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5-06-30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精华十一篇)。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

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四、全课总结。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酸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课件出示第7题,

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教学目的: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Book 5 Revision

Unit 5 First Aid

October 12, 2014 1.你是谁没什么影响。

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 who you are.2.有时候学以致用对学生们来说很难。

Sometimes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______ __________ what they have learnt ____ practice.3.曾经有一段时间女性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There were times when women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当需要某个东西的时候,许多人发现找不到它。(number, hand)

When they need something, 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people can’t 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it.5.用完这本书后,请把它放在适当的位置。(place)Please put this book ______ _______________ after you have used it.Sentences 1.这些症状表明她的手腕是二度烫伤。

Her ___________ show that she had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on her wrist.2.你可以按压伤口让血流得慢些。

You can slow ___________ by ____________ pressure ________ the injury.3.当Kate试图阻止歹徒刺伤那位妇女的时候,她显示出了巨大的勇气。

Kate showed great __________ when she tried to stop the man ___________ the woman.4.让我看看你喉咙上的瘀伤,看起来很严重呢。

Show me that ___________ on your throat;it looks rather serious.5.在他们到达之前,马丁已经打了数次电话叫救护车。

Martin had called the _________________ service a number of times before they arrived.Grammar True or false 1.This medicine, if is taken correctly, will have a good effect on you.2.The boy ro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 not.Translation 1.I hate talking with that guy.Look!He’s coming.Don’t speak until spoken to.2.在有必要的时候请带上你的枪。

必修五第二单元每日单词听写

1.根据中文意思写英文单词和词性或短语:

2.根据英文写中文意思和词性或短语意思:

3.默写长江作业本上的单元重点句子:

4.准备一个本子专门记下每天你妈妈或爸爸帮你报听写时你不会写的单词、短语或句子;这个本子背面专门记下你每天做的阅读部分你不懂得单词、短语和句子;还得准备一个本子专门记下我发给你的试卷中的错题和平时做长江或试卷中的错题;每天你听听力了吗?希希,如果你没有听懂,那一定要坚持听。每天听十分钟英文课文或歌曲听力;每天做至少一篇英语阅读文章或完型并做题。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教案(一)作者:张敏生教案首页

课题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课时5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理解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应用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

技能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重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程教师活动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行

6、5、4行

10、6、4不行

10、5、4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

三、认识三角形的高

出示图,要求: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量后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

出示一个三角形,作一条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学生练习画高。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四、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要求一定要在适当的位置画上直角标志。

第5题

要求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剪。全班交流,重点要从“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特征去思考。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学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补充与反思

教案首页

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课时5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

理解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应用会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技能能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重点

三角形的分类

难点三角形的分类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程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中的6个三角形,提出要求:你能说出下面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出示表格,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小组里交流

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集合图,让学生试着填。

出示填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强调让学生“任意画”。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理由。

第3-5题

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材料。

学生根据要求动手操作全班交流,说出思考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6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画。全班交流,学生明确:符合要求的线段必定是三角形某条底边上的高。

第7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动手画,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把不同的画法都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了解学生填的结果。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较,得出所画三角形的类型。

补充与反思

MSN(中国大学网)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等吧?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我喜欢的玩具坦克价钱是9元。

·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1、师:现在咋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1盒水彩笔15元,那么20-15=5(元),应该找回5元。

3、师:说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在组织汇报。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30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张2元,他可以怎么付钱?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即使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价钱5元。

·我可以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正好是5元。

5、师: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师: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继续努力哦!

