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发布时间:2025-05-02香远益清成语造句(集合15篇)。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1
川流不息的车队,巍峨耸立的大厦,满街络绎不绝的人群,北京,一个新型现代化城市呈现在我们面前,可最令我怀念的,还是住在北京小巷的日子……
小时候,没有汽车,只有一辆脚踏三轮,那辆破旧却承载几十年艰辛和我快乐童年的小车,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一大早四五点钟,姥姥就开始翻腾摊煎饼用的锅碗瓢盆,准备出早摊儿,可是我是个懒虫,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起,不过每天早晨都被老人们哼曲儿唱戏的声音赶下床。一睁眼,姥爷就问:“今早吃什么呀?”其实平常都是等姥姥收摊回来再给刚醒盹的我爷俩儿摊张煎饼,对付一下,那煎饼也早吃腻了,姥爷给改善下伙食。那时还小,吃过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就是姥爷红焖的大虾。姥爷就遂了我的心愿,蹬上三轮,拉上我和我俩的爱狗,上大洋路批发市场买大虾了。
一进门,视野“刷”得开阔了,比活蹦乱跳的大虾更有吸引力的是各家店铺中“琳琅满目”的观赏鱼,在市场里兜了圈儿风,饱了眼瘾,到了买虾的终点站,没有美丽缤纷的鱼儿,我就拿着大虾发呆,那么可爱的小生物,薄薄的壳,小小的爪一动一动的,还有那晶莹剔透的身躯。突然一只大虾蹦到我脸上,随着我的尖叫声,我扔了手里的虾,姥爷和小狗都急忙过来,“你别光玩人家那虾。”我又蹲下来,看看它们,但也躲得远远的。不带一点讨价还价,因为那家店主是姥爷的老,就如愿以偿得吃上了大虾。
那辆吱吜作响的三轮,还带我看惯了四五点天安门的;吃遍了六七点巷口的小吃;览完了里北京的名胜;染活了记忆中巷子里的童年。
儿时的北京小巷,卷在老人们哼的曲子里;住在了破旧的小平房里;载在了姥爷的三轮车里。
平淡但充实快乐的童年……
那段北京小巷的日子……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2
自己这两天就突然间有这感慨,说一个学习氛围是真的很重要,就你在哪一个学校读,其实很多时候你的成绩会很不一样的,因为你在一个比较有紧张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里面,你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比你在一个比较松散的学习房子里面要高很多,这并不是说你的能力问题,而是社会环境对你的影响,你会不自觉的就觉得想要去追赶上别人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拉了大家的后腿,然后就会想要去努力,但是在一个中场的环境里面,你可能会比较容易满足,然后就止步于前行,所以黄金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挺重要的,有些时候师资和学校他的那一些教学能力其实存在不了多大的差异,但是那一个学习氛围却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自己对于这一种现象是深有体会的,因为自己初中的那一个学校学习氛围也算是还好,然后那个时候自己学习成绩就是倒数,都是自己到另一个学校去的时候就是前面的几名,但是那一个时候自己还是会努力的去学习,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拉了大家的后腿,再加上决定自己是他自己在其他学校学习成绩可能还算不错的,但是在那一个紧张的学习氛围下,自己还是会不自觉的就去努力学习,想要去追赶上别人,不想让其他人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笨蛋,怎么学都学不好,因为其他人都比你优秀,你就希望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劣质的学生。
但现在的话,上了高中自己自愿选择一个学习环境比较松散的学校去学习,其实也是一开始受到初中那个学校的压制,想要逃离那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了,其实初中那个学校那种紧张的学习氛围,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并没有任何利益,因为自己发现我们那一个学校的学生多少都是会有一点压抑的,包括那个学校也出了几个有抑郁症的人,其实自己当时也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倾向的。只是幸好家里人给予自己足够的陪伴与开刀,所以才没有让自己走出那一条路,自己现在选择这一个高中学校,其实自己没有后悔,因为自己在这里面真的有更多的好心情,而且能够更快乐的去学习,不会那么的压抑,不会去想一些负面的东西,想一些关于死亡的事情,所以也算是比较正确的选择吧,虽然说成绩可能多多少少会被影响。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3
学习,无疑是好中坏之分。要想学习好,不仅需要的是好老师,好家长,好朋友和好环境以及一些先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态度和方法。态度决定一切,方法造就成败。我像,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纵然,就算你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再好,也只不过是形同虚设。那么今天,就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其一:学习要有计划。我的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做任何事都要有时间性!”如何支配好时间,那就必须先做好计划。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在学习前计划好过程和时间,那么无形中,就是给自己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能够使我们精神高度集中,同时加快我们学习的步伐。当然,光快不行,还得好。如何好,那就得看我们计划的详细程度。我相信如果你对计划精益求精了,那么你学习乃至做任何事就一定比别人更快更好更轻松。
其二:举一反三。我爸爸说过:“小学老师靠的是灌输,中学老师老师靠的是引导,给你开个头,你要自己去探索。对此,我们就必须具有扩展的能力。我们要能够联想,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和一些相似的知识点。这样便做到了举一反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新的知识点中挖掘出新规律和旧规律,我们的知识背包才会有增无减,我们才能在无形比别人先走一步。
其三:找对手。这是我在学习上最重视的方面。找对手是要有技巧。一是要注意取舍、观察和询问。我们要懂得取好的,舍坏的,要懂得观察每个人的好坏,还要懂得询问对手。二是要有实际性,同学之间的差距要看清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好高骛远。三是要有环境性,我们的目光不能太低,找对手的区域不能太狭隘,要保持对外界的信息时刻畅通,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更多的同学。最后,还得付出行动,只有付出了行动,我们才可能有机会体验到超越与自信的感觉,学习上才会有劲头。要知道,这种感觉和劲头对你增加信心和继续前进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学习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学语文可以多看多记,学数学可以多做多实践,学英语可以多听多背等,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谢谢大家观看!鼓掌!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解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爱莲说(周敦颐)_原文_赏析_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姐姐给大家讲述:【爱莲说(周敦颐)_原文_赏析_翻译(2)】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5
《苏州留园》[原] (古体)
满园花木,庭台楼阁;粉墙青瓦,数竿翠竹。
窗牖画卷,琳琅满目;奇石峥嵘,假山错落。
一湾清池戏锦鲤,垂柳绕岸新荷绿。
廊桥蜿蜒通幽处, 风动疏帘景又活。
暗水流花径,疏篱香泛菊;园林精奇秀;瑶池姑苏廓。
《游留园冠云峰》[原](七律)
遗石峥嵘湖畔立,点苍山水画犹神;凉台燠馆池涵碧,亭榭馨楼桂沁馨;
临水花轩笼缺月,歇山明瑟抱寒云;曲桥接引蓬莱去,濠濮知心见故人。
《游留园西楼》[原](七律)
寂寞西楼曲水徊,清风池绕牡丹台;青楼窗口愁云去,仙馆堂前喜雨来;
耆硕林泉庄重处,揖峰痴石笑颜开;待云庵外真不二,明月香花踏宿苔。
《苏州拙政园》[原](古体)
名园拙政,江南吴中明星;
天然野趣,万种风情嵘峥。
春来山茶如火,夹岸桃花,望若红霞;
仲夏芙蕖似画,四面荷风,香远益清。
秋芙蓉锦帐重叠,冬老梅独傲霜冰。
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处秋雨一家声。
月光穿竹翠玲珑,万竿倚玉数黄莺。
晃漾渺弥烟波里,疏朗典雅妙趣生;
庭院错落藏中露,林木绝胜四季馨。
五百年,沧桑变;
屡易主,几废兴;
莫道古人惜山水,
而今斯园更爱人。
《游虎丘》[原](七律)
吴王古墓今何在,白虎雄蹲剑穴巅;海涌流辉桥畔石,山光塔影洞中烟;
宋基明顶观音殿,汉井唐干陆羽泉;前美后幽卅六景,牡丹花会更芳妍。
《游桃花坞言怀》[原](七律)
忙里偷闲五十年,诗中寻乐画中眠;不须身后留名字,只怕人间少月圆;
才尽自惭称作者,人多难觅是红颜;三春逝去百花杳,莫损心头一寸天。
《寒山寺》[原](七律)
潇瑟吴江枫叶浓,寒山古寺掩葱茏。霜天僧拜桥边塔,暮晚乌啼河畔松。
一本正经无俗念,成钢百炼有遗踪。扁舟东下普陀去,千里犹闻夜半钟。
《过枫桥》[原](七绝)
霜风秋雨湿枫桥,廿载思心伴寂寥;桥下无船诗意杳,烟波浩渺听江潮。
《吴越歌》[原] (古体)
姑苏有王气,吴越争霸嚣;夫差勇且暴,勾践诈而骄。
吴强图霸业,财伤民亦劳;称霸靠子胥,子胥头不保。
卧薪又尝胆,复国志不挠;复国有能臣,能臣命难饶。
称霸与复国,血流成河尸骨白;
大夫和相国,功成君王容不得。
兔死狗即烹,鸟尽良弓藏;可叹仕途险,自古习为常......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6
