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本|曾国藩与天津教案(收藏十二篇)_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发布时间:2020-08-10曾国藩与天津教案(收藏十二篇)。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1、往往安静,那么含蓄的含义和应该是强大的。
2、宽广的胸怀,必定来自平淡的两个字。
3、广博的知识使世界变得伟大。
4、沉默寡言,关心上帝,关心本质。
5、受困心灵的`穿越烦恼,是磨练英雄的时候。
6、与其看到世界上到处都是坏人,不如看到世界上到处都是好人。
7、长时间的看熟悉的字不知道,凝视是静止的生命如果移动,是知道的存储的真理,太认为拼图应该。
8、能够代表身体,不抱怨并不是特别有用。
9、人看其近,我看其远,岳高明;人们看它厚,我看它细,聪明。
10、走简单的路,然后你就可以体验到道路的危险。
11、失意的事要忍,失意的事不要受。快心,为了光明,不为快心糊涂。
12、不是所有的祝福都能得到享受,但也不是所有的权力都能得到享受。
13、兄弟们,虽然贫穷的小户主会兴,兄弟不和,虽然官家会败。
14、甘让君子其将之放低,不让小人其量浅。
15、只有自我才能改变人,只有自我才能说服人。
16、好的点缀,不要循序渐进。部分听者,结束争论。
17、骨头越硬,骨头越强壮,娇惯的能量就越弱。
18、如果你喜欢自己的才华,那就忽略细节。
19、而优等的人,一切工作都是自己做,不顾命运,命运在人。
20、能甘淡泊,才是一点真正的学习。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历来的观后感都是即将开学时在网上随便**一篇,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出门,在家总是拿手机在刷,或是看电视总感觉这样不行,因此拿起不知什么时候凑单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我从来都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拿起这本书也放弃过几次,但在某天自省后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20页,前面3天真的感觉无聊,但是坚持到第五天决定,以后无论自己多忙,都应该把读书坚持,因为在书中你才能看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
本书从打开至今看书过半,效率着实低,不过近几天看的均是活生生的人物。
“三十岁前是庸人”。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十而立,但放到今天,我想很多三四十的人可能都不一定能“立”得起来。在传统时期,农民要摆脱面朝黄土、面朝天空的困境。今天也是用。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连考十七次秀才均失败,到儿子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接连七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到他二十三岁这年才中了秀才,第二年中了举人,二十八岁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可以想象,当时,这样一个人才从封闭的山区走出来,曾氏家族突然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大家庭。曾国藩进京后也是忙于社交,“四出征逐”,所以他在日记里写了“日日玩憩,不觉过了四十余天”。
想来和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一样,认为考到一所好的大学就可以随便玩,殊不知是自己被时间玩。每每想到这里,自己就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看到此书,那样自己就不会荒废这么多时间去做无用功。同时为人傲慢,易与人起争执,但又不觉得是自己的错,总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忠言逆耳,我说出你的问题是为了你好等等。
所有这些都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生活。我也站在别人的角度,说一些尖刻的话。我己的我在大学宿舍的室友告诉我,下次你不这样说话,很难过。我一副我为你好的表情说“我把你们当家人才说的”,当时他说“我们并不是你的家人,而且就算是你自己的家人也不应该这样说话”。事实上,每个人都无权批评和干涉他人的生活和做事方式!!
所以曾国藩后来改了,这是一个难忘的变化。
“脱胎换骨”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入京为官,这不仅是他仕途上的起步,更是自我完善的重要起点。汇聚无数能人志士的京城让曾国藩发现他们与其以前朋友的区别,他们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同时自我要求严厉,待人严肃真诚,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这些朋友给了曾国藩很大的影响。
突然我想起了孟和他妈妈搬家三次的原因。环境可以影响人,你周围的人也可以影响个人的三种观点。包括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认识了这些朋友的曾国藩,不断检讨自己,决心创新!!!
正是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的志向!
什么是圣人?我常想,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有更坚定的毅力。普通人有了坚定毅力,经过不断的练习、不断更新,也可以在某些方面称之为圣。
曾国藩成“圣”途径就是每天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且在睡觉之前反省反思,今天是否完成。刚开始当然很难,每天都在作思想斗争,多斗争几次便只是提醒而非斗争。就像今天的我立志要早睡早起一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早睡早起是对自己好,但每天不熬到凌晨2、3点又没有困意,所以人要改变自己还是难,这里不得不说曾国藩是个狠人!
