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经典十五篇)_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0-04-07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经典十五篇)。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经周东红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
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纪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每次工作都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
按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1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多年来高凤林同志共攻克难关96项之多,1994年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并多次作为厂、院、北京市焊接教练、集团公司命题组长、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好成绩。著有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航天制造技术》、《航天产品应用焊接技术》等刊物。
由于贡献突出,其事迹多次被收入《中华名人录》、《当代人才》、《国际人才》等期刊和中央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节目。授课260课时以上,带徒17名。在钻研业务的同时,高凤林注意提高文化素质,进修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他还积极参与党、团、工会等工作,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青年委员、组织委员、工会分会主席等职,并以自身的表率带动影响青年团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自参加工作以来,安心一线工作,多次谢绝了外界高薪聘请,工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是公司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1991年高凤林以精湛的技术和突出贡献被破格评聘为国家技师,被评聘为高级技师,又评聘为特级技师。
1983年以来,高凤林同志连年获得厂、院优秀团员、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等称号共二十多项。此外,他还在1986年获北京市国防工业工会优秀积极分子;1991年获部青工技术比赛实际第一、理论第二;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航天百优“十杰”青年、航天部劳动模范、航天技术能手、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19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称号、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一
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
錾刻工艺师孟剑锋就参与了这份国礼的制作。他是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已在工艺美术行业上奋斗了22年。孟剑锋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做细活的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勤练基本功,几个枯燥的动作,他能重复练习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学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知识,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贵金属工艺摆件作品,先后制作了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奖章、512抗震英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奖章、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舰徽等作品模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尝试改变铸造的焙烧温度、化料温度和倒料时的浇铸速度,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和推算,攻克了纯银铸造的工艺难题,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
孟剑锋是位坚守传承,勇于创新的工美匠人,他用最朴实的劳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
二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工程采用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施工难度和挑战均为世界之最,被誉为“超级工程”。
在这个超级工程中,有位普通的钳工大显身手,成为明星工人。他就是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首席钳工。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接缝处间隙误差做到了“零误差”标准。因为操作技艺精湛,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零误差来自近乎苛刻的认真。管延安有两个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笔记,将每个细节详细记录在个人的“修理日志”上,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样处理都“记录在案”。从入行到现在,他已记了厚厚四大本,闲暇时他都会拿出来温故知新。二是维修后的机器在送走前,他都会检查至少三遍。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练习,练就了管延安精湛的操作技艺。
“我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锤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管延安说,20多年钳工生涯,有艰苦,但他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3月1日,昌赣项目部组织各部室、各架子队人员,观看了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晚会”,是由30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著名劳模代表、资深媒体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委会,经过严格评审,从候选人中评选出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可以说他们为国家真的是做了巨大的贡献。每出场一位“大国工匠”人物时,都会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如果说今天看的不是现场直播,而是文字性的说明,那么震撼的场面我也是想象不到的。
“大国工匠”人物中,使我记忆最深的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工人陈行行。 陈行行,让我震惊的是,他年仅才29岁,这个真的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按正常伦理推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是资历超深,相当有经验的老前辈们,但是未必。陈行行拿过15枚金牌,考了无数个证书,真的是活在书的海洋里。让我印象深的还有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必知道我是谁,而是我要为这个世界做什么”,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飘荡,同样的八零后,感觉他的眼界真的高处同龄人不是一丝丝的差距,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在打问号,他29岁都为国家做这么大贡献,而我们呢。。。突然觉的差距好大。
陈行行从事保卫祖国的核事业,是操作着价格高昂、性能精良的数控加工设备的新一代技能人员,优化了国家重大专项分子泵项目核心零部件动叶轮叶片的高速铣削工艺。所获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
