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分享11篇)

发布时间:2023-09-09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分享11篇)。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概要】祝贺婚姻幸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01、夭夭:桃花含苞貌。一说形容茂盛而艳丽,或说少壮的样子。

02、灼灼(Zhuo):鲜明貌

03、之子:这个人

04、归:妇人谓嫁曰归;于归,古时称女子出嫁。

05、宜:仪。《尔雅》注“仪:善也”,此句说欢喜高兴成了家。

06、室家:夫妇。男子有妻曰有室,女子有夫为有家。

07、有蕡(Fen):有,作语气助词,无实义。蕡,《集传》注“蕡:实之盛也”,即果实成熟长大的样子。

08、蓁蓁(Zhen):草木茂盛貌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原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注释:

1、柯:斧柄。《毛传》:“柯,斧柄也。” 《郑笺》:“伐柯之道,唯斧能为之,以类求其类也。”

5、笾(边biān)豆:盛食物的竹器。践:行列貌。《集传》:“笾,竹豆也。豆,木豆也。践,行列之貌。”

译文:

砍取斧柄怎么做?没有斧头做不好。妻子怎样娶进门?没有媒人办不到。

砍斧柄啊砍斧柄,有了原则难不倒。遇见我的心上人,摆上礼器娶来了。

鉴赏:

《伐柯》一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一是作为引伸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式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因此,这首诗实在是讲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因为《伐柯》一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后人就把媒人也称为“伐柯”,为人做媒叫做“作伐”。这些词汇的形成,反映了《伐柯》一诗的本义:这是一首迎亲的欢歌。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这里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其则不远”,那就是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一种活动的双方,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的。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所以牛运震《诗志》评曰:“随手作兴体,变法入妙,‘其则不远’,另生一意便深。”据《毛诗序》说,这首诗是周大夫赞美周公之作。周公是西周最贤良的大臣,周的官员作诗赞他,当然不是真的写娶妻子的事,而是借以泛指军国大事的原则性与协调性了。可以说,《毛诗序》正是从《伐柯》诗的引伸义上理解诗旨的。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原文: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

1、斧、斨(枪qiāng):《集传》:“隋(椭)銎(琼qióng)曰斧,方銎曰斨,征伐之用也。”

3、孔:很。将(臧zāng):通“臧”,善,幸。《毛传》:“将,大也。”

8、遒(酋qiú):稳固。《毛传》:“遒,固也。” 《传疏》引《鲁语》韦注:“固,安也。”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斨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多么的仁贤。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錡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多么的良善。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銶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莫大的恩典。

诗经故事:

兵者,凶器尔,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武王伐纣后,得了商的天下,论功行赏,又将天下的九州百姓分给了三百多诸侯,可天下仍未完全太平,不时的传来新封诸侯间撕打争斗的消息。

正当武王想重定纲纪、消弥纷争、至天下太平时,他却病了,并且是一病不起,留下了幼小的太子继了位,叫了个成王。

成王年幼,朝中大事全交给了周公处理,周公虽尽心的辅佐着成王,可散乱的各诸侯却不这样想了,一时间流言四起,都说是周公将会篡了年幼的成王的位,诸侯们蠢蠢欲动都想扩大自已的封土了。

商的后遗武庚是最先反叛的,管、蔡二人本是去监督武庚的,现在因疑惑周公有野心,却和武庚打作了一团,率先发难,天下的诸侯紧跟着就反了一多半了;在东方,除了太公的齐地未反外,别的诸侯大都步了管、蔡,武庚的后尘。

没办法了,周公只好兴兵平叛,征调了关中子弟十几万人,浩浩荡荡的杀奔了东方。毕剑就是那时从的军,随了大军去了东山。

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就算是大胜仗了,兵凶战危没啥好事的。

刚参加战斗时,敌方的惨叫,伙伴的伤嚎,无不让人胆战心惊;破残的肢体,滚动的头颅,还有头颅上仍在张开的大嘴转动的眼,都让人害怕。可时间一长,就都顾不上了,仗一开打,就是尽力的去杀死对方,保全自已的小命了。

毕剑第一仗没死也没负伤,可也没杀死过对手,算来是运气好多了,在他的身边就接连死了十几个弟兄呢,有痴呆呆的傻站台票那里让敌人剁了头的,有扑上去让箭射穿了咽喉的,有和敌人互搏时双方同时着戈面死的;可毕剑身上是毫发无伤,不光是身上无伤,他的斧子也连一个碰撞的痕迹也没有呢,战阵中他先是害怕,后是躲闪,眼明身灵运气好,当身边倒下一遍血人时,后面的人马已掩过去了,他也嗥嗥叫的随着冲了一气,也就胜了,第一仗就打下来了。

