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方案(通用11篇)
发布时间:2021-02-25沉降方案(通用11篇)。
♥️ 沉降方案 ♥️
摘 要:通过对汕头市华新城的现场调查,分折地基沉降对燃气管线的损害,在允许地基沉降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1 前言
因填筑地固结压密而产生地基沉降导致燃气管线受损,这种灾害的大部分都集中在管线与建筑物的连接处,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处及接头部位。汕头市华新城燃气管线因地基沉降而导致多处泄漏。
2 华新城概况
汕头市华新城为住宅小区,已建住宅30栋住户1500余户,1994年开工,分多期开发建设,其建设用地为月埔镇的水稻田,回填土高度约3m,大部分用地回填半年左右即开工建设,田地淤泥层深度约0.8m。其配套的燃气工程为汕头市燃气建设公司承建并经营,气源为液化石油气,两级调压入户,中压庭院管压力为0.08MPa,低压管压力为0.003MPa,燃气表和用户调压器分别集中安装于一楼外墙或室外地坪的表箱内,见图la、b。
3 沉降损害
根据现场调查,其沉降损害相当严重,两座多层房屋之间的单层建筑未作桩基处理,现已下沉20—30cm不等,从散水坡与房屋连接处测量其沉降量为15cm左右,散水坡与房屋水平位移2—3cm,部分出地立管接头松开后下沉10cm左右,因这种上下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导致燃气表箱部位管线严重变形弯曲,80%的表箱部位管线螺纹接头多处泄漏,其泄漏率的分布大致为:弯头占9.62%,活接头占52.72%,三通占7.2%,其余为丝扣连结阀门、丝堵等。
4 损害特征
华新城燃气表箱部分布管工艺多种多样,其损害情况复杂,大体分两类。
4.1 表箱固定在外墙上
因表箱固定在外墙上,地基沉降发生的位移主要损害进口端出地立管、管架、阀门、表箱等。因沉降较大,管线的塑性变形无法满足沉降发生的位移。首先将出地立管固定支架拉脱离墙且立管在此处弯曲变型,继而将进口管往下拉,因表箱进口的限制导致进口管将表箱侧板压坏变形,分配管和箱内水平管发生倾斜。在此过程中对丝口部位施加拉应力削弱了丝口连接的预紧力可导致丝口松动而泄漏。虽然螺纹接口处的断裂荷载可大于钢管本身的6%,螺纹接口本应更可靠,然而,螺纹接头的变形能力与钢管本身相比较低,当地基沉降产生很大的相对变形集中于螺纹接头时,有时将破坏接头。
4.2 表箱固定在室外地坪上
表箱固定在地坪上,室外地坪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移的增加主要影响表箱出口端管道,进口端管道损害相对较轻。因地面亮起,表箱不能与地下管发生同步位移,那么表箱进口端管道同样受到拉应力作用而可导致损害。出口端DN镀锌管因截面刚度小,弯曲变形严重。
5 对策
(1)在房屋散水坡施工完毕,出地立管的固定管架应拆除或采用套管式固定支架,见图2,即可避免管道在此处应力集中,阻碍管线的下沉,又可保持立管在施工时的垂直度。
(2)表箱立于室外地坪,其进出口管线应考虑采用柔性连接,挂于建筑物外墙上的表箱只采用进口管柔性连接。柔性连接的可拉伸量应满足沉降的最大位移。
(3)垂直于建筑物的地下管线支管应因地制宜分级抬高埋设深度靠近建筑物见图3,这有利于提高支管的挠性,吸收地基的沉降位移,减少管沟开挖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
(4)出地立管穿过混凝土地面时须设置出地套管见图4,防止混凝土与管道固结,阻碍管线位移。
(5)采用塑性较好的材料。这是根据材料的屈服极限来考虑,对于钢管和PE管来说主要的破坏最集中在接点和端部固定端,但是钢管和PE管其接头都有较好的延伸性和较好的接头偏转角,基本可以根据其材料的屈服极限来确定。
(6)采用浅埋,减轻地基对管的压力。
(7)庭院管采用树技状连接,尽量缩减庭院管的长度,减少接点。
(8)利用管线自身弯曲,增大弯曲半径,减少弯头的使用量。
(9)采用不锈钢金属软管替代伸缩器。目前伸缩器的使用主要考虑温差对管线的影响,不能解决两端管线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将导致管线在伸缩器部位产生破坏,当拆除伸缩器后,两端管线无法对中,更换困难。
(10)减少与建筑物垂直靠近的上升立管数量,利用建筑物外墙绕行。
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表5.3.2—1要求:埋地燃气管中压B级离建筑物基础水平净距为1.5m。外墙到基础外围距离约为0.6m,那么管线离外墙的距离应不少于2.1m,对于垂直靠近外墙的地下管出地立管是很难做到。
另外,对垂直于建筑物外墙的地下各支管也难保证与其它地下管线的安全距离。按照GB50180-93《城镇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第8.0.2条要求:在非采暖区六种基本管线的最小水平间距,它们在建筑线的最小极限宽度约为10m,见图5。住宅的厨房厕所大都连在一起,在相应的室外地坪部位必然有给水、排水等地下管线和排水井、化粪池等设施,如果厨房位置在楼梯间旁,那么地下必然还有电力、电信管线和电力、电信井,各种地下管线在弹丸之地都要集中靠近建筑物,实际上是很难满足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和GB50180—93《城镇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款的安全距离要求。再加之地下管线各专业设计缺乏沟通,开发商协调不力以及施工的不规范,造成地下管线在集中部位相当混乱,很难保障燃气管线的安全距离。所以应减少垂直靠近建筑物的上升立管的数量,减少地下管与建筑物的连接点。
(11)应根据地质条件对地下管线进行抗震和抗沉降设计。
①汕头市地质地震环境
♥️ 沉降方案 ♥️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而地质状况的不稳定,又给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技术愈显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沉降观测技术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改进和提升的措施,以期为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安全积累沉降观测方面的经验.
