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读后感(通用12篇)_远山淡影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07远山淡影读后感(通用12篇)。
(1)远山淡影读后感
《远山淡影》
惊艳于石黑一雄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对言语、动作、表情的处理,细腻之处又留有大量空白。
文章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发为背景,描述了日本普通市民在这场灾难后所如何带着遗留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特地百度了一下这段历史,日本因波茨坦公告后拒绝投降,美国为了敦促日本投降,先在广岛投下“小男孩”,但日本当局依然死抗,美国打算在小仓投下“胖子”,但因天气原因,阴差阳错选择了长崎,战后统计,由于这两场原子弹爆炸,各造成了25万和14万人死亡。)是的,无论哪一场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普通的百姓,被迫杀害、被迫转移、被迫流浪、被迫家离子散、最后被迫终结此生亦或被迫笑着活下去。
这部小说最精彩的也在于它巧妙的构思,用一种回忆的方式,像是第三人称叙述一般,又像是电影中常见的构架交错时空,让你不断地去审视自我,通过这样的无法挽回的方式弥补自己心灵上的内疚和创伤,细想来,更是心痛。
小说中还叙述了一种三代人之间在经历了岁月、战争、世事后情感、认知上的变化,免不了,上一代的老人们常常会由于僵化的思想或是一些落后的习俗致使与最亲近的儿女产生一定的隔阂(其实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也是从爸妈身上看到的,他们从二十多岁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的大部分中心都转移到了我们身上,似乎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为了我们自己的学习不问家里事x而我们长大了之后,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重心更不在父母身上,所以,这一切的轮回到底是为了什么,享受过程吗?为了老去吗?还是只是活着?)
此外,对于母女间的关系,交流绝对是一味良剂,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用心倾听彼此的需求,并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反思,而不是专制得认为反正我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而自我标榜就是个好母亲,当一切都过去之后,当孩子最终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是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后,深深的内疚感依然会充斥余生。
但愿我一直都是个好女儿,但愿我以后将是个好母亲,但愿经过岁月后的我回忆起以往会心有甘露。
(2)远山淡影读后感
读了《雪豹》这本书,我懂得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要依赖双亲、群体、社会的悉心照顾才能健康成长,当幼小的生命逐渐长大,这种“依赖”就会显现负面效应,变成生命难以挣脱的精神锁链,阻碍生命走向独立、成熟和强大,它告诫人们:我们一定要学会独立生存。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雪豹在半岁的时候,被猎人抱养回家,取名叫雪妖,被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年后雪妖要被野化后放归山林。雪妖的野化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由于从小在人类身边长大,雪妖错过了学习捕猎技术的最佳阶段,所以在野化的路上,颇多艰辛:人们千方百计地对雪妖进行野化训练,用实战捕杀的方法教它捕捉猎物,但是雪妖没有任何经验,总是一次次失败。它不会捕食猎物,无法独立生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北斗母豹出现了,它改变了雪妖的命运。北斗母豹找到了丢失了很久的孩子,她欣喜若狂,对雪妖进行了精心的照顾和教导,雪妖在妈妈的耐心教导下,终于学会了如何捕猎食物。就在他们以为雪妖可以从此走上独立生存之路,成为一只真正的雪豹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因为北斗母豹还要抽出精力照顾另一窝正在吃奶的小雪豹,雪妖因此非常嫉妒。它渴望更多的母爱,嫉妒使雪妖变得疯狂,因此雪妖在妈妈不知道的时候,杀害了他的几个“弟弟妹妹”——三只幼小的雪豹。北斗母豹得知了真相以后,伤心欲绝,它怀着一颗破碎的心永远的离开了雪妖,而雪妖最终成了豺群的食物。
