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集锦十八篇)
发布时间:2021-12-27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集锦十八篇)。
<一>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我继续以级大的耐心来读卢梭的《忏悔录》。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读过象现在这样认真的书。而且是绕有兴趣的去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满足他们读书的虚荣心。
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这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送我这本书的冯哥。因为他我才喜欢读书。
再有就是谷哥,是他的关于介绍卢梭的文字,让我喜欢上了卢梭,并如此认真的阅读他的作品。
我继续追随伟大的卢梭,用令人钦佩的眼光观察他的一生。书中介绍的他的朋友们,以及他赖以生存的达官显贵们,他们的名字希奇古怪,我真的记不住,我只记住了他所爱的一个人瓦朗夫人。
瓦朗太太一如继往地爱卢梭。她在卢梭的一生中办演了许多角色。母亲,伴侣,情人,保护者。可是她不是卢梭唯一的拥有者。
这上他痛苦着矛盾着。他几次出走,想靠自己的本事生活,想在外面的世界里闯出一片新天地,从而能够更好保护他的这位妈妈,可是他的本性又遇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导致他连连的失败,不但没有帮助她的妈妈瓦朗夫人,反而让她浪费了大量的钱财。他最终被现实击倒,患上了重病,差点丧命。
最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离开了瓦朗夫人,只身去闯天下。但他总是碰壁,他所有的才华和努力在这个时候都得不到很好的回报。他心地善良,尽心尽力的做事,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他非常努力的去做他热爱的事业,可是他付出了很多,却丝毫看不到光明。
这让他一度崩溃。例如,他研究了用数字记录**的方法,这是我们现在常用的速记法。他做了一个示范,出版了一本书,但没有得到承认。
他写歌剧,但没能得到他想要的钱。他写了伏尔泰的歌剧,但成功后,他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做大使馆大使的秘书,竭尽全力的唯护他的地位,却遭到大使的妒忌,最后离开的时候连工资也没拿到。
他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有那种执着、不懈追求的精神,他的心很坚强。他始终坚守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准则。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想,这句话也很适用于卢梭。
<二>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之一。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等。在读这本忏悔录之前,对作者的了解仅限于他的《社会契约论》。
事实上,我一直对哲学家思想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文章大多艰涩难懂,以至于我以为思想家的境界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这次,我有机会读了这本真挚的书。我确实对这位大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712年卢梭出生在瑞士的日内瓦,自幼接受教育,但学无所成,少年时四处游荡,陆续经过日内瓦、杜林、安尼西、尼昂、佛里、洛桑达鲁夏特尔等地,当过学徒、仆人、随从。在安尼西经人介绍,认识了对他有医生影响的华伦夫人。在沃伦太太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学习了文学、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此后,他从事文学、思想和**方面的创作,结交了各界朋友。后由于《爱弥儿》的出版触怒巴黎**,被下令逮捕,此后四处流亡,经过波恩、普鲁士、日内瓦、伦敦等地,老年一直患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1778年,66岁的卢梭逝世,葬于艾蒙诺维尔。
这确实是一本说真话的书,它记录了每一件让作者良心不安的错事,并写下了它最真挚的忏悔,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正真的卢梭,也让我体会了世态炎凉。作为一个名人,卢梭将自己的本来面目赤裸裸的呈现给世人,所需要的勇气是不言而喻的。或许这本书的出版并不能缓解他在他自己所在的时代,被人攻击、诬陷、**的事实,但世间自有公论,这本书的评判者不仅是和他同时代的读者,更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读者。
时间给了卢梭公正的评价。这是一本好书,也是一本经典之作。我常逛书店,看名人们汗牛充栋的各种传记,无一例外都是描述自己的种种付出,将自己刻画得完美再完美,优点一写再写,缺点抹去不提。似乎他们是上帝计划的赢家和完美主义者。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有多少人沽名钓誉,做一点点的贡献就大肆宣传,有一点点功绩就骄傲自满。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名人”,在东窗事发之后,在他们自己平日里精心刻画的面具被**彻底撕破之后,我们再拿他们的自传去阅读,就会发现种种可笑的悖论。有多少人能有卢梭哪怕一点勇气?
初读此书时,确实也有一些让我不解和不赞同的地方。例如,我真的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孩子送到孤儿院。 他不需要负责人吗?卢梭固然可以说这是社会风气使然,但我想说既然既敢于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提出与社会相左的见解,那在他自己的道德领域他就不能坚持一种正确的观点吗?
从他的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完全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那为什么又不去改正呢?为什么要把他的五个孩子一个一个地送到孤儿院?
难道只是为了所谓的名声?
而后我却突然意识到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的产物,人脱离不开社会,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而卢梭也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
从卢梭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大,即使是一位思想文化界的大师,也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也无力“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卢梭当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否则,他不会在《忏悔录》中记载这件事),但限于时代的风气他并没有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只能发出源自内心最底层、最原始的忏悔。
至于卢梭的在《爱弥儿》出版后的逃亡生涯,也让我有很深感触。无论一个人处于社会中的哪一个环节,他都只能处理好自己的一个环节,比如说思想家只能提供思想,科学家只能提供理论,而工程师只能应用技术,而领导人则要综合处理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推动一个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社会的前进国家的富强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社会风气的演变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先行者,卢梭做出自己的尝试,也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抵制、到处被通缉,只得四处流亡,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先行者拥有优于一般人的目光与见识,但无论怎样奔走相呼,都不能为世人说接受,而在其死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后,他们的思想才能被人挖掘,被人奉若神明。这是天才的悲哀,无法理解。
但值得卢梭欣慰的是,他固然遇到了很多小人、恶人、坏人,但它也拥有一个一直和他同甘共苦的妻子黛丽莎,拥有很多的真正朋友一直在明处暗处为他提供帮助,才使他的流亡生涯不至过于困苦。在文学方面,卢梭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事实上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把友谊、爱情理想化,才使他遭到朋友陷害时,显得格外无助无奈与茫然痛苦。他在政治理论,文化思想中的才智无法帮助他解决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至于对他的精力产生了很多无谓消耗,从人类财富的宏观上看这是一种可悲的内耗,是对文化的一种摧残,而从卢梭个人微观上看,这也是一种悲惨的精神摧残。
这也是天才的悲哀,被折磨的悲哀。但是他的朋友给了他关怀,给了他的心一个新的家。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卢梭,一个好人。
<三>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思想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成功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工作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道德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人生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修养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勤奋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学习我大胆地走着正直的道路,绝不有损于正义与真理而谄媚和敷衍任何人。
真理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成功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真理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
科学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青春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修养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劳动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生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
人,到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睿智呢?理想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修养把真理用在那些其存在对谁都不重要的,认识它又一无用处,无谓事情上,那就是对真理这个神圣的名词的亵渎。
真理,如果毫无用处,就不是一件必须具有的东西。
真理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读书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真理要养成感知和观察高尚事物的习惯,以便从那种“高尚事物无法效仿”的借口中解脱出来。
我们的心灵境界升高了,凝视神圣榜样的热情点燃了,我们就要设法见贤思齐了。
道德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自由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教育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
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时间当我们只遇到逆风行舟的时候,我们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但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想停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当心啊,年轻的舵手,别让你的缆绳松了,别让你的船锚动摇,不要在你没有发觉以前,船就漂走了。
志向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道德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教育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儿童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
有志向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儿童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节约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
人生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学习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思想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理想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人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自由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人生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人,到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睿智呢?人生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教育美德好像战场,我们要过美好的生活,要常常和自己斗争。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教育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教育促进我的思想。
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智慧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道德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思想青春活力,可以说是把我们整个身心都舒展开了,同时用生活的的乐趣把我们眼前的万物也美化了。
青春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现强有力的身躯。
道德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四>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我去年七月初到康华尔(Cornwall英伦最南一省)去看卢梭夫妇。他们住在离潘让市九英里沿海设无线电台处的一个小村落,望得见“地角”(Land‘s End)的“壁虎”尖凸出在大西洋里,那是英伦岛最南的一点,康华尔沿海的“红岩”
(Red Cliffs)是有名的,但我在那一带见着的却远没有想象中的红岩的壮艳。因为热流故,这沿海一带的气候几乎接近热带性,听说冬天是极难得冷雪的。这地段却颇露荒凉的景象,不比中部的一片平芜,树木也不多,荒草地里只见起伏的巨牛;滨海尤其是硗确的岩地,有地方壁立万仞,下瞰白羽的海岛在汹涌的海涛间出没。卢梭的家,一所浅灰色方形的三层楼屋,有矮墙围着,屋后身凸出一小方的雨廊,两根廊柱是黄漆的,算是纪念中国的意思。——是矗峙在一片荒原的中间,远望去这浅嫩的颜色与呆木的神情,使你想起十八世纪趣剧中的村姑子,发上歇着一只怪鸟似的缎结,手叉着腰,直挺挺的站着发愣。屋子后面是一块草地,一边是门,一边抄过去满种着各色的草花不下二三十种,在一个墙角里他们打算造一爿中国凉亭式的小台,我当时给写了一块好像“听风”还不知“临风”的匾题,现在想早该造得了。这小小的家园是我们的哲学家教育他的新爱弥儿山的场地。
卢梭那天赶了一个破汽车到潘让市车站上来接我的时候,我差一点不认识他。简直是一个乡下人!一顶草帽子是开花的,褂子是烂的,领带,如其有,是像一根稻草在胸前飘着,鞋,不用说,当然有资格与贾波林的那双拜弟兄!他手里擒着一只深酱色的烟斗,调和他的皮肤的颜色。但他那一双眼,多敏锐,多集中,多光亮——乡下人的外廓掩不住哲学家的灵智!
