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瞬间读后感|美的瞬间读后感(汇集十九篇)
发布时间:2022-09-04美的瞬间读后感(汇集十九篇)。
▣ 美的瞬间读后感 ▣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学院院士,1998年获科罗拉多学院人文荣誉博士学位。
著有《我的哲学提纲》、《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等书。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世上本不缺少没,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人们在沉闷的诗词中,李泽厚先生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优美诗词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一幅插图让我更加生动地了解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美。
它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给我的启示: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美有历史和内涵。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它本质是美的,有心人就可以透过表面发现出美的本质来,从甲骨文的妙趣横生,到金文的刚劲圆润,再到隶书的干净整洁,以及现在的流畅的行书、楷书,透过文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书法艺术的美丽延伸,我相信是有一种东西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美丽的,它一直存在那里,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从《美的历程》书中我学到: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深入交流的,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或许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停留、**一下身边的风景,哪怕是春天刚破土而出的嫩芽的美丽。而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没有时间去回顾我们历史上的各种美好时刻,人们没有心情去****身边的风景。
可是,我想说,当你闲暇时,不妨翻翻书,当久违的书香扑鼻而来,在书的“美丽历程”中寻找自己美的家园,未尝不是一件欣慰的事。就我而言,每一天的早上当我睁开眼睛,打开窗户,时不时有股淡淡的挂花香,有鸟叫,有孩童上学的吵闹声。我便觉得这一天都会是美丽的。
那样我才会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最后,以李泽厚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一切都在继续。
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谢谢大家。
▣ 美的瞬间读后感 ▣
关于《美的人》读后感范文
一、前 言
近期有幸拜读了邱总的著作《美的人》,深感获益良多。邱总以十二月花的形式论述了美,分章分节地讨论了美的内容,美的成长方式、美的呈现、以及美的效用和实践。
邱总“本来美”的观点对我犹如醍醐灌顶,文中引述的'种种佳句名言、典型案例,很多观点都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二、残缺和过头
在这个小节中,我借用邱总分享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新写了一首歌,很好听,在唱第一遍的时候大家觉得喜出望外的好,第二遍大家热情显然不如第一遍,第三遍的时候大家似乎有点烦他,这就是过头,所谓的审美疲劳。
确实如此啊,这些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人与人相处,需要将美丽的事物适时适度的表现出来。我们常能遇到生活中有些小聪明的人,并喜欢把小聪明展现给周围的朋友,朋友们开始会欣赏和赞许,但过度的表现和炫耀也会令人反感,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与和谐,是我们值得探讨与学习的地方。
三、内 养
所谓内养,是以本来美为种子,从人的内里将美的因子进行展现。文章中提及批判“心灵美”,过度强调“心灵美”的人,实际上是消极避世的,是在回避自身的不足,安慰并欺骗自己,仿佛心灵美的实际效果大于肉身美,将心灵和肉身对立起来,恍如心灵美高于一切,远离尘世,肉身美则俗不可耐。
女子天生爱美,无论先天条件如何,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黑是白,内心深处都崇尚着美,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就知道照镜子,偷穿妈妈高跟鞋,偷抹妈妈口红,焉能说女子不爱美!目前主流的一些文章过度的描述心灵美,可以说是道德规范,道德绑架。
很赞同邱总在此章节里提出的观点,内养并不否定心灵美,甚至必须从心灵美出发,努力追求五官端庄,努力追求形体完美,用最好的形体来呈现你的本来美!
四、结 语
书中有太多太多的观点值得学习,值得深究探讨,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本来美,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阅历,成为一个真正美丽的人!
▣ 美的瞬间读后感 ▣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 美的瞬间读后感 ▣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 美的瞬间读后感 ▣
最美的科普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植物学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孩子上了堂生动活泼常识课,自然课。城市的快速发展已没有机会让孩子如古时的农人,观察自然的植物,动物,来体验四季的流转,感受自然神奇的力量。体验草枯草长,花开花落的过程只有在书里,在植物园,在电视记录片中。草地一年四季,随时间流逝呈现的不同样子,换季了,植物长成什么样了,动物又在忙些什么呢?来吧,让我们走进最美的科普,跟随德国科普学家,边玩边学,开始美轮美奂的自然之旅。先介绍其中的一本,其他几本容我细看之后再评说。《草地的时钟》夏夜的8月,来和孩子玩个游戏吧,看看,从图中夏夜的草地上能找到多少种动物,看看,你认识多少种植物?工笔细勾的线条,清晰,生动,栩栩如生。作者笔下的草地是原生态的,这样的草地在今天的城市已难觅踪迹,只好先从书上认识,存在记忆里,某一天,我们在无人破坏的乡村郊游时,记忆也许会被唤醒。。。5-6月星星点点的繁花摇曳多姿,整整两页,一幅草地植物图谱。多看会,耳边仿佛有了蜜蜂的嗡嗡声……
▣ 美的瞬间读后感 ▣
《美的历程》读后感1<\/p>
这本书写于一九七九年。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考验后,这本书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感觉到李泽厚写此书时是纯粹的是独立的是自由的,他并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观点和语言,并没有为美附加上什么。正因为此,才保持了学者的本色和学术的纯洁,才使这本书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他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开始,一直讲到充满感伤主义的清代,通过纵向的阐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民族除了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史,尔虞我诈的政治史之外,还有一个美轮美奂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的历史。
美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李泽厚在讲述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兼顾这两点,即不肤浅也不枯燥。这无疑得力于他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精彩的语言表述。在《盛唐之音》有一段是评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是这么说的,“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这样诗性的语言在书中是很多的,所以阅读本身也就变成了一次美的历程。
如果我的认知水准没有提高的话,我会一直甘心臣服于它的脚下,仰望它并接受它的馈赠;如果有一天我能站起来和它平视的话,我还是会尊敬它喜欢它,并怀念它曾经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不仅在过去现在,还在未来。
《美的历程》读后感2<\/p>
《美的历程》这一本书是一本很美的书,里面所描绘的历史和事物都以一种美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慢慢地漫入美的殿堂上,得到美的熏陶。
《美的历程》总共有十章,但我最喜欢的是第七章的盛唐之音。当然,当中的“青春。李白”更是我的心头爱啊!李白在游庐山时,曾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座矗立高耸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李白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在诗人眼里,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维妙维肖。让诗人无法不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极力赞颂。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更是被描绘得极为生动。诗人明明把高山流水说得恍恍惚惚就像前川银河,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美的历程》读后感3<\/p>
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中国美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任何时期关于美的呈现,都是在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条件制约下,社会主流思想抑或被压抑情感的艺术再现。它们通常是由人民大众和社会精英创作而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人民起着较为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心智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分工也日趋精细化,艺术逐渐成为某些职业相关的活动,也就逐渐与日常生活分化开来。而在任何时期,社会精英相对掌握着整个社会结构的.话语权,他们的思想,对美的认知也就比较具有代表性。
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通过人对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生活及整个时期社会状态的反映,映射出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美。
《美的历程》读后感4<\/p>
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著作,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熟稔和独到的分析,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美学文化的梳理和回顾,就像先生说的,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作为美学著作却拥有非凡的文字的美,李泽厚果然是大家。
从龙飞凤舞到青铜饕餮,先秦楚汉魏晋南北朝,盛唐宋元明清,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演变,有始终不变的内涵传承不息,而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的阶级,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的个性化的独创的汇聚让这条文化渊源成为汪洋肆意的文化海洋。这是一个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感谢先生为我们梳理了整个脉略,美的历程,也是国人美的意识和人的意识觉醒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