还有一位印象特别深的“大国工匠”人物,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他坚守文物保护第一线,修复保护壁画63年,无论天气如何,都不会妨碍他维修壁画和雕像,像他老人家已经86岁的高龄,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吗,可是他却说:“只要我能干动,我就还要接着干。他常年在石窟里修复壁画,热衷于自己的职业,不仅这样,他还让自己的子孙来继承他的这份事业,他的这份精神 真的是可歌可泣,无私的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他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一句简单又朴实,又充满力量的一句话。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晚会,以一首《天耀中华》歌曲结束,让人们沉浸在优美的歌声中,内心却如翻浪一般。
以前不明白“大国工匠”究竟有什么含义,只是知道其名,却不知道其内在含义,看完此次“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晚会”后,使我深切的发自内心的明白其意义。这些“大国工匠”之所以这么优秀,能站在这么闪耀的颁奖典礼上,那么他们的付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看到是站在台上,面带微笑,迎来台下一阵阵的掌声、一阵阵喝彩。这些荣誉不是老天赐给他们的,而是他们用自己辛苦的汗水、拼命的努力得来的。在生活中、工作中也是如此,不管你是出于何等职位,做何等工作,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变成你所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要再最美的年华辜负了自己,要知道,人生只有一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会替自己努力,自己脚下的路得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当你付出艰辛的劳动后,得到了收获,回头再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你会感谢它,感谢曾经走过的路,才会迎来今天美好的你。
我们现在正值年华,我想对自己说的是,让自己好好拼命努力一把,那么你会离耀眼的光芒越来越近。
3月1日晚8点,通过观看央视综合频道直播的《大国工匠》颁奖发布会,感触很深。评选出的高凤林等10位大国工匠,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文化不同,年纪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岗敬业”。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靠自己过硬的技术和本领,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为民谋福,贡献社会。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一种人生的追求,这也是工匠们很少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可能还在一线工作,当别人一家团聚或在公园休闲时,他们可能还在一线独自钻研奋斗,失败了也不灰心、不气馁;靠的就是有一颗恒心,靠的就是对专业的执着,甚至是痴迷。常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没有做不成的。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评选为工匠,其本领和技能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造出来的产品就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选出的高凤林等10位大国工匠,来自国防军工、电子科技、石油钻探、文物修复等多个行业,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正是有了这种工作态度,才能使他们勇往直前,不断向行业的顶峰攀登。这也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者学习和持有的态度。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之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工作质量更是差之千里。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祖国建设迫切需要能工巧匠,需要大国工匠精神。当今社会,同样从事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确得心应手,风生水起,主要就是对人生的信仰、对待工作的认知和态度有较大差别。他们专注执着,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为重,不为金钱所动,甘愿清贫,用毕生精力做好一件事情。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信仰,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进行了充分体现,实现了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评选出的10大工匠大多数出现在制造业,但其它行业只要苦心钻研,下真功夫,同样可以成功。像山东电力系统的特高压带电检修工王进、石油勘探系统的试油工谭文波等,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时代呼唤、需要大国工匠精神,企业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企业管理没有工匠精神,就难以产生持久的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名员工,我要学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树立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从我做起,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敢于责任担当,遇到难题不灰心、不丧气,积极面对,学习榜样们执着的敬业精神,务实开展并做好本职工作。
看完《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后,心中一股热血油然而生,工匠们一个个锲而不舍,耐心专注,不仅为国争光,还扬名中外,打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这种付出使我们每个人敬佩。他们的钻研精神值得我去深思。
周东红是一位高级技工,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纸的误差不超过一千克,并且他30年来,始终保持合格率100%的成绩,一直延续着家族的手艺,并且做得更好。许多著名书法家、画家指名要他出手的纸。他有现在的成绩是因为他每天坚持锻炼、不怕苦、不怕累的结果。他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他每天都光着手在冷水里面捞纸,即使手生有冻疮,还依然坚持着。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戴手套,他回答说戴手套就练不出手感,必须天天找感觉才能找到最佳的效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出价值。
胡双钱,是一位航空“手艺人”,他工作了30多年,创造了惊人的打磨记录。他打磨的作品都是难度非常大的,几乎每件工艺品都只有人的头发丝那么大,即使这样他在做每一个工艺品都耐心专注,做出的作品中没有一个次品。他能有这样惊人的成绩都源自于他最初的喜爱——飞机,所以他从小磨砺自己的意志,刻苦训练,完成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一念执着,一生坚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敬业奉献,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更加出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去,学习“工匠精神”。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1、管**
管**,男,1977年6月19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初中文化,群众。1995年参加工作(农民工)。
18岁管**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工余爱好。
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
先后参与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青岛北海船厂、国内最大集装箱中转港——前湾港等大型工程建设。
先后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劳务之星”和“明星员工”称号,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2、周**
周**,男,1967年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周**从1988年起获1次生产能手、15次先进生产者、3次文明标兵;2次优秀员工;
2007年获宣城市第二届“杰出职工”荣誉;2009年荣获县级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省级劳动模范,201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2016年3月,荣获第二届全国质量奖提名奖;2016年4月,荣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最美职工”称号。
