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元日教案
发布时间:2025-02-18古诗元日教案(汇集十二篇)。
✧ 古诗元日教案 ✧
对于诗词教学,说实在的有点一头雾水。虽说从教多年,但一直视古诗教学为烫手山芋,能简单过就简单过去。有幸聆听了仲小夏园园老师和我们伦小的朱琴老师两节同课异构《元日》教学,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我想要教好古诗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元日》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二、抓诗眼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诗意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感情也就体味到了。一首诗在教学时要抓准诗眼,抓好诗眼。《元日》两节课教学教者都能抓住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暖”就是这诗句的“眼”,在抓准这“暖”后再进一步地引出教学。
其实“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暖”字实际上是王安石新法推行成功后一个成功者的快乐,一个心系天下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抓住“绿”去理解,也就能慢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了。
三、化意象
提到意象,更是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月亮”,古人借月亮抒情的就有很多。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生感悟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逐渐具备把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意象的能力。有了意象,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被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哲理所打动感染,得到古诗文的内核中的精髓。
四、反复吟诵
小学生学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一遍一遍地读,熟读成诵。
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最后能自然地背诵下来并不简单,老师自己底气不足是做不到的。
引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
1.不能为读而读。
2.要有范读。
3.在理解,在意境中有情感地读。要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重复的只是文字,不同的应该是意境(特别是古诗词)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感悟的深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负担。
✧ 古诗元日教案 ✧
《元日》一课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春佳节人们欢乐祥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十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习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习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写师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 古诗元日教案 ✧
1、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我运用多种理解诗意的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起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诗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真正体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间的对话。
2、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诗句的方法学习古诗。学生理解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都可是交流自己的感受。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呆板做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3、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讨论交流,形成新知,进行综合性学习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问,积极思考,达到共同认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习古诗、再造想象、体会诗境等综合能力。
✧ 古诗元日教案 ✧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 古诗元日教案 ✧
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意思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1.认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中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掌握生字词、了解诗意,说说自己的见解。活动准备幻灯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环节学生学习教师导学二次备课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谁能说一说。你们家里怎样过的?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同学们,快要放寒假了,我们每年最盼望的、全家过得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初步读文通过范读、自由读、个别读来整体感受古诗。 二、欣赏课件,领悟诗情。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过年吗?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 2.小组讨论。分组汇报。一、教师讲解诗的大意。 二、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三 反馈展示 释疑解惑 1.学生认读。 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生字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小老师,到前面讲生字。 4.再找几名“小医生”为大家找出易错的字音、字型。 一、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3.教师推荐方法: 通过比较认识。“新”“旧”是一组反义词,来记忆。四 拓展提升 发展能力一、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2.过节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3.课外再找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五 达标检测 查漏补缺读古诗: 1.送字宝宝回家。 2.再读古诗。针对读不准的字音强化巩固课后反思 长春版小语一下学案 学习内容?元日(第一课时)姓名编写者春阳小学孙凤琴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自主学习一、自主探究 1、背古诗。 自评: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把本课中不认识的生字找出来,想想可以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们?并把你不认识的字做成生字卡片。 3、读读下面这几个词,注意生字的读音。 屠苏爆竹曈曈日千门万户 二合作交流 结合古诗说一说诗歌大概意思。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三知识应用 说一说关于过年的小知识 四拓展延伸 找一找王安石的其他诗歌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教学反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品赏析 [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2)屠苏:美酒名。(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4)桃:桃符。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能将诗中的画面与自身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理解,从而感受诗中的欢快气氛,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的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期盼之情。