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5-02甲午战争观后感(汇总11篇)。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甲午战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1
甲午海战是一个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战争,当中国在经济总量、军队人数、土地面积都远超日本的情况下,日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将中国击败,并让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以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两亿三千万两。
在1867年,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要创建船政学堂,派出了大量海军人才到英、美、法、德留学,并从德国订购了两艘当时世界最大的铁甲舰:致远、定远。然而中国却在1886年之后,一连七年未添一艘军舰。当时有人预言中日必有一战,因为中日两国都在崛起,都想当亚洲霸主,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必定会有一场战争来决定中日两国的地位。1894年,中日两军在朝鲜海面相遇,日军打响了第一炮,甲午战争爆发。随后中国因为炮弹不足,科技落后,政治腐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战争失败。战争期间,中国的将领、舰长如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森等几乎全部自杀、阵亡。定远、镇远、超勇、扬威等主力军舰也全部被日军击沉。1895年1月底,日本在国力空虚的情况下要和中国和谈,3月5日,李鸿章领命赴日,前去谈判。谈判期间,日本要求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赔款割地。4月14日,光绪皇帝权衡再三,决定同意日方提出的条件,最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大量土地,赔偿数目十分可观的白银。甲午战争算是在近代史上一场中国失败最为惨重的战争,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我这次就主要从国民性的角度来分析。
一、中国人以个人利益为重,日本人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中国,不管是统治阶层还是官员、士兵,绝大部分都是以个人利益为重。在中日同时崛起之时,慈禧太后还有心思建颐和园,所用掉的钱足以买二十艘新式军舰。战争爆发后,一些军舰上的士兵,以及购买炮弹的官员,依然去赌博。买炮弹的牛大人贪污钱财,不顾国家危亡,买了一批型号不对又打不响的臭弹给北洋海军,导致北洋海军定远舰一发爆破弹打中日军松岛舰的弹药库,却毫无反应,松岛舰躲过一劫。致远舰因为炮弹不足,只能选择通过撞击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撞击过程中被吉野舰击沉,舰长邓世昌阵亡。
日本却全然不同,为了买军舰,日军大小官员全部从薪俸中拿出十分之一,日本天皇本人先拿出三十万;到战争末期,日本粮库空虚,为了号召全国节约粮食,日本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让日军最后坚持一个月。在两者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一方以个人利益为重,另一方则以国家利益为重,自然是日军在战争中发挥得更好。
二、日本的领导层更理性,中国的领导层更情绪化
在1885年福州马尾,法国舰队入侵,紧靠着中国舰队停了下来,李鸿章认为福建水师都是木制军舰,法军却是铁甲舰,一开战恐怕凶多吉少,同时他也正在请英美等国出面调停,事后证明,此方案是当时的最佳选择。慈禧太后和其他官员一致认为法国人如此放肆,应该要给点教训,却没有考虑到两方军事实力的差距,结果福建水师在30分钟之内被全部击沉。之后日本出兵侵占朝鲜,李鸿章依然认为北洋舰队七年未添一艘军舰,实力已大不如日本,希望能通过英美法俄等国施压,使日本不战而退兵,光绪皇帝和大多数官员再次认为要教训日本,力主迎战,然而事后再次证明李鸿章的决策更为理性,开战后,济远号挂白旗,高升号被击沉,操江号被俘虏。
当日本准备挑起战争时,大本营命令日军出动,歼灭北洋海军,吉野舰长坪井认为虽然日本的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但中国海军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若正面迎敌并无必胜把握,建议不宣而战,司令官伊东考虑再三,认为不宣而战虽然有违国际法,但对日本的战局十分有利,最终决定采纳此建议,最后赢得了丰岛海战。日本在做决策时,是很理性的分析怎样胜算更大,怎样更有利,而中国更偏向感情用事,一觉得不顺眼就打,导致日本在战术、决策上比中国更胜一筹。
三、日本的官员、将领相对于中国来说,眼光更长远
日本为了攻打中国,准备了将近30年的时间,并把计划定的非常详细、长远:派出大量学生出国留学海军、全力购买军舰、制定战斗计划(向北打朝鲜、辽东,向南和澎湖列岛,最后吞并中国)等等。并且为了实现这些计划,日本倾全国之力打造、扩建海军。中国的李鸿章、邓世昌、丁汝昌等人也都知道中日将会开战,不断的上奏要打造海军,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以及其他一些官员都认为日本是不敢来攻打中国的,就算打了也很快就会被中国击败,所以禁止李鸿章继续购买军舰。但他们都没有考虑到日本的实力,以及强大之后会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战争爆发,中国海军的技术落后、器械陈旧,都成了海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日本军队相对于中国来说,更加团结
在朝廷中,清流派和洋务派争吵得喋喋不休,让所有人都不能集中精力做事;在战争中,北洋舰队有很多的逃跑事件,提督丁汝昌甚至命令开炮打自己的舰队让他们回来战斗;战争后发现,中国在广东福建还有十几艘军舰一直没有参战。这类的事情都能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不管是士兵、官员、将领都是很不团结的。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全国上下一心,在战争中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捐钱买军舰,节省粮食给军队等事情,全国都有参与;战争中,一艘军舰都没落下,要上的全部都上了。
