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热门13篇)
发布时间:2023-08-27桃花源记教案(热门13篇)。
◆ 桃花源记教案 ◆
问题:
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
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
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
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
◆ 桃花源记教案 ◆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读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中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理解课文。
◆ 桃花源记教案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
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五、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六、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第二课时)
请同学复述课文
回顾重点语言知识
1、种作
种作义为耕种,盖本于《书·尧典》之“东作”。《齐民要术·种谷篇》引晋杨泉《物理论》曰:“种作曰稼,稼犹穑也,收敛曰穑,穑犹收也。”知种作为晋人恒言。
2、问讯
“问讯”一词,课本无注。有人把这里的“问讯”理解为“询问”,“打听消息”。这里的“问讯”,作“问候”解。《尔雅·释言》:“讯,言也。”郭璞注:“相问讯。”陶文自用问候义。
3、叹惋
“叹惋”一词,课本无注。常见的注本,多把“惋”字解释为“惋惜”。只有陈中凡先生在《汉魏六朝散文选》中把它解释为“叹息骇恨”。
按:这里的“惋”,应当是惊骇的意思。桃源人对暴政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远,他们听了渔人对秦汉魏晋的介绍之后,除了感到惊异之外,不会有什么“惋惜”之感。“惋”字在晋人《一切经音义》引《字略》:“惋叹,惊异也。”《集韵》二十九换:“惋,惊叹也。”
请同学对课文进行评价(教师对评价进行.总结):
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学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作者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目前,且充满人情味;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从追寻。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笔墨做到生动逼真优美。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内,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之中了。
作者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使得整个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亲切而真实,给人以美的陶冶。
分析作者的社会理想:
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东晋末年,社会政治混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改变不了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注意下列句中红色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
◆ 桃花源记教案 ◆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 桃花源记教案 ◆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桃花源记教案 ◆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桃花源记教案 ◆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目标: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叙事线索。
2.从读中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文中作者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桃花源寄托的政治理想。
三、教学工具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采用谈话法,设问,“同学们现实世界中我们压力太大、烦恼太多,老师家长对我们要求又太高,这时候你们会想到到一个什么地方去?”,引起学生的共鸣,增添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具体步骤是: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感知文章内容;②听录音朗读,感受你的朗读与录音朗读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找出,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③抽读
④、解决课文的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通假字(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三、理解、欣赏桃花源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主题探讨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
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渔人离开桃花源“便夫向路”又“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社会?
五、归纳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相争,战祸连连,百姓名不聊生,因此陶渊明虚构了这样一个与世无争,安宁和谐的桃花源林来寄托自己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六、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和幸福,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请你用几句生动的话描绘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桃花源的美乐奇为中心,体味这一人间乐园,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人美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在寻桃花源
景美生活安乐和谐
◆ 桃花源记教案 ◆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与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与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五、作业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 )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告: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一义多词、省略句等文言知识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为抓手”重点品味副词,引领学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词背后丰富的意蕴 4、感悟“桃源”的社会意义,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4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课前热身: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解题: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记:古代叙事性文体 (2)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隐士的象征 ——桃花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天》 桃花意象: A、 美好 B、吉祥 C、避邪 ——桃花源:美丽、美好的象征 (二)研读“绝境” 1、隔绝之境 (1)自读文章,思考:这美丽美好的世外桃源,在桃源人自己眼里是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与世隔绝? (2)预设: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之境 A、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竟然?) ——强调大吃一惊,吃惊程度之大,突出与世隔绝之久,从未见过外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释:乃、无论——读出了什么信息?——穿插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问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 ——乃、无论,语气更强烈,更突出了与世隔绝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马,遂与外人间隔 ——句中哪个字(词)最能体现隔绝之意? ——复:再,强周从来没有——从此句中,体会到桃源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文言积累: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不足——古今异义 (3)小结过渡:桃源,绝境也除了给人“与世隔绝之境”的感觉,还有什么之感?再读文章2、3节 2、绝和(佳、妙、美)之境 (1)生自读2、3节,思考、讨论、交流 (2)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A、与外界隔绝之地 B、风景绝佳之处 游歙州兴唐寺 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 (3)预设: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哪里读出“美”?——仅仅是景色美丽? ——属,何意?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丰饶、富足 B、阡陋交通,鸡犬相闻 ——此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什么?——安宁、静谧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宁静?——相,鸡鸣犬吠相互应和,以动衬静 文言积累: 俨然 豁然 怡然 欣然:……的样子 ——齐读上面两句写景语句,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景? 