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汇总16篇)_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3-09-10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汇总16篇)。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第一章 绪论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即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的规律A.D.M.E.3.药效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新药临床试验:分为Ⅰ期(20-30健康者)、Ⅱ期(200-300病者)、Ⅲ期(>400病者)、Ⅳ期(售后的临床监测)临床试验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首关效应(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2.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局部器官的血流量;体液pH;组织亲和力;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1)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饱和性:结合达饱和后,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可使游离药物浓度迅速增加,引起毒性反应。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竞争性抑制现象:当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使用时,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个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其中一种或两种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使药理作用增强或引起中毒。
3.肝药酶诱导:一些药物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加速其它同时使用的药物和自身的代谢,使药理效应减弱,这类药称为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卡马西平、乙醇、奥美拉唑、咖啡因、地塞米松、肼屈嗪等。
4.肝药酶抑制:一些药物则能抑制或减弱肝药酶活性,可使合用的药物代谢减慢,药物活性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这些药物称为肝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异烟肼、奎尼丁、喹诺酮类药、红霉素、华法林、氟西汀、西咪替丁、别嘌醇等。
5.肝肠循环:一些药物或代谢物能从肝细胞主动地转运到胆汁中,经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再被吸收,这种现象叫肝肠循环。
6.一室模型:用药后药物进入血循环并迅速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而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单次静脉注射后的药物 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分布速率不同,药物首先进入分布容积较小的中央室(全血及血流充盈的组织,如肾、脑、心、肝等),然后较缓慢地进入分布容积较大的周边室(如血流较少,缓慢的肌肉、皮肤、脂肪等)。地西泮
7.生物利用度: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一般以口服吸收的百分率(%)表示。
8.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D)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意指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意义:①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浓度时的给药剂量;②可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摄取程度。0.05~0.2(L/kg body weight),说明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内;0.2~0.7,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0.55~>10.0,主要分布于全身各部位。因此,Vd越大,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越明显 9.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10.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容积血液中的某药全部清除干净。用L/h或ml/min为单位表示
11.稳态血浆浓度:等量多次给药时,血药浓度曲线先呈锯齿状上升,继而趋于平稳,不会持续无限上升,在4~5个半衰期接近稳态血药浓度(坪值)。稳态血药浓度的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稳态血药浓度高限与低限之间的差距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5个半衰期规则!经过5个半衰期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大约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从体内清除!当改变药物剂量时,仍需经过5个半衰期坟能达到新的稳态血药浓度
12.负荷剂量:凡首剂1次使血药浓度达稳态水平的治疗浓度者。称负荷剂量。意义:使到达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提前。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3.不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量的作用下发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和意想不到的反应。①副作用: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②毒性反应:在用药剂量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
③过敏反应:药物(有时可能是杂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称为过敏反应
④基因毒性:药物、化合物、放射线对基因的直接影响,可发生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⑤药物依赖性:,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在患者连续使用后能产生依赖性,表现为对该类药继续使用的欲望。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有时根据治疗目的不同而互换的现象 14.受体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高亲和性、可逆性
15.受体的向下调节:指具有络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在激动剂作用后发生细胞内吞而数目降低的现象
16.竞争性拮抗剂:指能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的可以阻止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药物。最大效应(Emax)不变,激动剂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剂:指结合到受体蛋白上与激动剂结合位点不同的部位,阻止激动剂引起受体激动的药物。最大效应(Emax)下降,也引起右移 17.量反应关系:随药物剂量变化而产生的效应变化。
效价: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剂量或浓度(EC50),也称效价浓度,其数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有时也称最大效能
18.质反应的量-效关系:人群中对一个给定剂量的药物产生质反应的比例。半数有效量ED50 :引起50%效应(最大反应/阳性率)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9.耐受性:指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药物的药效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的现象 耐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传出神经按神经递质分类
①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 nerve)所有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分布在汗腺*)运动神经
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noradrenergic nerve):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③多巴胺受体:DA受体 M受体激动症状
心血管系统:心脏:抑制,四负↓ ↓ ↓ ↓。
呼吸系统:支气管平滑肌:兴奋时收缩支气管↓
抑制 眼睛:瞳孔、睫状肌收缩,缩瞳↓。消化系统
腺体:汗腺、唾液腺、胃腺、呼吸道腺分泌↑
兴奋 胃肠平滑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括约肌松弛↓
泌尿系统: 膀胱逼尿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括约肌松弛↓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和分类 1.作用方式
1)直接作用于受体
2)影响递质合成、代谢、转运和贮存 2.分类
拟似药(激动药)
拮抗药
第五章 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
1.M胆碱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毒菌碱 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
M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 N胆碱受体激动剂:烟碱
N胆碱受体阻断剂:琥珀胆碱(除极化型肌松药);阿曲库铵、筒箭毒碱(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2.毛果芸香碱 Pilocarpine 作用:(+)M-R ① 眼
缩瞳:虹膜括约肌收缩
降低眼内压:缩瞳,前房角扩大,房水回流
调节痉挛: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视远模糊 ②腺体:分泌↑
③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兴奋,蠕动增加。支气管收缩(可诱发哮喘)用途: ①青光眼
闭角型(压缩型)前房角间隙狭窄
开角型(开放型)巩膜静脉窦血管硬化
②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防止虹膜与晶体粘连
不良反应(吸收作用):其他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3.新斯的明
Neostigmine:机制:可逆(-)AChE,ACh↑
特点:兴奋骨骼肌强;(-)AChE;直接(+)运动终板N2-R;促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兴奋胃肠、膀胱较强;心血管、眼、腺体、支气管弱
用途:①重症肌无力②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④非去极化型肌松药过量中毒
不良反应:过量时,恶心、呕吐、腹痛、肌肉震颤;肌无力加重(胆碱能危象)禁用: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塞
4.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为什么有机磷中毒是危险的?
体内过程:脂溶性高,可从机体各部位吸收;分布广;水解后毒性增强,但敌百虫水解后毒性降低
中毒机制: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进行共价键结合;形成复合物,不易水解,ACh堆积,产生一系列症状。轻度:M为主;中度:M、N;重度:M、N、CNS ①M样作用症状(毒菌碱样症状)
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流涎,出汗,支气管分泌增加和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肺水肿、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及心动过缓。②N样作用症状(烟碱样症状)
肌肉震颤、抽搐、严重者出现肌无力甚至麻痹,心动过速。血压升高。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兴奋转为抑制。失眠、震颤、谵妄、昏迷、呼吸抑制及循环衰竭。防治措施:
急性中毒
碘解磷定:对于内吸磷、马拉硫磷、对硫磷解毒效果较好;对于敌百虫、敌敌畏效果较差;对乐果无效。氯磷定不良反应少,无刺激性,可肌注 5.阿托品 Atropine:竞争性阻断M-R 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敏感性不同):汗、唾液>泪、呼吸道>胃壁细胞 ⑪眼:①扩瞳:括约肌松弛, 扩大肌保持原张力 ②升高眼内压:前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回流
③调节麻痹: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体扁平,屈光度,视近不清。⑫内脏平滑肌松弛:取决于其功能状态,痉挛状态时,作用明显明显 胃肠> 输尿管、膀胱逼尿肌>胆、支 子宫平滑肌影响小
对括约肌的作用(胆道、膀胱)
⑬心脏:小剂量:HR↓,因为(-)突触前膜M1-R,ACh↑
大剂量:HR↑,传导↑,因为(-)突触后膜M2-R,解除迷走N对心脏(-)⑭血管:小剂量:血管血压,无影响;大剂量:扩张血管(机制不明)解除小A痉挛、改善微循环
⑮CNS:治疗量(轻度兴奋);大剂量(兴奋);中毒量(过度兴奋转为抑制)临床用途:
不良反应:口干;心悸;皮肤潮红;视力模糊;排尿困难、便秘;汗↓ →体温↑;CNS兴奋转为抑制
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6.东莨菪碱 Scopolamine 特点:
中枢:CNS(-),抗晕动、抗帕金森病
外周 :腺体、眼→较强;平滑肌、心血管弱
用途:①麻醉前给药②止吐、防晕动症③抗帕金森病④中药麻醉 7.山莨菪碱
Anisodamine 特点: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 内脏平滑肌、血管→较强 CNS、腺体、眼→较弱
用途:抗感染中毒性休克;解除胃肠绞痛
8.N1胆碱受体阻断药 美卡拉明(mecamylamine)樟磺咪酚(trimetaphan camsilate)速效、短效;反复用药易耐受;用于术中控制性降压、高血压急症 不良反应多而严重(少用)9.N2胆碱受体阻断药 ⑪去极化型肌松药
代表药:琥珀胆碱
Succinylcholine 机制:(+)N2-R→终板持久去极化→对Ach不应→肌松。Ⅰ相:去极化阻断 ;Ⅱ相:脱敏感阻断
特点:初期→短暂肌束颤动,易产生耐受;抗胆碱酯酶药加强、延长其作用;治疗量无(-)神经节和释放组胺;大剂量(+)迷走N
用途:气管插管、气管/食道镜检;全麻辅助药 不良反应:HR↓、肌痛、眼压↑、血K+↑ 过量:呼吸麻痹
遗传性胆碱酯酶缺陷者:肌松强而持久 遗传性疾病:+氟烷→恶性高热
⑫去极化型肌松药
代表药:筒箭毒碱 d-Tubocurarine
机制:竞争性(-)N2-R,(-)终板膜去极化,肌松
部分药物:(-)突触前膜自调R,ACh释放减少,这与“强直衰减”现象有关
特点:肌松前无肌颤;吸入麻醉药、氨基苷类协同;抗胆碱酯酶药拮抗(新斯的明解救中毒)(-)神经节、促组胺释放
用途:全麻辅助药
不良反应:HR↓,BP↓,支气管痉挛 过量:呼吸麻痹
第六章 肾上腺素神经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
1.肾上腺素:激动α、β受体 ⑪药理作用
①心脏兴奋:(+)β1受体,心肌收缩力HR↑传导↑心肌耗氧量↑
过量:心律失常;氟烷心肌对Ad敏感性
②血管:(+)α1受体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缩;(+)β2受体骨骼肌血管、冠脉舒张 ③血压:小剂量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不变或下降;大剂量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上升。④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支气管松弛
此外,(+)α1受体粘膜血管收缩→水肿;(–)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如组胺等)⑤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括约肌收缩/松弛膀胱:⑧逼尿肌松弛,三角肌与括约肌收缩 ⑥代谢:血糖、脂肪分解、组织耗O2⑦中枢:大剂量(+)CNS ⑫临床用途:①心跳骤停②过敏性休克(首选)③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 ④支气管哮喘⑤与局麻药配伍,延缓局麻药吸收⑥局部止血⑦青光眼 ⑬不良反应:心悸、头痛、不安、震颤、BP 剂量过大:脑出血、心律失常
⑭禁忌: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
2.多巴胺 Dopamine:激动α、β受体 ⑪药理作用:
①心脏:(+)β1R心力↑,CO↑,HR↑(大剂量)②血管:小量(+)D-R肾肠系膜血管/冠脉扩张
大量(+)-R血管收缩 ③血压: 治疗量,收缩压↑/舒张压→; 大剂量,收缩压↑/舒张压↑ ④肾脏:肾血管扩张,肾血流↑ GFR↑排Na+,利尿 ⑫临床用途:治疗休克, 心衰,治疗肾衰
3.麻黄碱 Ephedrine:直接:α、β受体;间接:促NA释放
特点:作用温、慢、久;口服有效;CNS(+)易失眠;易快速耐受;受体饱和/递质耗竭 用途:①腰麻或硬膜外麻引起的低血压②鼻粘膜充血致鼻塞③支气管哮喘(预防或用于轻症)④过敏反应的皮肤粘膜症状,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4.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激动α受体强,激动β1弱
⑪药理作用①血管:(+)α1R,血管收缩,心肌代谢产物,冠脉舒张②BP↑/↑
③心脏:(+)β1-R,心力↑HR↑传导↑ CO↑。在整体动物中:反射性(+)迷走神经HR↑ ④妊娠子宫收缩⑤大剂量:血糖↑
⑫临床用途①休克:早期急救;神经原性休克等②低血压: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或药物中毒引起的低血压③上消化道出血(口服)
⑬不良反应①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用酚妥拉明对抗)②急性肾衰(避免长期应用)③突然停药,易引起BP剧降(改用其他升压药物)⑭禁忌证:高血压、AS及器质性心脏病
5.间羟胺直接:(+)α1,α2-R,(+)β1-R(弱)间接:促囊泡NA释放
特点①升压作用温和、持久(不易被MAO破坏)②快速耐受③不易引起心律失常、不易肾 ④可iM, 用作为NE代用品
6.去氧肾上腺素
特点:①(+)α1-R,高浓度(+)β1-R②升压
7.异丙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①心脏兴奋:(+)β1-R,心力↑,HR↑传导↑CO↑ 耗O2↑,过量心律失常 ②血管舒张:(+)β2-R,骨骼肌/肾/肠系膜血管;冠脉舒③血压:小剂量↑/↓大剂量 ↓/↓ ④支气管舒张:(+)β2-R⑤(–)组胺释放:(+)β2-R ⑥代谢:血糖↑脂肪分解(+β3-R)组织耗O2 ↑
⑫用途:①支气管哮喘(注意不良反应)②房室传导阻滞③心脏骤停 ④休克(改善微循环),注意补充有效血容量
⑬不良反应常见:心悸、头晕、潮红;过量:心律失常 ⑭禁忌:冠心病、心肌炎、甲亢
8.多巴酚丁胺:(+)β1-R,心力↑CO↑,正性肌力>>正性HR 临床用于:急性心梗、心衰短期治疗 9.受体阻断药:选择性(-)α-R 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①α1、α2受体阻断药 短效:酚妥拉明,妥拉唑啉 长效:酚苄明
②α1 受体阻断药: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 10.酚妥拉明:α1、α2受体阻断药 ⑪药理作用:
①扩张血管,BP↓,因为(-)α1-R,直接松弛作用 ②兴奋心脏:(-)突触前膜α2-R,NA释放↑ ③反射性低血压机制:因为HR↑心力↑耗O2↑ ④ M样、组胺样作用
⑫用途: ①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②静滴NA外漏时急救③休克(感染/创伤/心源性)④嗜铬细胞瘤:鉴别诊断⑤心梗/心衰 ⑥其他: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症,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⑬不良反应: 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严重: 心律失常, 心绞痛;胃肠反应,诱发溃疡
11.哌唑嗪:选择性拮抗α1受体,有首剂效应(减量,睡前服用)。临床用于高血压、良性前列腺增生
12.β受体阻断药 ⑪(-)β-R ①抑制心脏(β1)心力↓HR↓传导↓CO↓ 耗O2 ↓ ②收缩血管(β2,反射性交感兴奋)③降低血压
④收缩支气管(β2)诱发/加重哮喘
⑤代谢:脂肪分解↓,血糖↓肾素↓(肾小球旁细胞1)⑫内在拟交感活性
⑬ 膜稳定(较大剂量,无临床意义)⑭ 其它:降眼压(房水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减少儿茶酚胺引起的震颤
用途:①心律失常②心绞痛③高血压④充血性心衰(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⑤甲亢⑥青光眼(噻吗洛尔)
不良反应:①一般反应:恶心、呕吐、失眠等②(-)心功能:心动过缓、传阻、急性心衰 ③诱发/加重支气管哮喘④外周血管痉挛⑤停药反跳 禁忌症:①糖尿病慎用②支气管哮喘、房室传阻禁用
第七章 局部麻醉药
1.局麻药: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使用药的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丧失的药物,简称局麻药。
2.分为酯类(普鲁卡因、丁卡因等)和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药理作用:
①可逆性地阻断电压依赖性Na+通道,抑制动作电位的发生和传导
②对任何神经都有阻断作用;高浓度时也抑制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活动;
③对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主要抑制动作电位; ④吸收作用是局麻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过度兴奋可转入昏迷和呼吸衰竭;心脏抑制,血压下降,可引起心血管虚脱。3.普鲁卡因(procaine)
①亲脂性低,穿透力弱,局麻作用弱,但毒性小,但过敏反应较多 ②除不用于表面麻醉外,用于各种局麻和局部封闭,如浸润麻醉
③代谢产物中存在对氨苯甲酸(PABA),PABA可拮抗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 ④有过敏反应,用药前应做皮试 4.利多卡因(lidocaine)
①麻醉作用出现快,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和安全范围大,无扩张血管和对组织的刺激性。②可用于各种局部麻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③毒性作用大小与用药浓度有关;
④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5.丁卡因(tetracaine)
麻醉强度较普鲁卡因强10倍,毒性大10~20倍;穿透能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不用于浸润麻醉。
6.布比卡因(bupivacaine)特点如下: 局麻作用较利多卡因强4~5 倍,作用持续时间长,达5~10小时;
主要用于浸润麻醉(0.25%),传导麻醉(0.25%~0.5%),硬膜外麻醉(0.5%~0.75%); 一次极量200mg,一日极量400mg。7.【局麻药的临床评价】
①避免局麻药的吸收;延长局麻作用;应用时选用最低有效浓度及合适的剂量; ②可在局麻药液中加入微量的肾上腺素,但手指、足趾及阴茎部位禁用肾上腺素。
③可采用等浓度药物分次注入更为有效,而不宜采用增加 浓度的方法来延长局麻时
间; ⑤体液pH偏高时,局麻作用增强;反之,局麻作用减弱。故浸润麻醉时不要将药液注入脓腔内;⑥详细询问病史,使用前做皮试,注意假阴性存在。
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与各论有关的CNS递质及其受体 ⑪ACh-受体:分为 M、N受体,中枢以M受体为主。M受体又分为 M1 至 M5 五个亚型,其中M1受体占M受体总数的50%~80%。
☛主要与觉醒、学习、记忆和运动调节功能有关
☛其中激动M1受体,可以兴奋CNS,毛果芸香碱可以激动M1受体,发挥抗中枢抑制和催醒作用。
☛阻断M1受体,可以抑制CNS,如哌仑西平和东莨菪碱,产生抗帕金森病作用。⑫GABA受体:可分为GABAA~C三型:是中枢重要的抑制性递质
☞激动GABAA受体,可产生突触后抑制作用
