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本|王维的诗教案(实用13篇)_王维的诗教案
发布时间:2022-05-23王维的诗教案(实用13篇)。
王维的诗教案 <一>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巴峡,长江东流至湖北巴东县西,巴山临江而峙,所以叫巴峡。
际晓〔际晓〕天刚亮。投巴峡,余春望帝京〔帝京〕指京都长安。。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晴江一女浣(huàn),朝日众鸡鸣〕清晨,旭日东升,群鸡鸣叫不已;江边早已有女子在洗衣了。。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miǎo)行〕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远眺,眼前一片村落涌现;远望江流,十分明亮。井,指村落。眺迥,远望。。
人作殊方语〔殊方语〕异乡语言。,莺为故国声。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七。终南山,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
太乙〔太乙〕终南山的主峰,这里指整个终南山。近天都〔天都〕唐朝首都长安。,连山到海隅〔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连绵起伏直达海边。隅,靠边的地方。。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从终南山向四周环视,白云缭绕,连成一片;而山间的青霭淡淡地飘浮着,远看若有,进入其中却又若无了。青霭,即山岚,青色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是说,天之分野自中峰而变,壑之阴阳因气候而异。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地上的'州国区域,称为分野。分野中峰变,即站在中峰,峰之两侧虽有一峰之隔,分野就变了。众壑,指终南山众多的山谷。。
欲投人处〔人处〕有人居处的地方。宿,隔水问樵夫。
汉江临眺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北冢山,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入长江。临眺,登高远望。
楚塞三湘接〔楚塞三湘接〕楚塞北临汉水,南接三湘。楚塞,泛指楚的边境。三湘,湘水与漓水同源合流,而后分离,称漓湘;合潇水,称潇湘;合蒸水,称蒸湘,总称三湘。,荆门九派通〔荆门九派通〕楚塞西起荆门,东达九江,汉水贯穿其中。荆门,山名,在宜昌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水浩淼,似乎要流出天地之外,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远眺汉水,水势浩荡,郡邑好像在水边浮动;江水无际,浪涛起伏,远天似乎随波澜而晃动。浦,水滨。。
襄阳〔襄阳〕今湖北襄阳,在汉水南岸。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留醉与山翁〕留下来与山翁共醉。山翁,指晋山简。这里指当时襄阳的地方官。。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梓州,今四川三台。李使君,姓李的刺史。
万壑树参天〔参天〕形容树木高耸入云。,千山响杜鹃〔杜鹃〕鸟名,又名子规。杜鹃鸣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古代诗词曲中常借以写别离。。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树杪百重泉〕远望山中飞流瀑布,好像在树梢上倾泻。。
汉女〔汉女〕嘉陵江古称西汉水,因而人们称生活在西汉水的少数民族妇女为汉女。输〔输〕交纳捐税。布〔(tóng)布〕花织成的布。花,是一种木本棉花。,巴〔巴〕古国名,在重庆东部。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文翁翻教授〕《汉书·循吏传》:“文翁为蜀郡守,见蜀郡辟陋,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子弟,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当年文翁治蜀,不强行征敛,反而实行教化。文翁,汉朝人,汉景帝时任蜀郡太守。翻,通“反”。,敢不倚先贤〔敢不倚先贤〕怎敢不效法文翁去教化当地百姓呢?敢不,怎敢不。倚,效法。先贤,指文翁。上句和这句是诗人对李使君的勉励。。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对自然观察得极为细致,审美的感受又非常敏锐。他的山水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水景物,更传达了他的感情,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了一体,创造出了纯美的诗境。阅读这四首诗,要多加体会。前人说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王维这组诗中,有有画意的诗句吗?试找出一、二例,先用语言描述,再尝试用画笔表现。
王维的诗教案 <二>
王维的诗教案王维,唐代大诗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伟大的诗人、多才多艺的文人和高尚的道德家"。他的诗歌既有宏大的气韵,又有细腻的情感,尤其在山水田园诗上表现得十分出色,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之祖。他的诗歌艺术对唐代以及以后的文学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波及到后世的文化和艺术。
王维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意境、深远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技艺,使人们享受着一种美的愉悦和文化的滋养。他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哲学等各方面的思考和感悟,有了深刻的艺术感受和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
主题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他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类,他对自然的冷静客观观察、深刻感悟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仅是一种描写,而是一种象征,把艺术与哲学结合起来。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让读者明白他对世界万物的深刻感悟,并且从中体验到无尽的美和人文情感。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通过平凡的事物、细节和对大自然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性的关爱和感悟,幻化出含蓄深远的人生哲理。诸如《画》、《相思》、《桃花谣》等等,都是他意蕴深刻、朴实质朴、超越现实生活的杰作。
主题二:王维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影响
王维创造了一种文化和诗歌审美,他的诗歌题材多种多样、风格独特,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又有高度的哲学观察角度,对许多后来的诗歌和文化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互相促进、不断创新的文化盛景。
王维的诗歌受到许多著名书画家的喜爱和借鉴,比如苏轼、米芾等,他们从王维的诗中获得了不少艺术和文化启示。同时,王维在唐代及以后的文学和文化史上,对后来的文学、诗歌和艺术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与他诗歌内涵的深邃、风格的独特和艺术的精湛密不可分。
主题三:王维的艺术创新和传统继承
王维的诗歌创新体现在多方面,他在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都倡导了许多新的诗歌表现方式,独具特色,又保持了传统诗歌的优美风格,传承了唐诗之丰富与精华。
他不仅注重新颖的思想,也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时代变迁中得以沿袭和发扬。他在唐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位新颖而传统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表现出了传承与创新的两面性的统一,在传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去粗存精,具有极高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总之,王维通过他的深邃思考、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卓越的意境,让读者体验无尽的美和人文情感,成为一个艺术和哲学上都极为出色的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对唐代以及后世文学、文化、艺术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学习和传承。
王维的诗教案 <三>
王维的诗教案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含蓄、深邃、意境优美而闻名。他的诗教给后世诗人和教育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关于王维的诗教案。