三十多年来,周**不仅自己的技艺越来越精湛,还带出了30多名徒弟。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3、胡**
胡**,男,汉族,生于1960年7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质量金奖等荣誉称号。
胡**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
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
4、宁**
宁**,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南车技能专家。
宁**出身工匠家庭。在身为工匠的父亲的耳濡目染中,宁允展从小就喜欢手艺。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019年4月,荣获“最美职工”。12月,荣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颁发“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证书。
5、顾**
顾**,男,江苏无锡人,生于1955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顾秋亮同志从1972年起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工作,在钳工安装及科研试验工作方面已经工作了四十多年,先后参加和主持过数十项机械加工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
2009年至2012年,顾**作为蛟龙号海上试验技术保障骨干,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四个阶段的海上试验。
参加海上试验时,顾秋亮已是五十多岁,但他克服了严重的晕船反应和海上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等诸多困难,安排好家中生病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每年近100天的海试中。
他带领装配保障组不仅完成了蛟龙号的日常维护保养,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压载铁的安装、水下灯光的调整、布放回收接口的设置等;
并将自己的技术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家深海基地的技术人员,为海试的顺利进行和蛟龙号投入正规化的业务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赵媛,现任长江基础公司岩土分公司经理助理、副总工、技术中心主任,被聘为江苏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方案论证专家库专家、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专家库专家,注册岩土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她掌握各类技术规范及标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参与主持了数百个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多次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勘察设计奖。
她是勇挑重担的“半边天”,多次完成超大规模、超深基坑等超高难度复杂项目,获得恒大、世贸、新盛集团等甲方的一致好评。她争当创新发展“领头羊”,做绿色岩土发展的“践行者”,攻克把双排桩引入软土地区支护设计、改进施工工艺实现超长旋喷锚索等技术难题;2020年助公司成功申报三项省级工法,积极推动申报研究生工作站工作。她还是孜孜不倦的“授业者”,立足“传、帮、带”,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20xx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元首都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国礼。这个中国的国礼被命名为和美,是放在金盘子里的颜色明亮的白丝巾。这条白丝巾特别是谁也抓不住。因为这条丝巾来自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锻炼技术。
传统的锤子雕刻作品大多是铜器,金银器上的锤子雕刻很少,被命名为和美的国礼,设计要求是非常美丽的银器锤子雕刻。更加困难的是,作品所需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而是要求呈现纺织品自然柔软的垂下状态,表现纺织品的自然皱纹,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皱纹中也要刻上图案,表现纺织品随着光线的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如何把只有0.6毫米的银片变成这个国礼?锤子使用的主要工具叫做锤子。古代的锤子工匠可以用锤子在金属器具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现场,中国技术美术集团锤击师孟剑峰已经敲击了23年锤击,作为行业名人,他被命令制作这个国礼。工果你想做好工作,你必须首先利用它的工具。一个独特的锤子雕刻作品需要设计和创造最合适的锤子。孟剑峰从古代锤子触摸前辈的智慧,从古代法律探索启示路径。8天后,孟剑锋终于制作了丝巾图案最难的锤子。
其次,实际面临的锤子对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比蛋壳厚一点头发。根据设计图案,在这片薄银片上挖出细微的经纬线,交错成细致的纺织纹理。在锤子的'过程中,如果用力稍微多一点,把银片敲透的话,整个作品就会放弃工作废弃。这就是传中不能出现百万分之一的错误。但是孟剑峰做的,国礼的作品终于完成了,在金色的盘子里,白色柔软的丝巾自然重叠,收到礼物的人想拿那条丝巾。现在这个锤子的国礼已经成为行业技术传说。
-
【一起合同网HC179.Com】编辑电脑收藏夹精选:
- 大国工匠马宏达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人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郑春辉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郑__,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我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刘湘宾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刘湘宾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姜园涛,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玻璃制板及玻璃成型工高级技师。工作20多年来,他专注于对洛阳浮法玻璃技术的研发,形成了一套创新先进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浮法玻璃领域的领军人才。
打破垄断,创造世界记录
20__年,姜园涛受集团委派,作为技术专员到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历任公司槽窑部工程师、部长助理、副部长,现任生产制造部部长、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主管玻璃生产和技术工艺总结工作。
在公司玻璃生产设备调试和试生产攻关期间,姜园涛参与了多个攻关项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作为公司技术中心的主要成员,他在设计研发0.33mm以下超薄乃至极薄玻璃生产参数时带领技术团队连续攻破了0.33mm、0.2mm、0.15mm、0.12mm规格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技术难关。这一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全球市场上,超薄浮法电子玻璃贴上了“中国”标签。
20__年4月,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第一条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成功生产出0.12毫米超薄玻璃,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创造了浮法技术拉引的世界最薄记录。此次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的成功拉引使得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批量生产0.12毫米至1.1毫米全系列品种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企业,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标志着中国玻璃行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
创先争优,示范带头做表率