后来胆就壮了,当队伍驻扎东山时,他已身经了十余战阵,手中的大斧子也换了十多把,新领下的也已缺了刃。

随着管、蔡的死去,各诸侯老实了不少,纷纷表示愿臣服于周公,可秩序仍未理顺,毕剑们在东山一驻就是三年多。

在驻扎期间,时刻都要和周边的流匪打仗、征剿,随时也有送命灾祸在笔着,升了百夫长的毕剑手下,三年来也有三四十弟兄非死即伤的离开了大伙。

每一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每一天都担心着自已难回到家乡,每一天都盼望着战争能有结束的一天,每一天都盼着那天早点到来。

终于,王室里派人来宣布撤军了,兄弟们又都能回到朝思暮想的远方的家了;虽说没有饮酒,可大家都像是喝醉了一般,疯了一般的相拥而泣,哭了、叫了、跳了、蹦了、累了、醒了,摸摸自已的四肢和脑袋,想一想战场上倒下的兄弟受伤回家那些少胳膊断腿的人,看看身边的卷了刃的大斧子,又想到那些在此斧下丧命的战场冤魂,一种庆幸自已好运的心情就一涌而起了。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qiang)。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qi)。周公东征,四国是吪(e)。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qiu)。周公东征,四国是遒(qiu)。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鉴赏: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尔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錡”不论解作凿或锯,“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錡、銶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诗经的整理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据说孔子参与选编过《诗经》。由于年代久远,《诗经》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这本书是经过很多人改编的。

一般认为,《诗经》最初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一致的情况。可以认为,它是由官方制作的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

坦率地生活

《诗经》与以往民间流传的诗歌有所不同,它很少幻想和虚构,而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直接反映人们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自然、淳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尚且可以做到如此真实,我们的生活也未尝不能做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心理,觉得社会过于复杂,害怕受到伤害,不愿意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拒绝虚假。当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将那层把别人隔于千里之外的面具拿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并没有过多的负担,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自己在折磨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附记:

在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东门外南侧墙上,嵌有十二通碑刻。为山东巡抚丁宝祯大楷手书《诗经·大雅·抑》。

为清·光绪元年、夏,济南太守携纸登门求字。丁宝祯应其要求,楷书《抑》文,与其共勉。后被人勒石刻碑与世人共瞻。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1、《桑柔》

2、《东山》先秦:佚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3、7、尔颜: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

4、本是有情人,但却两分离。

5、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6、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7、静嘉:出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

8、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9、2、聿修: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10、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11、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经》

1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13、《野有死麕》

14、那么,诗经名句起名《大雅》中好听的名字有哪些?

1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16、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4.《桑柔》

17、先秦:佚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18、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9、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20、熙敬: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2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2、先秦:佚名3.《东山》

23、本是有情人,但却两分别。

24、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25、桑柔: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26、问君何时归?此处最相思。

27、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

28、《小雅·鹿鸣》

29、空负少年才,魂归不知处。

3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3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

32、花草皆溅泪,鸟兽都惊心。

33、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34、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35、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36、《小弁》

37、深秋的清晨,河边芦苇十分繁盛,芦叶上剔透玲珑的露珠凝结成霜花,忽然看见自己心动一个美人,就在河水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她仿佛在水中央,虽然可能寻不到,但是好美的风景,好美的初见

38、先秦:佚名

39、然歆: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

40、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41、海枯心不枯,石烂情未烂。

42、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43、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4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4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6、《小雅·鹿鸣》先秦:佚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47、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48、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49、天上一圆物,威耀照四方。

5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秦风·蒹葭》是一首美的典范:它用绝妙的语言描绘了唯美空灵的画面,让人瞬间穿越置身于如梦如幻,仙气飘飘的境界之中,遐想无限,美妙绝伦。这句诗也成为经典名句流传至今。

51、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5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3、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54、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

55、以谨:出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惛怓。”

56、今燕又南飞,飘萍湖四海。

5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58、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59、谁知辛酸苦,流尽世间泪?

