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经典12篇)_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发布时间:2017-05-14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经典12篇)。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一>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 名词用作状语。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二>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不出,火且尽。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④河水清且涟漪。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③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解,因大破之。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三>
1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2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四>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成语词典》谓出《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编辑本段译文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编辑本段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者:的人。(定语后置)欲:想。先:首先。度(du):量长短。而:然后。置:放,搁在。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至:到。之:到去。操:拿,携带。已:已经。得:得到;拿到。履:鞋。乃:才。持:拿。度(d):量好的尺码。反:通假字:同返;返回。市:集市,市场。罢:散,结束,停止。遂:最终。曰:对说。宁(nng):宁可。无:不。自信:相信自己。且:想。
编辑本段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为放在其凳子上。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为返回去取尺码。
编辑本段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读音】度:du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ng鼻音,第四声【读音】遂:su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编辑本段寓意:
讽刺了那种固执己见、呆板、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编辑本段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词语解释【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切实际,死板恪守的人。?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成语。
编辑本段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守株待兔
编辑本段反义词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编辑本段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也许是不会有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有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编辑本段阅读练习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人。2、给下列字注音。①履(lǚ)②宁(nng)3、解释字词。(1)履(鞋)(2)操(携带)(3)宁(宁可)(4)罢(散)4、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返回市场,市场已经结束。于是就没买到鞋。②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学会变通。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安常履顺跋履山川7、通假字坐:座,座位反:返,返回8.这则小短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讽刺了那种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五>
京兆①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②皆( )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 ),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愕,谓( )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故( )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③。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资:生活资料③孝门:此指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之家。
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都 (2) 它,指代紫荆树 (3) 对……说 (4)所以
小题2:(2分)只有堂前的一棵紫荆树,(兄弟三人)共同商议想要(把树)锯成三片。
小题3:(2分)他们认识到树不忍被分割,兄弟也应该同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这几个字中要注意的是“谓”和“故”,“谓”一定要译成词组结构,“对……说”,“故”是多义词,意思比较多,都常用作“所以”。
小题2:
试题分析:“唯”意为“只有”,“共”意为“一起”,“议”意为“商量”,“破”意为“砍”。
小题3:
试题分析:关键是田真的一句话“是人不如木也”启发了兄弟,兄弟们所有顿悟。抓住田真这句话即可解答此问题。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一)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3、
(二)名词作状语。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7、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三)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四)形容词做动词。
(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孔子师郯子。
4、侣鱼虾而友糜鹿。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是岁,元和四年也。
6、故为之文以志。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十九)道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注释:
(1)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2)幽幽然:水细流的样子。
(3)乍:连词,或者。(4)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6.甲、乙、丙三段文字中都有表示“方位”的词,它们的`意思不尽相同,【丙】文中“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中的“西南”意思是 。
7.下列词语中的“布”与“影布石上”一句中的“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8.依次给【甲】文中划线句断句,【丙】文中划线句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9. 某同学为【甲】、【乙】选文中的两句话配了图画,请你指出画面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10.【甲】【乙】【丙】三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3分)
理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是指“鸟展翅貌”,翻译成“四角翘起,象鸟展开翅膀一样”,而图中亭子四角的形状向下垂,与原文不符。图2错误:图中的溪水的流向是东南方向,溪流的形状比较平直,而且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理由:“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西南而望”是“向西南方向望去”,不应该是东南方向;“斗折蛇行”是“看到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图中的溪流形状是平直的;“明灭可见”的意思是“或隐或现”,图中的溪流一览无余,因此,图中的溪流有多处与原文不符。
10【甲】清深甘冽,水声潺潺 【乙】潭水清冽,水声悦耳【丙】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八>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九>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一起合同网优质必藏:
- 文言文运动会广播稿 | 运动会文言文版加油稿 | 指导思想作文 | 书画培训指导思想总结 |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十>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十一>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n)郁邑余侘(ch)傺(ch)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 <十二>
社鼠文言文翻译
社鼠文言文翻译管仲
原文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害。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译文
从前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啦!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里面,挖个洞托身在其中。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缘故。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人民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而告诉在外的权臣。在外的权臣和在内的国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许多大臣官吏都把他们当做祸害。官吏不诛罚,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注释
社鼠:社地庙中的老鼠
恐涂岺:怕把木上的泥灰剥落
岺:同堕,落下的意思
比周:结党营私
奚:什么(疑问代词)
何:为什么
则:却
夫:那(指示代词)
不得:不能抓
间:外
【作者介绍】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
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前649年,扬拒泉皋之戎入侵王室地区。此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派兵戍守王都。前644年,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境内),次年灭卫(今河南淇县)。其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恢复卫国,另建卫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前655年,齐军与诸侯军伐楚,迫使楚国向王室贡送蚕丝(一说为包茅)。在葵丘之会的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允许以妾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目的皆在于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争取与国,是运用军事、经济手段来取得中小诸侯国的支持。谭(今山东济南东)、遂(今山东肥城西南)等国曾藐视齐国,被齐灭掉。服从者来朝聘,齐取厚报。前651年,由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雍水来危害邻国,不得有意不卖给邻国粮食。
管仲的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他毕竟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
-
更多精彩的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欢迎继续浏览:高一文言文指导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