以上的理性、眼光、胸怀等品质依然是现在大多数国人所欠缺的。我认为我自己现在在责任方面最需要提升。
我现在在很多方面都担任小组长,担起的责任会比其他一些同学更多。责任越多,我就要越负责。我现在在带领组员做事、学习、练功等,做的都还不错,但在平时生活中做的还不够好,例如看到地面上有垃圾,不会主动去打扫,垃圾桶上的垃圾袋没套好,不会主动去套。我以后在细节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做。在带领组员、检查卫生等事情上,可以给自己定个明确的目标,例如把自己组的每个卫生区所要注意的细节列出来,这周要达到多少分,检查时提高标准等。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2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甲午大海战》。主要讲了,1894年中日黄海大海战。
1894年,日本的野心渐渐膨胀,便带着日本新型的战舰长崎号战舰向中国舰队扑来。双方在黄河的大东沟展开阵型。海上的炮声震耳欲聋,水柱冲天,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国海军的军舰被连连击沉,而日方却一艘未沉就在这时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说道:我们即使死,也要把吉野号给撞沉。在敌人的炮火中致远号沉没了。
刘公岛,是北洋舰队最后战斗过的地方。日军占领滩头把大炮转向中国舰队实施轰炸。最后由于北洋舰队军心涣散一些舰长宁可沉船也不愿投降。
看了这个电影后使我深受启发。落后会被挨打!是我看完电影后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句子。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使得军费大部分都花费于贪图享乐,再加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天津条约》……这一个个条约都是在警示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长大了为自己的国家而奋斗!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和妈妈去看了一部电影,是冯小宁拍摄的《甲午大海战》,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了少年邓世昌和一群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们赴英国的皇家海军学院求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后和学员们驾驶着各自的祖国购买的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舰驶回祖国,组建了北洋舰队,保卫着祖国的领海,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因为李鸿章的讨好,本应该用来购置军舰的六千万两白银竟被用来修颐和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我们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其实到了后来,日本国力衰败,国库空虚,只要再坚持一个月,他们就会由于后勤补给困难,肯定溃败。我们竟连一点打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无能的清政府于是派了李鸿章去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台湾半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五千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四千万两,全国人民不吃不喝,不用一分钱也要好多年才能还清,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就这样白白流失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气愤,既恨当时的清政府多么腐败、无能、一心只想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可怜那么多的年轻学子,一心精忠报国,却被日本打的溃不成军。同时,我也想到自古以来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在世界上有尊严,不受欺侮,就要自强、自新,我们国家现在的面貌已今非夕比,与一百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与世界强国还有差距,这就靠我们这一代人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让世界各国都对我们中华民族刮目相看。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4
今天下午,我们在大会堂观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由于日本的野心再加上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日本和中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海战。影片中,一群热血青年为了报效祖国付出了生命,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贪官的污吏,慈禧的奢侈,使国家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日本却省吃俭用,用省下了的钱去买战舰,日本日益强大。看到这里,我恨得咬牙切齿。
其中,令我映像最深的是当两国舰队在海上交战时,敌强我弱。邓世昌却义无反顾地驾驶者“致远号”,在海水如柱的大海中行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前进,在炮火连天的海面上奋不顾身地冲向“吉野号”。他抱着一颗“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誓死之心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我被眼前的一幕幕所震撼,心中深深地映入这个名字:邓世昌!他,是民族的英雄!
