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读后感(系列十三篇)_国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11-19国学读后感(系列十三篇)。
⬓ 国学读后感 ⬓
对于学理科的我来说,感觉国学有阳春白雪的味道,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高不可攀。如今,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轻轻翻开国学书,孔子、老子、墨子的画像映入眼帘,勾起了我对历史的追忆,对生命的思索。这里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这里有“庄子”、“老子”、“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本国学经典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也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 国学读后感 ⬓
我们学了《国学》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这一课。
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了很久才答应,父母叫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慢吞吞的。因为父母的养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体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勤快。
这一篇短文虽然内容比较长,可它还是围绕着一个孝字来写的,来告诫现在的我们,要时刻体谅父母,时刻让他们感受到有我们的温暖,让我们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美德。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只是我们的一个动作都能让父母心生感动,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牢记书中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 国学读后感 ⬓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记忆犹新这几天我读了《我爱国学》这本书,书中的每个章节都令我回味无穷,让我感触很深。
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大爱无言》这一章了。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书中,14岁的马鹏飞同学因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亲人,小鹏飞5岁时,奶奶也因病失明,从此马鹏飞就得撑起这个家。奶奶住院了,小鹏飞24小时都陪着奶奶,每天为奶奶服务,他每天给奶奶做饭、送饭、喂饭,自己却偷偷地吃酱油拌饭。有时邻居送个鸡来,鹏飞都给奶奶吃了,自己却从不舍得吃一口。马鹏飞为了防止奶奶吃错药,把药都分开放,这些药怎么吃吃几回,小鹏飞都很清楚,就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再看看我们这些父母心中的宝贝、家中的“小皇帝”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我们还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的时候,马鹏飞却背起了这个家;当我们早上还睡得很甜的时候,马鹏飞早就起来给奶奶做早饭了;当我们被父母送去上学的时候,马鹏飞还在家里急急忙忙地收拾家务并准备自己走着去上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马鹏飞这种“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精神。在父母下班回来,哪怕为他们沏杯茶水、捶捶背、端上一盆洗脚水,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也会给他们一个莫大的惊喜。
读了《我爱国学》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其实,“孝”很简单,“孝”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时每刻做到“孝”吧!
⬓ 国学读后感 ⬓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去读《大学》这本书。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对于儒家孔孟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重新认识、深思的必要。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智中出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诚于中,形于外。礼中出义(勇),义中生仁。仁、义、礼、智总归一信(五德)。学以致用,使自己不断提高,敢于攀登。一生无怨无悔,不半途而费,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为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学》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尽忠,对朋友要义气,对长辈要尽孝,对身边的人仁慈。还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饱眼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
⬓ 国学读后感 ⬓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其中尤其以《论语》为甚。《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
含义深刻, 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
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学习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
⬓ 国学读后感 ⬓
对于学理科的我来说,感觉国学有阳春白雪的味道,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高不可攀。如今,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轻轻翻开国学书,孔子、老子、墨子的画像映入眼帘, 勾起了我对历史的追忆, 对生命的思索。 这里有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里有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 这里有” 庄子” 、” 老子” 、” 韩非子”; 更有《楚辞》、《李太白集》; 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 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到”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从” 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到”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本国学经典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 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
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也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汉学是我国人民独有的国粹,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篇二:国学读后感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影响着炎黄子孙!
国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语文”,它是包罗万象,文学,哲学,美学,无不包囊其中。如果你不懂汉语,或者对汉语学得不深,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学者!
国学经典众多,既然称之为经典,自然是极具价值,诸如《周易》,《诗经》,之类,不胜枚举。虽然非大家无法深明其理,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朱自清先生有一本国学启蒙的着作《经典长谈》其见解精辟,独到,甚好!
事实上,不仅中国人,外国人也对汉学感到惊讶。如此,其价值与魅力不严而喻。
我不是学者,更不是大家,故谈”国学”还是不够资格,姑且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文学方面,可谓精彩纷呈,万紫千红,属诗歌的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无不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属**的四大名着,《镜花缘》,《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更是说不完,道不尽。唐宋八大散文的创作,让人回味无穷。
个人认为当代文学大有穷途末路之势,不是不让人担心的!
在哲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的“天地与我并重,万物与我为一”,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辩证关系;墨家的法治;儒家的仁治;从天竺传来的佛家的“超脱,无为”无不体现着国学中包含的哲学的深刻,发人深省!
在美学上,中国文化经典中的文字之美、真情之美、真理之谜之美征服了所有人!
在史学上,二十四史是其重要代表。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此悠久的历史,足以让中国人智慧。因此,中国人的历史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国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亦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问。 “国学”既然是中国先贤的智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接触它,学习它,品味它!
篇三:国学读后感
我们学了《国学》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这一课。
⬓ 国学读后感 ⬓
我跟着国学经典小组一起学了《江雪》这首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在“山”前面加了一个修辞词“千”,又在“径(小路)”前面加了一个“万”,一个是表示“山”很多,另一个是“径”很多。后面的“鸟飞绝”“人踪灭”让人出乎意料,这么多的山、这么多的路、怎么连一只鸟都没有、一个人都没有?原来是天气太冷了,人都不敢出家门,鸟都不敢展翅而飞。
后两句中,“孤舟蓑笠翁”写出了作者孤独的心情。作者是在钓鱼吗?他是在钓鱼。但是,钓的不是鱼,而是“雪”。
这一首诗我们估计学前班时就已经背会了,但是程老师教的更详细!