6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6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可以拿这句话去蒙小女生哦,后边是“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嘿嘿。。。。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追求的)对象。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来报答。不仅仅是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注:风诗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赠女。)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15.死生契阔(qikuo),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1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译: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17.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18.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19.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2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译: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22.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2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译: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24.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2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2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2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2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2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30.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埋怨飞无翅膀。31.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译: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62、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6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入。——桃夭《诗经》

64、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65、叶落地生根,头尾紧相连。

66、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67、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68、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69、悔初偷仙药,独居冷寒宫。

7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1、良翰: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周邦咸喜,戎有良翰。”

72、《东山》

73、《野有死麕》先秦:佚名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7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卫风·硕人》。

75、先秦:佚名2.《野有死麕》

7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7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诗经》

78、维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王后维翰。”

79、《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泛指学识渊博的人。也可指高尚雅正。

8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81、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8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概要】祝人多子多孙。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01、螽(Zhong)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有的种类无翅。雄虫的前翅有发音器,雌虫尾端有剑状的产卵管。善于跳跃,一般以其他小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庄稼。一说是蝗虫或蝈蝈。

02、诜诜(Shen):众多的样子

03、宜:多

04、振振:多而成群的样子

05、薨薨(Hong):象声词,群虫齐飞的声音

06、绳绳:延绵不绝,繁衍不息

07、揖揖:群集的样子

08、蛰蛰(Zhe):多,聚集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2、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

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国风·豳风》

4、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6、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经《诗经》

7、关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佚名《诗经》

8、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

9、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诗经》

10、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经》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这是征人还乡途中念家的诗。在细雨濛濛的路上,他想象到家后恢复贫民身分的可喜(第一章),想象那可能已经荒废的家园,觉得又可怕,又可怀(第二章),想象自己的妻正在为思念他而悲叹(第三章),回忆三年前新婚光景,设想久别重逢的情况(第四章)。

1、东山:诗中军士远戍之地。相传本诗和周公伐奄有关,东山当在奄国(今山东省曲阜县境)境内。

4、悲:思念。(《汉书·高帝纪》“游子悲故乡”的“悲”字和这里相同。)

5、裳衣:言下裳和上衣。古代男子衣服上衣下裳,但戎服不分衣裳。

6、士:读为“事”。就是从事。行:读为“衡”,就是横。横枚等于说衔枚。古人行军袭击敌人时,用一根筷子似的东西横衔在嘴里以防止出声,叫做衔枚。以上两句是设想回家后换上贫民服装,不再从事征战。

7、蜎蜎(渊yuān):蚕蠋屈曲之貌。蠋(烛zhú):字本作“蜀”,蛾蝶类幼虫。这里所指的是桑树间野生的蚕。

9、敦:团。敦本是器名,形圆如球。这句连下句是说在车下独宿,身体蜷曲成一团。上文“蜎蜎者蠋”两句以蠋和人对照,独宿者蜷曲的形状像蠋,但蠋在桑间是得其所,人在野地露宿是不得其所。

10、果臝(裸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瓜guā)楼或瓜蒌。(臝是“裸”的异体字)。

12、伊威:虫名。椭圆而扁,多足,灰色,今名土鳖,常在潮湿的地方。《本草》一作“蛜蝛”。

13、蠨蛸(萧筲xiāo shāo):虫名,蜘蛛类,长脚。以上两句是室内经常无人打扫的景象。

15、熠燿(意耀yìyào):光明貌。宵行:燐火。以上两句写宅外荒凉景象。从果臝句以下到这里都是设想自己离家后,园庐荒废的情形。

16、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这两句设为问答,上句说这样不可怕吗?下句说是可怀念的啊。下句并非将上句否定,诗意是尽管情况可怕还是可怀的,甚至越可怕越加怀念。

17、鹳(灌guàn):鸟名,涉禽类,形似鹤,又名冠雀。俗名又叫“老等”,因其常在水边竚(伫)立,等待游鱼。垤(叠dié):小土堆。

18、征:行。聿:语词,同“曰”。聿、曰都有将意,《七月》篇“曰为改岁”言将改岁。本诗“我东曰归”也是说将归。以上三句是说征夫设想妻在家悲叹,恨不得告诉她:别叹息了,赶紧收拾屋子吧,我正在赶路,将要到家了。

19、瓜苦:即瓜瓠(户hù),也就是匏(袍páo)瓜,葫芦类。古人结婚行合卺(紧jǐn)之礼,就是以一匏分作两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这诗“瓜苦”似指合卺的匏。下文叹息三年不见,因为想起新婚离家已经三年了。