NO.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NO.2)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NO.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NO.4)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NO.5)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NO.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NO.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NO.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NO.9)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NO.1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NO.1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NO.12) 临患不忘国,忠也。
NO.1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NO.1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NO.15)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NO.16)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NO.17)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NO.18)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NO.19)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NO.20)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NO.21)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NO.22)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NO.23)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NO.2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NO.25)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NO.26)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NO.27)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NO.28)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NO.29)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NO.3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NO.31)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NO.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NO.33)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NO.3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NO.35)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NO.36)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NO.37)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NO.38)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NO.39)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NO.40)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NO.4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NO.42)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NO.43)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NO.44) 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NO.4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NO.4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NO.47)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NO.48)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NO.49)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NO.50)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NO.51)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NO.5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NO.53)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NO.5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NO.55)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7
"考试"令所有学生都闻风丧胆的字眼。考试带给学生莫大的压力。每个学生都害怕考试,担心考不好会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成绩退步了,又得接受老师给的所有惩罚。我相信每个学生最讨厌的就是考试。当然我也不例外。
回想起当时考中五年终考的时候的经历,真的是不是人过的生活啊!我的成绩一向来都不好,也没想过要去努力学习,直到我第一次到某间工厂打工,在哪里我意识到成绩不好将会影响我的一生。
于是,我在中五那年才开始认真学习,我知道我的起步点比其他人的更困难,但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有决心去做一切的事,不管是什么我都可以去解决,包括学习。
在中五终年考考试前,我就远离所有的电动游戏,远离所以无益身心的娱乐。成天与书为伍,埋首书堆,手不释卷。我甚至还减少睡眠时间,亦牺牲午觉的时光,为的就是可以考到良好的成绩。
在学校我还和我的朋友们成立了读书小组,和他们一起复习。我们会利用下课的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留在学校温习。
妈妈见我如此的努力,也替我感到不舍。特地为我准备了"好料"为我进补。在考试期间我的心情十分烦躁,一直在担心会考不好,导致我整个人陷入崩溃的边缘。
考完后,我总算放下心头大石,经历了这次的临时抱佛脚,我体会到了学习中的辛苦,幸苦中的乐趣。只要我们肯努力,没有事是无法解决的。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8
爱莲说 宋朝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文言知识
生字
予(yú)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蕃(fán)
作品断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此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与文章中所讽刺的庸人、俗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9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注释:
1、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之:的。
3、可爱:值得怜爱。
4、者:花。
5、甚:很,非常。
6、蕃(fán):多。
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8、自:自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9、独:只,仅仅。
10、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意)
11、出:长出。
12、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3、染:沾染(污秽)。
14、濯(zhuó):洗涤。
15、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6、妖:美丽而不端庄。
17、通:贯通;通透。
18、直:挺立的样子。
19、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0、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1、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2、益:更加。
23、清:清芬。
24、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25、植:树立。
26、可:可以。
27、亵玩:玩弄。
28、亵(xiè):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9、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30、谓:认为。
31、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32、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33、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34、噫(y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3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36、鲜(xiǎn):少。
