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合同范本|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精选10篇)_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发布时间:2019-05-04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精选10篇)。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彝族的火把节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处,经常互相往来。有一年夏天,一个名叫耿丁的天差下凡游玩,却和人间英雄豪星发生了矛盾,于是两人比赛摔跤,结果耿丁被摔死了。天神大怒,放出许多蝗虫来破坏庄稼。豪星带领人们燃起火把,举火烧虫,保护了庄稼。从此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便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耶!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八月十一日的火把节了。我终于可以来参加易门县浦贝彝乡举行的火把节。这一去,不仅让我品尝到美味的羊肉佳肴,还让我体验到浓厚的彝族风情,真是“一举两得”呀!

当我们到达场地时,正好是我特别好奇的神秘祭火典礼。祭火典礼分为三个阶段:取火、迎火和送火。这些都是由大毕摩和彝乡同胞们共同完成的。圣火是取自神秘而美丽的人间仙山——马头山。圣火是用传统的钻木取火的古老方式,这代表着彝族人民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美好心愿。

转眼,到了晚饭时间。百桌羊肉汤锅盛情迎宾客,热腾腾的羊肉汤、香喷喷的粉蒸肉、香醇的彝家米酒……瞧这阵势,想不香飘十里都很难啊!这光闻着就让人口水泛滥,心动不如行动,美食,我来了!

吃饱喝足之后,夜幕早已降临,火把狂欢之夜开始了!

在星月的照耀下,在群众的欢呼声下,在花鼓队、唢呐队的簇拥下,大毕摩点燃第一堆烈火时,天空中顿时燃起耀眼的'烟火。伴随着绚烂的烟火,第二堆、第三堆熊熊焰火也相继燃起。唱歌跳舞勒过索(好玩呢),喝酒吃肉呐基维(好吃呢)。醉美狂欢夜,激情火把节……明月升起,激情的火把燃烧起来了,熊熊烈火照彻夜,激情的热浪一波接着一波,人们都被这火把的热情燃烧起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绚烂的火把,动听的民谣,彝家的左脚舞,满天的绚丽烟火……不一会儿,我也被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们拉入狂欢的行列中,一同跳着欢快的左脚舞。然而一波波热浪向我涌来,那也许是火把的盛情邀请,也许是人们的激情热浪,也许是彝家同胞的热情好客,也许是……近四万名群众围着熊熊的火把唱歌跳舞,歌颂着美好生活,远处频频绽放的焰火,把浦贝的夜晚装饰得缤纷绚丽。这是一个民族团结、幸福美好的狂欢之夜!

这是我的假期快乐事迹榜中的no:1,同时我也希望下一次的火把节我还能再去狂欢一日。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但是最具特色的还是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特色还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四川的某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干旱,导致庄稼无法生长。有一年,庄稼却莫名奇妙地长了出来。正当人们欣喜若狂时,一个恶差来了。他逼人们交税,可是此时的人们还有什么东西能拿出来交税呢?人们只好苦苦哀求,可恶差却豪不留情地要收走全部的庄稼。正当人们绝望时,一位勇士突然对恶差提出挑战,要与他比试摔跤。结果勇士将恶差活生生地摔死了。这个举动激怒了天神,他放出天虫去啃庄稼。那位勇士便做出了火把与它对抗。之后,每年的这天人们便燃起火把来纪念这位勇士,随后,才演变成了如今的火把节。

火把节在彝族是非常隆重的。每年的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必定出去,而且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火把。到了聚集地点之后,他们就会点燃中间的木柴堆。熊熊烈火一下子就烧了起来,彝族人民就开始围着这堆火转圈,在转圈的同时,大家又唱又跳,热闹极了。他们还会选几个跳舞和唱歌好的,让他们围成圈表演。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唱歌跳舞,还有人会在周围摆上筵席,再找人一起来享用。真是非常快乐的场面!

