译文】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执,所以不会被抛弃。
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译文】治理天下就要立制度而定名分,名分既已有了,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
险。
8.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译文】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
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弄。
10.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也。
【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
11.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译文】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们的后面。
12.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3.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1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11〉易经的思想总结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也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
“易”字也有多义: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③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从文字学看,“易”字的构成是“日”、“月”。“易”上为“日”。
④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⑦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有说“易”的甲骨文为 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
⑧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
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
2.时时在变易之中;
3.又保持一种恒常。
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12〉易经的思想总结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孔子说“天数五,地数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数也是五;乃至佛学所讲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及五蕴“色、受、想、行、识”等等都是五,是同一个数理哲学来的。天数五位,地数五位,各位相加减后就又不同了。“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单数归到单数里边,双数归到双数里边,另外又是一个结论。总和的数字不同,天数是二十五,“一、三、五、七、九”相加为二十五。所以孔子说,天数二十有五,构成了我们农业社会二十四个节气。譬如今天是陰历三月二十七,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但是台湾的清明不作数,既不清也不明,这是闲话。
“二、四、六、八、十”相加为三十,这就是“地数三十”,讲地球与月亮的关系。古人为什么三十天叫一个月,就是这个道理。五天叫一候,三候就是一气,两气就是一节。
一年有七十二个侯,叫气候;二十四个节气:清明呀、小满呀、白露呀、冬至呀……这二十四个节气在我们农村很有用处。每一个节气,各地区都有一些歌决,很准的!我很想把它收集起来。
譬如“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北方的话。就是在惊蛰这天打雷的话,一定丰收,米像泥巴那么贱。“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有雨,便少疾病。但是各地不同。哪个时候涨潮,哪个时候退潮,都准得很。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祖宗们一个一个留下来的经验。台湾也有台湾的说法。大家如果能够把它收集起来很有用处,不要等到老年人死光了,以后便没有人知道了。
古人留下来的经验,甚至比气象台还要准确。《易经》几千年前便说出这些数字,天地之数相加五十有五,这个五十有五很严重,“此所以成鬼神而行变化也”,连鬼神都逃不出这五十五个数的范围。所以真能够懂了数理哲学,鬼神都逃不出你的手了。“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真正厉害的数字是五,这是讲数理的基础。
中国过去卜卦不是迷信,是依据数理哲学来的。古代用蓍草来卜卦。“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真正用的是五十根。为什么只用五下根来卜呢?因为那五根基本数是不能动的。等于天体上的太陽、月亮,这五星是不须动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卦。”
“大衍之数五十”。衍就是衍绎。所以卜卦用五十根蓍草。当你拿五十根蓍草一摇,默祷完了,便从五十根中抽出来一根放在一边不用。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用五十)。如果我们懂得这个哲学的道理,不管你打仗、做生意,便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只用四十九而不用五十呢?就是基本数不动,摆在那里不用。
严格地说,真正要做生意,你要有三倍的`本钱,如果开一个工厂要一千万的话,你便要准备三千万才能开工厂。为什么?因为你必须要有安全储备的原料、资金回收周转的时间,还要有意外风险的准备金等等,所以一千万的生意,便得要有三千万的本钱,甚至四千万;另外一千万备而不用,应付意外情况。
所以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那个“一”是备而不用!同样,你的那个一千万也是备而不能动用,万一到了十分危险的生死关头,就不会走投无路,也不会上吊了。所以在一开始你便要把那一帖不死之药准备好,拿在手中。这就是《易经》只用四十九,留一不用的道理。这个“一”不能用,也是天地自然的法则。
-
欲了解易经的思想总结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易经的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