人类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知道的。所谓平庸,就是因为欲望的纠缠和意志的软弱而睡了一辈子的人。立志是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决定性。曾国藩对自己的改造是通过“日课”完成。
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饭、喝酒、睡觉都在监督自己。每天用工楷写日记,仔细回忆和搜索你一天的一切言行。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找出并记录下来以便深入思考。同时还早严律克己的倭仁帮忙看自己每天哪些地方做得不行。
想来这都是现在我们无法做到的,因为我们害怕,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同时也害怕别人看到自己想要改变却没有坚持下去的惰性。而曾国藩就不同,改就改到底!!将自己的日记公之于亲朋好友,即使在戎马倥偬中依然日记不辍,并且寄回家给兄弟、儿子们看。
多写、多思、多看、多想,总能悟出点道理来。同时这个过程必须坚持下去,所以曾国藩一生都在坚持“有恒为作圣之基”的道理,放到任何时代都是一样,决定的事情就应该坚持下去,半途而废总会一事无成!!所以在晚年,曾国藩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说:
人的一生如同一个果子的成熟过程,不能着急,不可懈怠。人的努力和培养的日子,会让一棵树静静地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人生是需要积累的,曾国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是精神上的不断自我更新,靠的是那份立志成“圣”的坚定,靠的是今天我们看来最笨的方法,但却最有效即每天自省和“师友夹持”,去结识你的良师益友,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别让自己总在舒适圈里待着,别总觉得人这一生就这样也可以。我想,只要你想,并能能如此“笨”方法坚持去做,积累后总会让别人看到不一样的你。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1、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2、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3、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4、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5、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6、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7、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8、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9、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1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1、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1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13、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14、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15、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6、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17、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18、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9、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20、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21、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22、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23、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24、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25、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26、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27、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28、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29、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30、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31、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32、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33、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34、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5、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36、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37、誉望一损,远近滋疑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38、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39、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40、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4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42、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43、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44、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45、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46、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47、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48、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49、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50、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51、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52、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53、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54、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55、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56、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57、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58、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59、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60、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一、读书篇(多读书可以开智慧)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二、治学篇(治学需要坚强的心、博学多才)
1、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2、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4、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修身篇(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1、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2、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3、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4、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5、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6、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7、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8、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9、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0、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四、处世篇(在社会,灵活机动)
待人以诚,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
五、家教篇(教育家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
2、俭以养廉,俭以保家——“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3、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4、谦以保泰,谦以进德——“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劳而逸,谦而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个谦字。”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曾子说过:“吾日当三省吾身。”三省吾身,意思就是要常常反思,反省,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修身养性的获得巨大成功的名人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范例。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有网友评论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可见曾国藩对后人的影响力。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归功于曾国藩的修身养性。归纳起来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人生修炼“五字”即:诚、 敬、静、谨、恒。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 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 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
1、以读书立志的修身养性名言: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在困难和逆境中的修身养性名言: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3、以“静”字修身养性名言: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4、以“勤”字修身养性名言: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5、以“耐”字修身养性名言: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6、从失败的教训中修身养性名言: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7、与人为善的修身养性名言: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老话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但为弘扬天津6的文化,很有必要发掘一下,传承天津的历史。
八十岁老太太靠人---老毛病又犯了。
这句话想当初把我们宿舍的天津同学乐坏了,外地的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不知道靠人是什么意思。
打错了,应该是“豁着趔子捣撇子”
拾毛烂的溜河边------多余......
