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排列组合教案(经典19篇)

发布时间:2021-06-06

排列组合教案(经典19篇)。

❂ 排列组合教案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尝试。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高年级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如:衣服的搭配、路线选择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习中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排列组合的知识。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主动的建构知识。我采用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感知排列组合。旨在凸显三模小组化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重教师 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以下三种转变: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展示反馈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

蓝猫是学生喜欢的形象,本课我设计了蓝猫带大家去数学广角游玩的情境并贯穿全课。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蓝猫要带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参观,你们高兴吗?哎,快看,数学广角的大门是有密码锁的,要进去必须得到密码才行。这时有学生可能会发出疑问或者提出问题:密码是几位数啊?密码符合什么条件啊?。蓝猫告诉大家: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12或21,但不能确定是哪个,同学们,密码是10-20之间,学生判断出是12。我对判断出是12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一开始上课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破译密码的过程中,渗透了简单的排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用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感知排列知识。

首先出示导学案简洁明了,为学生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先学。这时学生小组合作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内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并记录下结果。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而我则重点指导学生要边摆边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有机结合。接着鼓励学生小组一起上台展示,在展示时,有的学生讲,有的学生写,其他成员补充,这样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师故意选择了三个不同方法的小组展示,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板书三种情况:(1)固定排头的方法12、13、21、23、31、32;(2)固定排尾的方法21、31、12、32、13、23;(3)个位十位交换位置的方法12、21、13、31、23、32。通过对比交流,发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应该是6个,我接着追问:怎样才能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的写出这6个数呢?这时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好办法,我对学生的方法加以肯定并表扬:你们的方法真好,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就不会重复和遗漏了,并将其概括为:有序列举,这是一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出这个教学重点并让学生充分感受有序列举的好处,我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法,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叙述加深了学生对有序列举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发散学生思维,效果不同凡响。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方法,把不同的排列进行对比,克服学生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排列知识,从而深刻理解排列的内涵,揭示排列的本质,使学生对数字的排列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展示交流,既可以锻炼这部分学生的胆量,又借学生之口来讲解老师要讲的内容,台下学生听得更认真,同时能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思考,进而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惑,重点讲解,难点辨析,这样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而且因为学生自已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往往是最贴切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从中也最能暴露学生知识的盲点,有助于教师的矫正。这样的教学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体验互助合作的神奇,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在这一环节领袖儿童脱颖而出。

2、小组合作握手游戏,感知组合知识。

承上一活动,门终于开了同学互相握手表示祝贺,从而引出:三个人之间可以握几次手呢?先让学生猜猜看?经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猜是6次,也有的可能猜是3次,到底是几次呢?学生亲自握手试一试!此时我也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重点指导有顺序的握手。小组活动结束后,请一小组上台展示握手情况,在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图示来表示握手的方法。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在握手的游戏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可以作为课中活动,使学生在此放松,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用图示来抽象形象的表示握手的方法,这又是一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对比发现,区分排列组合。

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握手游戏,对组合的规律进行了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已经感受到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我以一个问题引入同样是3,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两位数,而3个人却只能握3次手?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采取的是在操作活动中对比感知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在同伴的交流和启发中发现,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由于数学知识很多时候都显得枯燥无味,在这儿我利用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更容易记住,编了一个温馨提示。那么我也及时的做出小结并揭题:前面摆卡片的情况是与顺序有关的叫排列,而握手的情况是与顺序没有关系的叫组合。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展示反馈变学会为会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练习设计时注重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有趣味性、联系生活,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仍然围绕蓝猫问题为情境,以搭配、起名、走路、号码为载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领袖儿童各种能力为目的,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反馈的平台,让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在这里得到应用,让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里得到高涨,让整节课在这里得到升华。

1、搭配问题

蓝猫想请大家为它搭配一套漂亮的衣服,用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能搭配几套呢?将衣服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感觉很新鲜,积极参与,学生说的同时师连线其实也在渗透一种作图方法,并且用两种颜色的笔区分开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受固定上衣的方法,老师并不满足现状,而是趁热打铁追问到: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进而启发得出还有固定下装的方法。这种发散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

2、起名问题

蓝猫请大家用孙、行、者这三个字给孙悟空取名字,看能给它取多少个名字?我让三个学生戴生字头饰排队,学生顿时兴趣高涨,在排队游戏中巩固排列知识。

3、走路问题

蓝猫从学校出发经过数学广角回到家有几种不同的走法?你会选哪条?这也是一个组合问题,但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生活经验直路最近。

4、号码问题

蓝猫的电话号码后三位是1、8、9组成的,可能是什么?这是一个贴近生活的排列问题,也是一个拔高题,与三年级的知识衔接在一起。

另外,我在板书设计时,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艺术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 排列组合教案

活动目标:

1、有观察各种车辆特点的兴趣,知道车辆的用途。

2、对一组数字出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感兴趣,探索不同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3、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新车的照片或图片

2、数字“1、2、3、4”若干套

3、汉字“沪”“京”“浙”等

4、记录纸和笔,制作两个数字完全相同的“车牌”。

活动过程:

一、观察了解新车

师:吴老师每天上班经过白墙的上海车市,那里有些什么车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提问:

1、这是什么车?它是怎样的?车上有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你喜欢哪辆新车?为什么?

3、你在马路上见过哪些标志的车?

4、怎样在马路上很快找到自己的新车?

二、车牌数字的排列组合

1、有很多人喜欢相同的车,买回来后在马路上开,如果有一辆车撞了人,警察叔叔怎样找到这辆车呢?

2、老师买了一辆新车,它是什么样的车?(看课件)

我的车牌有1、2、3三个数字,猜猜我的车牌号码是多少?

(1)第一次操作:幼儿两人一组,为“1”“2”“3”三个数字排顺序,看看可以排出哪些车牌号码。,将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展示车牌,交流记录结果。

老师小结排列规律:123、132、231、213、312、321。,三个数字可以排6个车牌号码。

(2)第二次操作:老师在给你们一个数字大家试试用四个数字可以排出几组不同的车牌号码。幼儿两人合作共同寻找很记录四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三、比较车牌

1、播放课件,观察车牌,这些车牌号码是多少?除了数字还有什么?他们各表示什么?

