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收藏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收藏十四篇)。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在习文乡马辛庄村,有一位好媳妇名叫李-,多年来,她孝敬公婆,体贴丈夫,照顾儿女,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赞扬。

一、明事理、识大体,处理好家庭关系

多年以来,她将婆媳关系处理的极为融洽。从没有与公公、婆婆高声说过话,没有跟他们红过脸。他们逢人便说:“我家的媳妇知书达理,是个好媳妇,我们知足了”。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她与丈夫和睦相处,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商量,做到办每件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从来没有闹过别扭。

二、柔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

为了让丈夫全心全意的在外打工,她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重担。除了忙完地里的活,回到家里忙家务,始终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

三、孝敬公婆,体贴入微

她始终认为:“要想家庭和睦,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八十年代初,作为居民点的试点,他们村全部都改建楼房。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房子只砌了一层就停工了。奚春琴就和丈夫商量把前面阳光充足的大房间让给公婆住,而她和丈夫则睡在楼梯间。看到那里地方狭小且阴暗潮湿。公婆很过意不去,执意要把大房间给小夫妻住。可奚春琴却对公婆说,你们辛苦了一辈子,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理应要住的好一点,让你们幸福快乐地安享晚年,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等今后经济好转,把房子造好了就行了。而这一住就是近两年的时间。

岁月流逝,公婆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行动已有所不便,奚春琴照料的比以前更加细心周到了。婆婆曹巧英是老党员,参加支部活动时,奚春琴总是陪同前往,不敢有丝毫闪失。公婆都是苦出身,平时生活十分节俭,而奚春琴总是想方设法为两位老人添置衣物,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里里外外的事情从不让丈夫操心。

-年初,随着城市化改造步伐的加快,奚春琴一家辛苦建造的楼房也被拆迁了。在租房过渡的两年时间里,奚春琴夫妇为让两位老人过得舒适些,坚持把床让给两位老人,而他们则打地铺。

-年奚春琴退休了,并且娶了媳妇有了孙女,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分配安置房的时候,由于房源紧张,她家暂时只分到一套中户。为了让两位老人不再受租房之苦,奚春琴安排自己的儿子儿媳与老人一起生活,自己另外就近租了房子照料二位老人,周围的人无不羡慕他们有这么一位好媳妇。

-年底,公公因为年老体弱,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而婆婆也已是87岁高龄的老人,身体又不太好,这样照顾公公的重任自然落在奚春琴肩上。她每天为公公洗漱更衣、端水喂饭、换尿布擦身体,还请理发师到家中为公公剃须理发等等不一而足。-年2月,感受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浓浓的亲情,公公安祥地去世了。为不使婆婆因失去相濡以沫的亲人而感到悲伤与孤独,奚春琴就把老人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对老人百般呵护,嘘寒问暖,每天还带着老人在小区散散步,让婆婆安享晚年生活。媳妇这么孝顺,婆婆曹巧英对她赞不绝口,逢人便说春琴比亲生女儿还亲,有媳妇的精心照料,她现在可真是享福了。

在悉心照料婆婆的同时,奚春琴还关心儿子的事业,全力支持他们去外地创业。奚春琴为人谦和,与街坊邻居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她还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

奚春琴就是这样一位丈夫眼中勤劳能干、体贴关爱的好妻子;儿子、媳妇眼中和蔼慈祥、朴实善良的好母亲;公婆眼中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邻居眼中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年她被新北区妇联评为“十佳好媳妇”的荣誉称号。奚春琴用她的孝心和行动,赢得了居民群众的称赞和尊重,形成了孝亲敬老的'小区新风尚。

孙培娟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

结婚时,由于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孙培娟决定婚事新办,一切从简,彩礼一份不采编要,对此,她受到了婆家和乡亲们的好评。婚后她们跟公婆一起住,努力的工作,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了,公婆心里也乐滋滋的。工作之余,孙培娟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公婆不识字,孙培娟和丈夫商量,给公婆买了个大收音机,并手把手的交给他们如何使用,把他们乐得跟孩子似的。

