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本|免疫学课件(汇总16篇)
发布时间:2022-01-09免疫学课件(汇总16篇)。
◉ 免疫学课件
1.补体系统是
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
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
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
D.由30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
2.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 激活物质相同
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3.灭活C3b的补体调节因子是
A.I因子
B.C4bP
C.C8bP
D.S蛋白
E.DAF
4.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
A. C5b~9
B. C6b~9
C. C5b~7
D. C5b~8
E. C6b~8
5.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
B. C1q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
C. 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
D. 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
E. 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
6.下列哪种成分是C5转化酶?
A.C3bBbP
B.C4b2b
C.C3bBb
D.C3bBb3b
E. C5b~9
7.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 C1
B. C2
C. C3
D. C5
E. C9
8.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 C1q
B. C4和C2
C. C3
D. B因子
E. D因子
9.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 C3a
B. C3b
C. C5b
D. C4b
E. C2a
10.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
A. C3
B. I因子
C. D因子
D. B因子
E. P因子
1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 C4a
B. C5a
C. C3a
D. C3b
E. C5b
1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 C3~C9
B. C5~C9
C. C1~C9
D. C1~C4
E. C1、C2、C4
13.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参与凝集反应
B. 对热稳定
C. 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
E. 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14.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
A. C3
B. C1q
C. C1r
D. C1s
E. 以上都不是
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A. C1
B. C2
C. C3
D. C4
E. C5
16.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
A. C143256789
B. C124536789
C. C142356789
D. C124356789
E. C123456789
17.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
A. C2a
B. C3a
C. C4c
D. C4b
E. C5a
18.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
B. 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C. 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
D. 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
E. 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
19.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与C3转化酶形成无关?
A. C3
B. C2
C. C4
D. C5
E. B因子
20.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 C3a
B. C3b
C. C5a
D. iC3b
E. C3d
21.全身性细菌感染时,补体活性片段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免疫效应作用?
A. 清除免疫复合物
B. ADCC
C. 调理作用
D. 溶解细胞作用
E. 引起炎症反应
22.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与下列那种作用无关?
A. 过敏毒素产生
B.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C. C3裂解为C3a和C3b
D. C4裂解为C4a和C4b
E. C5裂解为C5a和C5b
23.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1
B. IgG2
C. IgG3
D. IgM
E. 凝聚的IgA
24.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被称为补体的
A. 炎症介质作用
B. 调理作用
C. 免疫粘附作用
D. 溶菌和细胞毒作用
E. 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25.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
A. C8bp
B. DAF
C. C1INH
D. S蛋白
E. C4bp
26.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
A. C1
B. C2
C. C3
D. C4
E. C6
27.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激活起始于MBL与病原体结合后
B. MBL具有酶活性
C. 其C3转化酶是C4b2b
D.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
E. 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
28.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 C3
B. C4
C. C5
D. D因子
E. B因子
29.下列哪种调节因子参与补体的正向调节?
A.S蛋白
B.D因子
C.P因子
D.DAF
E.C8结合蛋白
30.C1q能与哪些Ig的Fc段结合?
A. IgG1、IgG3、IgG4、IgM
A. IgG1、IgG2、IgG3、IgA
B. IgG1、IgG2、IgD、IgM
C. IgG1、IgG2、IgG3、IgM
D. IgG、IgA、IgM、IgG4
31.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 C3b
B. C2a
C. C3a
D. C4a
E. C5a
32.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
B. IgE
C. IgA
D. IgM
E. IgD
33.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 C3b
B. C4b
C. C4a
D. C5a
E. C2a
34.可协助I因子裂解C3b作用的是
A. C4bp
B. DAF
C. H因子
D. P因子
E. HRF
35.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
A.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A. 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
B. 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
C. 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
D. 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
36. CR3的配体是
A.C4b
B.C4c
C.iC3b
D.C3a
E.C2a
37.能使细胞膜发生轻微损伤的补体成分是
A.C5b
B.C5b6789
C.C5b67
D.C5b678
E.C89
38. 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是
A.抗原
B.CD分子
C.补体
D.细胞因子
E.黏附分子
39. 能促进C3转化酶灭活的是
A.C1INH
B.CR1
C.CR2
D.CR3
E.P因子
40. 补体系统的可溶性调节因子是
A.B因子
B.D因子
C.I因子
D.DAF
E.MCP
参考答案
1.D 2.E 3.A 4.A 5.D 6.D 7.A 8.C 9.A 10.B
11.D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B 19.D 20.B
21.C 22.D 23.E 24.B 25.C 26.E 27.B 28.B 29.C 30.D
31.E 32.D 33.D 34.C 35.C 36.C 37.D 38.C 39.B 40.C
◉ 免疫学课件
医学理论课教学多是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学习,而医学教学改革使理论课学时数减少,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理论课教学节奏加快,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应想方设法应用一些教学技巧,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帮助学生学好医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作 者:叶光华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法医学系,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7(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注意力◉ 免疫学课件
摘 要: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表述工具,系统而又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担任课程的把握,阐述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使用、考核方法等的一项教学活动,其形式有课时说课、单元说课和课程说课3种[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
关键词:免疫学论文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表述工具,系统而又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担任课程的把握,阐述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使用、考核方法等的一项教学活动,其形式有课时说课、单元说课和课程说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环节,成为评价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手段[逻辑关系复杂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难学、难理解,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能。说课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根据本校说课实践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说课要求,以高职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进行课程说课设计。
1课程地位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以及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应用的一门医学基础课,其内容涵盖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三部分。本课程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助产和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学习各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传染病学、预防医学、药理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并将在消毒、灭菌、隔离、预防、治疗等医护实践中得到科学应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门课程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在授课中注重联系临床的实际应用部分,也适当增加了学科进展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基本教学目标如下:(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病原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关疾病的基本措施和方法。(免疫学与临床疾病的内在关系。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病原生物的感官认识,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掌握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与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本课程教学设计以“贴近临床、服务临床”为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医学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本课程设置五大教学模块,教学的内容选取主要依据是后续课程中所用知识点和临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学时数为致病性、防治方法以及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教学难点是常见病原生物和免疫性疾病的致病机制。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手段
课件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灵活运用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象、直观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形态、免疫应答过程等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性实验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标本的示教、观察来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形态的感性认识。4.1.4网络教学上传教学数据资料,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讨论和答疑,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和教学相长。