过故人庄 绿树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祥和富足的乡村图景 (4)预设:(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中,桃源的人怎样呢?) A、黄发垂 ,并怡然自乐 ——并,都——换成“咸、皆、悉”,可否?——替换,品读 —— ——两人一起——老人小孩一起快乐,祖孙同堂,相嬉相乐,老人怡养天年,小陔茁壮成长 ——这正如陶《桃花源诗》所写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这些男女壮年都在干什么? ——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齐读上下两句,体会那种和乐和美和谐的农家生活气息 (5)预设:(这里描绘的是桃源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除此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风景) A、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这种热情好客的人情美?——突出便、咸、各——一家之客,便是大家之客,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客吾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B、见渔人,乃大惊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齐读,体会两句话所表达的村人态度的变化 ——乃,出乎意料,大吃一惊,渔人的出现很意外;便,于是,就,在这种意外吃惊情况下,马上就邀请渔人回家,读出了什么?——村人淳朴,信任,人心不设防 C、(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便邀( )还家,设酒杀作食 ——陶语言简洁,省略很多人称词,补回去可否? ——不简洁,啰嗦、拖沓 ——补进去再对此着读,还有什么不一样?——渔人与村人的对话显得有距离,原文主宾无间,言谈亲切 ——省略:更表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亲切,人情的温度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和睦、和合的图景 (6)小结过渡:桃源,(绝境)也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感受到桃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绝境?绝,这时是什么意思?——极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哪个词最能括其意? ——“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和”是最高境界,“和而生万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演绎中华民族“和”的文化蕴意——桃源,绝和之境 ——除此,你觉得“绝境”,还有何意?这还是一样怎样的地方? 3、绝幻之境 (1)生自读文章首尾,思考 (2)预设: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位,未果,寻病终 ——绝无神秘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绝幻、虚无 (3)小结过渡: 桃源(绝境)也,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绝幻之境那为什么陶要给人们虚构这样一个绝美又绝幻的地方呢? (三)感悟“桃源”价值 (1)生讨论交流——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吗? (2)渔人的时代——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当时百姓怎样的生活?联系这背景,你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桃》吗?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张养浩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这种困厄与无望中,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梦想吧,虽然梦想渺茫,但毕竟有梦才有希望所以陶渊明57岁花甲之年写《桃》,不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 在人们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3)既然陶要给苦难的世人一个美好的梦,那为何故事结尾又加了淡淡的一笔——“后遂无问津者”? ——怎么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朗读比较体会: 后遂无问津者 后遂无问津者 A、遂:终于于是就?——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淡淡的愤懑之情哀其可怜,怒其不拿啊 B、无:——问路探寻的人都没有了,悲哀世人连梦与希望都破灭了梦还在,心还在,梦灭了,心就死了 哀莫大于死心——这是最悲哀的一句话 ——再来读读,读出悲哀来 (4)你认为这句话还“悲哀”在哪里? ——作者孤独的寻梦者“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但无论当时是怎样的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作者依然执着追寻心中的桃源之梦—— 陶渊明 仕 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 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君契 ——尘世之中,他寻找济世良方;寻无着落,退隐田园,求得精神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归依心灵的乐土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极为高超的境界 为文通绝境,从室及良辰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谓“绝境”! 桃源,(绝境)也 隔绝之境 绝和之境 绝幻之境 精神绝境 (5)总结:先生已去,但桃源依旧,千年桃源,千古后人梦……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那片精神的乐土但愿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 板书: 桃花源(记) 隔 和——绝境——精神 幻 千古梦……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记叙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知识的储备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而本册书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无论是从长度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对他们的一个新的挑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将会向课标的要求更近一步。 三、说模式 我校正在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意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这种模式为基准,自主设计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模式:1.情境渲染。引领学生走入课堂。2. 剖析结构。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3.语句赏析。走进文本,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4.拓展深化。补充资源,深化认识。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夯实基础。6.分层作业。激发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学习需求。在六个环节中,要以问题进行串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学习,“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然成诵的境界。 四、说设计 《桃花源记》是一篇精讲课文。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理清线索、赏析语言、探究主题、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导入,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诗歌导入,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调动思维,因为对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线索 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线索,分别是渔人发现、探访、离开桃花源,总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给出填空式问题,适当地降低了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填出词语,理清线索,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三)赏析语言 在我校“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我设计了本环节的核心问题,“桃花源美,美在 !”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一,读出桃花源的美,学生能够找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感受桃花源的美。二,说出桃花源的美,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浅层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美感,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描写的成分。三,写出桃花源的美,在几个学生已经说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后,起到了一定的示范的作用,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美,写下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配合,让学生体验由文字抒写情感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悟桃花源的美丽、祥和和欢乐;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语句来赏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课堂练笔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题 由学生模拟渔人和桃源人之间的对话,切入对主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此时链接相关知识背景,包括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学生思考后,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题。