电影虽然放完了,可一幅幅画面却时时回荡在我脑海中。我想起了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勿忘国耻,长大后用我们最大的力量去报效祖国!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5
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爱国电影《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演映了我们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也颂扬了那些为了正义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甲午大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一场,虽然我们北洋水师团结一致,誓死对抗日本军队,但是兵力悬殊,还是以失败告终。中国被迫签下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邓世昌和慈禧太后。
邓世昌,爱国将领,率领士兵对抗日本军队,最后和“太阳”(一条狗)一起淹死在水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邓世昌让士兵们把冲锋旗挂起,可挂旗的士兵被炮弹炸死了,眼看冲锋旗就要落下了,这时邓世昌手里拉着挂旗的绳子死也不松手,船被烧了也不放,舰在人在,舰亡人亡。他这种爱国主义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可当邓世昌等战士正在拼死护国时,慈喜太后和众妃子却在一起看戏,还曾把战士们作战用的战船当做私家游轮玩。当然,还有李鸿章等腐朽势力,国难当头时,他们却还在逍遥。战士们保家护国连命都丢了,他们还要俯首投降。如果中国的皇帝也和日本的明治大帝一样,那该有多好啊。他自己宁可少吃一顿饭,省下来的钱用来买大炮、战船,还鼓动他的臣民为战舰捐款。日本有这样的领导者能不战胜我们中国吗?
从这段历史中,我不但看到了英雄们爱国勇敢,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更看到了因领导阶层贪图享乐,目光短浅而导致丧权辱国的警世作用。
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史为鉴,奋发图强。“c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你准备好了吗?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6
夜色已深,我踏着月色从电教室漫步回宿舍。刚刚参加完文学社举办的电影欣赏讲座活动,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但拂面吹来的一阵秋风却让我的脑子清醒了起来,同时我也开始沉思……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了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故事背景虽然惨痛,可在许多英勇牺牲的勇士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精忠爱国的邓世昌。邓世昌年少时勤奋学习,誓要报效祖国,长大后,他参加了北洋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最后带领“致远号”沉入海底。
邓世昌英勇牺牲的精神令我十分佩服,看到他年少时那副精忠报国的抱负,令我想到了“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自古以来,多少伟大人物曾在少年时立下努力读书,保家卫国的誓言:周恩来少年时便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毛泽东也曾立下以知识改变中国的理想。后来,他们都做到了,成为伟大的领袖。
在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学学那些勇士,努力读书,增长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呢?如果一个国民连自己的国家都不能保卫的话,谈何发展?谈何幸福?因此现在,我们要把自己变得强大,好好保卫国家,不能再让外国欺负我们的`祖国。
当初国家送学生出国留学,是为了让少年学有所成。如今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不用离乡背井,如果我们还不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好好学习,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对我们的培养?
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将来得以报效祖国,这样才不枉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费国家的培育之心啊!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7
回顾历史,异常是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最悲惨,最耻辱的一段历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的蓄谋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应战。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让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赔款割地更是空前的过分,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这些本是中国的领土割让给日本。日本可是区区弹丸之地,就能够凭借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让给他那么多的土地,这让那些本就不怀好意的列强们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国这片富饶土地的脚步。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明显,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对那时的中国也是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王国灭种的重大危机感。
这一次的战败原因:
1、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岸逐声妓未归,擅弃值守,苟且偷生.
2、舰艇荒于管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曼特尔谈过一段对中国舰队的观感: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误会狼藉,业已无可驶用。
3、政治腐败风气发展至舰队。舰队训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平日操练炮靶、雷靶,唯船动而靶不动.直至全军覆没,定、镇两舰到底有几枚305毫米主炮战时用弹,人人讳莫如深。就此一项,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方面的优势立成无有。
4、战火硝烟中谎报军情。丰岛海战首站失利,广乙沉没,济远受伤。但丁汝昌谎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黄海海战,我方在有效射距外仓促开炮震塌飞桥所致,奏报却谎报成日海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汝昌还向李鸿章谎报称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即沉没.事实则是日方舰队中根本没有鱼雷快船,致远在沉没前也未曾将来船攻沉.