4.2教学方法
深奥且难理解,可以采用比喻教学法。如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比喻成人的躯体,上肢为可变区,双手为超变区,肩关节为铰链区,腋窝为补体结合位点,其他部位为恒定区,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比如,在讲授超敏反应的内容时,先将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手足口病、禽流感、埃博拉病毒、H1N1型甲型流感,在教学中,不断关注相关情况,并在课堂上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原理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大学生信息量,并能使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教学资源使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已有教学资源:自编习题集、试题库、实验指导、标本片、教学挂图、教学录像、教学视频、开放实验室及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等。
6考核方法
本研究课程评价方式,拟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最终成绩由小组作业、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出勤、对小组的贡献等)、实践能力、课前预习情况、期末考试成绩五部分组成。其中课堂表现部分拟采用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加权后取得综合得分。
7结语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和教学评估手段,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赋予说课者发挥的空间,又有规定的基本环节,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方法的积极性,是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
◉ 免疫学课件
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考点:免疫学
免疫学是生物医学的一个主要大分支,其探讨的是在各器官中所产生的免疫反应。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考点:免疫学,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免疫
1.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
2.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3.固有免疫:先天性,非特异性。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特异性,有免疫记忆。T细胞、B细胞。
4.免疫应答:识别、活化、效应。
5.胚胎期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有免疫特异性(记忆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不利于免疫耐受。T细胞克隆中枢耐受因阴性选择。
6.免疫原性:诱导产生抗体。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
7.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决定特异性。
T细胞抗原表位:T细胞受体TCR,必需MHC分子参与。
B细胞抗原表位:B细胞受体BCR,无需MHC分子参与。
交叉反应:不平行。
8.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B+T。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B。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
异种抗原:另一物种。
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不同个体。
独特性抗原:抗体作为抗原。
9.胸腺:T细胞。新生期摘除: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受损。
骨髓: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受损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缺陷。
淋巴结:免疫应答主要场所。
脾:产生抗体主要器官,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10.B细胞表面最主要标志:BCR。特征性:mIg。活化辅助受体:CD19。
T细胞表面最主要标志:TCR。特征性:TCR-CD3复合体。
11.CD4+ T细胞:Th,辅助性,受MHCⅡ(外源性)限制。
CD8+ T细胞:Tc/CTL,杀伤性,受MHCⅠ(内源性)限制。
Th1细胞:Th0、IL-12→Th1→Tc,分泌IL-2、IFN-γ、LTα,参与细胞免疫。
Th2细胞:Th0、IL-4→Th2→Ab,分泌IL-4、IL-5、IL-6、IL-10、IL-13,参与体液免疫。
12.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IL-6、TNF-α和炎症介质)。
13.NK细胞:通过IgG介导ADCC,表达TCR-、mIg-、CD56+、CD16+。活化受体KAR、抑制受体KIR。
14.体液免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细胞免疫测定: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
15.免疫球蛋白Ig=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抗体Ab。
轻链L:κ型、λ型。重链H:根据重链恒定区分IgM、IgD、IgG、IgA、IgE,是Ig分类的`依据。
16.IgG:最小,唯一能通过胎盘,含量最高,晚期抗感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
IgM:最早出现,分子量最大,天然的血型抗体,早期抗感染、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
IgA:分泌片。
IgD:B细胞分化的标志。
IgE:最晚出现,含量最少,亲细胞抗体,引起Ⅰ型变态反应。
17.补体:C1分子量最大,C3含量最高,D因子分子量最小、含量最低。
C3b/C4b有吞噬调理作用。
18.经典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
旁路(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Bb3b。
MBL途径:C3转化酶、C5转化酶同经典途径。
19.细胞因子无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注射的为γⅡ)、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TNF-α和LTα可直接杀伤细胞。
20.HLA复合体基因不编码HLAⅠ的轻链。(HLA=MHC)
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高度相关。
21.Ⅰ型超敏反应:IgE,嗜酸性粒负反馈,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IgG、IgM,血、Graves病。
Ⅲ型超敏反应:IgG,Arthus反应、血清病。
Ⅳ型超敏反应:T细胞、CTL,感染性迟发型(结核性损伤)、接触性迟发型(接触性皮炎)。
22.自身抗原:晶状体、眼葡萄膜色素抗原、精子、甲状腺球蛋白。
隐蔽抗原属自身抗原。
23.B细胞缺陷:X-性连锁低丙球血症。
T细胞缺陷:Di George综合征。
24.同种移植排斥反应:超急性(预先存在抗供者组织抗原的抗体)、急性(最常见)、慢性。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中含足够数量免疫细胞。
25.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菌种鉴定、ABO血型鉴定、肥达试验、瑞特试验。
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抗O试验ASO、类风湿因子RF检测。
26.放射免疫:最灵敏。
免疫印迹(Western):定性或定量。 免疫学课件:探索身体的守护者 医学免疫学学习方法 2005-12-19 00:0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在世界历史上,我国采用人痘接种最先创立了预防天花的方法。1796年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则进一步创造了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免疫学就是从那时起诞生的。经过150年的发展,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到本世纪50、60年代时,开始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生物医学的发展。所以说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而免疫学现在仍处在飞跃发展的时期,已被公认为21 世纪生物医学领域中起支撑和领头作用的前沿学科之一。 无论是从医学基础理论、还是从医学临床实践来看,免疫学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无论是对临床医学专业,还是对护理学专业,免疫学都是一门必修课。对于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生来讲,必须通过自学学好免疫学。怎样通过自学学好免疫学?本文拟就此 提一点建议和看法。 一、掌握免疫学结构体系的特点 对自学者说,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对学好免疫学有很大的益处。 免疫学发展到今天,早已跳出抗感染免疫的范畴,形成了非常丰厚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包括免疫生物学、免疫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药理学、分子免疫学、免疫化学、免疫遗传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等。对医学生(包括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来 说,核心是“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 基础免疫学是学习免疫学必备的基本知识,是起步阶段必需的知识基础。基础免疫学涉及免疫生物学、免疫化学、免疫生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病理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础免疫学又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何功能作用,在生理、病理状态下有何表现?免疫功能是靠什么组织系统完成的,免疫系统的构成如何?免疫器官有哪些,各有何结构与功能特点?免疫细胞有哪些、各有何功能、各有何重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免疫分子有哪些、各有何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什么是免疫应答、有哪些类型?免疫应答发生在哪里,有何基本特点?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是怎样发生的,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如何,抗体怎样发生免疫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是怎样发生的,其免疫效应机制的生理、病理作用是什么?何谓免疫耐受、发生 机理如何,有何实际意义?免疫调节机制有哪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临床免疫学是把基础免疫学中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它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设计的免疫学检测或诊断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发展的免疫学防治方法的原理与应用;介绍了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原理、免疫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原理。因此,根据免疫学自身的结构体系特点,自学者应把自学重点放在基础免疫学部分,着重掌握免疫的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主要 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再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融汇贯 通,去认识和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免疫病理机制、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防治)。 二、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注意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学科特点看,免疫学具有形态学和机能学相结合的特点,常以形态学为基础,但落脚在机能学上。因此,它的知识中既有形象、直观的内容,又有抽象、理念性的内容。而形态 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所以学习中必须抓住功能这个“重中之重”。 免疫学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如中枢免疫系统、外周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再循环、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过敏毒素、超化因子、调理作用、白细胞介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异嗜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免疫粘附、超敏反应、免疫耐受等等,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只有理解了、记住了,才谈得上学习免疫学的系统性知识。免疫学中还有许多常用的英文缩写名词,如SIgA、SmIg、ADCC、TCR、IFN、TNF、APC、CTL、MHC、ELISA等,必须了解其英文原文,从而掌握其中文名称及其含义。对于许多重要的免疫因素即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如T细胞、B细胞、NK 细胞、CTL、TH、TDTH、巨噬细胞、抗体、CD分子、MHC-Ⅱ分子、细胞因子等,要通过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熟悉其形态或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通过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在深层上掌握各自的特点,如异嗜性抗原与类属抗原的区别、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区别、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TCR与BCR的区别、CTL与NK细胞的区别、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活病苗与死疫苗的区别、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区别、青霉素皮试与O.T/PPD试验的区别等。