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范文十二篇)_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18-11-28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范文十二篇)。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秦真彬,现任勘探二队203钻机副机长,是一名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勘探职工,1993年2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从钻工、班长到钻机机长,秦真彬一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如江苏、安徽、新疆、青海等地,在十多年的机长生涯中,他带领钻工队伍同甘共苦、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018年至今,秦真彬服从上级安排,到转型突破重点工程淮南注浆防治水项目203钻机担任副机长,主要负责泥浆的调配和注浆站的相关工作。他通过刻苦钻研对低固相分散型泥浆、无固相聚合物泥浆逐渐掌握,并卓有成效地投入到了淮南施工应用中。该工程在钻进S2—11分支钻孔时,仅用时八天钻进880米,大大提高了钻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提高项目效益提供了强力支撑。他刻苦钻研的态度和辛勤付出,为二队转型关键项目提质增效、打响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崔强,女,197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春节前,她患上了急性滑膜炎,突如其来的病痛让她几乎无法行走,但是在接到防疫工作的命令之后,她没有过多地犹豫,一瘸一拐忍着病痛带领工作人员毅然投入到了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没有专业的防护设备,戴着一个简单的口罩挨家挨户敲开房门做登记;顾不上吃饭加班加点录入居民排查信息;不畏冬日的严寒穿行在各个小区的疫情防控检查点。
整个春节假期,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一直奔走在抗击防控新型肺炎一线,深入到各个网格走访排查,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干部、志愿者对辖区内3300多户居民进行地毯式全覆盖走访排查。针对234户重点人员实行管控,社区建立“一人一表”的管控台账,落实责任人。她不怕危险,只要哪个网格有出现此类对象,她都要带队亲自上门核实,并且收集管控对象每日两次的体温监测信息,做好跟踪。在做好监测的同时,主动询问需求,并为管控对象提供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精神慰藉,做到了“有管有爱”,增强了群众共同抗击病毒的信心。
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她都能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忘我、勤奋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争做榜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9月21日上午,一位在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中失联长达17天的水电站工作人员甘宇,在石棉县王岗坪乡猛虎岗,被当地老乡找到了。下午3时许,甘宇被直升机救援送至泸定县。他正在接受全面的医学检查,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据9月21日极目新闻《泸定地震中失联17天的甘宇获救,已由直升机送至医院救治》)
甘宇获救,牵动万人心。连续两天来,相关消息一直在热搜榜上,人们无不为他的获救感到振奋。因为,这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下发生的奇迹。
甘宇和同事罗永是一座水电站的职工,9月5日地震发生后,两人一起逃生。在此之前,罗永还曾不顾危险爬上大坝,打开了两个水闸,紧急泄洪避免了险情,保障了下游村庄几百人的安全。两人一起逃离危险时,但因甘宇体力不支,罗永独自一人走出获救,而搜救队伍回来时,却找不到甘宇的影子。
甘宇去哪里了?一连好多天,搜救队只发现痕迹而没有他的踪影……十天过去了,十五天过去了,一直到9月19日,还有民间搜救队在进山寻找。
搜救队认为,甘宇熟悉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相信甘宇有野外求生的能力。而甘宇的堂哥称,我们一家人从未放弃希望,坚信会有奇迹发生。这不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吗?
更让人感动的,是附近跃进村村民倪太高,他看到搜救队进山后,他也连续两天上山寻找,终于在有9月21日,他听到了甘宇的呼救声。奇迹发生了。
真的是奇迹,甘宇一人独自在野外荒野求生达17天!他基本靠喝山泉水、吃野果生存下来,这个经历就连《荒野求生》里的“贝爷”都要仰望。他的获救,不也正是因为他自己的不放弃吗?是不是他也坚信,自己不会被抛弃?