雪妖习惯了依赖人类生存,习惯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无法适应自食其力的生活,更无法适应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丛林环境,所以无法独立生存,导致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现在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万千宠爱中。穿得好,吃得好,“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他人,父母和祖辈给予了他们太多的疼爱,甚至过分的溺爱,他们养尊处优,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他们过分依赖父母,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这样的孩子不能自立,将来怎样独立生存,如何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呀,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3)远山淡影读后感
归功于自己的想象力吧,开篇不久,自己对自己就剧透了,对于万里子和景子的性格陈述,两个女孩太像了,而后悦子又在自述早年离开时日本时的种种,就明白佐知子就是悦子心里的另一个自己,这种审视自己,对话自己在之前阅读三毛的《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在加纳利岛的海边已经领略过了。
实至名归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石黑一雄,乍看,细腻的文笔一定以为是位女性作家,但确确实实出自这位文艺范儿大叔之手,这本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写于1982年,整本书从景子的自杀开始,就充满淡淡的忧伤,二战以后的长崎,一切重新开始,绪方先生和松田重夫教育理念的不同,二郎和父亲的家庭观念的不同,有如佐知子和悦子想离开日本寻求新生活的一批年轻人,也有象藤原太太,绪方先生这些固守故里向前看的老者们,虽然是片段式的回忆,我们只看见寥寥个体,但折射出当时群体的影像,不同的环境与价值观,不光冲击着大人们,小孩的童年也在这些矛盾中带着抑郁的色彩,特别是看到佐知子淹死万里子那些小猫那段,如在逼仄的环境里时着实压抑。
时代的冲击,矛盾的整合,这些都需要时间,甚至会付出代价。文艺片的构架,象是头脑里过了一部电影,色调如封面的蓝灰色。
(4)远山淡影读后感
《远山淡影》读后感200字:
《远山淡影》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我是先读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这本,虽然这本书也很棒,但是没有《被》给我的惊艳大。这本书和《被》有相同的气质,全书笼罩在一篇烟雾缭绕的恐怖气息下。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后,以“我”的角度写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接受过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国,交了一个美国男友。女孩性格孤僻,与猫为伴,不愿意去他乡。平静而阴冷的情节发展下,母亲离开,女孩自杀。结局时读者会猛然惊醒,“我”便是“母亲”。在记忆的修饰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看完《被》以后,看这本书的中途,大致可以猜到作者的思路,哈哈。
(5)远山淡影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我最喜欢的书《迷影追踪》,它讲的是一个很刺激的东西—ufo。《迷影追踪》主要内容包括奇妙的圣诞礼花;空军基地的目击者;还原现场的录音;ufo的追踪者;霍尔特的才智;那一夜的雷达等等。试图解密神秘的自然现象、传奇的名人故事、绝密的战争文档、久违的历史真相……
我带着无比激动,极大好奇和些许恐惧看完了这本书。我相信外星人的存在,相信飞碟的存在,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我认为在“百慕大”或是什么地方,一定有时光通道,它会通向另一个时空。外星人也是通过这个通道来到我们的地球。那么他们为什么不与我们接触呢?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的科技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文明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他们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他们在监视着我们的科技行动,太空行动,而不显露。而在远古时代,比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时期,那时科技不发达,对他们远远不能构成威胁,所以他们会与那时的人类接触并帮助他们,所以埃及金字塔,复活节岛上的人像,巴比伦古城的宇航员画像等等之谜就似乎可以解释了。
不管怎样,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主题,对于未知的好奇,对于未知的探索,开启思维创造未来。对于现在处于学习中的我们,我的梦想就是能揭开ufo的神秘面纱;要完成这个梦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圆我的梦想!
