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放河灯记事作文(收藏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3-07-14

放河灯记事作文(收藏十三篇)。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除夕夜晚,我们全家一起坐在饭桌上吃团圆饭,我只吃了几口,就迫不及待地跑进房间,把花炮拿出来奔向屋外……

我来到门前旁的公路,看见天空五彩缤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车撒满天空,时而如信号飞射,时而如仙女散花,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

我把“冲天炮”摆放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再把它摆成了一堆圆形,还邀请家人一起过来观赏这绽放的美景。刚开始,我心里有些莫名的忐忑,但又有点莫名的兴奋,以前都是家人带我放的,现在我要自己尝试一下。我走到引火线旁,小心翼翼地把引火线点燃,引火线燃了,我连忙跑进家里,把耳朵紧紧地捂住。只听见外面“砰,砰,砰……”炮火绽放的声音,我又从家里小心翼翼慢慢走到门边,开了一丁点小缝,我从缝隙中看见了花炮从盒子里冲了出来,喷出了一道道五颜六色的焰火,漂亮极了!

我兴奋极了,之前胆怯的我马上消失不见。于是我又重新踏出坚定的步伐走出家门,又把“电光棒”点燃,尽情地在手中甩来甩去,火花跟着我的节奏,也挥舞着自己轻盈的翅膀,好像天上的星星陨落在人间,而我,似乎是一只穿梭在花丛中的蝴蝶精灵,肆意地舞动着自己的身姿,只为在这无聊至极的尘世中增添一丝乐趣。

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能自拔的时候,一声巨大的响雷声在我耳边响起,这一声,将我拉回了现实。我往声音的源头一看,原来是哥哥放的冲天炮,这声音简直震耳欲聋。我抬头一看,看见天空中浮现了红、黄、绿、蓝……各种颜色的火花,如繁星,如巨龙,五彩斑斓的火花在天空中舒展开自己美丽的形状,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堂姐看到我们这么投入,也在旁边呆不住,闹来闹去的也要亲自来放烟花,于是姑姑也给她点燃了一根烟花棒。她一抓到烟花棒,立刻兴奋起来,随舞动的烟花手舞足蹈的,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看她那见牙不见眼的样子,我们都被逗乐了!你若见了这场景,肯定也会忍俊不禁的!接着,叔叔放了一个价值六百多块钱的大炮,只见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金灿灿的星星和一株紫色的杜鹃花,这俩搭配起来可真是协调呀!这一次的火花是我见过最漂亮的。放烟花还在继续,我也一直忙碌着……

直到天空中“七彩蝴蝶”飘落下来,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除夕夜过得又幸福又热闹。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放灯

去年除夕,我放过美丽灿烂的孔明灯。

那晚,天空晴朗,明月当空。吃完晚饭,爸爸便提议去放孔明灯。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跟着爸爸来到楼下的空地上。爸爸拿出一盏孔明灯撑开,我好奇地看着。孔明灯像一个纸灯笼,中间有个架子,上面放着一根蜡烛。

爸爸耐心地教我:“瞧,先把蜡烛点着,过一会儿,等它飘起来的时候再松手,它就能飞向天空了。”

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放孔明灯呀?”

爸爸笑着说:“孔明灯又叫许愿灯,据说它飞上天的.时候许愿,就能梦想成真。”

“哦……”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爸爸逐个点着孔明灯,灯一盏比一盏飞得高,就像天上的星星忽明忽暗,我不禁充满了遐想……

可现在,我很少能看见爸爸,偶尔他才会跟我通话。

我问妈妈:“为什么爸爸总是不回来,家里只有我和你?”

妈妈搂紧了我,红着眼睛说:“因为爸爸很忙很忙。放心吧,有妈妈在,你会和以前一样幸福!”

今年除夕晚上,我又看到一盏盏孔明灯缓缓升上天空。看着这些飞翔的灯,我想起了爸爸。我真希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盏,飞到爸爸身边,告诉爸爸,我很想他……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腊月初七晚上,我夹在人群中痴痴地等待着。 “当,当,当……”十八点整,邮电大楼的钟声刚刚响过, 松花江南岸树丛中飞起第一束礼花,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接着五 颜六色的礼花,一束接一束,在空中绽开,姗姗而下,落人悠悠

而流的汀水中。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突然有人喊:“河 灯!”我急忙抬眼看去,从银河大厦前团的江面上顺流涌来无数 只荧荧闪烁的河灯,就像从天上流下的一片色彩纷呈的灯云!灯 影灿灿,如点点星火,似繁星遍地。整个江面变成了布满繁星的 夜空。也许是自愧,也许是羡慕,此时,天上…个星星的影儿也 没有,莫非群星真掉人河中?性急的我,匆匆地挤过人群,从江 堤上跑到江边,瞪着大眼睛伸出手想留住眨着眼晴的星星,留住 这冬天的温馨、奇妙的童话。星河一般的灯流飘远了,消失了, 隐灭了,仿佛回到了天上。