20、栗薪:聚薪,和《唐风·绸缪》篇的“束薪”同义。以上二句言团团的匏瓜搁在那些柴堆上已经很久了。

24、亲:指“之子”的母亲。缡(黎lí):古读如“罗”。结缡:将佩巾(就是帨,见《召南·野有死麕》)结在带上。古俗嫁女时母为女结缡。

25、九十:言其多。仪:古读如“俄”。这句是说仪注之繁。以上追忆新婚时的情形,和上章瓜苦栗薪的回忆紧相承接。

27、旧:犹“久”。以上二句言“之子”新嫁来的时候很好,隔了三年不晓得怎样了。

译文: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诗经故事:

东山很远、很远的,远的毕剑认为已到了天边了。这仗打的!已打了三年,可毕剑不知道为啥要打?

那一年春上,毕剑娶了邻村的万三妹,收麦时就传来了管叔、蔡叔造反的消息,王室里发下征兵令,李亭长跑来说:“毕剑,你名中带有一个剑字,天生就是打仗的料,这次你就随了周公一起去平叛吧!”就这样毕剑辞了新婚不久的万三妹,随着周公一道,来了他认为远得如天边一般的东山。

行路也不怕,虽说是路上就走了三月多;打仗也不怕,虽说是仗仗都会有死伤;挨饿也不怕,虽说是曾三天未见一粒粮;受累也不怕,虽说是曾经四日未合眼;可思得让人心里慌,想得让人思如麻,步步走来步步望,就想望见西边远离的家。

可这一去就是三年多,仗倒是刚去时打的多,毕剑果然名里带了个剑,几次征战都得保全,大庶长见他身子灵敏武功好,还让他当了百夫长。

管叔、蔡叔被抓住后,你们手下的人就散了四方,可新的诸侯还没分封到,毕剑他们就在东山扎下来了。

这一扎下就是三年,三年数星星,三年看月亮,也只有在太阳月亮星星的起落中,他们才知道了家乡在何方。

刮风不害怕,下雨不害怕,盛夏不害怕,严寒不害怕,就是人静的时候特别爱想家;毕剑想他的万三妹,想他走时刚刚种下的大匏瓜。

想得很了,就回家吧!

细雨霏霏之中,毕剑要回家,悄悄朝西走,两眼望着西方就有水在脸上流,也不知是泪滴还是天空的雨点;他脱下了军装换民装,这一次出营不是去打仗;路远路滑,也怕别人抓,他走得躲躲闪闪,尽量走山上林间,如山蚕一般爬行缓缓,到夜晚也蜷缩一团,常在大车的下面避雨难眠。

家中果树上的果实累累,怎无人摘?野藤蔓已爬到了屋檐下,怎么没人去锄剪掉?门上挂满了蜘蛛网,鼠妇虫子满屋爬,场院里散布着野兽的脚印,磷火竟然在白昼里闪闪,可毕剑倒没有觉得害怕,只是奇怪咋没看见三妹她。

鹳鸟落在了场院前的土丘上鸣叫,好像三妹去了另一个院,她正在扫屋堵洞,是盼着毕剑回还?怎么那匏瓜还长在薪堆上?我不是去了三年了吗?没人看管的瓜,却长的是如此的好?

黄莺儿在空中飞过,好看的羽毛闪着光亮,毕剑想起了新婚时的闹热,想起了接亲时套的那挂别人都没有的黄黄花四匹马车,想起了母亲对万三妹的好,相起了母亲亲手为她结下的佩巾来,想起了各种礼仪,想起了来参加婚礼的各位亲戚朋友乡亲,那万三妹不应该不对我好啊?怎么了?难道说我离家三年她变心啦?