那天是礼拜,我从“Exeter”下去就只这趟奇慢的车。卢梭先生开口就是警句,他说“萨拜司的休息日是耶教与工团联合会的唯一共同信条”!车到了门前,那边过来一个光着“脚鸭子”手提着浴布的女人,肤色叫太阳晒得比卢梭的紫酱,笑着招呼我,可不是勃兰克女士,现在卢梭夫人,我怎么也认不出来,要是她不笑不开口。进门去他们给介绍他们的一对小宝贝,大的是男,四岁,有个中国名字叫金铃,小的是女,叫恺弟。我问他们为什么到这极南地方来做隐士,卢梭说一来为要静心写书,二来(这是更重要的理由)为顾管他们两小孩子的德育(to look after the moral education of our kids)。
我在他们家住了两晚。听卢梭谈话正比是看德国烟火,种种眩目的神奇,不可思议的在半空里爆发,一胎孕一胎的,一彩绾一彩的,不由你不讶异,不由你不欢喜。但我不来追记他的谈话,那困难就比是想描写空中的银花火树;我此时想起的就只我当时眼见的所谓“看顾孩子们的德育”的一斑。
这讲过了,下回再讲他新出论教育的书——
On Education!Esp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By Bertrand Russell,Published: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金铃与恺弟有他们的保姆,有他们的奶房(Nursery)白天他们爹妈工作的时候保姆领着他们。每餐后他们照例到屋背后草地上玩,骑木马,弄熊,看花,跑,这时候他们的爹妈总来参加他们的游戏。有人说大人物都是有孩子气的,这话许有一部分近情。有一次我在威尔思家看他跟他的两个孩子在一间“仓间”里打“行军球”玩,他那高兴真使人看了诧异,简直是一个孩子——跑,踢,抢,争,笑,嚷,算输赢,一双晶亮的小蓝眼珠里活跃着不可抑遏的快活,满脸红红的亮着汗光,气吁吁的一点也不放过,正如一个活泼的孩子,谁想到他是年近六十“在英语国里最伟大的一个智力”(法郎士评语)
的一个作者!卢梭也是的,虽则他没有威尔思那样彻底的忘形,也许是为他孩子还太小不够合伙玩的缘故。这身体上(不止思想——与心情上)不失童真,在我看是西方文化成功的一个大秘密;回想我们十六字联“蟠蟠老成,尸居余气;翩翩年少,弱不禁风”!的汉族,不由得脊骨里不打寒噤。
我们全站在草地上。卢梭对大孩子说,来,我们练习。他手抓住了一双小手,口唱着“我们到桑园里去,我们到桑园里去”那个儿歌,提空了小身子一高一低的打旋。同时恺弟那不满三岁的就去找妈给她一个同哥哥一样。再来就骑马。爸爸做马头,妈妈做马尾巴,两孩夹在中间做马身子,得儿儿跑,得儿儿跑,绕着草地跑,跑个气喘才住。有一次兄妹俩抢骑木马,闹了,爸爸过去说约翰(男的名)你先来,来过了让妹妹,恺弟就一边站着等轮着她。但约翰来过了还不肯让恺弟要哭了,爸妈吩咐他也不听,这回老哲学家恼了,一把拿他合扑着抱了起来往屋子里跑,约翰就哭,听他们上楼去了。但等不到五分钟,父子俩携着手笑吟吟走了出来,再也不闹了。
妈叫约翰领徐先生看花去,这真太可爱了,园里花不止三十种,惭愧我这老大认不到三种,四岁的约翰却没一样不知名,并且很多种还是他小手亲自栽的,看着他最爱的他就蹲下去摸摸亲亲,他还知道各种花开的迟早,哪几样蝴蝶们顶喜欢,哪几样开顶茂盛,他全知道,他得意极了。恺弟虽则走路还勉强,她也来学样,轻轻的摸摸嗅嗅,那神气太好玩了。
吃茶的时候孩子们也下来。约翰捧了一本大书来,那是他的,给客人看。书里是各地不同的火车头,他每样讲给我听;这绿的是南非洲从哪里到哪里的,这长的是加拿大那里的,这黄的是伦敦带我们到潘让市来的,到哪一站换车,这是过西伯利亚到中国去的,爸爸妈妈顶喜欢的中国,约翰大起来一定得去看长城吃大鸭子;这是横穿美洲过落机山的,过多少山洞,顶长的有多长——喔,约翰全知道,一看就认识!卢梭说他不仅认识知道火车,他还知道轮船,他认好几十个大轮船,知道它们走的航线,从哪里到哪里——他的地理知识早就超过他保姆的,这学全是诱着他好奇的本能,渐渐由他自己一道一道摸出来的;现在你可以问他从伦敦到上海,或是由西特尼到利物浦,或是更复杂的航路,他都可以从地图上指给你看,过什么地方,有什么好东西看好东西吃,他全知道!
但最使我受深印的是这一件事。卢梭告诉我他们早到时,约翰还不满三岁,他们到海里去洗澡,他还是初次见海,他觉得怕,要他进水去他哭,这来我们的哲学家发恼了:“什么,卢梭的儿子可以怕什么的!可以见什么觉得胆怯的!那不成!”
他们夫妻俩简直把不满三岁的儿子,不管他哭闹,一把揿进了海里去,来了一回再来,尽他哭!好,过了三五天,你不叫他进水去玩他都不依,一定要去了!现在他进海水去就比在平地上走一样的不以为奇了。东方做父母的一定不能下这样手段不是?我也懂得,但勇敢,胆力,无畏的精神,是一切德性的起源,品格的基础,这地方决不可含糊;别的都还可以,懦怯,怕,最不成的,这一关你不趁早替他打破,他竟许会害了他一辈子的。卢梭每回说勇敢(Gourage)这字时,他声音来得特别的沉着,他眼里光异样的闪亮,竟仿佛这是他的宗教的第一个信条,做人唯一的凭证!
我们谁没有做过小孩子?我们常听说孩子时代是人生最乐的时光。孩子是一片天真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一天只道玩,肢体是灵活的,精神是活泼的。有父母的孩子尤其是享福,谁家父母不疼爱孩子,家里添了一个男的,屋子里顶奥僻的基角都会叫喜气的光彩给照亮了的。谁不想回去再过一道甜蜜的孩子生活,在妈的软兜里窝里,向爹要果子糖吃,晚上睡的时候有人替你换衣服,低低的唱着歌哄你闭上眼,做你甜蜜的小梦去?年岁是烦恼,年岁是苦恼,年岁是懊恼:咒它的,为什么亮亮的童心一定得叫人事的知识给涂黯了的?我们要老是那七八十来岁,永远不长成,永远有爹娘疼着我们;比如那林子里的莺儿,永远在欢欣的歌声中自醉,永远不知道:
The weariness,the fever,and the fret here,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那够多美!
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孩子时代,我们每回觉得吃不住生活的负担时往往惘怅光阴太匆匆的卷走了我们那一段最耐寻味的痕迹。但我们不要太受诗人们的催眠了,既然过去的已经是过去;我们知道有意识的人生自有它的尊严,我们经受的烦恼与痛苦,只要我们能受得住不叫它们压倒,也自有它们的意义与价值;过分耽想做孩子时轻易的日子,只是泄漏你对人生欠缺认识,犹之过分伤悼老年同是一种知识上的浅陋,不,我们得把人生看成一个整的;正如树木有根有干有枝叶有花果,完全的一生当然得具备童年与壮年与老年三个时期;童年是播种与栽培期,壮年是开花成荫期,老年是结果收成期,童年期的重要,正在它是一个伟大的未来工作的预备,这部工夫做不认真不透彻时将来的花果就得代付这笔价钱——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真的我们很少自省到我们的缺陷,意志缺乏坚定,身体与心智不够健全,种种习惯的障碍使我们随时不自觉的走上堕落的方向,这里面有多少情形是可以追源到我们当初栽培与营养时期的忽略与过失。根心里的病伤难治;在弁髦时代种下的斑点,可以到斑白的毛发上去寻痕迹,在这里因果的铁律是丝毫不松放的。并且我们说的孩子时期还不单指早年时狭义的教育,实际上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在六岁以前,不是以后;这里说的孩子期可以说是从在娘胎时起到学龄期止的径程——别看那初出娘胎黄毛吐沫的小囝囝正如小猫小狗似的不懂事,它们官感开始活动的时辰,就是它来人生这学校上学的凭证。
不,胎教家还得进一步主张做父母的在怀胎期内就该开始检点他们自身的作为,开始担负他们养育的责任。这道理是对的;正如在地面上仅透乃至未透一点青芽的花木,不自主的感受风露的影响,禀承父母气血的胎儿,当然也同样可以吸收他们思想与行为的气息,不论怎样的微细。
但孩子它自己是无能力的,这责任当然完全落在做父母的与及其他管理人的身上。但我们一方面看了现代没有具备做父母资格的男女们尽自机械性的活动着他们生产的本能,没遮拦的替社会增加废物乃至毒性物的负担,无顾恋的糟蹋血肉与灵性——我们不能不觉着怕惧与忧心;再一方面我们又见着应分有资格的父母们因为缺乏相当的知识或是缺乏打破不良习惯的勇气,不替他们的儿女准备下适当环境,不给他们适当的营养,结果上好的材料至少不免遭受部分的残废——我们又不能不觉着可惜与可怜。因为养育儿女,就算单顾身体一事,仅仅凭一点本能的爱心还是不够的;要期望一个完全的儿童,我们得先假定一双完全的父母,身体、知识、思想,一般的重要。人类因为文明的结果,就这躯体的组织也比一切生物更复杂,更柔纤,更不易培养;它那受病的机会以及病的种类也比别的动物差得远了。因此在猫、狗、牛、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现象,在今日的人类就变了最费周章的问题了。
带一个生灵到世界上来,养育一个孩子成人,做父母的责任够多重大;但实际上做父母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够多糊涂!中国民族是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话给咒定了的:“生儿子”是人生第一件大事情,多少的罪恶,什么丑恶的家庭现象,都是从这上头发生出来的。影响到个人,影响到社会,同样的不健康。摘下来的果子,比方说,全是这半青不熟的,毛刺刺的一张皮包着松松的一个核,上口是一味苦涩,做酱都嫌单薄,难怪结果是十六字的大联“蟠蟠老成,尸居余气;翩翩年少,弱不禁风尸尤其是所谓”士“的阶级,那应分是社会的核心,最受儒家”孝“说的流毒,一代促一代的酿成世界上唯一的弱种;谁说今日中国社会发生病态与离心涣散的现象(原先闭关时代,不与外族竞争,所以病象不能自见,虽则这病根已有几千年的老),不能归咎到我们最荒谬的”唯生男主义“?先天所以是弱定了的,后天又没有补救的力量;中国人管孩子还不是绝无知识绝对迷信固执恶习的老妈子们的专门任务?管孩子是阃以内的事情,丈夫们管不着,除了出名请三朝满月周岁或是孩子死了出名报丧!家庭又是我们民族恶劣根性的结晶,比牢狱还来得惨酷,黑暗,比猪圈还来得不讲卫生;但这是我们小安琪们命定长成的环境,什么奇才异禀敌得过这重重”反生命“的势力?这情形想起都叫人发抖,我不是说我们的父母就没有人性,不爱惜他们子女;不,实际上我们是爱得太过了。但不幸天下事情单凭原始的'感情是万万不够的,何况中国人所谓爱儿子的爱的背后还耽着一个不可说的最自私的动机——”传种“:有了儿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望曾孙,管他是生疮生癣,做贼做强盗,只要到年纪娶媳妇传种就得!生育与繁殖固然是造物的旨意,但人类的尊严就在能用心的力量超出自然法的范围,另创一种别的生物所不能的生活概念,像我们这样原始性的人生观不是太挖苦了吗?就为我们生子女的唯一目标是为替祖先传命脉,所以儿童本身的利益是绝对没有地位的。喔,我知道你要驳说中国人家何尝不想栽培子弟,要他有出息,”有出息“,是的!旧的人家想子弟做官发财。;新的人家想子弟发财做官(现在因为欠薪的悲惨做父母的渐渐觉得做官是乏味的,除了做兵官,那是一种新的行业)动机还不是一样为要满足老朽们的虚荣与实惠,有几家父母曾经替子弟们自身做人的使命(非功利的)费一半分钟的考量踌躇?再没有一种反嘲(爱伦内)能比说”中国是精神文明“来得更恶毒,更鲜艳,更深刻!我们现在有人已经学会了嘲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所代表的理想与习俗。呒,这也是爱伦内;我们的开化程度正还远不如那所谓”菲力士挺“哪!我们从这近几十年来的经验,至少得了一个教训,就是新的绝对不能与旧的妥协,正如科学不能妥协迷信,真理不能妥协错误。我们革新的工作得从根底做起;一切的价值得重新估定,生活的基本观念得重新确定,一切教育的方针得按照前者重新筹划——否则我们的民族就没有更新的希望。