另外还要注意掌握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对应功能的关系。对免疫学中的许多机制问题,如抗原识别机制、淋巴细胞活化机制、抗体产生机制、抗体的免疫效应机制、CTL/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TDTH细胞完成免疫效应的机制、免疫调节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抗感染机制、抗肿瘤免疫机制、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人工免疫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原理等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的学习和领会。这里存在一个前后结合、汇融贯通、触类旁通的问题。 要注意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缺陷会导致什么后果?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临床会出现哪些表现?临床应用抗体制剂时怎样避免或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时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血清抗体或补体水平异常见于何种疾病?疫苗接种时为什么要有多次接种或加强接种?为什么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有助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而以检测IgG抗体辅助诊断时要测其滴度升高程度并作动态观察?又如用免疫学知识来认识、解释临床常用各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这样 去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员对所学免疫知识的认识理解。 三、多看多练,深入思考与讨论,加强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的训练 广大自学者应该理智地认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无捷径可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跋涉。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因此同学们在认 真学习指定教材和辅导教材的基础上多读一些不同版本的医学免疫学教材和专著,既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解释的作用,又可以提供来自不同角度的认识、理解,通过学员自己的思考、比较,有助于形成正确理解与深刻领会,也有助于加深印象和记忆。同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练习题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往往可以发现自学中的薄弱环节、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偏面和错误。做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检验自学读书的效果、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多做练习,无论是对加深理解,还是对加深记忆都是有益的。但要注意避免死记硬背习题的答案。如果企图通过做练习来熟悉考题作为取得考试好成绩的捷径,那是要吃大亏的。考试的题目是多样、多变的,只顾记题目而不了解其知识背景、知识基础,那么不仅无助于学习,考试时试题稍有变化就会做不出来的。只有真正吃透了所学知识的精髓,才能在试题的千变万化中抓住实质、答中要害。所以,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自学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在于死记习题本身。自学爱好者们还应定期相聚,交流学习心得,对重点、难点和有深度、难度的练习思考题开展讨论,相互启发,激唤灵感。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自学反馈形式,对启迪思维、纠正错误,对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也有很大益处。尽管读书是自学的主要形式,但要 取得好的成效,就要避免死读书、把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 免疫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逻辑、渗透性。因此,广大自学者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例如前后左右联系、分析推理、比较区别等;同时,在读书、思考、做练习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读死书也是千万要不得的。 尽管免疫学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难度也是一种挑战。只要我们掌握好免疫学结构体系的特点,抓住重点,努力做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多看多练,深入思考与讨论,加强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的训练,就一定能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 理论,在自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名词解释: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功能 ●抗原:是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调理作用:指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促进增强吞噬细胞增强吞噬的作用。 ●抗体: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APC(抗原提呈细胞):是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有效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的功能的一类细胞。 ●细胞因子:指有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肽或糖蛋白 ●补体: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者细胞因子等制剂,使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于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和或致敏细胞,从而预防感染 ●免疫应答: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物质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交叉反应:某种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可与含有共同表位的其他抗原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或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的反应。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同种异性抗原:又称同种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 ●免疫佐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该抗原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素作用。指IgGFab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Fc与效应细胞结合后,激活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子(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成熟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钟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分子。 ●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钟起重要作用,也决定个体的组织相容性。 ●HLA抗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人第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细胞黏附分子(CAM):是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以受体一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胚胎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与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的结合抗原肽-MAC分子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物形式存在于T细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的TCR有α和β肽链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γ和δ肽链组成。 ●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片段并与胞内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BCR:为B细胞表面SmIg,是B细胞抗原受体,也是B细胞特征性标志,与Igα和Igβ组成复合物;BCR主要识别抗原的构象决定簇。 填空: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和MALT。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是脾。 ●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表面。 ●免疫原性较强的物质是蛋白质。 ●灭活疫苗或蛋白质疫苗的最佳免疫途径为皮内或皮下注射。 ●细菌脂多糖是TI-Ag。 ●半抗原-载体效应是Th识别载体决定基,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基。 ●检查血清中AFP含量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或畸胎瘤的辅助诊断,测定血清CEA含量,有助于结肠癌的辅助诊断。 ●根据结构的不同,抗原表位分为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 ●交叉反应的分子基础是由于共同抗原表位的存在。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决定的。 ●抗原两个重要的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依据抗原与集体的亲缘关系,将抗原分为同种异型抗原、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和自身抗原。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和调节蛋白组成。 ●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和MBL激活途径。 ●补体成分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 ●补体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溶解细胞,细胞毒效应,引起炎症反应,调理作用,辅助适应性免疫,过敏毒素,趋化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黏附。 ●反复发作可导致补体含量降低的疾病史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因子作用的特点:非特异性,微量高效性,局限性,多样性和网络性。 ●细胞因子功能:参与免疫反应,刺激造血,促进炎症,诱导凋亡。 ●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且不受MHC分子限制。 ●细胞因子受体有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种形式。 ●细胞因子受体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 ●TPO为血小板生成素,SCF为干细胞因子,EPO为红细胞生成素。 ●CD3可与TCR结合,传导T细胞活化信号。 ●Igα和Igβ可与BCR结合,传导B细胞活化信号。 ●选择素家族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和E-选择素。 ●黏附分子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和钙粘蛋白家族。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有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HLA的主要功能参与加工和提呈抗原,参与T细胞的限制性识别。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1组合多样性2连接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 问答: ●什么是异嗜性抗原?谈谈异嗜性抗原在医学中的应用:临床意义 1引起疾病如链球菌感染后由异嗜性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可引起风湿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2协助疾病诊断:根据异嗜性抗原具有共同抗原的特性利用容易获得的抗原代替不易获得的抗原协助疾病诊断,如用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协助诊断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的外斐试验。 ●B细胞活化的条件: 1第一活化信号:抗原识别信号。B细胞通过BCR直接识别天然抗原表位,即可产生敌意活化信号。 2第二活化信号:协同刺激信号。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T细胞表面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相互结合向B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使B细胞活化。 3细胞因子的作用:除上述双信号外,B细胞的充分活化还有赖于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 ●简述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要24----72晓说才出现炎症反应,又称迟发性超敏反应。2.有T细胞街道。 3.多在变应原进入的局部发生。 4.组织变化以单个核细胞亲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T细胞完全活化的条件: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完全活化依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1第一活化信号,抗原识别信号,t细胞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抗原肽MHC分子。2第二活化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有T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28 与APC表面的B7相互结合。只具有抗原识别信号,而缺乏协同刺激信号的T细胞不能活化。