这时,在江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大型江灯和它周围上百只 水族、水禽造型的固定小河灯也很引人注目。以荷花仙子为灯 头,绿绿的荷叶,粉红的荷灯,映衬着轻盈娇小的荷花仙子,对 虾、鸳鸯、仙鹤等小江灯犹如众星捧月一般环绕在它周围。荷花 仙子仿佛在江面上款款而行,无意中流露着她对人间的无限向 往、热爱和眷恋。

彩船、江灯与岸上的灯火交相辉映,点缀着这个暄嚣着的 夜,点缀着这座人间不夜城!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今天是中秋佳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我看见电视上面说,放河灯会把烦恼放飞,所以我就决定要放河灯,我家没有河灯,我只有自己做一个了。

我先把剪刀,胶水之类的工具准备好了,准备做。我就用那些被我剪过的的旧日历来做一小船,我把纸剪成好多形状,然后把它们粘起来,一个立体的小船就做成了,下面放了蜡烛,很漂亮的蜡烛哦,然后走到河边,我就看见好多人在赏月。

我就抬起头看天上的月亮,好象害羞的姑娘,到了楼顶上,似乎胆子变大了,一点一点的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大地,月光照在树上,在地上可以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看着月亮,仿佛看见了在捣药的玉兔,美丽动人的嫦娥。

我入迷了,被妈妈的一指惊醒,我点起河灯,一下子河边亮了许多,在皎洁的月光下,我把我烦恼写下了,把它折成纸鹤放在“小船”让船顺着河水流向大海,让我的烦恼也随之消失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端午节放河灯,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祝福活着的人们。放河灯时,人们会把糊好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上。如果是在夜晚,那时,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层次错落,将会让人觉得美丽而又壮观。

放河灯中的“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现在的河灯制作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蜡光纸糊成的,把一张正方形的蜡光纸的四角粘起来。灯芯一般都是用麻绳做的,因为这样的灯芯,一方面是燃烧时间长,同时,抗风性强。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然后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这样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灯底部,这样就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放河灯在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地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活动,通常在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或婚嫁喜庆等场合举行。虽然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形式多有不同,但核心内容仍是以手工制作好的河灯放置在河流、湖泊等水域中,祈愿一切安好、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本文将就放河灯这一传统活动展开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放河灯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古代的中秋节。相传,在唐朝时期,一位临老的远房亲戚因不得能够回到家中与妻儿团聚而感到无比的寂寞和孤独。于是,他便用纸和黄烛制成了一个好玩的火球,并在岳阳楼上放飞,希望火球可以传达他对妻儿的思念和关爱。后来人们也仿效他的行为,将这种新颖的游戏玩到自己的家庭聚会中。然而,由于火球在空中较为危险并有些恐怖,因此人们开始将闪闪发光的火球改做了飘在水面上的河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放河灯渐渐上升为民间盛行的传统文化活动,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广西、安徽、四川等地,放河灯的时间通常会选在农历9月初九重阳节一天;而在湖南、江西等地,则会在农历端午节前后进行放灯活动。从精美的制灯、购买材料、贴上灯籁、到到河中点灯、放置愿望、享受烟火等各个环节,人们在这样亲近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安逸。



在我看来,放河灯这一传统活动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向神明祈福的方式,还是一种呈现文化厚度和传承民俗习惯的方式。因为在放河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细地手工制作河灯、在灯上贴上各种寓意深刻的灯饰,还需要家人、朋友一道购买材料、共同参与制作、围坐在河畔,继承文化传统、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外,放河灯还可以让人们忘却思虑、放下心中烦恼,感受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和和谐。在浮于水面的河灯上,寄予自己的美好愿望,无疑会让人心情也变得比以往更加轻松和欢愉。就相当于在以河流为主题的净土中,自我改变心态,迸发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总之,参与放河灯这一传统活动可以让我们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到文化深度,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敬天、爱民的美好情操和亲近自然的理念,更为它所倡导的人性和谐,使人们重新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界的美好。换言之,放河灯不仅是一种民间传统,更是一种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宣传和传承这一活动,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过春节放花炮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传说中国古代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过年就来村里捣乱、抓人,村民根据年怕火光、红色和爆炸声发明了爆竹花炮来赶走它。自此,放爆竹花炮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延续下来,年也再没有来过。——这个故事我从小读到大,甚至英文版的阅读题都做过,以至现在一想起花炮就想起这个幼稚又有趣的小故事,都是满满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每次除夕夜出门,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望着周围,四面虚惊。突然“轰隆”一声,吓得我猛地一哆嗦,天边就有烟花散落。红的、紫的、金的、银的、彩色的,在空中炸裂开来,像陨石坠落一样,向四面八方拉出绚烂的彩带。然后我便轻轻捂着耳朵继续走。轰隆轰隆炸得多了,也就适应些了,我又谨慎地将手放下,壮胆等着下一声爆炸。