2、我的朋友车牌是4349,可我在马路上见到一个车牌也是4349,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总结:车牌由汉字、字母、数字组成,它们的排列组合不一样,才使车牌的号码不会一样。

❂ 排列组合教案

读完三只小猪后,我学到了关于排列组合的初步知识。这本书中三只小猪进入5间房子,如果每只小猪不同,一间房限定只能住一只小猪的话,这叫排列;如果把3只小猪看成是一样的,考虑一间房子住多少只小猪的话,这叫组合。

根据这些数学知识,我想到了一个新的故事:有一个农场主,他养了很多动物,有兔子、鸡、和羊等等。一天,吃过晚饭后,农场主的妻子说:我明天想吃一只鸡或者一只兔子,你能帮忙抓来么?农场主同意了。这天晚上,农场主去兔子和鸡的笼子那里看了看,发现一共有6个笼子,里面有1只兔子和两只鸡,但笼子被布盖着,他不知道哪个笼子里面有兔子或者鸡,他也不知道兔子和鸡放在笼子里的方式有多少种。而且,每个笼子里放的兔子或鸡的数量不限定,有可能是一个笼子里放1只动物,也有可能是一个笼子里放2只动物,还有可能是一个笼子里放了全部的兔子和鸡。这种情况下,农场主想知道,兔子和鸡一共有多少种放在笼子里的方式?

由于是夜晚,三只动物之间是无法区分彼此的。首先,我们考虑那只兔子,一共有6种放进笼子的方式。再考虑第一只鸡,它可以放在跟兔子同一个笼子里,在兔子的任意一边,它也可以放在其他笼子里,这样第一只鸡有7种放置方法。再考虑第二只鸡,如果兔子和第一只鸡在同一个笼子里,第二只鸡也放在同一个笼子的话,那么它有3个位置可以摆放,如果第二只鸡放在与兔子和第一只鸡不同的笼子里的话,它有5种放置方法,这样第二只鸡一共有8种放置方法。接下来,我们将这3个数相乘,678=336,再除以6。为什么要除以6?因为如果在光亮下,拿三个笼子,每个笼子只放一个动物的话,放置方法有6种,但如果在夜晚,这6种是一样的,无法区分,所以要把336除以6。答案是56。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它们有的看上去很复杂,但是只要用对了方法,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 排列组合教案

《排列与组合》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说实话,对怎么把握好“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课前我总是犹豫不决。《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因此我试图在本节课中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三、将实践活动数学化。

比如握手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已掌握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内化为数学知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想“假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用符号来表示,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最后的路线问题,这是一道拔高题,学生明显感到了困难,这是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的,今后在“备学生”方面还要下功夫。

❂ 排列组合教案

(一)插空法

同学们要理解插空法的使用条件,插空法要求一些元素不能排放在一起对其他元素没有限制的情况,应对这种问题时,首先要把没有要求的元素排好,然后再把不能排放在一起的元素插到没有任何要求的元素中间。例如,有3个大小不一的黑球和2个颜色不同的花球,要求花色球不能排在一起,问有多少种排法?题目的要求与插入法的使用条件彻底符合,可以使用插入法进行处理。先把没有要求的黑球排好,共有A33种方法。3个黑球的中间加上两端共有四个位置可以摆放花球,从四个位置选择两个摆放花球,有A24种,因此按照题目要求共有A33*A24种排法。

(二)插板法

转变思维方式在排列组合问题中起着至关要的作用,有时候顺着题目要求很难解出题目,尤其是对那些非常抽象的问题更是如此。同学们不能坠入思维定式的误区,换一种思绪,或许就能将许多繁琐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某个班级共有6个小组,请求选出9人去参加拔河比赛,并且每一个小组最少要有一个人加入,问有多少种选择方式?顺着出题人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很抽象,很难快速的解答,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首先把问题做一下类比,把题目类比为将9个苹果分成6份,有多少方法?这就转化成我们熟悉的插板问题,将9个苹果依次排开,共有8个空隙,在空隙中装入6块板,总共有C69种方法。

(三)捆绑法

捆绑法的应用极其简单,判断捆绑法的类型也十分容易。倘若题目出现某些元素必须排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要用到捆绑法。可是应用捆绑法时要注意一些细节,要把有要求的元素放在一块儿而作为一个团体,再与其他元素组合排列。如若遇到较为复杂的情况,在整体的内部还要对个体进行排列组合。例如,4名男同学和5名女同学照结业照,女生请求站在一块儿,问有多少种站法?这是经典的捆绑问题,解法如下:5名女生作为不同的元素有A55种,把她们捆绑在一起看作一个团体再和4名男生进行全排,有A55种,综上,按照题目所述总共有A55*A55种站法。

❂ 排列组合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彩纸剪好的衣裤若干。

学具准备:

每生1-6数字卡片各一张、5角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践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场乒乓球赛,同时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乒乓球比赛活动中有关的几个数学问题。请大家准备好5角钱,准备买票入场。(学生操作──在桌上摆5角钱。)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拿的是几张几角的?(学生回答各种拿法。)

师:噢,你们想到的5角钱的拿法可真多,真是棒极了!那我们就一起买票进场吧。

二、动手操作、体验新知

出示课件:(乒乓球赛场)

1.感知排列。

师:比赛前,运动员想请你们为他们编号,愿意吗?

要求:

①请从1、2、3三张数字卡片中每次选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的号码,不许重复;

②三人一组,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人摆数字卡片,看哪组编的号码最多。(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回答所编的号码。)

2.讨论排列方法。

师:怎么有的组编的号码多,而有的组却编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学生自主探索后教师指名汇报。)

小结:

方法①:先摆3个数,再把它们换位,一共有6种方法。

方法②:先把1摆在十位,再把2和3分别摆在个位,即摆成12.13;再把2摆在十位,把1和3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21、23;最后把3摆在十位,把1和2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31和32,一共也有6种方法。

方法③……

3.评议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摆法。

4.感知组合

师:好了,我们把排好的号码发给这些运动员吧。(演示课件:发号码情景。)

师:运动员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你们替他们选取运动服,你们乐意吗?

(课件出示:运动服:红上衣、蓝上衣、黄裤子、绿裤子。)

师:你觉得可以怎样搭配衣裤呢?