一、主题:王维诗歌的意境描写
王维的诗歌以意境描写见长,通过对山水、田园、季节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悟和思考。这一主题的范文如下:
王维的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的世界,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内心情感和哲理的品味。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他通过对山水、田园、季节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然与人性相融合,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他的《登鹳雀楼》中,他描绘了高楼上的壮丽景色,通过描写雄鹰展翅飞翔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和追求的向往。在《送别》中,他则通过描写秋日离别的感觉,表达了人生别离的无奈和痛苦。这些描写都充满了意境和美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享受。
王维的诗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内心寻求安静与宁静的避世之地,让我们远离纷扰、繁杂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体验心灵的愉悦和喜悦。
二、主题: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
王维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诉说。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时光流转、生死轮回、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一主题的范文如下:
王维的诗歌在表面上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但从深层次上看,他的诗歌包含着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他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生命周期的展示,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他以流水潺潺、花开花谢、鸟语花香等景象为载体,抒发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光阴的感慨。
在《送别》中,他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人生别离的无奈和痛苦。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他通过对人与山的关系的描绘,唤起人们对友情、家乡的思念和思考。这些描写都展示了他对于人类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王维的诗歌中寄托了他对于精神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出这些思考和感悟,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收获。
总结:
王维的诗歌以意境描写和哲学思考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于生命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和品味。他的诗教案给后世诗人和教育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的诗歌使我们获得了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内心追求和发现的世界。
王维的诗教案 <四>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仁。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着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吹角动行仁。喧喧行仁起。
笳悲(一作应)马嘶乱。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君子盈天阶,小仁甘自免。
方随炼金客,林上家绝巘。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
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
玉漏随铜史,天书拜夕郎。
旌旗映阊阖,歌吹满昭阳。
官舍梅初紫,宫门柳欲黄。
愿将迟日意,同与圣恩长。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宿雨乘轻屐,春寒着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仁。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
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
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何仁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
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
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
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
地多齐后疟,仁带荆州瘿。
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
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与君相见即相亲,闻道君家在孟津。
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仁。
凉州城外少行仁,百尺峰头望虏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之所以被世仁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烦恼。
王维所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而他诗中,蕴含了大量佛教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尘烟。所以,在王维山水诗中,描写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看法与态度。佛已经左右了王维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生活中去了。
王维的诗教案 <五>
1、喜悦:红(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才能被埋没的'感伤情绪)
“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到开的时候就开,到死的时候就死;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禅机(王维被称为诗佛、消极思想)
1、以动衬静。
2、寓情于景。
3、对比。
相关资料:
一、诗句大意:树梢的辛夷花,在山中缩放出鲜红的萼片;居室中寂静无人,它纷纷开后又片片洒落。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王维的诗教案 <六>
王维的著名送别诗
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
2、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送张五归山》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4、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青溪》
5、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送杨少府贬郴州》
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相去千馀里,西园明月同。——《送熊九赴任安阳》
8、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齐州送祖》
9、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双黄鹄歌送别》
10、鱼笺请诗赋,幢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送李员外贤郎》
1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
12、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13、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送朱大入秦》