是的,希望就在教育。但教育是一个最泛的泛词,重要的核心就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古代斯巴达奖励儿童做贼,为的是要造成做间谍的技巧;中世纪的教育是为训练教会的奴隶;近代帝国主义的教育是为侵略弱小民族;中国人旧式的教育是为维持懒惰的生活。但西方的教育,虽则自有它的错误与荒谬情形,但它对于人的个性总还有相当的尊敬与计算,这是不容否认的。所以我们当前第一个观念得确定的是人是个人,他对他自身的生命负有直接的责任;人的生命不是一种工具,可以供当权阶级任意的利用与支配。教育的问题是在怎样帮助一个受教育人合理的做人。在这里我们得假定几个重要的前提:
(一)人是可以为善的;
(二)合理的生活是可能的;
(三)教育是有造成品格的力量的。
我在这篇里说的教育几乎是限于养成品格一义,因为灌输智识只是极狭义的教育并且是一个实际问题,比较的明显简单。近代关于人生科学的进步,给了我们在教育上很多的发见与启示,一点是使我们对于儿童教育特别注意,因为品格的养成期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出娘胎到学龄年的期间。在人类的智力还不能实现“优生”的理想以前,我们只能尽我们教育的能力引导孩子们逼近准备“理想人”的方向走去。这才真是革命的工作——革除人类已成乃至防范未成的恶劣根性,指望实现一个合理的群体生活的将来。手把着革命权威的不是散传单的学生,不是有枪弹的大兵,也不是讲道的牧师或讲学的教师;他们是有子女的父母,在孩子们学语学步吃奶玩耍最关紧要的日常生活间,我们期望真正革命工作的活动!
关于这革命工作的性质、原则,以及实行的方法,卢梭在他新出《论教育》的书里给了我们极大的光亮与希望。那本书听说陈宝锷先生已经着手翻译,那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我们盼望那书得到最大可能的宣传,真爱子女的父母们都应得接近那书里的智慧,因为在适当的儿童教育里隐有改造社会最不可错误的消息。我下次也许再续写一篇,略述卢梭那本书的大意与我自己的感想。
<五>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1、为了防止(社会公约)成为一纸空文,它自然地包含了一个条款,单独对其他条款生效,其中规定,任何拒绝向公众意识屈服的人,社会都要向他的公章屈服。
2、无争论地约束和说服别人的权威是指宗教。
3、Eventhestrongestisneverstrongenoughtobemasterforever,unlessheconvertshispowerintopower,andobedienceintoduty.Thusarosethepowerofthestrongest.Forceisaphysicalforce,andIdonotseehowtheactionofforcecanproduceanymorality。
4、Ifpowerfulrulersmakethefirstslaves,theirowncowardicemakesthemslavesforever。
5、Whenpeopleareforcedtoobeyandobey,theydoright;Butwhenthepeoplearefreetobreakoutoftheirownfetters,theydobetter:fortheyhaverestoredtheirlibertyonthebasisofthesamerightsonwhichtheyweredeprived;Otherwisetherewouldhavebeennoreasonwhyanyoneelseshouldhavetakentheirfreedominthefirstplace。
6、如果君主对一个臣民的要求比对另一个臣民的要求更多,那么事物就会变得个性化,他的权力就不再起作用。
7、Thefreedomofmanisfarsuperiortothefreedomofnature;Thestateoffreedom,therefore,isthemostperfectofallhumanstates,and,indeed,themostnatural。
8、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受束缚。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人的人比别人更像一个奴隶。
9、社会应该完全以这种共同利益为基础来治理。人们总是想要快乐,但人们并不总是看得很清楚。
10、Theconceptsofvirtueandevilarecollectiveobjects,whichcanonlycomeintobeingthroughpeople'sfrequentcontactwitheachother。
11、国王根本无法养活他的子民,只能靠他们养活自己;用拉伯雷的话来说,国王不能没有一切。臣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条件是国王也要没收他们的财产吗。
12、Surrendertoforceisanactofnecessity,notachoiceofwill.Itisatbestanactofintelligence。
13、生命来自,但它总是在枷锁中。
14、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由和平等的,他把自己的自由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同之处在于,在家庭中,父亲的爱足以报答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但是在国家里,首领对他的人民没有这样的爱,发号施令的乐趣取而代之。
15、在赋予这个机构生命和存在的权利之后,我们现在需要立法赋予它行动和意志。因为形成和联系一个有机体的行为本身并不决定它应该做什么来维持它的存在。
16、真正的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还在于不屈服于他人的意志。
17、财产是公民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公民订立契约的现实保障。
18、Sincesovereigntyisnothingmorethananexerciseofthepublicwill,itcanneverbetransferred;Sincethesovereignisbutacollectivelife,hemustbeallowedtorepresenthimself;Itispower,notwill,thattransfers。
19、Whenthelawlosesitspower,allislost;Aslongasthelawisnolongerstrong,nothingthatislawfulwillbe。
20、人们总是想要幸福,但人们自己却总是看不出幸福是什么。
21、人性的第一法则是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且,一个人一旦到了理性的年龄,就会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自己判断维持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
22、当人们被迫服从时,他们就做对了。但一旦人们能够打破枷锁,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23、Thereisnofreedomwithoutthelaw,andthereisnomanabovethelaw.Thereisnoneedtoaskwhymenarefreeandsubjecttothelaw,isbuttheconditionofsocialunion.Thepeoplewhoobeythelawshouldbethecreatorsofthelaw;Itisthepeoplewhomakeupsocietythatdefinetheconditionsofsociety。
24、Wemaysaythatsavagesarenotevil,preciselybecausetheydonotknowwhatisgood;Forwhatpreventsthemfromdoingevilisneitherthedevelopmentofknowledgenortherestrictionoflaw,butthecalmnessoffeelingandtheignoranceofsin。
25、Thehumanracewasdividedintoherdsofcattleandsheep,eachwithitsownleader,whoprotectedtheminordertoeatthem.Allwhoarebornintoslaveryarebornintoslavery。
26、既然没有人对自己的同类具有任何自然的权威,既然武力不产生任何权利,那么,只有习俗才是地球上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7、奴隶们在枷锁中失去了一切,包括摆脱枷锁的渴望。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奴役状态,就像牛爱他们的环境一样。
28、Aristotlehadsaidlongbeforethemthatmenarenotatallnaturallyequal,butthatsomeareborntobeslavesandotherstorule.Aristotlewasright,buthewasright.Allwhoarebornintoslaveryareborntobeslaves;Thisisassureascanbe。
29、律法是身体唯一的动力,身体只能因律法而行动和被感觉;没有法律,已经形成的国家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它存在却不能行动。因为仅仅每个人都服从人民的意愿是不够的;为了符合共同意志,我们必须了解共同意志。因此,法律是必要的。
30、Sincethereisnonaturalauthorityforanymaninthefaceofhisfelicity,andsinceforceproducesnoright,thebasisofalllegitimateauthorityonearthiscontract。
31、**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人权方面,个人和个人绝不被视为人,甚至也不被视为公民,而仅仅被视为士兵。一个国家只能是别国的敌人,不能是敌人。
32、武力并不意味着权利,但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产生义务。
<六>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摘要:《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阶段性教育,展示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在此教育专著中,卢梭曾多次提到17世纪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在书中有对其观点的继承也有批判。卢梭继承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不同的是,不同的宗教观和对待儿童教育的不同。