苯二氮卓类和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均通过GABAA产生中枢抑制作用。⑬NA受体:分为α
1、α
2、β受体
☛激动α受体,可以兴奋CNS,麻黄碱、苯丙胺可以促进NE释放,产生中枢兴奋作用。☛可卡因、丙咪嗪可以抑制NE摄取,发挥抗抑郁。☛利血平可以耗竭NE贮存,产生安定、抑郁作用。
☛甲基多巴、可乐定激动α2受体,产生降压、镇静效果。普萘洛尔阻断该部位的β受体,抑制中枢兴奋神经元,使外周交感神经功能减弱。⑬DA受体: DA受体分为 D1 至 D5 五个亚型。
☛去水吗啡激动D2受体,可以催吐和产生中枢兴奋作用;氯丙嗪阻断D2受体,发挥抗精神病、镇吐作用。
☛左旋多巴可促进脑内合成多巴胺,弥补脑内多巴胺缺乏,发挥抗帕金森病作用。⑭5-HT受体:
☞麦角酰乙二胺激动5-HT受体,产生欣快和幻觉,精神紊乱等中枢兴奋作用。
☞利培酮可以阻断5-HT受体,产生强大中枢抑制,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抗精神病的重要一线药物。
⑮阿片受体:分为μ、κ、δ、σ等多个受体亚型。
吗啡和度冷丁激动μ阿片受体,可以发挥强大镇痛作用,并且可以治疗心源性哮喘。纳洛酮拮抗μ阿片受体,可以解救吗啡中毒。
3.镇痛药有成瘾性和依赖性(心理和身体依赖),镇静催眠药则存在心理依赖性。
第十章 镇静催眠药
1.苯二氮卓类(BZs)根据各个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的长短可分为三类:
长效类如地西泮、氟西泮
中效类如硝西泮、艾司唑仑
短效类如三唑仑、奥沙西泮
2.正常生理性睡眠可分为如下时相: 快动眼睡眠 REMS 非快动眼睡眠NREMS:又可分为1(朦胧期或瞌睡期)、2(浅睡期)及3、4期; 慢波睡眠(SWS): NREMS中第3、4期的合称
REMS:对脑和智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此期缩短易引起REMS反跳,出现焦虑不安、失眠和多梦。SWS:有利于机体的发育和疲劳的消除。此期缩短可以消除此期发生的夜游,夜间惊恐等。3.地西泮(安定),为BZs类的代表药物,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及抗焦虑药。
––⑪作用机制:BZs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而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更多的Cl内流,使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效应。
⑫药理作用:①抗焦虑:作用选择性高,小剂量即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均有显著疗效。②镇静催眠:剂量增大,催眠,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主要延长NREMS的第2期,明显缩短SWS期,减少发生于此期的夜惊和夜游症。☞对REMS影响小,停药后出现反跳性REMS延长轻其依赖性和戒断症状也较轻微。③抗惊厥、抗癫痫:临床上可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及药物中毒性惊厥。静脉注射diazepam是临床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④中枢性肌肉松驰
Diazepam有较强的肌肉松驰作用,可缓解动物的去大脑僵直,也可缓解人类大脑损伤所致的肌肉僵直。可用于麻醉前给药
⑤本药对呼吸中枢影响小,安全范围较大,较大剂量可致暂时性记忆缺失。常用作心脏电击复律、各种内窥镜检查前用药及麻醉前用药。
⑬不良反应:①最常见的是嗜睡、头昏、乏力和记忆力下降。②大剂量时偶见共济失调。③急性过量中毒可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抑制。④长期应用diazepam也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应避免长期服用,宜短期或间断性用药,停药应逐渐减量。⑤过量中度时除采用洗胃、对症治疗外,还可采用特效拮抗药氟马西尼
4.巴比妥类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抗惊厥、抗癫痫和麻醉前给药。现已不用作催眠药使用。易产生依赖性、成瘾性。
⑪作用机制:Barbiturates药物的中枢作用主要抑制多突触反应。也与激活GABAA受体有关。
–但与BZ不同,本类药主要延长Cl通道的开放时间。还可减弱或阻断谷氨酸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后去极化导致的兴奋性反应,引起中枢抑制作用。
⑫临床用途①镇静、催眠:本类药已不作镇静催眠药常规使用,这是因为久用停药可“反跳性”地显著延长REMS,引起多梦等睡眠障碍②抗惊厥:C2具有苯环者(如苯巴比妥)有较强的抗惊厥及抗癫痫作用,临床用于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③麻醉前给药及麻醉 长效及中效巴比妥类可作麻醉前给药,以消除病人手术前情绪紧张。
④C2的O被S取代,作用迅速(如硫喷妥等)的钠盐静脉注射可产生短暂的麻醉作用。⑬不良反应:①宿醉:服药后,次晨可出现头晕、嗜睡、精细运动不协调及定向障碍等。驾驶员或从事高空作业人员服用本类药物后尤其应警惕后遗效应。②耐受性:与神经组织产生适应性和其诱导肝药酶加速自身代谢有关。
③依赖性:长期连续服用本药可使患者产生对该药的精神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终至成瘾。
④呼吸抑制:呼吸深度抑制是本类药物致死的主要原因。
⑤其他:少数人服用后可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可致肝功能损害及肝小叶中心坏死。
中毒急救:①维持呼吸与循环功能,吸氧,行人工呼吸,甚至气管切开 ②应用中枢兴奋药(见后附中枢兴奋药):二甲弗林、多沙普仑
③为加速巴比妥类药物的排泄,可用碳酸氢钠等碱化尿液的药物,严重者可采用透析疗法。5.水合氯醛:是氯醛的水合物,性质较氯醛稳定,口服后吸收快,催眠作用较强且确切,入睡快(约15min),持续6~8h。不缩短REMS睡眠,无宿醉后遗效应。
⑪临床应用:可用于顽固性失眠或对其他催眠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可用于小儿高热、子痫以及破伤风等惊厥。注意安全范围较小。口服因其具有强烈的胃粘膜刺激性,一般以10%溶液口服。直肠给药可减少刺激性。
⑫不良反应:久用可产生耐受和成瘾,戒断症状较严重,应防止滥用。
第十一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癫痫概念: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兴奋性过高,产生异常高频阵发性放电,并向周围扩布而引起的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的意识丧失、感觉功能或精神异常,反复发作(运动、感觉、意识、精神等)脑功能紊乱,并伴有异常脑电图。2.癫痫发作的类型 ⑪全身性发作:①癫痫持续状态②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③肌阵挛性发作④小发作(失神性发作)
⑫、局限性发作:①神经运动性发作② 单纯性局限性发作
3.抗癫痫药机制:抑制癫痫病灶神经元的过度放电/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元,抑制异常放电的扩散。
⑪受体机制:与增强GABA介导的突触抑制作用有关: 激动GABAA受体、促进GABA介导的Cl–通道开放,开放频率增加,如BZs,开放时间延长,如Barbiturates ⑫离子通道:阻滞细胞膜离子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阻断Na+通道: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阻滞T型Ca2+通道:乙琥胺;氟桂利嗪;
4.苯妥英钠又称为大仑丁(Dilantin):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肝药酶诱导剂
⑪作用机制:①阻断电压依赖性Na+通道:降低细胞膜的兴奋性,从而阻止癫痫病灶神经元的高频异常波向正常脑组织扩散。②阻断电压依赖性Ca2+通道,抑制Ca2+的内流有关。③高浓度时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从而增强GABA介导的突触后抑制作用。
⑫临床应用:①抗癫痫:为常用抗癫痫药,是治疗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较好。②治疗神经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坐骨神经等神经性疼痛。③抗心律失常: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⑬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刺激:厌食、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②齿龈增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率约20%。③神经系统反应:与剂量有关的反应,药量中毒出现为眩晕、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或昏迷等。④过敏反应:可发生皮疹、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⑤低钙血症和骨软化症:加速Vit.D代谢所致。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抑制叶酸的吸收。
⑦其它反应:偶致畸胎,故孕妇慎用。静注过快,可致心律失常、心脏抑制 5.卡马西平:广谱抗癫痫药
①是治疗伴有精神症状的精神运动性发作首选药物,是治疗单纯局限性发作和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②抗抑郁作用③用于中枢性痛症(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疗效优于苯妥英。作用机制:与Phenytoin相似
不良反应:少见。如骨髓抑制,肝损害等
6.乙琥胺:抑制T型Ca2+通道;是治疗小发作(失神性发作)的首选药。对其它类型无效。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②致精神行为异常,诱发精神病③偶见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缺乏症,甚至再障。
7.地西泮、苯巴比妥:作用于GABA受体 ☛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静注时需防止给药速度过快所引起的呼吸抑制
8.丙戊酸钠:为广谱抗癫痫药,是治疗大发作合并小发作的首选药物,对其他药物无效的各类癫痫仍可能奏效。有肝功能损害,儿童慎用 9.抗癫痫药的合理应用: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 ☞单纯型癫痫一般选用一种安全有效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量增加至获得理想疗效而较少不良反应的有效剂量。复杂性常需联合用药。合理疗程:
☛治疗过程中不宜随便更换药物,必要时采用过渡用药方法,即在原药的基础上加用新药,待新药发挥疗效后再逐渐停用原药。症状完全控制后,还要维持治疗2~3年再逐渐停药,以防复发。
10.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而引起的全身骨骼肌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常见于高热、破伤风、子痫和中枢兴奋药中毒等引起的惊厥。11.苯二氮卓类:地西泮;苯巴比妥;硫酸镁;水合氯醛
12.硫酸镁:给药途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口服有泻下和利胆作用,注射给药具有抗惊厥和降压作用。当Mg2+过量中毒时可用Ca2+来解救。
☞主要用于治疗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救治。☛常以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第十二章 精神障碍治疗药
1.氯丙嗪:目前认为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2受体而发挥疗效的。由于该药对这两个通路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的亲和力几无差异,因此,在长期应用氯丙嗪的患者中,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及对内分泌某些功能的影响较大。氯丙嗪也能阻断肾上腺素α受体和M胆碱受体,因此其药理作用广泛,也是其长期应用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基础。⑪药理作用:
①抗精神病作用:抑制CNS。
②镇吐作用: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A2受体,具有较强镇吐作用。剂量加大可以直接抑制呕吐中枢。③抑制位于延脑与催吐化学感受区旁的呃逆的中枢调节部位,可治疗顽固性呃逆。☛氯丙嗪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③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但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体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④氯丙嗪能阻断α-受体和M-受体:阻断α-受体可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故氯丙嗪过量中毒不宜用肾上腺素升压;阻断M-受体作用较弱,可引起口干、便秘、视力模糊。
⑤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受体激动可促使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如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ACTH、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等。氯丙嗪阻断该通路中的D2-受体,增加催乳素的分泌,抑制糖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分泌。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可试用于巨人症。⑫临床用途
☞精神分裂症:用于治疗具有幻觉、妄想、思维、行为障碍(如紧张症、刻板症等)的各种精神病,特别是急性发作和具有明显阳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人工冬眠Ⅰ号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加入0.9%NS或5%GS中静滴。临床应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中枢性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病症的辅助治疗。⑬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药源性帕金森样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
以上3个可以为DA-R被阻断,而引起ACh能神经功能亢进所致,可用苯海索防治 迟发性运动障碍:为长期阻断DA-R导致DA-R上调所引起 ☛常见不良反应 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眼压升高等。α-受体阻断症状:体位性BP↓反射性心率
☛药源性精神异常:氯丙嗪本身可致精神异常,如意识障碍、躁动、抑郁等。☛惊厥与癫痫:少数病人用药过程中出现局部或全身抽搐,应慎用,必要时加用抗癫痫药物。☛过敏反应:常见症状有皮疹、接触性皮炎。也可出现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
☛体位性低血压,ECG异常,心律失常。泌乳。
⑭急性中毒:一次吞服大剂量氯丙嗪后,可致急性中毒,患者出现昏睡、休克、心肌损害,此时应立即给予排毒及维持血压、呼吸功能等对症治疗。
2.氯氮平:第一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与氯丙嗪相似,对其他药无效者亦有效。锥体外系症状轻。缺点:可引起粒细胞↓,不是首选药
3.奥氮平;特点: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见。
4.舒必利:疗效好,对情绪低落、有抑郁症状者亦有效。不良反应少,锥体外系反应轻 5.五氟利多:疗效好。长效:q.w。
6.利培酮: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阻断5-HT和D2受体。☛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以及阴性症状均有效。适于治疗首发急性病人和慢性病人。该药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继发性抑郁亦具治疗作用。
☛锥体外系反应轻。一线药;无明显镇静作用。但锥体外系症状常见。☞适应症: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常用于慢性患者。
7.抗躁狂症药:主要用于治疗躁狂症,上述抗精神病药物也经常用来治疗躁狂症,此外一些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抗躁狂也有效。☛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碳酸锂
☞躁狂抑郁症是一种以双相情感病态变化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表现:躁狂或抑郁反复/交替发作
☛发病机理:均有脑组织5-HT↓。脑NA↑:躁狂——情绪高涨,联想敏捷,活动增多。脑NA↓:抑郁。
⑪锂盐主要用于抗躁狂,对抑郁症也有效,故有情绪稳定药之称 长期重复使用锂盐可以减少躁狂复发,预防抑郁复发也有效,但对抑郁的作用不如躁狂明显 8.常用抗抑郁药
三环类(NE、5-HT再摄取抑制药):米帕明(即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NE再摄取抑制药:马普替林
5-HT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
第十三章 镇痛药
1.吗啡:激动初级感觉传入神经的突触前膜的阿片受体,主要是μ阿片受体 ⑪药理作用:①中枢神经系统镇痛作用:皮下注射治疗各种疼痛。对慢性钝痛优于急性锐痛。镇痛时意识清楚。②镇静、致欣快作用:致精神依赖性。
③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抑制脑桥呼吸中枢减慢呼吸频率,减小潮气量;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呼吸抑制是morphine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④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减轻咳嗽反射。
⑤缩瞳:兴奋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针尖样瞳孔(中毒表现)。⑥催吐:兴奋延髓脑干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的阿片受体。⑦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释放而致血中LH、FSH和ACTH水平降低。促进催乳素和促生长激素释放⑧便秘 ⑨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兴奋胆道奥狄括约肌,引起胆绞痛
⑩体位性低血压:促进组胺释放,扩张血管,外周阻力↓,抑制压力感受器反射。颅内压增高:抑制呼吸,CO2 积蓄,继发性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颅内压升高 ⑪抑制免疫⑫排尿困难、尿潴留:抑制膀胱排空反射;膀胱外括约肌张力↑⑬诱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平滑肌兴奋性↑。
⑭降低分娩子宫张力,产程延长 ⑫临床应用
①镇痛 :用于各种原因的疼痛,特别是对其他镇痛药无效的疼痛
胆绞痛和肾绞痛:应加用M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
②心肌梗死性心前区剧痛 ——
镇静和扩血管
③心源性哮喘
—— 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需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综合治疗。吗啡的作用在于:镇静和欣快,减轻病人的烦躁和恐惧;抑制中枢对CO2敏感性,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释放组织胺,扩张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④止咳: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均有效。但因成瘾性强,一般不用。必要时,可以用Codeine治疗干咳无痰的病人。
⑤止泻:Morphine可减轻急慢性腹泻的症状。
不良反应:治疗量时,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体位性低血压和免疫抑制等,连续多次给药机体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⑬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简评。下列情况禁用
疼痛原因未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产妇、哺乳妇止痛;颅内压增高;肝功能严重减退 失血致血循环不良
⑮耐受性即药物反复使用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表现为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可能原因:受体下调
⑯戒断症状:停药后出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造成很大痛苦,甚至意识丧失 ⑰急性中毒原因:用量过大
表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紫绀、少尿、体温下降,甚至呼吸麻痹。
抢救:人工呼吸,给氧。
呼吸抑制:用纳洛酮(naloxone)治疗,加人工呼吸。
2.哌替啶 :药理作用与morphine基本类似,激动阿片μ受体而发挥镇痛、镇静、抑制呼吸、扩张血管和抑制免疫作用,但其效价强度仅为morphine的1/10,对胃肠道平滑肌,其作用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不延缓产程。
⑫临床应用①镇痛:用于各种剧痛。②心源性哮喘 ③麻醉前给药和人工冬眠
3.芬太尼 :镇痛作用强,效价强度为吗啡的80倍。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也可引起呼吸抑制、欣快和成瘾性。临床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与氟哌利多合用作为神经松弛镇痛,完成某些小手术或医疗检查等。
4.美沙酮:本药的成瘾性产生较慢,程度较轻,戒断症状也轻临床可用于各种剧痛,亦用于morphine和heroin的脱毒治疗
5.喷他佐辛(Pentazocine,镇痛新):本品为κ受体激动药和μ受体拮抗药和部分激动剂。仅左旋体有效,临床应用消旋体。镇痛效果比吗啡低,呼吸抑制弱。大剂量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本药无明显欣快感和成瘾性,但对吗啡成瘾者本药有催瘾作用。临床用于慢性疼痛病人,为非限制性镇痛药。6.纳洛酮 naloxone 纳曲酮对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者有催瘾作用;能快速对抗阿片类药物过量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等;诱发戒断症状,用于阿片类成瘾者的鉴别诊断。试用于休克、中风、乙醇中毒、脊髓和脑创伤;试用于阿片类成瘾戒毒后复吸的治疗
第十四章 治疗神经退性疾病的药物
1.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指一组由慢性、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的总称。主要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亨廷顿病(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
2.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典型临床症状: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PD患者,黑质病变→DA合成减少→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造成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减弱→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因而导致PD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该学说通过应用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及补充脑内DA治疗PD获效得到证实。
2.左旋多巴与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合用(卡比多巴、苄丝肼):可减少L-dopa在外周组织的脱羧作用,使较多的L-dopa到达黑质-纹状体而发挥作用,提高L-dopa的疗效;减少L-dopa用量;明显减轻或防止L-dopa的毒副作用;治疗开始时能缩短达到疗效的时间
3.左旋多巴的特点:起效慢,用药2~3周后才出现症状、体征的改善,1~6个月后才获得最大疗效;对轻症及年轻患者疗效较好,而对重症及老年者患者效果较差。
首先改善运动障碍和肌肉强直;然后改善震颤;对步态不协调,面部无表情和流涎者也有效,但对痴呆症状不易改善;对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无效,因吩噻嗪类药物阻断中枢DA受体,使DA无法发挥作用。长期应用有“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a):即病人表现正常(开),而后又出现PD症状(关),两种现象可交替出现。
