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2025-05-07弟子规心得感悟(合集十七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17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
《弟子规》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师长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为孩子效仿的楷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则,这24个字清楚明晰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出尘入世做人的基本准绳。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以上这些是为人处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这些都做好了之后,还能有余遐,就应更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先立德,后学文。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根本的东西。因此《弟子规》总序中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但长期以来,受市场经济不良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过分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这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使许多人表现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缺乏爱心,没有社会会责任感,甚至身败名裂,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倡以德立人、以德兴国。
从《弟子规》的第一章里,我首先读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都很认同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笋”、“王祥卧冰求鲤”、“黄庭坚车衣顺母”、“张良为母埋儿”等典故,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而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这些事也日益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长久不衰。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在学习之前,我自认为是个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做得远远不够。以前我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总认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父母几个养老钱就算是孝子了。这是何等的认识错误啊!现在我的父母都已进入花甲之年,我应该怎样尽到作为子女的孝道,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现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用弟子规来教育学生。如上英语课时,发现溜号的同学,教师可用《弟子规》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诲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批改英语作业,发现学生抄作业,监考、改英语试卷发现学生作弊,教师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教诲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从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如果以外在的物质作为追逐目标,无论多少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长久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充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过程,这种快乐我想应该是可以带入坟墓并影响后世的,应该不会让人的一生有什么遗憾。
总而言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广泛运用,并经过家庭、学校、社会,逐步推广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认真地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2
存好心,行好事是做人的根本。我认为,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是金。书中讲到: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当中。再来,兄弟亦复如是,你愈照顾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后朋友,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都是要透过长期的相处,所谓日久见人心,才能真正赢得朋友的信任。也就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以一颗诚挚的心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这也是自古以来做人的基本准则。
作为教师,我每天都要和孩子相处的很融洽。我觉得想和孩子处理好这一关系,就的和孩子交朋友。朋友之间是非常平等的,任何一个人想要获得友谊就要学会尊重你的朋友,否则,你将失去他。对孩子也一样。他也许还小,也许不懂事,但是他绝对懂得尊重。作为朋友你必须要讲诚信,当你学会信守承诺时,你便获得了朋友的信任。同时也获得了孩子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世界上最珍贵,最无条件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他还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席话让我们懂了老师和孩子之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和孩子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使孩子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种活动,只有在互相信赖讲究诚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总之,学习《弟子规》就是规范人的行为,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它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人格的确立,以及智力的开发有着关键的作用,尤其对小朋友来说,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本难得一面镜子。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3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阅读《弟子规》,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匪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弟子规,顾名思义,这是作为学生的规范,它虽然简短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明的灵魂,读起来朗朗上口,直入人心。这是圣贤之人都应刻苦学习的良言,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精髓,是学生文化的瑰宝。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教育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还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还有余遐,更应努力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徜徉在《弟子规》的世界中一天天成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让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行动缓慢,父母的命令也要听入耳并且服从。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懂得孝敬长辈,反而还是长辈对我们百依百顺,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孝顺。