(小组讨论,动手摆一摆,然后指名在黑板上集中呈现搭配好的衣裤组合模型。)

师:同学们想出了4种搭配方法。第一场比赛有三个运动员上场比赛,下面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欢迎运动员上场比赛。(鼓掌)

(课件演示:三位运动员穿好学生设计的服装在乐声中闪亮登场,互相握手问好。)

师:瞧,他们还在互相握手问好呢!同学们想一想,有三位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得握几次手?小组合作试一试,体验后再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如果每两位运动员打一场球,三位运动员要打几场呢?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观看比赛吧。

(出示课件,师生观看乒乓球比赛录像。)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师:比赛结束了,该向运动员发奖品了。

(出示课件:奖品──奖杯)

师:奖品都准备好了,如果再给它们配上颜色,那就更漂亮了。谁能给奖品图案涂上颜色?如果给你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在奖杯的乒乓球、支架、底座这三个部分,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奖杯?

(先让学生尝试,再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反馈的情况,课件演示6种涂色方法。)

四、总结全课、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教师在课堂上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就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变不平等的“家长式”师生关系为“学友式”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教学语言都体现了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 排列组合教案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组织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此,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 排列组合教案

彼は莫大な借金を_____ _____ __★__ _____立派に立ち直らせた。

1、引き受け 2、事業を 3、ものともせずに 4、社長になることを

他____巨债,_____东山再起了。

这题乍一看句子很长,成分很多,脑子很乱……不要着急,我们慢慢分析。

~をものともせずに~是一个固定语法,而且根据这个语法的`用法可知,“社長になることをものともせずに”和“事業をものともせずに”都是说不通的,所以应该是“莫大な借金をものともせずに”。

“立ち直らせた”表示“使……重新站起来”,由意思可知前面应该接“事業を”。表示“让事业重新崛起了。”剩下的两个组合一下,可以得出应该是“社長になることを引き受け”。

于是整句话完成:

彼は莫大な借金をものともせずに、社長になることを引き受け、事業を立派に立ち直らせた。

他不顾巨大外债的风险,承担起社长一职,出色地挽救了事业。

POINT:选这题是为了让大家注意,考题出一般是不出现顿号的,需要断句的地方得我们自己去思考哦!

像这题,句子很长,乍一看头脑很混乱,如果出现て形,比如“引き受けて”的话,就可以很明显的从这里断句,但是题目里没有用て形,又加大了一层难度。不过只要好好地分析成分和意思的话,应该还是能顺利找出正解的。

第六题(2010年7月真题):

このレストランは_____ _____ __★__ _____と評判だ。

1、だけあって 2、主人が

3、魚屋も経営している 4、魚料理はおいしい

从7月考试中出现的5道真题来看,几乎每道题里都涉及到至少1个一级语法知识点。短短5道题一共出现了「だけあって」「ばかりに」「からして」「ことも あって」「ならでは」5个一级语法。而这5个语法中,「だけあって」「ばかりに」「こともあって」都是表示“原因”的语法。

POINT:在遇到带有一级语法的题目时,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从选项中的一级语法入手,先找到句子的逻辑关系,以语法点为分界线确定词语的先后关系!

回到题目。从选项中发现了だけあって这个语法是表示“正因为……”,先敲定这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逻辑的句子(依次类推,比如出现ところが就是表示转折,出 现もさることながら就是递进等等)。

那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呢?看选项里出现了“店主”“也经营海鲜水产店”“海鲜很好吃(受到好评)”。再结合题干的意 思,显而易见就得出了“このレストランは主人が魚屋も経営しているだけあって魚料理はおいしいと評判だ”(这家餐馆由于店主同时兼营海鲜水产店,因此海鲜 类菜肴非常美味,受到大众好评)的答案。


❂ 排列组合教案

【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推理,如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推导等。这节课安排生动有趣额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例1给出了一副学生用数学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用2个卡片摆,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个卡片摆;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部分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预习】

预习数学书99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用1、2两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2、用1、2、3这3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可以动手写一写。

3、想一想: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

一、以游戏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数学广角做游戏。在门口设置了?,?上有密码。这个密码盒的密码是由数字1、2组成的一个两位数,想不想进去呢?

师:谁告诉老师密码,帮老师打开这个密码盒?(生尝试说出组成的数)

生:12、21

师:打开密码盒

师:打开了密码锁,进入数学广角乐园。一关一关的进行闯关活动。第一关:1、2、3能摆出哪些两位数?第二关:如果3人见面,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游戏闯关活动对比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设计意图:以相同数量进行对比,为什么数字要比握手多一半呢?引发学生知识冲突从而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1、数字宫

师:第三关现在我们去那里玩呢?我们一起看看!

从0、4、6中选择两个数字排成两位数,有几种排法?

总结:为什么和上面发现的结果不一样呢?问题出在谁的身上呢?(0)

为什么?(0不能做一个数的第一位)

2、选择线路

师:同学们,米老鼠带我们欣赏完数学广角,准备回家了,有几条路供它选择?演示:

问题:数学城堡到家里,到底有几种走法呢?

(1)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3)板书:A——C A——D A——E B——C B——D B——E

(设计意图:题目层次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做到了以下几个亮点突破: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我设计了:门上的锁密码是多少?本节课通过闯关游戏创设“数字排列”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握手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课堂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解决重难点时,我选择了学生六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排列组合教案

本文题目:高三数学下学期试题:排列与组合

1.(福州三中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有4名男生和4名女生,一次问卷调查活动需 要挑选3名同学参加,其中至少一名女生,则不同的选法种数为()

A.120 B.84

C .52 D.48

[答案] C

[解析] 间接法:C38-C34=52种.

乙、丙3位志愿者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5天中参加某项志愿者活动,要求每人参加一天且每天至多安排一人,并要求甲安排在另外两位前面.不同的安排方法共有()

A.20种 B.30种

C.40种 D.60种

[答案] A

[解析] 分三类:甲在周一,共有A24种排法;

甲在周二,共有A23种排法;

甲在周三,共有A22种排法;

A24+A23+A22=20.

3.(沧州模拟)10名同学合影,站成了前排3人,后排7人.现摄影师要从后排7人中抽2个站前排,其他人的相对顺序不变,则不同调整方法的种数为()

A.C27A55 B.C27A22

C.C27A25 D.C27A35

[答案] C

[解析] 从后排抽2人的方法种数是C27;前排的排列方法种数是A25,由分步计数原理知不同调整方法种数是C27A25.