✄与药物相互作用:①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可增强外周组织脱羧酶的活性→使DA生成增多,副作用加重。②抗精神病药→阻断DA受体③利血平→耗竭中枢DA 都可产生类似震颤麻痹的症状→致药源性PD→不宜合用。
4.中枢抗胆碱药:对由于副作用或禁忌症不能耐受L-dopa以及L-dopa治疗无效的患者仍然非常有效。与L-dopa合用,可增强疗效。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PD也有效。苯海索(Benzhexol)又称安坦(artane)口服易从胃肠道吸收。减弱黑质—纹状体通路中ACh的作用抗震颤效果好,可改善运动障碍和肌肉强直。对僵直及运动迟缓的疗效较差
5.金刚烷胺 Amantadine:促多巴胺释放药、促进L-Dopa进行进入大脑、减少DA的再摄取 溴隐亭
Bromocriptine: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 培高利特
Pergolide:多巴胺(D1、D2)受体激动剂
6.阿尔茨海默症:目前人们认为AD的主要原因是胆碱能不足,因而胆碱能激动剂是目前的主要治疗药物。
7.AChE抑制剂他克林:是第一代可逆性中枢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是目前治疗AD最有效的药物之一。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
8.多奈哌齐:可逆性AChE抑制剂,易透过BBB。一般用药6W后,可明显改善症状。
9.加兰他敏:有较高的选择性,对中枢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比外周的强,目前在许多国家被推荐为治疗AD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AD,10.M受体激动药:占诺美林
第十五章 其他具有中枢作用的药物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哌甲酯
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尼可刹米、二甲弗林、洛贝林、贝美格、多沙普仑 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吡拉西坦、甲氯芬酯、胞磷胆碱、醋骨胺、吡硫醇、托莫西汀
第十六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1.利尿药分类:
①高效利尿剂: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l-的同向转运系统 代表药物:呋噻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
②中效利尿药:抑制远曲小管Na+-Cl-同向转运系统,抑制NaCl的重吸收 代表药物:氢氯噻嗪、氢氟噻嗪、苄氟噻嗪、环戊噻嗪
③低效利尿药:⑪留钾利尿药:远曲小管及集合管肾上皮细胞,腔侧的离子通道或醛固酮受体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可预防低血钾。本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少 代表药物:氨苯喋啶、阿米洛利、螺内酯
⑫碳酸酐酶抑制剂作用机理:抑制肾小管近曲小管的Na+-H+反向转运系统,作用弱,且不良反应多,目前已较少用作为利尿药。而主要用于开角型青光眼,急性青光眼或闭角型青光眼术前准备
代表药:乙酰唑胺
③渗透性利尿(脱水剂)本类药物的特点:易透过肾小球滤膜;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在体内不代谢;不易从血液向组织中转运 代表药物: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 2.呋塞米
临床应用:①严重水肿:急性肺水肿、脑水肿②高钙血症③高血钾症④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⑤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①水和电解质紊乱: 低镁血症、低钾血症、低血钠②耳毒性③高尿酸血症 3.氢氯噻嗪:温和而持久。临床应用:水肿;高血压;尿崩(抗利尿作用)不良反应: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可致低血K+;高血钙(减少尿Ca2+排出)高尿酸血症、高血糖、促进动脉硬化,过敏反应。
第十七章 抗高血压药
1.分类
⑪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T1(氯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③肾素抑制剂(瑞米吉仑)
⑫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⑬交感神经抑制剂:①中枢性降压药(甲基多巴、可乐定)②神经节阻断剂(樟磺咪芬)
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剂(利血平)④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⑤α受体阻断剂(哌唑嗪)⑥α及β受体阻断剂(拉贝洛尔、卡维地洛)⑭利尿药:①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②袢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③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⑮血管扩张药(肼屈嗪、硝普钠)
2.ACEI:①降压稳定、可靠;②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③不影响电解质和脂质代谢,并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④保护肾脏,减轻肾小球损伤⑮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⑫降压机制:①↓血浆ACE,↓ AngⅡ而↓外周阻力。②抗心肌重构,预防与逆转心肌肥厚: ③↓血管中AngⅡ,防止VSM(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血管重构,改善动脉顺应性。④↓肾组织中AngⅡ,↓醛固酮分泌,↓血容量。⑤↓缓激肽降解,促扩血管物质生成(NO和PGI2)。⑬临床应用:各型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伴CHF、AMI、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⑭不良反应:咳嗽(5%~20%)、低血压(2%)、高血钾、血管神经性水肿、肾功能损害等。孕妇、肾动脉狭窄者禁用。3.AT1受体阻断药:①选择性阻断AT1,阻止不同代谢途径生成的AngⅡ与AT1结合,抑制AngⅡ对血管的作用。②↓血管阻力,↓血容量,↓血管肥厚,改善血管反应性。临床应用: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可用于各型高血压
4.β受体阻断药:阻断心脏β1-R,心肌收缩力↓,CO↓;阻断肾小球旁细胞β1-R,↓肾素释放,↓RAS活性;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β2-R,↓NA释放;阻断中枢β-R
抑制外周交感活性;促进PGI2合成
⑫治疗各型高血压:对伴有高心排出量及高肾素活性者、伴CHF、AMI、心绞痛者疗效较好。⑬不良反应:可↑TG,↓ HDL-C。可降低糖耐量。但最近认为在治疗量下对血脂、血糖的影响不大。;伴有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宜用卡维地洛
5.钙拮抗药:降压确切,并可逆转左室肥厚。硝苯地平可反射性兴奋交感,↑心率,不宜用于伴心肌缺血者。
⑪降压机理:选择性阻滞电压门控性钙通道,↓Ca2+内流,松驰VSM。⑫临床应用各型高血压。尤适用于伴心绞痛、糖尿病者。
6.α1受体阻断药:选择性阻断α1受体,舒张A、V,↓外周阻力;降压时不加快心率。改善血脂:↓TG、TC、LDL-C、VLDL-C,↑HDL-C。部分病人可致“首剂效应”。☞临床应用:中度高血压并发肾功不良者。
7.利舍平(利血平,reserpine)作用机制与耗竭神经递质有关,作用特点缓慢、持久、温和 不良反应多见,极少单独应用。诱发溃疡抑郁症 8.根据高血压程度选药
一线降压药(ABCD):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ACEI、AT1-R拮抗剂;钙拮抗药
轻、中度高血压初始用单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二联用药。如:合用利尿药;ACEI + CCBs; β受体阻断药 + CCBs。长效优于短效,降压持续、平稳可保护靶器官。
☞根据合并症选药
宜用:①合并窦速,50岁以下者,宜用β-R阻断剂②合并CHF,宜用氢氯噻嗪,ACEI ③合并肾功能不良者,宜用ACEI,硝苯地平④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用可乐定
禁用:①合并消化性溃疡者、伴精神抑郁者,禁用利血平②合并支气管哮喘不宜用β-R阻断剂③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者、痛风者,不宜用噻嗪类 ④老年高血压避免使用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 扩张血管,①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心室容积↓→射血时间缩短;扩张动脉→外周阻力↓→后负荷↓→心射血阻力↓
*扩张动脉,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心肌耗氧量增加,部分抵消其有益作用。
②改变冠脉血液分布,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选择性扩张较大的心外膜输送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开放,迫使血流顺压力差从输送血管经侧支循环进入缺血区,改善缺血区血流量 ⑫临床应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等。连续用易产生耐受性
2.β受体阻断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脏β1受体而发挥心绞痛作用,与硝酸酯类合用好 用于预防心绞痛(除变异型心绞痛外),诱发支气管哮喘、停药反跳
3.钙通道阻断剂: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L型钙通道,减少Ca+内流。降低细胞内游离的Ca+浓度而发挥抗心绞痛作用。药理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张冠状动脉。改善缺血区的血流量;保护缺血心肌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各种心绞痛,是变异型心绞痛的的首选药,特别是硝苯地平
第十九章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
1.治疗CHF药物的分类:①强心苷类:地高辛、洋地黄等②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 卡托普利等③利尿药与血管扩张药:噻嗪类、硝普钠肼屈嗪等④β-受体阻断药 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⑤其他治疗CHF药: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钙增敏剂:匹莫苯 钙通道阻滞药:氨氯地平;β-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2.强心苷的药理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强心甙对心肌有选择性的直接收缩作用,加强正常心肌或衰竭心肌的收缩力。使心衰心肌的收缩更敏捷,收缩期缩短,舒张期延长,利于心肌充分松弛及静脉回流。心博出量、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对正常心脏的心输出量反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反而增加。②负性频率作用
间接作用:是正性肌力作用的结果。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 直接作用:是强心苷的毒性作用,是抑制心肌传导系统的结果。③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传导
临床应用:①充血性心力衰竭②某些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常与抗心律失常药合用;心房扑动,多在其他疗法无效时才用。
☞中毒的先兆:出现一定次数的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及视觉异常 中毒治疗:强心苷过量导致各种心律失常
①快速型心律失常:应及时补钾。轻度时,可口服氯化钾3~6g/日,分3~4次服,必要时可用氯化钾1.5~3.0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1ml/min)。对肾功能不全、高血钾症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宜用钾盐。
②重症快速型心律失常(频发的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二联律等),宜用苯妥英钠 ③严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用利多卡因治疗 ④传导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宜用阿托品治疗。
地高辛特异抗体Fab片段可有效地抢救危及生命的地高辛中毒。
3.β受体阻断剂(拉贝洛尔、卡维洛尔、比索洛尔):①拮抗CHF时过高的交感神经活性(HR↓、心肌收缩力↓、肾素分泌↓、↓RAS)②上调β受体,增加心肌对激动剂的敏感性 ③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慢心率,延长冠脉舒张期的灌注时间。④carvedilol兼有阻断α受体、抗生长及抗氧自由基等作用,长期应用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
1.后去极:在0相去极化以后发生的去极,易引起期前兴奋。触发活动 早后去极:4相之前,Ca2+内流↑,防治方法抑Ca2+内流
迟后去极:4相 之后,Ca2+内流↑和Na+短暂内流,防治方法抑Ca2+、Na+内流
后去极特点:频率快、振幅较小、振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易致异常冲动发放:触发活2.动冲动传导异常:①单向传导阻滞:心肌某一部分不应期异常延长,使与邻近细胞不应期不一致,或由病变引起传导递减。②折返激动: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引起心律失常。单次折返:期前收缩→早博。连续折返: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降低自律性;减少后去极与触发活动;消除折返 4.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Ⅰ类(Na+通道阻滞剂):ⅠA类奎尼丁;ⅠB类利多卡因;ⅠC类普罗帕酮 Ⅱ类(β-受体阻滞药):心得安(普萘洛尔)Ⅲ类(延长动作时程药):胺碘酮
Ⅳ类(Ca2+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异博定)、地尔硫卓
5.奎尼丁:金鸡钠反应(耳聋耳鸣、视力模糊、头痛,头晕、腹泻、恶心等),心脏毒性 6.利多卡因:⑪降低自律性↓4相坡度,↓浦氏纤维自律性
⑫改善传导性:①细胞外K+低时促K+外流致超极化→加快传导→消除折返②心肌梗死区能减慢传导→消除折返③高浓度时或细胞外高K+减慢传导⑬ERP相对延长
临床应用: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无效)急性心肌梗塞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苯妥英钠: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使强心苷从酶中脱下,恢复酶的活性,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强心苷中毒所致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药)肝药酶诱导剂,加速强心苷的代谢。
应用:用于强心苷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也可用于麻醉、心脏病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 7.普萘洛尔(窦性心动过速首选)8.胺碘酮作用特点:慢效、长效、广谱
不良反应: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发生率约9%,因含碘过多(37.2%)之故;碘过敏 ②角膜黄色斑:不影响视力,停药可恢复③肝脏损害,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严重
心律失常或加重心功能不全;iv时较易出现
9.维拉帕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也适用于兼有心绞痛,高血压的患者,↓房颤、房扑患者心室率
第二十一章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1.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喝酒等
2.他汀类调血脂药:竞争性抑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活性,使甲羟戊酸形成障碍,阻止肝脏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而代偿性地增加了LDL受体的合成。使血浆中大量的LDL被摄取,经LDL受体途径代谢为胆汁酸排出体外,降低LDL水平不良反应有:横纹肌溶解、肝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代表药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3.胆汁酸结合树脂药:与胆汁酸结合抑制胆汁酸的再吸收。代表药有考来烯胺
4.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抑制NPC1L1转运蛋白活性,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代表药有依折麦布 5.其他的药有:非诺贝特、烟酸、普罗布考
第二十二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抗风湿病药与抗痛风药
1.环氧酶(COX)为前列腺素合成酶,主要有如下主要亚型
①COX-1: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粘膜血流、胃粘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
②COX-2:诱导型,各种理化和生物致病因子可以诱导COX2表达,增加PGs合成。
☞NSAIDs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有关;抗血栓作用及多数不良反应则可能与抑制COX-1有关。选择性COX-2抑制药的研制提高了NSAIDs对胃的安全性。
2.NSAIDs的作用机制:⑪解热作用:降低发热者体温,对正常人无影响;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机理: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加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COX-2)活性,从而抑制该部位前列腺素(PGs)的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定点恢复正常。
⑫镇痛作用: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⑬抗炎作用:PG既是致痛物质,又是致炎物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COX-2的诱导,进而抑制PG合成达到抗炎作用。苯胺类药物无抗炎作用 ⑭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小剂量阿斯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COX,减少血栓素 A2(TXA2)形成,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注意:大剂量时,则抑制血管壁的PGI2,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非选择性COX抑制药①水杨酸类:阿司匹林②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③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吲哚美辛④芳基酸类:双氯芬酸、布洛芬⑤烯醇类:吡罗昔康⑥吡唑酮类:保泰松、安乃近(氨基比林)⑦烷酮类:萘丁美酮
☞选择性COX2抑制药:①吲哚基乙酸:依托度酸②烯醇酸类:美洛昔康
③二芳基吡唑类:塞来昔布④二芳基呋喃酮类:罗非昔布⑤磺酰苯胺类:尼美舒利
3.阿司匹林:①解热镇痛:对轻、中度体表疼痛,尤其是炎症性疼痛有明显疗效。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偏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痛经等。②抗炎抗风湿:大剂量(3-4g/d)有明显消炎抗风湿,使急性风湿热患者退热,关节红、肿、痛缓解,血沉下降,主观感觉良好。③抗血栓形成:低浓度Aspirin不可逆地抑制了COX-1的活性,干扰了TXA2的生物合成,影响了血小板聚集,并防止血栓的形成,达到抗凝作用。因此小剂量(75mg-150mg/d)Aspirin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
☞实验证明,血小板的COX-1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大于血管壁内的COX-1,故在小剂量时主要是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使TXA2合成减少。大剂量时同时也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PGI2,而PGI2可以抑制TXA2的合成,从而导致了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小量(<1g)呈一级消除动力学特征,而大量则呈零级动力学特征
☞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抑制COX-1和PGs合成,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出现恶心、呕吐、胃溃疡等;饭后服用本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②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罕见过敏性休克和“aspirin哮喘”。③哮喘的发生与抑制了COX及PGE合成有关。
④凝血障碍:本药大量、长期使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可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Vitk可预防。⑤水杨酸反应:过量时出现的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力障碍等综合症。应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快本药从尿中排出。⑥瑞夷(Reye)综合征: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有发生Reye综合症危险,表现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宜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⑦肾脏:老人及肾功障碍者易致肾损害。
☞药物相互作用:Aspirin与香豆素类抗凝药、磺酰脲类降糖药、氯丙嗪等合用,因发生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置换作用,能增强上述药物的作用;Aspirin与呋噻米合用,因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而使水杨酸排泄减少造成蓄积中毒;
4.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解热镇痛作用与aspirin相当,几乎无抗炎作用。
临床仅用于解热镇痛。无明显胃肠刺激作用,对不宜使用aspirin的头痛、发热患者,适用本药。临床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等。少量药物经肝脏微粒体代谢后产生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对乙酰亚胺醌(对乙酰苯醌亚胺)
5.吲哚美辛:别名消炎痛,强大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强大。
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抗炎和镇痛,如关节炎、腱鞘炎、强直性脊椎炎等。对痛经也有较好疗效 6.丙酸类衍生物是应用较广的NSAIDs。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
萘普生、酮布芬等。抗炎作用突出,胃肠反应发生率低。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等,也可用于痛经的治疗。
7.罗非昔布 临床上用于治疗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痛经、偏头痛等 但近发现有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出现,故该药于2004年已从美国市场中撤出。7.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简称抗风湿药。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有:NSAIDs、糖皮质激素和DMARDS。来氟米特和生物类DMARDS 8.抗痛风药:秋水仙碱、丙磺舒、别嘌醇、苯溴马隆