5、李鸿章、丁汝昌编造虚假的军情欺骗国人。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5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致电谎报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谎奏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呈称此次据中外各将牟目击,攻沉倭海三艘。而采诸各国传闻,则被伤后沉者尚不止此数。内有一船系装马步兵千余,将由大孤山登岸袭我陆兵后路,竟令全军俱覆.事实则是日舰没有携一艘装马兵步兵千余的运兵船来寻北洋舰队决战,完全是无稽之谈。李鸿章,丁汝昌为掩盖失败,说谎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两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虚假的军情奏报,使全国上下受骗:本不能战,以为能战;本已败,以为平,或以为胜;严重加剧了国人对局势的错误确定。
6、继续谎报军情使威海防卫战失败。丁汝昌、李鸿章谎报击沉的日舰之后纷纷出此刻围攻威海的日舰行列中,但直至全军覆灭那一天,谎报军情仍未曾终止。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焦石,管带林泰曾见破损严重难以修复,深感职责重大,自杀身亡。这样一齐严重事故,丁汝昌、李鸿章谎报奏成了镇远进港时为水雷浮标擦伤多处,具体损伤状况则瞒而不报。1895年2月,威海防卫战中,鱼雷艇管带王平驾驶带头出逃,至烟台后先谎报威海已失。陆援军得知此讯,信以为真,遂撤销了对威海的增援,威海防卫战所以而战败失守。军风至此,军纪至此,欺上瞒下,不由不亡。
可是光是这些就能概括清政府的失利的原因吗?我当然是不认同的。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思想,被人奴役久了,就忘了子还是有独立思想的人,还有就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的偷懒,为享乐而挪用公款,还有好多的自私行为让我列举不完。可是不知奉献的中国人民,如果就只顾及自我的安危,终究走不出被别的国家欺辱的状态。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里总是有那么一部分觉醒的人,他们带领着国人冲破枷锁,经历了磨难,建设了新中国,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这些伟大的运动虽然它们所代表的观念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摆脱当时悲惨的现状,创立一个让人民幸福生活的国度,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它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最终实现。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8
当那尘封已久的历史年轮缓缓倒回,定格在了1894年。此时那美丽、辉煌的东方,那颗曾多么耀眼的明星——中国,正染上层层尘埃。这秀美的地方正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硝烟弥漫,满目疮痍,战争、灾难折磨着人民,使他们麻木。而他们的统治者——那不可一世、陈腐愚昧的靖王朝,也只不过在垂死挣扎罢了!
好一个漫漫长夜!黑暗充斥着这里的每个角落。厚厚的雾霾,太阳怎么可能升起?怎么可能普照大地呢?
曾是互相友好往来的两个“好朋友”,曾宣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一对兄弟,一下正在水深火热,另一个却酝酿着,准备落井下石!那就是日本,一个被利益熏黑了心的家伙,开着一艘艘大船,一队队舰艇浩浩荡荡地冲了过来,登陆在这上已经对战争麻木的地方,这个曾经的好朋友——清朝。
不知这一次是否是真的激怒了中国的大辫子们,在黄海大东沟,上演了一曲英雄的壮歌。
当日本舰队的枪林弹雨之下,在黄海的汹涌波涛中,中国,哦,不,是清朝舰队开头的是一只雄纠纠、气昂昂的掩护旗舰,它如闪电,划破硝烟弥漫,直逼敌人,迎击敌舰,但中国有句俗话说“好吧难敌四手”,再勇敢的人,也怕自己势单影孤,怕敌人人多势众。这艘掩护旗舰遭到了四艘日舰围攻,在一片又一片、一阵又一阵的狂轰乱炸之后,虽它尽全力地躲闪,但还是多处中弹,“身负重伤”,舰身严重倾斜,眼看着这艘舰艇已无法逃脱,葬身在海底的命运。但这艘舰艇注定是不平凡的,它迅速地风驰电掣一般冲向另一只气焰嚣张的日舰——吉野号,看来它是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了,日舰风此景慌忙逃窜,却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开了两三只鱼雷,正巧击中,它在缓缓下沉,一切声音都似乎消失,海浪敬畏,海风肃穆,似乎时间亦凝固了,世间只有这一个物体,一个救生圈,许久,却不见有人跳下,无人知道舰上发生了什么,在其将要沉没之时,一个决绝的声音,回荡在海上,“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是如此坚定又如此悲壮。不一会这艘舰艇就沉入滚滚波涛,连同那些将士。
这艘舰艇将被人铭记,它叫致远舰,而这个人将万古垂青,他叫邓世昌。
若在如此时机下,再加大马力,再强攻几次,那么日本的野心也就不会实现了,可清朝皇帝,怕了,慌了,急了,软了,急忙派李鸿章去签订条约,赔多少钱不怕,从民众那儿搜,割多少地不怕,反正清朝地大物博,不在乎那一点半点的,于是一个条约又诞生了,其美名《马关条约》。但其野心又怎么能满足呢?瓜分中国者欲发猖狂,开始一点点吞噬中国。
