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合同范本|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收藏10篇)_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5-10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收藏10篇)。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陶行知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历过风风雨雨,但他始终对中国教育、文化和人民抱有美好的憧憬。读完陶行知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和魅力。



陶行知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的理性思维和深刻洞察力。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解决当时教育问题的实践案例,更是对教育、文化和社会的思考。他的思考和洞察力非常独到,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也很深远。他很多的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作品,他特别重视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陶行知的作品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实验小学十年》,这本书是陶行知对实验小学的总结和反思。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对于教育、学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力。在这本书中,陶行知搭建了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平台来进行合作研究,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是拥有知识,更是拥有能力。他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度量,分析学生个性和学生的需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过程。



陶行知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非常关注女生的教育,他认为女生的个性将会更加适合和平的社会。他对女性的教育和素养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指出了女性所具备的特殊优势和文化魅力。



总之,读完陶行知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一位真正关注学生个性和需要的教育家,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且通过学生的各种需求开展教育工作。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对人的尊重、对女性的关爱和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无限信心。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都xx年了,假期,我才开始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觉相见恨晚。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这本书中,有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经典的用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紧紧地吸引着我,时而产生共鸣,时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学而内化之、学而思考如何运用伟人的思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另辟教学蹊径。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我读陶行知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才、大才、和天才》和《四块糖果》的故事。

读了《人才,天才,和大才》的故事,我想:天才不是天生的,除了白痴之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们自己不断努力,都能从人才到天才,从天才到大才。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他们有的成了大才。现在我们有爸爸、妈妈,还没有那些流浪儿童好,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超过他们,一代超一代,让国家富裕起来,让国家不受其他国家欺侮。

读了《四块糖果的故事》,我想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可见,父母都经常问自己,我在这个时候要做什么?大多数父母都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为啥这样做?父母不了解,就直接打骂。不知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要学会宽容,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做,那么做好吗?让孩子在宽容讲解之下,不让孩子再犯这样的错误。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不管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都会有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俗话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个九样。”“五个拇指还不一样齐呢?”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的薄弱班级,这样的现象特别的突出,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伤透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可总感觉收效甚微。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是不厌其烦的多鼓励,多引导,教给他们一些比较适合的学习方法,就算我们的教学内容他们还是听不懂,但这些方法可能对他们今后学习其他知识技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上,加强检查督促,让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记得在课堂中的一个有趣的事情让我感动:“李崇玉,你今天表现的特别好”。他抬起头对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师,你的这个牙快掉下来了。”“不是呀,我的这个牙就长的这个样,排列不够整齐,有点乱。”“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后按上假的呀,我爷爷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样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们年纪大了,我还很年轻,再说别人都说我这牙长的很可爱呀。”(不惑的样子、摇头)“我感觉……不好看!”嘿!这个小家伙观察能力还挺强,并且还很坚持自己的意见。我摸摸他的头,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篇八:《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己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

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毅然回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他深深知道,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弃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作文

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们的陶先生不仅心中有着自己的抱负,并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陶先生那种抱定理想,矢志不渝,为着理想,锲而不舍,为了理想追求一生的伟大形象是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光辉典范。

二、以他“爱满天下”的胸襟培养我们博爱情操作文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与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这样执着、坚定的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祖国,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爱满天下”这种伟大的胸襟,他把对人民、祖国的特殊感情表现在博爱之中。陶先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爱憎分明的爱,是真善美合一的爱。教育、引导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长辈,爱他人,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爱自己的集体,爱家庭,爱家乡,爱和平……引导我们努力做一名有博爱精神的人。

三、以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境界培养我们诚信品格

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这句教人更律己的话道出他的做人之道。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一生。他在青年时期,即满腔热情地投身反清辛亥革命,美国留学回来,即开始他的教育救国实践,一心一意为改革传统旧教育而不懈努力,“九一八”事变后,亡国之祸危在旦夕,他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他又冒着“第三枪”的危险,坚定不移地战斗在爱国运动最前线。为了真理,为了和平,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是真人之举。

总之,陶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苦难的旧中国人民为了探求中国教育新路子而赤胆忠心,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一生。他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胸怀博爱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自己爱国、爱民,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壮美人生,也同样折射出了他完美、高大的人格魅力。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到社会,人们都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教育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人人都曾关注和思考过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不能不对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努力将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本学期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书中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至今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试验价值的一些教育问题。

通过读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一桶流动的活水。而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充的电远远不及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多读书,多从书本中吸取营养。

2、感受到自己教学思想的落后。在这本书中,“教学做合一”一文鲜明的指出了:“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而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在我的课堂中又有多少能真正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呢?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而我的课堂大多还是以本为本,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框框,学生们的知识学死了。我要改变这种状况,努力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用课本去教学生,不能再去教课本。