甘宇被找到后,一直在哭。这是开心的泪水,也是感恩的泪水,这是坚信不会被抛弃得到印证的泪水。
地震无情人有情,一位甘宇失联,官方搜救队、民间搜救队、家人、村民都自觉进山……轮番上阵,17天都没有放弃,这是何等珍贵的生命守护。而这,也正是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后,在“生命至上”下发生的奇迹。
甘宇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地震后全国合力救援灾区的一个缩影。从政府的强力救援,到民间的互救和他救等,时刻都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
这些故事感人至深,人间,值得。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雷振锋:龙穴管业船舶电焊工,高级工。于2007年6月技校毕业后,毅然决定做一名中国造船工人。从上海江南造船有限公司做船舶电焊学徒工开始,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焊接理论知识,掌握焊接技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便出师独立干活,但从未懈怠对焊接技术的钻研。为了一个狭窄空间的产品焊接,为了确保一次成功,他在焊接前对站位、姿势研究半天,班后还自习、研读相关焊接专业书籍。正是有了这种刻苦钻研、工匠精神,雷振锋很快就成为所在电焊班组的技能好手,“顶梁柱”。
2014年,雷振锋进入广州龙穴管业有限公司,由于焊接技术过硬,成绩突出,工段专门安排他负责焊接拍片管及焊接难度系数较大、要求高的管子。他在工作中逐步成长,积累经验,并不断加强对焊接技术的钻研,尤其是某产品货油系统不锈钢管的焊接,要掌握好管子焊缝的温度、焊缝成色控制。而要掌握焊接温度控制,就必须控制好气体压力、流量、焊接方式来确保焊接质量。他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终于确定了氩弧焊焊接电流采用85-100进行焊接速度提高到5-8cm/mim,二氧化碳150-180,速度提高到10-15cm/mim,打底完成后必须将温度控制在100度以下,实际操作降到60度以下效果更佳,再进行第二道焊接,并保持焊脚高度与管壁厚一致,减少热量输入,焊缝颜色多数控制在金银色,管内热影响区基本保持管材原色,得到了船东的认可。
在生产过程中,雷振锋非常注重管子焊接方面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究。2016年初某型船上有大量的厚壁紫铜管,如果用传统的风焊方法,外径140mm、壁厚8mm的一道焊缝足足要焊接30分钟以上,工作效率非常的低。他通过细心研究,根据火工风枪火力比较大的特点,把焊接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反复做了很多实验,终于找到了既能焊接出优美焊缝,工作效率又特别高的焊接方法。同时带领全班组焊工轮流上岗培训,焊接效率提高,又赢得了船东的认可。另外,在此批管的焊接任务完成后,他又开始琢磨起新的焊接方法,考虑到风焊的温度高,如果在炎热的夏季焊接时,工人犹如火烤,因此尝试用氩弧焊的方式来代替。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每天班后他都泡在车间反复研究、反复琢磨,终于试验成功将氩弧焊的方式来焊接紫铜管。目前,此项工艺评定已通过DNV、CCS的签字认可,后续的紫铜管可采用此种新工艺来焊接了。
雷振锋从一名农民学徒工成长为优秀的焊接技能人才,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过。他坚定地对自己说:“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我都没有想过放弃我的焊接事业”。回忆起当年在当学徒的过程时,自己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的守在车间,持续不断的进行焊接。正是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信念,让他拥有了不一般的耐心和韧性,也让自己在原本十分艰苦和枯燥的焊接岗位上,找到了很多的乐趣。在公司生产一线默默奉献,也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同事,并成立了“工匠创新工作室”。在培训技巧方面,他致力于将班组员工培养成实际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复合型人才,要求班组员工不仅要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工作。由此,他为公司带出了多个技术能手。
在公司的培育下雷振锋凭借着优异的焊接技能获得多个奖项,2016年荣获广船国际职业竞赛广东省二类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2015、2016、2017连续三年荣获“广船国际技术能手”和“广船国际技术创新能手”的荣誉称号,2018年参加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焊接技能比赛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刘丽:过硬功夫源自“铁人”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寿命延长6倍,在60000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节电2.4亿多度。她研发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多产油60000多吨。
作为中国石油技能专家协会主任,刘丽带领专家团队行程17万公里,走遍石油、炼化、石化生产现场,攻克中国石油生产难题10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04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2081项,为油气勘探领域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她扎根采油井场近30年,用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她带领“刘丽工作室”全体成员,先后实现技术革新1048项,用团结与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石油领域人才,在实干与奋斗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张道秋,山东德州恒特重工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2005年进入恒特重工至今,历任山东德州恒特重工有限公司技术员、技术处处长、技术部经理、技术副总。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先后荣获“中国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专家”并入选人才库、山东省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先进个人、禹城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2017年下半年,张道秋参与恒特重工焊接智能化升级工作,为恒特重工成功引进第一批焊接机器人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带领的技术部团队也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为恒特重工赢得“山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工程机械动员中心”“济南战区级军民通用动员中心”等荣誉。