第二十四章 组胺受体阻断剂
1.组胺Ⅰ型(H1)受体:存在于皮肤、眼睛、血管、肺组织,可引起这些组织器官的生理或病理变化;组胺Ⅱ型(H2)受体:存在于胃,可引起胃功能的变化(胃酸的分泌等)。2.H1受体阻断药作用:能选择性地对抗组胺兴奋H1受体所致的血管扩张及平滑肌痉挛等作用。第一代有中枢抑制性。抗胆碱作用。临床应用:用于皮肤、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变应性鼻炎。晕动病和呕吐、镇静催眠。吸收良好,在给药后30分钟显效。常用药物
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氯苯那敏)、氯雷他定、阿斯咪唑(息斯敏)、西替利嗪等。
3.H2受体阻断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卓-艾综合征,应激或药物引起的糜烂性胃炎等。不良反应有抗雄激素样作用,如男性阳萎、乳房肿大。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广,较新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
第二十六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重点:糖皮质激素的三多(作用多、应用多、不良反应多)。【药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升高血糖,升糖的机制是:①促进糖原异生,②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2的氧化过程,③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2)蛋白质代谢:加速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合成,引起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3)脂肪代谢:大剂量长期使用可增高血浆胆固醇,促使皮下脂肪分解,形成向心性肥胖。
(4)核酸代谢:影响敏感组织中的核酸代谢。
(5)水和电解质代谢:有一定盐皮质激素样保钠排钾作用,但较弱。长期用药将造成骨质脱钙。
2.允许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为允许作用。
3.抗炎作用——具有“抗炎激素”之称——被动的、消极的。
(1)凡炎皆抗:抗炎强大、非特异性,能抑制多种原因如物理性、化学性、免疫性及病原生物性等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2)对炎症不同阶段均有抑制作用:①炎症初期:能增高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渗出、水肿,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②炎症后期: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黏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3)抗炎实质:抗炎不抗菌,抗炎不抗因,治标不治本。提高机体对炎症的反应性,但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机能。4.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干扰淋巴组织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阻断致敏T淋巴细胞所诱发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等,从而抑制组织器官的移植排异反应和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2)抗过敏作用:在免疫过程中,由于抗原一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释放组胺、5一羟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从而引起一系列过敏性反应症状。糖皮质激素被认为能减少上述过敏介质的产生,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因而减轻过敏症状。
5.抗休克作用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休克作用,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6.其他作用
(1)退热作用:用于严重的中毒性感染,常具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不要把激素理解为单纯的解热药。
(2)血液与造血系统——一少五多 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机能。●淋巴细胞减少;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增多,促使中性粒细胞增多,但却降低其游走、吞噬、消化等功能。
(3)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引起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及小儿惊厥的发作。
(4)骨骼:长期用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骨中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和骨基质的分解,引起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
(5)心血管系统:增强血管对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诱发高血压——允许作用。
【临床应用】
1.严重感染或炎症——辅助治疗。
(1)严重急性感染: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者,如中毒性菌痢、暴发型流脑及败血症等,在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激素,因目前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2)抗炎治疗及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如风湿性心瓣膜炎、损伤性关节炎、睾丸炎以及烧伤后瘢痕挛缩等,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性渗出。减轻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及粘连,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对眼科疾病如虹膜炎、角膜炎、视网膜炎和视神经炎等非特异性眼炎,应用后也可迅速消炎止痛、防止角膜混浊和瘢痕粘连的发生。有角膜溃疡者禁用。
2.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严重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
(2)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
(3)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
3.抗休克治疗
感染中毒性休克,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可及早、短时间突击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过敏性休克,糖皮质激素为次选药,可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在补液补电解质或输血后效果不佳者,可加用超大剂量的皮质激素。
4.血液病: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还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等的治疗。停药后易复发。
5.局部应用:对湿疹、肛门瘙痒、接触性皮炎、牛皮癣等都有疗效,也用于肌肉韧带或关节劳损。
6.替代疗法 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不良反应】——危险的灵药(重点是危险,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并发症: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2)诱发或加重感染:长期应用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
(3)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过量激素引起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的结果。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皮肤变薄、多毛、水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必要时可加用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治疗,并采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措施。
(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长期应用,由于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与糖皮质激素促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排泄有关。
(6)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7)其他:诱发癫痫或精神病发作,癫痫或精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2.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长期给药的病人,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特别是当遇到感染、创伤、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时,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危象。故不能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应逐步减量。
(2)反跳现象:其发生原因可能是病人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减量、停药
【常见药物】糖皮质激素类: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地塞米松、氟轻松、曲安西龙
盐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醛固酮 皮质激素抑制剂:氨鲁米特
第二十七章 胰岛素和抗糖尿病药
1.糖尿病分类:1型(IDDM),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2型(NIDDM)则是由于β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相对缺乏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NR)。占患者总数的95%以上。2.胰岛素:对代谢的影响
(1)降低血糖: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2)能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使其利用增加。
(3)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可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在伴发相应疾病时应予充分注意。主要用于: ① I型糖尿病。
② II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③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⑤高钾血症,细胞内缺钾者,Ins与葡萄糖同用可促使钾内流。
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 可用其它种属动物的胰岛素代替,高纯度制剂或人Ins更好。②低血糖症 为胰岛素过量所致,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③胰岛素抵抗 可分两型:(1)急性型: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所致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Ins作用之物质增多
(2)慢性型: 临床指每日需用Ins 2OOu以上,且无并发症的糖尿病人。
④脂肪萎缩:见于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
3.口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磺酰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双胍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及随餐服的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等。
4.磺酰脲类: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用于有一定胰岛功能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未能控制者;对胰岛素耐受者;近年来已试用与胰岛素联合治疗而加强疗效
少数者可出现郁积性黄疸及肝脏损害,粒细胞↓、血小板↓、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故应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作用
5.双胍类:对正常人无降血糖作用,对糖尿病人有降血糖作用:
作用机制:①↑Insulin的作用,(↑Insulin与其受体结合能力等)②↓Glucose从肠胃道的吸收③↑周围组织对Glucose的摄取⑤↓糖原异生⑥↓血浆高血糖素 应用:轻症患者,尤适用于肥胖且控制饮食无效者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食欲↓、恶心、呕吐、腹泻等。苯乙福明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尤其在肝功能不良者。很多国家已停用,国内用量较少,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报导不多
第二十八章 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
1.抗甲状腺药:硫脲类;碘化物;放射性碘;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2.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分泌与调节 ①碘的摄取:
②碘的活化和酪氨酸碘化:MIT(一碘络氨酸),DIT(二碘络氨酸)③缩合(耦联):2 DIT→ T4 ;DIT + MIT→T3(过氧化酶)
④释放:胞饮作用,将TG吞入细胞内,经蛋白水解酶水解后释放
⑤调节:下丘脑分泌TRH→垂体前叶分泌TSH → T3、T4 合成,甲状腺增生
⑪作用机制:T3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 – 调控该受体所介导的基因效应,发挥作用。⑫药理作用:维持生长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与骨的发育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cretinism)粘液性水肿
②促进代谢和增加产热:促进物质代谢,增加BMR(基础代谢率),产热增加;
③提高交感 – 肾上腺系统的感受性 :对儿茶酚胺反应性增加,神经过敏、震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⑬临床应用:
①呆小病:先天性发育不全、发生于胎儿期,重在预防和及早治疗
②粘液性水肿:I131过量、甲亢术后、甲状腺炎、下丘脑或垂体功能↓、药物所引起的甲低 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大至足量避免诱发心血管疾病
③垂体功能低下时宜先用皮质激素, 否则可导致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④急性昏迷者立即静脉大剂量注射T3⑤单纯性甲状腺肿:取决于病因(补碘或甲状腺激素)⑥T3抑制试验:用于诊断甲亢、大脖子病
⑭不良反应:①过量→甲亢表现②诱发心绞痛与心肌梗塞
3.硫脲类: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他巴唑)卡比马唑(甲亢平)
☞机制:①抑制T3、T4合成:与过氧化物酶结合,抑制其活性;②丙基硫氧嘧啶及甲巯咪唑抑制外周组织内T4转化为T3,(重症甲亢,甲亢危象)③↓自身抗体的生成→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④减弱由β受体介导的糖代谢活:β肾上腺素受体数目减少,cAMP活性下降
☞临床应用:①甲亢内科保守治疗:轻症、不宜手术者、放射性碘治疗及中、重度病人等
开始大剂量,抑制甲状腺素合成,1-3月后视病情减量 ②甲状腺术前准备,防止手术后甲状腺危象,使甲状腺功能控制正常,以便手术;使甲状腺增生增大、组织脆而充血,术前2周加服碘剂③甲状腺危象的辅助治疗(合用碘剂)诱因为T3、T4大量释放入血,导致高热、心衰、肺水肿及水、电解质紊乱
☞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症–严重不良反应(监测)。注意与甲亢本身WBC总数偏低相区别
甲状腺肿 ,功能减退– 长期用药后,甲状腺代偿增大
4.碘和碘化物(KI, NaI及复方碘溶液)①小剂量补碘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 ②大剂量产生抗甲状腺作用– 抑制T3、T4释放
③拮抗TSH促进腺体增生的作用,使腺体缩小,血管增生减轻
☞临床应用:大脖子病、甲亢危象。合用硫脲类,危象消除即停药;甲亢术前:术前二周加用复方碘溶液
☞不良反应: ①过敏所致血管神经性水肿、上呼吸道水肿及喉头水肿 ②慢性碘中毒:口腔及喉烧灼感、唾液分泌↑、眼刺激症状等③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甲亢和甲减)☞孕妇、哺乳妇忌用
5.放射性碘: 辐射(β射线等)损伤甲状腺实质 临床应用:①甲状腺摄碘功能测定:γ射线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不宜手术,复发,药物无效或过敏者)6.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甲亢、甲亢危象辅助治疗
第三十二章 呼吸系统药
1.控制哮喘药:支气管扩张药、抗炎平喘(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如丙酸倍氯米松)抗过敏平喘(肥大细胞稳定剂如色甘酸钠、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拮抗H1受体的酮替芬、抗白三烯受体的孟鲁司特钠、曲尼司特)2.支气管扩张药
2.肥大细胞膜稳定药:色甘酸钠预防Ⅰ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哮喘 预防运动或其他刺激所致的哮喘
3.酮替芬:阻断H1受体作用强大;逆转β2受体的向下调节 4.与色甘酸钠相似,有细胞膜稳定作用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札鲁司特(Zafirlukast,安可来,Accolate)
第三十三章 消化系统药物
1.分类: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药;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前列腺素类药物 如米索前列醇、替瑞普酮);抗HP(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
2.抗酸药:此类药物均是弱碱性药物。降低胃内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力;发挥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常作为其他抗溃疡药物的辅助药物加强止痛效果
☞胃蛋白酶的活性在pH1.5~2.0时最强,pH3.5~4.0时显著减弱,饭后服用抗酸药可增加药物在胃中的作用时间,使中和胃酸作用持续2~3小时。抗酸药与H2-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效果更好。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三硅酸镁、碳酸钙、碳酸氢钠。现已少用。其中含镁的制剂有缓泻作用,钙、铝、铋制剂可引起便秘,故常将各药制成复方制剂
3.抑制胃酸分泌药:这类药物包括H2受体阻断药;M受体阻断药(丙胺太林、阿托品、哌仑西平、替仑西平);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H+-K+-ATP酶(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4.H2受体阻断药:基础胃酸,夜间胃酸分泌均↓;抑制促胃液素及M受体兴奋药引起的胃酸分泌;胃蛋白酶分泌也↓。
药动学性质:西米替丁可抑制肝药酶。多种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如华法令、地西泮、苯妥英钠、茶碱、普萘洛尔等,使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增加。还有抗雄激素作用,促进催乳素分泌。雷尼替丁、法莫替定不影响其他药物的肝脏代谢,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较西米替丁强。睡前服用H2受体阻断药有更好地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5.奥美拉唑:对促胃液素、组胺、Ach、食物等刺激胃酸分泌的诸因素也有抑制作用。24h胃酸分泌抑制率达95%;清晨口服20mg可控制胃内PH在3以上达16—18h; 大剂量可导致无酸状态;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良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溃疡、返流性食道炎、应激性溃疡、急性胃粘膜出血、促胃液素瘤;返流性食道炎。由于本类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也常用于治疗卓-艾综合症(具有胃泌素瘤)
6.对HP有抗菌作用的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克林霉素、罗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四环素。各类药物单独用药都易产生耐药性
铋制剂三联疗法:铋制剂+甲硝唑+四环素(或阿莫西林)
质子泵抑制剂加二种抗菌药物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甲硝唑(或阿莫西林)H2受体阻滞剂加一种或二种抗菌药物;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或铋制剂),对有活动性溃疡患者疗效较好
质子泵抑制剂二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以上方案中,可用替硝唑代替甲硝唑。一般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为2周,延长治疗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质子泵抑制剂与二种抗菌药物联用治疗2周,HP的根除率可超过90%。7.药物治疗的选药原则是①在胃酸不高的胃溃疡患者,宜选用增强防御因子的粘膜保护药②胃酸较高的十二指肠溃疡,应选择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③HP感染阳性者无论是初发或是复发,均应给予抗HP的药物治疗。④为了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应注意维持治疗以及合理、规律用药及联合用药。8.肠胃促动力药:多潘立酮(D2受体拮抗剂)9.止吐药:昂丹司琼(5-HT3受体拮抗剂)
10.泻药:①容积性泻药:硫酸镁和硫酸钠;②接触性泻药:酚酞,葸醌类(大黄、番泻叶、芦荟等),蓖麻油;③润滑性泻药:液体石蜡,甘油11.止泻药:地芬诺酯、药用碳
第三十四章 作用与血液系统的药物
1.肝素:存在于肥大细胞、血浆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呈强酸性,带有大量阴电荷,与其抗凝作用有关口服无效,静脉给药。作用机制:①抗凝作用:体内、外均有效、强大,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使ATⅢ和凝血因子Ⅱa、Ⅸ a、Ⅹ a、Ⅺ a、Ⅻ a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产生抗凝作用。含有大量的负电荷,与ATⅢ赖氨酸结合并使其分子变构,易与凝血因子结合。②其它作用如调血脂,抗炎,抗血管内膜增生,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⑫临床应用:①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心梗、脑梗、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的防治 ②各种原因所致的 DIC(脓毒血症、胎盘早剥、恶性肿瘤)。肝素主要用于抑制凝血酶、抑制难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无效③体外抗凝:心导管手术,血液透析等 ⑬不良反应:自发性出血老年妇女、肾衰者易发生;严重出血的特效解救药:鱼精蛋白 长期应用可导致骨质疏松,短期脱发,偶有过敏 ⑭禁用于出血素质、肝肾功能低下、高血压者。