3、感受到自己对学生付出的爱还不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有时我对学生们太严厉了,甚至于他们不敢与我亲近。要想让学生们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应该宽严相济才对呀。

通过读《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想,我将会把这些想法一一内化为行动,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陶先生是一个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求真务实精神的老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理论。闭门造车,为研究而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等不良学风,是他所坚决反对的。他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体现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

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时代特点出发,从我们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为我们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找准基本出发点,然后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今天我有幸读到《陶行知传》,他那平凡的人生带给我震撼心灵的感动,他那伟大的精神唤醒了我生命的激情,激励我不断地追求进取,在陶行知先生开辟的教育道路上努力向前。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走进陶行知》这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传记,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事迹介绍,让人对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奋斗精神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而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通过对陶行知一生的描述,我深深地被他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执着所感动。


陶行知在书中描述的一场优秀的教育实践活动令我印象深刻。他在被派到乡村学校执教的经历中,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与学生们一起动手制作实验设备和开展小实验,不仅让学生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种注重实践和探索的教育方式启示了我,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的奋斗精神也令我深受启发。他在教育事业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不放弃。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坚持下去,并且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不仅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和救济灾区等工作。他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在《走进陶行知》这本书中,我还对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他在世界各地的演讲和著作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为人谦虚、正直和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一生都在为他人尽力,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效仿的。


通过阅读《走进陶行知》,我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巨大的敬意和钦佩之情。他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信,只有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充满热情和耐心地对待教育事业,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人才,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走进陶行知》,我对陶行知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教育理念、奋斗精神和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永远记住陶行知的教诲,“教育的火炬是由教师手中传到学生手中,是将火焰从一双温暖的手中交给下一双温暖的手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助力。

⌑ 大家心中的陶行知读后感 ⌑

羊山实验小学徐冰如

”那时候,我对陶行知先生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一名教育家,信手翻看这本书,便被里面生动的语言吸引住了,一篇篇零散的文章关系到教育、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始终紧扣着一根主线“科教救国”。现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品《陶行知文集》,心中装载着满满的感动,感谢,共鸣与思考。

一、 感动。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斗士。后人给予陶先生如此高的荣誉,可见大家对陶先生的尊敬。陶先生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人格方面,更是我们学***样。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祖国的危难之秋,十五岁时,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行医救人,报效祖国;二十岁时,他投身于民主救国的革命洪流中去,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陶先生在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陶先生非常重视农村教育,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先进的观点。

最可贵的是,陶先生不仅是一位理论家,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在《序》里,陶先生以风趣的语言描述了当年共创晓庄的艰辛困苦:垦荒时,手皮浸出的鲜血染红了锄柄,大家的态度是“血!

不管。要做一件事,要使一件事做得好,总要流汗、总要流血。”绝粮之时,全校只剩一元钱,大家处之泰然“我们倘然饿死,也是为乡村教育而死。

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事业和精神不会死,将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阅读完这篇文章,我已泪流满面。对陶行知先生来说,投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21世纪时代。我们不应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国家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吗!

二、 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陶行知文集》则耗尽了陶先生的毕生心血。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的非常感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

我是一个新的教育家。我刚开始工作时,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由于缺乏经验,我遇到了许多问题。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陶行知教育文集》,总能受到启发。“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深入浅出地体现出“生活教育”的精髓。

教育内容不仅来自于课本,更来自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蹲在墙角聚精会神地关注的小甲虫、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指示牌、幼儿园里刚抽芽的小草、小朋友带来的万花筒……拓展教育视野后,我发现,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纳入教育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而且在生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真诚的建议。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能力越强,学识越高,作恶越大,要求学生筑起人格长城、人格防线、公德私德。”在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更应以陶先生的话自勉,带领孩子一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共鸣。

“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像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需要渴求教育。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看到陶行知先生的话,我激动万分:

每一个教育者在教育理想和教育抱负上都可以相互碰撞。对于教育,我有很多想陶行知先生这样的想法,特别是关于教育大众化的愿景。在旧中国,教育大众化的状况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儿童教育状况不断改善。

四、 思考。

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成果,几乎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教育问题上。但是,如果我们忽视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抄成一套硬书,那就太离谱了。

在21世纪,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儿童教育学相结合,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需要认真思考。比如,陶先生提倡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陶先生给书呆子配了味药“脑化手”,给田呆子配了味药“手化脑”。

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让他们到地里干活是不可能,我们可以多给予机会让他们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问题以促进他们的“手脑相长”。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让我们学***理念,弘扬行知精神,携手行知路,以“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共创新世纪教育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6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