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4-01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系列1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16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2

我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意境高远,气象万千。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俗话说“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暑假里,我读了这本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的书——《唐诗三百首》,这些诗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古人内心的情感。

打开书的封面,一首五言唐诗映入眼帘,诗名为《蝉》,由唐朝的虞世南所作。我低声的默读着,品味着其中的深刻韵味。诗的正下方标注着释文,“有一只蝉正低头吮吸清凉的'露珠,它的鸣叫声从高大稀疏的梧桐树上传了出来。他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我又查阅了资料,明白了“垂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为了外形和习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品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并以此暗示着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这样才能说话响亮,名声远播。这首诗虽然看似很普通,但是整篇充满了道理。而且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大道理。一个人如果想站的高,可以看得更远。那么就应该像蝉一样生活在树的顶端,站在高处,这样才能够真正成就一番事业,也正是诗人所要传递出来的人生理念。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蝉这种动物尽管很普通,随处可见,可又有几个人曾仔细观察过?可见虞世南在创作这首诗之前,对蝉的观察也是极为细腻。如果观察的不够仔细的话,那自然是写不出如此有趣富有哲理的作品的。

《唐诗三百首》里,令我最难忘的诗还是罗隐所写的《蜂》了,蜜蜂,它为酿蜜劳苦一生,终生徒劳,所获甚少。诗人罗隐深知这一点,写出这样一首让人感慨的“动物故事”。令人深思。“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意思是说,无论是在田野还是山冈,凡是风光美好的地方都被他们占去了。后两句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翻译过来就是,他们采得百花酿成蜜后,到底是为谁付出辛苦,又是让谁品尝香甜呢?

我仔细地品味这首七言绝句,新潮难以平复。蜜蜂的寿命虽短,但它一生只为人类采花成蜜,蜜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赞叹,使我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它被人们反复吟咏。这本《唐诗三百首》被我珍藏着,它在我眼里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宝贵。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3

暑假里,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

唐朝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流传下来的有几万首,我读的版本是清朝一个叫衡塘退士的人编的。唐朝的重要诗人和主要作品基本上都包括在内。这里面既有古诗也有乐府诗,既有绝句也有律诗,既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诗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写景的、也有写人的、还有写山水田园、边塞风情、思念之情的。

我比较喜欢的诗有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描写一个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我还喜欢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受到很高的评价。据说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了崔颢的诗,大为叹服,说:“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都不敢比,可见崔颢这首诗写得多么好。还有一首诗也很有意思。有个叫朱庆馀的人,他快要考试了,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水平高不高,能不能通过,就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的诗,呈送给大诗人张籍,想听听他的意见。在这首诗里,他把自己的文章比作刚结婚的新媳妇,生动形象。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要坚持读唐诗背古诗,也想将来自己会写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4

读《唐诗三百首》时,我心情时而愉快,时而伤感。在这几百首诗中,我最喜欢的两首诗分别是《游子吟》和《登鹳雀楼》。

《游子吟》是孟郊写的一首古诗。每读一次,我的脑海中都会想起这样一幅画面:在房子里,慈祥的母亲为马上就要远行的孩子缝制身上的衣服,母亲在孩子远行的最后一刻时,还在阴暗的房子里,密密地缝制衣服,她怕的就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母亲的担忧和牵挂让我伤感。

仅仅是这样吗?我们的.学习用品,我们吃的穿的,我们的一切全部都是母亲给的,可母亲从来都不求回报,母亲真的是太伟大了。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谨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朴实无华的古诗,让我们知道了母爱的伟大。

读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时,我仿佛和诗人一块登上高楼观赏着美景,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感。诗句中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我明白了一个小道理:要想望得远,就要站在高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不断积累知识,好好学习,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才有助于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读《唐诗三百首》的过程中,我会伤感,会愉悦。唐诗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5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经典诗集,涵盖了唐诗的精髓。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作者李白的诗更是别出心裁,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给我深深的震撼。

本书中收录有许多经典之作,如《长恨歌》、《秋词》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至今仍广为流传。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长恨歌》这首诗,通过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生命短暂、命运无常的感受。在《秋词》中,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然的.赞美。这些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诗歌中的情感共鸣和历史文化越来越感兴趣。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历史变迁。读唐诗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它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6

唐诗,发出它无限的光芒,见证着中国文明。每一首诗都很简朴,只有短短几行字,但是却很优美,富有一种让人用多优美的语言都表达不出来的美好情感。

唐诗,字字句句都温暖人心,总会给予我们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懂得生活中的.大道理,让我们懂得珍惜。每一首诗跟诗人一样,有自己的光彩、风格。虽然诗人不在了,但是唐诗却永远存在!