一个甘肃朋友说他们老家也有这个俏皮话,不过是“嘎娃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脚心上长痦子---点低。刘文亨的相声中的天津评书里有这个词。
天津人爱斗嘴,你说上句,准有下雨接你。有一些小时候爱说的,现在很多人可能都忘了,也许有些年轻人都根本没听说过。外地人可能就更没听说过了。有一些说法是现在人们还都在说的。我想起来几个,跟大家说说:
有人说:早知道。。。。。。--------答:早知道尿炕你还不睡觉了。另一说是:早知道尿炕你还睡筛子了。
有人说:不行!-------答:不行(步行)是陆军。还有一种说法是:摆楞。(这个得往歪处想)
有人吐你脸上唾沫或者说话唾沫星子喷到你脸上------用手葫芦(划拉)脸,说:猫尿狗尿,一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1、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2、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3、我一颗心坦坦荡荡,毫不恐惧。
4、傍晚,与子序登楼聊天,说到老年人的读书用功,不能有骄气和暮气。
5、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曾国藩书信》。
6、其带勇之人,概求吾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曾国藩书信》。
7、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曾国藩家书》
8、意尽则止,辞足则止。——《曾国藩家书》
9、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风波磨折,必有浮议摇撼。坚忍力争而后有济。——《曾国藩家书》。
10、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自箴联》。
11、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曾国藩
12、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
13、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国藩
1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曾国藩
15、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16、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17、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18、苍天不忍没斯楼,全仗那国手神工,再造千秋名胜;黄鹤依然来此地,愿借得仙人玉笛,长吹一片承平。
19、世间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曾国藩
20、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曾国藩
21、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22、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曾国藩
2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 曾国藩
24、择友乃人生每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不可不慎也。
25、曾国藩的"善用人"还体现在有效的奖惩机制上,他针对不同的人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的措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得皆大欢喜,军心一统。幕府为曾国藩出谋划策,筹备粮饷,办理文案,处理军机,兴办军工,出尽了力效尽了劳,可以说曾国藩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幕僚们的支持与帮助,于此同时曾国藩也成就了许多人的一生。
26、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
27、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曾国藩
28、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29、凡行公务,须深谋远虑。
30、只要人肯发愤,都可做获得。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曾国藩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曾国藩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 我不可犯其锋, 亦不可与之狎, 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曾国藩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曾国藩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 何自处于小人。 ——曾国藩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 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曾国藩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曾国藩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曾 国藩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曾 国藩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曾国藩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曾国藩
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曾国藩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 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曾国藩
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曾国藩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 盛德事。 ——曾国藩
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曾国藩
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 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曾国藩
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 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曾国藩
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 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曾国藩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 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曾国藩
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曾国藩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 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曾国藩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曾国藩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 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曾国藩
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 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曾国藩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 徒,止付一笑。 ——曾国藩
嘲戏人自事恶事, 尤不可入一二壮语, 入壮语则戏者皆真, 每令人恨。 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曾国藩
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曾国藩
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曾国藩
可不必用而用, 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曾国藩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曾国藩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曾国藩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 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曾国藩 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曾国藩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 见人有失意事, 便当生怜悯心。 皆自己真实受用处。 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曾国藩
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曾国藩
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曾国藩
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曾国藩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曾国藩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曾国藩
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曾国藩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曾国藩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曾国藩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曾国藩
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 极便宜。 ——曾国藩
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 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曾国藩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曾 国藩
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曾国藩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 —曾国藩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 亦无所托之以出, 《礼》所称无文不行。 ——曾国藩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曾国藩