后来,她们有了孩子,一家老小更是其乐融融。可在女儿三岁时,公公却得了严重的脑血栓,经多方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可后遗症非常严重。她见婆婆一个人忙前忙后的侍奉公公,怕她吃不消,便辞掉了干了十几年的工作,和婆婆一起照顾老人。为了给公公治病,几乎花掉了全部积蓄,到过的大小医院不下二十几家,只要有一线希望,她们就不放弃,就是这样,还是没能留住老人,终于在治疗了十几年后与世长辞,撒手西归。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消沉了许多,终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到婆婆这样,她便和爱人商量;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和婆婆能谈得来的人,都来帮助跟她谈心,帮她走出阴影。婆婆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心灵手巧,针对这一点,孙培娟手把手的教婆婆修鞋垫,织围巾,分散她的注意力;晚上,又把一天的趣闻讲给她听;星期天,还让孩子陪她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好长时间的努力,婆婆终于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婆婆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过去的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胃病、神经衰落、腰痛病、心脏也不太好,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孙培娟带她四处求医,在饮食上,也是尽量调剂着吃,最近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孟氏拔罐”,和专治腰酸腿疼得膏药。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

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一样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一样的颜色、就连喜欢吃红薯、南瓜、和胡萝卜都一样。婆婆常说“俺这个媳妇真是随俺!”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今年春节,孙培娟建议排全家照,老太太非常高兴,儿子争着跟奶奶合影、媳妇也抢着跟奶奶和照、孙子孙女更是争着、抢着更她拍照,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二十多年的媳妇生活,使孙培娟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顺”的含义。作为儿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的。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刘慧格,是一位70后的普通农村妇女,她勤劳致富,相夫教子,和睦兄嫂亲待姑姐,还管是婆家还是娘家她都从不计较得失,用18年的操劳见证了对婆婆赵枝兰的孝亲 。

今年39岁的慧格在1997年嫁到并不富裕的郭民正家,那会儿她为了过好小日子,就想方设法让丈夫学厨师学做饭,家里的里里外外都由她一个人操持,老人需要她、孩子需要她,地里需要她-----为了过好日子她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瓣。等到丈夫学厨归来她又张罗着办流动饭庄,她们的小日子在两个人的努力下几年光景发生了大变化。

慧格说嫁过来后,公公已去世,她们两口又要经营流动饭庄,丈夫经常外出主办红白喜事,家里17亩地、80岁婆婆、一对儿女都只能由她来照应,慢慢地就与婆婆相处下感情了。家里的大大小小事都由她一个人默默做完做好,每天天不亮她起来做好婆婆的饭,唤醒正在酣睡的儿女上学,便去地里耕种庄稼。一到饭点就要急着回家照顾婆婆,她怕年势已高的婆婆自己动手做饭有个啥闪失。好几次婆婆看着儿子和媳妇忙得拉不开拴,着急着自己动手做饭帮忙,被儿媳妇知道后两口子都对老人发了脾气。还有一次婆婆就动手提了一小筒水,被不善言辞的惠格看见了,她当场对婆婆生了很大的气,事后婆婆却偷偷告诉儿子她心里很是乐开了花,想偷着笑。

她是一位农村妇女,不懂得大道理,但她是一位明白事理家庭主妇,她知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的理,做事说话总想着一家老小,农活再忙也要给老人做好一日三餐,她说老人就是家中宝有妈就有主心骨,饭不求好但求有心,老人有口热气腾腾的饭端上饭桌比啥都强。家里过日子不差给老人添置几件衣物,在外面再糟心的事回家要给老人笑脸相迎,从不顶撞老人,没让老人生过气。每隔半月她就要到镇上药店为老人买高血压的药,赶集回来总是要给老人买个饼夹肉;天气不好时就想着亲自送老人去日照中心;婆婆患有高血压,她常端水伺候婆婆按时吃药;换季了及时买好衣物,提醒婆婆早点穿上。家里条件改善后先给老人房间买饮水机、接地暖,安装太阳能方便给老人在家洗澡,还经常给婆婆搓澡擦身。

她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尽力照料家里人,她的一位大姑姐嫁到本村,前两年姐夫因病去世,生活困难,心地善良的她总是叫着丈夫一起帮助姐姐干农活干家务,平时没事就常去姐姐家转转拉拉家长帮姐姐散心,聊天开导姐姐,不清楚还以为是慧格的亲姐姐,有时侯她闲下来就帮助姐姐照看小外甥。她做的一切婆婆都看在眼里,心里总是乐呵呵夸自家儿媳妇明事理。

