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音乐教案|秋音乐教案(汇集10篇)
发布时间:2024-06-29秋音乐教案(汇集10篇)。
⬬ 秋音乐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够跟着老师朗诵。
2、体会诗中洋溢的欢乐气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使幼儿懂得关心爱护老人。
二、活动准备
诗歌中的各种水果实物;教学挂图;音乐带。
三、活动过程
1、幼儿随着《小树叶》的音乐进活动室。
2、出示水果实物,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苹果:红红的,象什么?(圆圆的脸蛋)
石榴:列开了象什么?石榴仔象什么?(嘴巴,牙齿)
香蕉:弯弯的象什么?(小月亮)
山楂:红红的象什么?(小红灯,小星星)
柿子:黄黄的象什么?(黄黄的大灯笼)
3、导入主题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水果娃娃都来了?”“因为呀,它们听说秋爷爷要来了,所以要来欢迎秋爷爷”
4、幼儿欣赏配乐诗歌《欢迎秋爷爷》
问题:秋爷爷要来了,水果娃娃高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幼儿看挂图,欣赏诗歌
问题:为什么山楂娃娃点亮了小红灯,柿子娃娃挂起大红灯?
教育幼儿关心老人
6、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子描述水果娃娃怎么高兴,怎样做的,学习朗诵诗歌。
7、幼儿跟着
教师朗诵诗歌(配背景音乐),体会诗歌中洋溢的欢乐气氛。
8、续编诗歌。
秋爷爷要来了,还有哪些水果娃娃也很高兴,它们是怎样做的?
9、幼儿和教师一起朗诵诗歌,并将幼儿编的好句子加在末尾。
10、小结:结合诗歌内容,告诉幼儿: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发现,教育幼儿热爱生活。
⬬ 秋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 秋音乐教案
音乐水上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水上音乐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2.学习音乐水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音乐水上音乐的能力。
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音乐水上音乐的定义和历史
2.音乐水上音乐的特点和分类
3.音乐水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4.合奏和创作水上音乐的实践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音乐水上音乐的定义和历史(20分钟)
教师介绍音乐水上音乐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解释音乐水上音乐与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课:音乐水上音乐的特点和分类(30分钟)
教师讲解音乐水上音乐的特点,如音乐的节奏感、舒缓性和流动感等,以及音乐水上音乐的分类,如舞曲、器乐演奏和合唱等。
第三课:音乐水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0分钟)
教师教授音乐水上音乐的基本知识,如音乐符号、节拍和调式等,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填词、唱歌和演奏的方式掌握基本技巧。
第四课:合奏和创作水上音乐的实践(4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奏和创作水上音乐的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分工、组织演奏或创作,并提供必要的乐器和设备。
第五课:音乐水上音乐的欣赏和评价(30分钟)
学生分小组进行音乐水上音乐的欣赏和评价活动,讨论音乐水上音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效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回答问题、演奏或创作音乐等表现。
2.作业和考试:教师可以布置与音乐水上音乐相关的作业和考试,如填空题、演奏曲目等。
3.评价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在音乐水上音乐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五、教学资源
1.教材:音乐水上音乐相关的教学材料和乐谱。
2.设备:音乐乐器和录音设备。
3.音乐水上音乐演出和录像。
六、教学反思
音乐水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音乐水上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水上音乐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实践和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水上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音乐水上音乐的专业素养和追求,为学生的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 秋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音乐的结构特点。
2、体验用生活情境表现音乐的乐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生活经验的准备
2、活动材料准备(音乐、场地、黑板、图片、笔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回顾生活中“煮面条”的情境,引发幼儿对面条不同姿态的联想。
没下锅前的面条是什么样子的?面条刚放入开水锅中会有什么变化?水沸腾翻滚时面条又在锅里做什么呢?关火后的面条呢?
二、欣赏音乐,划分音乐段落。
师:今天,我带来一首乐曲,面条要和它做游戏,我们先来仔细听,音乐可以分成几段?