我连续两次参加过学习举行的《弟子规》背诵比赛,我有了一个更多时间去诵读,更深刻去理解《弟子规》的过程,这使对我《弟子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它也成为了我的行动指南,将一直伴随着我一路成长!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4
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累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最近一段时间,我就在读一本《弟子规》的书,里面说的一些话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我觉得我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够好,比如说不尊敬长辈方面、言行举止方面,与同学之间相处有小摩擦等等。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导要恭敬地听明白;父母对我们地批评,我们应当顺从的接受。想想我以前对爸爸妈妈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真是让我感到惭愧啊。
就拿一件小事情来说,妈妈平时在家总是对我说出门在外见到熟悉的人要主动向人打招呼,别人问话要有礼貌地回答,可是到了外面我总是做不到,把妈妈的话当成耳边风。做作业的时候我总是粗心大意,磨磨蹭蹭的,妈妈责备我几句,我还不耐烦地跟她顶嘴,有时还会把妈妈给气个半死。读了《弟子规》后我才知道了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弟子规》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时刻刻的约束自己,在学校里做老师的好学生,在家里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5
今天看蔡老师的书,里面提到现代人都不喜欢自己照顾孩子有很多人都把孩子交给佣人,可是很多的佣人连普通话都讲不清楚,所以下一代的言语、语文的能力一直在下降。还有啊佣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态度,是把他当老板、当皇帝伺候。很多佣人带出来的孩子,要出门,双脚一摊,帮他穿袜子、穿鞋子,所以生活能力很低啊。这样的孩子,若你一失业,他可能会饿死。
佣人是没有办法用父母的态度教养你的孩子。还有,隔代教养。很多长者在做父母的时候是很理智的,当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个孙子怎么这么的可爱,他宠的不得了。孩子很聪明的,他知道每个人的底线在哪里?爸爸怕哼哼,爷爷怕哭,奶奶怕打滚……久而有之这个孩子就会爬到大人的头上,所以隔代教育不好,会宠,孩子还是自己带比较保险啊!最后还有电视电脑,孩子没有分辨的能力,在孩子的世界里不给他的好的他就自然会学坏的,现在很多孩子的言语非常的桀骜不驯而且粗鲁,这个啊都可能是跟电脑电视学的。
在大方广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叫做“电视带大的儿童”,大家可以去看看;科学已经研究出来,电视对孩子有很不好的影响。好,所以我们的了,孩子的教育还是要靠自己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重来一次的。现在人的都会说: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经济环境,大家都会觉的,两个人不一起赚钱会饿死,你看我们爷爷那一代,夫妻两个只有先生在外面赚钱,而且还生了五、六、七个,他们有饿死吗?没有。
现在我们才养一个,还两个人赚,又怕饿死。我听到一个老师讲的实例,有一个妈妈想给孩子一个大的房子就不停的工作赚钱,好,大房子有了妈妈又想给孩子赚车,仍不停的工作赚钱,好,车有了妈妈又嫌弃不是世界名牌的车,还在不停的赚钱,好,世界名牌的车有了。她终于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那孩子已经成为一个任意妄为、肆意挥霍的的孩子,试问:你赚的很辛苦啊,那孩子花的很痛快,你在赚,他在漏。到最后孩子一无所长、一事无成更甚者作奸犯科,那时候我们做妈妈的就一辈子担心,这个很危险啊!
看了这章内容我的感触颇多啊,第一:我很多地方做的不好啊,有勤俭,以后要勤俭持家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从小扎根勤俭的态度,让孩子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有布施少啊,以后要多布施啊!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守的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啊!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6
《弟子规》是中国古时的蒙学课本,讲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对老人的尊重、对父母的孝敬。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贵端,慈而宽。”这就话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东汉时期的一位丞相叫刘宽,他总能体谅犯错的部下,不生气,不发火。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探一下他,就让侍女给他端鸡汤,在他接鸡汤时,故意失手,鸡汤刚好洒在刘宽刚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刘宽竟然没有发火,而是关心是女烫伤没有。
在现代,和刘宽的君子风度恰恰相反,一些单位的上级领导,从不宽待下面的职工,当职工犯了点错误,就会在大会上严厉批评,而不像刘宽那样宽以待人。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宽厚,才是完美的。也让我懂得了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亲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会很伤心。
而我平时就很任性,经常擅自做主。有时候妈妈让我做事,我喜欢了才做,不高兴就不做,让我去买东西,我有时还不经妈妈同意就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候爷爷奶奶给我的钱,我就藏起来,不告诉妈妈,自己拿去买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类的。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妈妈其实也不是不让我拿零花钱,妈妈只是让我自己学会怎样正确花钱,不买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现在我渐渐长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对的,我以后要学会管理自己,这样就不会让父母担心了。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7
