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冰心教案
发布时间:2025-04-28《繁星》冰心教案(汇编六篇)。
《繁星》冰心教案 篇1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思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感觉这是本节课最成功的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作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找出文中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已的理由.学生对哪儿感兴趣就读哪儿品味哪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他们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时,我进行了及时的拓展,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之外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星空的美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都将应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进行课堂小练笔.当孩子们朗读自已所写的小练笔时,我很为那些生动、有趣、唯美的语言感到赞叹,当教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中拥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节课也有明显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导致小练笔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一定遗憾.另外,课文品读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学收获(思得).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思失).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思改).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繁星》冰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
(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
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合适?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
(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全班分享。)
3、指导朗读,读出文中“我”对繁星的爱。(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
(二)小组共学第3自然段,深入感受对繁星的“爱”
1、第1自然段是巴金写在家乡庭院里看到的繁星。课文中还写到他在哪里看到的繁星呢?(家乡庭院——南京住所后门——海上。)
过渡:这几个地方的繁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处呢?那我们就乘上船,跟随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的繁星吧!
2、小组合作,共学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共学提示。
(出示共学提示:①找:找到描写“繁星”的句子。②想:读到这句话,想到了怎样的画面?③读: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小组合作,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3、通过理解关键词“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想象繁星的画面。
(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分享)是啊,繁星明暗交叠,摇摇欲坠。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4、品味比喻,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
(出示:“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把星星比喻成什么?(学生分享)想象一下,这一颗一颗星星在你周围飞舞,就像萤火虫一般。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再读一读?(生读比喻句)
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来,我们一起躺在船舱里,去看看这“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繁星。(配乐,全班朗读。)
(三)链接童诗,丰富想象,表达对繁星的爱
导语:在这句话里,巴金觉得星星像——“萤火虫”。其实,每个人看星星,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
1、(出示两首儿童诗:顾城《星月的由来》、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这两首诗中星星是什么呢?(树枝戳的微小窟窿、猫咪的眼睛。)
2、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看到的繁星和想象到的画面,随课练笔。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你也写几句话或几句诗。(学生汇报分享)
(四)了解背景,升华对“繁星的爱”
1、这繁星,让我们浮想联翩,巴金继续写到——(引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2、(出示背景,补充介绍:此文写于1927年,巴金23岁时独自一人赴法留学途中。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师:现在你再读他在海上对繁星的感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朗读。)
四、延学拓展,巩固提升
这节课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受自然之美、繁星之美。巴金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出示《海上日出》全文),也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读一读《海上日出》。
[教学板书]
4*繁星
时间地点景象
从前—家乡—密密麻麻
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
如今—海上—半明半昧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本课中如何逐渐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分享自己看到的星空及星空下的遐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阅读兴趣,为理解文本内容、促进情感共鸣奠定基础。其次,在品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用“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介绍喜欢的地方,为习作中的“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提前铺垫。最后,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抓住关键句进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和审美力。
《繁星》冰心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观察星天,体会星天的奇异美妙
(这是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在学习联想和想象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培养学生在阅读作家的作品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三、教学重点
学生将自己对星天的观察感受与作者的观察感受进行比较。(这是方法)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四、教学难点
作者对星天的感受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结合平时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中外有关星天的传说或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每一颗星都是逝去的亡灵,他们在俯瞰着芸芸众生。也有人说,其实那些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好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天究竟是什么呢?每次谣望星空,你都回有哪些感受呢?将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
(二)、引导学生品位课文:
1、全体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几次观看星天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句。
2、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并简述理由。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情感不同,观察的景也不同;景物不同,也会影响作者的感情。同样是看星星,就有几乎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情感和景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拓展讨论:
1、你可曾观看过星天?有哪些感受?
2、你知道关于宇宙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交流一下。
你知道关于星星的哪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设计与布置:
1、描绘你曾观察过的星天,表述你的感受或看法。
2、课外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3、课外收集有关星星的诗歌和散文,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4、背诵课文第三段。
七、板书设计:
繁星巴金
星天——如母亲似朋友
我爱月夜,但我更爱星天
《繁星》冰心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 、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自学交流
阅读第5段,思考
1、“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2、怎样理解“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4、关于巴金的《繁星》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 “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词语实际记写了三个人生阶段。
B、“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与“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中“母亲”同义。
C、“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一句使用了拟人和比喻。
D、“船 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一句富有想象力。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爱月夜,但我也 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
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②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 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 面是一片
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
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
在和 我 谈话一样。
③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
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 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
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
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 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内容:(3分)
2、请体会文章开篇第①段中“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体会“深蓝色的 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一句中“悬”字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不是写作者想象之景的一项:(4分)…………( )
A、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 到 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B 、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C、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D、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5、如何理解“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繁星》冰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热爱大自然,并能学会观察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三、《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四、检查预习
1、生字词语
半明半昧:半明半暗。
静寂:安静,宁静。
梦幻:梦境。
霎眼:眨眼
摇摇欲坠:文中指星星低悬,像要落下的样子。
星群密布密密麻麻柔和模糊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第一次:甜蜜、温馨,繁星如母亲。第二次:亲密、投机,如伙伴。第三次:舒适、信赖,如知心朋友、母亲。)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五、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1)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3)小组成员互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讨论文章写作顺序及层次结构。
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3、讨论: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感受为何不同?
明确:“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3、讨论: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明确:(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
(2)讨论:内容理解:
明确:“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
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起点题作用。
第三句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细读课文第二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节。
(2)讨论:内容理解:
明确:第1、2句描写观看繁星的宁静环境:静寂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蓝天。
第3、4句描写观看繁星的感受: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这是我观看繁星的情趣和受获。
3、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讨论: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讨论:理清思路:
明确:仰望——>欲睡——>沉睡
(1—4句) (5—8句) (9—10句)
(4)讨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为什么用“觉得”这个词?
明确: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二字。
(5)讨论:“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明确: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6)讨论:为什么星光“微小”,作者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
明确:因为作者当时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它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7)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七、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在日记中写一写你观察天上的繁星的情景,并写出你的感受。
《繁星》冰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望星星的情况和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并形成书面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视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纳凉(nà)半明半昧(mèi)
摇摇欲坠(zhuì)霎眼(shà)
静寂(jì)舱面(cang)
2、解释下列词语。
纳凉:乘凉。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昧:昏暗。
霎眼:眨眼。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巴金,生与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解题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他“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从前”看繁星,“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看繁星,这些星光“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看繁星,“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总之,在作者笔下,繁星是如此的亲切,观看繁星又是一件美好的事。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第4段)
朗读最后一段,展开联想、想象。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内容的?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第四段写“我”在别人的指点下认识了壮如“巨人”的星座,感受到了“巨人还在跑”的乐趣。如果说第三段是从面上泛写海上看繁星,那么,第四段就是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座。
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天上的巨人”。
五、品味语言
思考:下面几句话,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谈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明确:第一句写作者小时侯望星天的感受——
甜蜜、温馨,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句写作者三年前望星天的感受——
亲密、投机,侧重于表达对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句写作者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
惬意、信赖,侧重于表达对星星的知心之情。
这几句都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在讨论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不强求同样的答案。
六、探究
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没有什么不同?
七、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明确:
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八、小结
中心意思: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第3段。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繁星》冰心教案网内容,请访问《繁星》冰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