作 者:樊冠嵩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城建测量队,317600 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26) 分类号: 关键词:沉降观测 技术 重点 难点♥️ 沉降方案 ♥️
采用砂桩处置软土地基,在自重及路基堆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固结沉降,而且其固结系数也随时间而变化,具有非线性的固结特性.如果仍然采用恒定的固结参数计算固结度,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基于江苏某高速公路软土路堤的实测沉降数据,采用恒定的固结参数计算沉降,发现其结果较实测偏大,且二者差距随时间有增大趋势.文章通过曾国熙固结度的'普遍表达式,反演出固结参教的非线性函数,结合砂井地基固结度计算中的改进的太沙基法,提出对固结度进行修正的计算公式,并基于现场的静力触探(CPT)试验资料,采用复合模量法计算出沉降曲线,将其与实测沉降曲线对比,证明其精度较恒定固结参数的计算结果有较大提高.
作 者:何长生 李康 He Changsheng Li Kang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7 刊 名:现代交通技术 英文刊名:MODER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6(3) 分类号:U416.1 关键词:软土地基 砂桩 复合模量法 非线性固结参数 静力触探 沉降 固结度 soft ground sand piles composite modulus method non-linearity consolidation parameter cone penetration test (CPT) settlement consolidation degree♥️ 沉降方案 ♥️
【江苏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 南京 210001】【徐州市解台二线船闸工程建设管理处 徐州 221006】摘 要 本文阐述了解台二线船闸主体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总结了技术要点,探讨沉降观测在船闸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京杭运河解台二线船闸工程是我省利用世行贷款投资建设的交通重点工程,船闸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距市区约20km,处于京杭运河江苏段西线航道解台一线船闸北侧。
解台二线船闸与一线船闸平行布置,两闸中心线相距90m,船闸基本尺度230×23×5m,主要结构形式:闸首为钢筋混凝土底板、空箱边墩、头部环绕短廊道输水、钢结构人字闸门及提升式平板阀门、电气自动控制液压启闭机,闸室为钢筋混凝土透水底板、扶壁式钢筋混凝土闸墙,钢筋混凝土上、下游护坦,上下游主副导航墙、靠船墩及护岸为混凝土底板浆砌块石墙(墩)身。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500万吨。
沉降观测是船闸建设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观测,可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变位情况,不但为今后的船闸底板内力计算提供数据,提高了准确性,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
由于解台二线船闸上、下闸首为整体坞式结构,我省船闸建设有关部门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目前普遍采用预留施工宽缝,将整块底板分成三块,待两侧边墩浇筑完成、回填土达到所要求的高程、地基沉降稳定后,再进行封铰,可有效地减小底板的内力或厚度;并能减少闸塘开挖后对地基的卸载及底板、闸墙边墩浇筑过程中因加载而产生的地基升降变化。通过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可以掌握软基的固结过程,用来确定预留施工宽缝对内力的影响, 同时为确定封铰时机和地下水位控制、加载速率提供依据。
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分级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坞室结构底板封铰前后每块底板和每节闸室墙在建设过程中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使用单位。
设计单位对主体工程上、下闸首及闸室坞式段施工宽缝封铰提出的.要求,其中有一条为边墩的沉降速率(连续10天)每昼夜小于0.1mm。
如果按照限差为0.1mm来设计观测方案,高差中误差须满足0.05mm的要求,目前最先进的精密水准仪每km高差中误差只能满足0.7mm的要求,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经与设计部门商讨,变更为通过连续3个10天的观测,如果结果都不超过1mm,则认为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工程测量规范》、《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及交通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对沉降观测的各项规定,结合解台二线船闸工程具体的特点,我们选择变形测量的二级标准作为本项沉降观测工作的精度指标,详见表1。
沉降观测是船闸工程中精度较高的测量工作,仪器设备、布设路线、观测方法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都会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在该测量工作中我们选择S1级瑞士LeicaNA2/GPM3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水准尺进行作业,省测绘局鉴定部门对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技术鉴定,在作业期间我们多次对仪器i角差进行检核,为观测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水准基点由测区原有等级水准点(设计部门提供)BM(33.226m)、G2(32.652m)组成,该两点高程数据经多次联测检核,高差误差均小于1.0mm。且两水准基点均位于一线闸管理区较为偏僻地方,是一线闸施工期间(1958~1961年)设置的,点位稳定可靠。我们以观测条件较好的BM作为主基点,G2作为校核点。利用原一线船闸南侧(二线闸施工区外侧)闸墙一个沉降钉(A9)作为工作基点,与BM、G2形成一个闭合环,检测起始数据的正确