《弟子规》为清代康熙是山西绛州人李敏秀所作。我早对这本书有所耳闻,当时,,我只知道“弟子规,圣人训”这六个大字,直至今日,我才得知我所知的那六个大字,仅仅是《弟子规》中的一些皮毛而已。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程的。此书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弟子规》第一章:总叙讲的就是作为学生,就要有学生的言行规范。今天,我主要读了《入则孝,出则悌》这一张让我深有感触
本章主要讲孝,古代圣贤的教导,首先就是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本章让我明白父母生我养我谈何容易,就是这些,也够让我们感激涕零。我们那还能不孝顺他们呢?从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不学习为大。我们就算是不为自己,也为他们的.养育之恩,就这些,我们难道不该报答他们吗?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8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名字叫做《弟子规》的书,熟读的过程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
原来自己觉得只要听父母老师的话就行,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做人要有这么多的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如何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天下没有不爱儿女的父母!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悌〉,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而信〉,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学生身份;无论是说话做事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议论其他人的长短,这样是不道德的.。 人要宽容大方,诚实可信,远离私心杂念,力求心胸宽广,这样才会健康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并把握好分寸,至于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弟子规》又一次让我更深的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9
其实我在生活中一直秉承“有余力,则学文”的原则,所以在街上一个和尚发《弟子规》的时候,我就收下了。我很好奇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毕竟发书的人是在现代社会看来身份比较特殊而略带神秘的和尚。
看完了书我有一丝了然,和尚所信奉的一直是普度众生,所以才免费向路人发这种教人向善的书。
在我看来《弟子规》像《三字经》一样朗朗上口,其中蕴藏着较深奥的哲理。现在一些中小学也会给学生发这本书,学生们对书中所持的主张不一定能够认同,毕竟学生们的人生阅历尚浅,但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细细品读书中的句子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很有道理的想法。
看到《总叙》中“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时我很欣喜,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占据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我对未知的渴求很强烈,我认为不知道并不可耻,但不知道还不学习是可耻的。在《入则孝》中,我很赞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两句。作为成年人,工作占去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对父母的需求的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他们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而这种无条件的包容却不能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的理由。
“爸,我工作忙,过两天再回去看你们吧!”“妈,我得带孩子去学舞蹈,改天再去你们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在《谨》中,我喜欢“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两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察觉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岁月匆匆,时不我待。
《弟子规》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每次重读我都有新的感触。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也能从中受益。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0
自从学校发了《弟子规》,暑假里我几乎每天读、背。对照《弟子规》所写的,我反思反思自己,有些做到了,有些做的不够好。
在《弟子规》总叙里告诉我们首先要孝顺爸爸妈妈和长辈;其次,要谨慎、诚信、守信用,泛爱众人,再和有德的人亲近。这些我都有做到,外婆生病了,外公要照顾外婆,我们又不跟他们住在一起,所以从我会打电话开始,我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他们,和他们说说学校里的有趣事,因为外公外婆两人会很寂寞,我每天向他们汇报汇报,他们都很开心,外婆的病也会好得!在家里,有什么好吃得,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分享;有新同学转到我们班来了,妈妈鼓励我要主动关心新同学,多和他一起玩,我都有做。
在“入则孝”这一篇里告诉我们:父母呼叫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回答,不能不回答或回答很迟钝。父母命令我们去干什么,我们就要马上去做。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必须要尊敬地听。父母批评我们时,必须要仔细听,要顺承。
《弟子规》是四句为一小节,有些我读了不懂,爸爸帮我找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讲的《弟子规》,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在他讲的《三字经》里也听到过,就是“香九龄能温席”。黄香九岁时就能在大冬天先把被子捂热,等着劳动了一天的爸爸回来后睡觉能暖和些。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他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父母,体贴父母,这个我还没有做好。
《弟子规》虽然我都会背了,但里面的意思我还要搞懂,还会写下我的感想。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1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在“信”这一章,古人这样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教育我们开口说话时,诚信为先。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当我们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我们更不能用来骗人。《弟子规》的“信”篇还教我们怎么说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切戒之。”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和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决对不能说。
