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合集十一篇)
发布时间:2018-09-02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合集十一篇)。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1 .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2 .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 . 鸟儿们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儿,在发了芽的柳树上飞上飞下,用动人的舞姿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跳着春天的舞蹈。
4 .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5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 .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7 . 你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真不简单,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相信,如果你再努力一点下次肯定会更好!
8 . ●判断树的好坏,要看果子,水要看叶子(美国)
9 . 您,是大海;
10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周易》其内容由“经”、“传”两个部分组成。“传”是以经为依据,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变化”是《周易》思想的精髓。
《周易》是先秦时期一部哲学著作,内容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李泽厚说,“《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 ,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从思想层面研究其哲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主要内容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动之美
《周易》之易,无论是认为是象形的蜥蜴的蜴的谐音或者是易是日月的变体象征阴阳,强调的都是阴阳的相互转换,事物的不同运动态势。虽然运动无时不在,但由于古人认知的局限性,对世界认识知之甚少,《周易》从自然万物的运动中总结出规律,并作出分析。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宇宙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万物的美,最终是种运动的美,《周易》的六十四卦,正是事物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一种象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事物运动发展的“动态不居”,《周易》的美,包含了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的精神,在“泰卦”中,象征天的乾在下,坤在上,天地倒转,是为吉。寓意阳气上浮,阴气下沉,阴阳交感,万物丛生,这是事物上升阶段的美,也是人进取的美。《周易》的变动之美是从自然万物的运动状态中得出,在人的身上,要求人的品性切合自然规律,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至今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周易》的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在随后的哲学思潮中,逐渐演化为阴阳二“气”的的运动,老子发展了《周易》的思想,对自然规律进行提炼说明,以“道”命名,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其著作中用到了“冲气”,这是对宇宙初期万物形成之始状态的描述 ,正如冯友兰认为的那样,“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学思想,形成了气韵的美学意思,强调主题精神生命的表现,以及刚柔相济的思想。”《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谓“风”就是“气”。言“风”有风气,言“气”有气势。在中国美学史上,明确地把“生动”一词用于艺术理论,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始于谢赫。谢赫的《画品》,以气韵生动的评判法则成了千百年来书画领域的评判标准,在传统视觉艺术领域深远。而易学中的阴阳气化宇宙论是其哲学基础,气韵就是艺术作品中气之运化节奏和谐的显现。
这种寓动于静的思想,不仅在书画领域,在建筑领域,比如园林置石,讲究奇、险、漏、透等具有动势和气势的石材。而传统建筑的挑檐,则通过有张力的曲线,使得房屋看起来更有气势和动感。
含章之美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意为拥有美丽的文采而不显露,意志坚定。修饰而不张扬,是含蓄美的体现。此外,文饰之美,在贲卦中亦有体现。贲卦是第二十二卦,《说文解字》指出:贲,饰也,从贝、卉声。可以得见,贲是卉和贝两个字的组合,本意具有装饰的意味。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艮上)。本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文心雕龙・ 原道第一》:“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唯先”,又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可见,文饰的美,来源于自然万物生成之初,是万物自然和谐的状态,正如刘勰所写:“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由自然之美,上升到人工之美,“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贲:亨,小利有攸往”,朱熹《周易本义》说:“贲”,饰也。内离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为贲。占者以其柔来文刚,阳得阴助,而离明于内,故为“亨”。以其刚上文柔,而艮止于外,故“小利有攸往”。
“上九:白贲,无咎”,“上九”已是贲卦的极点,一切的装饰,都由极端又返回一片空白的本来面目。《文心雕龙・情采篇》:“贲象穷白,贵乎反本。”人类的装饰是礼法,当礼法达到极致时,又恢复到朴素,所以说“白贲”。如果领悟到装饰的空虚,而恢复本来面目时,就会无咎。这一爻,再强调一切文饰,都是空虚,应当反璞归真。可见,白贲之美,是饰极返素的美,这和老子的大道至简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呼应,《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不赞成文饰,认为“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对孔子的影响,《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能偏于文饰,也不能不加修饰,要兼而有之,二者配合得当,才能成为有修养有礼貌的人。