孝在坚持中凸显厚重,慧格用18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孝道,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她用自己的方式孝敬老人,她把婆婆当成自已的亲妈用心来伺候。农闲时出乡走亲戚,无论多远、多晚即便要赶夜路也要回家侍奉婆婆,从不在外过夜,从不打麻将,用6500多个日子来陪伴婆婆。她怕婆婆一个人在家里寂寞,隔三差五就给六个姐姐打电话,让她们回家看望婆婆,与婆婆唠唠家常。逢年过节把哥嫂一家、六个姐姐的家人都叫到一起,让老人感觉到家里温暖,家庭和睦。对两个孩子教育有方,女儿已上初中,小儿子也很懂事。

一提起她对婆婆的孝顺,全村人都竖起大拇指,连夸她是难得一见的好媳妇,刘慧格,她不是用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来孝敬老人一阵子,而是用良心、细心和耐心照顾婆婆一辈子,有时间来见证她的孝心。现在尽管老人已入住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一日三餐都在照料中心吃,但慧格还是不放心年龄已高的婆婆,隔三差五就到照料中心看看她,有时侯是送药,有时候送上几个饼加肉或水果或是自己在家做的饭。儿媳妇也这么几十年如一日的孝顺她、照顾她,觉得很幸福。婆婆逢人便说:“有这么个好儿媳,真是我们家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我要活到一百岁,跟我的好儿媳在一起好好生活。”

刘慧格,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孝敬老人,积极赡养;她夫妻和睦,相爱互敬;她爱护子女,教育有方;她和睦邻里,互相帮助,她在村民眼中是一位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她尊亲行孝的美德永远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学习。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奚xx,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上孝敬公公婆婆,下相夫教子的好媳妇,多年以来,她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她就是韦曲街道局连村奚xx。

奚xx,1962年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奚xx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1984年嫁入韦曲街道局连村,与本村的有志青年张永存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公公婆婆性格开朗随和,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也就其乐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近年来因年老公公年老卧床不起,不仅家里花费了大笔的医药费,而且公公从此由一个健康人变成生活难以自理的残废。公公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常耍性子,发脾气。奚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公公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公公,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他说“瘫子也要过日子,何况你能行走,我会服侍你。”在儿媳的鼓励劝导下,公公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规。奚xx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的不足,用孝心敬奉长辈,用爱心呵护晚辈, 把一个清贫残缺的家勉强经营得和和美美。

自公公婆婆年老后,奚xx一直待在二老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公公婆婆这两位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当初。奚xx既要服侍公公婆婆,又要参加集体劳动,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公公婆婆手上,然后出早工,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公公80岁后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清洗一次;公公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几十年来,奚xx虽然离娘家很近,但她缺很少回娘家。女儿成家嫁人,儿子日渐长成,家境日渐宽裕,奚xx为了让公公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公公婆婆床头,替他们清寂解闷。

这些年,丈夫张永存由于家庭劳动力少,要忙农活,有时情绪不好语言冲撞了老娘,奚xx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呀!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奚xx用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纯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在奚xx的精心照料下,婆婆虽然已经89岁了,仍然精神矍铄,融贯焕发。她逢人就说:“奚xx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奚xx的两个孩子,在她的感染下,他们都十分尊重孝敬爷爷奶奶。 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她孝敬公公婆婆,敬重公公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她的事迹在周边村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 在传颂中学习榜样。 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徐双春同志是祈钦村党总支书记、市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多年来,他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在将村里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更是把敬老爱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增强尊老爱老意识,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安享晚年,他尊老爱老的美德在祈钦村有口皆碑。

徐双春同志常说:今天文明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上一辈的努力拼搏,正是他们当年的辛勤劳动打下了基础,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当年的劳动者虽然已经年过花甲,脱离劳动了,但他们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和应尽的责任,也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视人伦道德,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在这朴实的话语中,句句都折射着他敬老爱老的崇高精神境界。

徐双春同志连续十八年当选为祈钦村党总支书记和三届市人大代表,他致富不忘乡亲,设身处地的为村民着想,更为老年人着想,实实在在地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他还十分注意从精神上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每到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他总是亲自带着慰问品上门,祝老人们节日愉快,并向他们介绍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式,听取他们的意见,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特别是对五保户的老人,他更是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大集体的关怀。自家的车辆还为有疾病急事的老年人免费提供使用,对家里发生变故的困难户,他还经常给予特殊资助。

村里的老人们坐在一起,每次谈到徐双春这“好后生”时,都会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有双春在,俺们的晚年想不幸福都难,他就是俺们贴身的小棉袄。”