6、师: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计算结果。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nsist vi 组成,在于,一致

consist of 由…组成 consist in 在于

consist with 与…一致 ①我们的足球俱乐部由二百多名会员组成。

Our football team consists of more than 200 numbers.这个国家由一个岛屿和两个湖组成。

The country consists of one island and two lakes.②这幅画的美在于其色彩的调和。

The beauty of the picture consists in its balance of colours.③他做的和说的不一致。

What he does does not consist with what he says.2.divide vt.分配,分开

divide between(among)…和…分享;在…中分配

divide into…把…分成… ①他决定把这些书分给一班和二班。

He has decided to divide the books between class one and class two.②老师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四组。

The teacher divided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他把西瓜切成了四块。

He divided the watermelon into four parts/ segments.3.break away(from)挣脱(束缚)、脱离 ①那个男孩挣脱了我们,跑掉了。

The boy broke away from us and run away.②大约半个月前,苏格兰想脱离英格兰成为独立的国家。

About half a month ago, Scotland wanted to break away from England to become a independent country.③ 我们必须破除这些旧风俗。We must break away from these old customs.短语: break out

break up break down

break into

4.credit n.信任,赞扬,赊购,学分(可数或不可数)

①There was little credit given to those who had worked the hardest.②We bought the dishwasher on credit.③Do you place any credit in the government’s story? ④He earned enough credits for his degree.v.相信 I didn’t credit his story.adj.creditable 值得赞扬的,可信的

短语:to one’s credit 为…带来荣誉,值得赞扬,在…名下 ①值得赞扬的是,这个小男孩学会了三门语言。

To his credit, the little boy has earned three languages.②It is greatly to your credit that you gave back the money you found.nvenience n.便利、方便(不可数),便利的事物、设施(可数)for convenience

at sb’s convenience ①你能够享受到住在商店、学校和图书馆附近的便利。

You can enjoy the convenience of living near shops, schools and libraries.②我们买下这间房子是为了方便。We bought the house for convenience.③你可以在你方便的时候做这项工作。You can do the work at your convenience.nvenient adj.方便的,合适的(作表语时,主语一般不能是指人的词)It is convenience for sb.to do sth.①乘客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很便利。

It is convenient for passengers from Beijing to Tianjin by train.②当你方便的时候来看我。

Come to see me whenever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6.attract vt.吸引,引起注意

①那个哭闹的孩子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The crying child attracted many people’s attention.②开幕的那天,成千上万的外国人为上海世博会所吸引。

Thousands of foreigners were attracted to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day it opened.attraction n.诱人之处,吸引人的东西(可数),吸引力(不可数)①城市明亮的灯光,剧院和电影难免成为吸引人的事物。

The city’s bright light, theatres and films are attractions that are hard to avoid.②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引起潮汐。

The attraction of the moon for the earth causes the tides.attractive adj.吸引人的

这种玩具对孩子们非常有吸引力。

The kind of toys is very attractive to children.7.leave out省略、遗漏、不考虑(left, left)leave it out, please.接代词作宾语时,把代词放在两词之间。

①他告诉我这个词可以省去。

He told me that this word could be left out.②他本不应该遗漏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

He should ot have left out the funniest part of the story.③我们没有考虑他回来。

We left out the possibility of his coming.相关短语:

leave alone

leave off

leave behind

8.description n.描写,描述(可数)give/make a description of… 对…加以描述

give sb.a brief description of …向某人简要地描述… beyond description 难以描述

①这是对我的家乡的一个很好的描述。This is a good description of my hometown.②你能向我们简要地描述一下你的学校吗? Can you give u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your shool? ③日出的美丽难以用语言表达。

The beauty of sunrise is beyond description.describe vt.描述

prep.加上,和

adj.正的n.加号 ①五加二等于七。

Five plus two equals seven.②老师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才智。

The work of a teacher requires patience and intelligence.adj.正的n.加号 Ten is a plus quantity.My grade is A plus.10.take the place of 代替

①TOM将在他的经理离开期间代替他的职位。take sb’s place Tom will take the place of his manager when he is away.②大多数人认为电脑永远都不会取代人类。

Most people hold the view that computers will never take the place of humans.③ Everybody, take your place please.Let’s begin our class.in sb.’s place 代替,处于某人的位置 如果你处于我的位置你会怎么办? What would you do in my place? take place 我相信我们国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I believe great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our country.in place 在适当的位置,合适,恰当 out of place 在错误的/不恰当的位置,不合适 Everything is in place.What he said on that occasion was out of place.11.arrange vt.筹备,安排,整理