C、D中选择, 其他四个号码可以从9中选择,则他的车牌号码可选的所有可能情况有()

A.180种 B.360种

C.720种 D.960种

[答案] D

[解析] 按照车主的要求,从左到右第一个号码有5种选法,第二位号码有3种选法,其余三位各有4种选法,因此该车主的车牌号码可选的所有可能情况共有A15A13A14A14A14=960种,故选D.

5.(柳州模拟)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一个正三棱锥P-ABC与正三棱柱ABC-A1B1C1组合而成,现用3种不同颜色对这个几何体的表面染色(底面A1B1C1不涂色),要求相邻的面均不同色,则不同的染色方案共有()

A.24种 B.18种

C.16种 D.12种

[答案] D

[解析] 先涂三棱锥P-ABC的三个侧面,然后涂三棱柱的三个侧面,共有C13C12C11C12=3 212=12种不同的涂法.

6.(菏泽模拟)从集合{1,2,3,,10}中任意选出三个不同的数,使这三个数成等比数列,这样的等比数列的个数为()

A.3 B.4

C.6 D.8

[答案] D

[解析] 当公比为4、8.

当公比为3、9.

当公比为6、9.

同时,6、4也是等比数列,共8个.

B、C三个班级中,每个班级至少安排1名学生,其中甲同学不能分配到A班,那么不同的分配方案有________.

[答案] 24种

[解析] 将B、C三个班级中,每个班级至少安排一名学生有C24A33种分配方案,其中甲同学分配到A班共有C23A22+C13A22种方案.因此满足条件的不同方案共有C24A33-C23A22-C13A22=24(种).

三行中的最大数分别为M2、M3,则满足M1

[答案] 240

[解析] 设aaa6.

据题设条件知M3=a6,

可依第二行最大数M2分类讨论.

①若M2=a5,有排法C14C13A22A33=144种.

②若M2=a4,则a5必在第三行有排法C13C12A22A33=72种.

③若Ma5都在第三行有排法C12A22A33=24种,据条件知M2不能小于a3.

满足题设条件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为144+72+24=240个.

P、PP纵、竖坐标都是1或-1),以其中4个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一共有________个(用数字作答).

[答案] 58

[解析] 这8个点构成正方体的8个顶点,此题即转 化成以正方体的8个顶点中的4个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一共有多少个,则共有三棱锥C14C34+(C24C24-24-2)+C34C14=58个.

[点评] 用间接法求解更简便些,从正方体的6个表面)共12个,这样的三棱锥有C48-12=58个.

10.(苏州调研)某外商计划在4个候选城市投资3个不同的项目,且在同一个城市投资的项目不超过2个,求该外商不同的投资方案有多少种?

[解析] 根据题意分两类,一类:先将3个项目分成两组,一组有1个项目,另一组有2个项目,然后再分配给4个城市中的2个,共有C 23A24种方案;另一类1个城市1个项目,即把3个元素排在4 个不同位置中的3个,共有A34种方案.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可知共有C23A24+A34=60(种)方案.

11.(广东广州综合测试)将18个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名额分配给3个学校,要求每校至少有一个名额且各校分配的名额互不相等,则不同的分配方法种数为()

A.96 B.114

C.128 D.136

[答案] B

[解析] 若某一学校的最少人数是1,2,3,4,5,则各有7,5,4,2,1种不同的分组方案.故不同的分配方法种数是(7+5+4+2+1)A33=196=114.

12.(甘肃兰州高手诊断)某位高三学生要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从6所高校中选择3所报考,其中两所学校的考试时间相同.则该学生不同的报名方法种数是()

A.12 B.15

C.16 D.20

[答案] C

[解析] 若该考生不选择两所考试时间相同的学校,有C34=4种报名方法;若该考生选择两所考试时间相同的学校之一,有C24C12=12种报名方法,故共有4+12=16种不同的报名方法.

B、C、D、E、F六个点涂色,要求每个点涂一种颜色,且图中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涂不同颜色,则不同的涂色方法共有()

A.288种 B.264种

C.240种 D.168种

[答案] B

[解析] 当涂四色时,先排A、E、D为AF、C三点选一个涂第四种颜色,如B,再F,若F与C同色,则涂C有2种方法,若F与C异色则只有一种方法,故A34A13(2+1)=216种.

当涂三色时,先排A、E、D为CC各为一种,故C34A332=48,

故共有216+48=264种,故选B.

14.(2010洛阳模拟)一植物园参观路径如图所示,若要全部参观并且路线不重复,则不同的参观路线种数共有()

A.6种 B.8种

C.36种 D.48种

[答案] D

[解析] 如图所示,三个区域 按参观的先后次序共有A23种参观方法,对于每一种参观次序,每一个植物园都有2类参观路径,共有不同参观路线222A23=48种.