那是满天的花雨啊,炸裂、碰撞、交织、陨落,转瞬即逝,最后还留点余色荡漾在空中,勾得人忍不住想再看一眼那璀璨斑斓的壮丽场景。

那时候,我家有一条牧羊犬,每次窗外有炮声都会被吓得狂吠几声。为了不让他独自在家担惊受怕,有一年除夕夜我们把他带出家“共赏烟花”。哪知他被吓得更厉害了,在狂吠中把我的手咬得血流不止。在那个花炮漫天的喜庆夜晚,我被急忙送到医院,打针、缝针、包扎,哭了半夜,直折腾到凌晨五点才回家。至今我完全不记得当年皮肉是如何痛了,只记得每晚我都会躺在床上,听见窗外的花炮声轰隆隆的,斜着眼睛瞟见被关在笼子里的小可怜一边畏缩地听着父亲大声训斥,一边被父亲用铁盘子打嘴——我心疼却无奈!

过了几年,我终于可以自己点花炮了。大人们担心我打不着打火机,便把烧着的烟头递给我,还不断嘱咐我要小心。我兴奋又夹有一丝胆怯地小迈步跑过去,把烟头往花炮的信子上一点,呲啦——信子一着,我就飞快地跑回去。呲溜一下,烟花直飞到空中,那一个光点瞬间四分五裂,紧接着就是一声炸裂的炮响。那一瞬,就是我最享受、最自豪的时刻。

又过了几年,我对亲手点燃花炮有些疲了,便坐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准备那些大炮,百无聊赖地一手一个呲花,在眼前转来转去。每次听着呼啦呼啦的声音,看着那些迸发出来的耀眼火花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消耗殆尽,心里总有一种微弱的说不清的感慨。一双冷冰冰的手紧握着小呲花,不那么在意的样子,唉!好令我心酸!

那一切,震耳欲聋的炮声,绚丽的烟花,可怜的狗与手指,亲手点燃花炮的喜悦和带有几分酸楚的小呲花,过去就真得过去了吗?如果那一切能回来,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我怀念!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表弟、妈妈、阿姨一起去郊外玩。

到了郊外,五岁的表弟看到了许多蜻蜓,就吵着要玩捉蜻蜓,我拗不过他,只好陪他去玩。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方法不熟练,连一只蜻蜓也捉不到。渐渐的,我的方法熟练起来了,终于捉到了一只蜻蜓。我急忙叫来表弟,向他炫耀着,并得意的把自己的“秘决”告诉他。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许多蜻蜓。

这时,我的眼睛突然瞄准到了瓶里的蜻蜓,它们在瓶里地看着我,扑哧着翅膀,好像在说:“放我们出去吧,里面没有新鲜的空气,我们快闷死了,求求你了。”此刻,我脑中响起老师的话:“蜻蜓是益虫,不能伤害它们。”想到这里,我对表弟说:“我们把蜻蜓放了吧!”任性的表弟却怎么说也不答应:“好不容易捉来的,干嘛要放掉啊!”我只好把老师的道理“搬”了出来,表弟听了一愣一愣的,眼睛里满是疑惑。怎么办呢?于是我只好耐着性子说:“你瞧,它们多可怜啊!如果把你关在瓶子里,你会怎么样?是不是要伤心地哭了,吵着要找妈妈呢!”表弟点点头。“那我们让它们回家去吧!”表弟欣然同意了,不停地问:“它们的家在哪里呢?”我一边打开瓶子,一边说:“蓝天就是它们的家!”

一只只蜻蜓飞走了,向天空飞去。我和表弟高兴地向大自然飞去。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端午还没到,粽子还没裹好,艾草还没采到,香囊还在制造,雄黄还没味道,龙舟还没欢闹,别人的问候还在打着草稿,我就提前把端午祝福送到,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真诚的祈祷:愿你畅享阳光的美妙,绽放灿烂的微笑,踩着平安的步调,走上幸福的大道!