(6)远山淡影读后感
暑假,我读了《雪域豹影》这一本书,它主要讲的是本有两只在雪山一带的珍稀物种——雪豹,一公一母,在一次狩猎中,公豹子不小心遭遇雪崩,不幸身亡,母豹子带领自己的小雪豹艰难的“单身”生活着,遇到了千辛万苦,又找到了一个后爸,后爸也是最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家庭……
我看这本书时,曾哭了两次,一次是为了公豹子死,一次是为另一只公豹子哭,这本书使我懂得了知道生命的真理,爱的实学,要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出答案。珍惜生命,其实也是成全自己。像柯南一样,寻找真理,突破困难,找到根源。
这本书很感人,高贵,典雅,平和。
(7)远山淡影读后感
倒数第二章悦子去找佐知子的女儿万里子劝她回家时,突然变成了第一人称,“要是你不喜欢,我们可以再回来”,当时感觉到有点奇怪,本来也是不喜欢看序言和后记,今天看了,意外的解开了自己的疑惑:这本书大部分贯彻了悦子一家人(丈夫二郎,公公绪方先生)和搬来不久的佐知子一家(女儿万里子)的事情,悦子是典型的日本女人的风格,古朴保守,安心呆在家里服侍丈夫,而佐知子则恰恰相反,流离失所,封闭冷淡,很少与人打交道,没有工作,时常把女儿独自一人留在家里。但其实悦子就是佐知子,也许是从小成长的环境让她对自己应该怎么样有一个原型(即悦子的形象),但是她实际上是佐知子性格的人,景子(万里子)死后,她的内心开始后悔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矛盾,万里子(景子)喜欢安子阿姨家,喜欢带着猫,当时悦子(佐知子)嘴里说着“美国肯定对女孩子好的,在日本,能有什么期望”、“我是一个母亲,肯定会以女儿的利益为首位的”,也知道弗里克这个人不稳定,但是其实更多为了满足自己想出国、想改变的想法,拒绝了伯父的好意,临走前淹死了万里子养的猫,带着万里子(景子)去了国外。
二女儿妮基过来看她,她想起了这段将近二十年的回忆,但是却不由自主的拆成了两个形象去回忆,她是古朴保守典型不会被非议的,她的邻居她的朋友是冒险、生活不稳定、知道所要依靠的男人是不稳定依旧跟着去国外的,这样她的内心就不会那么的愧疚自责。
石黑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通过扭曲的回忆所反映的微妙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窥探这个世界:为什么他在这个时候想起这件事?他对这件事是什么感觉?他说他记不清发生了什么事,却还是要说给我们听作者的运笔能力真的太强了,看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觉得那里牵强,就是很自然的笔风,像呼吸一样,如它的书名《远山淡影》,淡淡的,像远处山上萦绕的一层薄烟。
(8)远山淡影读后感
影中漫步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一个88岁的慈祥老奶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身就够吸引人了.本人向来对传奇人物感兴趣,于是就买了几本她的书.其中有《特别的猫》,《猫语录》,《金色笔记》和《影中漫步》.有关猫的书写得很通俗很好读,基本上一本书一两个晚上就读完了.《金色笔记》很难读,太难读了,主要是语言不生动,情节不紧凑或者说没有情节可言.对于我这个头脑简单的人来说象读天书一样.说实在此书没读到100页就放在一边去了.倒是《影中漫步》一直吸引我读下去(最初也曾想放弃,但还是因为对莱辛的好奇心驱使我读完),受益匪浅.我觉得这位老太太的人生观非常坚定,处事冷静果断.看似温和慈祥的外表下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和睿智.她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就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并且视角很宽,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这对一个女作家来说是很难得的特性.所以她终于成功了,虽然来得晚了一些.……
(9)远山淡影读后感
回忆于我,往往也有许多不真实的存在
悦子说:“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翻开《远山淡影》没几页,女主这句话就触动到我。可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小说结束了,故事却像是刚刚才铺陈开,每一个人物的情节都还没交代完整,更别提结局。
这就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巨著,三十多年来不断再版的他的处女作?
