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集锦13篇)

发布时间:2020-03-29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集锦13篇)。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1篇

六点多出发带宝贝打车去的剧院,主要是怕堵车,是有些堵车,不过还好七点之前赶到,领票,然后转了转入场,剧院里孩子很多,还有学生,挺热闹。

皮影戏我是第一次看,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这次是看见真的了,演的真是挺不错的,好多细节惟妙惟肖的,不得不感叹我们的老祖先真是心灵手巧呀,我是个外行,看看热闹,皮影是非物质遗产,希望这个艺术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吧。

看到戏中有裹脚的戏,听奶奶讲过那是很痛苦的,不过奶奶幸好躲过了,庆幸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要是生在那个年代早老罪了。

演员都是袖珍人,非常可爱,领票的时候态度很好,呵呵。谢谢他们辛勤劳动。

因为剧场禁止照相,所以没有**。呵呵。

本来是带孩子看的,结果他看到那些官兵欺负百姓的剧情时死活不看了,再看下去就要哭了

。我怕影响别人去看戏,只好请父亲先带她出去。我一个人享受了。

谢谢你组织这样的活动。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

交作业交到北团去了,呵呵。在交一次。

回眸过去,是谁推翻了满清,建立国民;是谁终结了中国封建**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开端;是谁坚持实业救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是谁救了党,就了国家,救了人民?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伟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现在家喻户晓。他的伟大成就也收到后人的赞扬。当我看到学校挂出来的漫画集《少年孙中山》时,就充满了好奇感。看完后,我看到了孙中山小时候的风采,这让我对孙中山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也有了更多的敬佩

孙中山小时候喜欢帮妹妹做家务,也喜欢与不公作斗争。我至今还记得一幅记忆尤新的漫画:清兵在村里抓人,占领房地产。但是,村民们不敢生气,也不敢站出来主持正义、维护正义。

年仅八岁的孙中山站了出来,挺直了腰板,加大了嗓门,愤愤不平地怒吼:“你们凭什么抓人,还有没有王法?”顿时,年仅八岁,个子约1米3左右的孙中山,在我看来却是如此高大,如此成熟。

“你们凭什么抓人,还有没有王法。”这句简短而又强劲有力的话像一个沉重的古钟,在我耳旁环绕,余音杳杳。孙中山长大后,从来没有忘记过清兵那张野蛮、暴躁、**的面孔。因此,他秘密决定推翻清人,建立他的人民。

虽然遭到许多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有人说他痴心妄想。但凭着他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决心和信心,他的计划成功了,他救国救民的伟大计划成功了。

记得有一次,我下定决心练毛笔字 ,一开始还自信满满的样子,但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下,却垂头丧气的放弃了。现在想起那时的我真是太愚蠢了,为什么要放弃,为什么不坚持?想当年,如果孙中山先生在旁人的嘲笑下,放弃了推翻清满,建立国民的伟大救国计划,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孙中山先生让我明白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坚持。面对旁人的教唆,听从者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坚持者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2篇

本课故事情节简单,但为什么说缠足是个陋习,孙中山为什么深恶痛绝,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第一课时时,花较多时间讲了缠足一事,讲了缠足的两种类型:只缠不折的、折脚趾的,讲了封建社会,妇女在社会、家庭没有地位,只是生孩子的机器。学生认识到缠足对妇女的伤害至深。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理解孙中山的心情,也知道了母亲的无奈。

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发联想,学生从想象中有加深认识到缠足给姐姐的伤害。我让学生进行了练笔:妈妈含着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母女两的对话,注意人物神情;孙中山的心里会是怎样的。学生练笔能突出重点,如写姐姐是痛苦地哀求;妈妈是无奈的说。孙中山的痛心也符合当时人物心情。通过练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3篇

在珠江口外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槟榔山不高而秀,兰溪河不宽而清。1866年11月12日夜,在村边一栋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日后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民主革命伟人孙中山。这时,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帝象。小帝象降生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农家,从祖父孙敬贤起就靠租种他人田地为生,父亲孙达成早年在澳门做工,回乡后依旧是佃农。后来,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在檀香山经商致富,家境才好转起来。