3细胞因子的作用:除双信号外,细胞因子对TH细胞的活化也有重要作用 ●补体和抗体的区别 性质、稳定性、产生细胞、血清含量、作用 补体:β-球蛋白、肝细胞、巨噬细胞、不随抗原刺激变化、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抗体:γ-球蛋白、浆细胞、随抗原刺激变化、参与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的时相滞后于非特异性 ●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的差异 潜伏期、抗体浓度、抗体维持时间、抗体类别、抗体类别、抗体亲和力 初次应答:长(低、短、以IgM为主、低 再次应答:短(高、长、以IgG为主、高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及主要医学意义 动物免疫血清。通过检测抗原或抗体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制备疫苗;防治外毒素性疾病,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2异嗜性抗原:引起交叉反应。与某些免疫性疾病有关。 3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对安全输血极为重要;HLA不相匹配造成移植排斥反应。 4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5肿瘤抗原:参与肿瘤免疫。 6变应原和耐受原: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 7超抗原:可介导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 ★细胞因子的分类: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去滑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分五个家族,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IL:白细胞介素;IFN:干扰素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 2激活补体。 ADCC作用和I型超敏反应。 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其中免疫器官包括中枢的骨髓、胸腺和外周的淋巴结、脾脏、粘膜、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包括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固有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粒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的适应性免疫细胞(γβT细胞、B抗体细胞因子、各种模型分子。 功能:免疫防御 抗感染免疫作用,清除病原体及其毒素; 免疫自稳 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的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 2、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和特异性。 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与T 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原性指抗原与诱导其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亦称免疫反应性或反应原性。 特异性:一种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只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不与其他抗原结合,这种抗原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之间的专一性即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基本结构:均有四条多肽链组成,即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泾数量不等的二硫键连接,组成一个“Y”字形的四肽链分子。 功能: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主要功能为特异性的识别结合抗原 ②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 激活补体系统、结合Fc段受体⑴调理作用⑵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⑶介导I型超敏反应 ③穿过胎盘屏障和你黏膜 4、简述免疫球蛋白功能区功能。 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如下:①VH和VL中的(CDR)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②CH和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③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参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④IgG的CH2可介导IgG通过胎盘;⑤IgG的CH3和IgE的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并由此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5、举例说明调理作用,ADCC效应。 ①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 ②ADCC: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的Ig 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6、补体有那几条激活途径?其形成末端效应如何? ①经典激活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IgG、IgM)→激活CCC4→C3转化酶→同上 ③旁路激活途径: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及凝聚的IgA和IgG4直接激活C3同上 末端效应: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可插曲菌细胞,形成跨膜通道,改变细胞渗透压大量水分进入细胞膨胀裂解,同时,致死量的钙离子被动向膜内弥散,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7、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有何异同点? p47 8、简述补体生物学功能。 ①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②调理作用③免疫复合清除作用④炎症介质作用⑤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9、简述细胞因子概念及种类。 ①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②种类根据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将其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简述细胞因子的分泌特点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①分泌特点:多细胞来源、短暂的自限性分泌、自分泌与旁分泌 ②主要生物学作用:⑴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作用⑵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⑶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⑷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⑸促进创伤的修复⑹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简述HLA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⑴抗原提呈作用⑵制约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⑶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⑷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简述MHC-Ⅰ类分子和MHC-Ⅱ分子在抗原提呈中有何不同。 p120 简述T cell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 ⑴抗原识别阶段:是指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加工处理后,以抗原太-MHC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APC表面,被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细胞识别结合或抗原直接被B细胞识别结合后,在细胞间共刺激分子的协同作用下,启动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阶段,又称感应阶段。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T、B细胞被相应的抗原激活后,在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经克隆扩增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即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阶段。在此阶段,有部分T/B细胞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长寿记忆T/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T/B细胞可迅速增值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⑶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后,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的免疫效应阶段。 何谓T cell的双识别,双信号? 双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抗原时不能识别游离的抗原,而只能识别被AOC处理过的抗原肽,且识别抗原肽的同时必须与识别与抗原肽结合在一起的MHC分子,即TCR的双识别。如CD4+T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要识别MHCⅡ类分子;CD8+T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要识别MHCⅠ类分子,表现出MHC限制性。 双信号:T细胞活化需要,第一信活化信号即抗原识别信号,T细胞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抗原-MHC分子;第二活化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T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28与APC表面的B7相互结合。只有抗原识别信号,而缺乏协同刺激信号的T细胞不能活化。 Th cell如何辅助B cell应答的? ThIL-IL-13等细胞因子(也成为Th2型细胞因子),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简述CTL杀伤靶细胞机制及其作用特点。 ⑴机制:CTL识别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后数分钟开始发挥细胞毒效应杀伤靶细胞①CTL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靶细胞溶解和凋亡;②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诱导其凋亡;③分泌大量TNF-α/β与相应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⑵特点: 简述αβT细胞B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及其作用。 ⑴主要膜分子:TCR 、CDCD8分子 ⑵作用:识别表达在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启动免疫应答。 T B cell对抗原识别有何不同? ⑴T细胞表面的TCR不能直接识别结合游离的抗原分子只能识别结合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具有MHC限制性 ⑵B细胞表面的BCR直接识别结合进入B细胞定居部位的TD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试比较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特点。 ⑴初次免疫应答:抗原初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成为初次应答。特点①潜伏期长(一般10天左右);②抗体效价低;③抗体存在时间短,④主要为IgM;⑤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低。 ⑵再次应答:某种抗原再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称为再次应答。再次应答的细胞学基础是在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特点①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②抗体效价高;③抗体存在时间长;④以IgG为主;⑤抗体与抗体的亲和力高。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有什么关系? ①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②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类型 ③协助T细胞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简述固有免疫的识别特点及应答特点。 ⑴识别特点:直接识别病原体或衰老损伤畸变细胞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如PAMP和DAMP,具有泛特异性。 ⑵应答特点:募集活化后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无免疫记忆功能,维持时间较短,模式识别受体和泛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 Ⅰ型 Ⅳ型超敏反应各有何特点? p183 简述Ⅱ型超敏反应中导致靶细胞溶解机制。 ①激活补体系溶解靶细胞; ②调理作用; ③ADCC作用; ④靶细胞功能抗进或低下。 抗原抗体反应有个特点?影响该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⑴特点:①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②可逆性③比例性④阶段性 ⑵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电解质、酸碱度、温度等,这些适宜的环境因素能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紧密接触,增进分子间的引力,促进抗原抗体的结合与聚合。pH环境在pH6~8之间为宜,反应温度37℃。 何谓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二者各有何特点?人工免疫目的? ⑴人工主动免疫:是用抗原物质(疫苗、累毒素)等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特点:接种输入抗原类制剂;(疫苗、累毒素)免疫产生时间慢,接种后1~4周产生;免疫维持时间长,半年至数年;主要用于预防感染。 ⑵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作为之间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特点:接种输入抗体类制剂(动物免疫血清);免疫产生时间快,输入后立即产生;免疫维持时间短,2~3周;用于治疗过应急预防 ⑶人工免疫的目的:采用人工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给人体接种抗原或输入免疫细胞或抗体进而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A型题)