关键词:自然教育;洛克:卢梭;教育思想
出版于1762年的《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一经出版就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轰动效应,虽毁誉不一,但影响深远。然而在《爱弥尔》的行文中每每都会出现洛克的名字,那么卢梭的用意是什么呢?卢梭与洛克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卢梭总是用洛克的观点来反对自己的观点?我们将从两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比较中寻找答案。
一、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概述
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仅是认识论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也是哲学自由主义的鼻祖。
洛克在**观念的起源时,认为观念不是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一样,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洛克把所有人的想法都归因于感觉经验。
所以在他看来,个人的多样性不是由天赋决定的,而是由教育决定的。
在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readingand studyfora gent-
leman的文章中,洛克将政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了社会的起源和政治权利的创建范围,”而“另一部分则包括了在社会中管治人的艺术”[1]149。而洛克的《教育漫话》正是分析人性的教诲,并详细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让人从中揣测治人的艺术。
洛克强调教育是个人的事,通过家庭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从体育、智育和德育三方面培养身心和谐的绅士,这是他向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最终是要培养资产阶级的新贵。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进步因素,都直接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85。
<七>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期,我曾留学德国,从当代最享盛名的法学家斯丹木拉(Stammler)先生,研究法律哲学。斯氏是一位新康德派的领袖,他曾用过“具有变化内容的自然法”(NaturalLawwithavariablecontent)这句话。就表面上看,“具有变化内容的自然法”和我现在所讲的“在进化中的自然法(agrowingNaturalLaw)”意义似乎相同。然而二者的含义,实有一根本的不同点。事实上,斯氏并不相信自然法,因为他认为自然法是一种形上的观念。虽然在他。因为他是一位新康德派的领袖,所以他是一位批判的理性主义者,他希望把所有形上和本体上的假想和难题,一概避而不谈。虽然他主张法律的概念和理想,是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可是他只论到人类思维所及的范围,而不能替形上的世界讲话。斯氏对法律的概念所探讨的问题是:法律一词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氏将法律的概念,逐步演绎如下:
(1)一切人类经验的各种不同形式,不是印象,便是意志,法学论文《在进化中的自然法》。法律很显然地是属于意志的领域。因此,无论什么法律都是意志。
(2)人类的意志不是与个人的生活有关,便是与社会共同生活有关。法律很显然地是与社会共同生活有关。因此无论什么法律,都是有关社会共同生活的意志。
(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意志。
(4)然而仅仅具有强制性的,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意志,尚不能称为法律。为了被称为法律,那规范不能是一种擅断的命令,即使是一个主权者的擅断命令也不能称为法律。申言之,法律不能由于一个主权者逞一时之好恶,任意加以违背或修正,法律一经公布施行,连同主权者在内,一体均受其拘束。所以斯氏获得一个结论:法律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具有强制性的,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意志。
斯氏以为,法律的理想在于公道,他对公道所下的'定义是:“各个法律意志的指南。是根据自由意志人的纯粹群体之概念而定的。”从这一极度抽象的理念,斯氏对公道的法律推演出四条普通的原则,并将它们分成二类:第一类是两条互敬的原则,第二类是两条分享的原则。互敬的原则便是:
(1)任何人的意志,均不应被制于他人武断意志的支配。
(2)任何法律的要求,仅能以对方负义务者仍能有同为人的生存为限度。
分享的原则便是:
(1)一个法律社会的成员,既受该社会法律的支配,即不能任意被摒除于该法律社会之外。
(2)法律赋予一个人处分权时,其排除性只能以被排除的人,仍能有同为人的生存为限度。
<八>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一、自然法观念批判与实证法学的源起无证是古典自然法理论,还是随着20世纪自然法的复兴而呈现的新康德主义和新经院主义的崭新形式,最终自然法的价值判断必归结于一些伦理概念或者蕴含于概念中的伦理命令.这些构成自然法观念轴心的伦理概念,如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已为我们所熟悉.从亚里斯多德,西塞罗直至近代的格老秀斯、卡瑟勒因等,无不以其推崇的某个或某些伦理概念展开其法理学构架,并视这些“先验”的伦理观念为实在法的判断标准和效力来源。
但是,认真的实证主义者却无视这种“先验”的思辩方式,而对占据了自然法理论核心地位的正义、自由、平等一类概念加以拷问.他们发现正象其他道德教化一样,这些动人的词藻内容模糊含混。它们不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动;而且既便在一个静止的时点上,其边缘和界线也是无法确定.当诵读这些教化时,你或会产生愉悦之感;但当面对真正需要决断的活生生的个案时,它却顿时哑然失语.这些名词更多地传达了一种情感倾向和偏好,而绝非一种确定的规范.它们内涵的也不确定性也总是被那些怀着明确利益目的的阶层和团体利用,而? 晌亲笆魏脱诒握媸道嫠咔蟮牟势欤?br> 但正义、自由、平等、秩序这些伦理命令却掩盖了真实的利益冲突,诱使法学的思维从不同利益的判断和平衡这一正确的视角偏离.由这些伦理观念把持的自然法学必然充斥了形而上学的内容.一旦面对生动具体、交织着利益纷争的事实上的法律问题,这种自然法的思维进路不仅会无效和失灵,于增进社会福利的实际价值毫无助益;而且,更为严重是阻碍人们睁开眼睛,面对社会现实,去考察经济利益、政治愿望、当时的一般观念等现实存在的直接决定法律内容的诸种因素,去探寻在此诸多因素制约下可欲的利益平衡点。
在作者看来,做为对古典自然法理论的反动,实证法学正是源起于对被视为“自然法”的上述伦理概念的怀疑、失望和对自然法思维进路的批判.无论是分析实证主义(analytical positivism)、社会实证主义(sociological positivism),还是被称之为Vienna circle 的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首先是坚定地将伦理观念从法律和法律理论的轴心地位移开。完全不同于那种视法律为某种可以由一些“先验”的伦理规则合乎逻辑地推演,因而也当然具有真理性的体系的幻想;实证主义者简单而明确地承认法律就是一种社会事实。正是! 这种态度,使我们可以平静地观察和剖析过去和现存的法律和法津制度,考察此种法律和法律制度生成的原因——是怎样的不同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和妥协,能够表达于政治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分力合而决定了既成法律这一平衡点。
这样才有可能摆脱对自由、平等一类词汇喋喋不休的重复;实在地深入探视隐藏在既成法律下面的,从不同方向着法律走向的经济利益、政治考量、不同群体的不同道德观念的碰撞以及由此形成的一般伦理情感等诸种社会因素。倘若不从自然法观念的束缚中摆脱,我们恐怕不可能睁开眼睛正视这一切,而是继续着“自由”的喃喃呓语。
二、一种新实证主义观念
(一)在对自然法批判和放弃了对伦理价值的迷恋、膜拜的基础上,历史上的实证主义者便分化出不同流派,采纳了各自不同的分析进路。分析实证主义将目光锁定在法律制度中提取出的基本观念、概念和特点,而社会实证主义则更多地关注影响实在法制定的各种社会因素4。对法律观念、概念或不同社会因素在法律和法律制度构建中的权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又持有各自不尽一致的看法。
作者在此承袭前文中对自然法观念批判的视角,试图初步阐释自己的实证主义观念。此种观念! 虽然难掩其粗糙,但作者有理由相信:它不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或简单的转述。
(二)1.在作者看来,法律是主权者在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主张间预设的平衡点。法律本身即是一种价值评价与调配的过程。在世俗社会中,法律构成原初的评价标准,而没有什么自然法的更高层级的正义理论能推衍出法律这一价值评判的体系。
此种标准目的是确立不同利益冲突间的平衡。这种评价体系做为历史的社会产物,是不同利益集体通过其政治媒介均试图将平衡点移向于已有利的一方,而在民主框架下以民主手段相互斗争形成的平衡结果。而国家以中立的面目颁行,这种模式化的一般性的描述遂被强令遵行。任何个案中偏离此平衡点。则司法者只能依此法律规则恢复其预设平衡状态。
2、这样,法律的实质便清晰地凸现为利益的平衡。此处之所谓“利益”,不可将之狭隘地仅仅理解为经济利益。任何个人、集团或阶级的可表达政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欲求,均可纳入“利益”的语义。至于这种“欲求”的内容,可能有现实的经济价值判断,也可能在直接、表层意义上仅仅表现为一种政治意愿或一种普遍习惯思维的作用。但此种欲求必须能表达和作用于立法或司法过程,否则在其进入立法者和司法! 者的视野以前,对法学而言也无多大助益。
