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合集10篇)_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1-09-01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合集10篇)。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学科:三年级数学 教师:王朝英

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路程表,等等。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说一说、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数感,感知、体验“千米”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xx年9月14日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 - 从教育出发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教育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迎合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在我国,政府、学校和教师们也不断探索教育创新之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其中一个主要的创新方向就是通过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和全面素质教育。



何为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是指以地域为基础,将学校、社区、公园、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贯通起来,在不同场所进行教学、活动、考察等多元化的教育活动。这一计划旨在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引入同一场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校"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全面素质的学生。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的意义何在?



1. 丰富教育内容: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内容。通过不同场地的教学和考察,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 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讲授、听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实践学到的知识。在更大范围的场景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实际情况,加深理解,拓展思维。



3. 加强社会联系: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可以使得学校更加紧密地与社区、科技馆、图书馆以及企业等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具实际意义的学习机会,并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的衔接,使得教育更加精准化、具有实践指导性。



4.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在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中,学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写作等多样性的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动手、动脑、动情,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法:



1. 教师引领与带领



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知识储备、能够协调资源的地方教学负责人,他们能够把学生从狭隘的校园环境带来到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环境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视野。



2. 开发多样化的场地资源



学校可以在社区、公园、博物馆、文化体验馆等场地安排课外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社会环境,让环境成为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吸收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知识。



3. 考察安排



通过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地感受社会的物质力量与人文氛围,并借此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4. 深化科技应用,强化数字化学习



学校必须用科技手段来拓宽教学范围,毕竟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允许孩子通过在线授课、在线阅读书籍等方式,使学生们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科技的趣味,在学校可以构建卡通形象的虚拟人物,引导学生们站在他们的视角上考虑问题。



总之,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有利于学校开展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希望未来,更多的学校加入到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中来,共同建设一个全面、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2000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预设2:不能,不知道。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体验、认识“千米”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2)老师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长城全长大约6700千米;地铁1号线全长大约30千米;珠穆朗玛峰大约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点在斐查兹海渊,深度大约为11千米。

(3)说说测量什么长度时适合用千米作单位?

小结:特别长、特别深、特别高……

3、猜测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同学们谁猜的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三、推算联想、感悟“千米”

1、在手拉手活动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用手比一比。

(2)请5个同学手拉手,说说大约有多长?

(3)10个同学手拉手呢?100个同学呢?

(4)1000米有多长,需要几个同学手拉手?

1000个同学手拉手的长度大约是1000米。我们全校才有600多学生,还要再来300多个。说说1000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000米很长很长……)

2、通过教室的长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们的多媒体教室有多长吗?咱们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长度?感觉怎么样?

3、借助学生的活动体验,进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约走了多少步?

(2)小组汇报: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00米?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氛围较好,但是到课堂最后,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太好,应该引起教师注意。

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需要老师的激励和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在复习完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后,给学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标、汽车仪表盘等生活较常见的千米使用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节课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例如,马拉松比赛全程用千米做单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长;还有,学生了解了汽车、磁悬浮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时速之后,学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弹、火箭、宇宙飞船、飞机它们的飞行速度,还有方程式赛车、高铁的时速。然而,我课前并没有充分发现我班学生的40个男孩子的兴趣点。

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弹: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飞船:每小时28440千米;飞机:每小时850—900千米;方程式赛车:每小时400千米;高铁:每小时350千米。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千米和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我和爸爸经常在民政学院散步。爸爸说:“一个圈应该是200米,10个圈是多少米?”我就心里想,两个200是400,400加200等于600,600加200再加200等于1000米,“10个圈是2000米!”爸爸说:“哦!不错!不错,这道题你回答出来了,很好。”

在我们回家的时候,我看见一辆运了很多猪的车,车头边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5吨这几个字,我就对爸爸说:“爸爸,这辆车真的能载这么重的东西吗?”爸爸说:“应该能吧!”

生活中的千米和吨很常见,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一、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的教学

材料一

教材例1中的四幅图。

对于这四幅图,学生几乎没有游历其中景点的经验,所以仅依靠这几张图来建立公顷的表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四幅图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知道统计较大的土地面积要用到“公顷”这个面积单位;二是了解一些数据,简接地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三是顺理成章的引入新课。

材料二

在操场上,学生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每边7人,共28人。思考: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如果要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大约需要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需要几个班级的学生?通过共同计算得出: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每边大约要70名同学,一共要280名同学,如果每班按40人计算,要7个班级的同学手拉手才能围出一个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

材料三

观察学校操场上的百米直跑道,以这条跑道为边长,围成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

材料四

猜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少公顷?

