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病理生理学课件(范文20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病理生理学课件(范文20篇)。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204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36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果树生理学为园艺专业果树方向学生的开设的选修课程,适用于园艺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选修,一般要求学生具有有机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课和栽培学、育种学、贮藏保鲜等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主要讲解果树的生长发育的生理学与栽培学之间的联系,重点介绍果树的矮化生理、开花生理、脱落生理的栽培学原理,为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果树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铺垫。授课教材: 束怀瑞 编著,《果树栽培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0 参考书目:

李天忠、张志宏 编著,《现代果树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8,1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果树栽培学的生理学基础,掌握果树主要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使学生能够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地采用栽培技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学生能够利用生理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分析讨论试验研究中的生理学现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果树研究的动态及热点。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果树栽培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三)、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教学要求:了解果树生理发展、内容和范畴;掌握果树研究的动态及热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二章 果树光合生理

教学重点:影响果树光合作用因素及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果树叶片光合作用规律;有机物质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难点:果树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栽培因素。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的光合器官

一、叶龄

二、叶质

三、果实与光合

四、树种、品种与砧木

第二节 果树叶片光合作用规律

一、净光合日变化

二、季节变化

三、果树植株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光照

二、温度

三、土壤水分

四、CO2

五、矿质营养

第四节 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栽培因素

一、负荷量

二、库源关系

三、整形修剪

四、暗呼吸

教学要求:掌握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关系,及有机物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三章 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

教学重点:果树必要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果树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氮素营养与产量、品质关系;施氮技术分析。

教学难点:果树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施氮技术分析。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果树营养的概念

二、果树的必要元素

三、矿质营养生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 矿质元素的吸收与生理功能

一、根系吸收

二、地上部吸收

三、元素的功能与缺素症 第三节 氮素营养与施氮技术

一、氮素营养与产量、品质关系

二、果树氮素营养特性

三、施氮技术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果树必要元素及其作用,掌握果树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掌握植物体内的氮素同化和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四章 果树水分生理

教学重点:水分在果树上的生理作用;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果树的耐水机制;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克服涝害的途径。

教学难点: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果树的耐水机制。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水分生理基础

一、水分在果树上的生理作用

二、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 第二节 干旱胁迫和抗旱栽培

一、干旱胁迫对果树的影响

二、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三、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 第三节 涝害对果树的影响

一、涝害对果树生理活性的影响

二、果树的耐水机制

三、克服涝害的途径

教学要求:深入了解植物水分代谢,掌握水分的生理作用、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及耐水机制;掌握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和克服涝害的途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五章 果树植株生长发育规律及调节

教学重点:顶端优势、生长、矮化等果树的营养生长的生理学现象;果树花芽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果实品质因素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果树花芽分化;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 教学时数: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枝条的发生与功能

一、生长锥分化

二、枝梢类型

三、枝条生长调节

第二节 花芽分化、开花与坐果

一、花芽分化

二、开花

三、坐果

第三节 果实的生长发育

一、果实的生长

二、果实的成熟

第四节 果实品质生理

一、果实的色泽发育

二、果实的硬度

三、果实的风味

四、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教学要求:掌握果树的生长生理以及影响果树生长的因素,如何利用栽培技术调控果树的生长;了解果树花芽分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从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掌握果实品质因素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六章 果树修剪生理

教学重点:修剪的一般作用;修剪的时期和强度;修剪方法。教学难点:修剪的时期和强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园树体结构的分析

一、果园群体结构

二、树体结构

第二节 果树的修剪调节

一、修剪的一般作用

二、修剪的时期和强度

三、修剪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果园群体结构和树体结构;了解果树修剪的一般作用;掌握修剪的时期和强度以及修剪方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七章 果树的抗寒生理

教学重点: 果树抗冻机理;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果树抗寒性的鉴定方法。教学难点:果树抗冻机理;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冻害

一、果树的冻害反映

二、冻害机制各种假说的评价

三、果树抗冻机理

四、果树休眠与抗寒性的关系 第二节 果树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的概念

二、低温冷害的类型

三、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

四、果树的抗冷锻炼

第三节 鉴定果树抗寒性的方法

一、形态特征鉴定

二、组织细胞特征鉴定

三、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四、生长法和组织褐变法鉴定

教学要求:了解果树休眠与抗寒性的关系;掌握果树抗冻机理和果树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掌握果树抗寒性的鉴定方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八章 果树激素生理

教学重点: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意义及生长调节剂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五大类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内源激素的种类

一、生长素类

二、赤霉素类

三、细胞分裂素类

四、脱落酸

五、乙烯

第二节 果树内源激素的生理作用

一、果树内源激素的产生体系

二、果树内源激素的作用方式

三、果树内源激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一、生长调节剂的种类

二、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

三、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具体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生理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农业生产上应用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四、作业

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本课程每3周左右布置和收交1次作业,一学期不少于6次。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提倡同学间讨论作业,但最终的作业必须独立完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查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撰写一篇生物学方面综述型科技论文的形式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本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执笔人: 张 强 责任人: 李桂萍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宁夏医科大学杨桦

杨桦:各位同学好,欢迎大家参加《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活动!

活动主题

各位同学好!《人体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我们落实教学过程的重要一个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开展了形成性评价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在此基础上,对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现把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形成性考核的新方案向大家做一汇报,希望听到各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的活动主题:如何改进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形成性考核应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考核的方法有哪些?由谁完成考核工作?)

2009年形成性考核册的内容

人体生理学作业1

说明:作业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通过作业,帮助学习者复习学过的有关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业分为四次。建议学习者在自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每周完成一章的练习。

如果在每学完一章后,能够对本章的内容先进行小结,列出知识结构框架,再做练习,将是另一种收获,建议你不妨试一试。作业内容有限,不是考试复习的依据。

第一章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什么?

2什么是内环境和内稳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三。当神经细胞受到单一的阈上刺激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是什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活动

1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2描述可兴奋细胞在兴奋性和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三。描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4与单个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相比,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血液

1.血浆和血清有何区别?

2.何谓交叉配血?如何看待交叉配血的结果?

人体生理学作业2

第四章血液循环

1.何谓心动周期?心脏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顺序是什么?心率增加对心脏周期有什么影响?

2描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和特点。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何谓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反映出什么问题?

5.心脏受什么神经支配?有何生理意义?

6当人体急性出血时,会出现什么样的代偿反应?

第五章呼吸

1.何谓呼吸?呼吸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2.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意义?

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它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4.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征及其生理意义?

5**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6**了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人体生理学作业3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介绍了胃液的组成和生理功能。

2.胰液分泌受哪些因素调节?各有何特点?

三。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的原因是什么?

4200毫升蛋白质水解物直接进入胃对胃酸分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描述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何谓基础代谢率?其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如何?

3.何谓体温?正常值是多少?哪些因素引起体温的生理变动?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1肾脏泌尿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哪些因素会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三。当循环血容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分泌有什么变化?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人体生理学作业4

第九章神经系统

1.何谓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2.何谓牵涉痛?牵涉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何谓肾上腺素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4.何谓植物性神经系统?它们的功能有何特点?

第十章感觉器官

1.试述眼的调节功能。

2.试述眼的折光和调节异常。

第十一章内分泌

1.何谓应激刺激?简要介绍了应激刺激下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第十二章生殖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如何调节月经

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成绩: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简要说明):

实验结果(报告的主要部分):

讨论与结论(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实验结果中所能验证的概念、理论,作出简明的概括和总结):

实验教师评价:

教师签名:

2009年形成性考核册内容

说明:作业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通过作业,帮助学习者复习学过的有关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业分为四次。建议学习者在自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每周完成一章的练习。

如果在每学完一章后,能够对本章的内容先进行小结,列出知识结构框架,再做练习,将是另一种收获,建议你不妨试一试。作业内容有限,不是考试复习的依据。

作业11。什么是内环境和内稳态?维持体内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是什么?