三、感知乐曲特点,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音乐。
1、分段感知乐曲特点。
2、结合煮面的过程找出适宜表现的段落。
3、用手指动作感受并表现。
4、用肢体动作大胆感受并表现。
5、完整感受并表现。
教师适时走近幼儿用语言、体态激励幼儿大胆表现,注意突出结束造型的动作。
四、延伸活动: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现音乐。
1、想象用厨房中的其他活动表现音乐。
2、想象户外活动中可以如何表现音乐。
五、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去寻找更多可以表现这个音乐的生活情境,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1、活动前应给予幼儿充分的生活经验准备。
2、重点提示幼儿动作的个性化;活动前提好常规要求,活动中始终以情境贯穿。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思维活跃,有很强的迁移生活经验的能力,加之活泼好动的特点给予老师创作的灵感-----能否运用生活中真实情境的模仿、再现,来激发幼儿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热情呢?就这样,一次音乐与生活、实践与创造、充分感受与大胆表现紧密相连的教学活动诞生了。这不仅仅使音乐变得生活化、情趣化,也使生活变得艺术化、生动化。
因为活动目标的明确(①感知、表现乐曲结构 ②体验生活情境化得艺术乐趣),所以活动各环节衔接自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活动高潮,教师组织、指导的思路清晰,每个环节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起到什么样的教育价值,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都能使老师心中有数。活动中我关注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并努力启发幼儿结合音乐的变化大胆创编相应的生活动作来表现,老师的眼神、语言、动作和“摄影师”角色的参与大大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最终大家在轻松愉快中共度美好时光,共享音乐与生活的美妙。
不足:活动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些,是否可以在熟练把握音乐结构与特点的基础上,由幼儿自主想象生活场景并大胆表现呢?
⬬ 秋音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两种常用的音乐速度
阶段目标:通过欣赏两首快慢不同的乐曲,学习音乐中常用的两种速度(快速和慢速)。
2.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许多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们看,一只美丽的天鹅向我们游过来了,请你们仔细听听乐曲的速度是快速还是慢速的?可边听边用身体表现出来,但不能出声音。(播放课件)
6.教师介绍音乐中常用的两种速度。
慢速:适合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
快速:适合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游戏巩固
阶段目标:巩固所学的两种速度,同时用游戏的方法引出歌曲的主人公,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铺垫。
2.玩游戏批出大鹿。
3.出示挂图,请同学把大鹿放到未完成的挂图上。
7.学生用各种方式模仿敲门声。
四、学习歌曲《大鹿》
阶段目标:用问题引入歌曲的学习,并用多种形式练习所学的歌曲。
1.过渡语:这么急的敲门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下面就请大家听老师唱一追,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大鹿》,听完之后请你说说是谁在敲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
分析乐段,并教育学生也要象大鹿一样热心助人。
4.读歌词,提示反复记号。
5.练读节奏,解决难点。
6.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歌曲《大鹿》第二段。
7.听琴张嘴不出声练唱。
。
9.出示第一段歌词并朗读。
集体唱)。
11.完整练唱全曲。
吐宇要清楚,声音要有弹性。纠正出现问题的地方。
五、运用速度的变化演唱歌曲
阶段目标:用节拍器复习所学的两种速度,并用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的歌曲。
1.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节拍器并简介。
4.请学生调出快速和慢速,全班跟节拍器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演唱歌曲第二段。
5.下面老师请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我们今天学的快速和慢速同时用到歌曲中来表现歌曲?
7.请学生回答并分别演唱。
8.分角色演唱歌曲并做情绪处理。
六、拓展与延伸
阶段目标:通过音乐和图片配对进行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进一步体会两种速度的音乐实践和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中的两种速度,下面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我这有两幅图和两段音乐,你们能根据图画的内容和乐曲运用的速度所要表达的情绪来给它们配对吗?
2.出示两幅图,请同学根据图片内容依次创编小故事。
3.分别聆听两段音乐,并请同学说出音乐情绪。
4.把大鹿图片加到中间并加串词。
5.最后,让我们一起创编一个小小音乐剧,来表现小兔从清晨出门采蘑菇到遇到猎人,最后获救后小动物们庆祝的过程好吗?
