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实用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8-12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实用十五篇)。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原子和原子核

大多数的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考试用书

一定频率的光子:h=E初—E末{能级跃迁}

,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衰变与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射线是伴随射线和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E=mc2{当m的单位用kg时,E的单位为J;当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摘要:通过对水样的'前处理、仪器分析条件的优化试验以及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等的试验,探索了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和废水中钴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1 mg/L,精密度为0.6%-16%,准确度为-0.3%(1.01±0.05 μg/mL)、加标回收率为90%-104%,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管理、环境评价体系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将其制定为相应标准.作 者:陈任翔    李山红    贺丰炎    杨力  作者单位:湘潭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湖南,湘潭,411104 期 刊:环保科技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6(1) 分类号:X830.2 关键词:原子吸收法    水和废水    钴    方法标准化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现行测定茶叶中铅和铜的国家标准方法中对样品的消解是采用铅和铜单独消解的方法 。测定铅时 消解样品采用灰化后用硝酸 - 高氯酸消解灰化的方 法 ,该方法对大部份茶叶消解不完全 ,多次加酸仍有 大量残渣存留 ,很难得到澄清透明的消解液 ,且由于使用高氯酸使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 测定铜时是 采用先用硝酸湿消解样品后将样品置于高温炉中灰化后再用酸消解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复杂 ,湿消解时 样品发泡极易逸出坩埚造成损失 ,且需重复灰化 - 消解过程 ,分析效率低 。目前虽有微波消解等较先 进的消解方法 ,但由于微波消解取样量少 ,不适用于火焰原子吸收分析 。试验表明 : 采用先将样品于500 ℃以下灰化后用盐酸消解 ,消解液同时应于两种 元素分析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铅铜的分析方法 ,操作简便快捷 ,对样品的消解完全且不会造成分析元素损失 ,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可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 。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原子
一.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  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  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原子结构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                ,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 – Z

练习:用AZX表示原子:

(1)       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       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3)       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4)       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       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       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       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  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  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 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 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原子的结构。

2.  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层序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能量

 

研究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的情况

核电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He

2

 

 

 

 

 

10

Ne

2

8

 

 

 

 

18

Ar

2

8

8

 

 

 

36

Kr

2

8

18

8

 

 

54

Xe

2

8

18

18

8

 

86

Rn

2

8

18

32

18

8

讨论

1.根据上表和在初中学习的部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讨论核电荷数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形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并将讨论的结果分别填入下表中.

 

 

 

 

 

学生填写: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除K层外,共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讨论

2.根据第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的规律,请你检验下你所判断的K、L=M层最多能容光焕发纳的电子数据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练习]某原子共有5个电子层,则其O层可容纳电子        个,N层可容纳电子

个。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稳定结构”?

2.  指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说明]元素的化学性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练习]写出具有10个电子的微粒的符号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 烧杯(250毫升)、水、品红。

2 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6 在物理变化中,7 分子不8 变,9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断运动,12 有间隙,13 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概念: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1)人生有很多东西

其实就像最外层电子

都是身外之物

得失乃瞬间之事

慷慨如钠者贪婪如氟者

所差只不过几个微不足道的电子

生如夏花

何必要争得你死我活

被几个电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钠原子也好,钠离子也罢

只要守住自己的“核”

就不会在充满**的世界里

迷失自我

(2)世界没有永远的恩怨

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够牵手

还有什么人不能成为朋友

恩怨是非

往事如烟

只要两颗心真诚拥抱

多少总会释放出些许热量

韶华易逝

我们要学会团结

不能老纠缠于电离

或想着分解

总干这些内耗的事

岂不空悲切

白了少年头?