正着急时,耳边锣鼓响,兵士又起床,毕剑一惊,跳了起,却原来是梦中返家园。

出过操后,大庶长来训了话,说是周公已派了新侯来,大伙儿半旬后后就能回家;“呵呵,梦应了,我们很快就要回家!”毕剑早忘了他还是个百夫长,在营中场中跳得老高老高。

我徂(cu)东山,慆慆(tao)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自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yuan)者蠋(zhu),蒸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xiao)蛸(shao)在户。町(ting)畽(tuan)鹿场,熠(yi)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鉴赏: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此说无确据。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说“非大夫美之而作”是,但说“周公劳士之作”则未必然。因为从诗的内容看,这实在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全诗四章,章首四句叠咏,文字全同,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每章的后四句,则是叙事性内容;大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章写主人公还乡途中的悲喜交集,喜胜于悲的心情。诗人首先抓住着装的改变这一细节,写战士复员,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其次写归途餐风宿露,夜住晓行的辛苦。把诗中人比作桑林的野蚕,颇有意味:令读者感到他辛苦是辛苦,但也有摆脱羁勒,得其所哉的.喜悦。(一说这几句是写回忆军中生活,虽也可通,总不如解为直叙归途中事顺理成章)二章写途中想像家园荒芜、民生凋敝,倍增怀念之情。诗中所写的杂草丛生、野兽昆虫出没、磷火闪烁的景象,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及曹操《蒿里行》所写类似,可见战士家乡当时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乱,难怪在家乡越来越近时,诗中人的心境更加复杂。一方面是“近乡情更怯”,另一方面则是“近乡情更‘切’”。所以诗人一面写着可畏的景象,一面又说着“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那样自相矛盾的话。

后两章承上写主人公途中的想像,却是专写对妻子的怀思。有推想妻在家中的忧思(“妇叹于室”),有回忆新婚的情景,也有对久别重逢的想像。诗中特别提到葫芦(瓜瓠),是因为古代婚俗: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这里言在物而意在人。末章进而回忆三年前举行婚礼的情景,写莺歌燕舞,迎亲的车马喜气洋洋,丈母娘为新娘子结上佩巾,把做媳妇的规矩叮咛又叮咛(“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些快乐情景既与前文的“妇叹于室”形成对比,同时还暗示着主人公曾经有过“新婚别”的悲痛经历。回忆还会引起诗中人对重逢更强烈的渴望。俗话说“久别胜新婚”,诗的结尾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既是想入非非的,又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际关系较为单纯,夫妇关系实是最深挚的一种人际关系。战士在军中及归途更多地想到妻子,特别是“暮婚晨告别”的妻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体。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像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于“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凌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而放在章首的叠咏,则起到了咏叹的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零一四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小人偕老》

匪女之为美,尤物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零一五 人而无仪,不去世作甚?《诗经·鄘风·相鼠》

零一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零一七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零一九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零二零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零二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零二二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关于时间的名句

零二三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零二四 既见小人,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零二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零二六 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零二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零二八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关于黄河的诗词名句

去世生契阔一零,与子成说一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五。《诗经·邶风·凯风》诗经经典名句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匪女之为美,尤物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小人偕老》

人而无仪,不去世作甚?《诗经·鄘风·相鼠》

如切如磋四,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关于尊严的名言名句

巧笑倩兮一二,美目盼兮一三。《诗经·卫风·硕人》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一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一七;女之耽兮,不行说也。

淇则有岸三三,隰则有泮三四。《诗经。卫风。氓》

投我以木桃四,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经典名句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③《诗经·王风·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既见小人,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蒹葭苍苍一,白露为霜。所谓伊人二,在水一方。《诗经·秦风

河水清且涟猗。③《诗经·魏风·伐檀》

▣ 评价诗经凯风的诗词名句

《凯风》出自《诗经·邶风·凯风》,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一说赞美孝子,二说七子孝事其继母,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

清脆婉转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邶国原本是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后来并入卫国。邶国在朝歌地区,今河南淇县一带。朝歌原为殷商的首都,叫做“牧野”或“沬(妹)邦”。武王灭殷、占领朝歌后三分其地。朝歌北部是邶、东部是鄘、南部是卫。邶风是邶国的风土之音,也就是汉族民间歌谣。“风”用曲折、机巧的方法来进行劝谏,能起讽刺和教化作用。诗歌的作者是一般老百姓,因年代久远和几经多人口头传诵,已难以考证。母爱是人的天性,母爱是无法磨灭和改变的亲情。歌颂、赞美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例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就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凯风》以旁衬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辛劳地养育子女的感人形象。由于长年操劳,母亲的'身躯如同酸枣枝条随风弯曲,腰已弯、背已驼。而且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这种反常的情况和悲剧的命运,不禁令人对母亲寄予深切同情而对不孝子女予以谴责和鄙视。诗的末节以黄莺的啼声婉转动听来比喻、讽刺子女们嘴上说的比唱得好听,然而实际上言行不一或言而无信,或互相推诿而造成没有一人对母亲尽孝,导致老母在晚年时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凯风》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诗经常见的反复重叠表现手法。“凯风自南”诗句的重复,着重强调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暖春风,把酸枣“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象征着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的长年辛劳程度。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心灵震撼,更加感悟应该如何做人。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60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