总体来说,贲卦讲的.是文饰,涉及文与质的问题。文与质是《周易》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指代文采、装饰,为阴爻;质代表质地,含有朴素之意,为阳爻。前者讲解形式,后者讲究内容,此卦阴阳爻均等,文质均有,虽然论及文饰,但并不是无条件的赞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注重质地或内容的基础上,允许适当的修饰,“小利有攸往”,但因饰极返素,即便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不妥。这一思想,包含了后来的从“错金镂彩”到“初发芙蓉”的美学演变。
虚实之美
离卦,体现了物体虚实之美,《象》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离是附丽的意思。日月附丽于天,百谷草木附丽于地。双重光明附丽于正道,于是教化天下达到文明。该卦寓意日月之明,火光熊熊,照耀长空,有隔有通,实中有虚。古人认为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的。离,既有相遇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这是一种装饰的美。离也者,明也。“明”古字,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到窗子上,是为明。这是富有诗意的创造。而《离卦》本身形状雕空透明,也同窗子有关。这说明《离封》的美学思想和古代建筑艺术思想有关。人与外界既有隔又有通,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有隔有通,这就是实中有虚。
宗白华认为: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古典园林的诗意营造,漏窗的若隐若现,空间的隔而不断,景色的远借、近借、因时而借,无不体现了离卦的虚实相生的美学。
意象之美
《周易・系辞》这样表述,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可以认为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意”是意识的情感理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实际运用中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主要是通过语言、艺术、或者符号等传达它的内涵,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周易》的卦辞,本身就是具有意象之美,正因为意象的隐蔽与独特性特征,周易才有了千白年来不同的解读,不同环境不同的象征意义。从意象看《易经》的思想体系,乾卦有美,坤卦也有美。坤为阴,为柔,故可称坤,美为阴柔之美。所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指坤地深厚,载负万物,与天合德,恩泽无量。坤之美,是一种宽厚博大的母性之美。而乾之美,显然就是天之美,象征天的光明和阳刚。意象之美,在随后的文学著作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些语句在不同情境下都有丰富的解读。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之美。
总之,《周易》从万物运动,阴阳转化的观点出发,对事物发展态势做出分析,由天及人,对人的行为做出规范,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事情,不偏不倚,把握中道, “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柔丽乎中正,故亨”等,这些思想既是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和谐运转的肯定和赞美。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荀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文名称:荀子
又名:字卿,孙卿,荀况
性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名况,字卿。赵人。古书中多作孙卿,《史记》作荀卿。其生卒年皆不详。根据一些记载的推测,约在齐闵王末年,荀子曾到过齐,后离齐去楚。到齐襄王时,荀子又至齐,《史记》说他:“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表明他在稷下已是一位资历很深的首领人物。楚考烈王八年(前255),楚相春申君以荀子为兰陵(今山东莒南)令。后又离楚至赵,赵以荀子为上卿。不久又返楚。秦昭王时,荀子赴秦,见到昭王和范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春申君死,荀子废居兰陵。其卒年当在此后不久。《盐铁论》以为李斯为秦相时荀子尚在则不确。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和孟子的性善针锋相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荀子受老子的影响,以为天没有意志,不过是能生长万物的自然界,不能决定人事的吉凶、祸福。提出人应该顺应自然但也可改变自然,即所谓“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对礼很重视。礼是指纲常和伦理道德,他认为礼在调节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强力来压人。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他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该“平政爱民”。他将君主比作舟,庶民比作水,认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聚敛、刑杀无度,就会遭到覆舟的报复。虽然他主张治国要用王道或礼义教化,但也认为完全有必要采用刑罚。所以荀子是礼法兼用、王霸并重,和他以前的儒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荀子的学说思想,对西汉经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礼记》、《韩诗外传》等书中部分内容即抄自《荀子》。由于荀子有些论点和儒家传统说法不合,故受到后人指责和非议,如唐韩愈就说荀学是“大醇而小疵”。到宋代则为程朱理学(见理学)所不容,出现了扬孟抑荀的现象。到清代末年,梁启超、章炳麟等则对荀子的学说思想重新作出评价,肯定了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荀子》经西汉刘向编定,共有三十二篇。唐杨沦改为二十卷。杨氏以为书中的《大略》到《尧问》的六篇,当是后人所作。按今人研究的结果,认为书中如《劝学》、《王霸》、《性恶》、《天论》、《解蔽》、《正名》、《礼论》、《乐论》等篇,都应该是荀子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荀子》一书有唐人杨□的注解。清代学者为该书所作的校刊注释工作不少,清末王先谦汇集清人的这些成果,作成《荀子集解》,该书是许多注本中最好的一种。近人梁启雄作《荀子简释》,内容简明易读。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摘要: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和玄学思想的影响,呈现出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书法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妙意”、“书道”观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书意”、“风骨”、“神采”观则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汉魏六朝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道家;玄学;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9-0007-002