在我们跟他人交谈时,谈话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口齿清晰。不要听信花言巧语,因为这些话虽然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下流肮脏以及无赖粗俗的语言,都尽量不要沾染。诚信并不难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认真去做,那么诚信的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2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所称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有序地讲解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生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礼仪规范,旨在让孩子知仁义、懂礼仪、树品格。全书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和睦,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是一本指导孩子言行规范的优秀童蒙学读物。
在《弟子规》里,有二节是我最喜欢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恩欲报、抱怨短;报恩长。”这两节主要内容是: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相互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会有缺陷。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想让别人做成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意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去做,你就赶快也不要别人做。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的也就算了,不要放在心上,要宽大为怀,尽快忘掉它。
读了这两节,我的心得是:你如果总是去揭露别人的恶行,那么别人就会讨厌你,也会把你的缺点到处去说,或者是他本身对这件事很反感,你还到处去说,这会使他的恶行更重,搞不好还会迁怒与你。你如果知道你的朋友做错了事,你非但不阻止他,也不去劝他,反而陪他一起去做那件事情或者替他隐瞒的话,你认为你是在帮他,但其实是在害他。因为这个小错误他没意识到,将来就会变成不可弥补的大错误,到那时,就算是想改也改不了了。你如果去拿别人的`东西尽量拿少一点,要不然她会觉得你占他便宜,别人拿多了你的东西,你不要因为这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这样会显得你小气;如果你不斤斤计较,就会显出你很大方。你看,谁不喜欢大方的人呢?【WwW.111642.Com 优美句子网】
别人帮助了你,你要常记在心,并及时报答,如果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不要放在心上,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想着怎么去报复他。我们要想品德好的人去学习,不要和坏的人做朋友。
读了这两节弟子规,我们又增加了生活的知识。我觉得跟生活上真是息息相关,也说得好有道理。果然古人说的是对的。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日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从现在开始,我要向着上面的学习,时刻用这本书鞭策自己。他将像一座灯塔一样照亮我的漫长人生路。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3
暑假里我把蔡礼旭老师讲的《弟子规》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深感相见恨晚,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么宝贵的精神遗产?我对现在的教育模式,价值体系产生了很大怀疑。
《弟子规》讲述的是看似很浅显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可这些貌似浅显的语句做起来很不容易。如果从小时候就学习《弟子规》,会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小时候不懂具体的意思,会在以后生活中慢慢领悟到《弟子规》的正确性。《弟子规》是帮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这几句话:“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现在网络也好,电视也好,为了一己私利,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闻与广告,变相的宣传了“恶行”,他们要为社会大众负责啊!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于使用的,因为他往往是没有效果的工具。
后面两句是教人不要恶语伤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话说祸从口出,要人小心处世。
还有许多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践行,《弟子规》真是简单话明大道理,体现的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4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自己要虚心地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做到人人平等……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要遵守诚信,万万不可食言。这让我想起了《袁氏世范》中的一句话:“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能少给;与别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这句话说的多有道理啊!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主要讲了: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苦恼不已,妻子许诺孩子回家杀猪,做红烧肉给他吃。妻子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连忙阻止,说是和孩子开玩笑的。经过曾子的.劝导,妻子把猪杀了做了红烧肉,这件事便在这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语文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有一天,宋庆龄要去爷爷家玩时,想起答应小珍的事。本来她很想去爷爷家,因为爷爷答应了她送她一只鸽子。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宋庆龄她拒绝了去爷爷家,尽管父母也劝她可以第二天去跟小珍道歉,但宋庆龄还是拒绝了,在家等小珍。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5
《弟子规》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斥,读了它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教敬还有不满。
《弟子规》告诉了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重老师,如《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的人甚至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催自己搞复习,从而觉得讨厌,却不知道父母是为了他们好,还有的人被老师批评或是责备了,很憎恨老师,上课开小差,却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啊!