3、此处的“平衡”,即鲜明地表达了与自然法理念截然不同的分析进路。法律所施行的利益魇屎驼庵值魇实慕崧郏皇抢醋杂谀持窒妊榈墓勰钔坡鄣慕峁遣煌婕旁诓欢系亩氛屯仔写镏碌钠胶狻7烧庖皇痉缎缘钠胶庋旧砑词瞧胶獾慕峁庇忠蚬仪苛Φ淖饔枚晌蠢锤霭钙胶獾谋曜肌?br> 此种在既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探求不同利益诉求的较为稳定的一般平衡的努力, 是每一个健全理智的政治国家所必不可少。但所取得的平衡又有一日终将被打破。所以法律须学会在变化的条件下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并且,这一过程本身即面临着一个在维持相对稳定与适应变化的形势间保持平衡的问题。
<九>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1、 人老百病生
2、 十月小阳春
3、 四月百花天
4、 山高不遮阳
5、 秋雨一场寒
6、 秋风扫落叶
7、 万变不离其宗
8、 小满大满江河
9、 日月也有腐蚀
10、 月亮还有亏缺
11、 软藤缠死硬树
12、 一时比不上一时
13、 三伏热,三九冷
14、 三山六水一分田
15、 三年桃,四年李
16、 十五团圆十六缺
17、 山难改,性难移
18、 怕冷露风的晚稻
19、 月到中秋分外明
20、 桃三李四核八年
21、 桃三杏四柑八年
22、 水不紧,鱼不跳
23、 秋风起,雁南飞
24、 重阳无雨一冬晴
25、 雁飞千里靠头雁
26、 人到66岁,不死肉
27、 月亮生毛,大雨泡
28、 芝麻开花节节节高
29、 50多人应该修桥修路
30、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31、 三十年风水轮流流转
32、 三天排云,四天下雨
33、 人不知春,草木知春
34、 人生百岁,总是一死
35、 人红要衰,果红要落
36、 人老一年,稻老一夜
37、 人老一时,麦老一时
38、 十月怀孕,一次分娩
39、 十月无霜,磨砂无糠
40、 早秋凉爽,晚秋晒牛
41、 星光含水雨即将来临
42、 树老见根,人老见筋
43、 每个人都要过老人桥
44、 池深鱼聚,树高招风
45、 老腿先老,老腰先病
46、 蛆枣先红,破蛋先臭
47、 乌云接日落,不落日落
48、 叶落各有期,有时花开
49、 小寒大寒一年就结束了
50、 月满就亏,水满就溢。
51、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52、 秋后的蚱蜢不能跳几天
53、 雨前有风,雨来也不凶
54、 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55、 人无千年寿,花无百日鲜
56、 人无干日好,花无百日红
57、 天干无露水,老来无人情
58、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59、 月色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60、 树长千年,叶落归根结底
61、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结底
62、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下。
63、 西北天开锁,下午见太阳
64、 雁南飞天冷,雁北飞天暖
65、 雨天边缘明亮,上没有光
66、 霜厚准晴天,雪多兆丰年
67、 油干灯草尽(比喻生余终结)
68、 一朝有霜晴,三朝有霜晴。
69、 寒雪盼日暖,转眼桃花满树
70、 夏至短,冬至长(指夜间时间)
71、 夏至长,冬至短(指白天时间)
72、 三月三蛇出关,九月九蛇进土
73、 乌鸦成群飞叫,寒潮即将来临
74、 即使有一百天晴,也有一天阴
75、 夏雨连夜倾斜,很快就会晴朗
76、 天上有扫帚云,不出三天大雨
77、 燕子高飞晴天,燕子低飞雨天
78、 秋天的骨朵怕霜打(骨朵:花蕾)
79、 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柴火
80、 一朵花不是春天,万朵花是春天
81、 乌云密布,燕子低飞,大雨倾盆
82、 人老丑,树老颓废,十八九难得
83、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子当年还钱
84、 秋至满山多彩,春来无处不在。
85、 一七低头,一七黄(指稻谷成熟期)
86、 上游乱开荒,(理)下游肯定会遭殃
87、 昨天的鸡蛋,今天的鸡雏(蒙古语)
88、 早风,晚息,半夜起风,三五一七
89、 条条江河归大海,向日葵葵向日出
90、 一八无雨,二八休,三八无雨至立秋
91、 只有梨花不乱开,第二年的芽春来了
92、 秋雨寒冷,冷却容易升温,难以升温
93、 十月怀孕的时候怎么会有穷命和富命?
94、 天上的星星向北斗,地上的河水向东流动
95、 早晨发霞,等火烧茶;晚上发霞,旱死青蛙
96、 燕子飞得低,晚上下雨,燕子飞得高,明朝下雨
97、 长夜病无药可治,少年有钱难买(长夜病:相思病)
98、 十七八岁时,马(指十七八岁身体强壮,像马一样)
99、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的童年记忆是最好的时光)
100、 鸭哟鸭28,鸡哟鸡20天(指鸭蛋孵28天孵小鸭,鸡蛋孵20天孵小鸡)
101、 178月从根发(指农历每月18日,夜无月,月亮从地平线慢慢爬起来)
102、 三架六坐(三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坐架子,六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坐椅子)
103、 三架六坐九拿爬,十个月的雅儿叫爸爸(指宝宝一岁以内的生长情况)
104、 怕初三雨,怕十六阴(指初三雨,上半月晴天少;十六阴天,下半月晴天少)
105、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通常寒潮笼罩在冷空气下,天气一整天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106、 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拱北,世间无水不东流/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107、 太阳长毛,当地装豪;月亮长毛,当地装豪【豪:(方)用竹条编织,用于捕鱼。指马上下雨]
108、 日落十里赶县城(指太阳落山时,离城十里可以去县城。也指夏天黑得晚)日落胭脂红,没有雨就有风
109、 三天三天定南阳(小暑连续三天刮风定是旱南阳,十八天刮风;连续三天下雨,确定是水南阳,连续18天下雨;三天内晴雨,南阳定花,十八天内风雨晴)
110、 小暑南阳十八天(南阳:当地气象名词,有旱南阳、水南阳、花南阳)小暑前吹不完,小暑尾吹透底[小暑: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暑前:小暑前一天。小暑尾:小暑后一天。指小暑前一天起南风,南风吹三五天后就变天(下雨),如果小暑后一天起南风,就要吹十八天的南风]
<十>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Previously, I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where the sun always rose. Every morning, I got up early to see the sunrise. As the sun came out, trees, flowers, birds and other animals woke up from their long sleep and smiled gently towards the sun. “What a glorious view!” I whispered. But as I moved to the city, I could hardly see such a glorious view now.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living step is so fast that we are always so busy and we don't even have the time to take a breath. While in our free time, we can do nothing but play computer games. What a dull life it is! I eagerly want to return to our nature.
以前我住在太阳升起的农村。每天早上我都早起看日出。太阳出来的时候,树木,花儿,鸟而还有其他动物都从长眠中迎着太阳微笑醒来。我低声说,“多么壮丽的景色!”但是当我搬到城市里后,我现在几乎都看不到这样辉煌的景色。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如此的快让我们总是在忙碌中,甚至都没有时间喘口气。而在我们空闲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又只是玩电脑游戏。多么乏味的生活啊!我迫切回归自然。
To make things worse, as a result of modernization, pollu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Nowadays we often breathe the dusty air and drink the dirty water. What's more, we always suffer from the noise and the heavy light pollution. I'm really tired of this life. I want to change it. If I have a chance, I will get up early to see the sunrise, in order to embrace our nature.
更糟糕的是,由于现代化的原因,污染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经常呼吸着多粉尘的.空气、喝脏脏的水。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遭受噪音和严重的光污染。我真的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我想做出改变。如果我有机会,我会早起看日出,来拥抱自然。
As far as I'm concerned, our nature is our mother. She offers us everything we want or need. If our nature disappears, human-beings will be in great danger. Therefore, we must love our nature unconditionally. Don't always ask too much from her but return her nothing. Moreover, a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e should always appreciate for her bounty.