在工作中,姜园涛积极参与项目科研、专利技术申报、新员工技能培训等工作。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下,公司共申报专利44项,其中创新型专利13项,个人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姜园涛深知公司作为集团、行业标杆的重任,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他的优异表现和良好作风得到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多次荣获集团各级表彰。由他领军带头成立的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蚌埠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培养了17名助理工程师、3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高级工152人次。他也激励和鼓舞着一批年轻的骨干力量快速的成长,为企业的壮大发展贡献力量。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弘扬正气、树立标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学习收看“两优一先”典型事迹片的通知》,要求党员在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中查找自身不足,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虽然这些影片不同于商业大片,既无催人泪下台词,也无感人至泣的情节,但就是在这些普通平凡的画面和台词中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却给人无限的遐想。每一个场面、每一次举措、每一句话语,无不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照先进典型人物在社会实践活动平凡事迹中折射出的伟大而高尚的品格让我震撼让我感动,使我思考,受到启发。
观看《石化工匠张恒珍》后,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张恒珍只是中国石化茂名公司一个基层班长,张恒珍严细实恒、勤奋刻苦,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女技工成长为关键时候能“一锤定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操作大师,为茂名石化乙烯创造多项国内纪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茂名石化乙烯首期工程顺利投产并创造运行周期达79个月的得力女干将、二期工程建成设备国产化率达87.8%的全国首座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的巾帼功臣,是茂名百万吨乙烯各项指标不断提升,大检修开停车“零排放”顺利实施的操作“优化王”。
张恒珍22年来只图奉献,不求索取,“是党组织和企业培养了我,是同事们成就了我,我早已把自己交给了企业,交给了党。只有在一线,我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不能离开一线,更不能离开我的企业。”处事低调的张恒珍总是这样真诚地回答。她图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功名利禄,只是一份心安,一份良知,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普通而伟大的情怀,一份平凡但生动的人生答卷。她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在工作中,时刻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弘扬正气,做群众的表率,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高标准严要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一流业绩。
我作为一名收费站基层管理人员,受到深深的启发:首先是通过学习先进典型,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我要把张恒珍作为一面镜子,学习她牢记宗旨、坚持信念的政治品质;学习她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她忠于职业、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岗位上,恪守职责,爱岗敬业,将“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的意念植入心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服务大局、服务员工中创先争优,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的力量。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秦真彬,现任勘探二队203钻机副机长,是一名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勘探职工,1993年2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从钻工、班长到钻机机长,秦真彬一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如江苏、安徽、新疆、青海等地,在十多年的机长生涯中,他带领钻工队伍同甘共苦、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018年至今,秦真彬服从上级安排,到转型突破重点工程淮南注浆防治水项目203钻机担任副机长,主要负责泥浆的调配和注浆站的相关工作。他通过刻苦钻研对低固相分散型泥浆、无固相聚合物泥浆逐渐掌握,并卓有成效地投入到了淮南施工应用中。该工程在钻进S2—11分支钻孔时,仅用时八天钻进880米,大大提高了钻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提高项目效益提供了强力支撑。他刻苦钻研的态度和辛勤付出,为二队转型关键项目提质增效、打响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胡双钱是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王志远,现任江苏金石稀土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江苏省首批技术经纪人、沛县第九届政协委员。
该同志依托单位科技研发平台,先后主持了知识产权推进计划项目《35UH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的研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项目《江苏省烧结钕铁硼稀土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新兴战略产业项目《35TH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的研发》、徐州市知识产权推进计划项目《一种高品质稀土新材料镝铁合金生产工艺研究》等项目并累计获得专项资金400余万元。持续开展专利申报工作。申请专利技术78 项,获得授权5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41项。
其《N48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的制造方法》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余三项经江苏煤炭地质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均为国内领先。
✪ 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
制作宣纸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三百多天,一十八个环节,一百多道工序。但是现在做宣纸的人都已经是越来越老,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捞纸工。30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2015年,周东红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他依然每天都要长时间下水捞纸。对老周来说,他捞每一张纸都融进了情感,也从中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他把捞纸当成一种责任,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周东红现在是当地出了名的捞纸大师,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就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看着周东红捞纸如行云流水,其实在他刚进厂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这个行业。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人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竟然没完成任务,于是就打了退堂鼓。
周东红说,如果自己换一种工作,不一定能干到现在这个成绩。“中国有句古话说行行出状元,我能坚持到现在,我心里不也是一种荣誉感吗?”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
想了解更多【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网的资讯,请访问:大国工匠24位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