❂ 排列组合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练习纸。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数学广角》,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想知道吗?上课之前我要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米老鼠的自我介绍)。现在我们跟米老鼠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排数: ①(情景创设)看,米老鼠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在一起快乐地玩。  A、米老鼠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排数游戏吧。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12、21  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排出来了。 把1放在十位当排头,个位上是2;2放在十位当排头,个位上是1) B、米老鼠说:如果是1、2、3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有多少个呢?)  谁来猜一猜? 学生汇报 :6个、3个、5个、4个 ②小结过渡:有的人说是3个,有的说是4个,还有的说是6个,意见不统一了,到底是多少个呢?老师想到一个好办法,可以用你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写一写,到底能摆出几个?注意在摆的过程中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同学摆,另一个同学记录在练习纸相应的位置上。 ③汇报:你们摆出了几个两位数?哪几个? 我们来请教一下写出④、⑤小组的同学,你们用了什么样的好办法不重复不遗漏地把这6个不同的两位数都找出来? A、④小组汇报:我们摆出12,然后再颠倒就是21;再摆23,颠倒后是32;再摆13,颠倒后是31,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12、21、23、32、13、31)生边回报,教师边演示 B、⑤小组汇报:我们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当排头,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12和13;我再把数字2放在十位当排头,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21和23;我再把数字3放在十位当排头,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组成31和32,(12、13、21、23、31、32)生边回报,教师边演示 C、这两个小组非常棒,老师用的方法和第⑤小组一样。我们一块来再看一看。师边说摆演示。 ④小结:刚才我们用1、2、3三个不同的数字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虽然我们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都是6个,同时,我们还在比较中找到了几种不重复、不遗漏的好方法。看来啊,思考问题的时候按顺序有规律就能又快又对的解决问题。   2、米老鼠和高飞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厉害,就想要换换数字考验大家,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成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用数字0、1、2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排两位数,可以排出几个呢? (1)猜猜看,你能排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合作一下,一个摆、一个集,完成练习纸 (3)学生汇报: ①4个分别是12、21、20、10 ②4个 分别是10、12、20、21 师:你是怎么摆的?生说方法法 师边小结边演示:我们还是先让1当排头组成10、12,然后再让2当排头组成20、21。(10、12、20、21) (4)设疑:刚才我们让1和2都做了排头,那0能当排头吗?为什么?(我们要的是两位数,0放在十位上没有意义。所以0不能做排头放在十位。) <4>、巩固练习带有“0”的数字排列 如果你是一位魔术师,你能出一道像这样的难题考考大家吗?题中要有一个数字0.生试着说出一个题目。 谁能说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哪几个? 3、握手  (1)师:孩子们,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来,咱们握手祝贺祝贺!那要怎样握手? (2)同桌相互握一下手。你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那如果是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需要哦握几次呢? (3)请三名学生上台表演,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以先让谁和谁握手?再让谁和谁握手?最后让谁和谁握手?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4)现在你会互相握手了吗?三人小组里互相握一下手,要求一边握、一边数你们三人一共握手几次?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发现三个人每两个人握手可以握三次,假设这三人为A、B、C,可以先让A和B握一次,在让A和C握一次、最后再让B和C握一次,共三次。师边说边演示连线。(我们把这种表示的方法叫图示法,它可以让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在数学上很有用) (5)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看来啊,每两个人握手,只能算一次和位置顺序没有关系,而排数时,交换数字位置之后就变成另一个两位数,这是和位置顺序有关。 (7)小结:数字排列与位置顺序有关,握手游戏与位置顺序无关。 三、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菜肴搭配:该吃午饭咯,米奇的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这么多好吃的菜,你会选那些菜肴呢?妈妈告诉我们:孩子们,菜的营养要合理搭配,要有荤又有素,还要做到不浪费,所以每人只能选两个菜。那哪些是荤菜?哪些是素菜?在这六种菜里选两个,还要注意只能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你可以怎样搭配呢? 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四种方法说全,不重复不遗漏,不多不少呢?您能边说边用图示法来表示一下? (先确定一个荤菜当,然后用这个荤菜去配相应的素菜。如果想写算式的话也可以写成3+3+3=9。)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数学广角学得开心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比如解密码、安排比赛、营养配餐等活动都存在排列组合问题,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能探索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四、课堂练习数学书第1、2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12、21  A  B  C  按顺序、有规律 1、2、3 12、21、31、13、32、23    12、13、21、23、31、32 10、12、20、21  图示法   12、21、10、20  和位置顺序有关   和位置顺序无关

❂ 排列组合教案

----构造模型策略

一、教材分析

排列和组合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排列组合问题中充分体现了分类、化归的数学思想。它应用性强,具有题型多变,条件隐晦,思维抽象,分类复杂,问题交错,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以及不易发现错误等特征。因而在这部分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基本原理,注重思维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索规律,体验成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1)班的同学素质高,思维活跃,其中十几位同学参加数学奥赛辅导,学习数学态度端正,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数学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体会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2、技能目标: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学能力、探索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积极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法分析

根据排列组合的知识特点“条件隐晦,思维抽象”,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坚持“思路教学”,深钻教材,注意从实验入手,模拟发现,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优化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分析

1、复习思考

(1)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见解题策略

(提问学生作答)

问题一、街道旁有编号1、2、3、4、5、6、7、8、9、10共十只路灯,为节约用电又不影响照明,可以把其中的三只灯相灭,但不能同时熄灭相邻两只,在两端的两只路灯不熄灭的情况下,问不同的熄灯方法有多少种?

①通过复习提问总结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②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得出多种解法,从而优化思维,发现规律为构造数学模型一做好铺垫。

2、创设情景

练习(1):四个相同苹果分给三个人,没人至少一个,有多少种分配方案?(提问,多解),电脑演示。

(2):把六个名额分给三个班级,没班至少一个名额,有多少种分法?(提问多解),电脑演示,介绍插板法。

巩固创设情景。

体现化归思想,并将问题发散,从不同角度展示出问题的共性,给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空间,引入“插板”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3、提出猜想

你能编一道与本题意思相近的习题或将本题推广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让他们的智慧火花充分闪亮。

4、探得索出分结析论

模型一:把n个相同的小球放入m个不同的盒子中,要求每盒至少有一个球,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归纳出共性,推广到一般,抽象出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5、问题解决进一步推广

练习:(分组讨论)

(1)求方程x+y+z=16的正整数解的组数。

(2)15个苹果分给三个人,每人至少两个,有多少种分法?

(3)把二十个相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子中,要求每个盒子中的小球数目不少于编号数,求不同的放法种数。

弄清问题本质,将问题转化为模型,并能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6、新情境设计

(1)第二小题条件改为每人至少三个,有多少种分法?

(2)学生总结规律。

(3)如果条件改为每人分得苹果个数不限,有多少种分法种数?

(4)你能将本题推广吗?

(5)改变条件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6)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意识。

7、探索分析

用电脑演示每人至少分得一个苹果、二个苹果和三个苹果的情形,并由学生总结规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模拟发现,激励探索,激活思路。

8、得出结论

模型二、把n个相同的小球放入m个不同盒子(n≥m≥1),每个盒子容量不限,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比较差异,将模型一进一步推广,使学生在“好奇”中产生“内驱力”,进而产生不断探索的愿望。

9、问题

(1)中日围棋擂台赛规定各国各出7名队员,按事先排好的顺序出场参加围棋擂台赛,双方先由1号队员比赛,负者被淘汰,胜者再与负方2号队员比赛…,直到有一方队员全被淘汰为止,另一方获得胜利,形成一个比赛过程,试求中方获胜的所有可能出现的比赛过程的种数?