不忍心也不甘心放下书,开始阅读“译后记”。
才发现石黑一雄着着实实令人咂舌,他让我在合上书之后,才开始回味他描绘的远山和淡影。书中处处埋着伏笔还有大片留白,在看似疏淡的平铺直叙里。
“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小说中只有两处地域场景,一处是英国乡下的居所,一处是战后的长崎。小说也只有两个时段,一段是现实中的5天,一段是回忆中二十年前的初夏。
小说中有两对母女,在我合上书之后就明白了,其实就只那一对母女。母亲悦子被埋进了她终身难逃的回忆和自责里。
我在我的回忆中重新构建一下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在英国乡下居所的5天时间里,悦子和她跟英国丈夫所生的次女妮基在一起。悦子与日本前夫所生的长女景子自杀了,妮基的父亲也已逝去。次女从伦敦回乡下来陪伴寡居的母亲5天。这5天中,她们不愿提及景子自杀的事,但她们各自沦陷在躲不开的事实里。5天中,悦子断断续续回忆着20年前,她在长崎结识的那对母女。
好,切换镜头。二十年前,战后重建的长崎。
在战火和政府的推土机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不堪的小木屋里,住着孤立无援的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悦子是她们母女唯一的'朋友。那段回忆中,悦子正怀着孩子(应该就是景子),跟丈夫二郎住在临时过渡的公寓里。
佐知子母女的背景是个谜。她在破屋子里用精美的瓷器泡茶;她讲流利的英语,筹划着带万里子跟她的美国情人移居海外;她常常把幼小的万里子独自留在破屋子里。悦子的出现总是在悉心照应着万里子。
回忆中的佐知子饱受战争苦难一心逃离日本,并以替女儿寻找一个更好的未来为必然的理由。她反复告诉悦子,去美国才有机会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万里子抵抗着母亲的强制安排,她要带着她的小猫们留在日本,而佐知子当着女儿的面溺死小猫。
记忆中的日本海边,真实的存在
“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我恍然,悦子原来是在编造回忆。
“译后记”里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机会。”
悦子在回忆里自欺欺人。她就是佐知子,景子就是万里子。
石黑一雄还说他在伦敦收留无家可归的慈善机构做社工时,倾听流浪者讲述故事,他们不会坦白那就是自己的经历。太过苦难和伤痛,往往不忍直视。
回忆从一开始就陷在自我抗争里,悦子只有将自己的故事藏在佐知子身上,她才敢推开记忆的门。
-
▲一起合同网周更精品专栏:
- 淡定读后感 | 荒园狐影读后感 | 淡定人生不寂寞读后感 | 淡定的女人最优雅读后感 | 远山淡影读后感 | 远山淡影读后感
悦子在自编的回忆中企图替佐知子赎罪,她幻想出一个温柔贤良的孕妈妈形象,在战后的废墟中试图补偿对万里子的爱。她在回忆里弥补当年对景子情感的漠视,追悔自己以牺牲景子的幸福来成全自己的追求。
景子自杀的果是悦子播下的因。
石黑一雄,见识了他如此精妙的小说构架,更佩服他暗藏的情感力量。书中隐现的各处留白,像中国画一样。
小说不长,回味却很绵长。
《远山淡影》,我想知道原版英文书名是怎样的,会不会像很多电影那样,采用意译来辅助内涵的表达,诸如《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和《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搜出来一看:A Pale View of Hills.原汁原味的远山淡影。
小说中没有远远的山,也没有淡淡的影,那是我们脑子里不可靠的回忆。
回忆于我,常常也有许多不真实的存在,抑或是不存在的真实。
(10)远山淡影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远河远山》的节选。
是一本很长的小说,讲的是“我”对纸张和阅读几近变态的热爱,还有因为写作发生的一切事情。
这一篇,严格来说应该不能够算作是读·有感。因为这篇文章好像真的碰到了我心里的某些东西。
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东西,乱写着玩罢了。(甚至我小时候外婆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一篇文章记述我如何认字,但是那篇文章实在是不忍拿出看)我好像对文字一类的东西非常喜欢,以前小时候就是天天看动画片,其中有一部叫《数码宝贝》,非常奇怪,前期都做了字幕,到了后面就没有了,因为没有字幕这件事情我一时赌气不看了。