1.机体免疫稳定功能低下,可导致( C )
A.免疫缺陷病 B.免疫增殖病 C.自身免疫病 D.恶性肿瘤
2.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导致( C )
A.超敏反应B.自身免疫病C.肿瘤D.免疫缺陷病
3.在现代免疫学中,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具有( B )
A.发现并排除有毒因子的能力 B.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C.抵抗并清除传染性因子的能力 D.发现和消除恶变细胞的能力
4.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是 D
A.免疫学的三大内容 B.免疫细胞的三大功能 C.免疫器官的三大功能
D.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5.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俄罗斯
6. 免疫自稳功能是指:B
A. 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和扩散 B. 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C. 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D. 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E. 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
7. 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C
A. 胸腺 B. 骨髓 C. 脾 D. 淋巴结 E. 法氏囊
8. 人类 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器官是:A
A. 骨髓 B. 脾 C. 淋巴结 D. 胸腺 E. 腔上囊
9. 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是:E
A. 识别阶段 B. 活化阶段 C. 活化和效应阶段 D. 识别和效应阶段 E. 识别、活化和效应阶段
10. CD4+T 细胞与CD8+T 细胞数的正常比是:B
A. 2~2.5 B. 1.5~2 C. >2.5 D. <0.5 E. 0.5~1
11. 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的是:A
A. NK 细胞 B. TH 细胞 C. Ts 细胞 D. Tc 细胞 E. TCRαβ+细胞
12. 与抗体包被的红细胞相结合形成EAC玫瑰花环的物质是:A
A. CD32 B. CD35 C. CD21 D. CD40 E. CD80
13. T 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 花环的分子是:B
A. CD8 B. CD2 C. CD28 D. CD3 E. CD4
14. 新生儿从初乳中获得的Ig主要是:E
A. IgE B. IgD C. IgG D. SIgA E. IgM
15. 具有调理作用的主要Ig是:A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16. Ig 的生物学功能是:A
A. 调理作用 B. 呈递作用 C.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D. 细胞毒作用
E. 参与 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
17. 介导 ADCC 的主要细胞是:C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NK 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
18.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特征不包括 E
A.识别自己 B.识别异己 C.特异性 D.记忆性 E.遗传性
19.特异性免疫效应功能不包括 E
A.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B.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效应因子,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C.CTL细胞杀伤靶细胞 D.产生记忆细胞 E.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杀灭细菌
20.人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E
A.胸腺和脾 B.骨髓和淋巴结 C.胸腺和淋巴结 D.骨髓和粘膜淋巴组织 E.骨髓和胸腺
21.人体周围免疫器官不包括 D
A.淋巴结、脾 B.脾、扁桃体 C.粘膜淋巴组织、扁桃体 D.胸腺、骨髓 E.扁桃体、淋巴结
22.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E
A.胸腺和淋巴结 B.骨髓和脾 C.淋巴结和脾 D.骨髓和淋巴结 E.骨髓和胸腺
23.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主要的功能是 E
A.B、T淋巴细胞栖息和增殖场所 B.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D.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E.主要产生IgA及分泌性IgA,执行体液免疫与局部特异免疫作用
(B型题)
1. 配制绵羊红细胞免疫原一般细胞浓度为D
A.102/ml B.104/m1 C. 105/ml D.106/ml E.108/ml
2. 细菌鞭毛免疫原常规的制备方法A
A. 0.5%甲醛处理 B.100℃加温2h处理 C.1%氯化钙处理
D. 75%乙醇处理 E.2%氯仿处理
3. 细菌的菌体免疫原常规的制备方法B
A.75%乙醇处理 B.100℃加温2h处理 C.0.5%甲醛处理
D.1%氯化钙处理 E.2%氯仿处理
4. 要从组织和细胞匀浆中粗提某种蛋白抗原,最常用又简便的分离方法A
A.盐析法 B. 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
D.免疫亲和层析法 E.免疫电泳法
5.制备人工抗原时,最常用于偶联半抗原的载体D
A.免疫球蛋白 B.人甲状腺球蛋白 C.人血清白蛋白
D.牛血清白蛋白 E.葡萄球菌A蛋白
6.蛋白质抗原首次免疫接种后,最好间隔多长时间再进行第二次免疫B
A.7~10天 B.10一20 天 C.20~30天 D.30—60天 E.3个月
7.鉴定抗体的效价,常用下列哪一种方法C
A.间接凝集试验 B.单向免疫扩散法 C.双向免疫扩散法
D.免疫亲和层析法 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8.纯化特异性抗体时,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除去杂抗体D
A.盐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
D.免疫亲和层析法 E.免疫电泳法
9.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称为C
A.盐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
D.免疫亲和层析法 E.免疫电泳法
10.单克隆抗体目前效果较好的纯化方法A
A.亲和层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
D.超速离心法 E.盐析法
11.完全佐剂的组成E
A.液体石蜡+羊毛脂 B.羊毛脂+氢氧化铝
C.液体石蜡+卡介苗+氢氧化铝 D.卡介苗+氢氧化铝+羊毛脂
E.卡介苗+液体石蜡+羊毛脂
12.要使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分子的数目数至少要达到C
A.10个以上 B.15个以上 C.20个以上 D.50个以上 E.100个以上
13.颗粒性抗原免疫接种方法一般采用B
A.淋巴结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内注射
D.皮下注射 E.肌肉内注射
14.免疫小鼠采血通常采用D
A.心脏采血或断尾法 B.颈动脉放血或断尾法C.颈静脉或摘除眼球采血
D.摘除眼球或断尾法 E.耳静脉采血或摘除眼球
15.较长时间(4—5年)保存抗体,通常采用E
A.4℃保存 B.一10℃保存 C.一20℃保存
D.一30℃保存 E.真空干燥保存
16.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可长期存活者是B
A.细胞多聚体 B.融合的脾细胞与瘤细胞 C.融合的瘤细胞与瘤细胞
D.未融合的瘤细胞 E.未融合的脾细胞
17.属于颗粒性抗原的是E
A.脂多糖 B.球蛋白 C.白蛋白
D.DNA E.血小板
18.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D
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IgG E.SRBC
19.最常用的半抗原载体为A
A.牛血清白蛋白 B.牛甲状腺球蛋白 C.人血清白蛋白
D.人甲状腺球蛋白 E.球蛋白
20.亲合层析支持物最常用的是B
A.sepharose2B B.sepharose4B C.sepharose6B
D.多孔玻璃球E.琼脂粉
21.破碎组织细胞制备蛋白质抗原最常用的方法为A
A.反复冻融法B.超声破碎法 C.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D.自溶法E.酶处理法
22.连接在载体上的半抗原数目应在多少以上,才能有效地产生抗体?E
A.4 B.8 C.10
D.15 E.20
23.制备抗重链血清时,用于裂解免疫球蛋白的酶最好选用A
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胰肽酶
24.某抗原需制备10ml抗血清,应选择何种动物A
A.家兔 B.小白鼠 C.马
D.绵羊 E.猴
25.可有效激发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佐剂为C
A.福氏佐剂 B.胞壁肽 C.细胞因子
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
26.从免疫血清中粗提γ球蛋白最简便的方法为E
A.亲合层析 B.离子交换层析C.凝胶过滤
D.超速离心 E.硫酸铵盐析
27.具有免疫原性的佐剂为A
A.脂多糖B.氢氧化铝C.石蜡油
D.羊毛脂E.多聚核苷酸
28.免疫接种后易引起局部持久溃疡和形成肉芽肿的佐剂为A
A.福氏完全佐剂 B.福氏不完全佐剂 C.细胞因子佐剂
D.内毒素E.多聚核苷酸
29.制备人血清蛋白与福氏完全佐剂的乳化抗原时,两者比例最好为A
A.1:1 B.2:1 C.3:1
D.4:1 E.0.5:1
30.某免疫原有10μg,制备抗血清应选择哪种途径免疫A
A.淋巴结内注射 B.皮内注射C.腹腔注射
D.肌肉注射 E.静脉注射
31.首次与第二次免疫接种的时间间隔最好为C
A.1W 内 B.7~10 天C.10~20 天
D.20~30 天 E.30 天以上
32.第二次免疫接种后,免疫接种的间隔时间最好为B
A.1W 内 B.7~10 天C.10~20 天
D.20~30 天 E.30 天以上
33.分离亚细胞成分或大分子蛋白质最常用的方法为A
A.超速离心法B.低速离心法 C.高速离心法
D.选择性沉淀法 E.凝胶过滤法
34.免疫小鼠的采血方法常为D
A.静脉采血法B.心脏采血法 C.颈动脉放血法
D.断眼法或摘除眼球法E.股动脉放血法
35.制备针对伤寒沙门菌H 抗原的抗血清常选用的接种途径为A
A.静脉注射B.淋巴结注射 C.腹腔注射
D.皮内注射E.肌肉注射
36.厂家生产的抗IgG制剂一般的保存方法为C
A.液体4℃保存 B.液体-20℃保存C.真空干燥保存
D.25℃保存E.加叠氮钠保存 1.关于免疫缺陷病,正确的叙述是() A 仅免疫器官的缺失 B 仅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全 C 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 D 只涉及免疫细胞 E 只涉及免疫分子 分析:考查要点:免疫缺陷病的基本概念。常见错误:选D或选A。免疫系统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会引起免疫缺陷病(IDD),所以A、B都错。IDD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所以D、E也不对。 答案: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细胞缺陷易患慢性肉芽肿病 B 吞噬细胞缺陷易患性联高IgM综合征 C 吞噬细胞缺陷易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D T细胞缺陷易患DiGeorge综合征 E B细胞缺陷易患白细胞粘附缺陷 分析:考查要点:免疫缺陷病的细胞基础。常见错误:选E。慢性肉芽肿和白细胞粘附缺陷是由于吞噬细胞缺陷所致,所以E、A都错。性连锁高IgM综合症和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分别是B和T细胞缺陷所致,因此BC也不对。 答案 3.IDD可分为() A 原发性IDD和先天性IDD B 继发性IDD和获得性IDD C 内源性和外源性IDD D 主要IDD和次要IDD E 原发性IDD和继发性IDD 分析:考查要点: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常见错误:选MB。IDD即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所以只有E符合题意,其他都不对。 答案:E 4.IDD的共同特点是() A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降低 B 患者可出现反复的感染 C IDD患感染时短暂 D IDD所致感染轻微 E 感染的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治疗 分析:考查要点:IDD的共同特点。常见错误:选E。IDD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可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感染的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成分及其程度,因此只有B符合题意。 答案:B 5.PIDD是() A 由于免疫系统后天免疫缺陷所致 B 即特异性IDD C 即非特异性IDD D 是一种常见病 E 多发于婴幼儿 分析:考查要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错误:选A。HDD即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以A错;PIDD根据所累及的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可以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因此B、C都不对;PIDD是一种罕见疾病,所以D错。 答案:E 6.PIDD中() A 体液免疫缺陷占20% B 联合免疫缺陷占10% C 细胞免疫缺陷占18% D 吞噬细胞缺陷占50% E 补体缺陷占20% 分析:考查要点:PIDD中各疾病的发生率。常见错误:选A。PIDD是一种罕见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其中体液免疫缺陷占50%(A错);联合免疫缺陷占20%(B错),细胞免疫缺陷占18%(C对);吞噬细胞缺陷占10%(D错),补体缺陷占2%(E错)。 《与人为善》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善良是无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见诸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榜样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等,懂得什么是与人为善的品德,懂得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 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无私和博大的,要是非分明并见诸行动。 