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课件|地理复习课件(锦集10篇)
发布时间:2018-08-18地理复习课件(锦集10篇)。
⬓ 地理复习课件 ⬓
声母是汉语拼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发音时以声带为主要发声器官,辅以其他发声器官进行声音调整和产生的音节部分。声母不仅是汉字拼音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复习声母,以下是一份详细且生动的声母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声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介绍声母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声母在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性。
- 介绍声母的分类方式,如清浊音、送气音、鼻音等。
- 通过示意图和发音示范,让学生了解声母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
第二部分:常见声母的发音和拼写规则
- 详细介绍所有声母的发音和发音技巧,并配以发音示范。
- 根据不同声母的发音特点,总结出拼写规则,如b、p、m的发音形式。
- 通过拼音表和练习题,让学生熟悉不同声母的发音和拼写规则,提高语音准确度和识字能力。
第三部分:常见声母的发音练习和口语训练
- 设计一系列发音练习,包括单字发音、音节发音和词语朗读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声母的发音。
- 设计一些对话和口语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对话中运用已学习的声母发音。
第四部分:常见问题和疑惑解答
- 针对学生在声母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详细解答。
- 通过示例演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母的发音和拼写规则。
第五部分:巩固练习和拓展学习
- 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如听音辨字、选音填空等,检验学生对声母的掌握情况。
- 提供一些拓展学习的活动和资源,如推荐相关的声母学习材料和网站,以便学生在课后更深入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一个详细且生动的声母复习课件,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各个声母的发音和拼写规则。同时,这个课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了许多互动活动和练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一份课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希望通过这份声母复习课件,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声母的发音和拼写规则,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 地理复习课件 ⬓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澳大利亚及其相邻的大洲、大洋,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能记住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并能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生存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的产业部门,简单分析它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5、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教学重难点: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运用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动物、国徽图片,大陆漂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多
请同学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自学P73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部分内容回答。
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动物?
2、图二是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探究成因。
提问:国徽上为什么做上了活泼可爱的动物标记?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这样原始古老的动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一)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1、读图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分析回答: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①在图上填出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南极洲。
②穿过澳大利亚的重要纬线是什么?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2、读图二 “大陆的漂移”回答:
①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②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③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3、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阅读课本材料,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4、归纳: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与特有动物多有什么联系呢?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羊产业为什么这样发达?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澳大利亚的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农牧产品?
4、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
(1)在图中找出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北艾尔湖
(2)以上地理事物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3)澳大利亚的地形东、中、西有什么差异?
5、读图“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6、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从地形、气候两个因素考虑 ,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
②假如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你们公司出口的羊毛、小麦主要来自何处?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我们明白了人们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有人又将它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读课本活动、资料和图,回答:
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主要的矿产?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二)读课本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1、除“世界或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称号?为什么?
2、澳大利亚有哪些支柱产业?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分布
200多年前,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思考:假如是你,会把城市建在哪里?说出为什么。(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一)读图、课文有关段:
(1)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效果检测(略)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难度也较大。但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板书板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细致、敏捷的观察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这正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
由于本节只选取了四个内容重点学习,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澳大利亚的典型特征,如本节学习中也补充了近年来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但难以让学生对国家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除了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并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外,还需要教师的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引导水平,更需要教学勇气与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
⬓ 地理复习课件 ⬓
【知识目标】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地形特点特点。
3、了解日本国土面积和人口。
4、知道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教学,强化学生地图的阅读能力、地图学习运用能力。
2、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3、初步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懂得在自然灾害前面如何自救、避险等知识。
2、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而没有胁迫感的课堂环境中, 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
1、日本的领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2、日本地形特征。
3、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具准备】
《日本地形图》、《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
【教学方法】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教学法等。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东部有一个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日本。日本有“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呼,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你到底又知道日本多少呢?(讨论:根据你所知道的日本或者与日本有关的说与大家听,看谁说得多?)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说。(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相信,经过大家在这节课内的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团结合作,我们肯定都能对日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简单而又动情的几句渲染语,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和热情,迅速地把全班学生都推入了学习的角色之中,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进度及教学效率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导入新课教学。
【教与学】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日本》这一页,拿出《地理填充图》,对照《日本图》在填充图上填注太平洋、日本海、东海、黄海、朝鲜海峡、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
(教师)根据地图和你所填注的内容用语言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面、面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隔东海、黄海与中国相望。)从日本的海陆位置可以知道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群岛国家),它的领土主要由哪些岛屿组成呢?