但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大部分三年级的学生还无法理解,因此,只稍作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爆竹、屠苏、桃符”等词语。 2.引导学生看注释、找习俗、查资料、融生活想象画面,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3.通过诵读感悟、吟诵,体会春节的气氛,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吟诵,体会节日的气氛。 2.难点:想象画面,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视频猜节日。 同学们,为了表扬你们端正的坐姿和专注的小眼睛,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想知道吗?好,一起来看看吧。(班级学生过新年活动照片,配乐《新年好》) 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1:齐回答,过年的时候、春节的时候 预设2:我看到了自己过年时候的照片) 2.揭示课题。 是啊,(过年,也叫)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元日》(板书题目) 3、解题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六种(拖长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1)开始的,第一。 (2)为首。 (3)主要、根本。 (4)元素。 (5)构成一个整体的。 (6)货币单位。 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呢? 4、走进诗人 那你们知道元日的作者是谁吗?——王安石(引导学生回答),对,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49岁的时候,好不容易当上了宰相!宰相在古代可是一个大官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元日,就是在他担任宰相那一年的春节写下的,正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候! 二、反复读,明诗意 1.范读,知节日。 2.初读,解诗题。 3.再读,找习俗。 三、介绍吟诵法 1、吟诵三种符号 2、吟诵录音 四、融生活,悟诗情,解吟诵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老师起手势,学生读) 你们听到了什么?(爆竹声) 爆竹声怎么样?(爆竹噼里啪啦地响,爆竹的声音好大啊!)是啊,爆竹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的爆竹读的急而短促,这家刚放完爆竹,那家又开始放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音一直在耳边响个(不停),哇,过年可真热闹啊!(贴板书,热闹) 请你们把这种热闹读出来。 那“一岁”是什么意思呢?(生齐回答,一年),除呢?(生回答,过去)所以,“一岁除”指的是(一年就过去了)。 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学生答:在热闹的爆竹声中,一年就过去了) 2、你的理解很到位!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学生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是什么呢?(一种酒)你怎么知道?(课文中有注释)表扬你们懂得借助注释!其实,屠苏酒是由屠苏草泡的酒,传说喝这种酒可以避瘟疫、祈福新年,所以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了满院子的屠苏酒,大家都准备喝个够,喝个痛快,不醉不罢休!所以诗句中的屠苏,我们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们想到了诗中的哪一个字?(学生“暖”),是啊,同学的祝福,朋友的祝福,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暖洋洋的、暖暖的)板书:温暖 3、同学们,除了我们心里暖?暖还从何而来呢?(还有什么也是暖的呢?)(春风送暖,)对了,春风也是暖暖的!那还有谁会感到暖?(诗人王安石)是呀,我们的王安石可是好不容易当上了宰相,因此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也得到了顺利的开展,在这个热闹、喜庆的新春佳节,普天同庆,人暖、心暖、天地暖!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诵一遍! 4、是的,那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读诵符号学习后两句诗。 讨论并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学习2min、小组组长代表汇报) 是啊,老师起手势,“千门万户曈曈日”,通过节奏我们看到太阳正在(慢慢升起来),千门万户都已经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感受到(新年新气象、新年生机勃勃)新年 的 万象更新(贴板书) 王安石用几个画面、几句诗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除旧布新的决心,不管成功与否这份心系百姓的情怀让我们感动!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5、接下来,加上伴奏,加入感情,想象画面,吟诵出王安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现在请所有女生起立吟诵;请所有男生起立吟诵。】 评价语:你们诵出了王安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你们的吟诵让老师也走进了诗中的画面。 五、拓展延申 1.理方法,巧迁移。 2、关于春节,诗人陆游也写了一首《除夜雪》,但是这首诗写的不是正月初一,而是我们的除夕!同学们先听录音,根据注释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根据读诵符号,尝试把我们的这首诗读诵出来! (时间够,请同学单独展示,时间不够,全班一起展示) 总结:同学们,吟诵除了可以帮助我们读出诗歌的感情,还能帮助我们想象诗歌的画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练习卡。 2、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视频图片展示春节的喜庆场面。 2、提问:春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你觉得最有意思、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二.揭题《元日》 三.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师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今天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元日》。 四.知作者,解诗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元日》的作者吗?学生简介。 2、师补充王安石相关资料。 3、理解题目《元日》,解释“元”在字典中的意思。 4、师明确: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春季)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农历初一),因此元日又被称为“三元”。 5、 “元日”和元旦节是同一天吗?指导区别“元旦节、元日”。 五.认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指名大声、准确读古诗。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 3、教学生字。 先指导识记“爆、屠、符”的字形,再读帖指导美观书写。 4、临帖描红,书写生字。 5、书写展示,,同桌评价,自我修订。 六.明诗意 1、按照一定的节奏读古诗。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交流。 3、阅读“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悟诗情 1、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读诗的前一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创设情景指导朗读,抓住:爆竹、屠苏,体会春节时人们的快乐、高兴场面。 4、抓住:曈曈日、新桃、旧符,理解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的吉祥场面。 5、试背古诗。 八.作业布置,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九.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隆重放爆竹 盛大饮屠苏 喜庆换旧符、贴新桃✧ 古诗元日教案 ✧
✧ 古诗元日教案 ✧
✧ 古诗元日教案 ✧
✧ 古诗元日教案 ✧
✧ 古诗元日教案 ✧
✧ 古诗元日教案 ✧
✧ 古诗元日教案 ✧
我们精彩推荐古诗元日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古诗元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