我觉得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想要的或需要的一切。如果自然消失了,人类就会陷入危险中。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爱护自然。不要向她索取太多,不然她会报复回来的。此外,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感激她的馈赠。
<十一>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摘 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已成为共识,
但是方法论问题却是一个令众多专家、学者及教育者费尽心思的问题。以史为鉴,或许我们可以从18世纪法国思想先驱卢梭的儿童健康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卢梭;儿童健康;遵循自然;天性;生命教育
-
一起合同网必读榜单:
- 十八大反腐思想总结 | 十八大新思想总结 | 科学记数法解题思想总结 | 教师节活动总结美篇 |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以人为本”思想日兴社会,生命教育日益备受关注。生命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理由,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生命是教育方法实施的依据。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成为目前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们都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思考。十八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曾用较多的篇幅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刻论述了幼儿健康养护及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卢梭关于遵循自然与关爱儿童健康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生命健康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探究。
一、遵循自然、顺性发展是关爱儿童健康的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是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而教育的目标是在后两种教育圆满的配合下,或多或少地接近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的目标。而儿童的健康养护则是这一良好教育目标的开端。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⑴,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
二、关于在具体的养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健康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通过对爱弥儿的健康教育实践,卢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到真正关爱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了培养“自然人”的具体方式方法。
1、婴儿期:生命的第一期
首先,挑选最好的保姆。作为孩子的最初教育者,如果因母亲不愿尽她的养育责任等原因,那么精心挑选保姆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卢梭提出了挑选保姆的原则:“身心两健,即健壮的身体、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放纵的感情会败坏奶汁的质量,品行不端、性情急躁的保姆会使不能言说的幼儿吃尽苦头。而且保姆最好是素食养生法。”卢梭从当时的社会经验中得出,通过吃植物性奶水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患腹痛和生肠虫,他甚至从新生婴儿的年龄变化、身体结构发展方面论述了母乳由稀变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其次, 父母应当承担起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二者在尽责任的先后和采取的做法方面要配合一致。母亲亲自授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母亲的关爱。因为一些母亲们把婴儿交给保姆,便失去了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一个做父亲的,生养孩子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社会还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这种神圣的责任。⑶
(2)儿童期:
经过了幼儿期自然危险的考验和锻炼,儿童获得了生命的.力量,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遵循自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关爱儿童,使其健康的身体得以持续和发展,使健康的精神得以熏陶和完善。
首先,不娇生惯养、溺爱放纵,这是关爱儿童健康的真正体现。在卢梭看来,孩子的性情如水一样柔和易导,一出生他在身体上就要开始承受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考验和痛苦,以便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磨砺出好的性情。卢梭认为“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⑷,我们决不能违反。卢梭认为过于溺爱的做法的确是非常危险和残酷。事实证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不要让他的不良欲望成为支配他人的命令。婴儿经常用啼哭声来命令和支配别人,而人们经常会因怜悯和同情他的不会说话而顺从他,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最早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天性此时已经背离自然受到扭曲。若任其发展,孩子将最终会成为教导者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牺牲品。
其次,把儿童看作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望”⑸。卢梭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总是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要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对其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和惩罚”,⑹因为他们还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和判断的能力。孩子应该有自由活动和亲手做事的权利,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对与错,从而培养判断力。
再次,节制和劳动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医生。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它贪食过度。”。劳动教育使儿童从自然的田间劳动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在节制的培养中儿童可以减少不正当欲望,同时学会谋生的手段,从而达到理想教育的目标:“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
三、卢梭儿童健康教育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教育家,卢梭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然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这一理论虽然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的本质及阶段方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关注和解决当前家庭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及现代社会特有的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无不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一,生命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问题。
进行生命教育是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否则是失败的甚至危险的教育。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在六岁以前可能就决定了。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儿童教育方式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做法:溺爱放纵、娇生惯养,如众星捧月般地呵护着,孩子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自由,成了经不起任何摔打的“玻璃人”。
通过探析卢梭的健康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应当形成新的认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并贯穿全部教育的始终,父母的育儿观和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起着促进、加强或者削弱的作用。只有做到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生命中快乐地接受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与教育目的、内容的关系问题。
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现象仍普遍可见,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地兴办,无数正常的儿童被催化成超常儿童。传统的应试教育稳扎稳打,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着教育领域。体劳教育处于被忽略地位,儿童玩耍的天性被逐渐销蚀掉。这与卢梭所批判的压制人性的欧洲封建教育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同样的手段“造就出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饱受各种选拔摧残之后的少年大学生们,作为早熟的果实高挂枝头,是否丰满和甜美,生命质量如何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通过解读卢梭幼儿健康教育思想,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认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体劳教育应当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而道德等精神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识和各种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中获得;智育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进行心灵陶冶的手段,知识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但绝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第三,生命教育与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日益下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都源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隔代养育或无人管教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亲情之爱。缺乏关爱的早期幼儿家庭教育、情感教育所导致的心理情感差异将会对孩子产生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卢梭指出,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不会有家庭的亲情,只有被歪曲的天性和道德,只有对谁都不爱的灵魂。造成社会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败坏了社会风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那些做父母的人担负起最初哺育孩子的首要责任,改变恶习,遵循自然,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⑻
总之,要使各种教育改革问题真正取得成效,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透视教育,服从自然法则,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提升人的生命初始质量作为教育研究的起点,让教育在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二者的协调统一。虽然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带有时代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想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仍然是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十二>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1.(法)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2.爱慕一个女子,通常爱她现在的样子;爱慕一个少年,通常着眼于他未来的样子 —— 卢梭
3.爱惜才华吧,保护那些才华修美的人物吧,文明的民族啊,培养他们吧。 —— 卢梭
4.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5.从锻炼角度看,躺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走着。 —— 卢梭
6.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7.大多灵敏人都是运用力量时已经太晚的时候,才埋怨缺乏力量。 —— 卢梭
8.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9.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 卢梭
10.对我所爱的人保持信赖和沉默 —— 卢梭
11.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 卢梭
12.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 —— 卢梭
13.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 卢梭
14.悔恨在我们走好运时睡去了,但在身处逆境时,却更强烈地感觉到它。
15.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16.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17.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 卢梭
18.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19.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十三>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英语切忌好高骛远,学习的开始就挑选难、繁、细的材料进行攻坚战,以为学习效果更好,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人的思维要受到精神状态的影响,情绪饱满和信心十足的时候,思维敏捷而且记忆轻松,在这样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英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习英语应该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千万不要抱着十天可以速成的错误心理。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就能完全掌握英语,要知道对语言是学无止境的。只要生命在不断变化,作为表现工具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不断地经历表征重述,从而使语言表达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炉火纯青,学习语言的乐趣就会越来越强烈。
有一点必须指出,有些英文作品对我们如果显得太困难、繁杂或者微妙,除了语言本身(词汇和语法)的障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们的生命层次太低,思想太肤浅,自然无法领悟文章的奥妙。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你要学写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学习英语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提高英语表达水平,功夫应该花在英语外,没有足够的学识修养,英语技巧掌握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而已。
其实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金字塔的形状,或许可以受到一点启发。金字塔稳稳当当地矗立着,那是因为下大上小,我们学习英语也应该借鉴金字塔,简单的作为繁杂的基础,容易的作为困难的基础,粗略的作为精细的基础。简单、容易和粗略就是金字塔庞大的基底,繁杂、困难和精细就是金字塔的顶部。我们按照这样的过程学习英语,就一定能达到金字塔光辉的顶端!
第二、学习英语应该遵循先听后说、先读后写、先积累后运用的自然顺序
RR模型强调不断的表征重述,没有表征的原材料,重述不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了吗?古人有句经验之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个经验完全符合学习的逻辑规律。学习英语,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多多吸收语言材料,敞开头脑,充分吸收,积累尽可能多的丰富语言材料,如英文歌、英文小说、报刊杂志、英文电影等等,应该持一种来者不拒的态度,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要知道人脑具有对语言材料的自动加工处理功能,材料积累到一定时候,人脑就会加工处理出一些有用的语言信息,听多了,自然想说,读多了,自然想写,一切都顺其自然,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听和读,是输入和积累,也可以说是基于观察的学习(observation-based learning),应该尽力模仿,每个音调和语调,每个字词和句子,从粗到细地模仿和吸收,要抱着一种不求甚解、顺其自然的态度才好,究竟什么时候该休息一段时间,让输入的语言材料在大脑内部按照个人的特点进行加工处理,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当你觉得你的头脑被很多语言材料充满,就像茶杯已经倒满了水,如果再继续往茶杯里倒水,只会溢出来,好了,抓住那个临界点,开始休息。所谓休息,我是指,完全把所吸收的语言材料统统忘掉,把它们抛入潜意识得到加工处理。积极的休息方法是去做跟英语完全无关的事情,不要担心自己学的英语会忘记,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会自然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遗忘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你感兴趣的东西,无需你时时刻刻想着,也会深深印在你心底深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特别建议,选择英语材料应该因人而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文材料才行,否则吸收的效果肯定不好。在我看来,对材料有兴趣,表明大脑的那扇门对这个材料是打开的,否则,门是关闭的,所以尽管听了或者看了不少材料,因为不感兴趣,被大脑拒之门外,相当于没有吸收任何原材料。
说和写,是输出和释放,也可以说是基于反馈的学习(feedback-based learning),应该积极勇敢地实践,不要怕说错,不要怕写错,只有在大胆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大脑的语言自我纠错功能(self-repairs in language1)。在成功与失败中,慢慢地提高英语表达水平。
听和读,是圆的一半,说和写,是圆的另一半,两者不可偏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圆,而且这个圆要不断地循环,才能不断地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很多英语教师持这样一种观念,我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说一口绝对正确的英语,每字每句讲得非常认真仔细,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孜孜不倦地加以批评和指正,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危害很大。太在乎结果而轻视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用之于英语学习,我个人认为,老师很轻松地代劳了学生从错误到正确、从简陋到完美的渐进过程,几乎是剥夺了学生从错误自然成长的大好机会,学习的效果大致是这样,暂时效果好,长远效果差,说明学生没有经历一个漫长的由错误到正确的渐进过程,印象不深,很容易遗忘。有句诗是这样讲的: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犯错误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慢慢体会,自觉纠正,这样印象深,效果好。教师千万不能心急,希望快速看到教学效果,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私的态度,应该尊重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好教师。
英语的语态是通过动词形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英语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巧记为:主动、主动、主去动。 例如: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谓语:speak的动作是由主语many people来执行的。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行为动作的对象。巧记为:被动、被动、主被动。例如: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主语English是动词speak的承受者。
主动态和被动态指的是动词形式,是词法概念;而主动句和被动句则指的是句子结构,是句法概念。所谓主动句就是由主动态动词(词组)作谓语动词的句子,而被动句则是由被动态动词(词组)作谓语动词的句子。
例如:He opened the door.他开了门。(主动句)
二、被动语态的构成 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是通过be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现以teach为例说明被动语态在各种时态中的构成。
(1)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
例如: Some new computers were stolen last night.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81.这本书出版于1981年。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Mike.窗户是迈克打破的。 This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Eight hours per day for sleep must be guaranteed.每天8小时睡眠必须得到保证。
动作承受者需强调,被动语态运用到。
(1)把主动语态的宾语变为被动语态的主语。
(根据被动语态句子里的主语的人称和数,以及原来主动语态句子中动词的时态来决定be的形式)。
(3)把主动语态中的主语放在介词by之后作宾语,将主格改为宾格。例如:
All the people laughed at him.
He was laughed at by all people.
They make the bikes in the factory.
The bikes are made?by them?in the factory.
谓语动词变被动,be后“过分”来使用。
含有情态动词的主动句变成被动句时,由“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原来带to的情态动词变成被动语态后“to”仍要保留。 歌诀是:情态动词变动,情态加be加“过分”,原来带to要保留。例如:
We can repair this watch in two days.
This watch can be repaired in two days.
You ought to take it away.
It ought to be taken away.
They should do it at once.
It should be done at once.