2、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对照《日本图》说出日本领土组成的主要四大岛屿名称,并指出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哪个?(学生回答可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出示《日本轮廓简图》,让学生在《日本轮廓简图》上填上四大岛屿名称。
(知识拓展)日本北部四个小岛色丹岛、择捉岛、国后岛、齿舞诸岛也是日本固有领土,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当时的苏联占领,至今仍被俄罗斯占有。
3、学生活动: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保留整数位)。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情况。(先让班干回答或由班干推选人选,这样,不仅能很快改变尴尬局面,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国 家 面积(万千米2) 人口(亿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日 本 37.8 1.27 336
中 国 960 12.95 131
通过计算对比,我们知道日本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是一个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4、学生讨论:观察日本轮廓,看看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有利条件?
(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增添成就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归纳讨论结果:日本海岸线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运输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5、阅读《日本地形图》,概括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狭小。并且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
6、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富士山,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分成两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日本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如果你遇到地震灾害,如何避险?
(2)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葱郁,试分析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经过今天我们对《日本》的初步学习,你对日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你学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你学到的知识说给我们听。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你把它记下来,课后和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好吗?
【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2、领土组成 本 州 、北海道、四国、九州 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3、海岸线漫长曲折,多天然良港。
二、多山的地形
1、多山的岛国,平原狭窄
2、火山地震频繁
⬓ 地理复习课件 ⬓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 地理复习课件 ⬓
教学目标 1.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介词等词类的单词在句子中的灵活运用。 2.词性之间的转换及易混单词。 3.一词多译或近义词。 4.通过以上任务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做好词汇题,并且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注意名词&动词在句子中的适当变化。 2.注意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任务型教学。 教学总体思路 任务1 导入 任务2 考点一 任务3 练习 任务4 考点二归纳 任务5练习 任务6 考点三 任务7中考试题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Presentation 中考试题引出中考考点。 1. Miss Brown taught (他们) English last term. 2. We don’t think their classroom is (干净) than ours. 3. Is it the best one of the (照片) of your family ? 4. I spent an hour (写) the passage last night. (them/cleaner/photos/writing) Step 2 归纳中考考点: 中考考点一:考查不同词类的单词在句子中的灵活运用 一、名词 考虑可数名词单复数、不可数名词和所有格 例1 Do you like white?We have shirts of different _____(颜色). 根据句意,可确定单词为“color”,通过前面的shirts和different两词可确定此处应用 colors。 例2 September 10th is 根据句意,确定单词“Teacher”,它与Day之间存在所有格关系,将Teacher变为复数,再变为所有格,应填Teachers’。 二、形容调和副词还要考虑到形容词和副词“级”的变化。 例1 He was very _____ (生气)with the man upstairs and began to shout, “Stop singing!” 根据连系动词was ,此处应填形容词原级angry。 例 2 On Sundays,children play (高兴)in the park. 此处应填副词happily,副词修饰动词 play。 三、动词 五种形式 :动词原形、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现在分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例1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借)me your bike. 介词后动词用-ing形式,故填lending。 例 2 When he was ten, in maths. become interested in为固定词组, 意为“对……感兴趣”,故此处应填interested。 四、数词主要考查基数词和序数词 五、代词考查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和疑问代词 例 1 Help y to some fish,Jim. 根据句意,此处应用yourself. 例 2 “Help y to some fish,please. ”Mrs Green said to the twins. 根据句意,the twins为复数,故填yourselves。 Step 3 Exercises Choose some exercises from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 and let the students do them in class. 1. Your song sounds _________ (优美的). 2. When he heard this, he became even ________(生气). 3. Lucy can run as ______as Lily. (快) (07适应) 4. They are __________ (摘) apples on the farm. 5. My teacher always_________ me to work hard.(鼓励) 6. He _______(跌倒) off a tree yesterday and hurt himself. 7. December is the ________month of the year. (twelve) 8. _______(百)of visitors come to Hanzhou every year. 9. The famous writer lived in the __________ (二十) century. 10. December is the ________month of the year. (twelve) 11. _______(百)of visitors come to Hanzhou every year. 12. Go _____ (经过) the bridge and you’ll find the shop. 13. Jim hurried to school ______(没有)breakfast.. 