像所有穷孩子一样,孙中山自懂事起就开始分担家务劳动,砍柴、割草、下田,最有意思的是跟大孩子去讨小海,不仅可以捡到退潮剩下的小鱼小蟹,还可以收获许多好看的贝壳。孙中山从小干活就特别麻利,常常是别人还没怎么样呢,他就已经干完了。自己做完了,他就帮助别的小伙伴做,特别喜欢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尽管脚上没有鞋穿,肚里只有白薯,但是童年的孙中山还是有许多开心的时光。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鱼,上岸嬉戏。男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玩“打仗”,每当这个时候,孙中山都是当然的首领。在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军老兵,大人们不大敢接近他,可是孩子们却喜欢听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太平军的故事,像洪秀全金田起义,石达开打得曾国藩投水,李秀成大破洋枪队,孩子们听得欢天喜地,抓耳挠腮,而听得最入神的当数小中山。那位前太平军老人也十分喜欢这位器宇不凡的孩子,常说小帝象长得像洪秀全,希望他长大以后也当“洪秀全”,推翻清王朝。因此,翠亨村的孩子们都叫孙中山“洪秀全”。从此以后,翠亨村的孩子玩 “打仗”游戏,就不只是官兵捉强盗,还有太平军打清兵。而孙中山自然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时间长了,大人们也知道了小帝象这个“绰号”。晚上孩子稍微回来晚了点,大人就会嗔怪道:“是不是又跟‘洪秀全’玩打仗去了?”

广东由于“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和三合会等反清帮会的长期活动,民间对于清朝统治一直不满,大家对反清的活动和言论都持默许的态度。这种生活气氛使孙中山从小就萌发了反清意识,而清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又强化了他的这种意识。两广和福建一带,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人很多。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用他们以生命和辛劳换来的财富滋养了家乡,也滋养了祖国。可是,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尽起码的义务保护华侨,反而将他们看作“弃民”,百般歧视、搜刮和迫害。在海外挣了一点钱,叶落归根的华侨,往往会受到无端的欺凌。童年的孙中山曾亲眼看见过同村的一位归侨商人,青天白日之下,店铺就被盗匪洗劫一空,而清朝地方政府对此却不闻不问。看着悲痛欲绝的归侨商人,小帝象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说这一事件只是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那么,小帝象亲眼目睹的另一件事情则明白无误地暴露了清政府的凶残、无道和贪婪。翠亨村有李氏三兄弟,漂洋过海千辛万苦在美国的旧金山淘金挣了一点钱,回家乡置了产业,还建了一座小花园,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去玩,那里曾是孙中山和小伙伴们的一处乐园。可是,突然有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清兵闯进村来,不由分说地抓走了李氏兄弟,抄了他们的家,封了小花园。孙中山为此感到不平,上前大声质问。领头的官吏竟然二话不说,拔刀便刺。幸亏孙中山闪得快,才躲了过去。原来,李氏兄弟的产业勾起了当地官员的贪心,他们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李氏兄弟投入监狱,霸占了他们的产业。后来,李氏三兄弟一人被处死,二人不知所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童年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从此,他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洪秀全要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统治了。

看过孙中山童年故事的人还会看:

1.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2.经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3.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4.古代经典哲理故事

5.经典中国历史故事阅读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4篇

出示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师: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生:第2句多了“含着眼泪”四个字,这四个字,把妈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了出来了。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啊?

生:无可奈何的眼泪。

生:这是心疼的眼泪。

生:这是伤心的眼泪。

师:那你们能把妈妈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吗?