37、闻:听说。
38、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9、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当然(应该)。
40、宜:当。
41、众:很多,众多。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香远益清成语造句 篇10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
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
,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1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
【翻译】孔子说:“用政法来教育人民,用刑罚来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13、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时)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能够算是一个君子了)。”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从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也不能实用,那学习起来就会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你就思不下去,疑而不定。”
16、子曰:“……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对弟子仲由)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7、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翻译】(鲁国当政的季康子向孔子问起执政如何让人民服从时)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对他怎么办了(对这个人就不可交往)。”
19、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2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富裕与贵显,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和**,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2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处理问题,就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
2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2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2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2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2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2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错误)孔子说:“以前我听到别人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说的话,不但要听,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2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孔文子为什么称“文”时)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龄轻的虚心求教……”
30、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在向弟子颜回、子路说起自己的志向时)说:“(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
31、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关于仁的'问题时)说:“所谓仁,是说自己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3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
3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3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3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改正自己。”
3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3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3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4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严肃而又符合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
41、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可以丧失元帅,(但是)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放弃自己的主张。”
4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43、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翻译】(许多事情都有个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一个人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乱(醉)的程度。
44、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的问题时)说:“(做事情)过了头和达不到都不好。”
45、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仁时)说:“自己所不愿干的事(或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
46、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时)说:“扪心自问,没有什么觉得惭愧的,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47、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在与孔子另一弟子司马牛谈话时)说:“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啊!”
48、(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食、兵、信三项哪项重要时,孔子)回答说:“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于当政者失去信心,这个国家便站不起来了。”
49、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5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则与此相反。”
51、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翻译】(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5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
53、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政时)说:“(一个当政者,应该)给下面的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
54、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在与弟子子路议论卫国政事时)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5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5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县当地方官后,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时)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有时候,你不踏实工作)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57、(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士”时,孔子)回答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
5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5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60、(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时,孔子)回答:“……看见利益首先想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个完美无缺的人。”
-
需要更多的香远益清成语造句网内容,请访问至:香远益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