2当神经细胞受到单一的阈上刺激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是什么?

三。解释细胞膜的被动转运功能和主动转运功能。

4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5试图描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6.什么是前负荷?什么是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

7分析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

8.何谓交叉配血?如何看待交叉配血的结果?

9写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学习难点。

作业21.何谓心动周期?心脏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顺序是什么?心率增加对心脏周期有什么影响?

2描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和特点。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何谓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反映出什么问题?

5.心脏受什么神经支配?有何生理意义?

6.何谓呼吸?呼吸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7.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它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8讨论了红细胞在o2和co2运输中的作用。

9描述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10写出第四章血液循环和第五章呼吸的小结。(怎么学的?学习效果怎样?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作业31介绍了胃液的组成和生理功能。

2.胰液的组成?胰液分泌受哪些因素调节?各有何特点?

三。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的原因是什么?

4200毫升蛋白质水解物直接进入胃对胃酸分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5试着描述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6.何谓基础代谢率?其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如何?

7肾脏泌尿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8哪些因素会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9循环血容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分泌有何变化?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10.写出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的学习小结。(怎么学的?学习效果怎样?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作业41.何谓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2.何谓牵涉痛?牵涉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何谓肾上腺素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4.何谓植物性神经系统?它们的功能有何特点?

5.何谓骨骼肌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哪几种类型?

6.试述眼的折光和调节异常。

7. 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有哪些?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哪些?

8.何谓应激刺激?简要介绍了应激刺激下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9简要介绍了生长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0.写出工作中的一个实际病案,并用所学的人体生理学知识进行病案分析?

形成性考核**交流1

人体生理学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的相关性研究

**广电大学农业与医学系尹志英、赵新生

摘要:基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形成性评价,其结果能否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用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护理专业学生人体生理学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的关联性,得出了两者无关联性的结果。

结果提示我们,传统的形成性考核方案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达成学习目标,必须从设计思想、设计方案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人体生理形成性评价结果分析与研究

正文:**电大护理专业(专科)人体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0%,其中作业占12%,实验占8%。2004年以前,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一些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期望通过这些重点问题带动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业设计四次,每次8-10道题。内容主要是学科重点内容中的关键问题。

一般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章节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老师将根据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学生打分。学生的实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打分。那么,这种设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吗?

我们用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护理专业学生人体生理学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的关联性的分析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资料**:2003学年到2004学年第二学期,北京电大某教学点2004春护理专业学生43名学生的人体生理学成绩单(包括形成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成绩)。

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业部分完全按答题情况评分(而学习指导书上往往有重点问题的参***),实验部分主要按实验报告评分。本班学生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分布在80分-96分之间,平均为91.4分。

期末考试为全国统一闭卷考试,由北京电大集中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数分布在22分-89分之间,平均分为55.1。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方法:用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全班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试成绩的关联性。

结果:形成性评价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154;形成性成绩与测验成绩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在《动物生理学》课程中的教学体会,根据该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对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多媒体;应用

动物生理学主要以畜、禽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健康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动物生理学具有专业术语多、内容抽象、机制复杂等特点,且难以理解和掌握[1],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近年来,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动物生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笔者就自己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个人体会。

1.多媒体教学在动物生理学课程中的优势

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的学习。生理学内容枯燥、机制复杂,理论课时较少,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懂且知识点易混淆,很多知识老师单纯用语言描述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生理学复杂难懂的机制变得直观具体,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强化教学效果。如在介绍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时,学生需要掌握其内在机制,如果仅靠教师的讲授及图片展示,学生很难理解与掌握其内在机制。通过动画的动态演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复杂的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避免了对这一过程的死记硬背,同时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强化了教学效果。

机理性知识深奥复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难掌握。通过多媒体授课创设教学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从教学大纲中选取适当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前首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在介绍胆碱能受体时,可先播放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相关视频,然后提出问题“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有什么临床表现,中毒机理是什么,如何救治?”通过把临床疾病整合到生理学知识讲授当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还能加深学生对于复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潜在起搏点及不同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学生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播放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的视频资料,通过各个实验项目,学生不仅能了解理论知识的产生条件和方法,还能更好地理解蛙的心搏起点,以及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律性高低。

2.多媒体教学在动物生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排斥传统教学。现在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抛弃传统教学的板书形式,使得教师与学生过多地集中于课件,导致师生间形体语言间的交流减少[2]。同时多媒体教学需要不断翻页,教学内容停留时间过短,学生会感到记笔记困难,甚至会跟不上老师的授课速度。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虽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但也不能排斥或抛弃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应根据课堂需要,适当地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授课教师在备课期间,在应用多媒体同时,要合理设计板书内容,注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这样不但可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同时可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老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学中的部分重难点内容通过板书展示,内容停留时间延长,学生可反复观看理解,有充足的`时间记笔记,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很多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大段文字搬到PPT上,忽略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信息量过大,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排版、字体大小或文字与背景的颜色搭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授课效果,使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受到了局限。(强劲的音响及动画效果,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误导,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因此,教师应提高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完善课件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注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的合理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在动物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然而,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并完善多媒体教学,以期让多媒体教学在未来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于雷 王美艳 于蕾妍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参考文献:

[,2009,12:203-204.

[2]陆国明,李玉梅.改进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0:1303.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2017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

生理学是临床之一助理医师考试的科目之一。你知道生理学都考哪些内容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生理学的知识点。欢迎阅读。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机体的每个细胞都被一层薄膜所包被,称为细胞膜。细胞膜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物质。Singer和 Nicholson于1972年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即膜的基架是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1.脂质双分子层

(1)成分:膜脂质主要由磷脂、胆固醇和少量糖脂构成。

(2)结构:磷脂、胆固醇和糖脂都是一些双嗜性分子,这些分子以脂质双层的形式存在于质膜中,亲水端朝向细胞外液或胞质,疏水的脂肪酸烃链则彼此相对,形成膜内部的疏水区。

(3)特点:

①流动性

②稳定性

2.细胞膜的蛋白:根据膜蛋白在膜上存在的形式,可分为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两类。与物质跨膜转运功能有关的功能蛋白,如载体、通道,都属于整合蛋白。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膜蛋白来实现的,膜蛋白的种类及含量越多,该细胞的功能也就越复杂。

3.细胞膜的糖类:细胞膜所含糖类甚少,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它们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膜蛋白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结合于糖脂或糖蛋白上的糖链仅存在于膜的外侧,通常具有受体或抗原的功能。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质膜不仅在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中起重要的屏障作用,在物质的跨膜转运中也起重要的参与作用。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可直接穿越细胞膜;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有膜蛋白介导来完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则以复杂的出胞或入胞的方式整装进出细胞。

1.单纯扩散

(1)概念: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的物质通过脂质双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跨膜转运。

(2)影响因素:某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它们的脂溶性和分子大小,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3)特点:不需要外力帮助,也不消耗能量,是一被动过程。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介导转运的膜蛋白可分为载体蛋白(简称载体,也称转运体)和离子通道(简称通道)两大类。有些载体具有ATP酶活性,称为离子泵,离子泵由于具有分解ATP的能力,也称为ATP酶。

(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都是被动的,也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这种跨膜转运的特征是:①高速度;②离子选择性;③门控。根据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离子通道通常可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以及机械门控通道等。

(2)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跨膜转运的特征是:①转运速率存在饱和现象;②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结构特异性;③结构相似的溶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抑制。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可分为三种形式:

1)经载体易化扩散:

2)原发性主动转运:特点是:①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代谢供能;②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在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是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简称钠泵,也称Na+-K+ -ATP酶。钠泵的主要功能包括: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跨膜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3)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就是由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和钠泵的耦联活动而完成的。