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曾国藩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曾国藩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曾国藩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 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曾国藩
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曾 国藩
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曾国藩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曾国藩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 之廉。 ——曾国藩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曾国藩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曾国藩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曾国藩
水不能不遇风,长川巨浸,泓澄无底,虽大风不能使之浊。心不能不应物,欲尽理明,表里莹彻,虽酬酢万变,不能使之昏。无风则清,有风则浊者,尘滓之伏于下也;静之 则明,动之则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曾国藩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 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曾国藩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 则天下莫与汝争智,“折”去“斤”加“为” []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 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吾将书绅带以自警,刻盘盂而 思防。岂若长存于座右,庶凤夜之不忘。 ——曾国藩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皆。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 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曾国藩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闭户然 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曾国藩
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 ——曾国藩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曾国藩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搏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 曾国藩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曾国藩
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曾国藩
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曾国藩
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曾国藩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曾国藩
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 ——曾国藩
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贷而富者曰文。噫!吾将谓得时乎?尊而骄者不为矣,吾将谓失时乎?富而安者吾为矣。 ——曾国藩
或曰:交处乎世,如何可以免乎谤。曰: “去六邪,用四尊,则可矣。 ”曰: “谏未 深而谤君, 交未至而则友,居未安而罪国家,家不俭而罪岁,道不高而凌贵,志不定而羡富,此之谓六邪也。自尊其道,尧舜不得而卑也。自尊其亲,天下不得而绌也。自尊其己,孩孺 不得而娱也。自尊其志,刀锯不得而威也,此之谓四尊也。 ——曾国藩 ”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 ——曾国藩
夫为善易,积善难。士之于善也,微焉而不厌,久焉而不倦。幽隐无人知而不间, 招世之疾逢时之患而不变。是故根诸心,诚诸言行, 与时勉勉,不责其功夫,然后亲友信之, 国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积未至,其畴能与于斯乎?——曾国藩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 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 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曾国藩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 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曾国藩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曾国藩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 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曾国藩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曾国藩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曾国藩 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 ——曾国藩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曾国藩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曾国藩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曾国藩
善所当为,著一报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曾国藩
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曾国藩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曾国藩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曾国藩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 怒则语言难入, 怒胜私故也。 — —曾国藩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曾国藩
做当今一个好人,须壁立千仞。 ——曾国藩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 ——曾国藩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时放。 ——曾国藩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曾国藩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曾国藩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曾国 藩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曾国藩
促迫褊窄,浅率浮躁,非有德之气象,只观其气象,便知涵养之浅深。——曾国藩
纵与人相分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 非止有伤长厚己也。——曾国藩
以祸福得丧付之天,以赞毁予夺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责之己,此是至简于易之事。 ——曾国藩
习气不除,如何了道。……有物过眼必看,有声入耳必听。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 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惧,皆习气也。——曾国藩
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涉世甚艰,畜 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扬之,则弃,教人以善而外扬之,则仇。——曾国藩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清朝诗人沈德潜在生前的时候极得皇帝乾隆的恩宠,乾隆皇帝每有诗作都会交由沈德潜来润色,这在历朝历代的文人里都是很少见的。
乾隆皇帝不仅在官职上对沈德潜恩宠有加,更是把这种君臣关系提升到朋友的关系,乾隆皇帝有一句诗如此形容他们的关系:玉皇案史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在这句诗里,乾隆皇帝把沈德潜比做故人。在历代的文人里,能做天子的门生就已经是最高的荣耀了,而乾隆皇帝却把沈德潜比为故人,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沈德潜的宠爱。
而沈德潜知道乾隆皇帝对自己恩宠有加,不但不把替皇帝修改诗作的事情保密反而是四处炫耀,他常对一些文人说起乾隆皇帝哪首诗是经过他润色的,哪首诗是他代乾隆皇帝写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把代乾隆皇帝写的诗收入了他自己的诗集,仿佛是皇帝的师傅一样。
终于有人把沈德潜的所作所为报告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大为震怒,虽然当时沈德潜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但是乾隆皇帝还是很生气,亲笔降旨追夺沈德潜官衔。乾隆皇帝不但收回了给沈德潜的所有荣华,而且把沈德潜从坟里挖出来鞭尸,死后被挖出来鞭尸的文人恐怕只有沈德潜一人了。
而同样是清朝的重臣,曾国藩却没有像沈德潜那样最终落一个悲惨的命运。1864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历经两代皇帝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曾国藩剿灭了。
这时候,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都大为高兴,大家都以为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可是这时候的曾国藩却并没有一丝丝的高兴,相反却是深深的担忧。因为他知道他面对的不是朝廷的论功行赏,而是功高震主的猜忌。
曾国藩考虑再三,只有裁减军队来表明自己的忠心,于是曾国藩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名主动向朝廷要求裁减湘军,由此来向朝廷和皇帝表明他无意拥军自重。果然曾国藩的奏折一递上去,皇帝就准了曾国藩的奏折,湘军也被裁减大半。
虽然湘军裁减了大半,可是却换来了曾国藩等人的平安无事,而曾国藩也被朝廷嘉奖,成就了“中兴之臣”的美名。
