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必备十四篇)_教学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24-10-22教学设计方案(必备十四篇)。
【1】教学设计方案
作为市教育局重点工作的优秀教学资源评选已进行了三年,这项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其间我们也评选出了高质量的优秀教案和课件。为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决定今学年对一二年级进行优秀教学资源评选,对三四五六年级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完善,具体评选要求如下:
一、评选内容
1. 1~2年级教案、课件、录像课。
优秀教案:撰写格式、字号等要求同3~6年级一样,同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1~2年级学生特点,未必完全按照市“探究学习五环节”模式进行撰写,即体例上可灵活一些,不必局限于五大环节;二是三维目标要全,表述要具体、准确,达到可操作、可检测的要求,不要笼统;三是探究之前给学生一个设计方案,思考解决问题办法的时间和空间,即先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然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出示探究活动要求,活动要求质量要高,要有思考性;四是交流环节不能一味的只展示学生的作品,要设计师生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地思考;五是抽象概括与全课总结要具体,不要说虚话、套话,要将最核心的知识点、策略点提取出来;六是拓展环节要用好教材和新课堂中的题目,有的题目要从不同层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弄明白题目的训练意图,掌握解题策略;七是减少不必要的图示、语言及过多的预设,反思要把教案的真正特色说出来,不宜过长,总页码不超过6页。
凡上报的教案,须申报与教案匹配的优秀课件。课件制作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件的文件名同教案一致,栏目模块及内容与参评教案一致;二是课件内容和形式可充分参考青岛版教材配套课件,局部可照搬,但不可全部照搬;三是课件操作要简单、幻灯片片数不宜过少或过多。
录像课:根据公示结果,市级教案入选者在完善教案和课件的基础上依据“一师一优课”的标准录制录像课,并上传枣庄市教学资源平台。具体录制标准见市教研室总方案。
2. 3~6年级与入选教案配套的录像课。20xx—20xx学年度,我们对优秀教案和与之配套的优秀课件进行了评选,但由于录制条件等客观方面的原因,部分20xx-2015学年度入选的教案没能按时录制录像课。所以,本年度要依据“一师一优课”的标准完成录制,即没录课的补录,具体录制标准见市教研室总方案。
二、评选办法
1.参评对象。全市小学数学任课教师、教研员均可参加本年度的评选活动。
2.报送和评选
(1)教案和课件。1~2年级的教案和课件报送方式与往年一样,一年级的报送邮箱:zzxxsx1@163.com;二年级的报送邮箱:zzxxsx2@163.com。由于入选的市级教案还要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录像,所以报送进度要适当前移,时间上比正常教学进度提前2周,即教师个人申报,学校与区(市)推荐超前2周,市级评选、公示超前1周。各学校利用开学前的培训时间将工作布置下去,开学后第1周周五报送第1、2周的,第2周周五报送第3、4周的,第3周周三报送第5周的, 第4周周一报送第6周的,依次类推,以后进入正常循环。
(2)1~6年级录像课。鉴于枣庄市教学资源平台暂时不能上传,为便于大家学习交流,我们注册了一个360云盘,去年录制好的和今年录制的录像课都要上传到此云盘对应年级文件夹中去。首次使用需下载360云盘并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点击上方网盘,然后在左侧找到相应的名称,打开所在年级上册或下册即可上传或下载资源。小学数学录像课用户名:枣庄市小学数学(13561165946) 密码:“枣庄市小学数学”首写字母 zzsxxsx。360云盘是开放的公共平台,使用时只可上传或下载,绝对不可删除上面的资源,否则别人将无法观看,同时也不能上传非健康内容。
说明:
(1)1~2年级教案、课件和录像课目录已发送到“枣庄市小学数学会客厅”。
(2)由于进行1~2年级的教案评选,所以微课的评选我们今年暂不进行。 各位:我区今年上报的教案是一上,现将内容转发给你们。望按照要求比市提前3天 上报。并且将以上内容在8月19日上午学习时在教案总结后传达给各年级教师。谢谢!汉民分工:一上、二下:市中、山亭、台儿庄、立新、市实验小学、市解放路学校二上、一下:峄城、薛城、滕州、师范附小。
【2】教学设计方案
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3】教学设计方案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一猜,看看谁是我们班的猜谜大王。
颜色有白又有灰,经过驯养很聪明,可以当做联络员,飞山越岭把信送。 (鸽子)
大家喜欢鸽子吗?老师这儿有几张可爱的鸽子的图片给大家欣赏一下
从我们的鸽子同学们能想到哪个词语呢?(和平)
那和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幸福,快乐,美丽)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时和平的,丰衣足食,但是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和我们这儿不一样,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3年,卡特和朋友一起乘坐联合国运送救灾粮的飞机,降落到当时战乱的苏丹,一下飞机,卡特就被到处都是瘦骨如柴的妇孺惊住了,眼前的景象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可怕。在直升机附近,卡特拍了一些饥饿的孩子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女孩饿得已无力站起和母亲一块行走,爬在地上微弱哭泣,她的母亲正在不远处的救助站忙着领取救济粮。正在这时一只秃鹫停落在被死亡气息笼罩着的女孩身旁,卡特将镜头对着这残酷的画面,按下了快门。之后,轰走了秃鹫,看着女孩艰难的起来,向救助站的方向踉跄走去。 出了这个女孩儿,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儿童也都遭受着饥饿,战争等的痛苦。我们大家来看一下。(展示图
片)
(3).刚才看了三张图片,从我们这三张图片里面同学们能想到些什么词语呢?(战争、武器、破坏、疾病、仇恨、饥饿、无家可归)
【4】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11 个生字,认识虫、目两个偏旁,通过朗读理解生字、词。
2 、知道四种动物爪( 蹄) 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知道四种动物爪( 蹄) 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三、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准备:
1 、课件。
2 、引导学生课前了解关于动物脚印的形状以及爱冬眠的动物。
五、学习过程:
1 、揭示课题
(1) 看雪后景色( 录像) ,配上雪后景色描写的短文朗读,给学生语言材料予以积累。 (2) 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看,下雪后,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2 、学生自学