但黑暗终透出一丝曙光,虽只是一丝一缕的,但终于开启了一些人,让他们不再麻木,让他们不再逆来顺受,不再愚昧,虽只是一些,虽只是丝缕那就够了,因为他们就可以唤醒光明!过去是,现在亦是!因为——
因为黑暗并不会持续太久,再长的黑夜也有消散的时候!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9
放假期间,我观看了《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看完这部伟大的爱国主义影片后,我的心触动很大,产生了许多感想。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在洋务运动期间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在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大臣李鸿章送了一批中国学生赴英留学,邓世昌也包括在内。但是在英国,中国人被当地人看不起。一次在大街上,一位英国人对邓世昌大肆羞辱,但却被邓世昌的羞辱惹怒了。这时,这位英国人拿出刀子要要挟邓世昌,但却被他抢过刀子并打倒在地。躺在地上的英国人心想自己会迎来一顿暴打,但出乎意料的是邓世昌把刀子还给了他,并拉了他一把。这时,满街的人都被这位充满宽容之心中国学生所感动。像这样中国人捍卫自己和国家尊严的事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我们从这些人身上能感受到伟大的爱国之心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但是,当中日矛盾突出时,慈禧太后却在京城享受着荣华富贵,她全然不顾中日问题。当中国海军实力弱小,李鸿章准备拨款购买铁甲舰时,慈禧太后却以资金不足的理由给拒绝了。这位垂帘听政的太后自恃天朝物产丰富,中国强大无比,根本没把日本放在眼里,以至于甲午海战时,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兴高采烈的过着她的六十大寿。有了慈禧太后这样的统治者,清政府怎能不垮台?清王朝怎能不灭亡?
在整部影片中,最使我感动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在甲午海战的最后时刻,邓世昌毅然指挥着致远舰撞向日舰,但他失败了,最后邓世昌与致远舰一起沉入茫茫东海之中。邓世昌虽然沉入海底,但他的精神却如高耸的山峰般屹立不倒。邓世昌视死如归,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看完影片后,我若有所思: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一个好的政府,但慈禧太后却是国家的悲剧,而邓世昌等人则是民族的希望。是邓世昌他们以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同时,他们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之情,使一代代人为建设幸福美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正值求学阶段的我们更应学习邓世昌的伟大精神,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10
学习别人最先进的技术,然后运用。并且要不断地升级。定远号和致远号当时还是非常厉害的,7年没升级也就落后了。不断学习,不断升级。
落后就要挨打。经济军事都不能落后,钱和身体都要厉害,朋友还要多,打起架来有人帮。清朝没钱没现代军事能力,买了两个蒸汽发动机的船,但是也没有及时学习和更新,并且也没有足够的子弹。
战争是残酷的,哪怕是同学,为了国家利益也会为国而战,你死我活。英国海军皇家学院的同学都是人物,最后不同国家的人最终还是会成为敌人。1884年,那个年代英国已经是非常发达了,已经经历过了1760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186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中国整整落后了100多年,差距不是一点大。
甲午战争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甲午大海战》。主要讲了,1894年中日黄海大海战。
1894年,日本的野心渐渐膨胀,便带着日本新型的战舰长崎号战舰向中国舰队扑来。双方在黄河的大东沟展开阵型。
海上的炮声震耳欲聋,水柱冲天,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国海军的军舰被连连击沉,而日方却一艘未沉就在这时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说道:我们即使死,也要把吉野好给撞沉。在敌人的炮火中致远号沉没了。
刘公岛,是北洋舰队最后战斗过的地方。日军占领滩头把大炮转向中国舰队实施轰炸。最后由于北洋舰队军心涣散一些舰长宁可沉船也不愿投降。
看了这个电影后使我深受启发。落后会被挨打!是我看完电影后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句子。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使得军费大部分都花费于贪图享乐,再加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天津条约》……这一个个条约都是在警示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长大了为自己的国家而奋斗!
-
想了解更多【甲午战争观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甲午战争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