《弟子规》中的“规”是规范的意思,还写道做人要懂得诚实,感恩,《弟子规》还有一句“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的就是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凡事从口里说出来的话,一定要以守信为基础。
说到感恩,父母、朋友、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是应该好好回报下了,在家里,哪怕帮爸爸妈妈整理家务,在朋友身边,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在学校的走廊上,如果碰到了老师就说声:“老师好!”在课堂老师为我们在黑板上写了那么多粉笔字,浪费了那么多的口水,说声:“老师,您辛苦了。”这些都是感恩,让我们一起去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亲人,感恩传授我们知识的人,感恩曾经与我们一起拼搏奋斗的人,感恩那些曾批评我们的人吧!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不少深刻的道理,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按照弟子规的条件去做好每一件事,社会将会是快乐的社会,世界将会是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6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第,次谨信……”每天早晨我们的教室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们入学以来早自习诵读《弟子规》的声音,每天我都沉浸在朗朗的背诵声中,乐此不疲。老师说,《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个小朋友都要用《弟子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我不但学会了背诵《弟子规》,还学会了唱《弟子规》的歌呢,优美的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词,听起来很优美,我很喜欢唱这首歌。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次,妈妈要带我外出学小提琴,准备好出门的时候,我还在玩学习机,妈妈说:“翔晨,快点!”我却像没听见一样,还在那里磨蹭。妈妈急了,大声说:“父母呼,应勿缓。”我听见后赶紧关掉学习机,不好意思地跟妈妈出门了。心里想:哈哈,妈妈也会背《弟子规》。
还有一次,我和同桌在班级的.过道上捡到了一块漂亮的橡皮,我的同桌特别喜欢那个公主的图案,于是她对我说:“不要告诉老师,咱们俩一起用,行吗?”我突然想起《弟子规》里的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我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那样是不文明的,应该把橡皮交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找到失主。”同桌听我这样一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现在我已经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时刻用《弟子规》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当我挑食的时候,我会很自然地想起那句“对饮食,勿拣择”;当我挑剔穿着的时候,我不由自之地想起那句“衣贵洁,不贵华”;当我和妈妈顶嘴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父母教,须静听”。
感谢《弟子规》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中圣人的训诫将会伴我成长,让我受益终生!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17
说来觉得可笑与惭愧,长这么大第一次接触《弟子规》,前几天打电话给爸爸,本来想得到一番表扬,没料到爸爸说7岁的表弟也在学习,我无言以对,我知道硬式教学会让这些孩子们背的滚瓜烂熟,但其中国学的博大精深的神韵要细细思考方可吸收。
可以说在我身上80后的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私、任性、轻浮、娇纵。所以,面对挫折也相当浮躁与脆弱。一直以来,我是父母眼中的唯一,他们会给我我想要得一切,会从心底原谅我在他们面前所有不被理解的思想与狂躁。
翻开《弟》,细声朗读,那些严谨简洁的文字,从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到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在现在看来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物与道理,试问自己又做到多少?书上说这是一本父母教育子女的启蒙读物,我觉得对于不是为人父母的每一位,这无非不是个精彩之处,因为我们会完全换位到父母来看这些,把自己想象成是父母,此时的.我应该是这般这般的教育我的孩子……原来作为父母应该是这般这般的不易……很自然脑海中又模糊地浮现了很多当年父母教育我们的历历在目……
我知道了从现在开始热爱生活的涵义,最爱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这种爱才应该是理性而又深稳的爱,与其说父母赋予了生命这样高洁的赞美,不如说是肉体与生智的延续的坦白,而懂得了这些不是要多么的讴歌国学的什么,而是一种体会,我想体会在心,付之行动,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
想了解更多【弟子规心得感悟】网的资讯,请访问:弟子规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