3.出胞和入胞

出胞和入胞主要是依靠细胞本身的活动来完成的,也需要细胞代谢供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属于化学门控通道,也称递质门控通道或促离子型受体。如骨骼肌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信号转导的特点是路径简单、速度快,对外界作用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主要的信号蛋白

(1)G蛋白耦联受体:又称促代谢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种类繁多,构成细胞膜上最大的受体分子超家族,每种受体都由一条包含7次跨膜α螺旋的肽链构成,故也称为7次跨膜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构象变化引起对G蛋白的结合和激活。

(2)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通常是指由α、β和γ三个亚单位构成的三聚体G蛋白。G蛋白的种类很多,所有G蛋白的共同特征是其中的α亚单位同时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和具有GTP酶活性。G蛋白的分子构象有结合GDP的失活态和结合GTP的激活态两种,并能互相转化,在信号转导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G蛋白激活后,可进一步激活膜的效应器蛋白,把信号向细胞内转导。

(3)G蛋白效应器:包括酶和离子通道两类,主要的效应器酶有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脂酶A2和磷酸二酯酶等,它们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物质,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4)第二信使: 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能把细胞外信号分子携带的信息转入胞内。较重要的有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cGMP)和Ca2+等。

2.主要的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受体-G蛋白-AC途径

(2)受体-G蛋白-PLC途径

3.注意:

①不同的G蛋白可激活不同的酶,产生不同的信使分子;

②G蛋白效应器和第二信使具有多样性;

③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要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故有生物放大作用;

④ 第二信使是通过其相应的蛋白激酶的活化引起一连串的底物蛋白(酶)磷酸化而发生效应;

⑤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也是一种跨膜蛋白,但每个受体分子只有1次穿膜。它往往既有与信号分子结合的位点,起受体的作用,又具有酶的催化作用,通过它们的这种双重作用完成信号转导。 较重要的有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安静或活动状态都存在电的活动,这种电的活动称为生物电。人体和各器官表现的电现象,是以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为基础的,而细胞生物电又是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和一定形式的跨膜移动的结果。

一、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和电紧张电位

1.膜电容:细胞膜具有显著的电容特性,且膜电容较大;当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的跨膜流动时,就相当于在电容器上充电或放电,从而在膜两侧产生电位差,即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2.膜电阻:通常用它的倒数膜电导G来表示。对带电离子而言,膜电导是膜对离子通透性的观测指标;细胞膜对某离子电导的变化与其对该离子的通透性的变化是完全一致的。

3.轴向电阻:沿细胞的长轴存在,数值决定于胞质溶液本身的电阻和细胞的直径;细胞直径越大,轴向电阻越小。

4.电紧张电位: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电紧张电位的幅度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引起相当多的钠通道或钙通道的激活,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细胞膜电紧张电位发生的速度和扩布的范围也是影响动作电位产生和传播速度的重要因素。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细胞的静息电位

(1)概念: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2)特征:①通常是平稳的直流电位;②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并且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变,这种电位将持续存在。

(3)注意:①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②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③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④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⑤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膜学说: 1902年Bernstein认为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以及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2)机制: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非常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3)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①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如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则增大;③钠泵活动的水平,如活动增强将使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极化。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细胞的动作电位

(1)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2)组成: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表现为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锋电位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在锋电位后出现的膜电位低幅而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后去极化)和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3)特征:①“全或无”特性;②不衰减性传播。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化学驱动力: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当电化学驱动力推动正电荷由膜外流入膜内时,这一方向的离子电流,称为内向电流;当电化学驱动力推动正电荷由膜内流出膜外时,这一方向的离子电流,称为外向电流。内向电流使膜去极化,而外向电流则使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2)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1)锋电位的上升支: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2)锋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

3)后电位: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3)注意

1)膜对Na+通透性增大,实际上是膜结构中存在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开放的结果。Na+通道有以下特点:①去极化程度越大,其开放的概率也越大,是电压依赖性的;②开闭是全或无式的,并且开、闭之间的转换速度非常快;③至少存在关闭、激活和失活三种功能状态,其形成与分子内部存在两种门控机制有关。

2)膜电导(通透性)变化的实质就是膜上离子通道随机开放和关闭的总和效应。

3)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3.动作电位的传播:在无髓鞘神经纤维和肌纤维等细胞上,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仅在郎飞结之间发生,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传导快且“节能”。

4.缝隙连接:缝隙连接处膜的电阻很小,一个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可通过流经缝隙连接的局部电流直接传播到另一个细胞,使兴奋得以在细胞间直接传播。

四、局部电位

1.概念:当去极化的刺激很弱时,Na+通道并未被激活,仅在膜的局部产生电紧张电位;当去极化刺激稍强时,可引起少量的Na+通道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在受刺激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与电紧张电位叠加,这种产生于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产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

2.特点:①等级性;②电紧张传播,其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③没有不应期。

五、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1.兴奋性和可兴奋细胞:兴奋性是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已被看作是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凡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一般认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腺细胞都属于可兴奋细胞。

2.阈刺激: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达到某个最低有效值。刺激的这三个参数是互相影响的,当其中一个的值变化时,其余的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此时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比阈刺激弱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比阈刺激强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阈刺激或阈强度(阈值)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二者呈反比关系。

3.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依次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关系是: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则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属于化学门控通道,也称递质门控通道或促离子型受体。如骨骼肌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信号转导的特点是路径简单、速度快,对外界作用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主要的信号蛋白

(1)G蛋白耦联受体:又称促代谢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种类繁多,构成细胞膜上最大的受体分子超家族,每种受体都由一条包含7次跨膜α螺旋的肽链构成,故也称为7次跨膜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构象变化引起对G蛋白的结合和激活。

(2)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通常是指由α、β和γ三个亚单位构成的三聚体G蛋白。G蛋白的种类很多,所有G蛋白的共同特征是其中的α亚单位同时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和具有GTP酶活性。G蛋白的分子构象有结合GDP的失活态和结合GTP的激活态两种,并能互相转化,在信号转导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G蛋白激活后,可进一步激活膜的效应器蛋白,把信号向细胞内转导。

(3)G蛋白效应器:包括酶和离子通道两类,主要的效应器酶有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脂酶A2和磷酸二酯酶等,它们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物质,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4)第二信使: 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能把细胞外信号分子携带的信息转入胞内。较重要的有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cGMP)和Ca2+等。

2.主要的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受体-G蛋白-AC途径

(2)受体-G蛋白-PLC途径

3.注意:

①不同的G蛋白可激活不同的酶,产生不同的信使分子;

②G蛋白效应器和第二信使具有多样性;

③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要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故有生物放大作用;

④ 第二信使是通过其相应的蛋白激酶的活化引起一连串的底物蛋白(酶)磷酸化而发生效应;

⑤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也是一种跨膜蛋白,但每个受体分子只有1次穿膜。它往往既有与信号分子结合的位点,起受体的作用,又具有酶的催化作用,通过它们的这种双重作用完成信号转导。 较重要的有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植物生理学 Plant Physiology

课程总学时:

153

其中讲课学时:81

实验:72 开课学期:

双 主讲教师 韩玉珍 张军

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细胞、水分与矿质营养、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及能量转换、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逆境生理及植物生物技术等五部分。本课程参考国际最新版本植物生理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在介绍植物生理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介绍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研究技术和成果。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绪论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植物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学科意义;简要介绍植物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目前的研究热点,概括介绍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肩负的任务。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概念,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范畴、内容、发展历程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 1学时

第一章

植物细胞 第一节

细胞概述

第一节

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膜系统 第三节

细胞骨架

第四节

胞间连丝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及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细胞骨架的种类、组成、作用及作用机理;胞间连丝的结构动态及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壁的组成、结构;细胞骨架的作用机理。[授课时数]:4学时