法国十九世纪的批评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魏晋六朝时期被称为艺术觉醒的时代,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思想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由汉魏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是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脱离汉魏六朝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风尚。就很难对当时各种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全貌与底蕴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时期,儒家思想渐趋式微,而道家和玄学思想对各种艺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书法作为当时异常引人注目的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体现出这种影响。正如金开诚先生所说:“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通过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潮的种种影响和渗透。
一、“自然”、“妙意”、“书道”——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作为哲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及儒家,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却比儒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老庄著作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如徐复观所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从书法风格来看,西汉以来,隶书在“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保护下得到极好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完全的成熟。隶书的规整、平正、开阔、雍容且整体风格统一,正代表着儒家理智、严谨、平实、中和的典型风貌。书法形象开始成为明确的“有意味的形式”,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逐渐形成自觉,但艺术主体自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接受儒家约束的过程。艺术家逐渐陷入无法安顿丰富感情生命的过程。这里,我们看到道家思维对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汉竹简笔法、结体上的放逸、夸张,可以说是道家自然适意思想支配下不自觉地流露,这种不自觉地流露所显示的艺术本性便不断的刺激着道家思维的自觉。于是“方不中规,圆不中矩”(崔瑗《草书势》)的草书逐渐受到青睐并迅速发展为今草,儒道两种思维的斗争渐趋明朗化,赵壹的《非草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汉魏六朝时期,包括书法在内的各门艺术奇迹般地在这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取得巨大成功。魏晋书风及书法美学思想千百年来始终为我们所景仰。它在艺术精神的自觉、自由,特别是在表现主体生命体验上受到老庄道家式思维的影响极深,艺术思维中儒家的束缚相对减少。使此期已经完全成熟的书法艺术朝着表现主体真情实感方向迅速发展。于是钟繇书不事雕琢,自然天成;造像、墓碑、摩崖更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自然变化,整个书法莫不以体现“道”的境界和主体生命意识为旨归。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继承发展了老庄的思想,如《老子》主张“致极虚”,“守静笃”,庄子主张“莫之为而常自然”。而蔡邕有“默坐静思”、“沉密神采”、“书肇于自然”之说。“蔡邕的书法思想,正是渗透了庄子的‘圣人者,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观于天地’的思想。”蔡邕《九势》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以道家自然观来阐释书法之道,“书肇自然”说也影响到卫夫人以自然物象喻书法形象的观点。道家主张“任天然,去人为”的观点对魏晋书论影响颇深。钟繇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从天地来讲书法艺术的创造,其中包含强调“天然”的意思。南朝庾肩吾的《书品》一卷,从功夫和天然两个方面来品评书法,且其功夫的最高境界是“善射之不注,妙斫轮之不传”,十分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时代老庄循序渐进以体“道”,来达到艺术自由解脱的典型思维方式。所以,魏晋南北朝书法是道家的书法,它在我国儒道互补的思维史上,是最完整体现书法艺术性的时期,也是书法最受人热爱,最能表现主体精神的时期。道家的艺术精神注入其中,使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如卫夫人《笔阵图》就阐发了道与技的关系。她说:“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凡学书字,先学执笔”,“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强调了用笔的重要性、执笔的方法和运笔的力度,表明了对“技”的重视,同时,掌握了此“技”,方能达到妙境,穷尽书道:“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对道与技关系的阐发,明显受到庄子的影响。庄子笔下的庖丁说他所好的是道,而道较之于技更近了一层,道与技密切联系。而卫夫人所说的用笔之“技”与书之“道”的关系也是如此,这“道”所呈现出来的是笔法所成就的艺术性的效果。