在《孙子兵法》里有一个主张:推恩施惠,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在有了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及时把功劳向上推,而有了恩惠的时候要施惠给下面的人。从沈德潜对荣誉的“抢”和曾国藩对功劳的“推”来看,曾国藩才是真正读懂了《孙子兵法》。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天津曾国藩教案》是清朝末年的一起重要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1884年,曾国藩因其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被清廷调查,引发了轩然大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天津曾国藩教案》相关的主题,并分析其影响。
一、历史背景
天津曾国藩教案发生的背景是甲午战争的失败。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深感弱势,开始思考军事改革和自强先富的道路。而曾国藩代表着清廷旧势力,他在甲午战争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军事改革,与康有为等新思想家产生冲突。
二、教案的诱因
《天津曾国藩教案》的诱因是曾国藩的一封连环炮奏折。他在奏折中指责自己受陷害、革职,同时批评并污蔑冯子材等新派将领,甚至对康有为等人领导的立宪派进行揭发。这封奏折引发了清廷的怀疑,成为调查的起点。
三、教案的经过
《天津曾国藩教案》由刘坤一等人主持审理,期间使用了酷刑获取供词。曾国藩在审讯中承认他的奏折来自于冯子材,为了不被曾国藩牵连,冯子材自杀。清廷对曾国藩的审判结果意义深远:曾国藩被解职,国之重臣遭清廷冷落。此举不仅仅是对曾国藩个人的惩罚,更是一次对旧势力的整肃。
四、教案的影响
《天津曾国藩教案》对清廷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曾国藩一案使得康有为等人的新思想受到打击,对新派政治改良的努力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其次,清廷将对巡抚、总督等地方官员的权力进行限制,压缩了地方势力和旧势力的影响。最后,对曾国藩的迫害激发了一些人的思考,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革命活动逐渐浮出水面。
五、教案的启示
《天津曾国藩教案》反映了清廷在晚清历史上的软弱和腐朽。清廷未能及时发现和引导社会上涌动的新思潮,以致社会出现撕裂和对立。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关键在于持续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跟随历史的发展潮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才能保持国家的强盛。
总之,《天津曾国藩教案》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事件,它反映了晚清政府的软弱,同时也标志着清朝即将走向终结。这一事件对当时政治、社会和人民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未来中国的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1、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曾国藩
2、曰富,曰贵,曰成,曰荣,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曰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功夫,随在皆设身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
3、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曾国藩名句
4、人生莫惧少时贫。曾国藩
5、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曾国藩
6、爱民乃行军第一义。——曾国藩
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8、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9、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
10、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曾国藩
11、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12、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
13、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引自《曾国藩家书》
14、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15、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事未尝一日间断。月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面写日记楷本,此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事者。将终身以之。引自《曾国藩家书》
16、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曾国藩
1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8、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曾国藩
19、爱民乃行军第一义。曾国藩
20、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21、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曾国藩
22、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2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引自《曾国藩家书》
24、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25、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曾国藩名言
2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
27、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28、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央,便不伤生。(中国古代大臣)曾国藩
29、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年月日第一封教子书
30、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31、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曾国藩
3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33、人莫不刚愎自信,刚愎自信,即是自绝,谁敢语以至道。凡人有才气而复虚己问者,实大难得。曾国藩
34、观人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曾国藩
3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
36、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曾国藩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37、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曾国藩
38、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者阙一不可。以耕读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引自《曾国藩全集》
39、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40、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41、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曾国藩
42、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引自《曾国藩家书》
43、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
44、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曾国藩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天津曾国藩教案》是一部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编纂的曾国藩的教育故事集,以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主线,讲述了曾国藩对子女教育的用心苦心,以及他对子女教育的一些方法和原则。本文将从三个主题——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和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展开对《天津曾国藩教案》的分析与阐述。
首先,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是《天津曾国藩教案》的重要主题之一。曾国藩认为,教育是立德、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才能,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曾国藩强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他提出了“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操守、品德和思想道德观念。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其次,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是《天津曾国藩教案》中又一个重要的主题。在曾国藩看来,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最早、最重要的环节。他重视家庭教育的创造性和开放性,鼓励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曾国藩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通过家庭作业和严格的自律要求,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最后,曾国藩的教育方法是《天津曾国藩教案》的又一个重要主题。曾国藩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他提出了 “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强调知识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讨论和辩论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技巧。
综上所述,《天津曾国藩教案》中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和曾国藩的教育方法。这些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曾国藩以其深厚的知识储备、博大的父爱心怀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欲了解曾国藩与天津教案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曾国藩与天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