二年级开始要写周记,翻了一下写掉了不少本子。开始当然都是那种普普通通的日常事件记录,不外乎是什么今天拓展课上了点什么之类,不过到了后面就突然画风突变,开始各种文艺小清新流(那个时候可能真的是我文笔最好的时候吧),最喜欢用当时认为高雅的词句堆砌起来,后来还煞有介事地开始小说连载,但都逃不过烂尾的宿命。当时的我简直是不堪回忆,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没事情就开始对着窗外的东西泛滥感情,乱写诗。这段时间虽然进入乱写东西的巅峰期,但是很多故事情节都是基于儿童文学等书上面的,现在想想好多都是抄的。
不过,那段时间给我的影响一时半会儿是消不掉的了。做着文言文翻译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发现自己的平常用语好像就有点文言(我写东西老是用“于此”而不是“在这里”),然后陷入“这个怎么翻译啊”的困境中……
到了后面,看了几本书的影响,我觉得我自己要改过自新,不用那种华丽的风格,返璞归真。但是用朴素的语言写起来总是没有那种感觉,那种文字不断从脑子里面一个个噗噗噗蹦出来的绝佳感觉。因此写大篇周记的习惯也渐渐没有了,写的小说也是写了一点就全篇删掉,正式进入创作的颓废期。顺便说一下,现在还没有从颓废期里面走出来,还是被灵感操纵着呢。
现在,只不过是随意乱写点东西,努力去写好一点——不过好像没有什么进步。
对比文中的“我”,丝毫接触不到文学的养分却拼命去自己争取,较之更可怜了。但是我还是从他身上得到了点一些共同之处。
那就这样一直喜欢下去吧。
我喜欢很多东西,但是都做得不太好,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喜欢着就好了。
(11)远山淡影读后感
故事的开始是在英国,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景子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自杀了,小女儿妮基从伦敦赶到乡下陪伴她。期间,悦子回忆起当年战后的长崎,遇见的一对母女——佐知子和万里子。
佐知子初登场时是在其他女人的谈论之中,冷漠、不合群、不友善,似乎与当地的其他女人格格不入。而她的女儿万里子也对外界充满戒心。通过交谈,悦子和佐知子成了朋友。在悦子的回忆中,佐知子一心想依靠男人离开日本去往美国,但万里子只想带着她的小猫回佐知子的伯父家,母女俩的矛盾在佐知子将小猫放入水中时得到了激化。
而其实,佐知子就是悦子,万里子就是景子,悦子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离开了日本到了英国,但景子也因为到了英国无法适应周围的一切而郁郁寡欢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这也是悦子一直绕不开的心结与痛楚。
这部小说是石黑一雄的处女座,就如书名一样,模糊的、缥缈的,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
(12)远山淡影读后感
《雪域豹影》是着名的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写的,其中我喜欢的“人”物是一只名叫泥雪滚的雪豹。
他虽然丑陋,虽然捕猎技术不好,但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以为所有动物,只有母爱,而没有父爱,而事实却超乎我的意料。这个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有一只名叫阿灿霞的母豹,在一场雪崩中失去了自已的丈夫,她有三只幼豹,一只母豹哺育三只幼豹非常困难,于是她准备为她的宝宝挑选继父。在这途中,有只幼豹被害死了,但她还在寻找,她终于选好了永远的继父——泥雪滚。狂风暴雨中,泥雪滚用自己的身体为银老二遮风挡雨,凶险泥潭里,他毅然跳进泥潭救出白老大,花老三奄奄一息时,他挺而走险深入豺群捕猎,九死一生……他衰老而丑陋,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平凡而瘦弱,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泥雪滚虽然不是三只幼豹真正的父亲,所以他的行为非常让人感慨,他外貌丑陋,老态龙钟,但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一颗能发出明亮驱赶黑暗的心。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远山淡影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远山淡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