三、自身就是敬老爱老的榜样

徐双春同志在村书记的岗位上干了了,他整天忙于村里和厂里的工作,有时为办事骑辆摩托车要跑上三四趟丹阳。但他忙中不忘孝敬母亲,6月,她母亲身患胃癌,急需开刀手术,徐双春同志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毅然聘请了上海专家为其母亲做主刀手术,自己整日整夜地守在母亲病榻前,精心护理。

多年来徐双春同志还把镇里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拿来慰问村里的老党员和老干部。已故的史克清老党员多年来一直得到徐双春同志的帮助和照料。春节前由于工作太忙脱不开身,到了年三十晚上他还是抽出时间去看望史克清老人。当徐双春同志把300元钱慰问金递到老人手上时,老人热泪盈眶,颤颤地说:“徐书记,您这么忙还惦记着我,真的和我儿子一样亲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徐双春同志不仅是个好儿子,更是村民爱老敬老的好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感染着,带动着身边的干部群众爱老敬老。就像他常说的那样:“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xx的丈夫是县财政局干部,事情多又杂,整天在外奔走。他是一个有极强事业心的人,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恪尽职守。他每天全心全意地工作,工作出色,但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繁重的家务、孩子教育和照顾老人的工作基本都落在xx一个人肩上。为让丈夫安心工作,她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上班时间忙完单位工作就急忙往家赶,回到家里做家务。为了让女儿有饭吃,每天清早起来,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饭菜做好,用电饭煲煲着,以备她回家有饭吃。对此,女儿很不理解,非常委屈地说:别的孩子放学回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香喷喷的饭菜,而我每天只一个人在家吃饭。她回答说:孩子,妈妈现在单位忙,等有空我一定陪你在家吃饭!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全由xx一个人承担。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xx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她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她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矛,连年被评为优秀生。

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是她们二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她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她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子女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事,都由xx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在生活中,她自觉做到不插手丈夫的日常工作,不干涉丈夫手中权力的正确行使,不利用丈夫的职权和影响办私事,搞特殊化。

别人的星期天一般是调养精神,吃喝玩乐的一天。而xx的星期天却是七天中最忙火的一天。尽管平时她也不着闲地干,可一个星期全家的衣服,还有两三个星期要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这些她就要洗上大半天。在生活上,她对老人精心照料,在精神上给老人以最大的安慰。她婆婆患了胃病,有时烦燥不安,哭闹不休,吵骂不止。遇到这种情况,她丈夫不免也要发一通脾气。这时,她总是安慰老人,同时劝丈夫:我们要是老了,孩子们这样对待我们,你心里能好受吗?一句话,丈夫的火消了,老人也不闹了。每个周未再忙,她都要随夫携子看望公婆,一起吃顿饭,陪老人聊聊天。她丈夫曾深有感触地说:是媳子给了他家人的温暖和幸福,为家里付出的实在太多了!而xx总是乐呵呵的,深感知足和欣慰,她总是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家作为一个主妇、长媳,家兴、人旺、工作顺就是自已最大的幸福。

在这次十佳好媳妇评选中,虽然全局干部职工都推荐xx参加全县十佳好媳妇评选,但她本人却认为自己在很多地方也存在不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她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一名好媳妇,做一名好国土干部。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苏换弟是居住在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下马村的一名普通居民。她1978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收获为“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天伦之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家庭的“顶梁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归,只留下老迈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无依的她,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身上……

寒来暑往,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她的坚持努力下,家里盖起了五间新房子,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了媳妇,如今也当上奶奶了。她虽然挣了点钱,但身体也累垮了,腿关节疼得有时候都走不了路,手上的关节肿得像根香肠,不过她心里还是美美的,因为孩子们都长大了,也都成了家,婆婆也是红光满面的。婆婆看着她的身体状况,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婆婆和孩子们多次劝她不要再干了,再干身体就不行了,可是也说:“我没事,我坐在家里也没啥事,出去一天多少能挣点,也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但认识她的人都会翘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她是孝媳、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南花村孝顺媳妇事迹材料

介翠珍,女,48岁,龙居镇南花村人。1990年,20岁的介翠珍带着少女的纯真走进了郑文气一家,27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6口人的大家庭任劳任怨地奉献着。