2.低分子量肝素(LMWH)作用特性:选择性对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对其他因子影响小 3.香豆素类:华法林、双香豆素、醋硝香豆素。华法林:口服吸收完全,99%以上和血浆蛋白结合,t1/2 40h;双香豆素:口服吸收缓慢,不规则,几乎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
⑪作用机制:双香豆素类药物抑制肝脏Vit.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Vit.K的环氧型转变为氢醌型,打断了Vit.K的再利用,影响凝血因子的活化,产生抗凝血作用。体外无抗凝作用显效慢,作用持续时间长。对已经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无作用,需待血液中具有抗凝活性的因子消耗后方显效。停药后凝血因子的恢复正常水平需时间
⑫临床应用:①心房纤颤和心脏瓣膜病所致血栓栓塞②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剂量不易控制,常采用先用肝素,再用香豆素类维持的序贯疗法。⑬不良反应:①过量出血,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②皮肤坏死 ③致畸,影响胎儿骨骼发育
⑭药物相互作用:①增强其作用药:口服大量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使Vit.K生成减少;阿斯匹林降低血小板聚集-协同作用保泰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将香豆素置换出来,游离型增多②减弱其作用药: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加速香豆素的代谢
4.抗血小板药:①环氧酶(COX-1)抑制药 :阿司匹林 aspirin ②TXA2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利多格雷,匹可托安
用于预防急性动脉栓塞
5.磷酸二酯酶(PDE)抑制药:双嘧达莫(潘生丁):使cAMP↑,PGI2↑,TXA2合成↓ 用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
6.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药: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7.凝血酶抑制药:阿加曲班、水蛭素 8.血栓溶解药(thrombolytics):链激酶 9.促凝血药:维生素K凝血酶 10.抗贫血药:铁剂:缺铁性贫血 11.叶酸和V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2.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1.化学治疗药物:指用于治疗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2.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3.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物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4.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 = LD50 / ED50。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 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5.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属于化疗药 6.抗菌机制:(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2)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3)抑制核酸的合成;(4)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7.耐药机制:抗菌药的降解酶生成;抗菌药的靶点发生改变;抗菌药外排机制;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
8.药物的分类:Ⅰ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Ⅲ 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Ⅳ 慢效抑菌药:磺胺类 如何正确地联合用药
①Ⅰ + Ⅱ:协同②Ⅱ + Ⅲ:相加或协同③Ⅰ + Ⅲ:拮抗④Ⅱ + Ⅳ:无关或相加 ⑤Ⅰ + Ⅳ:无关或相加 ⑥Ⅲ + Ⅳ:相加
9.抗菌药分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1.抗菌机制:抑制敏感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转肽酶或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活性→敏感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1、多数细菌对青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形成青霉噻唑酸→失去抗药活性,因此,金葡菌可出现高度耐药。部分G-杆菌也可产生此酶。
2、半合成青霉素(具有青霉素所没有的耐酸、耐酶、广谱等特点)
注意:
1、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
2、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可引起低凝血酶原症和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严重出血。
四、其他β--内酰胺类
1、特点:抗菌谱广、对G+、G-、厌氧菌均有作用,抗菌作用强,对ß-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氨曲南:对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多数ß-内酰胺酶稳定,主要用于敏感的G-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亚胺培南:对酶稳定,对许多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均有强大作用。
2、ß-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来保护不耐酶的抗生素,加强其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素、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类:天然大环内酯类(14元环类:红霉素;16元环类: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半合成大环内酯类(14元环类: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15元环类:阿奇霉素; 16元环类:罗他霉素、米欧卡霉素、交沙霉素。
1、克林霉素的抗菌活性强度为林可霉素的4~8倍,它对MRSA、恶性疟原虫、弓形虫也具有一定作用。
第43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 1.喹诺酮类
是含有4-喹诺酮母核的抗菌药,此类药物发展迅速,新喹诺酮类是6位引入F,7位引入哌嗪基或其它基团的衍生物,称为氟喹诺酮类,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毒性低等优点,因而成为广泛应用的药物。
2、抗菌作用机制:抗菌作用(1)拮抗细菌DNA回旋酶,干扰细菌细胞的DNA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2)主要作用的靶酶:拓扑异构酶II及IV(3)传统的喹诺酮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I(DNA旋转酶)(4)新喹诺酮既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I,也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V
6、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八种常用。抗菌谱广、高效、口服、不良反应少。对绿脓杆菌、厌氧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主要是干扰DNA复制而起到杀菌作用。
7、诺氟沙星:对淋球菌敏感,对绿脓杆菌作用强。主用于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
3、不良反应●泌尿系统的损害,应同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过敏反应●造血系统反应,可能抑制骨髓,检查血常规。●其他新生儿黄疸等
4.磺胺嘧啶:(SD)治疗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亦用于尿路感染,注意对肾脏损害。
磺胺异噁唑:(SIZ)尿中浓度高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磺胺甲噁唑:(SMZ,新诺明)适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注意碱化尿液。
三、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它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从而阻止细菌核酸合成。TMP与SMZ或SD合用成复方新诺明或双嘧啶片。不良反应少,少数人引起胃肠道反应。
四、硝基呋喃类药:合成抗菌药。主用于泌尿道及外用消毒。呋喃妥因:久用可引起不可逆性耳神经损害。呋喃唑酮:痢特灵,其栓剂可治疗阴道滴虫病。
呋喃西林
第四十一章 抗结核病和抗麻风药
1.结核病的表现:全身症状:午后低热、疲乏、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盗汗、月经失调 呼吸系症状:咳嗽:干咳/少痰为主,坏死物液化时增多。咯血,气促,胸痛 体征:局部叩诊浊音,湿性啰音。
2.第一线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线药:卡那霉素、阿米卡星、PAS、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氨硫脲、环丝氨酸、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 3.异烟肼
【体内过程】穿透力强:口服吸收好,分布广泛:进入关节腔、脑脊液、骨组织中浓度与血浆中接近;能透入纤维化和空洞病灶(厚壁空洞)中。在肝脏中中被乙酰化,快慢乙酰化者,需要调整剂量
【抗菌作用】: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有效。具有杀菌作用,抗结核强度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对繁殖期结核杆菌较和静止期的结核杆菌对异烟肼敏感。作用机制:抑制分枝菌酸合成,而使结核杆菌细胞壁的脂质减少
【临床应用】治疗各型结核病——首选药,适用于处治、复治及各种肺外结核,单用时可预防结核。
【不良反应】:①神经系统毒性:外周神经炎,表现为手脚麻木。抑制VB6的作用,外源性补充。②肝毒性:35岁以上及快代谢者容易出现 4.利福平
【抗菌作用】高效、广谱,抗结核杆菌作用与异烟肼相当。对繁殖期、静止期结核杆菌有作用;对其他抗结核药耐药的菌株也有作用;对麻风杆菌有作用。对G+尤其是耐药的金葡菌有强大的作用;对G-、沙眼衣原体也有作用
【作用机制】抑制DNA依赖的RNA聚合酶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核病,常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以增强疗效。也是治疗麻风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还可用于MRSA引起的感染。【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少数肝损害 5.乙胺丁醇
【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抗菌作用,作用比异烟肼弱。繁殖期、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作用机制】与二价离子Mg2+结合,干扰细菌的RNA合成。【临床应用】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治疗各种类型的结核病。【不良反应】较严重的有球后神经炎,表现为弱视、红绿色盲。
6.链霉素:强度仅次于异烟肼和利福平。主要对细胞外结核杆菌发挥抗菌作用,不易透入纤维化、干酪样组织中。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7.对氨水杨酸:单用时效果差,对结核杆菌仅有抑制作用,抗菌作用远弱于异烟肼。
8.吡嗪酰胺:用于抗结核药产生耐药患者,单用时耐药,与异烟肼、利福平联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9.抗结核治疗原则:早期用药;联合用药;长期、全疗程、规范用药。10.抗麻风病药:①氨苯砜为首选药 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同磺胺)
特点:皮肤病变部位浓度远高于正常部位;消除缓慢,蓄积抑菌;疗程长,一般长于2年 需联合用药
②利福平:快速杀菌(强),4天内可杀99.9%的活菌;需长期服药;单用易致耐药,故宜联合治疗
③氯法齐明(氯苯吩嗪):作用弱,慢,需联合用药
机制:干扰核酸代谢,抑制蛋白质合成;可拮抗“麻风反应”(用氨苯砜后菌体
破裂后的磷脂颗粒释放的免疫反应)t1/2长,反复用药可达70d ④硫苯咪唑(麻风宁):疗效较砜类好,用于砜类过敏者;疗程短;毒性低;无蓄积性 病人顺应性好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
1.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所致感染一般分为两大类。
深部感染: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发病率虽低但危害性大。
浅部感染:常由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2.深部抗真菌药
4.表浅部抗真菌药:灰黄霉素
5.主要供外用的抗真菌药:克霉唑、咪康唑、制霉菌素 第四十三章 抗病毒药
1.抗疱疹病毒药: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磷甲酸钠、碘苷(疱疹净)、阿糖腺苷
(Ara-A)2.抗艾滋病病毒药:①HIV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②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有:奈韦拉平、地拉韦定、衣芙维纶。③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纳韦、奈非那韦、安波那韦 3.抗流感病毒药: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利巴韦林
4.抗肝炎药:干扰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
第四十四章 抗寄生虫药
1.致病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2.疟疾分为: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继发性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药理学课件 - 探索药物的力量
引言:
药物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预防、治疗和管理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药物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是学习药理学课程的关键。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药理学课件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探索药物的力量。
一、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作用的科学。药理学课件首先介绍了药物的定义、分类和性质,让学生了解药物的基本概念。通过学习药物的来源、组成和化学结构,我们能够了解药物的制备方式和不同种类药物的特点。
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的命运和药效。药理学课件详细介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吸收速度以及影响吸收的因素。学习药物的分布特性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分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此外,课件还介绍了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帮助学生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清除过程。
三、药物作用与药物靶点:
药物通过与身体的分子靶点相互作用来发挥效用。药理学课件详细介绍了药物与蛋白质、酶和细胞膜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生理过程。此外,课件还介绍了药物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包括诱导改变、抑制和拮抗等。
四、药物的剂量与效应:
药物的剂量决定了其在体内的效应。药理学课件详细介绍了药物的剂量、剂型和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剂量来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
五、药物的药理学评价:
药理学评价是评估药物的效力和安全性的关键过程。药理学课件介绍了药物的药效学、毒性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
药理学课件中还介绍了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的方法和原则。了解药物研究的基本步骤和临床试验的设计有助于我们理解药物的研发过程,并为未来的药物研究提供指导。
结论:
药理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的平台。通过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剂量-效应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的内容还启发了学生对未来医药领域的探索。药理学课件的学习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珍惜药物的力量,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一、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和性质,
・边缘分布,边缘密度,条件分布和条件密度,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
・几个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
本章是概率论重点部分之一!应着重对待。
二、常见典型题型:
1.求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或分布函数或边缘概率分布或条件分布和条件密度;
2.已知部分边缘分布,求联合分布律;
3.求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或分布密度或边缘密度函数或条件分布和条件密度;
4.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或相关性的判定或证明;
5.与二维随机变量独立性相关的命题;
6.求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
7.求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或在某一区域的概率。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实验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知识是对药理学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学生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的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及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职业院校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面
受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素质的影响,药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较少。实验主要是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大部分实验是对前人做的工作进行极为简单的重复,实验内容陈旧、单一,学生按照课本和教师要求照葫芦画瓢,逐步完成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基本不用动脑去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一次或两次实验后即对实验课失去兴趣,后面的实验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验考核方面,大部分教师为了便于操作,会将实验报告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导致有些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实验报告写得好甚至字迹整洁美观而得到较高分数,而那些具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未必能得到高分,学生实验水平不能得到客观评价。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药理学教学结果偏离教学目标。
1.2学生方面
职业院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相对来说普遍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心理素质不强,缺乏主动意识。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存在操作不规范、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导致实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在实验结束后,随便涂改实验结果,或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有的学生对动物有恐惧心理,自控能力差,不敢动手操作,只是在一旁观看别人操作甚至根本不看,特别是女生会在实验过程中大呼小叫,严重影响实验课秩序。此外,学生在实验中,缺乏安全意识和卫生意识,例如,使用注射器、探针、剪刀等危险器材时,易伤及自己或他人,实验结束后不认真清理实验器具以及动物排泄物等。
2药理学实验教学改进措施
2.1实验教学体系
2.1.1发挥预实验的作用预实验是指实验指导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将本学期计划开展的实验先做一遍,对实验内容尤其是实验结果预习一遍。这样一方面通过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估,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可以保证实验设计合理、方法规范、过程科学严谨、结果重现性好;另一方面也可以熟悉实验流程,调整实验的不合理之处,以提高实验精确度、灵敏度和准确度,确保实验成功,保证学生能得出较好的实验结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预实验理清重点、难点,在即将开展的学生实验中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合理地利用实验课时间,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2.1.2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预习,即在进实验室之前对所做实验有一定了解,包括相关理论知识,所用器材、药品及基本操作技术等,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带着问题听讲;二是实验指导教师预习,实验前充分备课,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把实验重点、难点标记出来。上实验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提前预习,对实验的大体思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指导教师便可着重讲解实验重点、难点,并亲自演示。实践证明,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1],指导教师也可以更轻松地驾驭课堂。