[1] [2] [3]
♥️ 沉降方案 ♥️
人员素质的要求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要求仪器的望远镜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15”/2mm(有符合水准器的可放宽一倍)。可以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精度要求较高的沉降观测,应采用相当于N2或N3 级精密水准仪。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度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正规培训,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针对工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及观测程序,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正确地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1.2 观测的时间及次数
沉降观测的时间及次数,应根据工程特点、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状况及基础荷重增加情况决定。在施工期间观测次数: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应进行观测;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在停工和复工前观测;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应观测。
1.3 观测点的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一般宜选在下列位置:
(核心筒四周、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界处两侧。
(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米或小于15米而地质复杂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受振动有显著影响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纵横轴线上。
(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烟囱、水塔等高耸建筑,应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1.4 沉降观测自始至终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点。点位要固定;所用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时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方法、程序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测量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一致。
1.5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特性和设计单位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一般建筑物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1.6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准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设备进行校核。
1.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 沉降方案 ♥️
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顶岗实习报告
系 部: 交工系铁道工程 班 级: 0807 班 姓 名: 周 昭 曲 实习单位: 中南检 测中心
2011年 05 月 26 日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一.实习名称:沉降观测实习二.实习目的及要求:
实习是工程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验证课堂理论外,还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的手段。通过控制网的建立、数字化成图软件的应用、等,可以增强测绘地面点的概念,提高解决工程中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实习时间:
2010年08月29日至2011年05月28日 四.实习地点:
哈密(兰新线DK1384~DK1440)、张掖南特大桥 五.实习内容:
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沉降监测)部分:(1)监测内容:桥梁、路基、涵洞、隧道沉降监测。
(2)依据的技术规范或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90204-92)六.实习步骤: 1.一级导线测量(1)搜集校内已有的测量资料,选点。搜集已有测量资料。根据资料去确认已有点位的完好程度。对破坏的点位进行恢复。对控制点编号,绘制点之记。(2)仪器检验
每组领取全站仪一台(含脚架)、棱镜组两套(含脚架)、测伞一把。仪器测距常数的检验、长水准管的检验、圆水准器的检验、十字丝竖丝的检验、视准轴的检验。(3)水平角、水平距离观测
1、工作内容
(1)在地形示意图上标明的相邻点架设。
(2)安置全站仪进行水平角观测,两个方向时可用测回法,三个及三个以上方向时用全圆方向法观测。(3)测量水平距离。
(4)在观测同时进行记录和相关计算。
2、实施细则及注意事项