(3)其实吧

你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多少能量

立多少功

完全取决于你的内焓

不能总是把我们无法兑现的反应

归咎于缺少富家子弟优越的环境

温度和压强

犹如大把大把的钞票

可能促进

也可能抑制

催化剂并不是关键

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积累我们的才能

当然还要敢于牺牲

当化学键嘎巴嘎巴断裂的时候

你要能够忍受那种撕心裂肺的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一、公司合并协议,并办理合并公告

二、公告期满后45日内办理拟吸收合并公司的注销登记

注销登记需提供的材料:

1、《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授权委托书》及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公司依照《公司法》作出解散的决议或者决定,行政机关责令关闭或者公司被撤销的文件。

4、合并协议、决议或决定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国有独资公司申请注销登记,还应当提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决定。其中,国务院确定的重要的国有独资公司,还应当提交本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

◆设有分公司的公司申请注销登记,还应当提交分公司的注销登记证明。

5、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注:1、依照《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公司申请注销登记适用本规范。

三、办理公司吸收合并变更登记

办理变更登记需提供的材料:

1、《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授权委托书》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公司变更事项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件复印件。

4、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决定(变更登记事项涉及公司章程修改的,提交该文件;其中股东变更登记无须提交该文件,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的股东会决议。

◆ 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由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署的股东大会会议记录。

◆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书面决定。

◆ 国有独资公司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5、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6、变更事项相关证明文件。

◆ 变更经营范围的,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件的复印件。审批机关单独批准分公司经营许可经营项目的,公司可以凭分公司的许可经营项目的批准文件、证件申请增加相应经营范围,但应当在申请增加的经营范围后标注“(限分支机构经营)”字样。

◆ 变更股东的,股东向其他股东转让全部股权的,提交股东双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或者股权交割证明。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提交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文件;其他股东接到通知三十日未答复的,提交拟转让股东就转让事宜发给其他股东的书面通知;股东双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或者股权交割证明;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划转股权的,应当提交人民法院的裁定书,无须提交股东双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或者股权交割证明和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文件;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划转国有资产相关股权的,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关于划转股权的文件,无须提交股东双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或者股权交割证明。

◆ 变更股东或发起人名称或姓名的,提交股东或发起人名称或姓名变更证明;股东或发起人更名后新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件复印件。

◆ 以上各项涉及其他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同时申请变更登记,按相应的提交材料规范提交相应的材料。

7、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思想实验》读后感范文

1、思想实验或者说思维实验,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具。我们可以在脑子里使用某种设备运行某个简单的实验,以证明或推翻一个假设。

2、思维实验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曾通过传奇的思维实验测试他们类似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这样的想法。

3、“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设想在一个封闭的匣子里,有一只活猫及一瓶毒药。当衰变发生时,药瓶被打破,猫将被毒死。按照常识,猫可能死了也可能没死,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存在一个中间态,猫既不死与不活,直到进行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

4、人们好奇那只猫是如何既死又活(因为不符合逻辑)。而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两类:波和粒子。

5、思维实验的主题不必标新立异。

6、不管我们有没有察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在进行思维实验,甚至在不同领域进行这样的思维实验。但是如果我们能明白它们如何进行并且如何积极应用它们就更好了。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写出NaCl 、CO2 、H2O 的电子式。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 形成的晶体。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 、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 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 Na+共有多少个?

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 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晶体稳定性的强弱。

(2)离子晶体中为何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可以看作是带电的质点,又要以看作是带电的球体,其中,阳离子总是尽可能的多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又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只要空间条件允许的话)这种结构向空间延伸,即晶体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体内根本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整个晶体就是一个大分子。

4、离子晶体的判断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断一种晶体是离子晶体

方法一:由组成晶体的晶格质点种类分:离子化合物一定为离子晶体。

方法二:由晶体的性质来分:①根据导电性:固态时不导电而熔化或溶解时能导电的一般为离子晶体。

②根据机械性能:具有较高硬度,且脆的为离子晶体。

(2)什么是晶胞?如何由晶胞来求算晶体的化学式?

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根据离子晶体的晶胞,求阴、阳离子个数比的方法?

①处于顶点上的离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8属于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4属于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2属于晶胞。

④处于体心的离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题目:在高温超导领域中,有一种化合物叫钙钛矿,其晶体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单位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由图看出,在每个钛离于的同层左、右与前后、上下各层中都紧密排列着完全相同的钛离子,共有晶胞边长的6个钛离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独占三元素粒子个数比,则从每种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虑。Ca2+位于立方体的中央为一个晶胞所独占;钛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上,为相邻两层8个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个而上下中相同重复共8个),而每个晶胞独占有8×1/8=1个。氧离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个氧离子为同层的4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独占12×1/4=3个。故氧、钙、钛的粒子数之比为 3:1:1