①我认为我们应该留出点时间来筹备这次会议。

I think we should set aside some time to arrange the meeting.②他安排把会议推迟一周。arrange后接that从句时,从句中谓语应用虚拟语气__________.He arrang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put off for a week.arrange to do sth.我已经安排这个星期天同她见面。I have arrange to see her this Sunday.arrange for sb./sth.to do sth.我会安排一辆车去火车站接你。

I will arrange a car to pick you up at the railway station.arrange sth.for sb./sth.她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一个大型派对。Her parents arranged a big party for her.arrangement

n.make arrangements Have you mad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for the exam?

12.fold vt.折叠,对折

反义词:展开,打开 他把信折叠起来,放进了信封。

He folded the letter and put it into an envelope.他打开信读了起来。

He unfolded the letter and read it.13.delight n.快乐,高兴,喜悦(不可数);使人高兴的事情,乐趣(可数)She ran back home with delight.to sb’s delight令人高兴的是…

让她高兴的是,她的父母要从西班牙回来了 To her delight, her parent will return from Spain.delight v.(使)高兴,欢喜

最让我高兴的事情是孩子们一直都在微笑。

What delighted me most was that the children were smiling all the time.delightful adj.令人高兴的,愉快的 delighted adj.高兴地,快乐的 We are_______ to know you have passed the exam.There is a _________garden behind the house.14.error n.错误,过失,谬误(可数)commit an error 犯错误 你的计算中有个错误。

There is an error in your calculation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三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2、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1)  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  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 算方法。 (3)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  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 1~4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 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  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 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 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你是怎么算的? (4)  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4)  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简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 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教学时间: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 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一、常规性口算:(10道)学生在口算本上直接写答案 二、创境揭题: 展示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物体,让生尽情说出自己的发现。 揭题:长方体的认识 三、探究新知:     在低年级我们已对长方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一些它的哪些秘密?(质疑)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表达)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你认为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它的特征? (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表达)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 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质疑)又该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指点出自已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四、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2、填空并口答。 3、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  4、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表达)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4:《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 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等等。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 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养成认真观察、分析思考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  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 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口算《略》 二、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三、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4)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你有什么疑问么?(质疑)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一个工人俱乐部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要在它的四周装彩灯,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彩灯线? 3.出示一个长方体: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4、量出身边长(正)方体的长、宽、高并说出相应面的长、宽。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五的第8题。 2.练习五的第9*、10*题。 板书设计:正方体认识 特征: 棱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对空气有所了解,知道了人类、动植物离开空气无法生存,他们也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但从化学角度来看,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空气的组织。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五、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师:(用多媒体播放一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教师让该生演示)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人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

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生8: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4人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2: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13: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帮帮他?

生14;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14:(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人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达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内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中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14:演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带刻度(5等分)的集气瓶,让其演示,便于观察体积变化)。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1/5,为什么?

生15: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

生16: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么改进呢?

生17:改用木棒。

生18: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生19: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

(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l],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师板书)结论:1.红磷+空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

师:从[实验2-l]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

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七、板书设计

八、随堂练习(投影)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九、布置作业

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笔记中。

本题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与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教师适时肯定后,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对区域而言

2.对学生而言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1调查方法:8。实地调查、调查和访谈,9。问卷调查。

2.调查步骤

三、调查的内容

1.对象

2.内容

3.撰写调查报告

(1)基本要求:是对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好在调查报告中附上相关地图、图表和**,讨论和结论应简洁、清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基本内容:包括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六方面的内容。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下列有关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区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b、 小区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c、 小范围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d、 小区域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答案 c

分析了小区域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区域而言,小区域调查可以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知识点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等。与其一起备受欢迎的便是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某景区委托调研组开发红色旅游产品。首先,课题组调查了景区的革命历史背景,并据此完成了2-3个问题。

2调查革命的历史背景,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a、 实地调查b.调查访问c.问卷调查d.跟进

3.其调查对象主要包括()