(2)从7个学校选出12人组成足球联队,要求每校至少有一个人参加,问各校名额分配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

将问题综合,让学生分享探索带来的成果,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功喜悦,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和化归的方法,激发探索的欲望。

10、小结

小结:回顾上述几个例题的解答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一一对应关系将一种不易直接求得其数目的计数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易于计算的模式,从而收到了简化问题的效果,可以说,这种通过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化难为易的方法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并且在代数问题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另外,我们还推出了两个模型,大家回去后希继续对这个模型进行研究,掌握这个模型的各种变化,并要善于把各种具体问题归结成这个模型的某一种方式,那么解排列组合问题就有了一定的规律可循了。

六、课题后记

1、本着坚持以学生是探索发现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参与,在讨论探索中获取知识。学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通过自己动脑,探索出两个模型。由于学生亲自品尝了自己发现的乐趣,更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体现循序渐进原则。本课例的例题,练习题的安排体现了思维的阶梯性,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引向深入。由于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因而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最后指引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提出了新的探索目标,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同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以电脑动画方式模拟思维的动态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学生的“再发现”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发现新知识,认识新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4、层层建构,分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分层递进,既可照顾后进生,又可促进优等生,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七、点评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从特殊到一般,归纳规律,构造数学模型,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和化归的方法,分层递进不断深化。课堂思维密度大,高潮迭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典型范例。

❂ 排列组合教案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3:填空:0.75的最高位是,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例4: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有种;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六年级有多少学生?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推导的一种思维方法叫做分析法。

思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总体,先把整体的各部分或要素割裂开来,再分别对照要求,从而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

也就是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这种解题模式是“由果溯因”。分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图”进行图解思路。

例6:玩具厂计划每天生产2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6天,共生产1260件。问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

思路:要求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必须知道: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和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已知,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题中没有告诉,还得求出来。要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玩具,必须知道:实际生产多少天,和实际生产多少件,这两个条件题中都已知。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推导和一种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数学题时,通常把各个题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经过对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一层层分析,逐步推导到题目要求,所以,综合法的解题模式是执因导果,也叫顺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数学题。

例8:两个质数,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它们的和即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写出适合上面条件的各组数。

思路:11的倍数同时小于50的偶数有22和44。

两个数都是质数,而和是偶数,显然这两个质数中没有2。

和是22的两个质数有:3和19,5和17。它们的差都是小于30的合数吗?

和是44的两个质数有:3和41,7和37,13和31。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吗?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字母的表达式(等式)。列方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解方程是一个演绎推导的过程。 方程法最大的特点是把未知数等同于已知数看待,参与列式、运算,克服了算术法必须避开求知数来列式的不足。有利于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从而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例9:一个数扩大3倍后再增加100,然后缩小2倍后再减去36,得50。求这个数。

例10:一桶油,第一次用去40%,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10千克,还剩余6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用只参与列式、运算而不需要解出的字母或数表示有关数量,并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的一种方法叫做参数法。参数又叫辅助未知数,也称中间变量。参数法是方程法延伸、拓展的产物。

例11:汽车爬山,上山时平均每小时行15千米,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驶10千米,问汽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不能用上下山的速度和除以2。而应该用上下山的路程÷2。

例1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4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两人合做要多少天完成?

其实,把总工作量看作“1”,这个“1”就是参数,如果把总工作量看作“2、3、4……”都可以,只不过看作“1”运算最方便。

排除对立的结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逻辑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在有正确与错误的多种结果中,一切错误的结果都排除了,剩余的只能是正确的结果。这种方法也叫淘汰法、筛选法或反证法。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思维方法。

这就要用反证法:比2大的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假设:比2大的质数有偶数,那么,这个偶数一定能被2整除,也就是说它一定有约数2。一个数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约数2),这个数一定是合数而不是质数。这和原来假定是质数对立(矛盾)。所以,原来假设错误。

例14:判断题:(1)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相交。(错)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错)

对于涉及一般性结论的题目,通过取特殊值或画特殊图或定特殊位置等特例来解题的方法叫做特例法。特例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的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例15: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可以取小圆半径为1,那么大圆半径就是2。计算一下,就能得出正确结果。

通过某种转化过程,把问题归结到一类典型问题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化归法。化归是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展、深化认知的首要步骤。化归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化归法是一种常用的辩证思维方法。

例17:某制药厂生产一批防“非典”药,原计划25人14天完成,由于急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

这就需要在考虑问题时,把“总工作日”化归为“总工作量”。

例18:超市运来马铃薯、西红柿、豇豆三种蔬菜,马铃薯占25%,西红柿和豇豆的重量比是4:5,已知豇豆比马铃薯多36千克,超市运来西红柿多少千克?

需要把“西红柿和豇豆的重量比4:5”化归为“各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把比例应用题化归为分数应用题。

❂ 排列组合教案

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排列与组合》就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说实话,对怎么把握好“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课前我总是犹豫不决。《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因此我试图在本节课中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三、将实践活动数学化。

比如握手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已掌握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内化为数学知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想“假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用符号来表示,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最后的路线问题,这是一道拔高题,学生明显感到了困难,这是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的,今后在“备学生”方面还要下功夫。

❂ 排列组合教案

1、感知排列

师:请小朋友先到“数字宫”做个排数字游戏,好吗?这有两张数字卡片(1 、2)(老师从密码包里拿出),你能摆出几个两位数?(用数字卡摆一摆)

生:我摆了两个不同的数字12和21。(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我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数字3,现在有三个数字1、2、3,让大家写两位数,你们不会了吧?(会)别吹牛!(真的会)好,下面大家分组合作,组长记录。看看你们能够写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注意不要重复,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好,开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哪组同学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师板书结果。)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呀?

2、探讨排列方法。

有的小组摆出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小组摆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既不重复,也不漏掉数呢?还请大家分组讨论。看一看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好!(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学生总结方法。)哪组同学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方法1:我摆出12,然后再颠倒就是21,再摆23,颠倒后就是32,再摆13,颠倒后就是31,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

方法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12和13;我再把数字2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21和23 ;我再把数字3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上组成31和32 ,一共摆出了6个两位数。3、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摆一摆,学生试着总结。(如果学生说不出方法2,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

3、感知组合。

①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加油!123

②提出问题:从大家刚才握手,老师想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想一想!