出示句子: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师:第2句话比第1句话多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深深地”体会到姐姐缠足这件事对孙中山伤害的程度很深。

生:我从“幼小的”这个词体会到孙中山从小就想破除缠足陋习。

……

师:是呀,在句子中添加一些适当的词,可以使内容更加具体,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那你能仿照课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出示:姐姐看者被缠过后变了形的小脚。

姐姐(         )看者被缠过后变了形的小脚。

姐姐看者被缠过后变了形的小脚,(           )。

姐姐(         )看者被缠过后变了形的小脚,(          )。

这一片段的教学,紧扣课后习题,以课后习题为依托,既帮助学生体会了课文所蕴涵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训练了学生把句子写具体这一基本技能,可谓一举三得。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在备课时,关注课后习题,用好这部分教材,就能够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

1、  课后习题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

2、  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后习题还具有补充知识的功能。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重视课后习题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个类语文教学活动,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5篇

今晨读完了《孙中山传》,倍感震撼和激励。孙中山用一生来完成中国的革命事业,实现他的三民主义,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无数次的失败,无数同志挚友的牺牲,一贯的弘毅大公,最后的赍志而殁。他的一生是孔子的一生,是甘地的一生,是林肯的一生。这样的伟人多么令人敬仰,多么能让一个君子壮志激昂,生起忧国忧民的情怀。

孙中山二十八岁即洋洋洒洒写了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讨论国计富强问题,而且得到当时许多名流赞赏。二十九岁就发动广州起义给腐败的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吾今年亦二十八岁,然却一事无成,即读先生传记,受先生情怀感染,能不发奋乎!

凯撒大帝在三十岁时,想到亚历山大三十岁都已经征服全世界,而自己还一事无成,就哭了。吾再不奋斗,到三十岁,连哭恐怕也不能了。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6篇

1.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2.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3.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4.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5.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6.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7.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8.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9.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

10.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11.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12.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

13.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14.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

15.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16.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17.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18.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19.天下为公

20.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21.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22.非亲有义须当敬,是友无情切莫交.

2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4.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25.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26.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专家们。

27.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一个是自由底潮流,一个是秩序底潮流。

28.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

29.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30.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31.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32.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33.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34.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35.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36.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

37.政治良否,视人与法。

38.政治是运用国家的;国家是实行政治的。

39.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40.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7篇

教学时间:20xx年12月27日上午第二节课

一、教学目标要求

1、初读课文,全体学生都应该能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多个故事的引领,思维拓展,能够真正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关键词语。祖宗、废除。

3、较全面的获知用布缠脚,用布缠小脚的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对早已经不存在的缠小脚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教学时间:20分钟]

(一)直接进入课文的初步学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课题,重点指导孙字怎么写及陋习[lux]一词的朗读。

(二)初读课文,清楚这篇课文写得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把课文读一遍。[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下面问题]

第一遍阅读,根本课文内容看看能否知道

(1)孙中山破陋习的破是什么意思?陋习指得是什么?

(2)按照下面方式说说:我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不懂。[及时对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给予评价]

[学生阅读完回答][学生说破是废除的意思时,教学废这个字,半包围结构][板书废除[fich]]

(三)分段试着朗读课文

师:课文需要熟练阅读,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找三四位女生读,一段段读,一点点示范。确保将每一段的朗读难点解决掉。在朗读某段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简单说一说这段写得什么。目的是边读边思。][比如重点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让学生说出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四)学写生字。

师:这一课还有十个生字需要我们学会使用。

(1)读一读:(一起读)

sūntiāotnɡtnɡzuzōnɡjɡāitǒnɡfi

孙挑痛疼罪宗既该统废

(2)描一描。师:描得时候,一是要描得好看,二是要清楚哪些字我早就会了,三是哪些字我还不会,描这一次,我就能够记住。

(3)写一写。把自己还不会写的字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一遍。[

(4)听写。

(5)自己对照,修改自己的错误。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8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表里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2各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析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陋习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悟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其勇于同陋习作斗争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家,他的名字叫孙中山。

2、谁来介绍介绍孙中山呀?师相机作简要介绍。

3、这节课我一起来学习一个孙中山的故事。板课题,读课题。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破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陋习?孙中山破的是什么陋习?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读准读通课文,前三个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姐姐的能干、活泼和对孙中山的爱。

四、学习课文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通过上节课学习,你们知道孙中山破的是什么陋习?