5、总结

1.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一般地讲,化学式与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KCI离子晶体针对性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 )A.可溶于水 B.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能导电2.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键的离子化合是。A.CaCl2 B.Na202 C.NaOH D.K2S3.Cs是IA族元素,F是VIIA族元素,估计Cs和F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A.离子化合物 B.化学式为CsF2C. 室温为固体 D.室温为气体4.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A、B、C的中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A.1:3:1 B.2:3:1C.2:2:1 D.1:3:35.NaF,Nal,MgO均为离子化合物,根据下列数据,这三种化合物的熔点高低顺序是 ( )物质①NaF②NaI③MgO离子电荷数113m2.313.182.10A.①>②>③ B.③>①>②C.③>②>① D.②>①>③6.在NaCl晶体中与每个Na+距离等同且最近的几个Cl-所围成的空间几何构型为 ( )A.正四面体 B.正六面体C.正八面体 D.正十二面体7.如图是氯化铯晶体的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已知晶体中2个最近的Cs+离子核间距为a cm,氯化铯的式量为M,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氯化铯晶体的密度为B. C. D.二、填空题8.参考下列熔点数据回答:物质NaFNaClNaBrNaI熔点℃995801755651物质NaClKClRbClCsCl熔点℃801776715646钠的卤化物从NaF到NaI及碱金属的氯化物从NaCl到CsCl的熔点逐渐__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有关。随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减小,故熔点__________逐渐 。9.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顶点,Y位于立方体中心。试分析:(1)晶体中每个Y同时吸引着__________个X,每个x同时吸引着__________个Y,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晶体中在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共有__________个。(3)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XYX的度数为__________。(4)设该晶体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晶体密度为ρ·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X中心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 。10.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型、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位称为晶胞。NaCl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已知FexO晶体晶胞结构为NaCl型,由于晶体缺陷,x值小于1测知FexO晶体密度为ρ=5.71 g·cm-3,晶胞边长为4.28×10-10 m。(1)FexO中x值(精确至O.01)为(2)晶体中的Fe分别为Fe2+、Fe3+,在Fe2+和Fe3+的总数中,Fe2+所占分数(用小数表示,精确至0.001)为 ______________。(3)此晶体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4)与某个Fe2+(或Fe3+)距离最近且等距离的O2-围成的空间几何形状是_____________。(5)在晶体中,铁元素间最短距离为_____________cm11.有一种蓝色晶体,它的结构特征是Fe2+和Fe3+分别占据立方体互不相邻的顶点,而CN-离子位于立方体的棱上。(1)根据晶体结构特点,推出其化学式(用最简单整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化学式带何种电荷?用什么样的离子(用Mn+表示)与其结合成中性的化学式?写出此电中性的化学式。答:(3)指出(2)中添加离子在晶体结构中的什么位置。答:12.1986年,瑞士两位科学家发现一种性能良好的金属氧化物超导体,使超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两位科学家获得了1987年的Nobel物理学奖。其晶胞结构如图。(1)根据图示晶胞结构,推算晶体中Y,Cu,Ba和O原子个数比,确定其化学式(2)根据(1)所推出的化合物的组成,计算其中Cu原子的平均化合价(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Y+3,Ba+2,Cu+2和Cu+3)试计算化合物中这两种价态Cu原子个数比离子晶体针对性练习答案一、选择题1.D 2.C 3.AC 4.A 5.B 6.C 7.C二、填空题8.降低 阴离子半径由F-到I-逐渐增大离半径 阴、阳离子相互吸引 降低9.(1)4 8 XY2(或Y2X)(2)12 (3)109°2810.(1)0.92 (2)0.826(4)正八面体 (5)3.03×10-1011.(1)FeFe(CN)6-(2)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可用Na+,K+,Rb+ (用M+表示)与之结合MFeFe(CN)6(3)M+在每隔一个立方体的体心上。12.(1)YBa2Cu3O7(2)Cu2+:Cu3+=2:1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因此我对它产生了好奇感。股票、债券、基金、证券市场,究竟它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随着对专业课的学习,周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开始买股票,又涨又降,慢慢的我的好奇心就更大了,于是便促使了我来到课堂这里来学习关于证券投资学的知识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证券投资有了基本的概念,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证券投资学的好处是有很多的:首先,学习投资知识是跟上时代步伐的一种象征。现代社会人人都说投资,如果作为一名大学生还不了解投资的概念,算不上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其次,学习投资知识有利于扩充知识面,培养全才。学习证券投资学的益处有许多,此处不作详谈。