生1:6次!

生2:4次!

师:到底是几次呢?请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试一试,到底是几次?

③学生汇报表演。小组长指挥说明。哪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④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⑤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 排列组合教案

从n个元素中取出r个元素的循环排列数=p(n,r)/r=n!/r(n-r)!.

n个元素被分成k类,每类的个数分别是n1,n2,...nk这n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n!/(n1!*n2!*...*nk!).

k类元素,每类的个数无限,从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m+k-1,m).

排列(Pnm(n为下标,m为上标))

Pnm=n×(n-1)....(n-m+1);Pnm=n!/(n-m)!(注:!是阶乘符号);Pnn(两个n分别为上标和下标) =n!;0!=1;Pn1(n为下标1为上标)=n

组合(Cnm(n为下标,m为上标))

Cnm=Pnm/Pmm ;Cnm=n!/m!(n-m)!;Cnn(两个n分别为上标和下标) =1 ;Cn1(n为下标1为上标)=n;Cnm=Cnn-m

❂ 排列组合教案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 ,课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和三只小动物参观数学乐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课教师就是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习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知识,如抽奖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教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如在抽奖游戏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板演,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场。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4、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 排列组合教案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 排列组合教案

高三数学总复习................................................................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

(九)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 复习范围:第十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一、两个原理.1.乘法原理、加法原理.2.可以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从m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n个元素,元素可以重复出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那么第一、第二……第n位上选取元素的方法都是m个,所以从m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n个元素可重复排列数m·m·… m = mn..例如:n件物品放入m个抽屉中,不限放法,共有多少种不同放法?

(解:m种)

二、排列.1.⑪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定义: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⑫相同排列.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也必须完全相同.⑬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从n

m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数,用符号An表示.n⑭排列数公式:

Amn(n1)(nm1)n!(mn,n,mN)

(nm)!注意:nn!(n1)!n!

规定0!= 1

mmmm1mm1mm10

An

规定CnCnAnnAnn1 1AnAmCnAnmAn12.含有可重元素的排列问题.......对含有相同元素求排列个数的方法是:设重集S有k个不同元素a1,a2,…...an其中限重复数为n1、n2……nk,且n = n1+n2+……nk , 则S的排列个数等于nn!.n1!n2!...nk!例如:已知数字3、2、2,求其排列个数n数n3!1.3!

三、组合.(12)!3又例如:数字5、5、5、求其排列个数?其排列个1!2!1.⑪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

高三数学总复习九—排列组合 — 1 —

m⑫组合数公式:CmAnn(n1)(nm1)nmAmm!Cmnn!

m!(nm)!nmm1mm⑬两个公式:①CmnCn;

②CnCnCn1

①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后就剩下n-m个元素,因此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n-m个元素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是一样多的就是说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n-m个元素的唯一的一个组合.(或者从n+1个编号不同的小球中,n个白球一个红球,任取m个不同小球其不同选法,分二类,一类是1m1m含红球选法有CmnC11Cn一类是不含红球的选法有Cn)

②根据组合定义与加法原理得;在确定n+1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方法时,对于某一元素,只存在取与不取两种可能,如果取这一元素,则需从剩下的n个元素中再取m-1个元素,所以有C一元素,则需从剩余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所以共有C⑭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区别:前者是“排成一排”,后者是“并成一组”,前者有顺序关系,后者无顺序关系.⑮①几个常用组合数公式

012n CnCnCnnn2m1n,如果不取这

mn1m种,依分类原理有CmnCmnCn1.024135CnCnCnCnCnCn2n1mmmm1CmnCm1Cm2CmnCmn1kCnCknk1n1

111CkCknn1k1n1②常用的证明组合等式方法例.i.裂项求和法.如:123n1n1111)(利用2!3!4!(n1)!(n1)!n!(n1)!n!ii.导数法.iii.数学归纳法.iv.倒序求和法.m1m3333v.递推法(即用CmCnCn4nCnCn1递推)如:C3C4C51.02122nvi.构造二项式.如:(Cn)(Cn)(Cnn)C2n证明:这里构造二项式(x1)n(1x)n(1x)2n其中x的系数,左边为

01n12n2n00212n2,而右边C2n CnCnnCnCnCnCnCnCn(Cn)(Cn)(Cn)nn

四、排列、组合综合.1.I.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题方法及题型: ①直接法.②排除法.③捆绑法:在特定要求的条件下,将几个相关元素当作一个元素来考虑,待整体排好之后再考虑它们“局部”的排列.它主要用于解决“元素相邻问题”,例如,一般地,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列,要求其中某m(mn)个元素必相邻的排列有Anm1Am个.其中Anm1是一个“整体排列”,而Am则是“局部排列”.22又例如①有n个不同座位,A、B两个不能相邻,则有排列法种数为An.An11A2nm1mnm1m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

高三数学总复习九—排列组合 — 2 —

12.②有n件不同商品,若其中A、B排在一起有Ann1A221.③有n件不同商品,若其中有二件要排在一起有AnAnn1注:①③区别在于①是确定的座位,有A2种;而③的商品地位相同,是从n件不同商品任取的2个,有不2确定性.④插空法:先把一般元素排列好,然后把待定元素插排在它们之间或两端的空档中,此法主要解决“元素不相邻问题”.mm例如:n个元素全排列,其中m个元素互不相邻,不同的排法种数为多少?An(插空法),当n nmAnm1– m+1≥m, 即m≤n1时有意义.2⑤占位法:从元素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元素应优先排列,然后再排其他一般元素;从位置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位置应优先考虑,然后再排其他剩余位置.即采用“先特殊后一般”的解题原则.⑥调序法:当某些元素次序一定时,可用此法.解题方法是:先将n个元素进行全排列有Ann种,m(mn)个元素的全排列有Amm种,由于要求m个元素次序一定,因此只能取其中的某一种排法,可以利用除法起到去调序的作用,即若n个元素排成一列,其中m个元素次序一定,共有

AnnAmm种排列方法.例如:n个元素全排列,其中m个元素顺序不变,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法一:(逐步插空法)(m+1)(m+2)…n = n!/ m!;解法二:(比例分配法)

mAnn/Am.⑦平均法:若把kn个不同元素平均分成k组,每组n个,共有

nnCknC(k1)nnCnAkk.C2例如:从1,2,3,4中任取2个元素将其平均分成2组有几种分法?有43(平均分组就用不着管组

2!与组之间的顺序问题了)又例如将200名运动员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两名种子选手必在一组的概率是多少?(P82C18C210C20/2!)