<十四>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对早期中国政制意识形态的考察和分析 商纣的暴虐是商纣的败亡之根由,也是其治下一小邦国崛起最终取而代之的机缘,无论是在政制实践还是政制观念层面,替代者反其道而行之,己者的败亡之途成就了他者的兴旺之道,正所谓败不败于人也,败于己也。
相较于夏、商前朝,周朝的统治者表现出了成熟的统治艺术和统治智慧,如果追溯中国早期的政治、法律思想,在遍览三代的有限文献后,现代人的目光会充满惊讶地定格在周。因了遥远,也因了简单,再加上现代人强健的思维,前朝之事反格外清晰。固然,残存的古代文本是视线的引导,但后人的思维会把骨架补充,最终血肉丰满。唯一的可能,这种可能也许也是缺陷,那就是身处在当下的我们,也许会用现代的眼光来分析和看待几千年前人的思想,即骨架是古代,而血肉却是现代,最终的结果,会是一个非今非古的怪异。但实际上,汗牛充栋的历代文本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意义上怪异呢?以当时的观念和需要为刀为刃为剑为先锋,清理和裁减,最终得到所要,而这个所要的意义与指向,也许迥异其原初的存在。如果有意识地为之是另一回事,而如果对那些极力还原历史的人,这是一个风险,而这样的风险,我们清楚知之,但难得脱,就象,人,又怎么能走得出自己的皮肤呢?
也许还不至于那么悲观,也许也有得脱之途,那就是尊重残存的古代文本,进行合理的逻辑推论,或者严密、理性的逻辑暗流,会给予我们对遥远存在的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这是一个期待,期待之根本前提,是古人之理性和今人之理性皆同,理性之人可以互相理解,可以互相认识和沟通,不管是处于时间之流和空间之域的任何一点。也正是这样的期待,给予了现代人们回顾历史的一些勇气,一些底气,还有一些信心。
西周政治的亮点是其政治法律思想,流传于后世的,是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为今人所熟知的,也就是当时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考察中国历代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历史,循其正统,就是一部连绵不绝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历史。
法律思想和实践,渊源于政治之实践和思想,最初的阶段是两两不分,混沌一体,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学科上固然是分家,泾渭分明,但在实践的层面,却是错综纠缠,血肉相连,如果强而分之,或许就是树干和枝叶自异的局面。此言当不为过罢。考察西周正统政治法律思想,而直以意识形态名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西周意识形态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神权法思想,一是礼制思想。神权法思想围绕周王的统治地位展开,为周王成为天下之主,给予理论解说,并以国家权力为辅佐,遍及于王土,让国人信之。西周礼治思想主要解决王权之下的国家统治权力的分配和社会秩序的塑造和维持。如果讲神权法思想具有超念的意味赋予周王以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光环,那么礼制思想就是具有实践性的既是日常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条理也是日常政治生活的展开、运转和实现。显然,无论是神权法思想还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思想及与两者匹配而形成的相应社会制度,都反映了文明社会初期的农业经济形态和生产力状况,也反映了其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观念和建制的直接影响。
一、西周神权法思想
中国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神权法思想是夏商西周三代统治合法性的根据。
夏代邈远,史料匮乏,从零星痕迹中,后人把神权法思想的萌芽定位在了夏代。“有夏服天命”,夏代的统治者认为统治权是秉承上帝或皇天的意志而获得。如果不服从统治秩序,统治者可以代表天进行天罚。但夏代的统治者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可以获得天命,只是在既有的掌握统治权的基础上,为使其统治获得令人信服的合法性,而宣布自己是服天命。当然如果追根溯源,夏代统治者的权力,可能是来自于信任、才能和武力,但是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无法为其统治赋予普遍性的、权威性的合法根据。
殷商时期,神权法思想发展得完备而系统。商代神权法思想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统治者会承受天命,答案是统治者的祖先与上帝的关系密切,甚至是具有血缘关系,这样祖先神与上帝神的融合,为商王独享天命,提供了权威性的理由。在制度上,也发展出了保障这种独占性的制度,如聆听天意的祭天仪式,只能由商王一个人进行,然后由商王告知于臣民大众,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维护商王秉承天命的制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把商王的意志转化为上帝意志从而获得神圣权威性和普遍服从性的制度。鉴于其有效性,后来就由西周继续发扬光大了。
周取代商,对神权法思想是一个打击,是现实对观念某一个方面的粉碎,但即使如此,神权法思想在新的现实之下,却在发展了。这就是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以德配天从理论上解决了周取代商的难题,即主张一种新的观念,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认为天授予天命的根据,不是殷商所主张的血缘关系,而是承受天命者的德行。德行者,保民也。这样把天命和人事联系起来,在统治正当性的神性因素里纳入了世俗因素,甚至这个世俗因素即保民、爱民的德,在统治权的归属上,更具有决定性。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以德配天所确立的统治正当性的实质性根据,是在了德政,而天命是对这个根据的认可,反倒是具有了形式的意味从而退居其后。
'p>
以德配天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上建立一个保护与服从的关系,被统治者的服从来源于统治者的德行,否则,就是缺乏天命,就可以不服从。这固然是神权法思想的一个发展,也是神权法思想作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走向末路的开端。'p>
以德配天也开启了神权政治走向世俗政治的通路。神权政治的特点是把统治者个人与神做直接的密切的个人性联系,可以是血缘上联系,也可以是智识上的联系,从而突出统治者的神圣的至高无上。而世俗政治,是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直接相联系,二者之间是保护和服从的关系,是政治权力服务于民众福祉的关系。 Y_0R;z'zg=@%=Y7y7)&,8rzlrD=B8? 4经济管理毕业论文Z /\YR, GvL?56 O/8Ygn=!F2
以德配天,也昭示了后来几千年中国朝代的变迁,数朝的兴起沉落,莫不以失德于民和有德于民为原由和号召。从这个意义上看,西周之后的中国政治,从其意识形态观之,是实有以民为本的元素,只是由于制度本身再加上其他观念的桎梏,德治理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只得这个观念所宣扬的部分甚至毫厘,而且也是只在盛世,才被人看到。
二、西周之礼
西周礼的核心原则,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这些基本原则,既对受规范对象的日常生活即家族生活进行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也超逸出家族生活范畴之外,在更高的社会政治生活层面直接发挥作用。论文西周神权法思想和礼制的政治功能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在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礼是调整奴隶主贵族阶级内部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从西周之礼发挥作用的空间来看,一方面是奴隶主贵族的家族内部生活以及家族之间的交际生活,另一方面,也还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生活。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西周之礼作为一种政治生活规范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实际上,西周时期的礼,其功能一方面固然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对个体行为的调整,但另一方面,还有更大的更深厚的政治意蕴。如果讲,西周之礼的政治功能的色彩远远浓厚于其作为一种普通行为规范的色彩;其政治功能的重要性要远甚于其规范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这个观点也许并不为过,也是真实。
西周时期的礼,尤其是亲亲原则,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权力的分配功能,而同时作为一种具有相当程度威信的规范,也对当时既存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赋予了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西周之礼,其特质更多的是一种具有直接性和在场性的政治生活原则,维护的是既有政治格局的现状和保其延续性,其功能发挥的空间,就是政治生活空间,其对政治的影响,具有直接性,而非中介。在这一点上,和后来的儒家之礼,具有明显区别。
亲亲原则,是西周礼的`核心,其含义,是亲疏有别。亲疏有别的要求,不仅是发生在通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政治生活领域,也是支配政治权力分配和政治利益享有的原则。
亲亲原则,对政治生活的指导,就是任人唯亲。在现代社会的话语场景中,任人唯亲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贬抑,甚至等同于政治的落后或者政治的腐败,但是在华夏有朝有国的开端,任人唯亲,却是具有正当性的分配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的基本原则。
任人唯亲原则,确保了在政治上业已获取统治地位的家族,其优势地位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贵者恒贵”。而这些贵者,都是西周的皇亲国族。亲亲原则,把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家族的家族生活。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国一体,有朝以来,就这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被塑造。需要强调的是,西周时期的家国一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国一体。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垄断了政治生活的参与权,垄断了普通民众通过政治渠道,上升进入社会高层的途径,这和后来秦汉以后封建社会意义上的家国一体,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任人唯亲原则所产生的政治参与空间,明显的特征,就是封闭性,以血缘为屏障,阻隔了社会其他群体进入政治生活,为官为吏。如果讲政治生活空间的封闭方式,可以有多种,那么以血缘纽带为屏障的封闭,尤其具有私利性。如果可以把专制定义为政治生活空间的封闭,那么以血缘为纽带和维系的专制,尤其具有道德上的可谴责性。如果可以把专制制度也分为三六九等,那么以血缘为基础的专制,就是专制中的最低下者。
一般性地来讲,政治生活空间的一旦封闭,就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是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另一面,却也埋下了危及其统治的祸根。
封闭的政治空间所形成的对利益既得者的保护效应,只是具有短期性,而从长远来看,一方面,由于不具有竞争性,使得当权者失去了危机感,同时也就失去了奋斗和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精神意志,因此,政治的平庸、萎靡甚至骄奢,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对现有状况的不满,必然会进行反抗,反抗导致当权者对暴力镇压的格外倚重和青睐。暴力的使用者,其初衷固然是为了消灭反抗者,以延续和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但当政治生活里充斥着暴力和暴虐时,距离使用这些暴力和暴虐的政权自身的灭亡,也已经为时不远。
同亲亲原则一样,尊尊原则,也是一个具有直接性和在场性的政治生活原则。但尊尊原则的功能,具有辅助性,即辅助亲亲原则所塑造的政治格局处于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状态。两相比较,显然亲亲原则,更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是决定权力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政治生活的基础性原则。
<十五>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卢梭的教育思想将人的天性和人的社会性分离了,那么,卢梭的哲学理论及其对于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论卢梭的哲学理论及其对于教育思想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本文通过把握其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对于人性论的解剖和对其教育思想的渗透,充分说明其自然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思想源泉和哲学理论基础,并且用具体的教育实例来说明教育思想的意义。并且通过用长远的眼光分析其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一、卢梭性善论的哲学观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卢梭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这是《爱弥尔》这部巨作中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人在出生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而在长大成人之后却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理性的思维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教育是使人向善的途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个人善和公共善。由此,也是由他系统地说明了公共教育的思想,传至今日就是我们当今社会国家所创制实行的正规教育。而个人善的培养需要的是培养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而公共善需要的是公民,即强调与社会的关系。《爱弥尔》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用的人,是一个公民,他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价值,以便他能够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具有共同体利益的一部分。《爱弥尔》在开篇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这里,体现了卢梭的性善论的哲学观点,反映出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扭曲,反映的是人的本性中的善良已被严重浸染和腐蚀而造成的一种结果。但是他同样又反过来提到“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早在启蒙时期,卢梭就天才地预见并揭示了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对人性的摧残,同时提出了他的人性复归的教育主张。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对人性美丽的塑造是教育的功能,教育天然地担当着对人的教化的责任。除却教育的手段,任何强制性地改善人性的措施都是非人性的,或者说是反人性的,所以教育是使人向善的唯一途径。