2017年,70多岁的公公因意外大腿骨折,到医院做了手术,在住院期间,全身痛的不能动、睡不着,生活难以自理并且情绪烦躁,介翠珍并无怨言,不仅非常耐心的开导公公,还不怕脏、不怕累,端水喂饭、端屎接尿的在医院日夜伺候着。为了能让公公早日康复,她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扶公公下地练习走路。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公公在医院住院期间,她都能不厌其烦的为老人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医院病房里的人都羡慕的说:“郑老,你可生了个好闺女”。老人欣慰的回答:“这不是闺女,是媳妇儿”。

自打这以后老人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儿媳待我比亲爹还亲。”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以及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她很少走娘家,别人问起来你娘家这么近怎么也很少见你回去,她总是笑呵呵的回答:“我父母年轻身体也好,我可以少费点心;这个家公婆身子弱,我如果再不照顾好点老人就更要受罪了。”面对这样的回答邻居们都夸她孝顺,但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

早年婆婆因病去世,小姑子还未出嫁,公公又年事已高行动多有不便,照顾这个家的重担就落在了介翠珍头上, 她二话不说就扛起了照顾小姑子的重任,为了给小姑子找个好婆家,她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托东家找西家,总算尽心为她找到了个好婆家。现如今,小姑子都已为人母,生活美满幸福,她嘴里的嫂子可是跟娘家妈一样亲,小姑子说:“嫂子可是一个好嫂子,以后一定要报答嫂子的恩。”

身教胜于言教,看到婆婆每天都像照顾亲爹一样侍奉着爷爷,儿媳妇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说:“都说婆婆孝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真的服了。”我也要向婆婆那样孝顺长辈,爱护子女,如今,全家在介翠珍的影响下妯娌关系融洽,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史雅琴同志是山西分公司计控信息中心的一名普通职工,自爱岗敬业、勤奋学习,是领导眼中的好职工;生活中,她又是时时关心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家庭关系处理的和谐美满,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

史雅琴的丈夫是单位里的一名班长,有极强的事业心,他每天都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老人及孩子。繁重的家务、老人的照顾基本都落到史雅琴一个人肩上。如今,她的公公婆婆均已八十多岁,婆婆患有严重的哮喘、老年性痴呆、尿失禁等病已有二十多年,公公也是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等病缠身,为了方便照顾老人,XX年,她便和公公婆婆吃住在一起。上班时间忙完单位的工作,她就要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买菜、做饭,让老人、孩子、丈夫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被褥,因此,每个星期她都要给腿脚不便的老人洗一次澡,每半个月她都要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随时还要换洗尿湿的裤子。她耐心地为婆婆梳头、捶背、剪指甲,把老人收拾的利利索索,给老人以贴心的关怀。

年迈的公公患有高血压,隔几年便会由于脑血栓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她一边要照顾孩子、婆婆,一边还要换着花样给病中的公公送菜送饭,喂药喂饭,宁可自己多受累,也要想方设法为老人增加营养。出院后公公由于脑血栓后遗症,有时会烦燥不安,对她吵骂不止,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一边默默忍受责备,一边轻声细语的安慰老人,给老人以更贴心的照顾。

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她用十几年的真情,谱写了和谐的美好画卷,她用浓浓的关爱,真诚地守卫着矿工的平安,她就是增子坊矿综采队队长谢妻子----周继萍。

周继萍,今年42岁,1987年与谢结婚,从此成为一名矿工的妻子。十几年来,她把丈夫视为家中的顶梁柱,默默地操持家务,伺候老人,照顾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安全协管活动,和矿区的姐妹们一起为矿区的安全生产托起了半边天,被矿工们称为好矿嫂。

甘做矿工贤内助

“既然做了矿工的妻子,不论多难,都要把这个家操持好,绝不让丈夫分心。 ”因为她深知,安全生产是煤矿“天”字号大事,是矿工家庭的命根子,维护好丈夫的安全是妻子的责任。丈夫每次上班前,她总是千叮万嘱:“下井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俺和孩子在家等你。 ”一句平凡的话语,道出了自己内心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与牵挂。

