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发布时间:2025-04-02古代文学礼仪常识(汇集13篇)。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传说
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二)先秦散文
1.儒家经典:
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诗歌
(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屈原——《楚辞》——“楚辞”
二两汉文学
1.两汉散文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父爵封为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战国策》】共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个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汉赋】中国古代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此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和《三国志》。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有两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
2.两汉诗歌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文学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三国在百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他特异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郦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三峡》出于此。
2.南北朝时期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从晋到明共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论专著《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个诗人。
【谢灵运】谢灵运,南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与陶渊明合称陶谢。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2018高考古代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是考生必背的内容之一。以下是2018高考古代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1年龄称谓
NO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NO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NO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NO4.黄口:十岁以下。
NO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NO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NO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NO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NO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NO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NO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NO12.花甲:六十岁。
NO13.古稀:七十岁。
NO14.耄耋:八十岁。
NO15.鲐背之年:九十岁。
NO16.期颐:一百岁。
2地理常识
NO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NO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NO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NO4.四海,指天下、全国。
NO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NO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NO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NO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NO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NO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NO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国庆长假期间,本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我把它们联系到了一块,很有趣,所以把它记了下来。假期里我翻读了我的《元曲三百首》,又发现了一个文学大宝库。马致远是早已经知道的人,他的《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千古名句。这次又读了几个人的《山坡羊》,曲子都不长,可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参观了故宫,那些珍贵的文物,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历经百年,却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们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游览了故宫,我明白了更多的知识,也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了。
黄娥,子秀眉,遂宁西眉人。明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女诗人、女散曲家。黄娥自幼聪明好学,秉承家教、遵守闺训、好学上进、博览群书、通诗经、擅书札、工诗文。少时就以诗曲名满京城。她的作品脍炙人口,并久为会林傅诵,历代评论家对她的评价很高,夫人篇章,云蒸霞烟才情甚高,不让易安(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风华绝代的曲中李清照。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1.魏晋文学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三国在百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他特异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郦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三峡》出于此。
2.南北朝时期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从晋到明共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论专著《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个诗人。
【谢灵运】谢灵运,南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与陶渊明合称陶谢。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先秦文学
1、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2、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3、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4、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5、我国远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中,其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
6、我国远古神话分为三类: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的故事;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