2、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缠足陋习?这要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讲起。

二、品读课文。

1、什么事?课文哪几小节讲了这件事呢?

2、指名读1~7节,边听边找出写妈妈给姐姐缠足的句子来。(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3、看到这一幕,孙中山的心里有什么感受?默读课文,找词句体会。

4、大堂交流。

A生气、心疼(1)心疼什么?(心疼姐姐,因为)

①引导学生从上文找答案(姐姐痛苦极了;姐姐疼爱孙中山)

②你了解缠足吗?说后看图片。(小脚一双,泪水一缸。相机读姐姐痛苦极了)

③看到疼爱自己的姐姐如今要承受这种肉体上的痛苦,孙中山能不心疼吗?[

(2)生气什么?练习读好有关句子。

(3)听了孙中山的话,妈妈改变注意了吗?是她不爱自己的女儿吗?她为什么要坚持给女儿缠足呢?请再读读课文,找出理由来。

①妈妈叹了口气说:

妈妈含着眼泪(妈妈很痛苦,很心疼;孩子是妈妈心头的肉啊,缠在孩子的脚上,疼在妈妈的心里。)

祖宗传下来的:就姐姐缠足吗?缠了一代又一代,缠足陋习已经有一千年了,残害的妇女数不胜数。有人敢反抗吗?(有人反抗就会受到惩罚)

怕人见家笑话:谁不缠小脚,谁就抬不起头来,甚至嫁不出门。

(4)面对这个连大人都无可奈何的陋习,孙中山是怎么说的?读孙中山的话(既然知道怕什么!),这时孙中山又是怎样的心情。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更生气、敢于同陋习斗争、爱憎分明)

B心痛

(1)找出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心疼与心痛有什么不同?是什么让他心痛呢?以前的姐姐是怎样的?(活泼、快乐、能干)姐姐失去的仅仅是笑脸和歌声吗?使姐姐失去了快乐,是缠足陋习毁掉了姐姐一生的幸福啊!孙中山的心能不痛吗?!读这句话。

(2)只要看到姐姐,孙中山就会想起这难忘的一刻;只要一想到姐姐,孙中山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令人痛彻心肺的一幕(再读第三节的句子)所以说这件事

(3)这时孙中山会想些什么呢?

5、从此,破除缠足陋习的种子深深埋在了他的心田。所以长大后他是怎么做的?读最后一段,找出有关句子。首先是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6、此时,面对孙中山的铜像,你们想说些什么?

7、拓展练习。

1、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陋习,请学生交流。

2、围绕这个陋习真害人!写一段话。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9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和妈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练习读出他们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通过朗读重点段落,知道“陋习”是什么,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破这个“陋习”,让学生认识缠足陋习曾对中国妇女造成的伤害,体会孙中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2至6自然段,联系有关缠足资料和生活实际,理解缠足给姐姐带来的痛苦,体会孙中山和妈妈的心情,练习读出他们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教具准备:课件、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孙中山破陋习》。(齐读课题)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孙中山的姐姐是个怎样的孩子?(相机板书:姐姐 活泼能干)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阅读感悟:

(一)学习第2至7自然段。

1、过渡:是啊,就这么一个活泼能干的女孩子,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她还那么快乐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课文录音。(听课文录音第2至7自然段)

2、组织交流:

(1)提问:后来姐姐变得怎么样了?从课文的哪一段看出来的?