唐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去品读,这便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让我们一生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人们对中国文明的梦想,我们做为一个现代人,一定不能辜负古人的愿望,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单是为了祖国,还为了自己。

最后,推荐大家看《唐诗三百首》,也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探索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7

《唐诗三百首》浓缩了整个唐诗的精华,也是整个唐朝社会风貌的写照。

在或哀怨、或激昂、或感伤、或悲愤、或愉悦的诗句里,向我们再现了底层农民的贫苦,为我们描述了军旅生活的豪迈与将士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怀,给我们展示了上层社会的风花雪月,还为我们传递了闺女怨妇的思春情怀……

好久没读唐诗了,但那些熟悉的还不时鸣响在我的耳畔,砥砺着我的意志,牵动着我至深的情感。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诗句。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8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长久的,是无限的。知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并且一直走下去,会把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它经过的生命。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让我认识了“诗仙”李白,读了他的诗让我认识了“诗仙”,使人壮思云飞、逸兴满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我认识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虽然广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与李白是好有,并合称“李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调张籍)。李杜的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读《唐诗三百首》还让我认识了“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诗也不少哦!

离别本是一个旧话题,但王维的一首《送别》却写得很是婉转动人、余韵不尽:“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体现了把友人送走后,自己一个人在家的孤单与寂寞;后两句写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衬出今日的依依不舍。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株。却下水精帘,玲珑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阶怨》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动作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一个孤独的形象……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9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诗人所作的事,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是蘅塘退士。本名孙洙,字临西,江西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生主要担任知县、官等。当时通过的.《千家诗》“工拙莫辫”,次定编辑音了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另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自从读了《唐诗三百首》我知道了一些诗人的称号,如:陈子昂是诗骨、王勃是诗杰、贺知章是诗狂、王昌龄是诗家天子,另一种说法是诗家夫子或七绝圣手、孟郊是诗囚、贾岛是诗奴、刘长卿是七言长城、芩参是诗雄;还有我们以前熟悉的,如: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刘禹锡是诗豪、王维是诗佛、李贺是诗鬼、苏轼是诗神、陆游是小李白、李商隐是七律圣手;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称“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趣事逸闻——酒鬼和骗子的故事。说起桃花潭,确实很美,可是李白游历山川,什么绝美的风景没见过啊?汪伦邀请他去,李白去的话可没那么急切,可是汪伦一定要尽早见见李白。到底怎么才能让他尽快过来呢?汪伦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李白一看汪伦住的地方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店,顿时欣然前往,可是到了桃花潭就傻了眼,说好的十里桃花呢,说好的万家酒店呢?见了汪伦,汪伦盛情款待,又拿出桃花酿造的美酒,郁闷也就一扫而光,也没有质问汪伦。

二人把酒言欢,汪伦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自听后开怀大笑,没有认为自己被愚弄,而是被汪伦的盛情感动,适逢桃花盛开时节,李白居留数日,赏花饮酒,别时汪伦送李自名马八匹、官锦十缎,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式因为这首诗,汪伦名留千古,妇孺千知。

自从读了《唐诗三百首》我知道了许多唐诗宋词。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0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书中主要介绍了唐代的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被称为诗圣杜甫的《春望》、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读一首诗就仿佛将走入一个文字构建的朦胧美丽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让我留恋往返。我就挑选印象最为深刻的几首诗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王维的《鹿柴》。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静,但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写“静”反而大胆采用“响”字。用空无一人的寂静山谷中传来的隐约人声来反衬深山的静谧,突出诗人寂寞的心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写,而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与内涵。

接下来是李白的《山中问答》。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从这短小精悍的诗句中我读出了属于诗仙的处世之道。拥有万金的李白不贪恋繁华城区的奢华生活,而是选择隐居山林,在碧山丛林深处积极学习,汲取精神食粮。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也应学习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和戒骄戒躁的好习惯。

最后是诗佛王维的《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两句写出咸阳城的游侠在路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楼酣饮畅聊的场景。诗句中洋溢着热情与豪迈的气息让我这一千年后的小读者也燃气澎湃之情。虽然古时候这种场景也不太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处于新世纪的我们也应该多敞开心扉,广交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唐代诗歌就像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群芳竞艳,姹紫嫣红。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创作的诗篇,流传至今的尚有五万余首。虽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华,但是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却有很多很多。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是应该多学习我国传统国学精髓,传承我国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1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学遗产。《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收录了唐诗中异彩纷呈的佳作名篇,完整地诠释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简练而又生动的语言,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读《唐诗三百首》,我了解了诗句背后的构思方法。以前每次写作文,总是不知从何处入手,写起来,内容也是不具体,语言晦涩,自从读了《唐诗三百首》,我渐渐感悟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抒发感情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描写景物时,有的`从大处着笔,有的从细微处入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使我的语言也变得优雅起来。

读《唐诗三百首》,我感悟了亲情带给我的力量。有段时间,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我非常思念他们,干什么事总是提不起精神,心情抑郁。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时我想起了唐朝诗人韦庄的“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赚钱供我和弟弟读书,真是“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我又怎能辜负他们呢?