想象:我校的校园,从北边的小河到南边的小河,从东边的校门口到西边的围栏,有多大?

告知:我们校园的占地面积是2公顷多一点,也就是说我校校园的一半大约是1公顷。

材料五

我们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

量一量知道我们教室的长约9米,宽约7米,面积约63平方米。10000÷63≈159个这样的教室。通过实际测量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让学生感知1公顷有多少个教室地面面积。

材料六

篮球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育场所,让学生测量的长和宽,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在看看几个这样的篮球场大约是1公顷。

通过对上述一系列材料的观察研究体验想象,学生对公顷有了一个初步的形象,能初步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表象。

二、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的教学

我给出了四个地方,自己学校——莲香幼儿园——莲花二区门口——莲花六区南门口,这四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三、面积单位的整理

少数学生总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成10或者1000,所以有必要整理面积单位,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利用教材上的题目:“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一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表示的面积有多大?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整理如下:

10010010000100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引导观察,交流:怎样记住进率?有何规律?为什么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可能是10、1000?有何疑问?

学生很快就有疑问:为什么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而其他相邻的进率都是100?是不是中间还有一个单位?这时我很顺水的说确实还有一个单位,叫什么呢?你们的词典后面的附录里有——叫公亩,把公亩放在平方

米和公顷之间,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就都是100了。学生有了这个发现之后很开心,也知道了跳过一个单位进率是10000,跳过两个单位进率是1000000。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有动手操作、户外活动、有推想等等,学生显得很兴奋,学习的情绪也始终保持高涨和热烈的状态,所以学得很开心。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反思2

数学课上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知识,总觉得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1公顷到底有多大?不太明白。1平方千米是个什么概念?就更不理解了。正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这一困惑,于是我决定利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去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

我先领着学生在教室里先把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知识复习了一下,让学生加深以下认识: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我带上卷尺让学生们在操场上排成体育队,开始布置要求:1、估量操场面积和1公顷进行比较,实际感知1公顷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2、明确步骤。问:我们的操场大致是什么形状,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得出:需要估出长、宽,然后用长乘宽算出操场面积。3、活动纪律要求,不能随便乱跑和大声喧哗。依据不久前我校达标运动会跑步比赛项目,我们较容易地估计出长约为100米,宽大约为20米,测量出操场的长和宽后,我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操场的面积。100×20=2000(平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我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我又问:1平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平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反思这节课,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1)像苏纯宝、白勰等爱动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而像陈月婷、李芙蓉等这样的学困生看热闹的成分多一些,没有参与其中,纪律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让一些同学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习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平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平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平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太大,尽管我说了南到大润发,北到文峰大世界,西到通掘路,这样大的范围差不多是一平方千米。但孩子们只有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且书上的例题虽然有配图,但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到底有多大。所以,这样说来,竟是我疏忽了。但这样大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

一、前言

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而公顷平方千米正是地理信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将介绍公顷平方千米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帮助教师教授该概念。

二、公顷平方千米的定义

公顷平方千米是计量单位,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因此1公顷平方千米等于0.01平方千米,或者说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平方千米。

三、公顷平方千米的重要性

公顷平方千米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地理信息领域。作为面积的计量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用于测量和描述一定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公顷平方千米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顷平方千米也是关键的地理信息概念。了解公顷平方千米的含义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的概念和应用,同时,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其他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信息的基础知识。

四、公顷平方千米的教学计划

1. 学生群体:初中生

2. 教学目标:

(1)了解公顷平方千米的定义和基本用途;

(2)能够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其他计量单位的转换关系;

(3)能够应用公顷平方千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教学内容:

(1)公顷平方千米的定义和用途;

(2)公顷平方千米与其他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应用公顷平方千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4. 教学方法:

(1)传授知识:教师进行讲解,向学生介绍公顷平方千米的概念和应用。

(2)课堂互动: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环节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实践操作:在掌握了公顷平方千米的基本概念后,可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及计算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作业练习、考试测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以保证教学效果。

五、结论

公顷平方千米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信息概念,了解其定义和应用对于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知识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提出的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公顷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

⬬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计划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3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