相机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板书:没笑脸  没歌声 )

(2)提问:那究竟是什么事让姐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谁能概括一下?(相机板书:缠足)

3、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那文中是怎样写妈妈给姐姐缠足的情景的呢?哪个同学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读)

(2)提问:同学们具体了解缠足是怎么回事儿吗?谁来说说?(指名说)

(出示第一张缠足图片)师动情介绍:

同学们看,这是一只女孩子的脚,这是一只妈妈的手,这是一根长达两米左右的布条。缠足时,先要把足背和4根脚趾使劲地往下压,然后再用布条紧紧地把脚捆绑起来,使它不再长大。缠的时候,这脚上的细皮嫩肉往往会被挤压得撕裂开来,鲜血淋漓,甚至能听到骨关节被掰压得咯咯作响的似乎要断裂的声音。同学们想想,那是一种怎样撕心裂肺的疼痛啊!

(出示第二张图片)长大后双脚因肌肉挤压,指甲软化,嵌入肌肉,骨头变形成了弓状,就成了这个样子。

(出示第三张图片)同学们看,与正常的脚比较,这还像脚吗?所以,古时有句谚语叫“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就真切地反映了女孩子缠足的痛苦。

提问:不知道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心里是什么滋味?谁来说说?

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妈妈正在给姐姐缠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又好像听到了什么?

(3)练习读好这段话:引:我们再来读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圈点出“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痛苦极了、直”等重点词,再体会读(配乐)。

4、引导想象说话:看着此情此景,看着姐姐因为缠足承受着这么大的痛苦,同学们,此时如果你是孙中山,心里会怎么想?(指名说)

5、学习第3至6自然段:

(1)过渡:是啊,为此孙中山还和妈妈展开了一次激烈的争辩。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看看哪些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用“——”划出。而妈妈为姐姐缠足的理由又是什么?用“~~~”划出。(出示第三至六自然段)

(2)组织全班交流。(相机板书:不能干活;会被笑话)

(3)自由读,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

a体会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的心情,指导读好孙中山的话;

b体会妈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指导读好妈妈的话。过渡提问:妈妈真的就忍心看着姐姐受苦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比较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相机讨论并练读: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眼泪?(痛苦、心疼、无奈、气愤……)

(3)练习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指名读,并组织评议。)

6、再读第七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可恶的缠足陋习害得姐姐从此再也没有了笑脸和歌声,同时它也深深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2)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再次出示第七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3)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相机练读)

(4)引导想象说话:读到这里,同学们猜猜看,孙中山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会是什么呢?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过渡引读:对呀,看来大家又和孙中山想到一块儿去了。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终于被废除了,你们的心情怎样?(感觉大快人心)齐读。

三、说话练习,巩固提高:

1、谈话:(出示孙中山图像)看,这就是废除了缠足陋习的孙中山。面对着可敬的孙中山爷爷,此时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练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

2、同桌练说并组织交流、评议。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访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这些陋习对人们有怎样的危害?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2、搜集阅读其它有关孙中山的小故事。

板书:               24   孙中山破陋习

姐姐           孙中山          妈妈

活泼能干

缠    足        不能干活        被人笑话

没笑脸、没歌声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10篇

暑假期间,我和几个学生决定一起参观一个红色经典网站。经过考虑,我们决定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孙中山文物博物馆。

下午2点,我们都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门口集合。纪念馆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十分漂亮。门中间是孙中山的塑像,他坐在一子上,把手放在扶手上,向前望去。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拍照。

然后,我们决定先去文物馆参观,结束后,再去故居。因为文物馆里不允许拍照,所以只能把它们记在脑中。

馆内有许多书信是孙中山亲自书写的,还有很多东西是他用过的,有刀、枪、衣服、碗筷等等。馆内大多数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它地方都看不到。文物馆有三层,每一层都有视频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其中,有一段以文字形式播放的视频,下面还有一部唱机。还有一副铁路图,有的铁路是孙中山提案建造。我们都把它看了个遍。

我们花了一个小时参观博物馆后,去参观了故居。故居的陈设大多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的原材料,根据宋庆龄的回忆,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样子布置。一眼就能看到客厅、沙发、书架、刷子,还有一张孙先生的大照片。

孙中山曾还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天下为公”和“博爱同仁”等话,让人对这个革命者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书房和卧室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阳台。