第二章

水分与植物细胞(2学时)第一节 水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第三节 细胞壁的弹性 第四节 水势的测定法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细胞的水分平衡。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水势的概念,意义,植物细胞吸水的动力、方式和机理。[教学重点]:水势的概念、意义,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及各水势组分间的关系,测定水势的方法。

[教学难点]:水势的概念。[授课时数]:2学时

第三章 植物的水分平衡(4学时)第一节 根系的水分吸收 第二节 蒸腾作用

第三节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四节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

[主要内容]:介绍整株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过程及机制。[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过程及机制。[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意义,气孔组成、特点及气孔运动的调控机理。[教学难点]:气孔运动的调控机理。[授课时数]:4学时

第四章 植物细胞膜与跨膜离子运输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膜的主要物理特性 第二节 离子跨膜运输的电化学动力 第三节 离子跨膜运输蛋白 第四节 离子跨膜运输机制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细胞膜生化组成和主要物理特性及离子跨膜运输的动力,运输蛋白和运输机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细胞离子跨膜运输的意义,生物膜的理化特性,掌握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

[教学重点]:离子跨膜运输蛋白的种类,离子跨膜运输机理。[教学难点]:离子跨膜运输机理。[授课时数]:3学时

第五章

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4学时)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第二节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 第三节

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无机养料的同化 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体的元素组成,植物的必需元素、有益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机制,环境条件对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植物对无机养料(主要是氮素与硫素)的同化。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植物有哪些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确定必需元素的方法标准,掌握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与机制。了解土壤环境对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作用。掌握植物同化化氮素的过程机理。

[教学重点]: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确定必需元素的方法标准。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机制,氮素同化的过程机理

[教学难点]: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机制,氮素同化的过程机理 [授课时数]:3学时

第六章 光合作用 I :光能的吸收与转换(6学时)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研究历程 第二节 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第三节 原初反应

第四节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第五节 光合光反应机构的修复和保护 [主要内容]:从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研究历程及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叶绿体色素理化性质开始,逐渐深入到光合作用的光能吸收与转换机制,并对光合机构的保护与修复机制进行讨论。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从叶绿体的结构认识其生理功能,掌握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的机理和意义。了解光合机构的保护与修复机制。

[教学重点]: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光合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的机理。[教学难点]:光合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的机理。[授课时数]:6学时

第七章 光合作用II :光合碳同化(6学时)第一节 卡尔文循环及其调节(重点)第二节 光呼吸作用(重点)第三节 光合C4途径(重点)第四节 景天酸代谢途径 第五节 蔗糖与淀粉合成 第六节 光合作用生理生态

[主要内容]:卡尔文循环及其调节,光呼吸作用,光合C4途径(重点),景天酸代谢途径,蔗糖与淀粉合成,光合作用生理生态

[教学要求]:掌握碳同化的 C3,C4和CAM途径、调节机制、及C3,C4和CAM植物的适应性意义,C3循环C2与循环的关系,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C3,C4和CAM途径与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6

第八章 植物的呼吸代谢(2学时)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二节 植物呼吸代谢的途径(重点)第三节 整体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四节 呼吸代谢的调控

第五节 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主要内容]: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植物呼吸代谢途径的特点及调控,植物呼吸作用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作用,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及其意义,了解呼吸知识在果蔬保鲜,种子贮藏和栽培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呼吸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呼吸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授课时数]:4学时

第九章 植物次生代谢

第一节 植物次生代谢分类 第二节 植保素与木质素 第三节 植物次生代谢的意义

第四节 植物次生代谢的应用及基因工程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次生代谢的概念、意义、分类、应用及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次生代谢的概念、意义、分类,掌握植保素和木质素的代谢途径,关键酶及其重要作用。了解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次生代谢概念,植保素和木质素代谢。[教学难点]:植保素和木质素代谢 [授课时数]:2学时

第十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与分配(4学时)第一节

韧皮部中的同化物运输 第二节

韧皮部运输机理

第三节

同化物的分配及其控制

[主要内容]:介绍韧皮部同化物运输与分配机理与调控。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研究韧皮部运输的方法,韧皮部运输物质的形式,运输方向,速率,韧皮部运输机理,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机制,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及调控等。

[教学重点]:韧皮部运输机理(主要有压力流动学说),同化物分配规律及调控。[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长分化与植物发育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第二节 植物个体发育 第三节 植物生长相关性 第四节 植物生长分析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概念,植物细胞与个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各部分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生长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顶芽与侧枝,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相互影响。学会分析植物生长的方法。

[教学重点]: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植物生长相关性。[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二章 植物生长物质

第一节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 第二节 生长素 第三节 赤霉素 第四节 细胞分裂素 第五节 脱落酸 第六节 乙烯

第七节 其它植物生长物质 第八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及其作用,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结构,理化特点及生理作用,相互影响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应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掌握五大类激素的特点和生理作用。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五大类激素的生理作用。[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6学时

第十三章 植物激素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生长素 第二节 赤霉素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 第四节 脱落酸 第五节 乙烯

[主要内容]:介绍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

[教学要求]:掌握生长素、乙烯、赤霉素的作用机理,了解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教学重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的作用机理。[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四章 植物的运动 第一节 向性运动 第二节 感性运动 第三节 原生质运动

第四节 生物钟---生命的内源节奏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运动的概念,植物运动的几种类型和机理。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植物运动的概念,正确区分几种不同类型的植物运动,认识其机理,掌握生物钟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重点]:向性运动、感性运动、内源生物节奏。[教学难点]:内源生物节奏 [授课时数]:3学时

第十五章 植物的光控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形态建成 第二节 光周期现象 [主要内容]:介绍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主要包括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和光周期现象。[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光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调控作用,掌握光信号的受体---光敏素和隐花色素的种类、理化性质及作用。掌握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

[教学重点]:光敏素和隐花色素的种类、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

[教学难点]:光敏素作用机理。[授课时数]:3学时

第十六章 温度对植物发育的调控作用 第一节 植物生长的温周期 第二节 春化作用(重点)第三节 植物的休眠

[主要内容]:介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周期现象,低温对植物开花的促进作用---春化作用,温度与休眠的关系。

[教学重点]:春化作用。[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3学时

第十七章 植物的生殖与成熟生理(4学时)第一节 花芽分化和性别表达 第二节 受精生理

第三节 种子的发育与成熟 第四节 果实的发育与成熟 第五节 植物的衰老 第六节 植物器官的脱落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生殖器官的建成与分化,植物的性别表达、受粉受精生理、种子果实发育成熟的生理生化,植物衰老与脱落的生理生化。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花芽分化和性别表达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受精过程的生理生化机制,了解种子果实发育与成熟的规律与生理生化机制,衰老和脱落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

[教学重点]:花芽分化、性别表达分子机理,受精生理生化机制。[教学难点]:花芽分化分子机理。[授课时数]:4学时

第十八章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2学时)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第二节 参与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因子 第三节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机制(重点)第四节 植物细胞信号近期热点

[主要内容]:参与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因子,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植物细胞信号近期

热点

[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教学重点]: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2

第十九章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机理(8学时)第一节 逆境概述

第二节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抗冷性(重点)第三节 干旱,高温与水涝对植物的不良影响(重点)第四节 盐分过多对植物的不利影响(重点)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第六节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主要内容]:低温、干旱、高温与水涝、盐分过多、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及植物

对这些逆境的抵抗。

[教学要求] :掌握不良环境低温、干旱、盐胁迫对植物伤害及植物的抵抗机理。掌握植物适应逆境的一般机制。

[教学重点]:寒害,旱害、盐还害。[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6

十二章

植物生理学与植物生物技术(2学时)