张道秋还主持设计研发了HT65电动挖掘机,凭借低噪音、零排放的优点,电动挖掘机在北京等地下地铁隧道施工中大量应用,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贡献;主持设计研发恒特重工7吨至15吨等五款轮式挖掘机产品,保证了恒特重工在轮式挖掘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以稳定可靠的性能、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国内轮挖销量第一品牌,为打造中国轮挖研发制造基地贡献了力量,产品先后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20xx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元首都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国礼。这个中国的国礼被命名为和美,是放在金盘子里的颜色明亮的白丝巾。这条白丝巾特别是谁也抓不住。因为这条丝巾来自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锻炼技术。
传统的锤子雕刻作品大多是铜器,金银器上的锤子雕刻很少,被命名为和美的国礼,设计要求是非常美丽的银器锤子雕刻。更加困难的是,作品所需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而是要求呈现纺织品自然柔软的垂下状态,表现纺织品的自然皱纹,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皱纹中也要刻上图案,表现纺织品随着光线的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如何把只有0.6毫米的银片变成这个国礼?锤子使用的主要工具叫做锤子。古代的锤子工匠可以用锤子在金属器具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现场,中国技术美术集团锤击师孟剑峰已经敲击了23年锤击,作为行业名人,他被命令制作这个国礼。工果你想做好工作,你必须首先利用它的工具。一个独特的锤子雕刻作品需要设计和创造最合适的锤子。孟剑峰从古代锤子触摸前辈的智慧,从古代法律探索启示路径。8天后,孟剑锋终于制作了丝巾图案最难的锤子。
其次,实际面临的锤子对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比蛋壳厚一点头发。根据设计图案,在这片薄银片上挖出细微的经纬线,交错成细致的纺织纹理。在锤子的'过程中,如果用力稍微多一点,把银片敲透的话,整个作品就会放弃工作废弃。这就是传中不能出现百万分之一的错误。但是孟剑峰做的,国礼的作品终于完成了,在金色的盘子里,白色柔软的丝巾自然重叠,收到礼物的人想拿那条丝巾。现在这个锤子的国礼已经成为行业技术传说。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王彬彬,中共党员,鸡西热力有限公司生产处仪表室副主任,电气助理工程师、电工技师;2000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2003年到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0多年来他一直谨记公司领导的殷切希望,时刻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很好的完成了分内的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踏进热力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始,他就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以书本为老师,阅读各方面的相关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以老同志为师傅,细心观察他们的实际操作,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实践为老师,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技能比武第二名”。
多年来,一直从事仪表自动化控制及公司能源计量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的完成这份他热爱的工作。2008年是鸡西市热力有限公司发展锐变的一年,原有的供热管网由“直供式”改为“间接供热”,供热企业的科技水平需要一个质的提高,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少之又少。这正给了一个发挥他能力的平台,他搜集各类材料书籍,深入热源厂及各换热站调研,早已做好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准备。由于公司资金紧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工程一直到8月末才正式开始,40天78座换热站的工程量,让供热领域排头军的北京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望而退步,关键时刻,身为技术员的他带领着只有10个人的科室团队挺身而出,40天不分白天黑夜,40天他不分男女老少,40天圆满的完成了公司交与的艰巨任务。2009年在北京清华同方的进修班学习时,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会议上讲话时说“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创造了一个供热史上的奇迹!”2009年5月供热期结束后,通过对整个运行期能源消耗情况的对比和计算,鸡西热网控制系统节能效果显著,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同年该系统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吸引了省内外各供热企业来鸡西市力有限公司考察参观。
自信源于实力,实力在于学习。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结出了累累果实。2016年,仪表室在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站点内,哪儿里苦、哪儿里累、哪里脏哪儿里就一定有他的身影,为新来的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干中学,逐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工作中的积累和学习,王彬彬同志在业务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已经成为仪表室业务骨干,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完成了红星公司下属所有换热站补水恒压控制柜的安装、配线、调试工作。完成了新华分公司PLC改造和调试工作,实现了补水和循环泵的自动化控制。完成了十多个新建换热站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完成了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机组和首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维护。由于电气设备老旧,损坏严重,随之出现了补水问题,因为不是变频补水,补水泵启动频繁,造成补水泵损坏严重,而且容易造成用户存气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调试成功。他和他的团队在短短了两个月时间把全网在线的160多座换热站能实现了自动化恒压补水,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了一线人工的一致好评。并且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传授给新的同志,让新同志能在很短的时间熟悉业务,并积极参与到工作中。