七、教师小结
谢谢大家,你们的表演真是太棒了!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音乐中常用的两种速度和歌曲《大鹿》,还创编和表演了小小音乐剧,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做一个象大鹿一样乐于助人的人。
⬬ 秋音乐教案
音乐水上音乐教案
教案主题:水上音乐会
所教乐器:合唱、钢琴、小提琴、长笛、小号、巴松管等各类乐器
适合年级: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上音乐会的背景和历史,并学会欣赏水上音乐会的表演;
2. 熟悉合唱、钢琴、小提琴、长笛、小号、巴松管等乐器的特点;
3. 学会演奏合唱、钢琴、小提琴、长笛、小号、巴松管等乐器,形成一定的演奏基础;
4. 组织学生合作演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介绍水上音乐会的背景和历史(20分钟)
1. 教师简单介绍水上音乐会的起源和发展,并向学生播放一段水上音乐会的视频。
2. 学生分享对水上音乐会的第一印象,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3. 引导学生思考水上音乐会的独特之处,例如演奏场地、舞台设计等。
第二课:介绍各类乐器及其特点(30分钟)
1. 教师介绍合唱、钢琴、小提琴、长笛、小号、巴松管等各类乐器,并播放相应乐器的演奏示范。
2. 学生聆听并观察乐器演奏时的姿势、动作等特点,并进行讨论。
3. 学生模仿乐器演奏者的姿势和动作,进行简单的乐器模拟演奏。
第三课:合唱基础教学(40分钟)
1. 教师教授合唱的基本技巧和要领,包括正确的呼吸方法、咬字准确、声音的控制等。
2. 教师指挥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唱练习,例如唱几个简单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合唱的魅力。
第四课:钢琴、小提琴、长笛、小号、巴松管等乐器的基础教学(40分钟)
1. 教师选择其中一种乐器进行详细介绍,并让学生触摸和试奏该乐器。
2. 教师演示该乐器的发音方法、基本演奏技巧等,并让学生模仿演奏。
3. 学生分组练习钢琴、小提琴、长笛、小号、巴松管等乐器,互相交流学习。
第五课:水上音乐会的表演与实践(60分钟)
1. 学生分组准备一首合唱曲目,并在水面上表演。
2. 学生展示自己乐器演奏的成果,进行小型音乐会。
3.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教学评价:
1. 结合每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测验或小作业,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合唱和乐器演奏中的表现,记录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
教学资源:
1. 音乐教材中相关的音乐、课文和练习;
2. 音乐教学PPT,包括水上音乐会的介绍、各类乐器的特点等;
3. 合唱乐谱、钢琴乐谱、小提琴乐谱等。
教学心得:
通过设计水上音乐会的教学活动,学生既可以了解水上音乐会的背景和历史,又可以学习合唱、钢琴、小提琴、长笛、小号、巴松管等各类乐器的演奏技巧。此外,学生还能在合作演出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这样一套有趣且实用的教案,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 秋音乐教案
旋律中的三和弦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有关三和弦的基本知识,并能听辨感受大小不同的和声色彩。
2、通过《月光》欣赏初步感受和声色彩变化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的热爱。
4、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听辨大小三和弦,体会其不同的和声色彩。
2、尝试在歌曲的旋律中配置三和弦。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机、自制幻灯片、视唱谱等。
教学模式流程:
导入 感知 理解 运用
《森林深处 的杜鹃》 吹奏讨论探索发现认识新知 《月光》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激发 体验 创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
引言: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春天。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春天大森林去聆听杜鹃叫声(出示幻灯)感受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描绘森林的寂静和幽深的。
二、体验:
1、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1)乐曲介绍:这首乐曲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第九首,钢琴轻柔优美的音响,描绘了寂静山林,单簧管逼真地模仿着杜鹃叫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幽深的莽莽森林。
(2)同桌交流,作曲家用了上节课什么知识来表现森林寂静和幽深的。
学生:和声
(3)吹奏一组三度的和声音程:并请一位同学写到黑板上。
(4)一半同学吹,一半同学选择适宜色彩来标记和声色彩。
要求:两组交换,并请一个同学标到黑板上。
2、引出课题:三和弦
(1)要求:学生按上行、下行再吹奏一遍,老师加进第三声部。
(2)设问:这次吹的听上去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多了一个音;和声音响更丰富了,立体感更强了等等。
(3)教师弹奏,并请同学把老师加的音写出来。
(4)介绍各 音的名称:
五音
三音
根音
(5)出示表格并讨论:(幻灯二)
结 构 色 彩
要求:A、教师为七组音按上级数标记。
B、学生按小组讨论寻找七组音的组合规律及和声色彩
(6)学生回答:
(7)教师出示表格(幻灯三)并归纳。
结构色彩名称
大三度十小三度明亮大三和弦
小三度十大三度暗淡小三和弦
(8)学生说说三和弦的特点。
(9)揭示课题《三和弦》
三个音按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所构成的和声音响效果就叫三和弦。
3、听辨大小三和弦:
要求:大三和弦用手心表示,小三和弦用手背表示。
4、再次体验,欣赏《月光》
导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它就是用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通过和声色彩变化来描绘一种特定的意境,请同学闭起眼睛听一听,这是一个怎样的音乐意境呢?
(1)学生欣赏音乐《月光》中教师拉上窗帘(出示幻灯四)设置夜景。
(2)暂停音乐,让学生突然感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3)简介乐曲。
这就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所写的《月光》,乐曲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注重和声的各种轻淡,浓重的变幻,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月光色彩变化。
(4)继续欣赏:
要求:用绘画,文字或肢体语言等表现音乐中月光的变化。
(5)同学把感受到的月光讲给大家听。
(6)教师小结:
和声音响效果的明暗浓淡之分,具有渲染音乐色彩的作用。
流 程 说 明
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音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恰当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有意识由和声音程逐渐引入到三和弦,通过学生的吹吹看看、听听、议议等一系列自主活动探索并发现新知三和弦。最后通过《月光》欣赏,进一步体验和声色采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优美的情感体验中巩固了新知识的理解。
三、创造:
1、出示乐谱
2、分高低声部吹奏。
3、为歌曲再配置一个声部。
4、借助口琴学习吹奏第三声部。
5、吹奏创编的第三声部。
6、同学分三个声部吹奏。
7、请同学说说加了一个声部后音响效果有什么不同?