三、教学难点: 善良特征中无私、博大如何理解?二者联系与区别,与人为善何来幸福感。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视频欣赏:《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 结论:1、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善良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美德。归结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过渡:一颗善良的心有哪些特征和要求呢? (二)活动探究: 探究一: 材料: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想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设问: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你如何看待助人为乐? 结论1:善良之心应该是无私的。 探究二:材料:阅读课本P50页社会风景 一只手套 小组讨论: ①你怎样理解女老板态度的转变? ②阅读以上故事,你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 结论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 探究三:材料:视频《东郭先生》 设问:为何说东郭先生是视力正常却是色盲,并授予他有眼无珠奖项?你如何看待东郭先生的行为? 结论3:与人为善也需要区分是非对错。 探究四:设问: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吗?你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结论4:善良要见诸行动。 总结: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1、什么叫与人为善 2、什么叫善良? 2、善良的要求是什么? ①、善良是无私的。②、善良之心是博大的。③、与人为善也需区分是非对错。④、善良要见诸行动。 探究五:材料:观看视频《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 集体讨论:帮助他人有什么意义? 归纳总结: 帮助他人有什么意义? (1)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2)“给予”让我们体验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 (3)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与作业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 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 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 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7. 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 病毒颗粒。 8. 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 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 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 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 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 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 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 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单选题
1.平衡常数K是表示抗原抗体反应的 :
A.特异性 B.亲合性
C.比例性 D.可逆性
E.不可逆性
2.为增强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最常用的方法是:
A.改变抗原决定族 B.加大抗原浓度
C.增加免疫次数 D.加入弗氏佐剂
E.改变免疫途径
3.下列哪种试验方法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出:
A.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B.间接凝集试验
C.间接血凝试验 D.直接凝集试验
E.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4.鉴定人ABO血型,常采用:
A.直接凝集试验 B.间接凝集试验
C.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D.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
A.直接凝集试验 B.沉淀试验
C.中和试验 D.补体结合试验
E.间接凝集试验
6.火箭电泳是将( )与电泳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技术:
A.直接凝集反应 B.间接凝集反应
C.单向免疫扩散 D.双向免疫扩散
E.免疫浊度检测
7.ELISA竞争法检测抗原,加底物后“待测管”中的颜色越浅,表示:
A. 抗体越多 B.抗体越少
C.抗原越多 D. 抗原越少
E.抗体适量
8.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中:
A.待检标本发射短寿命非特异性荧光,镧系元素螯合物发射长寿命荧光
B.待检标本发射长寿命非特异性荧光,镧系元素螯合物发射短寿命荧光
C.待检标本发射长寿命非特异性荧光,镧系元素螯合物发射长寿命荧光
D.二者发射的荧光寿命相同,只是发射强度不同
E.二者发射的荧光寿命相同,只是发射时段不同
9.常用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化学发光底物为:
A.鲁米诺或其衍生物 B.AMPPD
C.4-MUP D.吖啶酯
E.三联吡啶钌
10.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一个斑点代表一个:
A.蛋白分泌细胞 B.抗原
C.抗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酶标抗体
11.用于评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试验是:
A.血清Ig测定 B.溶血空斑试验
C.T细胞增殖试验 D.B细胞增殖试验
E.趋化试验
12.CH50是测定:
A.C3活性 B.C4活性
C.总补体含量 D.总补体活性
E.总补体含量及活性
13.补体结合试验中所用补体常来源于哪种动物血清?
A.马血清 B.绵羊血清
C.豚鼠血清 D.大白鼠血清
E.山羊血清
14.免疫复合物病引起血管炎的发生机制是: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15.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A.荨麻疹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新生儿溶血症 D.接触性皮炎
E.再次注射血清病
16.某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进一步免疫电泳发现,患者
血清与抗IgA抗血清及抗k轻链抗血清产生明显的沉淀弧,可诊断为:
A.IgG k型骨髓瘤 B.IgG l型骨髓瘤
C.IgAk型骨髓瘤 D.IgAl型骨髓瘤
E.尚不能做出诊断
17.因使用外用药物或化妆品发生的接触性皮炎属于
A.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B.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C.速发型超敏反应 D.迟发型超敏反应
E.Ⅲ型超敏反应
18.皮肤试验常用于检测:
A.I型和Ш型超敏反应 B.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
C.II型和Ш型超敏反应 D.Ⅱ型和Ⅳ型超敏反应
E.I型和II型超敏反应
19.溶血素即:
A.SRBC B.抗SRBC抗体 C.补体 D.免疫复合物 E.抗原
20.通常的流式细胞仪结构组成,不包括下述哪一项结构系统:
A.流体系统 B.光学系统
C.温度控制系统 D.分选系统
E.数据处理系统
21.PAP法中的“桥”是:
A.第一抗体 B.第二抗体
C.第三抗体 D.亲和素
E.第四抗体
22.定时散射比浊分析时,如果待测标本抗原浓度过高,则应:
A.进行全量样本检测 B.将待测标本稀释后重新测定
C.照常进行反应 D.测量结果更可靠
E.增加抗体的浓度后重新检测
23.有抗体参与但无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Ⅵ型超敏反应
24.溶血空斑试验检测的是哪类细胞的功能:
A.粒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巨噬细胞
25.NK细胞的特异性标志是:
A.CD3-、CD16+、CD56+ B.CD3+、CD16+、CD56+
C.CD3-、CD16-、CD56+ D.CD3-、CD16+、CD56-
E.CD3+、CD16-、CD56-
26.AID最基本的特征是:
A.均可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或与自身抗原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B.患病组织器官多伴有细菌或病毒性感染。
C.多数病因明确。
D.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出自身抗体。
E.发病的姓别和年龄无明显倾向。
27.可作为SLE特异性标志的自身抗体是:
A. 抗ssDNA抗体和ANA B. 抗dsDNA抗体和ANA
C. 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 D. 抗DNP抗体和ANA
E. 抗Sm抗体和抗ssDNA抗体
28.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是:
A.慢性肉芽肿 B.Diegorge综合症
C.AIDS D.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E.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29.下列哪一种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抗原:
A.AFP B.PSA
C.CEA D.CA-50
E.CA125
30.目前临床上最常做的移植类型是:
A.自体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异体移植 D.异种移植
E. 胚胎组织移植
答案
选择题
选择题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D
A
B
C
A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C
C
C
D
B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C
A
A
A
B
B
C 高职护理专业基本上都是在原有中职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四年制的中职护理向三年制的高职护理转变必然面临着课程建设的改革。目前的现状主要为以下几点。 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多,联系护理职业能力少,导致学生对本职工作认识的较晚。 尽管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的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编,但在内容上仍保留的是本科的“压缩版”,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望而生畏。 没有彻底脱离局限在本学科知识范围内的“平面式”教学;学时少不具备分组式讨论;把抽象性的内容采用单纯的知识堆砌,致使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以上问题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自2006年国家大量投资支持职业院校的建设以来,我国高职护理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均采取超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方式;其次是学生层次差别大,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再其次是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大。由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某些国外的教学新模式不易在大班采用。为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的目的,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采用以岗位需要为目的实现多学科知识同时传授,把原有的本学科系统转为跨学科系统,真正的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平行式”模式:教学内容是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按护理岗位需求进行筛选后与多学科的知识优化重组,教学方法是探究性和驱动性的知识传授。是实现对护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是把医学基础课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护生职业素养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本学科重点还要强调护理相关的考纲;不仅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还要强调本学科与护理知识的相关性。如:在首次开课时用大量的事实宣传护理职业是神圣的职业,使学生热爱护理工作;每次授课时展示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护士应会技术等内容。 是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未来的护士职业能力要求相结合。单纯的记忆生理学内容不仅非常枯燥而且不能引起重视。为解决这一困惑,备课时依据护理执业考纲要求把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其他学科优化组合。以生理学为主线同时增加以下内容。 2.2.1理论内容:介绍相关的解剖学、临床知识、护理知识、保健知识[2]。 2.2.2视频内容:相关的护理操作视频(每次课约5min);如:讲解肺通气时播放护理岗位的人工呼吸法。 2.2.3课件内容:临床应用,如:讲授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时还展示临床上二者应用的区别。 是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 2.3.1训练学生自学能力:针对学生不会看医学书的特点,每次授课后给学生指出下次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特点,提供上网要查找的相关护理知识[3]。 2.3.2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针对学生习惯被动听课的特点,授课过程中对重点、难点一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4]。 2.3.3训练学生归纳能力:针对学生对医学知识归纳能力欠缺的特点,授课结束时把课上重点再次归纳后展示给学生。 2.3.4训练学生沟通能力:针对学生对医学知识提出疑问较困难的特点,采取书面反馈(选择、判断、问答);当面交流;网上交流。 2.3.5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特点,授课中增加护理工作相关问题的讨论[5],如:讲解体温测量时讨论体温计掉在地上如何处理? 