主要参考书: 植物生理学,武维华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植物生理学,王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2000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余叔文 汤章城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Plant Physiology(2ed edition), Taiz L, Zeiger E(eds), The Benjamin/Cuming Company, Inc, California,1998 Introduction to Plant Physiology(2ed edition), Hopkins W G(ed), John wiley & Sons, Inc.1995

教学大纲说明

一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 任务

本课程是为生物学院教学基地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是在学生完成了植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之后,从更深层次系统地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机理,调节与控制。

二 课程主要内容 重点及深度

本课程分五大部分二十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植物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植物生长发育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参考国际最新版本权威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并介绍本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新技术。

三 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本课程教学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专业英语词汇学习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资料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将逐渐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易于掌握。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近日,20xx年TIMES英国大学专业排名——解剖生理学专业(The Times and Sunday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league table 201x)新鲜出炉。英国共有123所大学上榜,本次排名剑桥和牛津并列第一,其他学校排名变化显著,拉夫堡大学、利兹大学、苏塞克斯大学上升;而约克大学、布里斯托大学、莱斯特大学名次有所下降。

20xx年TIMES英国大学专业排名——解剖生理学专业根据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最终总分靠前的'英国大学荣誉上榜。评分指标分别是:1、学生的满意度;2、科研素质;3、入学分数;4、师生比例;5、服务/设施支出;6、学生毕业率;7、英国大学本科入学分数;8、毕业生获得一等学位或2:1学位的百分比。

以下为20xx年TIMES英国大学专业排名——解剖生理学专业详情(“=”代表并列排名):

排名综合排名学校学生满意度研究质量录取分就业率总分
11=University of Cambridge87.433.366586.6100.0
21=University of Oxford81.146.758882.396.4
39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82.035.153977.491.1
438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89.630.041280.090.3
584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90.013.339895.089.3
628University of Manchester84.035.045572.088.1
717University of Leeds88.230.044166.687.3
8=22=Newcastle University88.030.044663.586.7
8=44University of Aberdeen91.016.747268.086.7
1045University of Dundee84.338.3
            
65.486.6
1113Loughborough University87.033.039667.686.2
1229King's College London82.131.744972.586.1
1326University of Glasgow79.928.348874.985.9
14105University of Salford87.815.037685.485.5
1577=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88.3
            
38494.584.2
1682University of Brighton89.215.030386.484.0
1722=University of Nottingham86.916.746463.483.0
1836University of Liverpool86.525.043156.582.3
1920University of Leicester91.3
            
42370.881.5
2019University of Bristol79.528.344561.881.1
2157University of Portsmouth84.028.333965.580.9
2225University of Sussex76.631.743761.379.9
2340Keele University91.7
            
38066.579.2
2489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82.615.031379.379.0
2556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83.46.725992.578.7
2633University of Reading82.015.036871.478.6
2722=University of Edinburgh77.928.3
            
65.578.4
2862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89.88.333662.978.1
2986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 Edinburgh85.41.733078.677.4
3042Coventry University92.96.728461.577.3
3177=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85.213.334754.575.2
32119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85.116.726059.774.4
3349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88.216.736337.874.3
3469University of Ulster77.9
            
34080.473.6
3580Plymouth University79.86.732358.070.5
36-St George's71.516.7359
            
69.5
37112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70.6
            
29064.264.1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是h物质的抗原性很弱,因此血清中一般都没有抗h抗体。4种血型的红细胞上都含有h抗原,o型红细胞上也含有h抗原。来源: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4型。凡红细胞只含a凝集原的,即称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型;若a与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各含有不同的凝集素,即不含有对抗内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在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而o型人的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利用抗血清作细致的检测可以发现,a型还可再区分为a1、和a2亚型。在a1亚型红细胞上含有a和a1抗原,而a2型红细胞上仅含有a抗原。相应的在a1型血清中只有抗b凝集素,而a2型血清中除抗b凝集素之外,还含有抗a1凝集素。因此当将a1型的血液输给a2型的人时,血清中的抗a1凝集素可能与a1型的人红细胞上的a1抗原结合产生凝集反应。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在得知要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习之初,我从很多渠道都了解到这是一门难度不低的课程。每次上课,教室基本都坐满了人,足以看出同学们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在老师的讲述下,我逐渐了解到人解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记忆和理解。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人解的许多基础知识在高中生物和大学里的生物化学里都有涉及。比如细胞组织的基本结构、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动作电位等。渐渐,我走入了人解的大门,对人体的系统活动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明白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运行规律等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药理学等课程打好基础。

不得不提老师把学习中的重点明确的很好,便于课下去有趋向性地复习。讲到一些难点的时候,老师甚至还亲自板书引领着我们去了解整个生理现象的过程。PPT上的一些动态的图片,也对理解一些复杂的过程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讲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细胞内外各期的离子运动时,通过直观的感受图片上离子的运动,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人解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自从做了人解实验后,我就发现,实验的总结与反思对我学习理论课程有很大的裨益。比如实验化学物质对蟾蜍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虽然这是一个视教实验(蛙心插管难度较大),但通过实验老师的讲解和操作后,我们也能看到各种离子、生物因子对于心肌细胞收缩性和自律性的影响。对心肌细胞收缩性、自律性的改变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记得,第一次实验的时候,不敢抓小鼠,不敢给蟾蜍毁髓,到现在能基本独立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人解实验让我改变了许多。

在人解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上,一定要复习,当天讲过的内容如果不及时看一看复习,下次再上课的时候再继续回忆的时候就很痛苦,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我也观察了很多其他的同学。首先老师不要求我们记很多笔记,说她讲的都是书上有的,我们只要上课好好听就可以了。但一些总结之类的笔记,我认为我们同学还是有必要做的,老师有时候PPT上也会有一些总结。做总结,

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很多好学的同学还会用各种颜色的记号笔画出书上的重难点,便于复习。当然,有些记忆力特别好的同学,上课听一听后就能基本掌握知识,真是羡慕的很。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课后的总结复习都是非常必要的。像我们最近学习的心血管反射,就可以画出层次图,总结出3条路径,重点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和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老师要求自学的部分,也要认真看一看,毕竟也会涉及少量考点,所以更要分配好时间。

对于考试的想法,现在大概知道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等题型。感觉前两者的掌握是相通的。老实说,我自己比较懒,从网上下了每一章的名词解释的`总结,复习的时候看一看,按理说,自己总结的话,会对书本的掌握更上一个层次。问答题主要就是理解掌握老师强调的一些重点生理活动过程机制概念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多多留心。才能在考试中拿到理想的成绩,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付出。

小结:以前听人体解剖生理学,想到的都是一些血淋淋的场景,觉得学习了这门课程的人可以插一个人几十刀都不伤到要害。然而真正自己去学习的时候,发现它和一般的课程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我们学药的,做的大多也只是动物实验,只能从动物身体来了解人的身体构造,然而这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在课程的学习中,最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把人解当作一座大山,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好处。

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后,感觉是真的学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掌握了新的技术。真正地开始探索人体结构的神奇奥妙。人为什么能思考,能运动心脏为什么会不停的跳动却不觉得累?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反射活动是怎么发生的?等等许多问题,似乎都在渐渐明了。对人解的兴趣也渐渐提高,对于某些章节,比如呼吸系统,我就听的比往常更认真和仔细,因为我奶奶有哮喘。希望能通过这部分的掌握,实现一些难以期望的目标吧。

建议:对于卢娜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建议,我觉得老师讲的挺好的,对于内容会给予“这一部分需要你们重点掌握”,“你们了解看一下就行了,考试不作重点要求”,“这一部分你们自学,考试可能会涉及到”之类的提示,平常

上课之前老师也会把上次课的内容回顾一下,帮助我们梳理知识脉络,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我的建议比较少:可以把实验课需要的知识提前讲一下,许多次实验都是在无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完成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辛勤教导!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实验