①纪念品生产厂家 ②该景点的文献研究人员 ③各红色旅游点的参观者 ④相关革命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亲友

abcd.②④

答案 2.b 3.d

解析解答该题要明确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如革命英雄人物及他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战争地点、重要革命会议会址等),要调查这些内容,必须与了解这些内容的有关人员接触才能获得,所以需要调查访问该景点的研究人员和相关的参与者及其亲友。

知识点三调查的内容

4.下列对庐山旅游交通的调查中,不包含的内容是()

a、 庐山旅游区旅游车辆数量与分布

b、 庐山旅游区旅游人口分布

c.庐山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

d、 庐山重点旅游景点分布

答案 c

解析题干要求的是交通调查,包括交通工具的多少,旅游客源的多少以及景区景点的分布格局等。植物资源的分布属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调查。

方法技巧练

野外实地考察的实际运用

2002年5月20日,中国地质大学14名学生和5名教师组成的团队踏上了征程。为期20天的科研活动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以登山为主,将攀登海拔6000多米的加拉丹冬主峰;一组以科考为主,沿途对格尔木—沱沱河—尕尔曲—各拉丹冬附近进行长江源近代冰川融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及牧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源头位于________省________山的南坡,以补给为主。

(2)本次区域调查的目的主要是

(3)本次区域调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通过________才能获得。

(4)对长江源主要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属于性调查的内容。

答案 (1)青海唐古拉冰川融水

(2)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融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及牧民的生存状况

(3)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

(4)综合

分析了区域调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区别。(1)长江源头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2)依据所给出的材料,得出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牧民的生存状况。

(3)区域调查的方法有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才能获得。(4)此次区域调查的内容包含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人口生存状况、长江源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对区域的影响等,属于综合性调查。

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野外实地考察的方式

————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小区域调查步骤,正确的是()

① 交换调查成果;整理调查资料;进行实地调查

④ 选择调查内容和主题;5)制定调查计划;6)撰写调查报告

abcd.④⑤③②①⑥

答案 c

2009年8月1日,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工作交流会在鸟岛召开。会议就青海湖生态保护进行了科学交流。据此完成2~3题。

2.若对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那么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

a、 青海湖面积b.青海湖地理位置

c、 青海湖生态条件d.青海湖自然地理特征

3.对青海湖及其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属于()

a、 综合调查内容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内容

c、 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答案 2.b 3.a

青海湖区域调查是一项综合性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及其流动情况;区域产业、城镇建设情况;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我国科技人员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绘制了下图。据此回答4~6题。

4.调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有利于()

a.防治荒漠化

b.防止水土流失

c.加快资源开发与利用

d.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答案 a

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沙漠化。

5.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a、 调查访问b.问卷调查c.实地调查d.网上查询

答案 c

野外调查是自然地理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6.导致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d

解析在沙漠中地下水出露区或沙漠边缘稳定水源供给区往往形成绿洲,但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水资源枯竭,古绿洲被废弃。

丽江,古称丽水,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因此旅游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做好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丽江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据此回答7~8题。

7.丽江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若想了解该地游客的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是()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答案 a

解析要了解该地游客的旅游动机,可行而又全面的是问卷调查与调查访问,但调查访问速度慢、总结难,而问卷调查可方便快捷地了解游客的旅游动机。

8.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对东巴文化的调查属于()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测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及思维辩别能力; 3、要求学生40分钟完成答卷。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运用

【教学难点】:个案分析。

【教学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过程】:

1强调考试纪律,要求全体学生遵守双峰寨中学的考试规定。

2分发试卷题。

3巡查。

4收卷。

【后记】:多数学生认真独立答卷,但有少数学生交头接耳。

【课题】: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及思维辩别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了解。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运用

【教学难点】:个案分析。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分发试卷题。

2。公布此次考试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合格人数、合格率、优秀人数、优秀率。

3分析考试情况。

4讲解试题。

5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节课文。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乘法口诀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连加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是乘法运算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好2、3、4、5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2~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体验运用口诀优越性。

2、掌握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本身的含义的理解。教学关键:

学完一部分乘法口诀,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诀,自觉记忆口诀。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 数松果

教学目标:

1、整理5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试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3、通过“数松果”的事例的引入,激发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加深认识和灵活应用。教学重点:

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地记住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堆松果有5个,9堆有多少个松果呢?让我们边算边整理吧!