20xx年4月,谢担任坡矿运输队书记一职。丈夫肩上的担子重了,工作更忙了,经常是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为了丈夫能在煤矿平平安安地工作,她任劳任怨,辛勤持家,养老抚小,将家中的重担独自挑起来,既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还要工作,非常辛苦,但每次丈夫来电话她都说:“家里没事,有我呢,你放心吧,只要你平平安安的……”每次丈夫休班回家,她就换着花样的做他最喜欢吃的饭菜,听他说说矿上的事情,讲讲职工们的趣事,温馨和谐...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肥东县桥头集镇桥青社区黄后组好媳妇杜中霞二十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年迈的公婆,特别是在二老病中仍然无微不至,体贴关怀。村民无不夸她是孝媳、贤妻、良母。日前,杜中霞被推荐参加安徽省好媳妇评选。

1995年元月,23岁的杜中霞与桥青社区黄后组骆安斌经人介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二十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1997年3月,她的婆婆在双山石料厂开采石料时,不幸被巨石砸中右腿,导致右腿截肢。出院后,医生让她的婆婆回家休养。在婆婆躺在床上休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她每天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中霞待我比亲闺女还亲。”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

公公患有慢性哮喘,到了冬天病情就会加重。为了缓解公公的病情,每年入秋以后,她便早早的给公公婆婆的床上换上厚厚的新棉被。去年11月份,公公连续几天腹痛难忍,经县医院检查诊断后,做了肠道切除手术。在公公住院治疗的日子里,她一有空就到医院忙前忙后,同室的病人都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老人也感动的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公公出院回家休养,她每天都改变花样地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在注重营养的`同时,专拣公公爱吃的做。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公公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在公公病中期间,杜中霞还临时履行公公居民组长的职责,做好居民组的养老保险收费、土地流转田亩登记等工作。

当乡亲们问她多年来辛劳伺候公婆是否值得的时候,杜中霞笑着答道:“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孝敬老人、照顾老人是我们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无怨无悔。”

如今,杜中霞的公婆虽已年过70岁,但身体硬朗,精神舒畅。她家也多次被社区评选为“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2008年夏天,杜中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真爱无言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颂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公婆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

20年前王某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20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1995年10月,和她生活了10年的婆婆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地回来之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她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六年。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良素待我比亲闺女还亲。”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

照顾婆婆的同时还精心的侍弄公公,每天都要给公公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公公有眼疾看东西不太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一年360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公公有气管炎,每到冬天就会犯病,为使公公不犯病,刚入秋,她就将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被套给公公铺上。冬天上班之前,她总是把饭菜盛好温在煤火上,让公公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公公爱干净,她总是把公公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老人总是感动的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这么多年,老人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如今,老人已年近90,身体硬朗、精神舒畅,走起路来根本不象90岁的老人,邻居说他有福气,他说:“都是媳妇照顾的好”。

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在外打工的动力”

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外打工,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晚上忙到12点多。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告诉远在外面打工的丈夫。在她报喜不报忧的一个又一个电话中让丈夫在外踏踏实实地打工。

✪ 村级孝媳妇的事迹材料 ✪

我有一个美满而温馨的家庭,作为家中的一员,我也为家庭的和谐作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比如:孝顺爷爷奶奶,帮爸爸搞卫生,与妈妈一起整理房间……虽然这种孝心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是我最真诚的行动。

去年,我们家发生了一件出乎全家人意料的事:我爸爸生了一场大病,要到上海去动手术。我真想陪爸爸一起去上海,可是我要学习不能去。我心里非常难过,想到妈妈在医院陪爸爸非常辛苦,我很想帮妈妈分担一点。于是我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做,不让妈妈再为我操心。而且我更加认真学习,想用优异的成绩让爸爸开心。我经常给爸爸打电话,询问爸爸的身体情况,并且一直安慰他,还给他说笑话,逗他开心。

爸爸妈妈都夸我长大,懂事了。终于,爸爸出院回家了,我也可以照顾爸爸了。于是我经常陪他聊聊天,给他揉揉肩、捶捶背、倒倒水……家里充满了温馨与欢乐。因为爸爸身体还没有全部恢复,许多家务都只能由妈妈一个人承担,我发现妈妈一天比一天瘦,我很心痛。我打算帮妈妈分担点家务,减轻她的负担。

于是我每天晚上抢着洗碗,每个星期六都与妈妈一起打扫卫生……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人间的亲情,母爱与父爱,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是无私的、深沉的、宽广的……它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生活的甘霖,张翅飞翔的动力。而身为儿女的我们,也应该深深地体会到父母亲的这种爱,并且同样地把自己的爱给予我们亲爱的父母。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能感恩于父母的爱,长辈的爱,孝顺父母,关爱长辈。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4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