最后出示教师寄语。升华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和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主题;链接相关背景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补全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的现实含义。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个人心灵的一方净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五)巩固练习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背诵的教学目标。 (六)分层作业 在本环节,作业分为两个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借助字典,写出其含义。 选做部分: 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练笔。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数在三百字左右。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设计的板书重在突出对文章线索、语言赏析和主题理解方面,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要点。 六、说评价 课标中建议: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要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此建议,在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在课堂练笔环节,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链接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合作探究环节,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教师不要轻易予以反驳和否定学生的回答。 七、说开发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本节课我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内资源的开发有: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学习和开发;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渗透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包括:知识链接丰富了 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学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图片资源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八、说反思 《桃花源记》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作为八年级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还是把识记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记》是万古一梦,属于每个人的美丽之梦。它借助一个充满神秘离奇的故事,传递着人们对幸福自由美满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内,作者用饱蘸着绚丽憧憬的妙笔,极富诱惑力地描绘出桃花源的绮丽风光之美,恬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可以说,每一处都洋溢着理想化的意境,每一处都吸引着读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平淡表述背后的强烈情感,挖掘每一处所展现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学习,学生在翻译上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诸如翻译的策略、翻译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叙述为主,难理解的词句不多,所以在翻译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给学生,以此来检验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蕴含的中华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美好生活的心灵之 源,学习它,不能仅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怅,而要让学生的心灵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学生要爱上本文,更爱上这个永远不会褪色的梦想。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特别要关注他生活的时代和他的隐士风格。 2、 复习他的《饮酒》。 教学目标 1、检验并提高学生独自翻译能力,掌握诸如“妻子”一类的重要文言词。 2、在品读中,能够体会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评价设计 1、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独自翻译文章,并及时积累重要词语。 2、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想象的方法展现桃花源的美,并结合课前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学生能够联系现实,个性化地谈谈自己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万古一梦桃花源 用中国人远古之梦导入。《礼记》中关于“大同世界”的论述,孟子所畅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关系,逐渐引出“世外桃源”。 (让本文站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课堂,让学生在追梦的神圣氛围中走入文本) 二、翻译--走近桃花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分任务,串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抓住“一位渔人,一次偶遇,一个地方,一段传奇”来理解。 (一是检查学生在没有翻译情况下,能不能借助读就感受到基本脉络。二是为下面的翻译做好铺垫。) 4、教师读“开首至欲穷其林”,学生不看注释口头翻译,并交流难懂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里,要引导学生考虑“翻译方法--留,调,删,换等,翻译角度--直译和意译” 5、学生独自翻译全文。首先,不看注释,不交流。然后查阅注释,检验翻译准确度。接着小组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难点。 6、班内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一些重要词: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议。 (第二步,要以学生自己翻译为主,甚至可以加大难度,比如不看注释先猜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 三、品读--走进桃花源 1、听老师读本文,同学思考: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你对桃花源的印象,你会怎样表达? 2、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引导出“神奇”“美丽”“幸福”等词。老师提议:桃花源真美! 3、小组合作交流:从文章哪里你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组内分任务,一人读原文,一人说美的原因。 4:班内展示交流。 教师引导抓两个点: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为富饶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悦,也有物资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热情好客的真,也有宽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发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每一处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每一个人是如何的乐?可以想象一种境。让学生进行口头描绘。 (此处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之处,不能仅仅从文字表层点几处美,而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层,理解人性美,生活美,还要借助想象,把更丰富的景象幻化为最幸福最优美的感觉。观察学生,如果他们脸上没有愉悦,目光里没有羡慕,那么就可以说,这个环节是失败的。) 4、提问:陶渊明为什么描绘出这样美丽的地方?他那个时候真的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吗? 小组结合课前查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从《天上的街市》来做辅助点拨,从而更准确地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5、带一份情感再读课文。 发现桃花源:惊奇--初入桃花源:惊叹--做客桃花源:赞赏--离开桃花源:担忧--难寻桃花源:惆怅 (理解了课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师要做这样的朗读指导:读出味道。) 四、感悟--神往桃花源 1、今天很多地方牵强附会称作桃花源,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向往的梦就在这里,也是美的享受。倘若今年五一假期,你到了桃花源,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2、你尝试做个比较:今天的生活状况和桃花源相比,哪个更让你喜欢? (两个问题,课堂上只需要用一个则可,根据前面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学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个问题。学生理解还需要加深,用第二个问题。) 五、作业 1、积累重要词,背诵课文。 2、给“桃花源之行”拟出一段解说词。◆ 桃花源记教案 ◆
◆ 桃花源记教案 ◆
◆ 桃花源记教案 ◆
◆ 桃花源记教案 ◆
◆ 桃花源记教案 ◆
一起合同网小编为您推荐桃花源记教案专题,欢迎访问:桃花源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