从书法美学范畴上来看,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除了书法自身所提供的经验以外,还与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来看,其论著中没有“美”字,而多“妙”字,如“体有六篆,要妙入神”(《篆势》),“翰墨功多,即造妙境”(《九势》),这与《老子》的美学思想不无联系。在老庄著作中的“美”字也无今天“美”字的含义,而“妙”字多见,却又不只今天一个“美”字所能表达的含义。“妙”字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汉魏六朝书法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从《老子》那儿继承来的。《老子》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通向无限的宇宙本体,揭示着宇宙的生存发展和宇宙的本源生命。只有体现了“妙境”、“妙意”的艺术,才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价值和效应。书法艺术之象,得之于自然,其象具有可感悟的境、意,对于创作主体,必须“先散怀抱,任情恣性”,“沉密神采”,才能“即造妙境”。魏晋书论以“妙”字论书者俯拾即是:“繇解三色书,然最妙者八分”(钟繇《用笔法》),“三端之妙”(卫夫人《笔阵图》),“得其妙者,事事皆然”(王羲之《自论书》),“书者,玄妙之伎”(王羲之《书论》),“子敬穷其研妙”、“赏祈弥妙”(虞和《论书表》),“钟公之书谓之尽妙”(王僧虔《论书》)、“书之妙道,神采为上”、“骨丰肉润,入妙通灵”(王僧虔《笔意赞》),“钟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庾肩吾《书品》)……道家思想对魏晋书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公生明,偏生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兵事以民为本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
流言止于智者。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法者,治之端也。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 不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 不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4、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荀子·天论》
5、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6、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7、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非相》
8、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9、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况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1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13、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
14、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6、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荀子·王制》
17、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9、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1、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2、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2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4、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25、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26、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况
2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荀况《荀子·大略》
2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况
29、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况
30、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3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荀况
3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33、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荀子《非十二子》
3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35、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况《荀子》
36、功被天下,守之以让。——荀况
37、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38、酒乱其神也——荀子
39、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40、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荀子《荣辱》
41、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况
4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43、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修身》
44、不知戒,后必有。——荀况
4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荀子》
46、思索以通之。——荀况
4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4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50、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51、君子赠人之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52、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况
53、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5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55、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5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7、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58、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59、知而好学,然后能才。——荀况
6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62、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况