1、第一至第三句口诀。

(1)出示三张图片,引导学生列式:3×5=15或5×3=15。去掉一张图片,变成两张,引导学生列式2×5=10或5×2=10 同上写出1×5=5或5×1=5 编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理解口诀

第四至第九句口诀。

依次出示四张,五张„„„„九张图片,学生自己把口诀全部整理出来。

对六句口诀进行统一和规范。理解这六句口诀。完整记忆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记口诀的好办法? 全班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尽快记住5的乘法口诀。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你学的快乐吗?围绕话题进行个性发言。

五、布置作业: 一课三练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数松果

一五得五 1×5=5 5×1=5 二五一十 2×5=10 5×2=10 三五十五 3×5=15 5×3=15 四五二十 4×5=20 5×4=20 五五二十五 5×5=25 五六三十5×6=30 6×5=30 五七三十五 5×7=35 7×5=35 五八四十 5×8=40 8×5=40 五九四十五 5×9=45 9×5=45

教学反思:

以“数松果"为主,课堂太开放比较难收,若是改用数手指的方法就要好一些,而且手指比数松果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根据几只手就有几个五,很快列出乘法算式,并顺利的编出乘法口诀。在这里可以四个学生为一组,分别以举起一只手,二只手,三只手。。。为例数下去列算式。当数到九只手只,老师可以走到学生组中,问一问全班的学生,在这一组中,若老师加入自己的一只手,一共有几只手?有多少个手指头?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直接的理解了。

第二课时 摘桃子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能进行估算。

2、参与课堂活动,体会乘法的含义,巩固5的乘法口诀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今天,小猴淘淘和欢欢要进行一场精彩的摘挑子比赛,你们想参加吗?(出示主题图)

二、动手操作

1、算一算

进行口算比赛,说一说用得是哪一句口诀

2、看一看

1)观察两组算式,看看哪些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记一记

1)根据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如:四五二十 X 5 = 20 5 X 4 = 20 2)结合两个乘法算式,算一算积是多少,并说出乘法口诀

三、课堂练习

a)P12.1.观察图后,独立列算式。说一说怎样列算式?为什么第一题列乘法算式?第二题列加法算式?

b)P13.2,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可以自己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c)估估,算算

P13.4.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想的。d)解决问题

出示书P13.3图,引导学生看图,学生讨论回答。

四、拓展练习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说一说。板书

摘桃子

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1、5X3=15(人)或3X5=15(人)2、3+5=8(人)或5+3=8(人)他们各需要多少钱? 1、3X5=15(元)2、2X5=10(元)3、2X5=10(元)1X3=3(元)10+3=13(元)

教学后记:

在这一课中,通过帮助小猴摘桃子进一步掌握了5的乘法口诀。观察两组算式,看看哪些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让学生知道一句乘法口诀对应的是两个乘法算式。练习题4是一道估算题,通过学生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来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然后提出这样数学问题:想一想括号中最大能填几?4X()<21。加深问题,扩大学生的思维面。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估算意识。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乘法口诀求积。

1、开火车。

师:火车、火车哪儿开?比一比,哪一列火车开得最快、最顺利?(教师利用手中的乘法口算卡片,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提高表内乘法的计算。)

二、解决乘法口诀求积。

1、练一练第3题。

(1)指导学生看图,弄懂题意,并提出数学问题。(图略)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引导:这位小男孩一家三口要买几张票呢?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从图中很快地找出数学信息。从大家获得的数学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很完整,有已知条件和问句,才是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师:小朋友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大家会解答这些问题吗?请每个同学拿出本子试试,看看自己都能解决几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交流反馈。

师:你能解答出哪几个问题呢?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师:5×2=10(元)表示什么呢?