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医学基础课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护理职业要求相结合的“平行式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实现了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医学基础知识与护理岗位能力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早期学习中即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实现了单纯理论传授向实用知识传授的转变。结合未来工作岗位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不仅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未来岗位必须学习的知识可以重点掌握。 实现了认知性的知识传授向探究性的知识传授的转变。通过结合岗位需求的能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将医学基础的理论知识转为护理岗位的综合能力。对后期护理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2008年、2009年、2010年3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平行式”教学模式反响强烈,通过不记名形式问卷,1510名学生中有99.8%赞成这种模式,并希望把这种模式能够给予推广。 【摘要】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 本研究对课前准备以及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 备教材;备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Abstract】 Pathogen Biology and Immun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d required medical course.It is a prerequisite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specialized courses.In this study,we carried out some reformation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during pre瞔lass preparation and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order to give some experienc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reparation of material;preparation of studen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联系的纽带,是学好其它医学课程的基础。为满足社会变化和科学进步对医学人才的要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要想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知识,完成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课前充分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若此环节存在问题,将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1 备教材 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于2002年2月在大连召开了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决定在第四轮临床医学专科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第五轮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并决定把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三方面的知识融合为一本教材,定名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1]。教材编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根本,力求体现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2]。全书分为3篇,按80学时编写。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计9章;第二篇为医学病原微生物学,计25章;第三篇为人体寄生虫学,计13章。全书共390多页,共计37万余字。在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教材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牢固地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反复思考,整体理解,对每个篇章的内容,要烂熟于心,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做出取舍、简化、补充,再根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周密的分析、编排。另外,教学时还要注意把书本内容和学科前沿总结出来,与临床统一起来,然后再系统、有侧重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就能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讲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取舍得当,重点、难点选得准,讲得透。在此基础上,对于年青老师来说,要想真正备好一节课,还需要书写出完整系统的教案。书写好一个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1.2 备学生 所谓“备学生”,就是准备学生,了解学生,重视学生。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只有教与学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相对于备教材,很多老师更容易忽视备学生。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讲解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讲课时只顾及内容的叙述,认为只要完成教学进度,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其结果必定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勉强能跟上教师的讲授,多数学生因理解困难而放弃听课[3],失去了作为基础课的意义。因此,在备课时,要因材施教,注意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认知基础,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时常自问:第一,对于所授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在学习时掌握的情况。第二,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和思想状况。最后,“备学生”时要留有余地。我们在“备学生”时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自主拓展发展的空间,尤其是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小学生、中学生,而是有自我行为能力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讲授中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零散的感觉,历来是医学知识中不易系统讲解的内容。此外,由于该课程的讲授安排与临床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一段距离,学生尚未接触过临床问题,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本课程与临床的关系、与他们将来工作的联系,从而难以引起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4]。因此,要想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剔除一些陈旧的、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的顺序进行授课[5],这样调整以后,内容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生对这门课也变得容易接受。对于各部分教学内容,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进行了如下改革: 2.1 免疫学 免疫学近年来进展迅速,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其科研和应用前景广阔。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免疫学内容较难理解,在基础免疫学部分教学中的重点主要是介绍一些免疫学基本概念,如抗原、抗体、补体、免疫系统等。这些概念虽然简单,但却是现代免疫学的基石,如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ting 等现代的实验方法也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检测的。临床免疫部分应与临床密切联系,精讲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突出病理性免疫,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病例分析讨论,理解免疫病理的机制;免疫学应用部分包括免疫学防治、免疫学检测,突出“新”字,删除如沉淀反应等临床早已摒弃的内容,重点介绍快速灵敏的免疫标记标本[6]。 2.2 微生物学 病原学中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特点复杂,其中仅细菌学概论中就有30多种细菌,如果不系统归纳,不注重相互间的联系,按书本顺序泛泛而谈,一个细菌一个细菌地介绍,机械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内容,显得十分单调、贫乏、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失去了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7]。如何设计一条最简捷又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路线呢?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两种主要的方法:①参照教材,依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进行分类安排教学,即将微生物分成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及动物源性的微生物[8]。这样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各类微生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领会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按照细菌致病的过程,把教材的内容划分为5个小段进行分讲:传染源的来源、侵入途径、致病物质、致病过程、预防和防治。在第四个致病过程中略讲了其临床症状,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的临床课中会有详细的介绍,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突出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再结合微生物实验讲授。 2.3 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的重点是医学蠕虫和医学原虫,教学内容也主要是介绍其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性等方面。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且很多内容相近,学生感觉比较抽象,可通过其流行病学的相关性将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的一些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进行相关教学[9]。老师可以科普讲座形式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的流行和致病特点。 3 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书本上的内容多是一些经典的内容,而且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反映学科研究和发展的一些新成果和新进展,也难以体现现实中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状况。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很多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都与本学科有紧密联系,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因此教师也应该对临床近年来典型的流行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当前医学临床发展相符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10]。比如,近期较流行的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疫情是在安徽省阜阳市首先发现的,后来其被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疾病,安徽特别是皖北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见到。因此在教授肠道病毒时就添加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其病原学特征、流行概况、临床表现、防治原则,教学效果明显,这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遇到手足口病患儿,无论在临床治疗还是理论知识上都表现突出,受到实习医院的赞扬。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势迅猛,又恰逢学生开学,所以教研室针对严重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避免学生产生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全系范围开展专题讲座,从流感历史、流感在我国的现状、病原学特征、流行趋势、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预防原则等多方面,告诉学生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引导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同伴教育”,使这些科学知识能够很快在全校范围内传播。通过以上措施,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收到了良好效果。 