6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况
64、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况
65、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荀子《儒效》
6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况《荀子》
67、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6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况
69、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样,何以相有也。——荀况
7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71、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7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7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荀子》
74、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75、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
7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7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况
78、兵事以民为本——荀子
79、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80、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能够欺人。——荀子
81、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荀子
8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信”一直都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德目,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也有较为完备的理论阐述。孔子和孟子都围绕“信”展开了非常深刻的论述。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在战国后期的一位集大成者,在继承儒家“信”思想的精华的同时,将法、墨等各家的“信”思想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之中,论述非常丰富的关于“信”的伦理思想。与孔孟基于性善论基础上论述“信”伦理思想不同,他开创了以性要论为基础对“信”伦理思想进行阐述的先河。荀子不仅全面论述了“信”伦理的依据、功能,而且在如何实现“信”的问题上也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见解。挖掘整理荀子的“信”伦理思想对改变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信现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信”作为一种德目在先秦儒家那里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孟关于“信”的伦理思想。《荀子》一书中“信”字出现了 107次,全面系统地对“信”的伦理思想作了详细的论述。荀子对“信”的重视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依据的。
“信”是传统儒家重要的伦理德目。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孟子把“信”作为“明人伦”的'内容之一,当作处理好基本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荀子在继承孔孟关于“信”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提出了自己关于“信”的理解。
三、荀子“信”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荀子推崇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在荀子看来,“信”即为人处事真实无欺不作假、践行约定守诺言,更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荀子对“信”有较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其中的诚信思想是现代社会最值得借鉴的思想财富。诚信是现代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市场主体对诚信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但随着社会交换关系的日趋复杂,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律越来越失去约束力。因此,积极整合、挖掘、借鉴荀子诚信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等具有深远影响。
最后,树立新型诚信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提出能够在宏观上与现代社会及市场活动的客观规律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让社会成员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新型诚信理念。为此,把诚信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确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诚信经济,诚信经济就是一种契约经济的观念,使市场主体在充分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还应尽到相应的义务,保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学派纷呈,学者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力图为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寻求一种治世良方。
战国后期的诸子们更是在前期诸子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把百家争鸣推进到政治理论的探索、总结阶段。
如在《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都以对其他学派的批评体现出对百家学说的总结趋势,其目的总的来说都是在探索将来一统天下的治理良策。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学术中心——稷下学宫的三任祭酒和宿儒,也是从评估历史文化遗产和辨析诸子百家异说入手,开始了他治理天下的理论建构。
《荀子》三十二篇,不仅是荀子对儒家思想和整个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更是对将来统一国家治国方略的卓越探索。