教育在培养人的善的方法途径上,卢梭所主张的是遵从人之天性和顺应自然法则的思想。这种思想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个人善。其实善在卢梭认为就是实行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上,只有一条路适合孩子而且对于各种年龄的人都是很重要的,这条路就是“绝不损害别人”。如何教人为善,他认为最高的道德是消极的,所以他的性善论的思想体现在其消极的教育主张之中。他主张教师“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在于教孩子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卢梭认为,“自然法则”是使人成长的基础,“自然”本身即能发挥教育的功能。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对于老师的要求,要首先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去做出各种评价,消极的对待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要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去接替他的工作,以免与自然的冲突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卢梭的认识论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卢梭对于洛克的感觉经验论还是持赞成的态度的,并且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唯一对象,说明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其次,他也强调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出发的,人的感觉是联系主体和客观世界的枢纽,他认为外界事物都是由感觉产生的,对我的感官发生作用的东西都称为物质并且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出发点。所以卢梭作为一个唯物主义感觉论者,始终强调教育中要回归实践,回归自然。例如,卢梭用孩子撒谎的例子说明不能为了惩罚他们而惩罚,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要使他们明白如果撒谎,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就会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就会懂得这不是人为的原因,不是人的恶意报复,从而他们的想法会更加单纯。在自然教育下,孩子是没有必要去撒谎的。只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要求,不采取溺爱和超越于他们心智的方式就能教好孩子。“因为大自然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欺骗我们的,始终是我们自己。”所以,卢梭在道德教育中力主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强调要根据儿童的认识发展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主张教育的过程要与认识的过程相适应,倡导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事物,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中,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一)乌托邦式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将人的天性和人的社会性分离了,将人的生物成长的价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却没有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出人处于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卢梭代表小资产积极的局限性导致的结果。现实的社会并不是真空存在的,各种社会习俗和人为的传统会使得人的天性并不光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因为社会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会使得人的天性变得浮躁并成为一种习惯而难以改变。因而他培养的“自然人”带有浓重的生物主义色彩,同时也是小资产者的化身。
(二)缺乏系统知识的学习
卢梭过度强调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成长,对于课本中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就会欠缺,忽视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导致自然科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其次把认识过程和教学的过程等同起来会是不科学的。而且这种教学过程需要花费的人力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会很大,实践性不强。而且,卢梭又是极端的直观教学的倡说者。拒绝使用仪器、模型势必会缩小学习空间,影响学习效果,使得学习效率不高,对于质量无法形成一种考察制度,不能保证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效果。而且对于课程的安排和孩子成长阶段的划分具有机械性,并且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十六>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不断的想着我的弟弟,我的弟弟是在我上初二的时候进入我的生活的,所以他从小到现在的点点滴滴我都亲自的参加,包括我父母对他的教育,我也都看在眼里,而那时的我也不怎么懂事,有些事情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说,我也没把这些放在心里,可是当我看到这本书上写的内容过后,我就有了很多的想法,特别是关于我的弟弟和以后应该怎样教育小孩才是最好的。而且现在的我看着我弟弟的一些脾气,我就会感觉到他小时候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这也许也是因为父母书读书少了的原因吧!在我们这辈父母的眼里,就永远记住的那句俗语“**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等等。
因此对孩子有了许多的错误的教导,而我也希望自己在看了这本书以后,能把里面我认为对的观点,又能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把它提出来好好教育孩子,也为自己以后从事教师这个职位着一些准备,让那些我教过的小孩子都能有他们自己思想,都有他们自己的成功。能以自己的个性快乐成长。
我也认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相信自然的教育对孩子是比较好的,而我们也更应该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每个问题的对与错,我们不应该以一个成年人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所提出的问题,相反我们应该以孩子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的问题,将自己当成他们那样的小孩,用他们的思想去考虑他们问题,我想这样我们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们也会对孩子有更深的了解,他们的教育会非常成功。
<十七>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卢梭道家
1、消极教育,强调在儿童12岁之前,教育是消极的,教育不在于教儿童道德和真理,而是要防止儿童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2、儿童的教育来源:自然、人和物。才能和器官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三者相互协调一致,才能算作是最好的教育。
3、相同点:教育的目的均是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反对外界过多的干预。
4、不足:否认儿童具有理性能力,过于强调自然后果法,完全排斥教育者的指导。
5、卢梭认为教育者要按照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要把儿童培养成为身心健康、自食其力的自然人,教育者就必须按照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
6、四、知识辨别——自然教育:卢梭VS道家
7、与我国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相近。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几乎到了违背科学的极端地步,
8、道家思想,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夸美纽斯,教育要适应“自然”秩序;卢梭,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天性。都体现了“教育要遵循自然”思想。
9、优势: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10、卢梭认为自然主义教育要培养的首先应该是自然人,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思想。
11、二、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2、老子是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这两位世界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虽然他们横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期,但他们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和社会性质转型期的思想家,都有关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13、亚里士多德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14、哲学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是自然主义的萌芽,
16、后期还有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
17、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实质在于反对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预,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
18、道家的道法自然,认为准则、原则或规范是违背自然的产物,反对将外在的、人为的所谓知识去教育人们,人应该绝圣弃智,回归原始的自然状态
19、中国古代最早是先秦时期的老子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0、从某种意义上说,萨特所说的意识就是“虚无”,是一种“反思前的意识”,有点类似尼采和叔本华哲学中的“意志”,类似是一种本能和冲动。但是这种意识是绝对自由的,它们会主动去寻找“自在”的物,去赋予它们意义和本质。所以,意识和事物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事物是外在意识的,如果说事物是“有”的话,那意识就是“无”。萨特一直强调意识的虚无性,任何具有实体性的东西都被排除在意识之外。萨特的著作《存在于虚无》,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基础就是虚无。意识是虚无的,但是意识的存在使得事物获得了意义,让事物得以存在,尤其是让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21、三、消极教育与自然后果法
22、卢梭看来,儿童具有特定的“内在的自然”,即儿童自然的发展顺序,教育必须按照儿童自然的发展顺序来进行,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主张忽视成人的需求,避免成人过多地干预,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要给他充分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促使他的天性和本能自由自在地成长。
23、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我们道家思想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思想的“道”和存在主义思想中的“意识”是非常类似的概念。所以,其实东西方思想,在表达上很不一样,但是思想的底层是非常类似的,万物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让万物具有了意义等等,这些在东西方思想的深处,几乎都可以得出类似的答案。
24、一、目标:培养自然人
25、不同点:
26、主张教育者要关爱儿童身心的成长,教育儿童不能超越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不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他们难以理解的书本知识,也不让他们接触或牢记根本弄不清含义的道德原则。等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具备了一定的理智能力以后,他们就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理解道德准则了。
27、卢梭:“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的称号相称的品格。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无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28、自然后果法,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去体验行为的结果。
29、自然后果法的实质在于反对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预,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卢梭:“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行为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要让儿童体验“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儿童故意打烂窗户的玻璃,教育者(家长)不要责罚他,但不马上安装玻璃,要让他在冬天挨冻,体验到打烂窗户的后果,从挨冻中接受教育,以后就会注意爱护自身的财物了。
30、教育史上第1个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道家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家,他的《难自然好学论》完成,标志着中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诞生。
<十八>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
我奉行“自然流”育儿法,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这个世界和生活里或有趣、或危险的东西。
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回爷爷家,要去抓电暖气,保姆赶紧阻止,我说让他摸一下好了,拿着他的小手轻轻地碰一下。他哼唧了几声,不过以后总是小心地不去碰它。此后他碰到别的东西都要先小心翼翼地,一边说“××有啥怕的”,一边轻轻碰一下就把手缩回来。我想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还真是很厉害,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孩子自己的认知能力。
孩子会走几个月,我就很少抱着他了。因为那样会挡住了他至少蚂蚁或蝴蝶。小孩子磨蹭、玩耍的过程正是他探索世界的过程。但是这样和他出去玩总是很费时间,碰到马路牙子、雨水洼地他都要踩上去晃晃悠悠走,我开始担心赶不上公交、回家,总是催他,甚至呵斥、要挟。但后来全家随着儿子的节奏走,毫无功利心地慢慢腾腾晃,反而开始享受随意溜达的悠然自得。
儿子香肠的任务都丢给了他,虽然切得歪七扭八,但着实让来家的客人大吃一惊。其实,我发现他虽然尝试得多,可是对好奇的东西,甚至是陌生人还都是小心翼翼的,到目前为止,反而没有出过事。可能是对他总是鼓励的态度,他也很容易听进去大人讲的道理。
-
更多精彩的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欢迎继续浏览: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