在病理生理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器材等都是实物的基本材料,实验室的实验室内部设备、器材等也都是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内部设备和器材等也都是实物的基本材料,实验室内部设施设备的设置和功能,是检验实验室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内部设备和器材等设备的功能与结构,是检验实验室实验室内部实验室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内部设备的设置和功能与结构,是检验实验室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设施设备和器材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设施设置和功能与结构,是检验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外部实验室功能与结构,是检验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外部总结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1、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D )

A、肠道 B、泪腺 C、肺 D、肾 E、皮肤

2、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 D )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或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3、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E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小管 D、集合管 E、肾单位

4、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D

A、致密斑 B、系膜细胞 C、间质细胞 D、颗粒细胞 E、感受器细胞

5、肾脏致密斑的分泌是直接感受 D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 NaCl 含量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 NaCl 含量变化 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6、有关肾素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它是由近端小管细胞分泌的. B、肾素分泌可导致血钠和水丢失

C、肾素分泌是由平均肾动脉压升高引起的 D、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

E、它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

7、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D

A、血流量小 B、血流分布均匀 C、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8、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A、自身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前馈调节

9、当动脉血压( A ),肾血流量可保持不变。

A、80~180mmHg B、60~180mmHg C、80~120mmHg

D、100~120mmHg E、60~90mmHg

10、当动脉血压﹤80mmHg时,可出现( B )

A、无尿 B、少尿 C、多尿 D、尿量不变 E、血尿

11、当动脉血压﹤40mmHg时,可出现( A )

A、无尿 B、少尿 C、多尿 D、尿量不变 E、血尿

12、正常情况下肾血流量 C

A、与动脉血压呈线性正相关 B、髓质大于皮质 C、受自身调节保持相对稳定

D、与肾组织代谢活动明显相关 E、以神经体液调节为主

13、尿生成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C )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C、近球小管的重吸收

D、肾小管和结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E、以上都对

14、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 B )

A、有效滤过压 B、滤过膜 C、肾血流量 D、动脉血压 E、滤过率

15、滤过膜结构不包括( D )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B、基底膜层 C、肾小囊脏层

D、肾小囊壁层 E、滤过裂隙膜

16、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B

A、带负电的小分子 B、带正电的小分子 C、电中性的小分子

D、带正电的大分子 E、带负电的大分子

17、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D )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出球小动脉血压

18、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B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囊内压 E、血浆晶体渗透压

1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A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

E、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0、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

A、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B、每分钟通过两肾尿量

C、每分钟一侧肾生成的尿量 D、每分钟两肾小管液的总量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1、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关于加强乡村医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乡村医生;病理生; 教学
         2010年,我院对东营地区2000余人的乡村医生进行了医疗技术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医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了解极为贫乏,尤其是对疾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知之甚少。为此,加强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是乡村医生培训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 针对乡村医生的特点,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可收到良好效果, 更适应乡村医生培训的需要。
        1  乡村医生现状
         乡村医生年龄相差较大, 与一般专科生相比, 他们已掌握了一些不太系统的医学知识, 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文化程度不一, 所学基础知识遗忘较多, 记忆力相对较差,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明显不足[1]。
        2  针对乡村医生特点进行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教学
        2.1 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使乡村医生重视病理生理学, 首先要结合病例分析来说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所处地位,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讲授新的章节前, 从临床常见现象入手引出主题, 激发其学习兴趣。如讲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时, 提问“为什么很多病人需要输液”,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病理生理学是为临床服务的, 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都有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疾病的发生机制与其临床表现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乡村医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2.2 强调整体观念、指导乡村医生初步掌握医学模式  目前, 常见传染病的高发率已低于主要由于心身原因、生活方式不当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应指导乡村医生初步掌握现代医学模式, 从而提高临床疾病的效果。
        2.3 重视实用、强调谨慎  乡村医生理论及技能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其竞争力, 也直接关系到能否造福一方群众。因此, 在教学中, 应提高乡村医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急性肾功能衰竭机体的代谢变化时, 应提醒乡村医生特别注意钾离子的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容易出现高血钾造成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后果非常严重, 应小心谨慎。
        2.4 理论教学应力求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受教学时数的限制, 理论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如心力衰竭的教学重点为其概念及发生机制, 而其中又以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最为重要。因此, 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影响心肌收缩的主要因素和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等内容, 从而突出重点, 也有利于引导乡村医生把握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2.5 回顾相关的基础学科内容  乡村医生基础较差, 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现大多已遗忘,因此在讲新内容前应对与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内容进行回顾[2], 从而使乡村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知识。如讲解弥散性血管凝血时, 先回顾有关正常凝血内容, 再讲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机制, 从而使乡村医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内源性凝血(Intrinsic Pathway):内源性凝血全过程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来完成;由因子XII首先启动的凝血过程,主要包括表面激活阶段、磷脂表面阶段和纤维蛋白生成阶段。

外源性凝血(Extrinsic Pathway):外源性凝血是由于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因子III释放启动引起的凝血;该过程参与的的因子少,途径简单,故外源性凝血耗时极短。

凝血过程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因子Ⅹ酶复合物包含:FⅨa、Ca2+、FⅧa、磷脂。

甲、乙和丙型血友病分别缺乏因子Ⅷ、Ⅸ、Ⅺ。

内源性凝血中的正反馈是:FⅫa使前激肽释放酶激活,成为激肽释放酶;后者可反过来激活FⅫ,生成更多的FⅫa。

外源性凝血中的正反馈是:FⅦa促使FⅩ激活,生成的FⅩa又能反过来激活FⅦ,进而使更多FⅩ被激活。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之间的联系是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该复合物在Ca2+的参与下还能激活FⅨ,生成FⅨa,FⅨa除能与FⅧa结合而激活FⅩ外,也能反馈激活FⅦ。

凝血酶原复合物成分:FⅩa-FⅤ-Ca2+-磷脂复合物。

凝血酶作用:

(1)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

(2)激活FXIII,生成FXIIIa

(3)FXIIIa促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4)可激活FⅤ、FⅧ、FⅪ,成为凝血过程中的正反馈途径;

(5)活化血小板,为因子Ⅹ酶复合物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

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的启动物,而内源性凝血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生理学是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的必要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许多医学问题的研究都要以生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1]。但由于生理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又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普遍觉得生理学难学、难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缺乏医学类专业知识。但是学生往往对临床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生理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机械性讲解,而是要把有关内容和内科临床案例结合起来,使生理学的内容更形象化和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一张嘴,一支笔”为工具,通过大课平铺直叙地将课本知识滔滔不绝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只强调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综合、自主学习能力以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为特点的结合式教学法[3]。因此常常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上课时处于被动听课状态。教学效果当然就大打折扣了。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医学院,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己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己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医学与法学教育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法[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生理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发地对生理学产生兴趣,可将临床案例有机地结合到生理学教学中来,提炼教材生理学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必须对教材进行提炼,深入钻研教材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最有效的知识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与临床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临床案例,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课堂上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需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5]。

生理学教学与临床医学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生理学与临床的结合,力求把教学的知识点落足于临床,把空洞理论变成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其次是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创新与临床结合,并把临床知识升华到教学艺术水平中,最后可通过生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生理学教学水平,为今后临床课打下结实的基础[6]。

例如在讲授血液这一章血细胞一节时由于医学原理和概念及医学数值比较多常常很抽象且枯燥,学生学起来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笔者引入内科常见的用具体的一个患者的血液常规化验单开始分析和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医学数值变得那么形象和具体。比起常规的那样枯燥乏味的长篇讲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一个统一的过程,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突出“三个基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即将成为医生、护士这些特点,就更需要经常与临床案例相结合。通过对生理学理论教学与临床病例结合的教学,注意挑选病例,采用辐射式和聚合式讲授方法,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水平[7]。