7、《共工怒触不周山》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其中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颛顼”又叫“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8、《女娲补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它描写的女娲是一位英雄女神。
9、《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10、《黄帝擒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它是反映社会斗争的著名神话。
12、在原始时代,除了原始的劳动歌谣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文学作品,那就是流传在远古人口头上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诗经》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做《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后,称为《诗经》,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主要是民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开端。
2、《诗经·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等六篇诗有篇目而无歌辞,后人称为为“笙诗”。
3、《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分类是按照音乐的不同特点来划分的。
4、风即乐曲,国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频风。
5、雅,即正,“雅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乐。大、小雅之分可能因为《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较晚,在音乐上受到了“风”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31 篇,小雅74 篇,共计105 篇。
6、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7、《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总的来说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一般说,《周颂》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也当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和《国风》的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 初,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颂》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的时代有争论,一般认为是东周宋国的作品。
8、关于《诗经》作品的结集,汉代学者提出了周代有“采诗”制度的说法。《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民歌洪的方式。《诗经》中文人作品汇集则鄘风是通过“献诗”的渠道。据《国语·周语》记载,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等贵族官员和文士献诗的制度。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古代下雨时,人们没有很好躲雨的用具,就拿几样东西去遮挡头,抵住雨水。这时,鲁班非常着急,看着一个个被淋成"落汤鸡”,他发誓一定要发明一个下雨天能不被淋湿的好工具。
中国梦。古代人的中国梦是什么?统一和平、美好生活。民国时期人们的中国梦是什么?国家复兴、振兴中华。现代人的中国梦是什么?国家繁荣昌盛、国民安居乐业。几千年来,每个时期的人们有着神似的中国梦。是啊!我们只希望国家强大、国民健康,过着美好生活,这就是中国梦。
摘完了果子,便要上山了,这些路边的红红的“种田果”在山上可是一丛一丛地生长的,到处都是,它们仿佛在激烈我:“快上山,山上还有更多呢!”于是,在它们的激励下,我很快地爬到了山腰的位置,可是到了山腰,我的气就泻了一半,原因三个字:渴、热、累,我们脚下的步伐真是越来越慢,身后好像有一个巨大的石头拖住了我们,到了后来,我走两步就歇一会,走两步就歇一会。这时候再看路边的“种田果”,它们仿佛在嘲笑我:“哈,爬不动了吧!”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了,恨不得一下子栽倒在地休息。“加油啊,坚持一下,要迎难而上,不要被困难打败!”想着,便又向前走了几十级台阶。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激励自己,我终于爬到了山顶!到了山顶,映入眼帘是三个清晰的大字,三个大字被刻在石头上,用红色颜料写着:皋亭山。这时,头顶上的太阳越来越大,仿佛要把大地烤焦了似的,我们赶紧躲进了山顶的凉亭里。看着眼前这个不大的凉亭,遥想古代时,这只是一个小岛,而现在,成了山顶。我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真快呀!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我们大概已经有四年没见面了,大家都变了从一个小不点到一个成熟的男孩,从一个调皮的中学生成如今的高中生,从一个叛逆时期到成长时期。这些我们大家都在变,不光是我们变了社会也变了,大家聊着这些话题都很开心,我也很开心能与几位老同学相聚在一起聊着这些看似平凡的话题。也很开心希望这种时光以后还能有吧。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五千年的华夏史,一位位中流砥柱闪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岳飞。
走向天台最底端,沿着阶梯下至一个六角亭,古意十足。坐进去,就仿若回到古代,感受古人那份含蓄与淡雅于一身的书香品性。屋顶的风铃也格外夺目,风一吹,清脆的铃声动听极了,令人流连忘返。
时间转眼即逝,在父亲身后充满自信的我,也上了高中,结交了一批属于自己的朋友,自然而然的,朋友取代了父亲,我的时间也一点点地花在朋友的身上,却忘了父亲。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人类的文化粮食,更是传播文明的天使。从古到今,多少文人能士历经磨难寒窗苦读圣贤书,最后功成名就,其名流传千古不朽。而如今,身为00后的我,虽还不能做到像他们头悬梁,锥刺骨般刻苦,但是我热爱文学,酷爱读书。每当我神游书海,总觉神清气爽。并且漫步书林。什么格林童话,唐诗宋词,文学作品,都是我阅读的对象。随着年龄的渐长,我走进了名着的世界。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从《呼啸山庄》到《茶花女》。每每看到心仪的书,总是爱不释手,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美味的面包。
翻开语文书,行字映入我眼帘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那是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诗,诗中,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与中华少年的宣告一一呈现于我眼前,让我的新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中华母亲承受的千灾百难我们没有忘记。从我过历史上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到爱国诗人屈原再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都是文学坛上的佼佼者;从秦始皇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再到新中国开创者毛泽东他们都是政治云坛中的领军人马是老百姓口中的风云人物这就是中华民族!当看见壮丽的黄河时我们想起了中华人民的百折不挠,当读起三国、水浒时我们学会了正义、豪爽,当我们听见女娲、大禹的故事时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神奇色彩,当梦见冬子、雷峰的身影时我们悟出了为人民、祖国奉献也是一种快乐的道理。我们渐渐成长起来,这就是中华的少年。历史的教训,未来的憧憬,如何把着接力棒更好地相传是我们着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啊!着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六年级:艹神话丶曦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着《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着名。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高中实用的古代文学常识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百")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文学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b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钡取健《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d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Ⅲ课内涉及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天文地理、科举官职、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都包含其中。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对解释字句和理解内容很有帮助。现就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古文化常识,作简要说明并归纳整理。