4 教改成果 为全面了解本次教改成果,我们选取了淮南联合大学护理专业2007级2班和3班为分析对象,其中2班为实验班,3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教改后新的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考试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组卷,任课教师不参与,阅卷由教研室老师统一标准,统一批阅,实行教考分离。数据处理:将每名学生的学号、每道题得分、总分用Excel 2002 和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见表1.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比较(±s) 由表可看出,实验班的卷面平均分为76.19分,对照班的卷面平均分为72.18分,普通班的卷面平均成绩高于预科班(P=0.01<0.05)。说明该教学法确实能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其原因可能是该次教改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同时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明该教学法是可行的、有成效的。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祖国医学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服务大众健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曹德明,关静岩,许正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编写的原则、做法及教学建议[J].检验医学教育,2004,11(3、4):2122. [3] 丁培杰.浅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准备中应注意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93. [4] 叶峥嵘,张宏方,环诚.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8081. [5] 林霞,缪晓辉.本科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1561158. [6] 王宇平.单招高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1):7273. [7] 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179. [8] 严华,李国才,陈红菊.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2):957959. [9] 李波清,刘士霞,张玉梅.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2):154155. [10] 鲜尽红.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08,9(6):3233.成
1.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是
A.同种异型抗原
B.异种抗原
C.自身抗原
D.独特型抗原
E.超抗原
2. 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是
A.自身抗原
B.完全抗原
C.半抗原
D.胸腺依赖性抗原
E.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3. 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A特异性反应
B交叉反应
C非特异性反应
D过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4.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是
A胸腺依赖性抗原
B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C异种抗原
D自身抗原
E半抗原
5. 从抗原化学性质来讲,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脂多糖
B. 多糖类
C. 蛋白质
D. DNA
E. 脂肪
6. 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
A完全抗原
B共同抗原
C改变的自身抗原
D同种异型抗原
E半抗原
7.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 半抗原
B. 完全抗原
C酵母多糖
D超抗原
E脂多糖
8. 能激活B细胞的超抗原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B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C热休克蛋白
DB细胞丝裂原
E荚膜多糖
9. 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 异嗜性抗原
B. 抗体
C. 补体
D. 半抗原
E. 细菌多糖
10.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称为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独特型抗原
D. 共同抗原
E. 合成抗原
11. 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自身抗原
D. 独特型抗原
E. 共同抗原
12 . TD-Ag得名,是因为它
A. 在胸腺中产生
B. 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 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 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 相应的抗体产生需要T细胞辅助
13.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 抗原决定基
B. 抗原的大小
C. 抗原的电荷性质
D. 载体的性质
E. 抗原的物理性状
14.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TD-Ag?
A. 血清蛋白
B. 细菌外毒素
C. 类毒素
D. 细菌脂多糖
E. IgM
15. 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A. 半抗原
B. 抗体
C. 抗原
D. 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E. 超抗原
16. 超抗原
A. 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
B. 须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
C. 与自身免疫病无关
D. 有严格的MHC限制性
E. 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
参考答案
1.A. 2.C 3. B 4.A 5.C 6.B 7.A 8.A 9.D 10.B
11.B 12.E 13.A 14.D 15.D 16.A◉ 免疫学课件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如何抵抗疾病的学科。在我们经历这个充满了各种微生物和病原体的世界时,免疫系统成为了我们身体的守护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及应对疾病。
首先,了解什么是免疫系统是我们学习免疫学的第一步。免疫系统由一系列复杂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旨在识别和摧毁入侵我们身体的病原体。这些器官中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骨髓,而细胞则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抗体产生的B细胞等。这些器官和细胞之间紧密协作,构成了一个高效的防御网络。
免疫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记忆。当我们的免疫系统首次遭遇某个特定的病原体时,它会记录下相关信息,以便之后的攻击。这种记忆机制使得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识别和摧毁同一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这也是疫苗接种的基本原理,通过介绍虚拟的病原体成分来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提高身体对真正病原体的抵抗力。
了解免疫系统如何工作和对抗疾病非常重要。当病原体进入我们体内时,它们会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并被消化成小块,这个过程被称为吞噬作用。这些小块称为抗原,免疫系统通过识别这些抗原来进行攻击。一旦抗原被识别出来,免疫系统就会调动更多的免疫细胞来消灭它们。其中,淋巴细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分为两种类型——T细胞和B细胞。T细胞通过识别并杀死感染了它们的躯体细胞,而B细胞则能够产生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特定的抗原结合,从而标记病原体并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项重要的调节机制,即自身免疫调节。自身免疫调节的功能是确保免疫系统只攻击外来的病原体,而不是我们自身身体的组织或器官。有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故障,无法在正确的时间终止攻击,这就导致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出现。对于这些疾病,我们需要了解免疫系统背后的分子机制,以便更好地治疗和控制它们。
最后,了解免疫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正在逐渐揭开免疫系统中更多的奥秘。例如,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调整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等疾病,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免疫系统与其他生理过程(如新陈代谢)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
总而言之,免疫学课件是对我们身体的守护者——免疫系统进行深入探索的窗口。通过学习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如何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袭,以及如何应对各种挑战。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采矿学课件
采矿是从矿山中获取有用矿物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采矿学是关于矿石、矿场、采掘设备、采掘技术以及管理和经济等问题的研究。采矿学课件是学生学习采矿学知识的重要教学资源。
一、采矿学概述
采矿学是一门工程学科,涉及到地质学,矿物学,机械工程学,电气工程学,环境保护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它主要研究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矿山地质勘探、选矿技术、采矿方法和矿山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采矿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它涉及到地质勘探、选矿、采矿、固体废弃物处理、矿山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了能更好的开采矿产资源,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降低采矿环境污染,采矿学需要广泛了解采矿工程所需知识、技能和工具。
二、采矿技术
采矿技术是指为获取大量矿产资源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由于不同矿区的地质条件、矿体性质、矿品种、及伴生矿石的类型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矿山所采用的采矿技术也各不相同。常见采矿方法有露天开采、地下采矿、矿山破碎、自动化采矿、水下采矿等。
a) 露天开采
露天开采是指将矿体暴露在大气中,用现代机械设备进行矿石开采的一种方法。这种采矿方法适用于大尺寸矿体,成本相对较低,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保障也更高。
b) 地下采矿
地下采矿是指在地下接受采矿活动的方法,地下采矿的矿体更为深层且走向更为复杂,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开采。这种采矿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开采接近地表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c) 矿山破碎
矿山破碎是对矿石进行破碎和分离的工艺。矿石在矿山中被炸药和其他破碎设备破碎,最终被分离成可用的矿物。
d) 自动化采矿
自动化采矿是采用计算机与电子技术将采矿工艺中的人工操作和固定设备自动化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采矿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能耗,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劳动强度和劳动安全事故。
e) 水下采矿
水下采矿是指采矿工程在水下进行,其特点是矿石从海底,河床和湖底连接金属材料采摘,需要极佳的稳定性和深水技术。
三、管理与经济
采矿学除了涉及开采技术以外,还需要研究具体的矿山工作过程和整个采矿业的经济运作。因此,矿山管理和经济学是采矿学的另外两个重要方面。
a) 矿山管理
矿山管理是应用管理学原理和技术管理矿山资源的过程,是矿业活动中很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如何优化矿山资源的分配,如何提高矿山生产效率,如何有效地管理工程设计,如何实现安全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等矿山管理方面的问题。矿山管理需要通过合理的计划和管理,保证矿山在生产、环境、社会事务和经济方面能够得到平衡和发展。
b) 经济运作
矿山的经济运作包括了矿山生产运营、财务管理、储备管理和市场需求预测等。经济运作需要研究企业的营销策略、成本控制方法、资金运作和投资决策等经济管理学知识,以保证采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矿山环保
采矿活动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对人类所在的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采矿活动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关注矿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绿色采矿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采矿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掌握好采矿学知识,是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采矿学课件是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资源,它们详细介绍了采矿技术、矿山环保、管理与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采矿学的本质,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开展专业研究。◉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 免疫学课件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免疫学课件网内容,请访问免疫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