⬓ 国学读后感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节约就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学校里,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不要浪费食物;保护财产,不要在桌椅上乱涂乱画;节约水电,随意关灯、水龙头;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掌握能力。
在家里,倡导低碳生活,洗碗、用水冲厕所;量体裁衣,能吃多少就煮多少;尽量不用塑料袋装东西;废旧物品想方设法再利用……
勤俭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景、一种态度、一种智慧。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让勤俭节约成为习惯”、“让勤俭节约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每一张纸,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节约,我们才能节约资源,也只有时时处处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 国学读后感 ⬓
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进一步学习北大大课堂、楼宇烈讲授的《国学课十三堂》,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热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
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在“欲”的驱使下将自己变成物质文明的奴隶。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 国学读后感 ⬓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富,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来说吧。“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过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 国学读后感 ⬓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面对竞争,我们应该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失败和不平等,我们应该用一种常识来应对,并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是盲目地为死网而战。这样,它将有助于拯救自己,并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积累才能繁荣。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汉学是一种宝藏。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建设中国的承担者。富强的中国历法应该在中学学习,读经典,增长智慧,利用汉学造福中国。
国学读后感(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节俭、自信和智慧。每一单元由经典精华、故事、生活、实践、经典阅读四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着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永远伴随着我们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读后感(三)
春秋时期,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和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与正直、诚实、守信、博学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与谄媚、虚伪、阴险、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
这些话,言简意赅,教人自觉,让人守德或教人摒弃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以人生观为指导,教育学生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因此,教师必须培养自己,勇于面对各种不良现象。
国学读后感(四)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影响着炎黄子孙!
国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语文”,它是包罗万象,文学,哲学,美学,无不包囊其中。如果你不懂汉语,或者对汉语学得不深,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学者!
国学经典众多,既然称之为经典,自然是极具价值,诸如《周易》,《诗经》,之类,不胜枚举。虽然非大家无法深明其理,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朱自清先生有一本国学启蒙的着作《经典长谈》其见解精辟,独到,甚好!
事实上,不仅中国人,外国人也对汉学感到惊讶。如此,其价值与魅力不严而喻。
我不是学者,更不是大家,故谈“国学”还是不够资格,姑且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文学方面,可谓精彩纷呈,万紫千红,属诗歌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无不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属**的四大名着,《镜花缘》,《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更是说不完,道不尽。唐宋八大散文的创作,让人回味无穷。
个人认为当代文学大有穷途末路之势,不是不让人担心的!
在哲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的“天地与我并重,万物与我为一”,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辩证关系;墨家的法治;儒家的仁治;从天竺传来的佛家的“超脱,无为”无不体现着国学中包含的哲学的深刻,发人深省!
在美学上,中国文化经典中的文字之美、真情之美、真理之谜之美征服了所有人!
史学方面,二十四史是其重要代表。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此悠久的历史,足以让中国人智慧。故中国人的历史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综上所述,“国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亦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问。“国学”既然是中国先贤的智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接触它,学习它,品味它!
⬓ 国学读后感 ⬓
在我读过《千字文》之后,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就是道德树立起来了,名声就会和圣人一样传播到远方,就如同形体端正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
《千字文》向我们诉说了人生之道,思想之悟,无愧是我们的精神宝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正在尝试着按照它的行文准则去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和时间赛跑才能抓住童年时期的手,时间总是不善待每一个人,悄然流逝,无声无息,你不吝啬时间,它就会对你吝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坚持到最后,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要为那过去的失败而懊悔,不要为那错误而谴责自己,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忧郁,过去的将不会再有,拍拍身上的尘埃,去继续追赶时间吧!不要向它臣服,争分夺秒,用我们的行动证明一切!
通过对《千字文》的学习,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增强了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力。
就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把时间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不能让一分一秒的时间从我的掌心中溜走,我要和“时间赛跑”,去追赶它,去超越它……去珍惜它。有些人,每天游手好闲,浪费生命,即使有人告诉他们时间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也是吊儿郎当的,凑凑合合过日子。
我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写作业时,慢慢吞吞的,自从我读了《千字文》一个让我明白时间意义的“朋友”,让我的人生又拥有一条正确轨道的“好朋友”在珍惜时间的同时,我们要勇于追求梦想,为自己的目标前进。为了找到那属于我们自己耀眼的光茫前进。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就在不远的前方……
⬓ 国学读后感 ⬓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圣贤千言万言,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儒家学说为何尤其关注怎样做人的道理及其人生哲学、人生智慧的问题呢?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认为,孔子表现出了极其深邃广阔的眼光,他所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不仅超越了一朝一国、一姓一君的保国安邦的狭隘眼界,也超越了君民关系的思考,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思考的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政者正也、为政以德的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而且首先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孔子认为,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基础在人,不在物;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实质不是管制,更不是镇压,而是正。使社会秩序和人心走上正道;治理的手段主要不是强制,而是教化,恃德不恃力。孔子从人出发,立足于人的完善,把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建立在人们有耻且格的基础之上。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是一切的主体,人的完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总之,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
想了解更多【国学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国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