楼旁是汽车间。楼前是一片草坪,四周是冬青、樟树、木兰等树木和鲜花。环境幽雅,心情舒畅。

这次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对中国的贡献。虽然他在中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他的家庭非常贫穷和节俭。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精神。我们也应该去红色经典的地方看看人们过去的努力,我们也应该努力付出,换来收获。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11篇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题记

和平奋斗救中国!这是一位老人临终时的遗言,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奋斗,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竟不是自己,而是人民,他是谁?他就是孙中山先生。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

走近一些吧,重新想起这个渐行渐远的名字,便会看见那不仅仅是一具屹立的骸骨,更是一个透明的灵魂。即使在漫天的阴霾下,从这个灵魂的微隙之明中,也能看到一排排颠沛流离的妇孺、一列列疲惫孤寂的男子,从黄河两岸矢志不移地走向远方的足迹。在那足迹之上,布满了梧桐枝的灰烬,却从中袅袅升起了火的凤凰如果说这具屹立的骸骨,承担的是每一个悲剧生命的总和,这具骸骨掩盖不住的明亮的灵魂,就是昆仑顶上留下的、在每一次黑夜之中轮回的初曙。

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天下为公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

一百多年前,他是少数几个医学博士的一员,这些热门行业走出了一批批青云直上的幸运儿。他可以选择幸运,可他选择的是不幸。他的不幸,并非两袖清风白手起家之艰难,亦非九死一生之险、十次惨败之难,而是明明可以用墨写的谎言一时掩盖血写的事实、求得一把手术刀带来的富贵与平安,他却偏偏要折断手术刀,从第一滴沸腾的血开始,抚慰这个民族的伤口,欲图让那些两百多年前已经亡国、两百多年后快要灭种的国民他念念不忘的名字起死回生,并重新站在昆仑之巅。按过去、现在、将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眼光,这都是疯子般的念头。

可他开始了。朴学的故纸堆里追求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红顶子们,亦不乏水滴石穿的勇气,但只有他拿出了最彻底也最不可思议的勇气以卵击石的勇气。如果说滴石之水,终究会得到历史天平的容纳,那击石之卵,则可能一瞬间形神俱灭,只余下一捧逐渐风干的黄土,才能埋葬那些威名赫赫者的轻蔑。即便在那个过程中,他也有后悔的余地,尚能在异国他乡购置一片养牛场,或者再不济,好歹在那昏浊的尘世中,学那孤芳自赏的天涯客,归隐红尘,终老于东篱渔波。但是,就如同十个、一百个、一千个鸡蛋不停击向那块奴役的顽石,如同百片、千片、万片飘散风中的绿叶不断敲向那口自由的古钟,他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起义、钦州起义、南宁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他也失去了陆皓东、邹容、陈天华、吴樾、史坚如、秋瑾、林觉民、徐锡麟等诸多烈士甚至宋教仁、黄兴在枪声和汽笛声中永远离他而去。

不知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他的陵墓上镌刻着天下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黄帝魂的拯救者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同盟会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这个医生却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枭雄,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他竟以唾手可得的龙椅,换取鞑虏内部的最后一逼。那一刻,模糊不清的尧舜禅让,被永远定格的现实一刹,赋予了一个医生对一个民族毫无保留的付与。他又怎知,被后世戴上国父革命先行者两顶桂冠的自己,却面临着更多的暴风冷雨?他成了被袁氏清廷余孽四处驱赶的国父,成了被东西两洋栽赃构陷的国父,亦成了被后世肆意涂抹的先行者。而这,究竟是竟辛亥之功的挫折过程,还是用全部的挫折和无止境的奋起,写就的一个民族走向彻底胜利的开始?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来:

他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他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

他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

他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他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他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

他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他高于他的同时代战友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恢复中华,他胜利了;创建共和,他胜利了;重焕黄帝文化,他胜利了;揭开现代建设,他胜利了;黄埔奠基两岸国防,他胜利了;他的继承者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赢来了港澳回归,他胜利了这位医生在天上会怎样俯瞰着这个苦难的民族呢?是依旧忧郁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讪笑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悲悯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盐碱地,恨不能再生人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辫子连根拔起,重生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原型,再现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华夏姣颜?