读《唐诗三百首》,我领会了踏实勤勉的情怀。期中考试了,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便骄傲了起来,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了,作业也不认真写了。我又想到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它们告诉我,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的成绩,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仍须踏实努力。

读《唐诗三百首》,我的谈吐气质有了明显地提升。当暖阳春日去踏青时,看到眼前优美的风景,妈妈问我,能描绘一下这优美的景色吗?“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我脱口而出,脑海中享受着诗与景相融合的美妙意境,心情更加的温暖舒适。

当暴雨将要来临时,天空狂风大作,我会想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意境,而不仅仅是一句“好大的风呀”;当暴雨哗哗落下,我又会想到“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的恢弘境界,而不只是说“这么大的雨”。

《唐诗三百首》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让我学会了用典雅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使我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让我变得更优秀,更有气质。正如宋代苏东坡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2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十分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去泉,去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意是:天平山白去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谧,天上的白去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那里如此闲适,何必要奔向山下,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我十分喜欢这本书。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3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深藏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有不同姓名的人写得不同的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我对它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忠、义、孝”。忠忠就是忠心,这能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比如我国著名的“诗圣”杜甫作的诗都是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诗,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爱国精神。如他写的春望、登楼、登岳阳楼……这些都是写诗人对国家的热情。有些诗人以赞美江山来表现出他爱国,如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他就是以赞美江山来表现爱国精神的!义义就是义气,这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比如说高适写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都是写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不忍朋友离去。表现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孝孝就是孝心,尊老爱幼,如孟郊写的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也表达出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的恩情子女无法报答。唐诗三百首有许多经典名句,让人读了是回味无穷,感人肺腑。我喜欢读唐诗三百首。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4

小时侯,爷爷对我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的诗更是达到了极点,诗歌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好好背啊!"当时的我,微微点头,认为这句话似乎很对。

小时侯背唐诗,就像是小和尚念经一样,认为会背才是"硬道理"。在岁月流逝中,我渐渐从小时侯那个"专心背诗"的圈子里走出来,被唐之风淋漓了,我在这宏放深沉的风中,读出了另一种感悟。

我从贺之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看到了碧绿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曳,宛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身着浅绿轻纱的婀娜怀春的少女,她在柳树下,静静的坐着,眼里满是新春的绿色。她的长发在春风中飘荡,就像那柳树的枝条一样,尽情的舞动......

我从高骈的"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中嗅到了沁人的芬芳,我似乎就在一片蔷薇从中徘徊着。俨然我仿佛置身于山亭之上,阳光透入帘内,一阵微风带着花香闯了进来,我的思绪也随着它去寻找花香的来源......

我从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欣赏到了水天一色的美景,我沉醉了,沉迷了,我彻底被这美伦美焕的妙景征服了,我只能驻步,欣赏......

我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感受到了冬日的些许苍凉。忽然,我的眼睛模糊了,呈现了一幅画面——一位渔翁在风雪中垂钓,他身披蓑,头戴笠,风雪中就像是一尊雕塑,这雕塑存在了千年......

不再歌颂春夏秋冬,花草树木,三百篇的佳作,我惟独钟情于它——

我们早已习惯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作是赞美老师辛勤工作的"专利",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这居然还是首伤感别离的爱情诗。或许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至死不渝,什么是相思离别。但是随着思想上的逐步深入,我终于参透了这首诗,或许,我还算不上参透吧!毕竟,爱恨离愁都离我太遥远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暮春时,我与自己心爱的伴侣别离,再见上一面,太难,如若离别,则难舍难分。"东风无力百花残",残花在随风荡曳,别离的气氛异常萧条,只能就此离别,噙泪相送,望着你孤单的背影隐匿在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啊!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停止吐丝,难道不像我俩吗?至死还久久相思,只能任那酸涩的眼泪祭奠我们垂死的爱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的'她在为青春年华的逝去倍感忧虑。当我独坐在桌边仰望荧荧月亮之时,你是否也在月光下追忆过去呢?"夜吟应觉月光寒",我们不能相见,但我们拥有同一个残缺的月.

"蓬山此去无多路",我们的距离,真所谓可望而不可即,我也只能代劳青鸟去探看你了."青鸟殷勤为探看",也只是我为解相思的小小心愿了吧!

一首短短的诗中都可参透出如此多的内涵,那这三百篇呢?唐代七古的手法多样;五言古体的风格竣整;七言律诗的音韵深厚;绝句的气象高远。无不使人沉醉其中,在这唐之风中酣畅淋漓的享受着,汲取着,领略着独到的见解,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唐之风,浴其中,奇飞扬,心飘荡......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5

中国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也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她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她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闻名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她们在干些什么呢?原来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便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她而努力,为她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6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