姓名称谓
1、谦称:主要用家、舍、愚、贱、敝、鄙、小等自谦,如“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帝王自称朕、孤、寡人,臣子称臣、仆、下官,女子称妾,如“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
2、敬称:主要有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庙号,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称对方的官名、爵名,如“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用令、尊、贤、贵、高、玉、大等敬辞表尊敬,如“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隙”(《触龙说赵太后》)。其他朋友尊长称公、卿、君、大人、夫子、足下、子、媪、执事等,如“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夫子哂之”(《侍坐》)。
3、贱称:主要有竖子、小子、黔首等,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小子无所谓”(《孔雀东南飞》),“以愚黔首”(《过秦论》)。
4、特称:“从”表叔伯关系,“先”表已逝的尊长。如“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官职科举
1、官职:表授职的有拜、除、授、补,表升职的有迁、擢、升、陟,表降职的有黜、谪、贬、罢、左迁,表调动的调、徙、改、转、放、出、移,表到任的有就任、下车、视事,表主政的有知、用事,表离任的有乞骸骨、致仕等。如“拜臣郎中”“过蒙拔擢”(《陈情表》)、“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予出官二年”(《琵琶行》)、“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2、科举:表征辟荐举制的词有征、举、辟、召、察、荐等,如“察臣孝廉”(《陈情表》)。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者分别称生员(俗称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如“举臣秀才”(《陈情表》)。其他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称“童子”“童生”,如“操童子业”(《促织》),落榜称下第,如“应举下第”(《柳毅传》)。
3、学校:古代学校有地方学校“庠”“序”,如“谨庠序之教”(《齐桓晋文之事》);有最高学府“雍”“太学”(也称“国子监”),如“援例入于北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校的教育人员有司业、博士等,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地理方位
1、地区行政:如“中国”指中原地区,“江表”“江东”“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九州”“八荒”“四海”泛指中国,“郡”“路”“县”表行政区划。如“莅中国而抚四夷”(《齐桓晋文之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烽火扬州路”(《京口北固亭怀古》)。
2、山川关隘:如“江河”专指长江黄河,“山东”指崤山以东,“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3、方位: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淮左名都”(《扬州慢》)。天地四方称“六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宗法礼俗
1、宗法
(1)庙堂:太庙指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伶官传序》)。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在庙堂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如“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2)排行: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如“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
(3)伦常: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礼俗
(1)冠礼:古代男子在20岁时,把头发结起来,举行加冠仪式,叫“结发”“弱冠”“加冠”,表示成年,如“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冠者五六人”(《侍坐》)。
(2)婚礼:女子出嫁叫适、归、于归,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如“吾妻来归”“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3)丧礼:丧礼中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称“期”,穿九个月或五个月孝服的人称“功”,一般指关系较近的亲属,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4)宾礼:九宾,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宾相接引宾客上殿。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见面礼称“质(贽)”,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5)尊卑:车座上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朝堂和官位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次之西向,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历法天文
1、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纪时: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4、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划分地面区域,某个星宿对着某个地面,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阿加莎的父亲去世时,她还不到11岁。温柔而默契的母女俩,更增添了相依为命的情感。她们毫无抱怨地面对不稳定的财政状况。但是她们还得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卡拉的身体出了毛病。阿加莎带着母亲去埃及疗养。卡拉同意她谋一份文学方面的职业,并将其托付给大作家埃登菲尔波茨。之后阿加莎与一位飞行员结婚。阿加莎米勒就此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1930年,阿加莎因小说《罗杰阿克罗伊德谋杀案》而名扬文坛。
我要做好孩子》是着名文学家黄蓓佳的作品,主要写的是一个刚上6年级的小女孩金玲在学习上遇到的的重重困难和被父母的不信任。既然有了开始就会有结果,经过金铃付出的许多努力,最后取得了父母的信任。当然,作者虽然没有写到金铃期末考试是不是理想,但我相信,只要金铃付出了努力,成绩好不好,父母都是会接受的,毕竟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不管你考试考得好不好,只要你努力了,即使成绩不理想也不会使你伤心,因为你已经懂得要努力学习了!
♛ 古代文学礼仪常识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向秀等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
更多精彩的古代文学礼仪常识,欢迎继续浏览:古代文学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