2.1.3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虽然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要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逐步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有文献称,此举可以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2]。具体做法是:在实验开始前一周,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项目,提出基本要求,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基本流程,然后在全班展开讨论,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得出一份比较成熟的实验方案,由实验指导教师审核并补充,使之更加合理、周全,最后全班以此方案进行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药理学实验课的兴趣。
2.1.4让实验课走出实验室药理学实验教学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不仅要有立足实验室的踏实,而且要有走出实验室的智慧。传统的药理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这种灌输加模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3]。我们可以把验证性实验变成推测性实验,比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受客观条件影响难以开展的实验视频,也可以放到网络上或制成光盘,让学生在宿舍或家里观看,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上课时间,这样做也许实验效果会更好。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观看实验相关视频,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推测药物的作用部位、方式和效果,进一步推测药物可能的治疗范围和不良反应,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能直观反映药物作用的动物实验。例如,验证氯化铵的祛痰作用,可以通过视频直观地得出祛痰药的作用方式。多媒体可以展示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4]。推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药理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的魅力所在。
2.2药理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2.2.1口述考核让学生口述实验相关理论知识。例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实验,让学生口述中毒机制,以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口述实验方法、注意事项,如给药途径与剂量、观察时间等,考查学生对实验流程的熟悉程度。在口述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实验整体的认识和对细节的把握。考核可以采取先预习实验,后抽查学生预习质量的方式;也可以统一考核,指定题目,让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对学生预习起到督促作用,也会使实验过程更轻松,有利于达到预期效果。
2.2.2基本操作考核药理学实验操作考核应注重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后,才能为以后相对复杂的实验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考核内容可以是动物的捉拿与固定、小白鼠的腹腔注射、家兔的耳缘静脉注射等。考核采取集中训练、逐一考核的方式,即在教师讲解演示完基本操作后,学生即开始反复练习,若学生认为可以顺利完成基本操作,就可以找教师进行考试,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作出评价。所有学生必须通过考试,否则实验成绩为零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些胆小的学生只在一旁观看同组学生动手操作,自己不参与实验的现象,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2.2.3实验报告考核实验报告考核是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验结果的载体[5]。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只看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或字迹是否工整,对结果的真实性不关注,对结果分析更没有要求,导致不能公平地给出实验成绩。对待实验结果的严谨态度是科研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品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应实事求是,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如实记录,尤其是结果不令人满意时,更要仔细分析原因,决不能弄虚作假。实验指导教师不应单纯以实验结果评判成绩,应以学生是否如实记录结果,对结果分析是否合理为依据评定成绩。
2.2.4开展技能大赛中学有中高考,职业院校有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各级技能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药理学技能大赛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符合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笔者总结经验,拟出一份药理学实验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并在学校推广试行。结果表明,学生对校级技能大赛兴趣很高,各班均有较多学生报名,教师通过理论知识考核,筛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训练,然后参加比赛,最后学校为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相应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不够等因素大大限制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通过预实验、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让实验课走出实验室以及采取多种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实验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千汇药业有限公司实习了快六个月,回顾这六个月来的自己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它确实使得我长大了不少,使得我认识到了学校与社会的不同,认识到了学生与员工之间的差距。
作为大学生活的最后一课,实习不仅重要而且实用,实习生活使得我逐渐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让我慢慢褪变学生的浮躁与天真,让我尝到了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与此同时,实习也使得我向社会独立成长,自己承担责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就将我在实习中的遇到的情况记录如下:
1.实习单位简介:
山西千汇药业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行销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制药企业,座落于古城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占地90亩,总 投资1.5亿元。
公司现有员工1500余人,其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者50余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300余人,从管理层干部到基层员工逐步实现了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学习型、高效型、拼搏型团队。
公司厂房先进、设备精良,有从德国进口的世界一流生产制药设备,检测仪先进,有从美国进口的高效液相检测仪器10多台,公司生产检验人员从产品投料到半成品、成品,严格把关,高标准、高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在高水平以上。研发实力雄厚,注重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每年拿出销售收入5%以上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截止目前公司已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各类新药几十项,获得证书和生产批发9项。公司遵循“为人类,制好药”的企业宗旨,在产品研发、投料、生产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如何让患者尽快脱离病痛的折磨,我公司产品品质高、疗效好,如:汇克、渭达苏、高良姜,有其他同类产品不可比喻的疗效。目前公司开发的国家级新药“银杏酮酯滴丸”已经上市,该药品主治心脑血管疾病,对改善微循环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疗效,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为我国专利药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被评为全球第一植物药。雄厚的资金、严谨的管理,为生产、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发展快、效率高。现在,公司已拥有滴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原料剂等六大剂型、50多个品种,其中千汇牌诺氟沙星胶囊销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山西千汇药业始终坚持“创新进取,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建立了 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培育了一批战略合作伙伴,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X年销售量两亿多元,预计销售量达到3亿元以上。公司荣获“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千汇商标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公司实行科学的仿窜货体系,保证每位客户的利益、利润最大化,保证市场规范化、持久化的发展。
公司将秉承“益于天下,健康国人”的经营理念,把公司系列产品做成为国人服务的健康产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实习中遇见的问题及自己对所出现问题的建议:
2.1.1目的:完善的文件管理系统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gmp通过“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有案可查”来达到预防差错,混淆和交叉污染,不给任何偶然发生的事件以机会。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药理学课件是一种教学资料,旨在通过详细、具体和生动的方式介绍药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药理学课件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并对药物的治疗、预防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药理学课件将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生动的图表、动画和实例,课件展示了药物与人体组织或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课件可以描述药物如何与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或抑制某种生理过程。这种详细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明白药物如何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并为他们提供理解和记忆药理学原理的重要基础。
其次,药理学课件还会详细介绍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课件通过动画和实例展示了药物如何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如何通过血液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何被肝脏代谢和最终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种详细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以及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通过注射给予,而有些药物则可以口服或者外用。
此外,药理学课件还会详细介绍药物的治疗应用和不良反应。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实例,课件展示了药物如何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同时,课件还会详细讨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药物治疗的原理、风险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总之,药理学课件通过详细、具体和生动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知识。课件还可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治疗应用和不良反应,培养其合理用药和临床决策的能力。通过药理学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为未来的医学或药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药理学为我院省级重点学科,含基础药理、分子药理和中药药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该学科汇集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众多的专家、教授和留学回国博士,组成了一个学术水平高,人才梯队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团队。该学科以中药药理学和肿瘤药理学研究为主要特色,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在多个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成为我院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一、基础药理学
药理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以动物模型为主要研究目标的整体研究逐渐发展为整体、器官、细胞水平进行药理研究,不但研究药物的作用效果,更重视药物作用的体内靶点的研究。本学科结合本地区疾病的特点以及我们的研究基础,形成了以下主要特色:1,抗炎、镇痛药物的药理学研究,特别是在中药抗炎镇痛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2,治疗宫颈癌、前列腺癌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3,生殖药理学研究,特别在治疗男性不育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4,服务本地生物和制药企业,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二、分子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是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前沿。本学科方向主要以留学回国人才领衔组建而成的三峡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现有博士6人,硕士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1人,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研究技术与实验条件先进的研究团队。
本学科在过去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抗肿瘤新分子靶点探索研究,主要是多胺代谢途径作为抗肿瘤新靶点的潜在意义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2,抗肿瘤药物特异性靶向运输载体的研究及其应用价值;3,抗HIV药物筛选平台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等。
三、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及其致病因子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所拥有的技术与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从中草药中分离和纯化抗肿瘤、抗炎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并在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本学科还重在三峡地区特有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如开口剑、天麻、木瓜、白三七等,以为促进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服务。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2017年初级中药士药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1.晚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每天分泌""M""蛋白可达下列哪一项
正确答案是:( )
A.2-6g/L
B.6-10g/L
C.10-6Og/L
D.>8Og/L-----正确答案
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M""蛋白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常出现本-周蛋白质,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
正确答案是:( )
A.IgA
B.IgD-----正确答案
C.轻链型
D.不分泌型
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大量本-周蛋白,而血清中无""M""蛋白,瘤细胞生长迅速,病情进展快,常有骨损害,而出现肾功能不全,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
正确答案是:( )
A.IgA
B.IgG
C.IgD
D.轻链型-----正确答案
4.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电泳中""M""蛋自出现在α2区,有火焰状瘤细胞,高血钙,高胆固醇,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
正确答案是:( )
A.IgA-----正确答案
B.IgG
C.IgD
D.IgE
5.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检查是
正确答案是:( )
A.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正确答案
B.外周血涂片检查
C.血沉测定
D.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测定
6.下列哪一项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是:( )
A.蛋白尿和血尿
B.尿中检出本-周蛋白-----正确答案
C.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异常
D.血尿酸升高
7.高雪细胞形态学突出特征是下列哪一项
正确答案是:( )
A.胞体大,胞核小而偏位
B.核染色质粗糙,偶见核仁气
C.胞浆极丰富,染淡蓝色
D.胞浆中含有许多波纹状纤维样物质,排列或葱皮样-----正确答案
8.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正确答案是:( )
A.高钙血症
B.高粘滞血症
C.高尿酸血症
D.高白蛋白血症-----正确答案
9.下列哪一项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突出症状
正确答案是:( )
A.骨路疼痛-----正确答案
B.病理性骨折
C.广泛性出血
D.反复感染
10.成人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下列哪一项
正确答案是:( )
A.白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L
B.白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L-----正确答案
C.白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L
D.白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L
11.现已明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
正确答案是:( )
A.肝炎病毒
B.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EB病毒-----正确答案
12.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
A.是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
B.本病早期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并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正确答案
C.骨髓无特异型淋巴细胞
D.病人血清中存在嗜异型淋巴细胞
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的突出变化是
正确答案是:( )
A.白细胞正常伴异型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型淋巴细胞-----正确答案
C.粒细胞增多伴异型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增多伴异型淋巴细胞
14.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时间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 )
A.第4-5病日开始出现,第7-10病日达高峰-----正确答案
B.第3-24病日开始出现,第5-7病日达高峰
C.第2-3病日开始出现,第3-5病日达高峰
D.第1-2病日开始出现,第3-4病日达高峰
1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存在的嗜异性抗体,属于下列哪一项
正确答案是:( )
A.IgG
B.IgM------正确答案
C.IgA
-
一起合同网(hC179.coM)低调实用:
- 读正能量心得体会 | 读致教师心得体会 | 读教师法心得体会 | 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D.IgE
16.临床上最常见的.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是
正确答案是:( )
A.淋巴细胞型
B.单核细胞型
C.中性粒细胞型-----正确答案
D.嗜酸性粒细胞型
17.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用的快速筛选试验是下列哪一项
正确答案是:( )
A.嗜异性凝集试验
B.鉴别吸收试验
C.单斑试验-----正确答案
D.EBV抗体测定
18.关于类白血病反应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
A.中性粒细胞型:白细胞总数>50×10↑/L,同时伴有3%以上幼稚粒细胞
B.淋巴细胞型:白细胞增多常在20-30×10↑/L,分类淋巴细胞>40%
C.单核细胞型:白细胞总数>30×10↑/L,其中单核细胞>20%-----正确答案
D.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20%,均为成熟细胞