8、小结:这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要求: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小结三和弦的知识点。
流 程 说 明
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本课时通过为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配置第三声部既使学生学习水平由”掌握“上升到“创新”,又使学生从创作成功的喜悦中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教案说明:
旋律中的三和弦是初中阶段和声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旋律立体构成中音程知识的加深,同时又为以后和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三和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教材内容,及郁文武老师关于中小学音乐学科改革行动纲领的辅导讲座,我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以激发—体验—创造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一、以听觉为先导,激发情感。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创设一种可激发学生某种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也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把学生引入到有关的知识中去。如: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创设音乐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和声的音响效果,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感受三和弦的和声音响效果打下了铺垫。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探索发现新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音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教学关键是教师的恰当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由和声音程逐渐引入到三和弦中,通过学生的吹吹、看看、听听、议议等一系列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发现并认识新知——三和弦。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和弦知识后,我又不失时机请学生欣赏《月光》,使他们进一步体验到和声色彩变化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值得一提是欣赏过程中环境的创设及肢体语言的运用,既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成性思维使他们在美的情感体验中巩固了新知识的理解。
三、以即兴创作为抓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培养,提高学生音乐的创造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计了创作这一环节,通过为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配置第三声部,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尝试着创作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掌握”上升到“创新”,同时使学生在创作成功的喜悦中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感知了美,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发展了丰富的情感,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乐学和高效。
我这样安排,其出发点,正如行动纲领提及的,音乐教育不仅有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的音乐课不求人人都必备一副好歌喉,但求人人都有一副懂音乐的耳朵,其中既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欣赏实践,也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中以入情入理的介绍、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自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育人。
音乐中的和声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怎样使学生听“懂”音乐,其中懂得辨析和声是相当重要,尤其三和弦和声是最基本的,作为音乐教学,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教育,能“懂”得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做到大体吻合,作为初中学生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一味的讲授,变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就采取了以听为入手,让学生从欣赏中辨析,而后以吹吹;自己去感受体验,有所体会后,再进行创作,变机械传授为感性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音乐果然是音响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表现的艺术,但更是情感的艺术。
⬬ 秋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看看、画画中认识田字格及各部分。
2、在游戏、竞赛中进一步主动地认识、巩固田字格各部分。
3、使学生意识到“写字”的乐趣,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我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每位学生收到老师送的一件礼物——一本“田字格”本子。估计许多学生已认识“田”字,会欢乐的叫着“田”,到时老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本本子就叫田字格。打开本子看看,哪位小朋友知道为什么这本本子叫田字格?”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田字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不少学生早已认识“田字格”,以此为切入点,除了能引导他们主动去认识新知外,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教学新知。
画一画横竖中线、圈一圈上(下)左(右)半格、涂一涂左上(下)格、右上(下)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不知不觉中认识田字格各部分。
[画画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感兴趣的事,把它引入新知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你画我说”的游戏。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一生在田字格上画、圈、涂,另一生说出相应的名称,说对一个,奖励小星星,游戏结束后全班交流,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欢乐。
四、尝试练习。
教师在田字格中慢慢书写“上、下、天、地”,学生边看边想每一笔画的位置。等教师写好后,开展擂台赛,即学生自选对手,选其中任一字由对方评说每一笔的位置。说对了奖励一颗星。
[刚上学的孩子容易出现学习疲劳,游戏和擂台赛的形式有助于他们消除疲劳,积极的、不知不觉地巩固新知,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
五、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
请学生演示,教师一边帮助纠正一边讲解:身体坐正,两腿自然平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两臂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按纸,纸要放正。(要给孩子配备高矮合适的桌椅。当孩子要写字时,首先提醒他注意姿势,然后再帮助他纠正错误姿势。只要持之以恒,孩子一定能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六、会正确握笔书写吗?
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
七、姿势竞赛
1、每人写自己的姓名,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给姿势正确的学生发小星星。
⬬ 秋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 秋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水彩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
(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师:秋天,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秋:题目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
学生齐读个别读
2、在理解小令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B一点飞鸿影下
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有什么区别?
(1)“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
(2)“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五、写作特色
全曲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
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
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赏心悦目的秋景成为曲子的主旋律,第三句的意境转换,显的更加清疏、清和了。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八、理解小令的含义以及写作特色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静
对比飞鸿动
绚丽静
-
想了解更多【秋音乐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秋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