生理学教学应服从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生理学教学中选择与临床工作关系密切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与临床医学进行链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提示性、问题式、专题讲座式、专栏式链接方式。讲授胃液、胆汁、胰液功能时,分析萎缩性胃炎、胆道梗阻、胰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产生机制;讲授血液粘滞性时,分析其与冠心病、高血压、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系;讲授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时,分析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有何不同;讲授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时,分析心衰、大出血、过敏性休克患者动脉血压发生变化的机制以及治疗原则;讲授肾脏生理时,分析肾功衰竭患者为何出现尿毒症、高血压、贫血等症状;讲授激素生理作用时,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低下、地方性甲状腺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低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通过与临床疾病的链接,使生理学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素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效果[8]。

在讲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时,先列举糖尿病的典型病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身体消瘦的症状就自然引入胰岛素的生理作用降血糖作用。通过病例的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9-10]。根据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及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课堂、课外、考试3个环节入手进行生理学教学改革,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我们的综合改革措施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医疗人才的培养[11]。为了适应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生理学教学应该运用现代教学工具,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转向重视三基,发展智力,培养智能型人才的教学道路。而目前最紧要的、也是摆在生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教学中的传统模式,把能学不能用的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分析教学过程,提出教与学的客观问题,并阐明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以培养既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又有很强能力、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的,就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发挥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将其应用于生理学的教学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理学课程的兴趣。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单纯注重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自学、讨论和总结,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增加了感性认识,学会了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分析方法。本教学法引入并应用于生理学教学时,应该围绕着案例展开学习[12]。

这一方法就是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和难点在头脑中形成悬念,成为主动求学的动力。通过自学和思考,学生把各自的思考结果加工整理,并参加案例讨论,培养和锻炼了综合分析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该教学法一定会在生理学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完善。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精彩的生理病理讲座,我深深地被它的内容所吸引和震撼。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认识到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人体的生理机能。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结构,拥有肾脏、心脏、肝脏等多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着独特的功能。讲座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我了解到这些器官的具体功能和相互配合的原理。比如,肾脏是我们身体的排毒中心,能够过滤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体内的平衡。而心脏则是一个强大而坚韧的泵,它能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人体的器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另外,讲座中还详细介绍了疾病的发生机制。疾病是人体机能失调的表现,通过了解其发生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讲座通过临床案例和病理切片,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展过程。例如,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与遗传、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讲座,我对高血压的形成原因和对身体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讲座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等。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讲座中,我还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概念和专业术语。作为非医学背景的人,面对一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常常感到困惑,而这次讲座真正帮助我理解了这些概念。例如,我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DNA的作用和基因突变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我还学到了一些常见疾病的基本症状和治疗方法,这对于我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有了很大的帮助。


小编认为,这场生理病理讲座让我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案例,讲座唤起了我对于医学的兴趣和对于人体的敬畏之情。我深信,只有通过更多这样的讲座和学习,我们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于人体健康的认识,并为保障人类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一、生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生理学的发展是迅速稳固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生理学研究成果明显增多,而且质量颇高,其中消化生理和神经生理的某些课题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其次,国内生理学教学中已基本普及了实验课,并在条件好的'学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体系。基本知识;掌握医学实验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操作技术;具有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基础医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并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用一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从而加深自身的潜在能力。

二、生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包括:

主要到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出国深造,其它部门工作。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目前我国培养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很大一部分的高学历人才集中在省市级医疗机构,相较之下,基层医疗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有很大缺口,尤其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医护人员,其中主要是而向高职院校的对口毕业生。医学高职院校的生源除了通过高考填报志愿入校,还有由中等职业学校升学考入。为了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学历的进一步要求,提高其知识水平,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部设立了高职单招考试,为中职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我国中、高职衔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模式,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方而仍存在不足。

一、以我院为例谈中高职衔接教育

我院作为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在护理、检验、药学等专业接收通过考核的中职学生。招收入校的中职毕业生根据专业及人数进行分班,一般情况下该类学生与历届高中毕业经高考入校的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但两类学生的授课课程及培训目标均相同。2011年8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以此指导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相关工作。本着立足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调整课程体系的目的,我院医学基础部牵头的《医护类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课题组,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深入调研,以期能客观了解我院医护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中课程部分的情况。调研主要在2010-2012年入学的高职单招学生中开展。调研中发现,37.45%的同学认为现在所学的课程中有1/4是已经学过,32.47%的同学认为近半课程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过程中已经学过。其中包括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

二、分析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生理学教学

在大多数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生理学作为必修的医学基础课,列入各专业一年级的教学计划中进行讲授。同时,生理学作为高职单招考试过程中的考试科目,考生在考试的课程辅导班中也进行了强化学习。所以该门课程对于高职单招学生来说十分熟悉。但当踏入高等专科学校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该门课程作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需重新讲授学习,并且作为考试科目。在对高职单招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中:83.31%同学在高职课程开始之前,已学过生理学内容。并且有一部分同学对于生理学抱有的`学习态度是认为每个医学生都学习该门课程,所以也得学,但不认为该课程与专业具有很强的联系。综合问卷结果及对高职单招的同学讲授生理课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同学对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三、中高职衔接中生理学教学的探讨

1.注重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纵观学生整体素质及学习能力,高职单招的同学基础较差,初中毕业后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触医学知识,学习的不够全面,但经过三年的培养过程对医学相关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就理论知识来说,英语基础较差,很多同学已明确自己的弱项;但对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程有充分的自信;对生理学理论知识、概念等能熟记,个别同学甚至能指出之前记诵的内容与现在课程教材所讲不同,死记硬背概念的较多见。总结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发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在实训课时,很大一部分高职单招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强,且兴趣浓厚。经过中职三年级的实习,同学们对生理学所涉及的实验完成较好。教师可提高对该班级同学的要求,测量血压、ABO血型鉴定、心电图等实训操作,考虑到中职同学已进行过实习,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测量血压等部分,应该是非常熟悉。在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告知下节课所上内容,在上课时由老师示教改为学生示教并讲解,让其余同学们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成为小老师。角色的转变,可带给同学们不一样的学习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堂融入专业、人文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只强调基础的课程重要性,让学生要充分重视,往往收效甚微,可联系临床、生活例子或结合专业特色,谈及相关联的部分,比如对于药学专业学生讲授消化与吸收章节时,可举口服药物吸收的例子,让同学们将通过中专的学习和实习已获知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引导其自觉学习。部分同学因二次学习相同课程,表现为过分自信,考试成绩并不比应届高中毕业没有学过生理学内容的新生好。授课教师应巩固其基本知识,肯定学生已有的知识,肯定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肯定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的不足,鼓励其再接再励,抛出问题,激发其探索热情。对已能记诵的知识点的学生要求能充分理解。

4.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方式。安排时间让原来来自中职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自学方法。在课前提供2-3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讲述与生理学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素质水平;在复习环节时不仅是通过提问,教师可提供PPT,让学生上讲台,以老师上课讲解的方式回答某知识点的问题,一方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而检阅所学的内容。教师在制作幻灯过程中,注意备课细节,将一些简单的生理名词的英文附上播放,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英文。不只以试卷的方式考查学生,加大实训操作、课堂表现等部分在总评成绩所占比重,引导学生跳出对知识点死记的固有学习模式。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看到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中的不足之处,除了不断思考对于课程体系如何进行可行性调整之外,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学生们把课上好也是关键。全面分析该类学生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授课方式,既让学生们学习巩固了必要的课本知识,也对职业素养有了进一步认识,能够以更好的学习方式在医学成长路上不断前进。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远程教育教学方法优化途径探索论文