1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的矿嗜异性抗体出现高峰和持续时间是
正确答案是:( )
A.出现于发病后1周内,高峰2周4内,持续时间1-3个月
B.出现于发病后1-2周内,高峰为2-3周内,持续时间3-6个月-----正确答案
C.出现于发病后2-3周内,高峰为3-4周内,持续时间6-9个月
D.出现于发病后3-4周内,高峰为4-5周内,持续时间9-12个月
20.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
A.该抗体属于IgM
B.该抗体可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吸收-----正确答案
C.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
D.该抗体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高峰为2-3周,持续时间为3-6个月
21.患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滴度为1:224,用豚鼠肾吸收后为1:56,用牛红细胞吸收后为0,可以辅助诊断
正确答案是:( )
A.血清病
B.霍奇金病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正确答案
D.病毒性肺炎
2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嗜中性凝集来鉴别吸收试验结果应该是下列哪一项
正确答案是:( )
A.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牛红细胞吸收-----正确答案
B.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亦不被牛红细胞吸收
C.血清上绵羊红细胞凝集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也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D.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朱吸收,不被牛红吸收
2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下列哪一项
正确答案是:( )
A.>0.l×10↑/L
B.>0.2×10↑/L
C.>0.3×10↑/L
D.>0.4×10↑/L-----正确答案
24.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ACTH治疗的病人,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是
正确答案是:( )
A.增高
B.减低-----正确答案
C.为零
D.不变
25.肾上腺素试验是反映粒细胞的
正确答案是:( )
A.储备情况
B.分布情况-----正确答案
C.破坏情况
D.消耗情况
26.下列哪一种物质是舒血管性的
正确答案是:( )
A.去甲肾上腺素
B.血栓素A2(TXA2)
C.前列环素(PGI2)-----正确答案
D.纤维蛋白肽A
27.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
A.收缩反应增强
B.血小板被激活
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
D.局部血粘度降低民-----正确答案
28.下列哪些物质减少使抗止血功能减弱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Ⅲ,VW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 I)
B.PGI2,t-PA和抗凝血酶Ⅲ(ATⅢ)-----正确答案
C.因子Ⅲ,Ⅻ
D.因子Ⅻ和激肽释放酶(K)
29.下列哪些物质是缩血管性的
正确答案是:( )
A.血栓素A↓(TXA↓)-----正确答案
B.前列环素(PGI2)
C.乙酰胆碱
D.激肽
30.下列哪些物质增加,使抗止血功能增强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Ⅲ、VWF、PAI-----正确答案
B.PGI2、t-PA、AT Ⅲ
C.因子Ⅲ、Ⅻ
D.因子Ⅻ和激肽释放酶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药理实验带教过程中的教学体会,提出对药理实验教学环节的思考和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构想。
对实验教学环节,提倡精选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的实验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调整实验内容。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规范操作,加强课后的学习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开展探索性实验,提出具体的展开形式以及开展探索性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拟定的解决方案。
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二是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作风。
但是,目前的药理学实验仍以验证性为主,教学目的在于验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单一、僵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显得很不够。
笔者认为要纠正目前药理学实验中的弊病,使它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1、药物作用:
是指药物与机体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
是指药物引起机体功能生理、生化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
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受体结合进而引起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前者为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后者为其产生是药理效应。
3、药理效应有两种类型:
专一性和选择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⑶特异性(专一性):
药物进入机体后对某些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作用很弱或几乎无作用。如:强心苷对心肌有选择性作用,而对骨骼肌却无明显作用。
化学结构上的特异性,但药物的选择作用一般是相对的,它和药物的剂量有关。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⑴治疗作用:药物可以影响机体生理和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有利于患病的机体,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⑵不良反应:药物也可以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紊乱,甚至器官组织的形态改变等,不利于患病机体,甚至产生危害机体的反应。统称不良反应。
5、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以便彻底治愈疾病。例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
6、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以便改善疾病的症状。如高热引起的昏迷、抽搐、休克、惊厥时,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以挽救病人。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⑴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一般较轻微。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 范围广而引起的,且多数是可以恢复的机体功能性变化。
有时副作用是随治疗目的而改变的,当某一作用被用来作为治疗目的时,其它作用就成了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痉挛时,由于抑制腺体分泌而引起口干等副作用;当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时,阿托品减少呼吸道分泌作用,则可以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及吸入性肺炎的产生,此时抑制腺体分泌就成为治疗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可以预知并可设法避免或减轻。
⑵毒性反应: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并且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可因药物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称为“急性毒性”;也可因长期用药蓄积逐渐产
生,称为“慢性毒性”。
某些药物可能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称为“三致”作用,它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剂量不当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
⑶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中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此种效应可能非常短暂,也可能比较持久。
例如服用长效巴比妥类药物催眠药后,次日早晨仍有“宿醉”现象;长期使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由于其对垂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一旦停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⑷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出现加剧现象。又称反跳反应。
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压后突然停药,停药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对于此类药物在使用时如需停药,应逐步递减剂量,以免发生停药反应。
⑸变态反应:是指机体接受药物后所发生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这种反应与药物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态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变态反应时由于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从而引起免疫反应。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在发生。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产物,也可能是药物中的杂质。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该类药物。
青霉素分子在pH7.5水溶液中很快重新排列成青霉素烯酸,进而分解为青霉素噻唑酸。这种青霉素噻唑酸可与人体组织内的γ-球蛋白和白蛋白结合成青霉噻唑蛋白。这种青霉噻唑蛋白即是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物质。
⑹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以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例如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的患者,如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磺胺药时,就可引起溶血。目前认为特异质反应多半是由于机体生化机制的异常所致,且与遗传有关,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8、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关系即剂量—效应关系。
9、量效曲线:
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即得到量效曲线。
10、量反应:
数或量的分级表示。如:血压升降的千帕数、尿量增减的毫升数、心率增减的次数等。
11、质反应:
物的效应不在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出现的药物的最大效应。也可称为”效能”。
⑶半最大效应浓度:
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⑷效价强度:
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⑸治疗量:
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可以产生期望的疗效,而又不易中毒的剂量。
性反应的剂量。
⑺最小中毒量:
开始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⑼半数有效量:
常用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来表示。
13、疗效的量曲线(ED)、毒性的量曲线(TD),首尾可能重叠,即ED95可能大于TD5,就是说在没能获得充分疗效的剂量时可能已有少数个体中毒,因此不能认为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就一定安全。用TD5与ED95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更为合理。
安全范围:TD5与ED95两者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越安全。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越大越安全,并不完全可靠。
14、⑴受体:
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随后产生相应的药理效应。
⑵配体: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体内存在许多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理功能调节物质,称为“内源性配体”。
质称为“外源性配体”。
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的兴奋的效应。 (α>1)
内在活性(α=0)的药物。
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
产生不可逆结合的药物。
用强度。其含义为:当激动药和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
15、受体的共同特性:
①饱和性:由于受体数目是有限的,它能结合配体的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具有饱和性。
②专一性:受体对它的配体具有高度识别能力,对配体的化学结构和立体结构具有很高的专一性。
子键、氢键或分子间的引力,因此是可逆的。
④高灵敏度:受体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微量的配体,只要很低浓度的配体就能与受体结合而产生显著的效应。
⑥多样性:同一受体可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组织,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16、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D: 药物;R:受体;DR:药物—受体复合物;E:效应;KD:解离常数;RT:设为受体总数;Emax:最大效应
解离常数(KD)=[D][R]药物、受体/[DR]药物--受体复合物
将RT代入:KD=[D]([RT]-[DR])/[DR]
效应(E)/最大效应(Emax)=[DR]药物—受体复合物/[RT]受体总数=[D]药物/KD解离常数+[D]药物
(解离常数)KD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亲和力指数: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KD)称为亲和力指数用(PD2)表示。
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药物所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方可产生最大效应。但一些活性高的药物只需与一部分受体结合就能发挥最大效能,在产生最大效能时,常有95%~99%受体未被占领,剩余的未结合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拮抗药必须完全占领储备受体后,才发挥其拮抗作用。
构型状态;活动状态Ra与静息状态Ri。
激动药相反的效应称为反向激动药。
⑷细胞内受体:甾体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维生素D3
19、第一信使:
是指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使物质。
第二信使:
配体作用于受体后,可诱导产生一些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作为细胞内信号的传递物质,将信号进一步传递至下游的信号传导蛋白,因此称为第二信使。
现已确认的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磷酸肌醇(IP3)、甘油二脂(DG)和细胞内外的钙离子。
20、受体脱敏:
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增敏:
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上调、下调:若受体脱敏和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变化,则分别称之为下调和上调。
药物制剂:是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剂型要求所制成的,可以最终提供给用药对象使用的药品。如:头孢克肟的剂型有头孢克肟片、头孢克肟胶囊、头孢克肟颗粒。这三种剂型均为头孢克肟的制剂。
给药途径:又称用药途径,药理学和毒理学上指药物和人体接触作用的途径。
表皮给药,例如局部止痛、止痒膏剂。
吸入给药,例如很多哮喘药物。
灌肠给药,例如造影药剂。
眼部给药,例如眼药水和眼药膏。
鼻腔给药,例如鼻塞药。
口服,包括片剂、胶囊、药水等。
肠插管等方式给药,包括补充营养和鼻饲。 肛门给药,例如灌肠和栓剂。
静脉注射和静脉进食。
动脉注射,例如某些治疗血管痉挛和栓塞的药。
肌肉注射,例如疫苗、抗生素等。
心内注射,例如急救时注射的肾上腺素(现已少见)。
皮下注射,例如胰岛素。
骨髓注射,然后由骨髓导入动静脉系统。偶尔用于急救和儿科,静脉注射困难的情况。 皮内注射(直接注射到皮肤内部),例如过敏试验和纹身。
透皮给药,例如戒烟者用的尼古丁贴片。 粘膜给药,例如舌下含的硝酸甘油。
吸入给药,例如麻醉气体。
其他不常见的给药方式还有:腹腔注射、硬膜外腔注射(例如麻醉)、脊髓注射(进入脑脊液)、眼球玻璃体注射等。
⑵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化。即产生协同
(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 ①药动学相互作用:
A、影响药物吸收的相互作用:
a:药物间的吸附和络合作用:如,地高辛与吸附性抗酸药或考来烯胺同时服用时,地高辛可被部分吸附于吸附性抗酸药的表面或被考来烯胺络合,而妨碍其吸收。
b:影响消化液分泌或改变其pH值:抗胆碱药、H2受体阻断剂及奥美拉唑等均可减少胃酸分泌,而影响到酸性药物的吸收。胃肠道消化液pH值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药物在其中的解离度,进而影响到药物的吸收。
C:加速或延缓胃排空:西沙必利等药物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使胃中的药物迅速进入肠道,使同时服用的其它药物在肠道的吸收提前;而抗胆碱药则抑制胃肠蠕动,使同时服用的其它药物在胃内滞留而延缓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
B、影响药物分布和转运的相互作用;
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而产生分布和转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如:水合氯醛、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和保泰松等,当他们与其他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合用时,就有可能
把与之合用的药物游离出来,如口服降糖药和口服抗凝药与上述的药物合用时就有可能使两者的游离药物浓度大幅升高,而出现低血糖反应或导致出血。
C、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一般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体内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是肝脏的p450酶,p450酶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以诱导或抑制。
D 、影响药物排泄的相互作用;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许多药物在体内主要由肾脏排泄,药物由肾小球虑过或肾小管分泌而进入肾小管,进入肾小管的部分药物可在肾小管被再吸收,其余部分则随尿液排除体外。
②药效学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指两药合用后可使药物的疗效或毒性较单一用药时有所增强。
拮抗作用;指一种药物的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拮抗,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敏化作用;指一种药物可以使另一种药物对其相应的作用部位的亲和力和敏感性增强,从而使药物的效应增强。
22、机体方面的因素:
⑴年龄:药物作用的年龄差异主要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表现,这是因为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如肝、肾功能)与年龄有关。
⑵性别:药物反应的性别差异没有年龄差异那么明显,多数药物的效应本身没有明显差异。
⑶遗传因素:遗传是药物代谢和效应的决定因素。基因是决定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受体活性和功能表达的结构基础,是药物代谢与反应的决定因素,基因的突变可引起所编码的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和受体蛋白氨基酸序列和功能异常,成为产生药物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
⑷特异质反应:是一种性质异常的药物反应,通常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常与剂量无关,即使很小剂量也会发生。这种反应只在极少数病人中出现,如氯霉素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为1/50000。
⑸疾病状态:疾病本身能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改变。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对哌替啶的敏感性增高;体温过低可显著降低许多药物的消除。
⑹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如一系列的精神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而且还包括许多客观指标。
安慰剂: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⑺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变化:
a: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现象,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之分。
b:药物依赖性:是指某些药物长期连续使用后使机体对其产生药物依赖性。
aa:心理依赖型:也称精神依赖性;是指用药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使用药者产生一种要周期地连续地用药的欲望及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精神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bb:生理依赖型:也称成瘾性;是指由于反复用药而造成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一旦中断用药可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或症状并对躯体造成损害。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是重要的一环.