14、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5、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人物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以见王维的名字当中已经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的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的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的,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了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的诗教案 <七>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很高的盛誉。他的诗最美的是苏轼评价的“观麼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我看来更美的是他的诗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意,很悠闲。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宽广的胸怀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读李白的诗,没有那种自信和洒脱,似乎很难完全理解;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把自己的感情写在诗中。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精心雕琢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深思熟虑后写进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
“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想那一幕:春天,桃花,水。
休闲的感觉自然流露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茂密的森林里有一点阳光,正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乎在不经意间静静地流动。
不禁惊叹它是如此精致而普通的风景,却是如此美丽。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诗歌中最美的部分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
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
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
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单看每一个景物,都选的十分悲凉,不过也是,分别之时能有多少欢歌呢?但细细将景致组合起来便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远远地山脉连绵,山顶还有些许积雪,映在落日之下,听着黄河的奔流之音。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似乎要找到这样的景致还不是容易的,读者王维的诗,把心放飞到塞外,随着诗人的视线脚步移动,体味塞外的宁静。
似乎王维的诗都是这样,静、清、清,似乎所有用来形容静的词都可以放在王维的山水诗里。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维的诗,给自己的心灵上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
王维的诗教案 <八>
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的意境闻名。以下是一个关于王维诗教案的主题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需要注意的是,范文中的教案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主题: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及艺术特点
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2. 分析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 掌握王维的几首经典代表作,并对其进行赏析。
二、教学重点
1. 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2. 王维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1. 教学内容
(1)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2)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王维的几首经典代表作的赏析。
2. 教学方法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述王维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2)赏析教学法:以王维的几首经典代表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从形式、意境、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四、教学过程
1. 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1)讲述王维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生背景、求学经历、官职任命等;
(2)介绍王维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与其他著名诗人的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维能在唐代诗坛崭露头角?
2. 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1)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诗歌的形式、格律、意境等方面,分析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2)总结讨论结果,给出王维的三个主要艺术特点:含蓄而深远的意境、明快而缜密的语言、注重山水人文的主题。
3. 王维的几首经典代表作的赏析
(1)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登鹳雀楼》、《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远之》等;
(2)以一首诗为例,进行赏析,包括从形式、意境、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3)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对其他的诗歌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复习材料。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评估他们对王维诗歌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2. 个人写作:布置一篇关于王维诗歌风格及其艺术特点的文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王维的诗集,如《王昌龄王维诗存》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
综上所述,本教案主要围绕王维的诗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展开讨论和赏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王维的作品和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希望学生能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
王维的诗教案 <九>
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与推崇。王维的诗作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以山水田园景物描写最为著名,他以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他的诗作在教学中不仅可以作为文学的素材,更能够引发学生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关怀。本教案将从主题入手,带领学生了解和感悟王维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10分钟)
1. 利用多媒体或展示板展示一幅王维的山水画作,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谈谈他们的感受。
2.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对王维的诗歌的印象,引发对王维的诗歌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思考。
二、正文(30分钟)
1. 分组阅读与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一首王维的诗歌,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如何表达和展示主题?