【摘要】远程教学是一个系统。远程教学的最优化,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远程教育教学方法最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最优化途径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双方积极性的重要标准,是教学质量的主要推动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有利于决定和制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此针对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掌握程度。其次,如何实现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相结合?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如何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知识和能力。此外要注意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科学合理性,避免由于过高、过低或者模糊不清,造成执行和落实收到影响。此外,对于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教学目的还要依据学生自身学习的情况而定,例如在进行教学辅导前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自学的学习效果和成果,看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老师重点辅导等等。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要坚持科学化原则,主要指的是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几点工作。首先,是教学辅导结构设计。通常情况下,如果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管理会计》进行整理,可以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三个阶段,这样任何课型都可以利用这种划分形式,在课程的开始阶段,首要任务是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明确的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心理上做好学习知识的准备。课程的中心部分也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所有课程的开始和结束都需要紧密围绕这部门内容进行。其次,是问题设计。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说在学习《短期经营决策的分析方法》这节课中,可以设立以下问题:“短期经营决策的分析方法都有哪些呢?为什么这些方法可行呢?”接着通过实际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再比如,在学习《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一节的内容时,首先,要做项目计算期的假设,提出:项目建设期如果不足一年的如何计算?在项目开始建设到投产这段时间如何确定建设期起点?投产后为什么不能作为建设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必然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再次,是搞好学生学习方式设计。当前实行的开放式教育,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学人员提供的指导和帮助非常重要,同时要想实现学习目标,也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第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第三,引导学生学习远程学习技术的应用方式,运用这种远程技术,能够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互式交流,因此,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第四,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学科的特点,知道他们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第五,组织学生多开展学习合作,成立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小组学习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优势:①互助功能,能够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得到共同进步,还能够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②激励功能,不论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小组学习,学生能够更高的收到激励,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毅力,避免由于独自学习产生孤独感和乏味感。③教育功能,学习小组,能够成为远程教育活动的最小细胞,不仅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实现全面发展。四是课后练习和作业设计。《管理会计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理解和认识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正意义上的达到这个要求,提高课后的联系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课后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主要是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习题的难度和类型,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程度为主要目标,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外练习部分,一定要注重课外作业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特点,这样一来,经过不断培训和训练,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五是教案设计。教学辅导的教案,是教师表达教学思维,通过文字形式展示的,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弥补语言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利用管理会计的专用语,能够起到直观形象的效果,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具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再设计教案的时候,要注意体现一下几点原则:第一,体现教学目标性,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第二,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三,能够直观的展示出教学过程,是教学辅导的关键内容。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原则。当前所具有的管理会计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辅导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只要达到“省时、易懂、高效”的标准,就能够称之为好方法,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中,要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启发性讲授法、实际操作法、练习法等,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选择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康.《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模式》.电大教学,第3期.

✪ 病理生理学课件 ✪

生理学学习方法点拨

生理学方法点拨

们进入大二的学习阶段后,就要开始接触功能学科的学习(而以前学的是形态学的内容),这种过渡阶段的学习刚开始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的。人体生理学是同学们首先接触的功能学科,下面给同学们谈谈如何学好生理学这门课程:

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要明白学习生理学的重要性。生理学《绪论》中说得很清楚:“生理学也是一门基础医学科学。人们必须在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疾病时发生的的功能变化以及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一个器官发生病变如何影响器官等等。所发,生理学对医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今后要当好一名医生,现在必须把基础打扎实。目的明确了,就能把学习生理学的态度端正好,变“要我学好这门课程”为“我要学好这门课程”,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知难而进,刻苦钻研。

二、做好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对掌握好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很有帮助。通过预习可以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做到“胸中有数”,听起课来会感到更轻松。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就会在听课时带着问题来听,主动去弄懂,这样的听课效果会更大。如果有时间,预习可以仔细些;如果时间紧,就大概地浏览一遍本次课所要学的内容。

三、认真听好每一节课

上课时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去理解、去记忆。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会用好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学们则应该认真听好每一节课。除了认真听讲以外,还应做好笔记。笔记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放映的幻灯或投影片的内容(那是经过老师认真整理和提炼出来的内容),也可是教师上课所做的补充和提及的重点内容。做笔记可以用专门的记录本作系统的笔记,也可以随意记在书本的空白处,以便今后复习。

四、做好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能更好地消化和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复习时,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要彻底搞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问老师。

五、独立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提倡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能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经常多问自己几个“为”?遇到疑问题不要轻易放过,先要多想想,如果自己一时回答不出,实在想不出来再向别人请教。要“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多提问,多提问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扩大知识面,同时,对老师也有所促进。

六、合理使用参考书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规定教材的内容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而对于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同学来说,光看教科书要达到很好的理解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往往需要一些参考书的帮助。目前,书店里的参考书很多,可以说,每本书都有它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要老师指定哪些书最有价值是很难的。下向向同学们推荐几本生理学的参考书:

⒈范少光等主编的《人体生理学》(第二版)。该书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中文文字中穿插英文名词,这样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成为科技人才,也为今后的医学教育采用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同时在内容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带有发展方向性的内容。

⒉孙庆伟等主编的《生理学概要》。该书针对本科生理学教材(统编第五版)中的内容,抓住重点、要点,加深对一些重要概念和难点的理解。文字叙述简练、明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及时性19个临床生理病例讨论。

⒊孟庆华、谷双振主编的《生理学应试指南》。该书以五版统编生理学教材为蓝本,参阅了众多生理学教材与试题方面的书刊、文献资料。其最主要特色为对所有试题尤其是各类型选择题都尽可能予以解答,这在许多同类生理学试题书中是不多见的。给学生在消化知识、复习迎考时带来方便和益处。

七、纵横联系

纵横联系的“纵”是指把上过的课进行前后复习,做到有连贯性;“横”是指与上过的别的学科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起到相互联系的作用。这样,理解会加深,记忆也会加强,效果会更好。

八、全面理解、重点记忆

生理学这门课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是“说理”的,道理搞清楚了,记忆也就不难。所以,我们强调课堂理解的重要性,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再作一些必要的(重点)记忆,就可以达到理解和记忆都加强的双重效果。

九、重视实验课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通过生理实验课的学习可以加强同学们对课堂上讲过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获得生理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三老”、“四严”的作风??。所以,应当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另外,生理实验课要进行考试,其要加入总成绩内。

十、多参加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通过参加医疗实践、参加“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将自己所学到的生理学知识运用于为人民服务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得知识牢靠与否,浓度与广度如何?从而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和增强自己学好医学知识的决心。当然,教研室老师会尽量为同学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带领联谊班的同学们上街、下乡为民义诊服务,但同学们自己也可以这样的机会,机会还是很多的。

十一、搞好考前复习

考前复习时间短、课程多。如果处理不好,往往“顾此失彼”。为了搞好考前复习,以下几项可供参考:

⒈合理安排时间,复习要有计划,要有一个整体安排,一般难度大的、内容多的可放在前面复习,安排的时间可以多些,要先考的课程也要放在前面复习。

⒉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整天看书,要适当休息。过度疲劳会使效果下降。看书看累了,可以听听音乐,活动活动。

⒊心理放松,减少紧张情绪,复习才会有效果。

⒋各门课程先要全面过目一遍(有时间看详细点,时间不够就“浏览”一遍),包括书本、笔记和作业。不懂的地方或“重点”的地方要多看,少数地方还要适当的背一背,也可以配合做一定量的练习题。

⒌加强营养,保持健康,考前复习劳动强度大,很辛苦,要适当的补充营养,补充身体需要的物质。同时还可配合按摩身上的穴位,以减少疲劳、保持健康和增强记忆。具有这些作用的穴位有:头部的风池、百会、太阳、兴奋穴;上肤部的合谷、内关、神门;下肢部的足三里、三阴交、脑清穴等。

以上所谈各点,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能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44505.html

网站地图最新更新文章地图

Copyright©2006-2025 一起合同网 hc179.com 湘ICP备18025499号-6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网站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