师:也就是买2张成人票的钱,最后还要加上一张学生票的3元钱。大家解答的时候,要注意他们各自买的票的单价和数量。

2、练一练第4题。(1)引导学生看图,读题。

师:认真观察图,了解图中告诉我们的信息,找出需要解答的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每个小朋友都动脑筋想一想,想好后,再和小伙伴交流。(学生合作学习。)

(3)反馈。

师:说说你这个小组的意见。第2小题呢?哪个小组汇报?为什么呢?真棒,你们两个小组的意见都非常有价值。同样一个问题,每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师:今天我们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关于乘法的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总是需要用乘法口诀。

三、总结。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哪些疑难的知识,需要大家的帮助? 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学生已经基本熟记5的乘法口诀;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估算意识。

第四课时 做家务

教学目标:

1、理解2的乘法口决的来源,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运用2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问题。

2、通过对2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爱劳动、喜欢做家务的习惯和品质。教学重点:

2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记忆和应用 教学难点:

熟练运和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班上有谁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呢?板书:做家务 随龏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有效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小岩家今天来了许多客人,一共有多少人吃饭? 2)需要多少双筷子呢?一共多少根呢? 我们来摆一摆,算一算

二、操作活动

1、学生一边用小棒摆,一边在书上完成P14的表格。并列出乘法算式。(学生上来展示他的作业)并写黑板。

2、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2的乘法口诀。老师指着学生的算式边问边在黑板上写:一二得几?二四得几?板书:一二得二、二四得八

3、请学生归纳余下的口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4、寻找规律,学记口诀

1)思考后分组讨论:怎样才能较快地记住2的乘法口诀? 2)学生汇报。教师占据: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3)如果二六得多少这句口诀忘了怎么办?

5、学生自由记口诀。

三、练一练

1、采用“对口令”或“找朋友”等形式复习2的乘法口诀

2、边背2的乘法口诀,边做15。2

3、复习5与2的乘法口诀。做P15.3

4、出示P15.5题的图片。板书:

做家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3×2=6 二三得六 4×2=8 二四得八 5×2=10 二五一十 6×2=12 二六十二 7×2=14 二七十四 8×2=16 二八十六 9×2=18 二九十八

教学后记: 本节课创设了帮妈妈做家务的情景,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品质,并让学生在已经学过的五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经历自己编口诀的过程,同时也通过了几个活动来巩固二的乘法口诀。在记忆乘法口诀的时候问“你觉得哪句乘法口诀最好记?”“怎样才能快速记住这9句乘法口诀?”“二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乘法口诀。

第五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页练一练第3、4、5题以及课本第17页第3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2、3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2、让学生学会用2、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条理地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2、3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2、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乘法口算卡片、智慧星。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十八

三七()

三九()二三()

()五一十

二()得八 五()三十

五九()

三六()

2、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15页练一练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交流。

2、课本第17页练一练的第3题。

师:小朋友们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了。接下来,大家就来帮帮小动物们过河。如果你计算对了,小动物才能顺利过河,能帮助4只小动物安全过河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3、课本第15页的练一练的第4题。

师:每个人都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大家把双手伸出来看看,每人都有几只手?每只手都有几个手指头?

师:下面这道题,就和我们的手有关,大家认真读题,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独立解答。)

师:图中有几个小朋友?4人几只手?你是怎么解答的? 师:很好,用乘法可以求4人一共有8只手。那第2个问题:8只手有几个手指头呢?你是怎样想的?

4、课本第15页练一练第5题。(1)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换意见。(3)集体交流反馈。

三、数学故事。

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分水果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瞧瞧,淘气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看图)

1、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故事情节。

2、集体反馈。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淘气还得给售货员多少钱?

4、小结:师:从故事中学会了什么?

四、寻找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师:在小朋友的身边,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乘法来帮助解决呢?(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

五、总结。

师:大家在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2、3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基本能熟记乘法口诀;让学生学会用2、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条理地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7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