作 者:袁安翠 王公强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4) 分类号:G484 关键词:多媒体 课件 制作⏣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摘要】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探究并尝试了几种实验教学方法,抛砖引玉,以期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验技能、设计能力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现代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与各种实验手段的建立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药理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整个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探究并尝试了以下几种实验教学方法: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集中-开放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考试与考核、实验室开放和课外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培养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1 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
PBL是英文“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简写,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是目前许多院校在教学改革中推行的教学法,取得不少成果,应用于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有传统教学法难以比拟的优点,此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如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身于问题中;鼓励争论;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由于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探索、搜集和分析资料、反思、相互协作等一系列具有较高自主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来学习和解决问题,所以对学生自身的多方面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训练,尤其在“自主学习、协作、沟通、创新”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1]。
目前PBL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理学教学,在药理学实验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PBL方法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实践证明,PBL教学法可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2 集中-开放式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方式采取统一集中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主要采取集中教学,教师讲授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有利于巩固基本实验技能;对于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逐步建立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实验前充分预习,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学生独立做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使实践教学更显生动、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解决了不同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限制。
4 考试与考核
严格实验成绩评定,加强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实验准备、预习情况、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等环节,提高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采用形式多样的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考评,学生实验成绩考评采用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时实验成绩占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占60-70%。可采用抽题进行实验考试,也可采取设计性实验等方法进行考核。同时,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学生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探索在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1) 雌甾烷与雄甾烷在化学结构上的区别是 (D)
A. 雌甾烷具18甲基,雄甾烷不具 B. 雄甾烷具18甲基,雌甾烷不具
C. 雌甾烷具19甲基,雄甾烷不具 D. 雄甾烷具19甲基,雌甾烷不具
E. 雌甾烷具20、21乙基,雄甾烷不具
2) 甾体的基本骨架 (C)
A. 环已烷并菲 B. 环戊烷并菲
C. 环戊烷并多氢菲 D. 环已烷并多氢菲、
E. 苯并蒽
3) 可以口服的雌激素类药物是 (B)
A. 雌三醇 B. 炔雌醇
C. 雌酚酮 D. 雌二醇
E. 炔诺酮
4) 未经结构改造直接药用的甾类药物是 (A)
A. 黄体酮 B. 甲基睾丸素
C. 炔诺酮 D. 炔雌醇、
E. 氢化泼尼松
5) 下面关于甲羟孕酮的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C)
A. 化学名为6α-甲基-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
B. 本品在乙醇中微溶,水中不溶
C. 失活途径主要是通过7位羟化
D. 与羰基试剂的盐酸羟胺反应生成二肟,与异烟肼反应生成黄色的异烟腙化合物
E. 本品用于口服避孕药
6) 雄性激素结构改造可得到蛋白同化激素,主要原因是 (B)
A. 甾体激素合成工业化以后,结构改造工作难度下降
B. 雄性激素结构专属性性高,结构稍加改变,雄性活性降低,蛋白同化活性增加
C. 雄性激素已可满足临床需要,不需再发明新的雄性激素
D. 同化激素比雄性激素稳定,不易代谢
E. 同化激素的副作用小
7) 对枸橼酸他莫昔芬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A. 顺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 B. 反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
C. 对光稳定
D. 对乳腺细胞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因而用于治疗乳腺癌
E. 常用做口服避孕药的成分
8) 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抗雌激素类化合物: (C)
A. 雷洛昔芬 B. 氯米芬
C. 米非司酮 D. 他莫昔芬
E. 4-羟基他莫昔芬
9) 和米非司酮合用,用于抗早孕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是哪一个 (A)
A.米索前列醇 B.卡前列素
C.前列环素 D.前列地尔
E.地诺前列醇
10) 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 (C)
A. 高血钙症 B. 骨质疏松症
C. 糖尿病 D. 高血压
E. 不孕症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篇二: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三: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药理学这门课程,虽然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也让我对药理学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刚开始学习药理学的时候觉得有点复杂,因为可能是它的内容涉及到解剖、生理,所以不是很懂,到后来慢慢跟着老师,一点一点听得时候发现也没那么难。药理学也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它可以指导临床用药,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也让我知道了一种药物包括它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以及用药时要注意剂量,以及它的禁忌症。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些药物,因为我的家人就患有这个病,它分为一型和2型,1型的好像是要靠打胰岛素来控制,2型的话还可以用药物来控制,老师也说过当血糖降低或是正常,都还是要吃药,不可以说是正常了就停药。还有就是糖尿病有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自己平时不注意饮食所导致的,而且得了糖尿病以后很多东西都不能吃特别是含有糖分的东西,像有些老人家很想吃自己喜欢的糖类食品都要控制,并且吃了就要马上给自己注射胰岛素,我觉得这样真的是太可怜了,还有像有些药物在注射时都要注意剂量。以及影响药物的因素主要有药物方面和机体方面,机体方面就有精神因素和遗传因素,病理因素、生理因素,药物方面有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这些……所以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是我收获还是蛮多的,以后对于一些基本的病的用药以及药物的临床应用都有所了解了,药理学对于我们护理人员来说还是蛮重要的。
⏣ 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 ⏣
(1)方法:在测定血清和尿酮体的多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硝普盐半定量试验。乙酰乙酸和丙酮与硝普盐(亚硝基铁)在碱性条件下可生成紫色化合物,生成量与酮体的含量成正比。
(2)临床意义:这一试验目前已做成试纸条,灵敏度达25~50mg/dl,线性范围达1600mg/dl,但这种方法完全不能测出β-羟基丁酸。测丙酮的灵敏度也比乙酰乙酸小5~10倍。当血清酮体浓度<5mmol/L时,就很难测出丙酮的含量。因此这只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筛选试验。
(一)局部因素:
1)多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延误治疗转为慢性;
2)患有各种鼻病,因鼻阻塞而长期张口呼吸及鼻腔分泌物下流,致长期刺激咽部,或慢性扁桃体炎,龋病等影响所致。
(二)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如粉尘、颈部放疗、长期接触化学气体、烟酒过度等都可引起本病。
(三)全身因素:各种慢性病,如贫血、便秘、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新陈代谢障碍,肝脏及肾脏病等都可继发本病。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黄疸急剧加深,胆酶
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功能衰竭。即使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本病。本型病死率高。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类似急性重型肝炎表现。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一、椎体化脓性骨髓炎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病原菌进入脊椎的途径主要有:
1、通过血液途径播散。主要经皮肤及粘膜化脓性感染病灶,经血液途径播散。
3、经淋巴引流蔓延至椎体。
二、椎间隙感染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细菌进入椎间隙有两种途径:
1、经手术器械的污染直接带入椎间隙,如椎间盘手术后感染。
2、经血液途径播散。皮肤粘膜或泌尿道感染都可以经血液播散至椎间盘。以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细菌系来自脊椎静脉丛的返流。
(1)中老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常为单侧,亦可双侧同时发病。
(3)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肌腱、喙突、肩峰下均有明显压痛。与颈椎病不同的是没有涉及前臂和手的根性疼痛,定位体征不明确。
(4)年龄大者X线片上有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
Ⅰ级,视网膜小动脉出现轻度狭窄、硬化、痉挛和变细;
Ⅱ级,小动脉呈中度硬化和狭窄,出现动脉交叉压迫征,视网膜静脉阻塞;
Ⅲ级,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伴局部收缩,视网膜有棉絮状渗出、出血和水肿;
高血压眼底改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Ⅰ至Ⅳ级眼底改变者如不予治疗,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0%、13%和0%。
首先报导),多由黄疸出血血清型钩体引起。临床以黄疸出血为主,病死率较高。本型可分为3期,即败血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衂、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少数患者在黄疸高峰时同时出现肺大出血,但不知无黄疸型的肺大出血急剧凶险。
本型的肝脏和肾脏损害是主要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总胆红素超过正常5倍以上,而AST很少超过5倍以上。70%~80%的病例累及肾脏,肾脏变化轻重不一,轻者为蛋白尿、血尿、少量白细胞及管型。病期10天左右即趋正常。严重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少尿或无尿、酸中毒、尿毒症昏迷,甚至死亡。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常见的死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
在皮肤皱纹内和皮肤深层如毛囊、皮指腺等都藏有细菌。手臂消毒法仅能清除皮肤表面的细菌,并不能完全消灭藏在皮肤深处的细菌。在手术过程中,这些细菌会逐渐移到皮肤表面,故在手臂消毒后,还要戴上消毒橡胶手套和穿手术衣,以防止这些细菌污染手术伤口。
沿用多年的肥皂刷手法已逐渐被应用新型灭菌剂的刷手法所代替。后者刷洗手时间短,灭菌效果好,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灭菌作用。洗手用的灭菌剂有含碘与不含碘两大类。
1.运输功能:可将自肺部吸入的氧气和自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矿物质等),经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同时将各个脏器和组织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如C02、尿素等),通过血液输送到肺、肾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协调功能:将各种激素、酶类运输到相关组织器官,实现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协调。
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通过循环与身体各部位广泛沟通,对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使机体保持一个适宜而稳定的理化环境。
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线粒体的整体结构可能会非常不同。某些情况下,线粒体如右图所示,很像个香肠的形状,大小1到4微米。另一些时候,线粒体会形成分叉且相互连接的管状网络。通过观察活细胞中被荧光标记的线粒体,发现它们能够戏剧性地改变形状。此外,几个线粒体可以融合成一个,一个也可以分裂成两个。
线粒体具有两个功能不同的膜:外膜和内膜。线粒体外膜完整包围细胞器,与细胞膜成份一致。而内膜具有很多向内的皱褶,称为“嵴”。嵴上面有很多用于有氧呼吸和制造ATP的结构,这些折叠可以增加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以增强其效率。
(二)特点:
1、肉眼:溃疡通常只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5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粘膜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
3、穿孔:约见于5%的患者,最易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
4、出血:主要合并症,表现为潜血阳性或黑便、呕血等。
5、癌变: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恶变,胃溃疡患者中发生癌变者≤1%.
根据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可区分为四级。
1.嗜睡(一级)是一种持续性病理性睡眠状态。病人能被痛觉及其他刺激如语言等唤醒,醒后能完成被要求做的运动和语言反应,在外界刺激停止后不久就又进入嗜睡状态。
2.意识模糊(二级)在嗜睡的基础上还有对时间、地点或人物等定向力的丧失。
3.昏睡(三级)呈持续深度睡眠状态。需要较重的痛觉刺激或较响的声音呼喊才能唤醒。醒后能作简短、模糊不清的不完全答语。外界刺激停止后立即又是昏睡。虽可见到自发性肢体活动,对痛觉有防御性躲避反应,但很少有自发性语言。
(1)浅昏迷:仅对强烈痛觉刺激才能引起肢体作些简单的防御回避反应,眼睑多半开。对语言、声音、强光等刺激均无反应,无自发性语言,自发性动作也极少。脑干的生理反
-
想了解更多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的资讯,请访问:读中药药理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