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汇总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3-09-17汉字的故事(汇总十一篇)。
⍟ 汉字的故事 ⍟
古代的“妻”是抢来的。“妻”字有人认为甲骨文里没有,但陈炜湛先生认为甲骨文中已有“妻”字,“妻”的配偶意思也十分明显。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抢别人的女子为妻这在古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古代抢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过战争公开夺取,将战败部落的女子抢来作为配偶。也有的是暗抢,或者是夜间去抢另一部落的女子为妻。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
《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从又。又,持事,妻职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 汉字的故事 ⍟
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 汉字的故事 ⍟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既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又能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
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zhào]。
⍟ 汉字的故事 ⍟
“好哇!今天又有活动了!”今天是星期四,我们班又搞活动了!我还当上了主持人(五个中的一个)。一开始,我们读开场词……
我觉得这次活动演得真好,因为大家都踊跃参加!我的感想是:因为有了我,原本搞笑的笑话加上我的搞笑动作,就搞笑加倍,同学们整节课都大笑不止!如果我们早一点搞这样的活动就更好了,还有就是如果我们早一点安排的话,就能事先排练好,以减少结结巴巴的后果发生。
不过,这次活动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我在台上做各种搞笑的动作的同时,主持人小伙伴们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很默契。而且大家一直忍笑静听(我知道不好受!)有的同学就离题了,有的说《埃及文字大挖掘》里的埃及文字,可我们说的是汉字,还有的同学在讲笑话时讲到一半就忍不住笑了……
《有趣的汉字》活动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让我们学到不少有关汉字的知识,既提高了水平又娱乐了大家,都以快乐、高兴、圆满来结束这次活动。
⍟ 汉字的故事 ⍟
我的小名叫笑笑,是我姥姥帮我取的,因为她希望我每天都笑眯眯的,能健康快乐地长大。人一生下来就会笑,笑是一种表达喜悦的方式,是一种善良平和的心态。
“笑”是会意字。它有“竹”字头,就像人弯弯的眉毛和眼睛,还有“夭”字底,像人咧开的嘴巴和牙齿一样。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笑的种类很多,有善良的笑,有甜蜜的笑,有得意的笑,有沾沾自喜的偷笑,有听笑话时的哈哈大笑,有讽刺别人时的嘲笑,有北京申奥成功后的欢笑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微笑。
中国人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西方人认为“开怀大笑是剂良药”。笑能使人长寿,能预防感冒,缓解压力,增强抵抗力。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像张海迪一样,笑着面对生活。“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微笑吧,同学们!
⍟ 汉字的故事 ⍟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它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
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返回历史类故事>>>
⍟ 汉字的故事 ⍟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 汉字的故事 ⍟
今天,老师让们搜集有关汉字的字谜。“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走回教室。不一会儿,老师满面春风地来了。“今节课,我们来组织有关汉字的活动,我准备了字谜,大家来猜猜!”老师和蔼地说。
“同学们,有眼看不见,有心记不住。请问这是什么字?”老师问道。
同学们沉思了一会儿。
“我知道!”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是死亡的亡!”
“为什么?”同学们疑惑不解。
“有眼看不见,不就是盲字吗?有心记不住,不就是忘字吗?‘盲’字和‘忘’字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亡’字!”
“太有趣了!”
课后,同学们还在兴致勃勃的猜字谜。如:“我问你,一流水准(打一字) ——哈哈!是淮!” ,“我问你,石达开(打一字) ——是研!”“我问你,一千零一夜(打一字)——是歼!”………
汉字真是神奇、有趣!说起汉字,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砍柴时用力过猛,不小心甩掉斧子伤了旁人。伤者到衙门告状。那个人慌了,忙写了一份说明情况。内中写道:某日砍柴时用力过猛,用(甩)斧子伤人。“官府一看就定那人的罪名了。
由此看来,每个汉字,多一笔,少一划,含义完全不同。若是在经济合同里,真是一字千金,写错了,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每字每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汉字的海洋里遨游。趣妙横生的歇后语令我开怀大笑;妙语连珠的诗句使我心旷神怡;感人至深的 篇章哺育我成长;铿锵有力的语句激励着我的斗志……
只要我们多了解汉字,用心去体现,就能得到知识与财富!