(1)水平角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成像模糊或抖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
(2)清理测站脚架周围的杂草碎石,仪器高度要适宜,架腿方向应照顾各方向观测方便。
(3观测应待仪器与大气温度充分一致时开始进行,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得受日光直接照射。
(4观测开始前,调好望远镜的焦距,一测回内保持不变。(5气泡位置偏离接近一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6测距导线边长的测定,可根据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情况,采取往返观测或单向观测,测回数不少于二测回,一测回读数次数可根据读数离散程度和大气透明度作适当增减。(7测距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①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在雾、雨、雪天气及大气透明度很差的情况下不应作业。
②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大风或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信号指示器指针抖动较厉害),应停止观测。(8测距时的作业要求
①严格执行仪器说明书中规定的操作程序。
②测距前应先检查电池电压是否符合要求,信号指示器指针应在最佳回光信号范围内。
③晴天作业时仪器必须打伞,顺光测距时,应注意避免反光镜反射阳光,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严禁有另外的反光镜位于测线或测线延长线上。步话机亦应暂停通话。
④应在规定的测程内使用规定的棱镜个数。⑤架设仪器后,测站、镜站不准离人。(4)记录与计算
①在测量手簿上书写之前应先熟悉表上各项内容及填写,计算方法,并按标准削好3H绘图铅笔。
②记录观测数据之前,应将表头各项内容无一遗漏地填写齐全。③观测者读数后,记录者应立即复诵回报以资检核,并随即在手簿的相应栏中填写,不得另纸记录后转抄。
④记录时要求字体端正清晰,数位对齐,数字齐全,表示精度或占位的“0”不能省略,字体高度一般占格高的1/2-1/3,字脚靠近底线。⑤观测数据的尾数不得更改,读错、记错后必须重测、重记。⑥观测数据的前几位出错时,应用横格尺比齐,自左下至右上划去错 误的数字(保持原数字清晰可辨),并在原数字上方书写正确数字,不得涂擦、描改已写好的数据,禁止“连环改”。⑦记录结果修改或废去后,应在备注栏内写明原因。
⑧随着观测读数,必须即时完成相应的计算和检验,不得只记不算,测完后再算;禁止只记不算,事后补算。
⑨取位修正规则:拟舍去的第一位数字是0-4则舍去;是6-9则进位1;是5时其右面数字并非全是0,则位进1,否则按保留的末位数“奇进偶不进”。
(5)用平差易2002处理数据,绘图 整理上交的资料成果 2.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沉降监测)部分:(1)建立水准控制网
高程基准与待建楼房高程统一,具体要求如下:(1)高层建筑物周围稳定地区布置3个水准点,水准点间距不大于100m;(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地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的要求(大于1.5米);基准网隔1个月检测一次,当对变形成果发生怀疑时,随时进行检核。
(2)布设观测点
观测点要求安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要对称,且相邻点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选择时应特别考虑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观测点。布设高度±0.3米左右,且上边2米内无遮挡物,便于标尺气泡居中观测
(3)精度设计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大型厂房、连续生产的设备基础与动力基础、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等,变形监测点的观测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
(4).选择监测方法
按照两个层次布网,即基准点组成控制网,沉降观测点组成观测网。两层网均形成闭合环线。固定点与沉降观测点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与转点处做好标志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二等水准测量每站的观测要求(m)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备注 二等 ≤50 ≤2.0 ≤3.0 ≥0.2 二等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 基辅分划(红黑面)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符合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备注 二等 ≤0.5 ≤0.7 ≤1.0√n ≤0.7√n N为测站数(5)安排监测周期
根据规范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普通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周期可参考如下安排:
A.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自设置沉降观测点开始第一次观测,以后平均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直到结构封顶。填充墙完成后观测一次,例如楼层按24层计,共25次。
B.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一般情况下,按第一年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C.若遇以下特殊情况增加观测频率:
施工过程中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要及时跟进观测。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6)外业观测 1).作业前准备工作
在基准点和观测点埋设完成后,绘制基准点点之记、观测点位置示意图和观测路线图。在外业工作开始前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检验,检验后I角不得大于15″,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2).观测方式 首次观测路线采用单路线往返测,一条路线的往返测要使用同一仪器,同一人观测和同一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测量顺序为完成所有往测后再进行返测。以后观测要按照同一条路线同一方法相同类型仪器进行观测。3).观测时间和气象条件
每次观测在标尺分划线呈象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后、风力大雨四级、气温突变时及标尺分划线的呈象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4).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
为消除标尺零点误差,在观测中使用同一把尺子。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器时,其最后旋进方向均为旋进。
5).观测中要遵守的事项
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检查各项限差。6.)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要符合下列要求: a.超出规定限差的成果,均要进行重测。
b.每站观测限差超限,要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要从最近观测点开始重测。
c.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要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若重测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较差未超限,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原测高差的不符值亦未超限时,则取此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结果;若重测高差或同方向两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较差超出限差时,则须重测另一单程。当出现同向不超限而异向超限的分群现象时,要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有利观测时间或缩短视距再进行重测,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d.环线闭合差超限时,要先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当重测后仍不符合限差时,则要重测该路线上的其余有关测段。
e.在已测路线上,检测已测测段高差超限时,应按规定的观测方法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联测点。
(7)外业成果记录整理
一切外业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一律用铅笔直接记录于手薄中,记录的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端正,不得潦草模糊;手薄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和涂改,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只限于米,分米的读数)与文字,要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数字与文字,并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字的更改;对作废的连续若干测站的记录,要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结果。重测记录加注“重测”二字。沉降观测外业计算的项目: 1.外业手薄的计算 2.高差计算 3.环线闭合差计算 4.每测站高差中误差的计算(8)内业
1)观测结果的平差
1>在平差计算前,要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核对和复查外业观测成果与起算数据 b.进行各项改正计算
c.验算各项限差,在确认全部符合规定要求时,方可计算 2>平差采用条件平差法。
3> 采用固定基准计算,各期的平差计算取用同一的计算依据。
2).变形分析
由于观测是定期进行的,故所得成果在沉降过程线上仅是几个孤点。直接连接这些点得到的是一条折线,加上观测过程中存在随机误差影响,就使得实测过程线常呈现明显跳动的折线形状。为了更正确反映观测点的变形规律,需要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把折线修匀成光滑形状,以便能准确判断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沉降趋势。
3).变形测量成果整理
观测成果的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至0.01mm。原始记录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要注明原因。平差计算成果图表及各种检验,分析资料,要完整、清晰、无误。使用的图式、符号、要统一规格,描绘工整,注记清楚。
(9)沉降观测的资料提交
在沉降观测工作结束后,要提交下列综合成果资料: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
3.v-t-s(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4.沉降曲线图;
5.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 沉降方案 ♥️
线路沉降观测及评估方法有哪些?