进入冬季运行时,他担负起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站的网络通信和七个首站维护的任务,由于换热站电气设备老,为避免发生供热故障,无论是多晚,无论是节假日,他从来没有休息时间,二十年里他没有休过一个年假,总是第一时间赶现场,处理故障,由于电厂出口贸易计量设备都在井里,每次他都是第一个穿上笨重的水叉下井,在封闭的空间内,空气里散发着下水的臭闻,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从来没有怨言,因为他心里有一种信念“要做就要做的最好”。同时他更懂得,他所代表的是热力公司的形象,他心中关心的是百姓家里的温暖。
工作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用心做事是一和中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作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我们搞技术,就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去,停滞不前,就是落后!”唯有精才能称为匠。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40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小革,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由他主持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课题,使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28万余元。他完善、发展了几代兵工人在专用量规制造中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出了“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多种生产中的绝技绝活。
-
一起合同网(Hc179.CoM)跨界知识融合专题:
- 大国工匠郑春辉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马宏达事迹材料 | 残疾工匠事迹材料 | 东北工匠师傅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余件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用工匠担当,组织团队破解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等工厂、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各种诱惑,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精雕细琢、默默敬业奉献。
周建民以岗位、班组、工作室、学校等作为“传、帮、带”工作的平台,指导培训职工4000余名,先后走进山西省十几所职业技工学校,传授技能及工匠文化20000余人次。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潘衡,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维保总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9年来,他用一颗赤诚的爱岗敬业之心为公司各种设备及压力容器的日常维修、维护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同时也练就了精湛的焊接技术本领。他多次代表公司参加省石化系统及合肥市举办的焊接技术大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并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安徽省“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职工技术状元”、“合肥市职工技术能手”、合肥市“庐州工匠标兵”等称号。
29年来,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敬业精神,潘衡不畏寒暑、潜心钻研,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焊工、高级技师,匠心凝聚。他用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对公司关键设备压力容器、管道等进行及时返修、焊补,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累计维修设备近亿元,节约费用达千万元。
他精湛的技术和务实奉献的精神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敬佩,被誉为设备“守护神”。2017年,在公司工会的支持下,他领头成立了“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立足传统优良技术手段传承的同时,他不断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和产品创新发明,让焊接维修工作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这一年,他先后攻克了镍材、钛材等特种材料的焊接难题,并与工作室的同事们一起参与了一种新型量子泵的制作、安装,完成了一种户外钛板焊接氩气保护罩的制作,且成功申请了专利。“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打造三个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创效高地)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带人育人,创造新的操作技术方法,培养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
多年来,潘衡及潘衡劳模工作室开展技师培训、案例讲座、现场带教等超600人次,培养出技师8名,高级工15人,多功能工人100多名。在2017年合肥市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中,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优异成绩,多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和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继续砥砺前行,开展了《降低逆变直流焊机的损坏率》QC课题,通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最终将公司逆变直流焊机从季度最高损坏率41.2%降到了11.8%,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维保费用。2019年,潘衡带领工作室成员潜心研究,1月至6月就已提交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卧式换热器管束安装方法》、《卧式U型管换热器管束拆除方法》、《钢管水压试验器》,目前取得了申请受理函,预计在年末三项专利都可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潘衡以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深深扎根在工作一线,为企业的发展奉献青春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
♥️ 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
推荐阅读:
大国工匠郑春辉事迹材料(合集十三篇)
大国工匠马宏达事迹材料(集锦10篇)
党员工匠精神事迹材料(收藏十二篇)
残疾工匠事迹材料(实用十三篇)
安吉工匠劳模事迹材料(模板十五篇)
东北工匠师傅事迹材料(必备十五篇)
-
更多精彩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大国工匠李华宇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