⍟ 汉字的故事 ⍟
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
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 汉字的故事 ⍟
研究汉字的权威书典《说文解字·叙》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 ,万品以察。”
在汉字的起源——造字的传说中,影响最大、又形象具体、又被后人信服的,要数仓颉造字了。距今五千年前的仓颉、黄帝时代,文明渐渐进步,交际激增,事务繁多,结绳的记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了。于是就用利器在木版上或竹片上刻画各种形状作为符号。而这种符号是图画形式的。可是,这种符号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交流需要。创造正式的文字迫在眉睫。于是,仓颉担当了这个历史重任。
仓颉来到了南方,在阳虚山下的洛 水里看见一只大龟。红色的龟背上有许多青色的花纹。仓颉感到十分奇怪,就把龟取来研究。一天,他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什么花纹,分明是有意义的文字呀!从此产生了创造文字的强烈愿望。
仓颉造字,一方面结合过去刻在竹木上的符号,一方面从各种物象上去观察,他仰观天上的星辰日月,俯视地上的山川脉络,旁查身边的鸟兽鱼虫、草木器具的形状,“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仓颉造字后,世间万物都有了符号有了名称,有了明确的文字根据。大大的向前推进了混沌的原始文明。传说,上天为此而庆贺,对人间施以“雨粟”。就是雨一样的米从天而降。神鬼无法施展自己的伎俩,因而悲哀痛哭。古代的人认为文字对于自然现象和野兽有一种神秘的影响力量。正如任何社会的大变革后,都有人为之庆贺,也有人为之悲哀。传说中的上天施恩典、神鬼悲而泣,实际上是代表了对于仓颉造字的两种思想认识。
仓颉创造的字,不同于埃及文、契形文和梵文。少则一笔,多则几十笔,笔画少的不显空阔,笔画多的不觉拥挤,难怪古今中外多少人赞叹:中国汉字是伟大的创造!而仓颉也因此名垂千古。唐代书法理论家张 在《书断》中这样称赞仓颉:“夫仓颉者,独蕴圣心,启明演幽,稽诸天性,功侔造化,像被生灵,可与三光异悬,四时终结。”把仓颉造字的伟大功劳赞美到了极致。长沙贡院西街有一座仓颉庙,庙门口有一幅对联:上古结绳,惟轩辕史官,查见帝痕,克继庖牺而圣;新祠释奠,愿湖乡辟彦,搜罗钟鼎,勤研 长之书。恰倒好处地概括了人们对仓颉的崇拜和研究。
返回历史类故事>>>
⍟ 汉字的故事 ⍟
西汉时期辞赋家、文学家司马相如博学多才,以文才闻名天下,善于击剑抚琴,为人风流潇洒,许多人都愿意同他交往。
汉景帝和梁孝王在世时,司马相如曾做过小官,后来他回到家乡成都,过起清闲的生活。家乡的朋友们见司马相如回来了,都前来拜访,司马相如有也外出访友。他有位朋友叫王吉,是临邛县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吉,住在临邛县的一个小客店里。王吉听说司马相如来了,亲自到小客店去看望他。两位好友高谈阔论,他们的交往被城里的一些大财主得知了。有一位大财主名叫卓王孙,见王吉如此敬重司马相如,也想结识他,就备下宴席,请王吉和司马相如来做客。可是司马相如不愿意见他,推托有病不肯前来。这可把卓王孙急坏了。
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丈夫去世后她回到娘家居住,卓文君自幼喜爱诗赋音乐,早已听说过司马相如的大名。卓王孙请了几百名客人,央求王吉亲自去请司马相如,这才把他请来。酒宴热闹非凡,司马相如演奏了几支乐曲,博得满座宾客赞赏。卓文君在窗外听到司马相如悦耳动听的琴声,又见他一表人才、举止大方,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司马相如得知此事以后,非常高兴。两人私下来往,暗订终身。
卓王孙发觉后,嫌弃司马相如贫穷,不同意他俩的婚事。卓文君毅然投入司马相如的怀抱。两人趁着黑夜偷偷离开临邛,回到成都,来到司马相如家中。卓文君一看,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可她仍然爱着司马相如。卓王孙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不肯接济他们一文钱。卓文君对此毫无怨言,愿意同司马相如过艰苦的生活。他们返回临邛,开家小酒店,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穿着短裤当伙计,点儿也不以为苦。卓王孙怕丢面子,给了卓文君一些钱,他们才又回到成都。后来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文章,大为赞赏,把司马相如召进京城,封他为郎。
返回历史类故事>>>
-
一起合同网小编为您推荐汉字的故事专题,欢迎访问:汉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