- 你们认为王维选择这个主题有何用意?
2. 主题筛选与归纳(10分钟)
要求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归纳出不同的主题,并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3. 主题范文分析(10分钟)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一个王维的诗歌主题范文,对其意象、语言和表达手法进行解读与分析。
三、拓展延伸(15分钟)
1. 针对学生分析范文的主题与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以拓展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互相分享并讨论自己心目中的王维诗歌主题范文,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并给予适当指导与点评。
四、总结与展望(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后拓展】
1.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王维诗歌主题的文章或论文,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与讨论。
2. 通过查找相关诗歌资料,学生可以选择一首王维的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与创作,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王维的诗歌主题,并在深入分析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创作能力。此外,通过自由发挥与分享,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与他人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与感受,增强对文学的关注与欣赏。
王维的诗教案 <十>
木兰柴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注释】 ①敛:收藏。
⑧无处所:变化不定。 【赏析】王维在这首诗中,以一位画家对光和色彩的'敏锐感受,画出秋山夕照中飞鸟回巢、山光绚烂、岚影明灭闪烁的瞬间景象,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和美感愉悦。尤其是“彩翠时分明”一句,闪耀着自然生命的灵光,展现出诗人心灵的颤抖,体味着禅家瞬间的顿悟。其中意味浓郁,妙不可言。沈德潜《唐诗别裁》:“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王维的诗教案 <十一>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融合了自然景物与人情境遇,寓意含蓄深远,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启迪。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王维诗歌中的主题,并写一篇相关的范文。
主题一:山水田园
王维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他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他的诗歌中,静谧的山水和宁静的田园都象征着一种宁静、自由和有生机的精神状态。例如,《送别》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和欣欣向荣。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出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具备一种深沉的人文情怀。
主题二:人情境遇
除了山水田园,王维的诗歌还以人情境遇为题材,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他关注贫苦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以及世事变迁所导致的人生困境,用诗歌表达对人间疾苦的关怀。例如,《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追求,展现了他自己对于人生境遇的思索和打破命运束缚的努力。
主题三:思辨哲理
王维的诗歌中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思辨,通过寥寥数语,拨动读者心弦,引发他们对人生和宇宙本质的思考。他对于生死、存在、情感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例如,《山居秋暝》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思考,暗示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真相。通过这种与自然融合的方式,王维把人生哲理与自然景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生智慧的思考。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田园、人情境遇以及思辨哲理是常见的主题。他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境遇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关怀的思考和热爱。同时,他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辨,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宇宙之谜的思考和启迪。王维的诗歌主题具有深邃、内敛和优美之美,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喜爱与推崇。
王维的诗教案 <十二>
【作品简介】 《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 寒梅著花未? 真是 于细微处见精神 ,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的《杂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原文】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 )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 否 ,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我 ,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 我 的这种感情。 故乡 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 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 我 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 故乡事 ,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 羁心只欲问 ;而这首诗中的 我 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 乡思 ,完全是一种 形象思维 ,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 我 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 寒梅著花未 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 故乡事 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讲解】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我 ,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 我 的这种感情。 故乡 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 云云,迹近噜ⅲ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 我 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 故乡事 ,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 羁心只欲问 ;而这首诗中的 我 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 乡思 ,完全是一种 形象思维 ,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 我 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 寒梅著花未 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点评】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 他乡遇故知 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在这首诗里的 寒梅 ,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 长在 故乡的怀抱。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 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 这不是王维擅长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对景物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有 诗中有画 的美妙感觉。这也许就是这首 杂诗 平中见巧的魅力所在吧。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的诗教案 <十三>
更多精彩的王维的诗教案,欢迎继续浏览:王维的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