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我却想说没有孙中山就没有新中国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感由心生,借此小吟一首,以纪念布衣总统国父孙中山先生:

砸碎千年封建链,唤醒四亿梦中魂。

敌忾同仇催腐朽,涤瑕荡秽净烟尘。

中山陵上树长青,民族光辉炳若星。

三联策略开新纪,四项政纲扶汉秦。

毕竟师俄开觉路,人民胜利史无前。

励精图治兴华夏,逸仙缔造艳阳天。

革命先驱挥铁鞭,肃腥除臭净江天。

铲除帝座灭封建,驱逐豺狼废法权。

长我炎黄民族志,使其耕者有其田。

自由大地公天下,整饬金瓯大梦圆。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12篇

文中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的愿望与孙中山先生是相同的。

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这些缺点掩盖不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要评价孙中山先生,应该把他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解释,而不是苛求。毛泽东对孙中山的评价的客观与全面由此便可以看出,他没有被一些偏激分子左右,没有被党内部分人因国民党的背叛而间接厌恶孙中山的情绪所影响,反而以历史客观发展的角度看清了孙中山先生困苦、不足和对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全面评价更是说明:

孙中山于中国,是他人所不可替代的。

从文中还可以体会到两位伟人的共同点,首先,两位伟人都十分谦逊,不以中国地大物博为傲,而是以此为责任,认为正是因为国家之大,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贡献更多的力量。其次,两位伟人都用尽一生心血,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并且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最后,正如毛泽东在文章中所说,像许多积极引领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一样,孙中山和毛泽东也有他们的缺点。

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孙中山和毛泽东这两位伟人,一生致力于改变中国的命运,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而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个平凡的个体,也要心怀不凡的梦想,虽然我们可能不会有像二位伟人一样的卓越成就,但我们要贡献出作为一个平凡个体所能贡献出的力量,要知道,中国十三亿个平凡个体的力量,足以成就不平凡。

孙中山破陋习读后感 · 第13篇

在祖国六十二周岁国庆之时,在中国刚刚摆脱贫困、变得逐渐富强之时,在刚刚迈入崭新的21世纪之时,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在这民主的时代之前,那个带领我们前进的人物——孙中山!

如今正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00周年,此刻,我们能想到什么?我能想到的,是童年时期的孙中山,正坐在大榕树下听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属于那名不聊生的过去。那时候的孙中山,早已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革命的种子;我能想到的,是刚成为少年的孙中山,正拼命制止母亲用裹脚布缠压姐姐的双脚。在这一个又一个的陋习影响下,孙中山对腐朽的清朝统治、肮脏的封建历史,下定了打倒它的决心;我还能想到,孙中山先生在指挥第一次与清军的战斗时,那毕生都在闪耀着的信念,尽管同伴因为战斗而与世隔绝,尽管总是失败,但是他那不朽的精神,使得革命成功了,使得清朝被推翻了,使得现在的我们震撼了……

孙中山先生,他所拥有的力量,已经撼住多少的中国人?已经带领多少爱国热血分子,为这13亿人所聚集起来的中国奋斗?在19世纪,当败坏恶劣的气息遍布神州大地之时,他毅然矗立,用自己的双手带领着爱国人士,用自己的声音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数次大失败,数次大回避、大转移,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即将熄灭的星星之火,而是民众们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与已经燎原的革命之火!这火燃出来的亮光,将把大地照得明亮,将把无用污遂的东西席卷、带走上天!

这时,我们——一群中学生,正在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正在纪念中山先生的学校里学习。在这颇具意义的今天,不仅要让中山精神弥漫校园,更应靠着每个同学,用独有的中山气息感染社会,让社会聆听中山先生的脚步,让不朽的灵气附着在每一个现代中国人身上吧!

为了未来美好的祖国,奋斗!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2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