就这样,彝族人民在欢笑中迎来了火把节,也在欢笑中送走了它。

正所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合起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而火把节便让彝族这朵花变得更加美丽独特了。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h2>一.走进作者

王充闾,笔名: 汪聪, 男 ,1935年2月5日 出生于辽宁盘锦。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h2>二.知识备查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 富有浓郁民 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h2>三、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头帕( ) 宰( )鸡

矫() 健 摔跤( )

熊()猫 披毡 ( )

嫉妒( ) 彝( )族

<\/h2>四.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分为多少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h2>五.细节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为了欢度火把节,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 面?

3.学习 课文第三部分 : 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

<\/h2>六.讨论交流

你知道火把节还有哪些活动,跟同学交流。

答案:

三、pà zǎi jiǎo jiāo xióng zhān j í dù yí

四、第一部分:节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火把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火把节的来历。

五、

1、彩衣头帕、披毡花包、赶赴盛会

2、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3、火把节不是 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

六 、除秽、斗鸡、斗羊、朵洛荷舞相关链接: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我家住在下关镇吊草村一组,我们是彝族。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我们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火把节。

每年到火把节,我们村子里可热闹了。一大清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各自忙开了。年轻的妇女们到山上捡柴;小伙子们在家里准备竖大火把;老人们有的蒸包子,有的做小旗子;孩子们则各自准备自己的.小火把。到了晚上,小伙子们在村子里竖起大火把。村子里的人都围在大火把旁边狂欢。小伙子们点燃大火把之后就有人发小包子,水果糖给狂欢的人们。村子里新生的小孩由妈妈抱着绕大火把转一圈,大人们说这样小孩就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成长。人们看着大火把熊熊燃之后,开始点起小火把。狂欢的人们一手举起小火把,一手撒松香,在大火把四周互相追逐,互相嬉戏。还有人欢快地跳起民族舞蹈。我们村成了火的海洋,欢乐的世界。男女老少都各自尽情地玩尽情地跳。

这就是我们彝族的火把节——快乐的火把节。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从那遥远的深圳,翻过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一支支耀眼的火把正随着那山间的云雾竟相舞动,渐渐,一个个绚丽无比的园诞生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白族火把节。

其实,火把节还有个关于由来的故事呢。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企图吞并其它五诏,于是在六月二十四这天,这位首领假意邀请各位首领到松明楼祭祖,但邓赕诏主的柏节夫人看穿了那位首领的野心,但因为祭祖,又不得不去,所以她便在丈夫的手上戴了一把铁钏,后因此辨认出了丈夫被烧死的尸体。后来,蒙舍诏首领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她回去将丈夫的死体掩埋后,她便率众与敌兵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绝后投海而死,人们为了纪念她,创造了火把节。

有着这么传奇的来历,风俗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许多地区的白族人民都欢聚一堂,通过树火把、点火把和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首先,树火把,顾名思义,树,就是立的意思,在节日前夕,全村会竖起一根一二十米的大火把,上面安插一些装饰,意为“连升三级”,并到祖汶前扫墓。到了晚上,场面就热闹起来,老人们祭上贡品,小伙子们一个接一个攀上高竖的火把,用小火把将它点燃,刹那间,烈焰腾升,鼓声响彻云霄,场面热闹非凡。等点完大火把,最有趣的事就是耍火把了,只见人人都拿着一个小火把,见到人,就往火把上撒一点松香,然后,只听“轰”的一声,火光大了起来,朝向对方,没见过的人还会吓一跳呢。

这就是白族的火把节,有着它的文化,有着那独特的风俗,有着那古老的仪式,我相信它一定会流传千古!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一

从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巴,两人都有拔山之力,没有人能够摔倒他们。斯热阿比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比试。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行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大力士来找我,请老人家抬一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让他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

说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会儿,斯热阿比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一块铁块给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咬了一口,怎么也咬不动。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力气一定比我大。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一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比咬不动铁块,就知道力气一定没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来摔跤,那咱们就比试比试吧!”