14. ______(然而) ,at that exact moment my teacher, Mr Guo, came in. 15. These clothes are no longer in fashion _______(尽管)they are still new. Step 4 中考考点2 注意词性之间的转换及易混单词 List all the words during the junior school and do some exercises. in the north of…/in the northern part of… west/western south/southern east/eastern park/no parking please/He is pleased./The trip is pleasant./ With pleasure. It’s a pleasure. /unpleasant safe/safely/safety succeed/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 be/feel proud of take pride in Step 5中考考点三 1.注意一词多译或近义词 如:Today LiLei didn’t come to school because he didn’t feel _____. (好) 注:这题中,“好”可以翻译成 good/well/nice,而表示身体好应用well. 2.让学生归纳常见的单词 Step 6中考链接 Choose some sentences from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 Step 7 Homework 1. Review the words 2. Do some word exercises. 设计思想 通过读图分析,边读边画,并通过问题设计强化训练的方式,形成铁路干线网络,同时结合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会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并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通过 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运用地图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和主要干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就和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难点 “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练习本,有条件的同学准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特点等资料。 教师:中国铁路分布图,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青藏铁路”录像,同时响起歌曲“花儿与少年”。教师提问:刚才看到的是哪一条铁路的建设?这段音乐属于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的什么歌调?它主要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 如今,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起了世界最高的铁路,这说明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课时 【出示板书】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指导】读图4.1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现代运输方式包含哪些。(学生自读,教师总结) 【教师承转】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引导】客运和货运根据需要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活动】结合P85和图4.3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1.山东济南某公司的王经理,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签订一份合同。 2.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游方案。 3.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4.一吨活鱼从跋山水库运往沂水县城。 【学生活动】学生在各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说出选择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从多角度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引导。)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选择货运与客运方式时应分别考虑的因素如下。 客运:人数、运费、速度、目的 货运:运量、货物性质、运费、距离、时间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师生归纳】人的出行:必须考虑出行目的。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 货运:贵重或急需而数量不大──航空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公路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 【教师讲述】我们在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 第二课时 【出示板书】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青藏铁路的相关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出在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展示投影】展示“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 【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情况,与学生一起在图上找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在找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铁路线的起止点及经过的省级单位和主要城市以及主要地形区。 【学生活动】1.举例说明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以京沪线为例归纳:⑴以起止点城市命名。⑵以起止省区简称命名。⑶以起止省区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⑷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命名,如北疆线。从北京出发的,“京”放前,南北向先说北,东西向先说东。陇海线中的“海”指历史上连云港有“海州”之称) 2.师生一起找的同时,在课本P88图上依次用彩笔描一下。 3.注意总结铁路线交汇的城市。 铁路线分布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设计】1.新疆乌鲁木齐一批长绒棉要用火车运往上海,应选择的最合适的铁路线依次是 、 、 。 2.广州一批日用工业品要用火车运往昆明,应选择的合适铁路线依是 、 、 。 【学生活动】小组对照地图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进一步巩固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每位同学对照地图在课前准备好的空白纸上,画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经过的主要城市。 【学生活动】略。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师指导】展示学生成果,师生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 【学以致用】设计一份寒假到外地的旅行计划。 教学后记 1.对于P87图4.4不能一开始就用,因为铁路线图太复杂,大部分学生有点茫然,应分解用。 2.对“五纵三横”铁路线必须强化练习才能牢固掌握。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 学习目标: 1、 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掌握亚洲的地形特点及河流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为了让大家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二 、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2---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 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完成P2学习行动第1题。 (2) 说出亚洲的面积,范围及分区,完成P2学习行动第2题。 (3) 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完成P4学习行动第1---3题。 (4) 亚洲的河流分布有何特点?完成P4学习行动第4、5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3、相互交流答案,教师引导。 (1)亚洲地域辽阔,东抵白令海峡,西达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搞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一线,南与大洋洲相邻,北部深入北极圈,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过渡:与亚洲相邻的大洲:西南部是非洲,东南部是大洋洲,东北角与美洲相望,濒临的大洋:北部是北冰洋,南部是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 (2)亚洲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全球陆地的310,亚洲共分为六个地区,即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和东南亚。我国位于东亚地区。 (3)在全球各大洲中,亚洲的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但亚洲的地势高低起伏最大,地形也最为复杂,高原和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3. (4)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内陆流域面积广大。都发源于亚洲中部,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的有黄河、长江;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孟加拉湾注入印度洋。 4、巩固记忆环节 8分钟 5、检测抽查记忆环节 5分钟 三、当堂作业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 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 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方案②:在图3-14上找到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由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过渡到其属国埃及位置的重要性,引出埃及“地跨两洲”的位置特点。 讲述“地跨两洲”部分,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由波斯湾石油用油轮外运至西欧的便捷航道引出苏伊士运河及运河所属的国家埃及。 2.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大部分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因为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分界线,所以埃及“地跨两洲”。再讲述埃及位置的重要性。 4.然后稍加介绍: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首都开罗。 上述过程若以多媒体动画指示,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则更能加深学生印象。 讲述“沙漠广布”部分,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方案①:让学生看图3-14,对沙漠广布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再根据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知识,得出埃及为沙漠之国的结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两幅气候资料图可制作投影片,也可参考下列数据: 方案②:(用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第一步:出示图3-14,标出30°N和23.5°N两条纬线,再叠加埃及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图; 第二步:标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和西风带控制区;第三步:出示空气由高空向地面下沉的副热带高气压形成示意图,并解释原因:由于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蒸发,不易成云降雨,因此埃及形成面积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从而成为沙漠之国;第 四步:简略演示副热带高气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以上两种方案,方案①较浅显易懂,先有结论后知原因,对原因的探讨也仅限于对气候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能力。方案②则由影响气候的两大因素:纬度因素和气压带、风带位置入 新课导人: 朗读“尼罗河”资料,补充其长度为6670千米,为世界第一长河(第二章 已讲过)。强调尼罗河流 域集中了埃及96%的人口。或者由古代中国的黄河、古代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材料引出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本小节资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气候特点,下启文明与经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讲述“文明古国”时,可参考以下步骤: 1.回忆四大文明古国名称(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提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设问:中国凭四大发明和悠久的历史成为文明古国,埃及是凭什么跻身文明古国之列的呢? 2.先讲埃及的历史遗迹。①读图3-19和图3-20,注意两幅景观图的引导,强调“最大”、“最高”的金字塔,“艺术世界奇观”及具体数据,给学生巨大、雄伟、壮观、庄严以形象的认识;②过渡:不仅如 此,埃及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自然过渡到对其他历史遗迹的学习;③读图3-18,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文物古迹沿尼罗河分布的特点;④按照文物古迹分布特点,要学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为适宜?为什么?在指导学生时,一方面可使学生了 解埃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风光,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懂得应如何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发展经济。 3.再讲埃及的灿烂文化。补充简单材料:①发明和使用象形文字;②制定太阳历,一年定为365天;③具有高超的防腐技术,“木乃伊”保存至今;④创立几何学。 4.小结: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埃及古代文明离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 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 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时,注意以下要点: 1.回忆埃 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 植区的分布特点。读图3-21,加深棉花沿尼罗河分布的印象。最后点明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两个世界之最。 2.读图3-21,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点明工业逐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 的主要部门。 3.小结:尼罗河是埃及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经济的财富之源。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成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条生机盎然的绿色走廊。⬓ 地理复习课件 ⬓
⬓ 地理复习课件 ⬓
⬓ 地理复习课件 ⬓
⬓ 地理复习课件 ⬓
⬓ 地理复习课件 ⬓
更多精彩的地理复习课件,欢迎继续浏览:地理复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