注意:分组与插空综合.例如:n个元素全排列,其中某m个元素互不相邻且顺序不变,共有多少种排法?mmm有An,当n – m+1 ≥m, 即m≤n1时有意义.nmAnm1/Am2⑧隔板法:常用于解正整数解组数的问题.例如:x1x2x3x412的正整数解的组数就可建立组合模型将12个完全相同的球排成一列,在它们之间形成11个空隙中任选三个插入3块摸板,把球分成4个组.每一种方法所得球的数目依次为x1,x2,x3,x4显然x1x2x3x412,故(x1,x2,x3,x4)是方程的一组解.反之,方程的任何一组解(y1,y2,y3,y4),对应着惟一的一种在12个球之间插入隔板的方式(如图所示)故方程的解和插板的方法一一对应.即方程的3解的组数等于插隔板的方法数C11.x1x2x3x4注意:若为非负数解的x个数,即用a1,a2,...an中ai等于xi1,有x1x2x3...xnAa11a21...an1A,进而转化为求a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CAn.⑨定位问题: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元素作排列规定某r个元素都包含在内,并且都排在某r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

高三数学总复习九—排列组合 — 3 —

n1r个指定位置则有ArrAknr.例如: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其中某个元素必须固定在(或不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共有多少种排法?

m1m1m1或m,1;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不在某一位置上:(一类是不取出特殊元素a,有AnAnAmAm1Am1An1nAn11n1一类是取特殊元素a,有从m-1个位置取一个位置,然后再从n-1个元素中取m-1,这与用插空法解决是一样的)

⑩指定元素排列组合问题.i.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的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r个元素都包含在内。先C后Akrkrkr策略,排列CrrCnrAk;组合CrCnr.ii.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r个元素都不包含在内。先C后Akk策略,排列CnrAk;组合Cnkr.iii 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每个排列(或组合)都只包含某r个

ksksks元素中的s个元素。先C后A策略,排列CrsCnrAk;组合CrCnr.II.排列组合常见解题策略:

①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策略;②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策略;③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的策略(处理排列组合综合性问题一般是先选元素,后排列);④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策略;⑤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策略; ⑥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策略;⑦定序问题除法处理策略;⑧分排问题直排处理的策略;⑨“小集团”排列问题中先整体后局部的策略;⑩构造模型的策略.2.组合问题中分组问题和分配问题.①均匀不编号分组: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不编号的m组,假定其中r组元素个数相等,不管是否分尽,其分法种数为A/Ar(其中A为非均匀不编号分组中分法数).如果再有K组均匀分组应再除以Ak.rk244例:10人分成三组,各组元素个数为2、4、4,其分法种数为C10.若分成六组,各组人C8C4/A22***数分别为1、1、2、2、2、2,其分法种数为C10 C9C8C6C4C2/A22A4②非均匀编号分组: n个不同元素分组,各组元素数目均不相等,且考虑各组间的顺序,其分法种数为AAm m233例:10人分成三组,各组人数分别为2、3、5,去参加不同的劳动,其安排方法为:C10种.C8C55A3234若从10人中选9人分成三组,人数分别为2、3、4,参加不同的劳动,则安排方法有C10种 C8C5A33③均匀编号分组:n个不同元素分成m组,其中r组元素个数相同且考虑各组间的顺序,其分法种数为m.A/ArrAm例:10人分成三组,人数分别为2、4、4,参加三种不同劳动,分法种数为C10C8C4A3

32244A2④非均匀不编号分组: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不编号的m组,每组元素数目均不相同,且不考虑各组间顺序,k不管是否分尽,其分法种数为ACn1Cn-2m1…Cn-(m1m2...mk-1)

mmm235例:10人分成三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3、5,其分法种数为C10C8C52520若从10人中选出6人分成三

123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2、3,其分法种数为C10C9C712600.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

高三数学总复习九—排列组合 — 4 —

五、二项式定理.0n01n1rnrrn0n1.⑪二项式定理:(ab)nCnabCnabCnabCnab.展开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项数:共有n1项;

012r② 系数:依次为组合数Cn,Cn,Cn,,Cn,,Cnn;

③ 每一项的次数是一样的,即为n次,展开式依a的降幕排列,b的升幕排列展开.⑫二项展开式的通项.rnrr(ab)n展开式中的第r1项为:Tr1Cnab(0rn,rZ).⑬二项式系数的性质.①在二项展开式中与首未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②二项展开式的中间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nI.当n是偶数时,中间项是第1项,它的二项式系数C2n最大;

2n1n1II.当n是奇数时,中间项为两项,即第项和第1项,它们的二项式系数C22③系数和:

01nCnCnCnn202413CnCnCnCnCn2n1n1n12C2最大.nnn

附:一般来说(axby)n(a,b为常数)在求系数最大的项或最小的项时均可直接根据性质二求解.当...........

AkAk1,AkAk1或(Ak为Tk1的系数或系数的绝对值)的a1或b1时,一般采用解不等式组AAAAkk1kk1办法来求解.pqr⑭如何来求(abc)n展开式中含abc的系数呢?其中p,q,rN,且pqrn把

r(abc)n[(ab)c]n视为二项式,先找出含有Cr的项Cn(ab)nrCr,另一方面在(ab)nr中qpqrrqpqrqnrqqqpq含有b的项为Cnr故在(abc)n中含abc的项为CnCnrabc.其系数为abCnrab,rCnCnqr(nr)!n!n!pqrCnCnpCr.r!(nr)!q!(nrq)!r!q!p!2.近似计算的处理方法.当a的绝对值与1相比很小且n不大时,常用近似公式(1a)1na,因为这时展开式的后面部分2233nnCnaCnaCna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类似地,有(1a)n1na但使用这两个公式时应注意a

n的条件,以及对计算精确度的要求.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

高三数学总复习九—排列组合 — 5 —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 6 —

高三数学总复习九—排列组合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3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