斯热阿比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手,猛地抱住他,两人就开始摔跤了。他们的力气真的非常惊人,大地被他们震得格格的响,那些山峦、树木都抖动起来。斯热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跄一下,被斯热阿比压在地上。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一个挺身,从斯热阿比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身上。斯热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还要求再摔一次。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个骑马式,斯热阿比用力摔他,他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也不动。阿提拉巴乘对方不留神,抓住对方的一只胳膊用力一摔,斯热阿比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热阿比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里,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后,非常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大量的虫子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二

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彝族火把节的活动内容:

准备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彝族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选人

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彝族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狂欢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彝族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彝族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彝族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活动

彝族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彝族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火把节》丰富学生对彝族音乐特点的感知,并认识阮(ruǎn)。

2.能分辨乐曲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3.能说出“火把节”的概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阮,能够听辨出阮的音色。

2.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材分析

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现在使用的改良阮分为四种:低阮、大阮、中阮、小阮。三弦或四弦,有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复杂,演奏方法及符号与琵琶相同。右手指法有弹、挑、双弹、双挑、分、滚、划等;左手只按音。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四种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厚,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目前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火把节》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单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A段主题轻柔地出现,旋律轻柔、优美。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A段再现,显得优美有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呢。今天我们就到彝族朋友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

欣赏“火把节的传说”动画。

二、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三、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火把节》音频。

师:火把节真是盛大的节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乐曲《火把节》。

提问: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吗?音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阮的历史有近20xx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这首《火把节》是用中阮演奏的。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听辨乐段。

完整聆听乐曲《火把节》。

提问:请说出这首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学生聆听并回答。

师: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慢-快-慢,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3.欣赏第一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一乐段。

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

(2)教师出示第一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小声跟音乐哼唱旋律。

4.欣赏第二乐段

(1)初次聆听第二乐段。

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哪些音乐要素听出来的?

学生可能回答:速度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演奏的方法不同等。

(2)教师出示第二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先聆听第一乐段,再聆听第二乐段,感受第二乐段热烈、欢庆的情绪。

5.欣赏第三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三乐段。

提问:这个乐段和哪个乐段旋律基本相同?说出感受到的场景。

(2)再次聆听第三乐段,听完后为三个乐段加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6.完整欣赏乐曲《火把节》。

教师要求:这首乐曲是ABA结构的三段体,认真聆听音乐,每听到A乐段出现,就小声哼唱旋律。

四、课堂小结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晚上围着篝火祈求平安,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最后,我们在一首歌曲《七月的火把节》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凉山彝族火把节一年一届,2013年4月决定,每五年举办一次。其主会场一般设在普格县或布拖县,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设分会场,其选美活动中评选出的美女一般来自于美姑县。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火把节起源是什么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其中较为普遍的两种: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二、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我国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按彝族的风俗,这一天要举行斗牛摔跤和盛大的群众性文艺联欢活动。到了夜晚,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竖起一支火把,村寨里还要竖起高达三四丈的大火把,以示吉祥。村寨的男女老幼手执火把照遍房舍、畜圈、庄稼、道路,表示驱逐妖魔鬼怪、毒蛇虫害,预祝丰收。

然后,人们往往汇集到村头、广场等地方,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此外,青年人们还要举着燃烧的火把,奔跑在松林田间、村前寨后。这时,只见田野山村到处游动着闪亮的火光,形成了灿烂耀眼的火海,这也是火把节中最具特色的活动。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额其拉巴的彝族小伙子,是个摔跤能手,天下没人战胜他。上天知道后,就派凶神下凡与额其拉巴较量。结果凶神被额其拉巴摔死了。一怒之下,上天撒下无数天虫作害庄稼,为害人间。在额其拉巴的带领下,彝族人民上山砍来松明,做成无数只火把。大家把火把插在田埂上,诱杀了成千上万的天虫,保住了庄稼。人们担心害虫没烧尽,于是就在每年的农历六月末,手执火把驱赶害虫,祝福人畜消灾祛病。这个习俗一年年地流传下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火把节。