(1)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
A. 放声朗读、运用拼音、询求帮助、猜等方式克服生字的困难,读通课文。
B. 圈出你不了解的地方。
(2) 汇报自学情况 自学检查:
A. 指名朗读,请其他同学点出他没读准的音。
B. 请另一学生帮助纠正读音。
C.怎么的么读轻声,怎是平舌音。
(3) 纠音后再次朗读,准备提问。
2、提出问题
1 、学生提问,教师板问题,随后进行梳理。
2 、师生讨论选一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说小画家们画画不用颜料不用笔。反复朗读。
3、探究问题
1、理解课文部分,根据课堂实际,分板块灵活处理,随机解决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不用颜料和笔呢? 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也会冬眠?
2 、根据学生的提问,先请学生小组内讨论。
3 、第一个问题通过反复读,引导学生得出哪些画其实指的就是脚印。第2 、3 个问题,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看录像来补充学生的知识。
四、解决问题 感情朗读。
( 采用诵读、领读、轮读、边读边欣赏、边读边表演、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读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1 、除了课文中的四种小动物,还会有谁也会来雪地里画画呢?
2 、你能学学课文,也来编一首儿歌吗?提示: -----画----- -----画----- -----画-----
3、作品展示。
六、总结
在神奇的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神奇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思考,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
【5】教学设计方案
《乌塔》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煅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这两个目的,我就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达到这两个目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用文中的语言,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最后,让学生展开辩论。喜欢乌塔的在一组,其余在另一组。在课堂上,我发觉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讨论得非常激烈。我被学生的激情所感染也参与到辩论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师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体态、表情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把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动权(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还给学生,课堂上有争论,有共鸣,有静静的沉思,还有跳动的思潍火花。我们要点燃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学生共同进步。
当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堂会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有时放一放手,也会有精彩的发现。
【6】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为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交流中相机指导,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视频演示,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布置学生通过书刊和网络搜集、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戴善娣评
《太阳》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文章语句优美,多种说明方法并用。教学中抓住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一条主线,通过读,品评来感受说明文的语言,培养语感。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研究者的姿态投入了学习过程,我想学生定会学得情趣盎然。
竺亦瑾评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其内在的活的语言文字的因素,促使学生能唤起这些活的因素,从而成为自己可以加以灵活应用的.有益部分。在课后设计练习写写《太阳的自述》,能够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又因语言的运用有章可循,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7】教学设计方案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8】教学设计方案
一.活动目的
教学设计是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教学设计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的蓝图,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为了更好的推进电子备课,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根据教科室工作计划,决定举行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29至6月1日
三、活动形式
本次教学设计评比采用非现场形式,每备课组或个人送交一篇教学设计参加评比。教学内容自定,电子稿送交邮箱。
本次评比以教研组为单位,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优秀奖若干名,学校颁发证书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参加人员
全体一线教师
五、比赛要求
1.各参赛教学设计,要以学校提供的教学设计模板为蓝图,进行设计。
2.教学设计要符合学校实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案。
3.参赛教学设计主题明确、材料详实、系统多元、跟进提升。
【9】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10】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
一起合同网顶流精选:
- 小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 大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 设计方案 | 设计方案优化 | 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设计方案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11】教学设计方案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87分左右,及格率75%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综合成绩县前五、
【12】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和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课文内容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本课的教学以拓宽语文学习内容为主要设计理念,可把语文课堂变成编演童话剧的舞台。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体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与编演童话剧的实践中学习课文。感悟课文、拓展课文。
【13】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 引出:浮 沉
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小结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浮
沉
浮力
【14】教学设计方案
一、 教材分析
1. 这是一篇描写江南风情的散文(选学课文)。文章以农家孩子的视角,用朴实风趣的笔调,真实地叙述了水乡车塘捕鱼的经过,反映了江南农村的传统习俗、农民的勤劳淳朴和集体劳动的乐趣。文章以总引开头,先写车塘,后写捕鱼,适于完成单元训练目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2.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述江南水乡孩子们的生活乐趣,引出“车塘捕鱼”。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车塘。按事情的先后,堵口、装车、架架子到车水,完整地写了车塘的情形。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捕鱼。先写大人捉鱼,后写孩子“扫荡”。文中写村民勇跳冰冰的英雄行为、配合默契的劳动场面以及塘水车干后各类鱼的表现,写得妙趣横生。
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 能借助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3. 感受农民在车塘捕鱼中的情趣以及劳动中配合默契、勇为集体做事的良好风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近排了哪些材料来写“车塘捕鱼”。
教学难点 :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能用上表示顺序的词,有条件地简要叙述“车塘捕鱼”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木制水车”挂图,词语卡片,抄有“车”字的6种解释的小黑板或相应的投影仪(片)。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喜欢捕鱼吗?你知道有哪些捕鱼的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江南水乡去领略一番“车塘捕鱼”的乐趣。(板书课题)
学生读“车塘捕鱼”。这里的“车”不是名词,是什么意思呢?请在出示的6种“车”的意思中选择一个(指“用水车打水”);那么课题“车塘捕鱼”又是什么意思?[用水车打水把鱼塘里的水吸(抽)干,再捉鱼。]
接着出示水车图,认识就是这种水车可以用来车水、捕鱼。过去农村里用这种农具车水浇地、抗旱,也用它车水排涝。
2. 初读课文。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自学生字词语,划出不懂的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 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
(2) 检查生字新词。是否读准生字,如翘舌音:蛳(shī)平舌音:噪(zào)前鼻音:噤(jìn)鲢(lián)铅(qiān)后鼻音:订(dìng)拎(līn)蚌(bàng)。是否理解“车塘、规矩、额外、寒噤、豪爽、扫荡”等词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4.理解课文脉络,分段。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车塘”?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捕鱼”?并按事情发展试着给课文分段。[第1自然段是总引,分为一段(第一段);第2-6自然段是“车塘”(第二段);第7自然段“捕鱼”(第三段)。]
(2) 让学生在课文中标上分段符号:“||”
5.学习课文第一段(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最后一句“不过最有趣的……”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讨论“不过最有趣的要算车塘捕鱼了”这句话的作用,先同桌议议,再全班讨论。
(3) 反馈、小结。捕鱼、钓虾、摸螺蛳都是江南水乡孩子们的生活乐事。“不过……”一句,是全文的总起。引出下文——“车塘”与“捕鱼”。
6. 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6自然段)这是本文重点段。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分步学习。
(1) 按照“车塘”的先后顺序:这一段写了哪几个过程,即安排了什么材料?
(2) 先4人小组议,再全班讨论。根据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堵住进水 脱得精光
车塘 装水车 架车架 喝酒驱寒
车塘水 跳入塘中
装好架子
(3)简述“车塘”过程(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指名说(评议)自由练习说、同桌互说、指名优秀生说、鼓励后进生说,评议时充分肯定,提出希望。(表示先后顺序,可用“先……再……最后……”或“首先……接着……最后……”。还可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让学生自己简单复述阿大、阿土架车架的过程。)
(4)第6自然段,鱼的挣扎姿态写得极为生动,可用引读法训练读,教师问:什么鱼?学生读各种鱼的姿态。
7. 学习第三段(第7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想一想:捕鱼过程可分几层意思,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 用引读法读课文。教师读大人捉鱼,学生读小孩“扫荡”,体会捕鱼的乐趣。
(3) 学生说说捕鱼的乐趣。(读读有关句子)
8. 完成课后作业 3,比较写法的不同。先讨论,后评议,最后完成作业 。
-
想了解更多教学设计方案的资讯,请访问: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