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呼吸系统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5-02-25

呼吸系统的教案(通用6篇)。

呼吸系统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明白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

2、让幼儿知道垃圾会污染空气,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课件:喜欢清洁的空气

课件: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在室外玩游戏吗?为什么?(外面的空气好)。

2.妈妈为什么抱宝宝到外面晒太阳?(太阳光可以杀细菌,还能呼吸新鲜空气)。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画上有些什么?(小朋友、垃圾堆)

2.两个小朋友为什么是那样的表情呢?(因为他们闻到了难闻的.气味。)

3.难闻的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垃圾的臭味传播到空气中去了。)

4.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小结

为了使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不要到处乱扔垃圾,垃圾会污染空气。

我们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后,会生各种疾病,我们也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呼吸系统的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呼吸系统的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让幼儿明白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

2、让幼儿知道垃圾会污染空气,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课本。

活动步骤:

1、提问导入。

1)你喜欢在室外玩游戏吗?为什么?(外面的空气好)。

2)妈妈为什么抱宝宝到外面晒太阳?(太阳光可以杀细菌,还能呼吸新鲜空气)。

2、打开课本第五页,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画上有些什么?(小朋友、垃圾堆)

2)两个小朋友为什么是那样的表情呢?(因为他们闻到了难闻的气味。)

3)难闻的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垃圾的臭味传播到空气中去了。)

4)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小结:

为了使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不要到处乱扔垃圾,垃圾会污染空气。我们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后,会生各种疾病,我们也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活动反思:

空气是很抽象的,就像它的特性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开展本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理解,为了能让幼儿正确亲身体验空气,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实验很感兴趣,这正说明只有孩子亲身体验、感受到,才能真正了解,发现问题,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呼吸系统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 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

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

教学过程: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

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

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

(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

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

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习完成练习

呼吸系统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明白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

2、让幼儿知道垃圾会污染空气,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喜欢清洁的空气

课件: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在室外玩游戏吗?为什么?

(外面的空气好)。

2.妈妈为什么抱宝宝到外面晒太阳?

(太阳光可以杀细菌,还能呼吸新鲜空气)。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画上有些什么?

(小朋友、垃圾堆)

2.两个小朋友为什么是那样的表情呢?

(因为他们闻到了难闻的气味。)

3.难闻的气味是从哪里来的?

(垃圾的臭味传播到空气中去了。)

4.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小结

为了使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不要到处乱扔垃圾,垃圾会污染空气。

我们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后,会生各种疾病,我们也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呼吸系统的教案 篇6

【目标要求】

1.学习目标

⑴.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⑵.知道人体内血管的分布。

⑶.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预习导学】

1.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和尿素等废物。

2.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3.人体有3种血管:、和。

4.识图:右图a、b、c分别是哪种血管?有脉搏现象的是哪一个?

5.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于脂类物质过多的堆积在血管壁上引起的。

【问题探究】

1.感受血管跳动

⑴找一找:自己的脉搏

①对照图14-1,在自己身体上寻找血管跳动的部位。

②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它能跳动吗?

⑵测量脉搏

①同桌同学配合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

脉搏(次/min)测量1脉搏量2脉搏测量3平均值

你本人

你的同桌

②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2.观察血管的类型

仔细观察三种血管图片(图14-3),并结合动画和书本内容,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⑴设计一个表格,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入表中。

⑵总结出三种血管的概念和区分它们的方法?

⑶列举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目标检测】

1.在人体中,哪种血管最细最多()

a.动脉血管b.毛细血管c.静脉血管d.前三者都是

2.下列有关动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b.在体表的个别部位也能摸到动脉,如桡动脉

c.动脉血管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d.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动脉

3.医生给病人验血时,用针把手指戳破,挤出血来,再用吸管吸取。这种血来自于()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以上三种血管都可以

4.下列有关静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送回到心脏的血管b.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c.管壁薄,管腔大d.血细胞在管腔内单行通过

5.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是( )

a.管壁薄,血流最慢,分布广b.管壁厚,管腔细,分布广

c.管壁薄,血流速度快,分布浅d.管壁厚,管腔大,分布较深

6.某人创伤后出血,根据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判断受伤血管:

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受伤的血管

1血液少量渗出,不久即自行凝固

2血液喷射而出,颜色鲜红

3血液产断缓慢流出,血液暗红色

【课后训练】

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写下表:

血管种类功能分布管壁管腔血流速度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质疑反思】

想了解更多呼吸系统的教案的资讯,请访问:呼吸系统的教案