阳光如同天的炉火,燃烧起五月的天地,空气中弥漫着红枣、豆沙、蛋黄和竹叶的清香。哦!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

夏日的上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端午之夜,河边两岸星光点点,我们漫步在岸堤旁,享受着着美好的一切。妈妈建议去放河灯。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灯的时刻,大家都双手赞成。

夜幕降临,河畔人声鼎沸。那天,这条小河显得格外美丽,我们瞬间就被这里的夜色迷住了。两岸柔柔的灯光倒映在河面上,像一条绸带在水面上摇曳闪动,宽阔的河面在夜色下银波荡漾,醉意绵绵。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早已有许多河灯被放飞,那那星星点点的河灯,一闪一闪,真有种说不清的韵味。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节放河灯则是为了来纪念屈原。

我也拿出莲花灯,用打火机点燃了蜡烛,站在放飞河灯的台阶上。每一个台阶,都有一个手持河灯的人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刻。小孩子们拿着河灯觉得新奇好玩,年轻人捧着河灯在默默许愿,老年人提着河灯感慨岁月的变迁,那场面是多么圣洁,我深深地被那放飞河灯的人群所感动了。看着莲花灯已经接触水面了,我的手有点舍不得离开了,莲花灯已经有了我的温度,它的花心中已经盛满了我对屈原的敬佩……我突然觉得它好沉好沉,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不是全都装在这一盏盏小小的河灯里吗?

看着这河里的河灯,整个世界似乎都被它们照亮了……

点评: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端午节放河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河灯的千姿百态展现出来,表现了端午节放河灯的热闹场景,文章既赞美了河灯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放河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屈原的纪念。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阳光如同天的炉火,燃烧起五月的天地,空气中弥漫着红枣、豆沙、蛋黄和竹叶的清香。哦!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

夏日的上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端午之夜,河边两岸星光点点,我们漫步在岸堤旁,享受着着美好的一切。妈妈建议去放河灯。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灯的时刻,大家都双手赞成。

夜幕降临,河畔人声鼎沸。那天,这条小河显得格外美丽,我们瞬间就被这里的夜色迷住了。两岸柔柔的灯光倒映在河面上,像一条绸带在水面上摇曳闪动,宽阔的河面在夜色下银波荡漾,醉意绵绵。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早已有许多河灯被放飞,那那星星点点的河灯,一闪一闪,真有种说不清的韵味。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节放河灯则是为了来纪念屈原。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雨轻轻飘下,风迎面而来,看着你身的背影,没有一丝犹豫,我没有挽留,因为我开始学会放下!

月探出头来,黑暗笼罩大地,满天繁星不停的眨着眼睛似乎在笑我!我举起酒杯宣泄,心中的那一丝无奈,那一丝痛苦。喝到飘飘欲仙时,听着伤感之歌慢慢入梦!

梦中又浮现了你的画面,我们回到原点,悲剧又重新上演,重来又怎样,结局不都一样,一样的悲剧,一样的难过。醒来时,发现枕边有丝丝泪痕,我淡然一笑,一种无奈的笑,一种嘲讽的笑。现在的我还是放不下。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今天是“三月三”,是黎苗族的传统佳节。晚上有个重要的节目,那就是市里组织的放河灯活动。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我们全家吃完晚饭,来到了南圣河边,南圣河边围满了前来观看河灯的人们。我和爸爸妈妈也找了个好位置观看河灯。

啊!河灯真美丽,各式各样,五颜六色,都让我目不暇接了。看,那边“一艘帆船”正牵着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来了,好似要带着荷花去远方旅游。瞧,那奥运五环标志的河灯,奥运会也在这河里绽放了。奥运五环后面跟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物,”仔细看看,噢,原来是一幢豪华的“现代化的大厦”。“看看,快看呀!真好看啊!”人群中有人大呼,我们放眼望去。喔,是一个好大的河灯。河灯是由椰子树、芒果及各种海南特色水果组成,这盏灯装饰得异常优美,树间还有翩翩起舞的'“黎苗姑娘”“小伙们。”河灯顺着微风轻轻飘,在河中间是那么的耀眼;一个五颜六色的蛋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人们好像要把那块蛋糕给品尝了。还有“爱心、灯笼、宝塔、大邮轮、火箭”等等各式各样的河灯在河里成群结队,你追我赶,连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看着这些五彩缤纷的河灯,带着人们美好心愿的河灯在河里飘摇,人们不禁赞叹着:真是太漂亮了,好似一个个花公主.......

微风轻拂着人们喜悦的脸颊,河边的榕树轻摇着树枝,月牙在天空中也探出了调皮的脑袋,好像它们也在观赏着五彩缤纷的河灯,也在赞美着。

啊!五彩缤纷的河灯,是你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祥和;是你给“三月三”增颜加色,增加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啊!五彩缤纷的河灯,给翡翠山城的“三月三”之夜增添了无限的美!

■ 放河灯记事作文 ■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中元夜百花洲作》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中元雨中呈子晋(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见月》

中元见月(明)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斋中作》

中元日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中元节有感》

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拓展资料: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放河灯的意义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是一种汉族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5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