要学好一门课程,授课老师是很重要的,因此下面我想就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对提高课程质量有所帮助。

1、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阅读老师编著的书和听老师生动的讲课,就可以知道老师是一位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对于授予我们的知识并非空谈,这样有利于我们学到确切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参与课程的兴趣。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每开一章书,老师都能先把重点的章节点出来,然后有侧重点传教。这样框架清晰,详略得当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3、建议课程讲得深刻一点,尽可能多的让我们了解到真实的例子。有人曾批评老师的教学,认为老师只是按课本念,讲课很无聊。但我并不赞成她们的意见,因为毕竟我们现在是新入门,对某些概念根本就不了解,如果一开始老师就讲比较专业的知识,我们未必接受得了,所以我相信老师的教学肯定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我认为上课并不在于老师是否按书念,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多少,如果老师在讲书本的同时加入了许多真实的例子,按书本念又何妨。

4、多讲时事,尽量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每节课开始时,老师都会上网跟我们谈一下最近的新闻,我认为这一点是比较好的。但是时间太短了,如果可以延长一点就更好了。因为平时同学们都很少自己看这一类的新闻,如果可以通过再课堂上看新闻,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学习这一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5、签到制度效用不大。古语有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签到很难真实的反映同学们的出勤情况。如果真想检验出勤勤况,课堂上不定时点名是最有效的,否则,建议直接把签到这一行为省去。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依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原理和方法,通过EDTA滴定法测定水中总硬度的实例,分析不确定度来源,确定不确定度数学模型.讨论了影响总硬度测定值不确定的各种因素,计算了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影响其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是测量重复性.在总硬度为214.1 mg・L-1的水样测定中,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42%.

作 者:李彤彤 Li Tongtong  作者单位:东营胜利绿野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237 刊 名:广东化工 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2009 36(6) 分类号:X8 关键词:滴定法   总硬度   不确定度评定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课时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口后;取唾液者口含半口蒸馏水1~2 min,然后吐入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待用。

b.漱口后,口含消过毒的脱指棉,待脱脂棉湿透后取出(用镊子,不能用手)。再用镊子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加入10倍的蒸馏水稀释后待用。因为酶具有高效性,稀释后的唾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③将浆糊注入试管。

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向编号后的两支试管中注入浆糊时,要沿试管壁缓缓倒入,以免溅出,污染操作台。

④分别注入清水和唾液。

要求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吸管。加清水、唾液后要轻轻振荡,使液体均匀混合。并且要弄清楚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唾液,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以便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

⑤两支试管在37 ℃水中恒温。

没有水浴箱的学校,要注意督促学生随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及时填水保持37 ℃的恒温;同时要注意让两支试管下半部(含有液体的部位)都浸到温水中,这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液体均匀受热。更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提前取出。在学生等待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试管要在水浴中放置10 min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的原因。

③加碘液,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什么装清水的试管变蓝,而装有唾液的试管没变?为什么两支试管必须冷却后再滴加碘液?唾液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上述问题可以组织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注意问题的提出,应该在该实验步骤进行前提出,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现象,动脑分析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本实验不仅可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内容稍加补充又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课时

1.导言的设计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

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

▣ 原子吸收实验思想总结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过程,锻炼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通过整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学发现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馒头历险记》,让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总结出馒头从被人们吃下去一直到被人体消化吸收直到排出体外分别经历了哪些部位,学生回答消化道及消化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进一步提问馒头在经过以上各部分的时候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消化与吸收》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利用导入中视频所呈现的食物从摄取到被细胞吸收的画面,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的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教师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构成。并且让学生指出每个结构对应于身体的什么部位。

三、通过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回忆馒头嚼的时间久了会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如果是这样,他们各是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作出假设: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麦芽糖。

3、材料用具:新鲜的馒头,唾液,试管,碘液。

4、方法步骤: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1、现象及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书中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的'相关知识,四个人为一组,谈论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小组派代表来回答。

环节三:巩固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展现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并派一组同学来讲台进行展示演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总结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并在课下画出消化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6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