线路沉降观测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新建200km/h无砟轨
道铁路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
1.运营期间应对构筑物(桥梁、隧道、涵洞和路基等)变形继续监测,特别是针对区
域地面不均匀沉降地段,要重点监测。
2.运营期间沉降监测应尽量利用建设期间布设的观测点,并根据运营监测需要在重
点地段增设特征断面。特征断面监测点的增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桥梁地段监测断面测点应不少于6个;
(2)路基地段监测断面测点应不少于6个。
3.桥梁地段可利用桥墩监测点进行桥梁受区域地面沉降影响的监测工作。
4.沉降监测频次应满足以下要求:
(1)路基地段: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12个月内,沉降监测频次应按《高速铁路测量
规范》规定执行,12个月后宜为1年一次;
(2)桥涵地段: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内,沉降监测频次应按《高速铁路测量
规范>规定执行,24个月后宜为1年一次,
5.构筑物沉降监测方法和精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6.区域沉降地段的监测方法可采用insar技术、gps技术、水准测量方法或建立分
层水位监测井和分层沉降标的方法。
7.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可根据运营维护的需要进行监测,监测的方法和精度要求应
(1)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的内容应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扭曲以及轨道中线三
维坐标。
(2)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宜利用轨道控制网(cp iii),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
测量。
(3)测量步长根据运营维护需要确定,其他测量要求应按规范相关规定执行。
♥️ 沉降方案 ♥️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物的沉降是一项重要的观测工作。沉降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监测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沉降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沉降导致的安全隐患。本文将就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探讨,为读者呈现一个专业人士的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目的: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对建筑物沉降的观测,可以判断建筑物是否存在沉降过大的情况,及时采取补偿措施,避免沉降过大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二、沉降观测方案设计:
1. 观测点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重要部位,选择适当的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点应尽可能分布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以获取全面的沉降数据。
2. 观测仪器的选择:
选择高精度的沉降仪器进行观测。常用的观测仪器包括水准仪、测距仪、GNSS测量系统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周期和频率: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观测周期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在观测周期内,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观测频率,对重要时期进行更为密集的观测。
4. 观测数据处理:
观测数据的处理要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计算建筑物的实际沉降情况。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平差、误差分析等。应使用专业的建筑测量软件进行处理,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
5. 结果评估和报告撰写:
根据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对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写入观测报告。观测报告应详细描述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 观测现场的准备:
在进行沉降观测前,必须对观测现场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观测点周围的杂物,设置固定点等。
2. 观测时的环境影响:
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如气候因素、地面变形等,应做相应的修正。
3. 仪器的校准和检测:
观测仪器的校准和检测是保证观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应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并进行定期的校准和检测。
4. 数据安全和保密:
观测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是建筑沉降观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应采取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性,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结论: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设计观测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数据处理和评估,可以有效地监测和分析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补偿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在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现场的准备、环境因素的影响、仪器的校准和检测等方面。只有像专业人士一样认真负责,才能保证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 沉降方案 ♥️
为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订本方案。
一、奖励标准
1、高考学科教学人员:按2800元/班发放,初中按3000元/班发放。
考试奖的35%用于班级集体奖,65%用于个人考试奖(不足部分由学校补足)。
2、行政干部
不带课行政干部:按全校教师的平均数乘以相应系数(校级干部1.3,中层干部1.1)发放。
带课行政干部:奖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任课部分按实际计算所得数额发放,另一部分按全校教师的平均数额乘以相应系数(校级干部0.80,中层干部0.6)发放。
3、其他人员
非高考学科教学人员按人均350元发放。
处室人员按出勤情况发放考勤奖。全勤240元,缺勤4次以下(含4次)200元,超出4次少于8次180元,超出8次取消考勤奖。
二、奖励办法
(一)教师成绩计算办法:
1、入学或分班时各班学科成绩计算基数(J)
2、个人考试成绩的计算办法
(1)各班各学科考试成绩(M)=N1×20%+N2×80%+基数J×p%
说明:N1、N2分别指:高一各班总分前20名、55名学生(含所有统招生)的单科人平成绩;高二各班总分前15名、50名学生的单科人平成绩;高三各班总分前10名,理科前50名、文科前45名学生的单科人平成绩。。
J为基数:各班总分前N1名学生单科人平×20%+总分前N2名学生单科人平×80%与同类班级中各学科成绩第一名的差值(第一名班级基数计为0)。
p按学期依次取值为100、80、60、40、20、0计算。