首先,荀子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站在统一学术思想的立场上,展开了自己的政治学术批评。
他把那些自认为有碍于天下一统的学术思想统统归之于异端邪说,并予以激烈的批判。
他指出:它嚣、魏牟重一己之利,惑于情性而不知仁义,其纵欲主义与禽兽无异;陈仲、史鰌嫉世离俗,违背了人的正常天性,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墨子、宋銒过分崇尚节俭、宣扬“兼爱”,
欲使君臣上下同劳苦,不明礼法之分,会招致天下纷争;慎到、田骈“取听于上,取从于俗”,不能“经国定分”,空言法治而不能确立法度、经理国家;惠施、邓析热衷于奇谈怪论、玩弄诡辩,倾心于文字和逻辑游戏,雄辩动听但不切实际,偏隔仁义礼法。
荀子对同为儒门内部学者的批判则更为激烈:子张学派衣冠不整,言谈粗俗,模仿禹舜却不知礼义;子夏学派虽衣冠整齐,面貌严肃,看起来合乎礼义,实际上并非如此;而子游学派则堕落于毫无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
抛弃礼义而追求个人享乐境地的贱儒;对子思、孟轲,荀子更是言辞激烈,认为他们不知纠时弊、治当世,愤然以“瞀儒”论之。
其次,就学术理论层面而言,要树立健全的.学术批评观,就需要对学术批评活动做历史考察、逻辑分析。
荀子注意到诸子偏执于自己学说理论的危害:“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荀子·天论》)他特别提醒人们要“解蔽”。
荀子深刻地指出,诸子的学说都体现了“道”的一个侧面:“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德,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解蔽》)他指出了破除这些遮蔽达于“大道”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兼陈万物而悬衡焉”(《解蔽》),即全面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加以衡量分析;二是“虚一而静”(《解蔽》),即思虑要专一,不因先入为主的成见和主观臆想影响对事物的认识;三是“吾尝终日思矣,不如学也”(《劝学》)。
要超越诸子百家的障蔽与偏执,更在于学习,并把“道”当作最高追求目标。
就学术史意义而言,荀子清晰地揭示出各家面貌,透过荀子的学术批评,我们可以对其所批评的对象获得一种深刻的了解,其中包括各家思想的要点、基本精神、价值取向等。
其三,荀子坚持的是一种因人设论的学术批评倾向。
两千多年来,关于先秦学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理解模式,儒、道、墨、法、名、阴阳是其基本图景,而且学派之间有着明确的学术分野、思想主张,泾渭分明。
但《非十二子》篇中对各家的批评,则只是有着若隐若现的学派意识,与后世所理解的先秦学派划分大不相同。
很显然,荀子把子思和孟轲排斥出了孔子和子弓所代表的学派之外,更没有把孟轲看作和自己一样是同出于孔门后学。
而荀子批评它嚣和魏牟、陈仲和史鰌,似乎不是批评他们学术思想的内涵,而是其性质,批评他们的学术个性,也没有学派划分的倾向。
这说明,《荀子》对天下学术的评论,不是以学派为根据,而是因人设论。
其四,学术批评是文化思想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在学术繁荣基础上的学术批评,反过来会促进学术的繁荣。
荀子在对诸子学说的批判中丰富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他的天道观是由道家的天道观改进而来的;名辩思想中有墨家、名家的成分;他重礼而不轻法,形成由儒到法之间的一个桥梁,法家的李斯、韩非皆出于荀子门下。
而当时的一些学术思想资料也赖荀子的学术批评得以保存,它嚣、魏牟、陈仲、史鰌,这些思想家及其思想早已在历史上失传,无从查考,现在我们只能从荀子的论述中得知其思想梗概。
可以说,荀子的学术批评是从学术理论层面入手,立足于是否有利于王道政治的施行和国家天下的治理与安定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替大一统国家设计方略和制度,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会遭到他的驳斥。
他认为诸子之说均是姑妄之言,不能成为称王天下的政治理论依据。
但荀子对诸子的批判,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即他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秩序的混乱感到困惑,但又找不到可靠的解决办法,而夏、商、周三代统一稳定的社会秩序给了他一种启示:思想的统一似乎是这种秩序形成的前提条件。
因而,在他的思想体系建构中,蕴含着一种追求统一意识形态的趋向。
荀子在比较了诸家学说之后,也给出了答案,这就是他极力推崇的由孔子、子弓所提倡的上古圣贤之道。
在荀子看来,诸子学说中,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
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
”(《非十二子》)荀子还认为对待那些思想异端,就应该像孔子诛少正卯那样坚决打击,寓有藉学术批评树立学术正统的深意。
这不仅开了韩非取缔《诗》、《书》和先王之言的先河,无意间也充当了秦始皇思想文化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的理论先导。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 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 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1 .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2 .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3 . 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4 . 在春天里,动物们也从沉睡中醒来。小草儿开始发芽了,大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绿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画。
5 . 自已去做吧,不要依靠别人。
6 . 是谁在春意稍褪的时候唱起黑色的挽歌,是谁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守望白色的村落,我的水银,我的烟火,还有我长满鸢尾的黑色山坡,这些永远不肯愈合的温柔伤痕,只有在绿树林花那一抹重比一抹的春色的感染下,才肯悄悄逝去。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隐藏在寂寞华裳下所萌动的生命力。
7 .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8 .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9 . 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10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推荐阅读:
康德的美学思想总结(集合十七篇)
新入编教师个人思想总结(合集十一篇)
年工作思想总结(范本十一篇)
实习时听课总结(合集十一篇)
培训老师的月工作总结(合集十一篇)
新春义工活动总结(合集十一篇)
-
更多精彩的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欢迎继续浏览:荀子的美学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