<<<返回目录

火把节的寓意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

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

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不能轻易耽误最后的农作侍弄工作,更不能忘了灭虫害、准备收割,最后及时收割等具体环节,否则将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维系。

最后,人们以到田间地头耍火把、舞火把,以及最后一天的送火把仪式,象征在田间积极烧灭害虫的具体实践,通过送走、埋掉火神(旱魃)的劳作行为,以保证农作物获得丰收。

祭祀仪式及祭祀辞寓意着烧掉了害虫害蛾,就可以烧掉贫穷和饥寒,就会获得农业丰收。火把节祭火、唱《掌火歌》、耍火把、跳火把舞、送火等民俗活动,对于烧虫逐疫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农耕时序、预祝丰收等象征意义。

<<<返回目录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大姚县赵家店红山脚下彝族寨子有个聪明美丽、贤惠善良的姑娘诺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查倾心相爱着。阴险狠毒的山官头人魔哈选女作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诺娜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胜强,以精湛的技艺战胜了险恶的魔哈,魔哈恼羞成怒,用巫术轰裂了土猪梁子,阿查不幸堕落深渊。后经众乡亲搭救才脱险。

在阿查遇难的时候,诺娜姑娘险遭魔哈魔掌。魔哈带领兵丁把诺娜的家团团围住,要抢诺娜成亲。为了免遭贱踏,诺娜越悬崖绝壁,离家逃走,寻找阿查,在红山悬崖,她终因气力耗尽累死在悬崖之下,诺娜的身影永远显映在悬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称。

阿查被众乡亲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计直奔诺娜家;只见诺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杀。阿查怀着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丛山峻岭,最后才发同诺娜留在红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与诺娜同归。众乡亲前往劝阻,从崖边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复仇的办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乡亲们高举着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烧了魔哈宫殿,烧死了罪恶的魔哈。为诺娜报了仇,为众乡亲解了恨。

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们都要点燃起松明火把,用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烧死蚊虫;驱邪除恶,以示吉祥幸福;同辈人互敬火把,烧掉“祝崇”,以示清洁平安。然后举着火把把田间地头,挥舞引蛾,扑灭害虫。巡游之后,将火把插在田头地角,村前开阔地带,男女青年就围着火把跳起欢快的“左脚”,老人们围着坐火塘,打开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返回目录

❂ 彝族火把节小学教案

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主要活动有斗羊、斗鸡、斗牛、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的来历,虽然民间传说不少,但其真正的来源乃是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

也有人说火把节来源于星回节。可以说火把节与星回节无关。关于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详细讨论,兹不赘述。

段注《说文):“火,娓也。娓,各本作缀。今正。下文日娓,火也。为转注。南方之行,炎而上。与木曰东方之行,金曰西行,水曰北方之行,相俪成文。象形。大其下,锐其上。呼果切。古音在十五部。凡火之属皆从火。”

段注《说文》:“炎,火光上也。洪范曰:火曰炎上。其本义也。云汉传曰:炎炎,热气也。大田传日:炎,火盛阳也。皆引申之义也。从重火。会意,于廉切,八部。凡炎之属皆从炎。”

古汉语说:“人火曰火,天火日灾。”(《左传》)认为火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工的火,一种是自然的火。所谓“人火”就是人所用之火;所谓“天火”,就是自然之火,这种火容易造成火灾,故称之为“灾”。

“火”之读音,彝语读音一致,傈僳语与彝语读音一致,其它藏缅语与汉语有相近或相同之处,与彝语读音则远一些。

从彝语对“火”之读音相当一致的情况来看,彝族先民至少对“火”之现象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读音以后才逐步分迁到各地去居住的。所谓对“火”之现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这里指的是对火的崇拜心理和一系列的火文化现象。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1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