(2)带两班个人考试成绩=M1×60%+M2×40%
带n班(n>2)个人考试成绩=M1×70%+M2×20%+Mn×10%
(二)考试奖的计算方法
1、等级、分差及金额略
2、带两个班的个人考试奖=Q1×60%+Q2×50%
带n班(n>2)个人考试奖Q=Q1×70%+Q2×30%+Qn×30%
3、班级集体奖的计算办法:同类班级分块计算。
(1)班级集体奖=进入同类班级总分前X(X=同类班级数×10)名的人数×160元。
(2)班级奖按1.2:1.2:1.2:1:1:1:0.6分别奖给语、数、外、理(政)、化(史地)、班、生教师。
4、无同类比较的班级,除去该班学生,在年级中按总分相对应的取与该班人数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班,与之比较增长值,增长值为正值的为特等奖,[-1,0]为一等奖,[-2,-1)为二等奖,[-3,-2)为三等奖。实验班特等奖不少于3人。
♥️ 沉降方案 ♥️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是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沉降现象,如果沉降过大则会影响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所以需要进行观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可持续使用。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首先要考虑的是观测时间和频率。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物施工后开始观测,观测频率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测。对于高层建筑和特殊建筑物,观测频率应更加密集。
其次,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需要考虑观测位置和观测点的布置。观测位置应当覆盖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同时需要根据建筑物不同结构部位和荷载情况设置不同的观测点。观测点应当放置在建筑物结构点和荷载集中点,如梁下、柱下、墙角等处,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需要考虑观测方法和仪器。目前主要有传统测量法和电子测量法两种观测方法。传统测量法需要在现场进行人工测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观测结果也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电子测量法则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准确的观测数据。常用的观测仪器包括全站仪、高精度水准仪、动态测量仪等。
最后,在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中,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应当进行存储和备份,以备出现问题时进行分析和对比。观测数据的分析应当结合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确定沉降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是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合理的观测方案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持续使用。因此,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制定方案,采用合适的仪器设备,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保建筑物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 沉降方案 ♥️
一.课题研究(设计)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目的和意义:
设计书是环岛安置工程沉降观测的技术依据之一,同时也可作为同类项目的参考资料。通过本设计书撰写,基本掌握测绘项目技术设计的方法与要求,同时进一步熟悉沉降观测的组织与实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沉降观测是确保大中型建筑物安全运营的手段之一,通过本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能更好的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发展趋势:
城市的小高层、中高层楼房日俱增多,楼房塌陷也伴随着增多,存在严重危害性,人民群众心里也出现了恐慌现象,这给楼房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沉降观测是建筑物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表达楼房质量最直观的数据之一。目前沉降观测,施工队一般仅能用DS3观测,而专业测量队常按二等精度组织实施,且存在数字水准仪逐渐取代光学水准仪的趋势。
二.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论文基本框架):
小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与实施
1项目概况
2作业依据
3设计方案
3.1基准点的建立
3.2工作基准点的建立
3.3沉降点的布设及基本要求
3.4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3.5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的布设
3.6水准路线的外业观测
3.7数据处理
3.8观测期限与观测周期
3.9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4提供成果资料
5成果分析
附表和附图
致谢
三.课题研究(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收集并参考相似工程的设计书和技术总结资料;
(2)收集并参考相似工程的论文资料;
(3)测区资料的收集整理;
(4)编写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5)参加测区的踏勘、选点及控制网布设和观测;
(6)直接参加各期沉降观测工作,加强实践环节;
(7)参与内业平差计算、成果分析及资料整理;
(8)参加检查验收。
四.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的条件和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
设计条件:乐清市北白象镇东才村坐落在白象大道与象南路交叉口,其环岛安置工程主体建筑14层高约为42m,属小高层民用建筑,地基的土质类型为砂土,钢筋混凝土桩。该工程于20**年9月开工建设,工期为6个月,20**年1月已完成基础施工。为了解该建筑的沉降情况,确保后期施工安全,20**年1月北白象镇委托测绘队对该建筑进行沉降观测。
安排:
20**年1月协同有关人员到实地踏勘,查找附近原有的高程控制点。
20**年2月编制技术方案
20**年3月-4月沉降观测
20**年5月成果分析和技术总结。
预期结果:根据技术要求以及实地情况,编制技术设计书并完成相应测量工作。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顾孝烈等.第2版测量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陈龙飞等.工程测量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3】孔祥元等.第2版控制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4】徐绍铨等.修订版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5】SL19797,工程测量规范[S]
【6】GB1289897,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S]
【7】JGJ/7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
我们精彩推荐沉降方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沉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